其他
桑植县贺龙希望小学建筑设计方案竞赛入围项目公布本次设计竞赛共有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近百个设计师、团队和设计单位报名,满怀热情和爱心,大家为希望小学的建设提供了丰富有趣的设计方案。经过第一轮筛选,共有22项设计作品入围,进入最终评选阶段。本文将展示所有入围项目,因文章篇幅,截取方案中的精彩选段,欢迎所有读者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设计方案,在文章末尾处投票,本次投票不计入总分,仅作为最终评选的参考。*排列不分先后#001云朵飞屋愿每一颗梦想的种子,都可以飞向天空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不同,山区教育与城市教育存在着资源发展不均的公平性问题。这不仅仅是学校的硬性条件的落后,更多的是对世界的认知和眼界的的差距。未来孩子们走出山区,也可能在个性与人格上产生欠缺、缺乏自信。作为建筑师,希望用一个场所,用空间去创造一种更大的教育公平性,去尝试激发人类内心向上的原动力,激发起学生内心深处梦想的种子和探索世界的求知欲。#002自由之地打破传统均质化学校设计通过对过去中国教育空间类型的反思,本方案旨在为当地小学生创造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学习空间类型。方案的最大特色在于多样的流线空间和多层级的垂直公共空间系统。鉴于未来空间使用的不确定性与多样性,方案采用了开放建筑的设计理念,服务空间的集中布置,室内可变隔墙的运用和梁柱框架结构的选择都为日后的改造与变动提供了可能。#003桑念之塾国之栋梁的诞生-成长-传承“桑植为念,聚落为营”以桑植为念想的载体,以乡村聚落为原型,承载了让孩子们茁壮成长为国之栋梁的美好愿景。在体量不能完全满足学校当下及未来的使用需求的情况下,原本就紧张的校园空间承受更大的压迫感。为了消除影响,在保留原有主要交通系统的基础上,引入聚落的形态,同时创造出更多独立的开放空间供不同的教学和活动使用。#004村峦之间迷你版村庄塑造神秘乐园村落的安宁与静谧慢慢在往中国城镇化演变而消失,乡村的肌理尺度被同质化的混凝土小楼所替代。为保留宝贵的村落尺度记忆和知觉宁静的感受,我们设想整个小学为一个“村”,围绕着小广场、小街道、街巷、粗狂却又细腻的材质构筑一个强烈意味的场所,和天空、台地、近处的村落和远方的山口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希望,孩子们未来到高楼林立的城市里生活学习也会想念起以前小时在山峦之间有个像村子一样的小学,一个属于他们宝贵的儿时回忆。#005星火相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首先确立了校园的轴线,为了解决操场紧张的问题,将原本的跑道架空一层,利用此平面的大平台连接整个校园,消解场地高差。将原有的食堂改建成运动馆,同时将整个教学区的的外廊和屋顶连接到一起,增强整个教学区的联系性。曾经贺龙元帅从这里走出参加革命,红军从这里开始长征,如今桑植儿女依旧在这片土地上发光发热,利用平台外廊将学校各处相连,我们与学校中渴望知识孩子相连,我们与传承至今的红色精神相连。#006梦想小屋的聚会为未来和梦想埋下希望的种子伴随着梦想,走出山区,走向更广阔的远方。每一份梦想都不简单,在孩童时期被逐渐点燃,不同的梦想于此聚会。用建筑空间将这些梦想放大,如同来自梦想的小屋,是家乡的熟悉印象、是课后的充电之处,是知识的具象再现、是梦想的专业模仿,给予未来一些启发,即使是再小的启发。小屋团聚在普通教室之上,指引着每一个未来。也如同未来,在各自梦想有所发展的未来人物的聚会。#007拾级而上,点亮希望以家为原型探索无限可能这是一所与民族共舞的学校,以独特的体态刻上文化印记。这是一所孕育希望的学校,它以丰富的空间鼓励孩子们去探索无限可能。这是一所像家一样的学校,它把来自各处的留守儿童聚在一起。这所学校以“家”的形态为原型,融合了土家族和白族传统民居建筑元素,营造熟悉的空间场所感。方案以阶梯为象征,让孩子们在熟悉的“山路”上自由奔跑活动,去采摘希望的光芒。#008山行学院大山内的宁静家园本次方案设计通过简化传统符号,抽象自然元素的手法摹拟“天门山景”、“登山步道”、“山林竹海”以及“传统民居”等,这些当地孩子们最熟悉的符号。山区留守儿童需要给与更多的关爱,并为他们带来更多向上的勇气与希望。虽然向上的路径往往曲折多变,但我们把艰难的攀登演变成一个层叠递进的过程。在这个向上过程中,“看与被看”成为了乐趣。最终登顶后的开阔的视野及丰富的公共空间,将空间体验推至顶点,蕴含的是希望的意义。#009心灵乌托邦校园是家、是港湾、是留守孩子们的乌托邦建筑设计从整体出发,在充分考虑优化与营造校园公共空间的前提下顺应山势,通过延绵起伏的屋顶,串联校园内的各个建筑。一期底层局部架空,在提供公共空间的同时,与北面山体形成视觉通廊,建筑和自然产生对话。立面注重当地特殊的文化风俗,考虑到传统建筑技艺与材料,采用当地常见的竹子与灰砖,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建筑。#010趣·学堂“公共空间植入”导向下的教学楼建筑在用地紧张,场地因素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创造功能合理、趣味灵活的校园空间。通过对乡镇学校发展困境及留守儿童问题进行梳理与总结,提出以公共空间植入为导向的新校园建筑设计策略。同时将绿植引入场地,注重绿色渗透。建筑底部与操场过渡区域采用架空式处理,底层公共空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集约共享。同时提倡空间的复合使用,置入多价空间以满足不同主体的使用需求。#011“院”在此山中当代手法,大院记忆每座校园都是一座小城市,尤其对桑植县留守儿童来说学校所扮演的角色甚至比家庭更为重要,我们秉承“当代手法,大院记忆”的建筑理念用质朴的元素与合理的功能,通过空间表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爱,使学校给予孩子们更多精神上的关爱。本设计因势利导,顺应山势,大院围合型的布局方式和连续完整的入口与平台设计让校园更加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亲和性使小学不仅是教育场所同时也关联许多社会活动。#012文化承载之所空间分隔,自由多变新建学校建筑该如何将群众传统文化、老师教书育人、学生学习玩耍需求多变的建筑空间如何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