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U古籍研究所

其他

简讯丨王云路教授主编《汉语词汇核心义》出版

我所王云路教授主编的《汉语词汇核心义》近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图文来源:“浙大汉语史研究中心”公众号
2023年8月4日
其他

【简讯】观通学社·古籍研究所“镕今铸古 综贯博通”系列讲座第一讲丨陈庆荣:神经认知诗学——中国古典诗歌的认知与神经机制研究

2022年5月5日晚,由浙江大学文学院(筹)和古籍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文学院125周年校庆活动之观通学社·古籍研究所“镕今铸古
2022年5月12日
其他

【简讯】成均国学讲坛—中古文史之学·第三讲(总第十三讲) | 陈怀宇:试论中国中古石灯之兴衰

2021年11月27日上午9:00,我所“成均国学讲坛—中古文史之学系列讲座”第三讲(总第十三讲)“试论中国中古石灯之兴衰”在线上开讲,特邀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历史、哲学、宗教学院与国际语言文化学院合聘副教授陈怀宇老师主讲。讲座由我所余欣教授主持,线上共有50余位师生参加。讲座伊始,陈老师简要介绍了石灯的背景。在宋代僧人志盘所撰《佛祖统纪》卷三三《法门光显诘》十六中,有四种有关燃灯的传统:供灯、身灯、无尽灯、放灯。陈老师指出,石灯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四种燃灯传统的集大成者。石灯的出现,与中古佛教寺院主义(Medieval
2021年12月1日
其他

【简讯】成均国学讲坛—中古文史之学·第三讲(总第十二讲) | 沈卫荣:说文献学研究的不同层次和多维度的语文学

2021年11月24日晚19:00,我所“成均国学讲坛”第十二讲“说文献学研究的不同层次和多维度的语文学——以释读‘演揲儿法’为中心的讨论”在线上开讲,特邀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沈卫荣教授主讲。讲座由我所余欣教授主持,线上共有150位师生参加。沈卫荣教授首先介绍了文献学(Textual
2021年11月26日
其他

【简讯】成均国学讲坛—中古文史之学·第一讲(总第十讲) | 仇鹿鸣:新旧《五代史》校勘释例

2021年11月18日上午9:00,我所“成均国学讲坛—中古文史之学”系列讲座第一讲“新旧《五代史》校勘释例——兼谈对四校法的思考”在紫金港校区人文学院大楼107室开讲,特邀复旦大学历史系仇鹿鸣教授主讲。讲座由我所余欣教授主持,古籍所、中文系和历史系40余位师生参加。仇鹿鸣教授从“《二十四史》点校本修订计划”引入,从两个方面指出了文献校勘要把握的基本原则,即从文献学的立场,以版本校为基本手段;从历史学的立场,非考史无以校史。之后详细介绍并评价了新旧《五代史》的版本和已有点校的情况。仇教授举例分析了新旧《五代史》修订本校勘实践中的若干成果,揭示了清人辑佚过程中的错误和影库本粘签伪造的书证,利用不同版本系统的宋元本校勘新旧《五代史》。仇教授通过新旧《五代史》修订本校勘实践,形成了对四校法的反思,提出校勘时要注意同史源的校勘与非同史源的校勘,认为原点校本较多吸收了清人的校勘成果,从目前来看清人的处理有不少问题。讲座最后,仇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和交流,详细回答了师生们的提问,在场师生受益颇多。文:陈烽图:陈烽、周琪媛往期回顾浙江大学古籍所“成均”国学讲坛启第一讲|张伯伟:新材料·新问题·新方法——谈东亚汉籍研究第二讲|杜泽逊:治学读书为什么要用校读法第三讲丨朱岐祥:汉字与文化第四讲丨陈尚君:文学文献研究的视阈与观念变化第五讲丨俞国林:吕留良诗文集整理漫谈第六讲丨李守奎:汉字构形的系统性与古文字考释第七讲丨吴承学: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重构第八讲丨陈引驰:中古文学再思考第九讲丨刘梦溪:中华文化的正脉和特质
2021年11月20日
其他

