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N霞客行

其他

张海霞︱再谈青椒的生存与发展

前不久写给青年教师的文章:《青椒指南:教学与科研如何兼得》,在科学报发了之后,收到不少青年教师的来信,其中很有代表性的有:“张老师,我看到您朋友圈发表的关于青椒指南内容,我个人很认同。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在我们这里,一进来教研室立马安排课程(不会让青年教师有循序渐进的机会,有时候一学期要上三四门课,基本前几年都在备课中度过,科研时间稀少),每学年考核课时300课时,同时有科研考核,所以过了几年,很多青年教师(不少从很好的学校过来的)不能很好地发展。这种困境不知道张老师能否给些建议?”确实如此啊,我在下面不少学校见到这种情况,年轻人一下子就被消磨了。怎么办呢?我很无奈给他回复:“*老师,您说得没错,不过中国的大学发展参差不齐、很多学校欠“债”太多——不压榨青年教师上课恐怕课都没足够的人上,考核还要一刀切,造成两头都干不好、两头埋怨或者拼凑团队装门面,这个我建议不了,大家只能自己把握啦。”不过回复完,我想了想这样不合适,我还是要给困惑中的年轻人一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才行,即使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能提个思路也是好的。首先,尽可能找一个合适的学校。现在哪里都很卷、学术界尤甚,不仅仅是新鲜出炉的国内国外博士、博士后拼命往学术界挤(随着创业的风口过去以前还有部分会选择创业现在已经凤毛麟角啦)甚至是一些年资较深的专家也回来卷,所以就造成各大学和研究院所的门槛越来越高、越来越卷,以至于很多人都在“下嫁”(希望大家不要误解或者过度解读这个词的意思)—就是那些受了特别好的学术训练有很强研究能力的人委曲求全到原本缺乏研究基础和积累的院校—而这些院校本来其实就不是研究型大学而是教学型大学但是在全国提升办学质量的情况下自我跃进到了研究型大学—本来的师资和学生的水平都不够但是又要大干快上大量砸钱抢人—声势再大也不能长期瞒住条件很差,所以,一大批由于各种原因来到这类院校的青年才俊马上就会意识到问题:科研搞不了、上课任务大、学生素质差、承诺兑现拉夸!所以,首先在找工作的时候还是要多一个心眼儿、多去了解一下实情,不要感情冲动、也不要意气用事(乡情乡愿啥的),觉得自己想做科研的,还是尽可能找一个有科研实力的大学或者研究团队,这样好办一些。但是,大多数人了解真相的时候基本已经是合约在身—差不多是瓮中之鳖难逃生天啦!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个问题了:在科研条件不太好的单位,还想进步,怎么办?这种情况下,分两类:一类是自己科研能力一般或者也做不了啥的,就踏踏实实好好上课也是个出路,因为这类院校都缺好老师,能够把课上好一定是受欢迎的,走专职教学这个系列也是可以的。另一类是自己科研能力还行也很想继续的,那就赶快回去和自己的导师和师兄弟合作,或者在校内外找有科研条件的同行合作开展工作,最起码在起步阶段是很有效的一种方式,保证前面几年科研成工作和成果的延续性,在项目上有所进展逐渐积累自己的资本。当然,这种情况肯定是很辛苦的:教学的工作量一点都不能少,科研的工作量要自己尽力去外协合作……吃苦受累还受委屈,但是没办法啊,只有这样才可能有出头之日啊,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前面是合作,后来自己做出了特色、逐渐建立起来自己的实验室就独树一帜成为所在学校的亮点啦!当然,也有很多做不出来特色的,大多数不是真的不行,是不擅于动脑筋—不注意规划自己的研究特色、不积少成多逐渐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一直做大团队里不起眼的螺丝钉—久而久之就是生锈的螺丝钉了。最后一个提醒:不管是在哪个院校、是自己做还是合作,都只能靠自己不断提升的实力来增加竞争力,其他的路都走不通。所以,青椒朋友们,加油吧!
2023年10月26日
其他

