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文艺

其他

冯宝哲丨该死十三元

最近由于友人写诗用了《平水韵》“十三元”的韵目,其所押韵脚按今音来读,颇觉不畅,于是便很自然地想到了关于“该死十三元”的典故来。《平水韵》的上平“十三元”这个韵目中,单凭普通话的语感,“魂浑温孙门尊存敦墩炖暾蹲豚村屯囤盆奔论昏痕根恩吞荪扪昆鲲坤仑婚阍髡馄喷狲饨臀跟瘟飧”诸音很容易和上平声的“十一真”、“十二文”和下平声的“十二侵”混淆;而“元原源沅鼋园袁猿垣烦蕃樊喧萱暄冤言轩藩媛援辕番繁翻幡璠鸳鹓蜿湲爰掀燔圈谖”诸音很容易和上平声的“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的“一先”、“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混淆。一个“十三元”就扯进去《平水韵》10个韵目,占了《平水韵》30个平声韵目的三分之一,以其不易分辨,古往今来不知害得多少文士为之头疼。“该死十三元”就是对这种已经脱离实际的音韵成规的一种发泄。说起“该死十三元”,人们就会想起它的主人公清末名士高心夔。高心夔(1835—1883)
2017年10月9日
其他

冯宝哲丨汉俳欣赏

前几日,我所在的文朋艺友群进行知识讲座,由群主杨平先生给大家讲《汉俳的基本知识》,随后试作汉俳四首,以作练习。(一)杨平讲汉俳,迸珠喷玉满平台,群友脑门开。(二)汉俳短且精,结构简单内容丰,易学不费工。(三)杨帅讲得清,诗苑新花一颗星,多练乐无穷。(四)文朋诗友群,各种学习机会频,应谢带头人。
2017年8月28日
其他

