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据环球网报道,美方声称中国在今年八月份测试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式轨道轰炸武器系统,由一枚长征2号运载火箭搭载的高超音速弹头,环绕地球轨道飞行后再次进入大气层,以高超音速滑翔弹道打击目标。其主要用途是搭载核弹头从美国反导系统没有覆盖的方向攻击。例如跨过南极,从南美洲方向打击美国本土。英国《金融时报》16日也以独家报道的形式,报道中国在8月试射的一枚可携带核弹头的高超音速武器不但具备环绕地球飞行的能力,还可以重返大气层后凭借极高速度突破反导系统的拦截,攻击地面目标。美英方面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大吃一惊”和“极为震惊”的词语。美军甚至评价:“我不知道中国人是怎么做到的”。“此次试验表明,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方面取得了惊人进展,中国的高超音速技术远比美国认识到的先进。这就是中国的新一代“轨道轰炸+滑翔弹头系统”,能让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变成聋子的耳朵。《金融时报》认为,这种高超音速飞行器可能是由长二丙火箭送入轨道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公布了长二丙火箭第77次和第79次发射,但空缺了第78次发射的信息,因此报道认为,第78次“秘密发射”的任务就是试验上述高超音速导弹。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警告说,从理论上,中国的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可以走南极弹道,这将对美国军方构成重大挑战。因为美军现有的导弹防御系统的预警雷达多半部署在靠近北极的阿拉斯加基地和美国北部,主要用于防御走北极弹道的洲际导弹,而在南半球和南极方向缺乏预警,因此这种武器可以进一步压缩美军的预警时间。除非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将美国本土全部覆盖,不然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就存在很大的拦截漏洞,这对于美国人的威慑力度是很大的。美方认为中国在轨道轰炸器领域的进度远比美国超前。冷战时期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曾试图研制轨道轰炸器,但相比普通弹道导弹的技术难度太大,因此没有获得进一步发展。而且当时美苏都认为这种轨道武器对于战略平衡的影响极大,容易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因此在《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中禁止发展轨道轰炸技术。由于中国没有签署《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而且中国发展的并不是纯粹的轨道轰炸技术,而是一种混合型的高超音速的导弹技术,这些技术也目前美国和俄罗斯正在研制的,因此两个月前的那次长征2号运载火箭搭载高超音速弹头的发射,对美国和欧洲的刺激相当大。轨道轰炸机是天基航天器的一种,是在空间轨道运行、装有较大当量核弹、需要时即可按指令重返大气层选择某一地面目标对其实施核突击的先进武器。这种航天进攻武器,主要有部分轨道轰炸系统(FOBS)、多轨道轰炸系统(MOBS)和轨道轰炸系统(OBS),其中部分轨道轰炸机系统已经在冷战时期进行过试验。中国这一新式轨道轰炸武器,实际上是将苏联时期提出来而又因技术困难未能完成的FOBS“部分轨道轰炸系统”在21世纪实现了。苏联在冷战时期曾经研制过R-36重型洲际导弹改装而来的“部分轨道轰炸系统”,弹道发射后先向南飞行,进入地球轨道,绕过南极上空,从缺乏预警系统的南半球打击美国本土。但后来这种导弹在《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以后被销毁了。在冷战时期,中国对全球打击武器也有涉猎,这就是东风-6号环球导弹。据资料显示,1970年中国开始研制东风-6号导弹,当时被称为“环球火箭工程”,为三级火箭的动力装置。东风-6号是一种FOBS导弹系统,又被称为“部分轨道轰炸器”,就是射程极大,可以在轨道中长时间待机的太空核武器系统。东风6号的射程高达4万公里,可以绕飞地球一圈,发射后,火箭先向南飞行,通过一、二级火箭到达轨道高点,进入地球轨道,然后跨越南极点,再向北飞行,可攻击美国中部地区和莫斯科地区。