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协同创新区

其他

政策解读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如何建?林毅夫建议:变“隔空唱戏”为“二龙戏珠”!(下)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了解更多!习近平总书记在年初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唱好“双城记”。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双城合作只要形成有效的市场,发挥好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在有为政府的“因势利导”和“倒弹琵琶”下,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我国的第四个发展极绝对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理想。我们建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不仅仅要按“圈”融合内部地区,也需要按“圈”规划加强与外部的融合。01中国区域经济“第四极”如何建设?区域一体化发展涉及经济地理。首先,经济地理是发展经济学的一部分,强调每个地方的发展必须根据每个地方的比较优势,这个原则是不变的。但要把一个产业从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则需要有足够大的产业集群支撑。除了交通基础设施、制度环境之外,供应链也要好。在发展阶段比较低以农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比较优势时,产业集群经常会是“一乡一品”“一县一品”,浙江就有很多在一个乡里或一个县里形成具备非常有效供应链的产业集群。但是,前文提到成都和重庆的核心地区实际上已经进入到高收入经济体的阶段,发展的产业一般会是资本和技术很密集的类型。这种产业的特性是规模经济很大,很难在一个县、一个市里把所有的供应链都完备起来。对这样的产业就必须有跨地区的合作。每个不同的地区根据当地的比较优势,参与供应链当中的一部分,这个比较优势可以是人才的比较优势,也可以是资本的比较优势、技术力量的比较优势,形成一个跨地区的产业集群、跨地区的经济协作。两江协同创新区中央现在提出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背后的一大原因是我国目前人均GDP已经达到1万美元,即将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国内比较发达的地区人均GDP已经达到2万美元正冲刺3万美元,在此情况下,产业集群不会局限在一个市、一个县、一个区里,需要跨地区合作,需要政府协同基础设施、营商环境完善。因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的提出,将给相关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营商环境完善以及政策协调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中央在新时代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国性中心的定位,实际上期望成渝地区成为中国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后的“第四极”。这样就可以构成一个链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地区的菱形,菱形四个顶点所在的四极地区的经济体量稳定在占全国45%左右,菱形内部的经济占比总体稳定在占全国32%左右,二者加起来差不多就占全国77%,其实就是中国经济的重心区域。中央也提出要尊重客观规律,积极因势利导,才能加速形成中国区域经济的“第四极”。只有准确理解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理解建设“第四极”的价值与思路。胡焕庸线家喻户晓的胡焕庸线被各界普遍认为是中国区域发展绝对不平衡的分界线,2011年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把成渝定位为西部经济中心,其背后的依据也在于此。然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指的是东部沿海(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并不是指胡焕庸线两侧的不平衡不充分。如何在胡焕庸线以东的区域内(95%)寻找经济平衡轴,寻找“第四极”的战略思路和成长空间,同时带动胡焕庸线以西的区域发展(5%),才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国家战略的要义所在,而不仅是为了解决成渝地区内部“一亩三分地”不平衡不充分的次要矛盾。转变认识思路,找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不平衡矛盾及其矛盾的主要方面之后,就容易找到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轴线或屋脊线。通过反复推敲,我们将其锁定在哈昆线(哈尔滨到昆明的直线)上,即只需要将胡焕庸线的东北端点(黑河)和西南端点(腾冲)在相关省内东移到省会城市即可。这条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轴线并不是要去扭转胡焕庸线,恰恰相反,这是充分尊重以地理生态本性为自然规律基础的胡焕庸线。可以看到,其实成渝地区主要也是位于胡焕庸线以东,所以成都必须向东。按2019年的数据测算,哈昆线沿线16座区域中心城市的GDP如达到东南沿海16座区域中心城市的体量,就可再造一个东北的经济体量。据2019年相关GDP数据,哈昆线沿线16座区域中心城市GDP合计17.9万亿元,东南沿海16座区域中心城市GDP合计23.2万亿元,二者GDP体量相差超过5万亿元,相当于整个东北三省的GDP体量。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成渝合体,就能够成为哈昆线上与北京呼应的支点。与此同时,成渝合体也是长江经济带上与上海呼应的支点。中央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定位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实现路径必须是成渝合体。总之,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示的:成都向东、重庆向西、成渝相向。2016年出台的《成渝城市群规划》提出构建“一轴两带、双核三区”的空间格局,发挥重庆和成都双核带动功能,重点建设成渝发展主轴、沿长江和成德绵乐城市带,促进川南、南遂广、达万城镇密集区加快发展,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构建“一轴两带、双核三区”空间发展格局。该规划对打造成渝发展主轴说得很精彩:依托成渝北线、中线和南线综合运输通道,积极推进重庆两江新区和四川天府新区建设,加快推动核心城市功能沿轴带疏解,辐射带动资阳、遂宁、内江、永川、大足、荣昌、潼南、铜梁、璧山等沿线城市加快发展,打造支撑成渝城市群发展的“脊梁”。加快城际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和沿线交通枢纽建设,构筑发达的基础设施复合廊道。加强沿线城市产业分工协作,引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等。然而,正如前文所论,成渝之间的中部地区还是发展的洼地,目前并没有完全实现规划目标。成渝发展主轴“脊梁”为何断裂为隔离成渝合体的“大峡谷”?问题出在哪里?《成渝城市群规划》第一章已经指出了成渝背向发展与次级城市发育不足的根本问题。然而,其“一轴两带双核三区”的规划布局却自相矛盾,反而加剧了成渝背向发展。“双核”沿“两带”各自发展撞壁,如过去成都的发展布局侧重绵阳-德阳-眉山-乐山这一带,而这一带北撞墙秦岭、南撞墙横断山。“三区”分散用力成洼地,“一轴”形同虚设成峡谷。成渝地区的不少城市都在想方设法提出建设“成渝第三城”,这类提法有待商榷,从2019年的GDP数据来看,绵阳2856.20亿元、德阳2335.90亿元、眉山1380.20亿元、乐山1863.31亿元、宜宾2601.89亿元、泸州2081.26亿元、南充2322.22亿元、达州2041.50亿元,这些地级市要成为成渝第三城还有大段距离要走。这其实反映了成渝的区域经济结构有其特点。例如,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拥挤的北京与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长三角一体化的主要特点是上海作为龙头与遍地密集开花的均衡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特点是以深圳-香港-广州为中心推进大湾区融合发展。不少人照搬照抄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城市群格局作为评价标准来认识成渝地区的经济结构特征。不能简单地人云亦云地说成渝存在“双核独大、两翼不振”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成渝的经济结构本来就如此,有其独特性,并不是一种空间结构扭曲,未来反而还要把成都重庆两核做大,加强毗邻地区合作融合发展,要做大两核就不能分散用力,不能延续之前《成渝城市群规划》提出建设分散的几条带状或几条三角形线,或者建设成渝次级区域中心等思路。成渝区域格局示意图
2020年7月6日
其他