【精彩預告】成均國學講壇—中古文史之學系列講座第二講(總第十一講)丨唐雯:從詳本《順宗實録》輯復到基於史源學的文獻復原

讲座时间:2021.11.18(星期四)15:30-17:30讲座地点:紫金港校區西區人文大樓107室歡迎各位師友參加!Nov.
2021年11月11日
其他

【精彩預告】成均國學講壇—中古文史之學系列講座第一講(總第十講)丨仇鹿鳴:新舊《五代史》校勘釋例

讲座时间:2021.11.18(星期四)9:00-11:00讲座地点:紫金港校區西區人文大樓107室歡迎各位師友參加!Nov.
2021年11月11日
其他

王诚:《尔雅义疏校补》稿本考录

按,郝懿行怀疑《说文》读若中的“馺”当作“岌”,但沈氏指出“岌”是《说文》新附字,不会出现在说解中,同时引钱大昕的观点,认为《说文》有“读若不破字”的体例,所以许慎所据为《尔雅》古本,古本作“馺”。
2021年9月15日
其他

龚延明、邱进春编著《明代登科总录》出版

出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6月由我所龚延明教授主编,龚延明、邱进春(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编著的《明代登科总录》(1961万字,25册),近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龚延明教授主编的《中国历代登科总录》五个子课题之一。是继《宋代登科总录》(1000万字,与祖慧教授合作)于2014年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后,又一项成果。该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高校古委会规划课题,并得到国家社科出版基金鼎力资助。
2021年8月24日
其他

书讯:《清代乡试文献集成·第一辑》(全150册)出版

我所龚延明、祖慧教授任主编,周佳副教授任编委的国家传统文化典籍整理工程《中国科举文献集成》子课题《清代乡试文献集成》第一辑150册于2021年3月全部出齐。这对中国科举文化走出国门,推进中国科举史基础研究,搜集清代庞大的举人群体名录,具有重大意义,是古籍整理又一重大成果。龚延明教授除参选全国各地馆藏清代乡试文献外,并为《清代乡试文献集成》撰写了“序言”。清代乡试文献集成·第一辑(全150册)出版单位: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10内容简介本丛刊收录清代乡试录、题名录、同年录、同年齿录、同门录等乡试文献368种,记录有当次乡试的考官、试题以及录取考生的姓名、年龄、籍贯、家世、著述等履历资料,涉及全国各个地域,尤以其时文化和经济发达的顺天、浙江、江南等为最。而清代和民国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内有重要影响的名人和各地时彦名贤等的相关资料,多可在本丛刊中得见,如吴士俊(见《清道光五年(1825)乙酉科顺天乡试同年齿录》),李鸿章(见《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恩科顺天乡试录》),朱恩绂《清光绪十一年(1885)乙酉科湖南乡试题名录》等等。本丛刊的重要价值在于:一、所收录的试题、考官等科举资料可为清代科举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文献。二、所收录的人物资料不仅有益于清代人物的家世和师承关系研究,也有益于地方志和地方著述目录的补充和订正,是地方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资。内页欣赏序言《清代乡试文献集成》序·龚延明·中国历史上没有一种人事制度,延续时间之漫长、在国内外影响之巨大,能与科举制度相比。科举取士制度,起源于隋[1],自隋唐至明清,行用了一千三百年之久,承担起为中国官僚政府源源不断输送管理人才的使命与责任。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2],是科举制持续推行的动力;“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3],是科举制能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唯一不可取代的铨选制度的根本;科举制以儒家“斯文”作为取士标准,应举者慨然以从政、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中国科举制具有塑造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立身治国形象、打造中国大一统和合文化形态、构建东亚儒家文化圈与催生现代西方文官制度产生的普世价值。唯其如此,唐代后期社会动荡、战乱不止,科举试没有中止。五代军阀争斗不息,政权更迭如走马灯,科举试没有间断。两宋三百年间,宋辽、宋金、宋蒙战争,未曾打断三年一举的科举考试,南宋高宗在自家性命难保的险境下,宁可下放到地方进行类省试,也未曾中断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度宗咸淳十年,南宋临近灭亡,还进行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辽、金、西夏、元朝,少数民族所建政权,无不实行过科举制度。清末,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出逃,次年仍下令补考乡试和会试。科举与国运相联,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皇帝权力的象征之一,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行的重要标志,是调节国家政策的杠杆,是士大夫梦想所寄,是凝聚民心的纽带。科举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军事、教育、文化、经济、风俗、人心之影响,无与伦比,至今在海内外犹不绝余响。宋、明、清三朝,科举制三年一次定期举行,每次录取数百人以上进士,其参与科举考试的基数,如从参与童子试、发解试(乡试)算起,动辄在数十万、上百万左右,牵动着从南到北、从繁华城市至穷乡僻壤整个中国,此三朝860多年的中国社会,可以说是科举社会。科举出身的精英人物,曾经是唐宋以下中国社会各个领域活动的主角。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离不开科举研究,否则绝不可能完整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与文化。中国科举不仅在中国。中国科举又是世界文明的一个幅射源。日本最先仿行中国科举考试制度。时间在公元7-8世纪。《日本诗纪》中载有《贺诸进士及第》,其中《贺野达》诗云:“登科二字值千金,孝养何愁无斗储?”[4]可见日本科举及第即授官,所得俸禄可供养父母。朝鲜是海外实行科举制时间最长的国家。从公元958年起至1894年止,实行了936年。[5]其制既学习唐宋,又有自己的创造。奉使到过高丽国的宋使者徐兢在其名著《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说:“若夫其国取士之制,虽规范本朝,而承闻循旧,不能无小异。”[6]科举制在朝鲜影响之大,仿彿中国,至视为“我国公道,唯在科举”[7]。越南推行科举制长达844年(1075-1919)之久,仅次于朝鲜,然其废罢科举时间比中国还要晚14年。科举取士,在越南具有权威性和实用性,视其为“科举抡才,实关盛典”[8]。科举制在东亚的传播,为构建东亚儒学文化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功至伟。中国科举考试的先进文化,为西方欧美国家所学习、所效仿。西方人把中国科举考试,与中国四大发明相比。英国人罗伯特·英格尔斯评论英国东印度公司采用了中国科举考试的竞争原则时说:“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一次伟大变革。”事实正是如此:英格尔斯当时的预言并没有错,东印度公司实行的文官考选制度为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积累了经验、开辟了道路,考试选才机制像一桶火药轰开了政党分肥制的大门,科举制最终通过英国对世界各国的文官制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9]当代美国学者顾立雅明确肯定了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在建立现代世界文官制度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这是中国对世界的最大贡献”[10]。因此,刘海峰教授顺理成章地提出: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成为一个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科举选拔人才,通过科目考试实现。唐代科目众多,常选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孝廉、明法、明算、三史、开元礼等;制举科目名目更多,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博学宏词科、志烈秋霜科、军谋宏达材任边将科等等达六十三科。[11]北宋初沿唐制文武分举,设常科、制科,科目种类有所減少。至神宗朝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废试诗、赋、帖经,罢明经、诸科,改试“经义”取进士,举子占治《易经》《诗经》《尚书》《周礼》《礼记》五经中一经,兼试《论语》《孟子》,常选科目仅保留进士科。[12]宋代是科举制完善期,也是高峰期,两宋共举行118
2021年7月21日
其他