张海霞︱七宗罪

“只有不想放弃你,才愿意花时间批评你。”现在更加理解这句话,老师之于学生,相遇都是缘分,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批评也好,表扬也罢,都是师生相处的一部分,彼此应该真诚相待,成为良师益友,共同进步,成就更好的自己。一那个路边看热闹的小孩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学生,来读研究生的时候年级不大,但是成绩非常突出而且多次获得各种奖励,是个十分值得期待的同学,我也对他非常器重,让他担任我的助教,可是没有想到他的表现却是让人大跌眼镜:第一次,我找学生来开学生办公室的门拿投影仪,他气喘吁吁地跑来帮忙但是竟然没有门卡,注意,不是忘带了,是根本没有办门卡!那时候他入学已经半年多了,竟然半年多都没有自己所在办公室的门卡!仔细一问才知道,他不仅没有办公室的门卡,他长这么大也没有拿过家里的钥匙,每次放假回家都是家长订票、家长接送和开门,从来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根本不操心的主儿!我忍不住大发雷霆,训了他这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未成年思想!第二次,我课程中的一节实验课,由于实验室很小,20多个同学挤进去很紧张,安排好实验内容后,我跟负责实验的老师和做助教的他交代了一下就先离开了。晚上给他打电话跟踪实验课和实验室的情况,告知一切良好,借的凳子没还,我再三叮嘱第二天早上一定早点儿去还!可是,第二天早上十点多我接到其他老师的投诉电话:不但凳子未还,实验室的灯未关,空调也未关!这一次,我简直出离愤怒,不但对自己不负责,对集体的事务竟然也这样不负责任!可是,这位同学态度极好,在我的雷霆怒火之后,很快写来了一封诚恳的检讨信,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对科研工作、助教工作等一直当做是任务,做不好也不是我的错,因为我一直觉得自己是那个在路边看热闹的人,我在欣赏和羡慕你们认真的同时,对这样的自己也很不满意......”这段话如实地反映了他和一大批学生的状态:养尊处优长大的独生子女,TA聪明好学,文明懂事,态度谦虚,对人和善,获奖无数,如果不走近去了解,TA就是一个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或者说模范青年,可是这个“外表光鲜的TA”其实内心空空、茫无目的、没有动力也没有责任感,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甚至一直把自己当作“一个在路边看热闹的人”!可是,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是那个在赛道上努力奔跑的运动员,无论跑得快还是慢,用自己的全力坚持在跑道上前进就是我们来人世这一遭的使命,没有谁可以替代别人的奔跑,也没有谁在必须奔跑的时候做那个路边看热闹的人!因为路边看热闹的人不仅不会推动这个世界前进,更多的是消耗自己和他人创造的价值,这是不负责任的人生观,短期看起来可能会归为不成熟、不觉得是大问题,可是长期发展下去就是巨大问题:对TA个人来说会是遇到困难就退缩、不敢担当的逃避人生,对家庭来说更是会成为啃老族和不负责的巨大风险,这样的人多了对社会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看清楚他的问题以后,我给他定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必须摆正自己的心态,从心里把自己当作一个有独立担当的成年人而不是事事处处跟着别人的小孩,凡事自己拿主意,强制独立做项目(以前有师兄带,当即把项目分开),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检查节点,严格检查(那封检讨信就放在我办公桌上,来一次看一次直到改好才能拿走,当然这是不让其他同学看到的。)还好,他很配合,积极主动要求自己,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有了很大的进步,聪明的脑袋主动转起来是不得了的,毕业的时候不仅是获奖无数更是师弟师妹们眼里的靠谱师兄,还结了婚,成了一个人生路上全力奔跑的运动员,正努力地用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创业为社会创造着匪夷所思的价值!
2023年2月25日
其他