冯宝哲丨关于近体诗押韵禁忌的探讨

关于近体诗押韵的要求或者说规定,通常讲有四条:一是押平声韵,不能平仄通押。二是一韵到底,不能换韵。三是两句一押韵,韵脚在双句,单句不押韵。四是首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除此而外,近体诗的押韵有无其它禁忌?这些禁忌是什么?从网上搜索,可以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说是八戒,有说是十戒,还有的说是十二戒或十三戒的,有的甚至将其拔高为用韵不能触犯的高压线。笔者学习近体诗是从王力所著《诗词格律》入门的,查遍全书,并未发现在近体诗押韵方面有何禁忌。既是大家公认的高压线,为什么诗词大家王力先生在讲诗词格律时挂口不提这些禁忌呢?难道是他老人家的无意疏忽?以愚的笨想这绝对是不可能的。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引言”中说:“这一本小书有一个总的目的,就是试图简单扼要地叙述诗词的格律,作为一种基本知识来告诉读者。”既是“基本知识”,自应不会疏漏,可见,网络上所传的“押韵禁忌”与大家公认的诗词格律无关。这些所谓的“禁忌”,并没有违反诗词押韵的普遍规则,不是诗词创作的硬性规定。它实际上是历代诗词家根据自身的体会不断总结提出的押韵注意事项,说法并不一样,有好多版本。其中有的确有道理,可能会对诗词优美和谐的韵律造成一定的伤害,有时甚至是很严重的“硬伤”,可以视为押韵禁忌,有的则属一己之见,是后人强加给近体诗的繁文缛节,这是需要区别对待的。笔者试图就此谈些一管之见,愿与大家共同探讨。愚以为写近体诗应当力戒出韵、凑韵、重韵、复韵、连韵、倒韵、僻韵和哑韵,现分述如下:一、出韵。也叫落韵、脱韵、串韵或跑韵。就是用别的韵部的字与一首诗中原来韵部的字放在一起押韵。出韵读起来显然不够流畅,这是不能允许的。二、凑韵。也称挂韵脚。就是为了押韵,勉强选用韵部中一个与全句的意思不符合、不连贯、不关联、不协调的字,凑成韵脚。这就像给诗中加进的楔子,显得别扭和不适。三、重韵。就是重复押一个字做韵脚,缺少变化,读起来也单调乏味,缺乏美感。四、复韵。就是用意思一样或意思相近的字,反复地押。比如押了“忧”字,再押“愁”字;押了“花”字,再押“葩”字;押了“香”字,再押“芳”字。这样的押韵是要尽力避免的。它与重韵是一个道理。五、连韵。也叫合音。就是押韵句连续而无间隔地使用同音字,它的弊病与重韵、复韵相同。但有间隔的使用是允许的。如,李白《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首诗中“香,光,乡”其中“香”和“乡”间隔使用是可以的。六、倒韵。就是为了押韵,把正常的词颠倒过来。比如“新鲜、玲珑、参商、琴瑟”等等,把它们颠倒过来写,就会觉得语意全非,不伦不类。应该是平时习惯怎么用就怎么用,不能为了押韵而有意颠倒词的习惯顺序。如果颠倒过来意思也讲得通,对诗的表情达意没有妨碍,如“明月、归鸟、尧舜、秦汉”等,是不能算倒韵的。七、僻韵。也称险韵。就是用不常见的生僻的字押韵。这种僻韵,有意显摆,故作高深,一般人难予辨解,实不可取。八、哑韵。指的是声调不响亮,或意义不明显的韵字。并不是所有是平声字都适合做韵脚的。凡音涉哑滞者都应弃用,否则会使整个诗句都感觉萎靡不振。如“东”韵之“忡、懵”等字即是。要根据内容尽可能地选用声音宏亮的字,使作品能充分的表达出思想感情。尽量少用或不用轻声字和虚字押韵。轻声字如萝卜的“卜”、头发的“发”等。这些字发音短,没分量。虚字如:“吗、呀、呢、啦”等,是表示语气的,一般不应当做韵脚。即使使用了,也读不出劲来。另外,网上所传的近体诗应禁忌挤韵、撞韵以及由此产生的死韵、活韵的说法值得探讨,现分述如下:先说挤韵。又叫犯韵、冒韵。就是诗句中使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有人认为它“句读拗口”。如,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中“远、片、万、怨”四个字的韵母即与韵脚韵母相同。又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中“汉、万、但”三个字的韵母即与韵脚韵母相同。按照网上的说法即属此病。其实我反复诵读这两首诗,只觉得前诗神思飞跃,气象开阔,情调悲壮,意境苍凉,后诗气势雄浑,豪迈激越,昂扬奋发,无畏无敌,是两首通篇流畅的千古奇句,不知“拗口”之责,从何而来?另外在挤韵的禁忌中,句中第六字韵母如与韵脚相同,则构成叠韵,如声母相同则构成双声,这种情况如何处理?网上说法不一,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一种是认为更需避讳。一种是认为叠韵是一种修辞手法,不算挤韵。这种认识上的混乱,也会使初学者无所适从,造成判断上的障碍。再说撞韵。就是按律不该押韵的句子仄声收尾(也叫“白脚”),尾音的韵母与韵脚的韵母相同。据说这样的字读来粘滞、涩口,影响声律之美,还有人说这样把诗就变成了“顺口溜”。究竟是涩口还是顺口?这一对矛盾,让初学者该信哪个啊!