【简讯】成均国学讲坛•第九讲丨刘梦溪:中华文化的正脉和特质

2021年6月7日晚,“成均国学讲坛”第九讲“中华文化的正脉和特质”在紫金港校区人文学院大楼1313室开讲。此次讲座由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和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共同主办,特邀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院长刘梦溪先生主讲。讲座由我所所长王云路教授主持,人文学院院长楼含松教授、哲学系林志猛教授和敦和基金会郭敏飞、赵彬、曹玉骞、武潇四位老师及学院共50余位师生参加。讲座伊始,刘梦溪先生由“何为文化,中国何来”入手,以“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大传统和小传统”“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化分化合”“文化典范和文化传统传承”等问题为脉络,梳理了传统文化的概念、内涵及历史流变。随后,刘梦溪先生重点归纳和描摩了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和特质,提出中国文化发生上的黄河、长江两“源”说,归纳了多元互补,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以家族为本位”、“重视人的因素,将天、地、人并列”、“喜欢求新求变”等十六个方面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形态的主要价值取向,提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人应当对传统文化保持客观的态度。最后,刘梦溪先生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和建议,提醒大家应当读好中华文化的基本经典,涵泳、吸收、消化好中国文化的主要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内涵,抱持开阔的胸襟和开放的心态,辨识“传统文化热”“国学热”中的“泥沙俱下”情形,避免歧路而走向坦途,以及如何整合中华礼仪,恢复与重建礼仪之邦的文化魅力,建立一种让儿童恢复、生长、激发自由天性的机制,接人待物、与人对话、文本语言特别是主流媒体的语言方式应讲究文雅和风度,不用极词。刘梦溪先生的讲解条分缕析,深入浅出,令在场师生获益匪浅。在问答环节中,师生们踊跃提问,刘先生一一进行了解答,本次活动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文:陆海燕图:沈秋之往期回顾浙江大学古籍所“成均”国学讲坛启第一讲|张伯伟:新材料·新问题·新方法——谈东亚汉籍研究第二讲|杜泽逊:治学读书为什么要用校读法第三讲丨朱岐祥:汉字与文化第四讲丨陈尚君:文学文献研究的视阈与观念变化第五讲丨俞国林:吕留良诗文集整理漫谈第六讲丨李守奎:汉字构形的系统性与古文字考释第七讲丨吴承学: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重构第八讲丨陈引驰:中古文学再思考
2021年6月9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简讯】成均国学讲坛•第八讲丨陈引驰:中古文学再思考