当然,东风-6号最后下马了。与苏联式的纯轨道轰炸概念相比,与传统弹道导弹相比,中国的这次发射明显还结合了FOBS“部分轨道轰炸”+高超音速以及动力滑翔技术,可以进行非常长的末端机动飞行,然后以特定飞行路径和任意位置再入大气层,以非常高的速度到达目标。新式轨道轰炸,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提出过桑格尔弹道,后来在美国进行研究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也提出了一种更革新的弹道设想。钱学森提出了一种火箭式滑翔的高空飞行器,先用火箭发动机将弹头推送进入太空,轨道高度为300多公里,进行一部分轨道飞行,然后再掉头向下俯冲,进入大气层100公里“卡门线”附近,利用弹头乘波体进入滑翔状态前进,这样的飞行可以在消耗很少燃料的情况下,能从美国纽约一直打到欧洲巴黎,甚至可以环球打击。目前,我国研制的弹道导弹和超高音速武器系统所采用的近似滑翔,双椎体机动,水漂式机动,乘波体的机动等等,这些都有要“钱学森-桑格尔弹道”的影子,也更复杂得多,是对二位前辈的理论的大发展。中国在近些年战略性打击武器领域的大发展,衍生了多种特殊带有动力学特性或者说在高超音速方面有明显优势的各种高超音速武器。例如阅兵上出现的带有乘波体特性的DF-17、具备超音速飞行能力的DF-100、还有各种“过于先进不便展示”的奇奇怪怪的轨道武器,我们这这一领域的发展,已经把美国和俄罗斯远远地甩在身后。军事评论员认为,《金融时报》渲染的武器是“在轨高超音速武器”。这种“轨道高超音速武器”从理论上确实可以对现有的一切反导和预警体系有极强突防效果。但用于核打击的弹道导弹往往投掷重量有限,这种“轨道高超音速武器”会需要占用大量的载荷用于入轨和重返大气层,导致其打击效率偏低,并不是什么实战效能特别强大的武器。即便有这样的实验,也是用于航天领域其他方面,而非军事化用途。《金融时报》报道截图《金融时报》在报道中称,今年8月份的试射中,中国试射了一枚可塔载核弹头的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但和以往弹道导弹不同的是,这枚“飞行器”在飞向目标之前,先在近地轨道空间进行环绕地球飞行,随后再重返大气层,不过最终战斗部落在距标靶二十余英里(约合30多公里)处。两名官员表示,此次试验表明,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方面取得了惊人进展,中国的高超音速技术远比美国认识到的先进。一名知情人士告诉《金融时报》:“我不知道中国人是怎么做到的”。《金融时报》称,这次此次试验引发了新的问题:为什么美国经常低估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展。各国对于高超音速武器的定义不同,一般而言,高超音速武器指的是在大气层内飞行速度超过5倍音速的武器。目前,当今世界上只有中国拥有实用化的高超音速武器。美国和俄罗斯均未正式列装高超音速武器。和传统的弹道导弹相比,高超音速武器大部分时间都在大气层内飞行,目前的拦截手段很难拦截超音速武器。观察者网军事评论员认为,《金融时报》渲染的这种武器飞行情况和弹道导弹、高超音速导弹都不同,是一种“在轨高超音速武器”。美国此前也开发过HTV-3X、X-37B等在轨高超音速试验项目,但并未用作军事用途。这种导弹首先达到了入轨速度,将载荷送入了近地轨道,而传统的洲际导弹不需要达到环绕速度,这使得这种武器理论上可以打击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而在突防模式上,而这一轨道武器同时又搭载了在大气层高超音速飞行体,使其可以在防区外很远的地方重返大气层以后开始进行高超音速滑翔。这种“轨道高超音速武器”从理论上确实可以对现有的一切反导和预警体系有极强突防效果,现有的中段反导预警体系以计算有固定弹道的弹道导弹为主,无法有效拦截在轨机动的航天器。而高超音速滑翔体在轨道机动结束并且再入后,还可以在大气层内用气动力控制维持大气层内机动,避免美军使用中段拦截弹进行拦截,并且由于其本身极快的速度增量,还可以极大压缩其末端反导的反应时间。不过,弹道导弹有别于运载火箭。用于核打击的弹道导弹往往载荷、投掷重量有限,这种“轨道高超音速武器”由于其构型和弹道模式限制,相比起一般的弹道导弹弹头而言可用载荷容积会相对较少,死重(指结构重量等无效重量)却会更大。而相比于一般的高超音速滑翔体弹头而言,又需要更多重量用于入轨,因此其若携带核武器,则当量也不会太高、打击时间较长、打击效率偏低,实战效能并不理想。航天专家告诉观察者网,这种航天器反而是应用于其他的航天航空领域,前沿构型探索,气动热力模型搭建,数据收集等,都有极佳的效果。《金融时报》炒作的这种武器比“钱学森弹道”更加极端,他是将载荷直接送往近地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