撞韵的情况本来就包括在“挤韵“之内,由于网上单列,故而笔者也另作讨论。如,韩愈《初春小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第三句仄声收尾的“处”字的韵母与韵脚相同,即属犯忌。又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此诗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由于在韵脚“山”字之前还用了一个“山”字,而又不属于修辞意义上的反复,这两个“山”字,据说较之使用一个与韵脚同韵的字危害更甚,所以是比一般的挤韵现象更为有害的挤韵。再看第三句末尾的“南岸”二字,其韵母与韵脚韵母也都相同,一个是挤韵,一个是撞韵,那就更是雪上加霜了。如上所述,两首大家公认的唐宋名作就这样被后人杜撰的禁忌躺枪了。毕竟这两首佳作名气太大,要说其犯忌令人难以信服,为了自圆其说有人又“创造”了“死韵”与“活韵”,的说法,据他们说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这样的诗句称之为“死韵”。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诗句称之为“活韵”。按照他们的解释,《初春小雨》中,“处”字虽然撞韵了,可是第二句的“近却无”的句读重心落在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而结句的重心落在“满”字上,这样这两句诗的韵就成了“活韵”,所以我们感觉不到撞韵的伤害,仍然觉得全诗流畅上口。《泊船瓜洲》中,虽然“山”字严重挤韵,可是因为它用“数重山”将韵字做成了活韵,于是挤韵造成的伤害就不明显了。“南岸”两字虽然是挤韵、撞韵,但是因为它们是个开口音字。又因诗人不但将上句韵脚的“山”做成了活韵,还在紧接着的第四句用“照我还”,把结句的句读重心从韵脚的“还”字上转移开了,韵脚也变成了活韵。这样,就把挤韵、撞韵的伤害消于无形。什么“句读中心”,什么“开口音字”,弄不通了,就用什么死韵、活韵来忽弄人,就这样颠来倒去,把人搞得稀里糊涂,不知所云。真是天晓得!我孤陋寡闻,对声韵学没有研究,是个外行,不知这挤韵、撞韵、死韵、活韵是哪朝哪代哪个名家的研究成果?仔细分析,由“避忌韵脚韵母”一说,我们即可发现这是近代人所强加给格律诗的一条羁绊。这种要求已经超出了“平水韵”的范围,大家知道,平水韵是以韵部分韵的,而且是平上去入截然分开,古代的注音方法是采用“反切”的,“韵母”的提法是近代才有的。由于年代久远,今人谁也弄不清古时声韵高低升降的具体情况,只要看看《平水韵》中“上平十三元”的文字组合,就会知道要区分古韵的韵母究竟是什么是何等的艰难。在这个韵目中,单凭今韵的语感,“魂浑温孙门尊樽存蹲敦墩暾屯豚村盆奔论坤昏婚阍痕根恩吞炖囤荪扪昆鲲坤仑婚阍髡馄喷狲饨臀跟瘟飧垠抡蕴溷炖纯溷”诸音很容易和上平声的“十一真”、“十二文”和下平声的“十二侵”混淆;而“元原源沅鼋园袁猿垣烦蕃樊喧萱暄冤言轩藩媛援辕番繁翻幡璠鸳鹓蜿湲爰掀燔圈谖反鸳宛犍怨蜿”诸音很容易和上平声的“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的“一先”、“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混淆。请问它们的韵母如何确定谁能说得清楚?又以今韵“八寒”平声来说,平水韵即分为上平声的“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的“一先”、“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等七个韵部;仄声又分为上声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去声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等十四个韵部。今人谁能弄得清古韵这么多同韵母的平仄关系,显然他们是把今古韵混淆了。拿今韵的标准来衡量古人的诗词那岂不是时间的穿越吗?格律诗本来就有镣铐枷锁的诟病,但是有些人却喜欢越搞越烦琐,把少数人制造出来的繁文缛节也当作金科玉律,似乎不把诗词打造成超凡脱俗的人间极品那是绝不甘心的。这对诗词的传承与发展难道会有利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南朝的沈约是齐、梁文坛的领袖,学问渊博,精通音律,曾创“四声八病”之说,其“四声”为大家所公认,贡献流传至今,但其所提的“八病”当时就受到钟嵘等人的批评,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也说“作诗正不必拘此,弊法不足据也。”这就足以说明合理的规范核心是宜于操作,并非越多越好。既然连沈约所提的“八病”都“不必拘此”,那么无名氏提出的“挤韵、撞韵”之说以及“死韵、活韵”之分也就“不足据”了。以上个见,欢迎行家批评指正。作者近期优秀作品
2017年8月18日
其他