2021年5月26日晚19:00,我所“成均国学讲坛”第八讲“中古文学再思考”在紫金港校区人文大楼107室开讲,特邀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陈引驰教授主讲。讲座由我所副所长、人文学院副院长冯国栋教授主持,我所所长王云路教授、中文系叶晔教授等五十余位师生参加。陈引驰教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他宏阔的文学史构架,提出了中国文学的三个轴心时代——先秦、唐宋和现代。本次讲座即围绕位于两次轴心时代之间的中古文学展开,并由此揭示了从先秦文学到唐宋文学巨大转变的原因。陈教授高屋建瓴地概述了中古文学的特质及其走向。他指出,中古时期,文学的基本社会背景发生了从早先的贵族社会逐渐向文化下降、文化普及的平民社会转变的现象。而中古贵族社会的重新构造意味着文人由学问向才性的转变。在信仰、知识和文化能力等方面,六朝文人的学养和知识远超唐人。六朝文人多是贵族,是经济的、权力的、文化的精英。相较而言,唐代文人则流品复杂,社会成分丰富,也因此出现了更加个性鲜明的天才。随后,陈教授指出,与社会转型、文人身份紧密相关的,是文人精神世界的开合变化。东汉经学解体之后,思想的趋向是多元化的。中国早期的学术文化是学在王官,政治权力跟文化权力是完全统一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学在王官转向知识下移。西汉初年是战国时期思想的延续。汉代收束到了儒家,中古又呈现出儒释道混合状态,直到唐代韩愈异军突起,认定儒学为宗,又回到儒学。观察了社会文化和文人学士之后,陈教授又讨论了中古文学文本的问题。中古时代,基本上是处于所谓抄本文化时代,其重要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变动性。中古文学文本形态的特殊性,难以过度追究字句的层面,陈教授指出,一种可能的方式是尝试深入文本内部,看取其文学书写的程式、成规。对于中古时代的文本,必须非常细致地解读和诠释,深入其内在的文脉,体会其书写的成规和通则。中古文学研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仔细地去读文本,深入到文学文本内部。此外,陈教授点出了中古文学的两个特点。一是,脱离音乐而转向文字。脱离了音乐的文学书写,为音乐所遮蔽的文字的主体性就凸显出来,会逐渐追求自己的文学技术和美学。二是,核心文类之由赋而诗。从汉代以后,最重要的问题基本上就是诗和赋。两相比较,赋比诗更重要。六朝时期,甚至一直到初唐,不作赋的文人几乎是没有的,第一流的大作家都是著名的赋家。讲座最后,在场师生围绕讲座内容发表了聆听感想,并向陈教授请教了如何深入阅读《文心雕龙》、文学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等问题,陈教授也一一作了详细解答。往期回顾浙江大学古籍所“成均”国学讲坛启第一讲|张伯伟:新材料·新问题·新方法——谈东亚汉籍研究第二讲|杜泽逊:治学读书为什么要用校读法第三讲丨朱岐祥:汉字与文化第四讲丨陈尚君:文学文献研究的视阈与观念变化第五讲丨俞国林:吕留良诗文集整理漫谈第六讲丨李守奎:汉字构形的系统性与古文字考释第七讲丨吴承学: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重构
2021年6月2日
其他

【精彩預告】成均國學講壇·第八講丨陳引馳:中古文學再思考

主講人簡介:陳引馳教授,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復旦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中文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2021年5月24日
其他