政策解读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如何建设?林毅夫建议:按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视角落实部署(上)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了解更多!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李克强总理在不久前闭幕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相关规划纲要。在此,我们从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视角来认识和落实中央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决策部署。●新结构经济学怎么看?●新结构经济学是作为第三代发展经济学提出来的,其理论的切入点是不同发展程度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是内生的,同时像中国这样的转型中国家存在的一些相对不足也是内生的。新结构经济学是作为发展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而产生的,但当把结构的差异性与差异的内生性引进后,新结构经济学实际上是对现代经济学的一场结构革命,它涉及现代经济学的每个领域,包括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相关的经济地理。从发展经济学来说,新结构经济学强调经济发展的本质是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靠的是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来提升劳动生产力水平。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有“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
2020年6月30日
其他

聚智汇力、聚势赋能 | 两江协同创新区“云引才”报名热,加速人才“西南飞”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了解更多!6月5日18时左右,两江新区主办的全球“云引才”两江协同创新区专场直播活动刚落下帷幕,远在安徽的姚博士,凝视手机屏幕,反复思量,随即,心中有了决意,最终选择了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年近不惑的姚博士经历了多次选择,在他看来,这次是最为郑重的,有眷恋,有不舍,有隐隐的痛,但在乡愁与前途面前,他选择了后者。几乎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与姚博士经历着同样忐忑与期待的还有数十人:上海的杨博士西安的李博士深圳的软件工程师杨浩乐山的新能源研发工程师范一鸣电子科技大学硕士李丽芳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专业硕士赵俊研……甚至还有海外知名高校的数名硕士、博士留学生。无一例外,他们都把坐标瞄准了重庆,不约而同选择了两江协同创新区,满怀期望,把梦想的种子播在了明月湖畔。数据显示,此次“云引才”直播吸引了近600名硕士、200名博士投递简历,其中近三分之一的人选择了落户两江协同创新区内的大学大院大所。两江协同创新区,有何魅力?何以产生如此大的“向心力”?让一众硕士、博士心生执念?是“确认过眼神”?或是情绪化的义无反顾?▼01创新高地,集聚全球一流人才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是21世纪最为稀缺资源,是推动理论和技术层面创新的核心动力。作为西部内陆首个国家级新区,肩负打造内陆开放高地门户的重大使命,两江新区对人才的渴望“如饥似渴”,“栽下梧桐树”如何引得“凤凰西南飞”?引才、惜才、聚才而用,两江新区“高”字当头,对标一流:一流的营商环境,一流的创新平台,一流的科研氛围,鼓励创新、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一流发展环境......两江协同创新区核心区效果图这意味着,人才来到两江新区,便拥有了发挥作用、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为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找到了最好着陆点。以两江协同创新区为例。该区域是成渝共建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地,是西部科学城“一城多园”的“首园”,不管是硬件打造、创新和营商软环境营造,或是未来多元产业及个人发展空间,对高层次人才来说,两江协同创新区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与普通的科技园、产业园区不同,两江协同创新区聚焦基础理论研究、原始创新发明及前沿技术应用开发,聚焦创新链与产业链的交互融合。可以这般认为,两江协同创新区在成渝共建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布局中承担了整合与集成的角色,将打造数个基于前沿理论预判的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打造科研、创新与产业实现良性交互循环的
2020年6月10日
其他

全球征集!两江协同创新区核心区桥梁概念性设计方案,等你来设计!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了解更多!链接世界,协同创新打造两江协同创新区桥梁精品提升协同空间品质将科技与人文交融讲创新与生态故事邀请您共同塑造“山清水秀、绿色智能、开放共享、活力多元”两江协同创新区新风貌
2020年6月9日
其他

加快建设成为智慧之城主阵地、主战场,两江协同创新区计划这样干!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今年1月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5月8日,市委书记陈敏尔来到两江协同创新区,调研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他指出,要高水平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和两江协同创新区,要“坚持全域覆盖、重点突破,以‘一城多园’模式,统筹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和两江协同创新区规划建设”。5月27日,市委常委,两江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段成刚来到两江协同创新区调研开发建设工作。他先后前往明月湖、创新“西格玛”空间等地,仔细察看建设进展及生态保护情况。他指出,要深入贯彻陈敏尔书记调研两江协同创新区时的指示要求,注重产城景融合,彰显“生态+科技”内涵,加强产业协同、人才协同、生活协同、生态协同,举全区之力将两江协同创新区打造成为人文、智慧、科技融为一体的高端人才聚集地。*冉雨琳
2020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