张海霞︱踏踏实实做个知识分母

【题记】忙吗?很忙,一直都很忙;累吗?很累,一直都很累;这么忙,这么累,图个啥?真心不图啥,不被名利的战车绑架开开心心做一个踏踏实实的知识分母应该做的本职工作开心不行吗?!这是几年前写的一篇博文,再贴出来与大家分享。踏踏实实做个知识分母2015-10-7一年一度的十一长假和诺奖狂欢节都即将结束,这两天更是因为屠呦呦先生的获奖造成网上信息爆炸甚至都掩盖了长假堵车的无聊。网友吕喆在我博文“有饶毅们在就有知识分子在”后留言:“有知识分子在,就有知识分母在”,虽是戏言,仔细想想还真是充满哲理:在这个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上,我们广大做科研工作的人,难道不就是这个庞大系统中的一个数量不大的组成部分吗?如果把做出能够获得或者被提名诺奖这样的优秀科研成果的科学家看作是这个团体的代表—“分子”的话,那么我们绝大多数人不都是这个团体的基数“分母”吗?这不是很正常吗?科研工作者应该首先都是“知识分母”—他们在不断地学习和传播知识的同时还努力地解答未知、创造新知,这些努力种类繁多、有大有小、有轻有重,像是在农民在土地上耕耘庄稼和养殖牲畜一样,各自对社会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不思进取沿用别人方法和道路前进的,有独辟蹊径探索新路的,有领跑的也有追随者,有背氧气瓶的也有冲顶的,按理说只有做出了重要贡献之后才有机会成为这个“知识分母”群体的代表—“知识分子”,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可、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可是,为什么我们当下的“知识分子”却不是这样的状态,不仅是自我感觉很不爽,社会影响也是每况愈下,学术界有越来越“不堪”的趋势,为什么呢?是我们的科研条件不够好吗?还真的不是,现在中国学术界的条件今非昔比,各种实验设备和经费资助条件都好起来了,特别是过去十年,国内的各种科研条件都有了较大的改观,都让国际同行羡慕嫉妒恨了。是我们的人才团队不够好吗?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大力引进各种人才已经形成兵强马壮之势,研究的问题基本与世界科学前沿接轨,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都已经跃居前列。那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知识分子”如此不爽呢?归根结底是忙忙碌碌终日却距离真正创新性的成果越来越远的那种失落感和挫败感已经成了当下“知识分子”这个群体挥之不去的心魔!为什么会有这个心魔?仔细想,还是这个“知识分子”名字惹得祸,大家都是“分子”不是“分母”,正好也就被现行的管理体制利用了这个特点,巧妙地设立了形形色色的奖项、头衔和经费把大家驱赶到不同的渠道上去竞争某个特定的“分子”,而且这个竞争基本是无序的,这就让广大本该踏踏实实在自己土地上耕耘和慢慢成长的“分母”成了一群被“名利”驱赶的“牛羊”、在某片土地上插了红旗之后又急急火火地去占领更高的山头和土地了,长期下来,除了在集体疯狂践踏之后留下的荒芜土地和废墟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因为没有人真的去思考:这一波一波的名利追逐之后到底要干什么,所以疯狂的科研大军看起来所向披靡、旌旗招展,但是所过之处却是寸草不生、无人耕耘……这就是当下我们被“学术名利战车”绑架的现状,不仅仅是我和你,其实是身处其中的所有人,都无处可逃,因为我们都是“知识分子”!我们自认为是“分子”的那份骄傲和虚荣都在这里被自己和他人利用和放大无疑,以至于我们都成了这疯狂战车上那个看起来所向披靡、貌似攻占了一个又一个“山头”其实一无所有的疯狂战士,但是今天我们都停不下来,也很难跳车,因为我们都还是“知识分子”!所以,从今天起,做个踏踏实实的“知识分母”吧!认认真真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学生带好,每天进步一点儿,不仅仅是不断地在壮大知识分母的队伍、也是增加培育优秀知识分子的机会,就像屠呦呦先生一样做个45年的知识分母又何妨?!
2022年9月25日
其他

【AW最新综述】基于新兴能量采集技术的便携式可穿戴自供能系统

以机器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为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使可穿戴电子设备实现更复杂,更精确的功能。图6展示了在机器学习技术辅助下,便携式和可穿戴自供能系统在智能控制、智能识别等场景中的应用。
2021年3月21日
其他

张海霞︱致谢支持:疫情肆虐真爱明天计划还在继续!

真爱明天助学计划原名明天计划,是由北京大学陈十一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何志明教授发起,来自大陆、台湾和美国的志愿者自发组成,旨在帮助国家级贫困县的初中生及高中生完成学业,免于失学或辍学。◊
2020年8月8日
其他

张海霞︱那些年被河南老乡坑过的招生

最近有个叫朱**的人天天上十大,他每天在BBS上晒他跟著名教授的合影说是北大某学院的学生,现在已经被人肉出来了,根本不是是北大学生,好像是湖南大学的,真是校园版的芮成钢,真是搞笑!
2019年8月15日
其他

张海霞︱致IEEE主席的公开信

Zhang)的研究室,主要从事微纳加工、设计与器件和系统的研究,聚焦微能源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同时Alice也是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iCAN的发起人和主席。
2019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