【简讯】成均国学讲坛•第七讲丨吴承学: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重构

成均国学讲坛2021年4月16日晚19:00,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成均国学讲坛”第七讲“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重构”在紫金港校区人文学院大楼107室开讲,特邀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吴承学教授主讲。讲座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古籍研究所副所长冯国栋教授主持,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楼含松教授以及古籍所和中文系50余位师生参加。吴承学教授首先指出,“何为经典、经典阐释与价值重估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的核心问题”,之后从内在与外在两个方面探讨了中国文学经典的形成原因,即文学经典自身的品质与经典的阐释,认为经典地位、史家论述、名家评论、选本与类书、童蒙读物都是因阐释而形成经典的重要方式。在谈到古代文学经典的重构时,吴教授指出,经典是一个社会价值观的集中反映,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文学观念与审美理想也很少有颠覆性的变化;而新文化运动以来,受到西方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谱系受到比较激烈的冲击,甚至是重新建构,并总结出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建构与价值重估的三个重要时间节点:一是以诗赋、骈文为中心的六朝,二是以古文为中心的宋朝,三是以白话文为中心的新文化运动。讲座最后,吴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和交流,本次活动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往期回顾浙江大学古籍所“成均”国学讲坛启第一讲|张伯伟:新材料·新问题·新方法——谈东亚汉籍研究第二讲|杜泽逊:治学读书为什么要用校读法第三讲丨朱岐祥:汉字与文化第四讲丨陈尚君:文学文献研究的视阈与观念变化第五讲丨俞国林:吕留良诗文集整理漫谈第六讲丨李守奎:汉字构形的系统性与古文字考释
2021年4月20日
其他

【精彩预告丨学术讲座】田晓忠丨走向田亩:中国近古主体税制演进的趋势及过程论(4月23日)

讲座时间:2021.04.23(周五)15:00讲座地点:紫金港校区人文学院大楼1211室欢迎各位师友参加!Apr.
2021年4月19日
其他

讲座简讯丨刘钊:古文字研究漫谈

2021年3月13日上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教授应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古籍研究所和汉语史研究中心共同邀请,来我校作了题为《古文字研究漫谈》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所所长王云路教授主持,古籍所、中文系和马一浮书院60余位师生参加,现场济济一堂,气氛热烈。讲座伊始,刘钊教授从国家层面对古文字研究重视程度的提高、地下出土文献的“井喷式”发现两个角度说明了古文字研究的新形势,认为当前古文字研究迎来了最好的时期。随后,刘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新技术对古文字整理和出版的推动,指出考古技术、照相和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新材料能够以高质量的方式公布,也推动了对已出版的旧材料的重新整理。在展示古文字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时,刘教授通过“建”“馘”“集”“临”等字的重新解释告诫大家对汉语字词关系的理解不能受旧有理论的束缚,并指出古文字材料的利用对历史、文学等相关学科都大有裨益。讲座最后,刘钊教授与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互动和交流,在场师生受益良多。文:陆海燕/图:袁涛
2021年3月16日
其他

【精彩预告】学术讲座丨闫建飞:再谈宋初“制其钱谷”的背景与措施(3月19日)

讲座时间:2021.03.19(周五)15:00讲座地点:紫金港校区人文学院大楼1211室欢迎各位师友参加!Mar.
2021年3月15日
其他

【精彩预告】学术讲座丨刘钊:古文字研究漫谈(3月13日)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领军人才,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秘书长。研究领域及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侧重古文字与出土简牍帛书),兼及古代汉语和商周考古。
2021年3月9日
其他

【简讯】成均国学讲坛•第六讲丨李守奎:汉字构形的系统性与古文字考释

主讲:李守奎教授主持:王云路教授2020年12月11日13:30,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李守奎教授应邀为我所作了题为《汉字构形的系统性与古文字考释》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所长王云路教授主持,古籍所和中文系40余位师生参加。李守奎教授认为,释读文字要完全识字,即从表层和深层结构、语言关系、字际关系对字进行全面解读。讲座中,李守奎教授以“儿”与“卩”在文字构形中的对立与混讹作为切入点,拓展至“鬼”与“畏”的对立与混讹,向在场师生展示了汉字构形系统中由意义区别所产生的字形差异,并通过严密的论证,讨论了系统中相关字形的分化与统一,揭示了古文字考释工作的新方法,极具启发性。李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发了同学们对古文字研究的浓厚兴趣,其学者风范也深深感染着在场师生。讲座最后,
2020年12月28日
其他