冯宝哲丨由和仙坊与重泉古镇的萧条所想到的

近日从网上看到一篇报导,说的是陕西渭南曾经人山人海的民俗村如今空无一人,内称“寂寞的富平和仙坊,说倒就倒了,冷清的街面,和先前的火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有一篇报导则称“重泉古镇人气萧条”。从这些报导中所发的新闻图片来看,这些人造景点的确顾客稀少,门可罗雀,让人心冷。这无疑是对当前一些地方兴起的人工景观开发热架头所泼的一瓢冷水,那些热衷于大搞拆迁、兴师动众妄想创造新的人间名胜的决策者们是该到醒一醒的时候了。这种现象说明要确定一个人工景观项目,一定要考虑其长远的收益效果,绝不能为其一时的短期繁荣所迷惑。新景观的出现,由于人们的好奇心,必然产生一时的新鲜感,初开始可能热闹火爆,但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虚热就会冷却下来。应当看到广大游客见多识广,日渐理性,旅游品位越来越高,钟情于回归自然,向往于山水名胜,热衷于生态旅游,而人造景观多是膺品,缺乏文化含量和观赏价值,经不起历史的陶冶,就必然受到人们的心理抵制,这就是和仙坊与重泉古镇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根本原因。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对旅游的需求迅猛增长,各地全力支持和鼓励旅游项目的开发,在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景观景点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这是应当肯定的。但是,我们还应看到一些地方确实存在着宏观失控,决策失误,盲目跟风,一哄而起,乱建人工景观的现象。其暴露的主要问题:一是仓促决策,急于求成。一些地方的负责人急于在任期内做出政绩,不管有没有旅游资源,对开发项目不进行可行性论证,对项目的选题、定位、规模、经营缺乏周密调查,不考虑当地的具体情况与市场需求,好大喜功,头脑发热,草率拍板,匆忙上马。二是步人后尘,缺乏个性。看到人家的香饽饽,就以为会变成自己的金蛋蛋,因而单纯模仿,复制克隆,以致主题雷同,题材重复,使游客在大量的膺品景观面前产生审美视觉的疲劳。三是内容单调,粗制滥造。一些人造景观产品结构单一,创意差,设计粗,品位低,施工劣,根本谈不上具有我国传统建筑的风貌。人造景观的设计必须要有顶尖人材,才能确保准确赋予其历史内涵,体现文化品位和地方特色,其施工骨干也应是能工巧匠,方能保证项目的较高层次,但是目前这方面的人才比较缺乏,加之延请这些人费用较高,于是便会出现降等迁就的情况,参与设计的不一定是专家里手,施工骨干也可能变成普通的泥工瓦匠,其水平和质量显然很难达到预想的要求。四是格调低下,滥竽充数。许多人造景点变成了清一色的小吃城,而且其昂贵的价格深为游客所诟病。和仙坊与重泉古镇都存在这个问题,而且重泉古城还有遗址冒名违背历史之嫌,在重泉古城中修建关帝庙则更是流于拜金主义的商业文化推销,如果要敬财神,那商周时的赵公明恐怕更有资格,何必要请三国人物去凑春秋时的热闹。这些都足以说明了开发者对历史文化的糊涂。当然,指出存在问题,并不是说新景观就不能搞,而是说在建设新景观时一定要慎之又慎。一些已经走向衰败的人造景观的前鉴值得我们反思。如果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经过市场调研,对确有发展前景的项目还是可以上马的,但一定要量力而行,要考虑到目前财政尚不宽裕的现状,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切不可摊子铺得太大,以免尾大不掉,行成烂尾。开建新项目一定要做到四点:其一是选项要准。即所立项目要合适恰当。按常规立项前都要进行科学的慎重的实事求是的符合客观情况的可行性评估,摸清客源与需要,作出市场预测。要增强投资回报意识和效益观念,建设是为了发展,投资是为了回报。人造景观作为一种产品,必须接受市场的考验,引不来游客的旅游产品就是废品,不可能产生回报和效益。因此,一定要科学论证,加强宏观调控,严格审批程序,避免违规操作,绝不能瞎捉摸凭领导拍脑袋主观决策,防止出现劳民伤财的严重后果。其二是创意要新。就是要迎合旅客的最新要求,争取领先一步,不落俗套,代表新潮,不吃别人嚼过的干馍,不趟别人踩过的浑水。另辟蹊径,别开生面,打开新的局面。其三是内涵要特。体现传统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具有丰富的文化含量。要独树一帜,唯我特有,有特色,有个性,人无我有,人有我特,扬长避短,出奇制胜。其四是品位要精。起点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符合人文环保,尽力打造精品,创立知名品牌。如果能够真正达到准、新、特、精的要求,则人造景观一定会立于不败之地。不知我的上述思考,对于目前正在漫延的人造景观热会否起到一点理智的降温作用,咱一个普通老百姓,也就只有这一点能量了!期望能得到决策者们认真的反思。作者近期优秀作品从“以词害意”说开去您了解《潼关城楼联》吗?冯宝哲,1938年生,陕西蒲城人,渭南市楹联学会顾问,著有文集《风雨留痕》。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投稿邮箱:3112358509@qq.com戳下面的原文阅读,更有料!
2017年8月1日
其他

