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琼仓生态文化交流中心

其他

རྩྭ་ས་ས་ནག་ཅན་དུ་གྱུར་བ་ཉམས་གསོ།

ནམ་རྒྱུན་རང་གི་རྩྭ་ས་འདི་ཇི་ལྟར་གསོ་པའི་སྐོར་ལ་བསམ་བློ་གཏོང་བ་དང་མི་མང་བོར་བློ་འདྲི་གང་མང་བྱས་རྗེས།
其他

一次“疯狂”的航行

རྨེ་ཀླུང་རིང་མོའི་འགྲུལ་བཞུད།黑河航行一艘布满红锈的小船,在大雪笼罩的湿地中航行。引擎搅动,与风声呼应。船上挤着十个人,仿佛十尊雕像,裹着各自的雨衣和救生衣,连睫毛上都吊着冰渣子。岸上看不到一个牧户,却有几只牧狗远远听到了动静,跑来河边,发现一个从未见过的怪物划穿河面、缓慢前行,于是恐惧而愤怒地吠叫起来。两位船长站在一头一尾,紧张地注视着被风雪遮蔽的一个个弯道和浅滩。在黄河上开了二十多年的渡船,夫妇二人从未面临过如此严峻的挑战——载着八名基本毫无经验的乘客,在深秋的草原中一条陌生的河里航行两百多公里,并且在第二天就遇到大雪。乘客们也不轻松,手指僵硬,把相机塞进藏袍怀里紧紧抱着。“领导”扎琼巴让时不时抬头眺望,寻找着牧户的迹象,以便停靠求助。然而一个小时过去了,搜寻还在继续。我已经冷到双腿失去知觉,只能抱紧膝盖,脑子里一遍一遍地想:“我在干嘛?我为什么在这里?这一切何时才能结束?……”这片湿地,位于四川阿坝州北部的若尔盖大草原,占地一千万亩,是我国三大湿地之一。这条河是黄河的支流,叫黑河(藏语རྨེ་ཆུ།,因此又名麦溪),从红原县发源,流经若尔盖县,蜿蜒四百多公里,在邻近玛曲县的川甘交界处汇入黄河。而这群“疯子”则是由扎琼仓生态文化交流中心组织起来的“垃圾小队”。我们雇了一艘船,船后面还拖着昨天自己刚造的另一个“船”,驮着露营装备,从若尔盖县城出发,朝黑黄两河交汇处缓慢驶去,计划拍摄沿途的垃圾。我是此行唯一的རྒྱ་མོ།(汉族女人)。四天前巴让给我打电话,请我来给这次活动做笔记。我答应的时候,没想到会在大雪里冻傻。供布皱紧眉头看着我,用藏语说:“毕竟是城市来的人。”然后俯身帮我整理雨衣的袖口,把藏袍的袖子拉出来一截,这样可以包住双手。我愧疚地低下头。供布大概不会怕冷,正如这里所有顶天立地的牧民一样,他刚毅、矫健。不过更令人惊叹的,是他拍照时的灵活和灵气。供布是一位独立纪录片导演,常年在家乡的牧场拍摄如黑颈鹤这样的珍稀野生动物。“他一边放羊一边剪片子,”巴让曾笑着说,“我最喜欢讲供布的故事。”不只是供布,同行的衣扎、帕华、拉布杰、拉姆加都是如此,他们既是纯正的牧民,又是若尔盖摄影小组的成员,用镜头记录家乡。他们从小在草原上奔跑、骑马、骑摩托、摔跤,却从没坐过船。他们世代在黑河里喝水、游泳、洗衣服,却从未以航行的方式认识过它。这个点子是巴让很久以前想到的,今天终于付诸实践。过去十年,巴让对于草原沙化治理的坚持与成效,使人们尊称他为“治沙英雄”。而今,他的关注点开始慢慢转移到“水”上面来。“为什么河里有这么多垃圾?”巴让时常凝视河面这么想。“十年前我刚开始关注沙化问题的时候,也是如此,对它一无所知。仅仅怀着一些朴素的感情,一做就是十年。从现在起,我想要理解垃圾问题。经常有牧民自发组织捡垃圾,可垃圾还是那么多。是时候做点不一样的事了。”
2019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