我所王诚副教授参加第五届汉语语法史青年论坛

2020年12月5日,由浙江大学中文系、汉语史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五届汉语语法史青年论坛”在浙大紫金港校区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围绕着汉语代词和副词的历史演变等多个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所王诚副教授参加了论坛,报告了论文《从句法-语义界面看先秦至汉代动词的历时演变——以“雇(顾)”和“诣”为例》,并主持了下午第二场报告。王老师的论文从语义角色和事件表征的角度分析了先秦至汉代动词“雇(顾)”和“诣”的历时演变。“顾”在战国末期已有酬付义,后接表赋税的宾语(即所酬付的钱物),到秦代用于双宾语结构;表雇佣义的“顾(雇)”出现于东汉,且见于兼语式;汉简及中古译经中“顾”可表购买;“雇”的租赁义大概到南北朝时期才正式出现。先秦文献和出土秦简中“诣”的大多数用例,表示将疑犯押送、送交官府,但句法表现较为多样,汉代文献如《史记》中“诣”的主要含义仍然是送致,而探问拜访则是后起之义。▽图文来源:公号“浙大汉语史研究中心”
2020年12月15日
其他

我所束景南教授《王阳明年谱长编》获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

11月28日,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凤凰网、敦和基金会联合主办的“致敬国学: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颁奖盛典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光启剧场隆重举行。本届国学大典主题为“致敬国学,继承创新,文明互鉴,重建斯文”。会上颁布了全球华人国学终身成就奖、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全球华人国学传播奖以及本届增设的国学新秀奖等奖项。我所束景南教授的著作《王阳明年谱长编》荣获国学成果奖。王阳明年谱长编(全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作者查阅数万种古籍,搜辑到大量阳明佚诗佚文及有关阳明之重要新资料,考辨真伪,考明史实,为阳明集中全部诗文重新系年,并考定阳明五百余篇佚诗佚文,新考出二百余名阳明门人弟子,基本探明阳明同朝内外达官名臣、文士诗友(如前七子、茶陵派)学者名人、门人弟子、禅僧道士交游唱酬、论政讲学、仕宦著述之一生行事,全面展现了王阳明一生的思想发展演变历程。年谱超越了一般年谱单纯写谱主行事之意义,具有学术史与思想史之意义与价值。图文来源:公号“岳麓书院”“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0年12月12日
其他

我所王云路教授应邀参加第二届“中国语言学前沿问题”系列讲座活动

“中国语言学前沿问题系列讲座”是武汉大学文学院为加强语言学学科的国内和国际合作,推进该学科学术研究与国际接轨、提高该学科在国内和国际高端学术界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能见度而推出的学术“品牌活动”。首届系列讲座已于2017年12月成功举行,获得了师生们的热烈反响。第二届“中国语言学前沿问题”系列讲座于2019年12月5日开启,18日结束,共举办讲座18场,邀请到王云路(浙江大学)、方一新(浙江大学)、张先亮(浙江师范大学)、司富珍(北京语言大学)、冯胜利(北京语言大学)、顾黔(南京大学)、洪波(首都师范大学)、陈忠敏(复旦大学)、程工(浙江大学)、朱晓农(香港科技大学)等10位海内外著名学者(按讲学先后顺序排列)围绕中国语言学前沿问题进行深度交流、讨论。十位主讲人所报告的内容涉及传统训诂学、生态语言学、历史语言学、地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生成句法学等众多领域,他们用丰富的语言实例、前沿的语言学理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风趣的言语表达,将自己目前所进行的工作、将该领域目前的最新动向分享给在座的听众。如此高密度的前沿讲学、以及讲座过程中充足的互动,让听众最大程度上享受到了语言学领域的饕餮大餐,领略到了学者们的大师风范,最大程度上体味到了语言研究和学术探索的魅力。5日上午,本次系列讲座第一讲由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云路先生拉开序幕,主讲“汉语词汇的核心义”。报告中,王云路教授界定了“核心义”的内涵,阐明它是本义的抽象性特征,并列举了核心义的三种类型,即“物体形状的特征义”“行为动作的特征义”“事物状态的特征义”。随后,通过典型而丰富的例证,如“节”“吕”“管”“床”“精”“间”等,展现了不同类型的核心义和核心义对同源词的统摄,并揭示了核心义对词义发展的制约作用。6日上午,王云路教授做了第二场报告,题为“论汉语的同步构词”,以汉语双音词的结构为切入点,讨论了“翘+X”“企+X”及“凌晨”“侵晨”“傍晚”“薄晚”等一组时间词的用法、结构与得义之由,提出了同步构词理论,为现场师生呈现了一个科学合理的词汇研究案例。▼图文来源:武汉大学文学院官网
2020年1月3日
其他

【转载】“浙大东方论坛·西溪分论坛”第36讲 | Imre Galambos:归义军时期敦煌的《孝经》抄本

Cambridge)。主要研究方向为敦煌学、西夏学、文字学、古文书学,至今出版专著多部,发表论文60余篇。▽
2019年12月11日
其他

【精彩预告】学术讲座丨牟和谛:敦煌佛教写本的页边注和页面布局

DRÈGE)。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佛教、佛教文献、敦煌学、写本学等,博通意大利语、英语、法语、汉语、日语、满语、古希腊语、拉丁语、梵语等多门语言。发表著作多部,论文数十篇。主持:王
2019年12月10日
其他

精彩预告丨浙江大学-剑桥大学博士生论坛: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

浙江大学-剑桥大学博士生论坛日程时间:2019年12月14日地点: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人文学院咖啡吧论坛主题: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09:00
2019年12月9日
其他

我所多位师生参加东亚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9年10月25-27日,“东亚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主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协办。会议邀请了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内外60余位宋学研究专家、学者莅会讨论,其中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华书局、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河南大学、河北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杭州市社会科学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台湾地区中国文化大学、中正大学,以及日本学习院大学、大阪市立大学,韩国首尔大学、东国大学、弘益大学等海内外著名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涵盖宋代历史、文学、哲学与文献数据等宋学多个研究领域。会议围绕“人物与思想”“制度与文化”“文献与数据”等三大议题进行报告和分组讨论。宋学领域覆盖面深广且全面,参会者包括老、中、青三代学者。本次会议聚焦国际宋学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展开充分交流与对话。旨在推动构建一个以宋史为核心、涵盖宋代文、史、哲等宋学研究领域,以及与之相关的、承前启后的时代文、史、哲研究的综合学术平台。这个平台,既是浙江大学宋学中心的学术园地,也是浙江省社科界宋学研究的阵地,以及海内外新宋学研究的园地。为进一步弘扬浙江大学宋史传统学术优势,并带动宋代文学史、宋代思想史、宋代文化史、宋代艺术等领域的研究,为打造浙江社科的宋学研究学术品牌作出努力。我所龚延明、冯国栋、祖慧、关长龙教授,周佳副教授,博士后束保成老师和博士研究生费习宽同学参加了会议。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龚延明教授在开幕式上首先致辞,热烈欢迎社科界领导以及专家、学者的莅会,并在分组讨论中报告了论文《宋代爵制》。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冯国栋教授代表宋学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在开幕式上致辞,并在分组讨论中报告了论文《刻石填金、建阁庋藏——宋代寺院对御集、御书、御笔的安奉与收藏》。他在致辞中向与会领导以及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宋学研究中心概况进行了介绍。他提出,在传统宋学各个领域研究基础上,希望藉由宋学研究中心平台优势,对宋代整体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全面观照,从而为深化宋学研究维度、全面认知宋代而努力。关长龙教授报告了论文《“家礼”的传统理路与当代思考》。摘要:“家礼”乃民众居家常行之仪,传统“家礼”盖至宋代始定为通礼及冠、婚、丧、祭五礼之式,然以节日礼仪亦为民俗所常行者,故今日论“家礼”,似宜兼此“六礼”而论之。唯以中国地理广大且历史悠久,此六礼之仪式亦有古今四方之异,今欲兼总条贯以为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之“典范”,固当稽古揆今,究明礼义之所本,进而因义择仪,“知所先后”,乃可有功,所谓“本立而道生”是也。束保成老师报告了论文《武臣清选——宋代閤职官员磨勘叙迁问题探析》。摘要:宋代閤职作为武臣清选,在磨勘叙迁上与一般武官不同。其在磨勘年限及迁转方式上的有利条件,是其特殊地位的重要体现。同时,閤职官员又分为供职官与外任兼带閤职者。其中,閤门供职官的地位与文臣馆职相似,外官兼带閤职的意义类似于文臣贴职,二者间有明显的差异。而对于这些不同之处的研究,正是探寻閤职作为武臣清选的真正含义,以及探究閤职制度发展变化的必由之路。费习宽同学报告了论文《唐代科举考试中的诗赋、经义之争——以进士科为中心》。摘要:经义和诗赋是唐代科举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但究竟以诗赋治国还是以经术取士,这场肇始于初盛唐时期的诗赋、经义之争,几乎贯穿了整个唐代科举的始终,尤其以进士科最为突出。高宗永隆二年增设杂文后,进士科文学化逐渐加强,诗赋、经义之争初露端倪,但尚未形成正面冲突。肃、代时期,诗赋试受到士大夫的普遍质疑和攻击,争论焦点集中于停试诗赋上这一论题上。德宗即位,取消诗赋试的主张得到短暂施行,经义取士取得初步胜利。文宗以后,经义、诗赋之争与党争夹杂在一起,呈现出复杂局面,诗赋取士在儒家经学的冲撞中逐渐扩充势力。宣宗迄于唐末,诗赋与经义之争趋向缓和、平静,进士科对诗赋的推崇达到顶峰,诗赋取得对经义的决定性胜利。图文素材由汪潇晨老师提供,感谢!↓↓↓
2019年11月8日
其他

我所张涌泉教授、张文冠老师参加中国文字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

2019年10月12-13日,中国文字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在郑州大学召开。大会由中国文字学会主办,国家语委科研机构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郑州大学文学院承办。来自国家部委、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新闻出版机构的1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提交论文150多篇,内容以古文字为主,同时涉及近代汉字、现代汉字、少数民族地区汉字、域外汉字、比较汉字与汉字理论等广泛领域。这是中国文字学会历届年会中与会人员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以上图文来源: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官网请点击上图链接查看会议议程我所张涌泉教授和百人计划研究员张文冠老师应邀参加了会议。张涌泉教授报告了论文《数词“百”大写作“伯”发覆》,考订数词“百”大写作“伯”的时代;并主持闭幕式。张文冠老师报告了论文《〈陈书〉校证一则》,利用日藏古写本校订传世本之讹误。以上图文来源:公号“浙大汉语史研究中心”
2019年10月25日
其他

我所王云路教授参加“视角与方法:汉语史研究新视界高端论坛”

2019年10月12-13日,由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主办的“视角与方法:汉语史研究新视界高端论坛”在北京中油宾馆举行。会议旨在拓展汉语史学科的前瞻性和前沿性研究,加强学界同行的交流合作,推进汉语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2019年10月23日
其他

【简讯】成均国学讲坛•第五讲丨俞国林:吕留良诗文集整理漫谈

2019年4月2日(周二)晚19点,浙江大学古籍所“成均国学讲坛”第五讲“吕留良诗文集整理漫谈”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行政楼229室开讲,特邀中华书局俞国林先生主讲,我所所长王云路教授主持。俞国林先生以十数年之功,全面收集吕留良的著作,笺释了吕留良的诗集,出版了《吕留良全集》《吕留良诗笺释》。此次讲座正是以该研究为基础,从吕留良生世、当世之评价、后世之影响、已有之研究成果、文献传世之情况、整理体例之确定、具体问题之考索、遗留之问题等八个方面展开。其中,着重介绍了吕留良诗文集的整理刊定情况与研究方法。讲座当中,俞先生在全面阐释吕留良这位清代诗学大家的风格品貌的同时,系统展现了一个与文学、历史研究相融合的文献学整理工作的全貌,涉及了版本学、校勘学等文献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讲座内容详实,趣味生动,在场师生受益颇多。主讲人简介俞国林先生,1978年生,浙江桐乡人。北京师范大学毕业,中华书局副编审,总编辑助理,学术出版中心主任,兼《文史》编辑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清初文学史学、近现代学术史。主持《顾颉刚全集》《容庚学术著作全集》《孙诒让全集》《陈梦家著作集》《孟森著作集》《全元诗》《南明史》等大型图书的编辑出版。往期回顾浙江大学古籍所“成均”国学讲坛启第一讲|张伯伟:新材料·新问题·新方法——谈东亚汉籍研究第二讲|杜泽逊:治学读书为什么要用校读法第三讲丨朱岐祥:汉字与文化第四讲丨陈尚君:文学文献研究的视阈与观念变化
2019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