从“以词害意”说开去

这个成语,出自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七:“太白‘斗酒诗百篇’,‘东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过一时兴到语,不可以词害意。”
2017年7月4日
其他

诗词的审美理路 ——评孟建国的《潼关览胜》

孟建国先生的《潼关览胜》,其中两首是七言绝句,一首为《浪淘沙》词。绝句第一首《十里画廊》“潇潇烟雨锁潼关,十里画廊诗兴酣。一览河山别样美,雄奇壮丽敢谁攀?”起笔即见苍茫雄浑之致,而以“烟雨”出之,又颇见委婉。诗人置身于可远望亦可俯视的十里画廊,置身于历史的大时空之中,在感受过去性与现在性的同时,以眼前景为抒情对象,用“潇潇烟雨”渲染此时此地的气氛,以气氛烘托“诗兴酣”的情怀。而三四两句可谓是比兴寄寓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一二两句借景抒情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对于“一览河山”诗人别有会心,他没有精工细刻的具体描绘,而是粗线条大笔勾勒,思想艺术上超越了前人单纯模山范水的窠臼,对屡见不鲜的题材注入新的书写元素,赋予潼关河山以不同寻常的“别样美”称誉。而结句更以“雄奇壮丽”四字高度概括提炼,用笼天地于形内的笔触,呈现出潼关十里画廊震撼人心的奇观异景,以“敢谁攀”的豪言壮语和夸张于想象手法,心凌万物、想落天外,以一字千钧的笔力赞美潼关河山的造化无穷。《十里画廊》的写法绝去町畦、迥出尘外。文势矫健有力,风骨遒上。可见诗人意兴遄飞之才情,超卓凡庸的精神旨趣。尤其“别样美”和“敢谁攀”更是巧意绾结、神韵兼备,气概超逸,足以显示出诗人不与一般的艺术匠心。再看第二首《合欢广场》“览胜画廊秋雨绵,河山雄气聚潼关。合欢一树三分向,秦晋豫情山水缘。”诗虽写在深秋,尽管秋雨绵绵,却毫无萧瑟衰飒之感,诗人览胜而思致超忽、情绪饱满。因为画廊之上能感受到的是万景纷驰、撼心动魄的“山河雄气”从四面八方汇聚潼关的氤氲飞动之势。诗人以气运律,风调豪宕壮逸,境界雄阔奔放。一句七字贯注着一股灵动变幻、天地为之而惊的气象。诚所谓凿空道出、落于天外。从节奏与旋律上给人以神妙清绝、自然明快而又浑然磅礴之感。《合欢广场》一二句是从大处着眼,是虚写,而三四句的“合欢一树三分向,秦晋豫情山水缘”则是以细处着笔,是实写。前两句为后两句作了恰到好处的衬托、铺垫,特别是“三分向”“秦晋豫”,散起对结,一意连贯,似对非对的流水对,体现出一种俯仰自如、顾盼生姿的风神格调。“山水缘”更其诗意浓郁而又贴切自然。无造作之气,有平易之风。结句的“情缘”二字确是作者即景生意的神来之笔,传达的是接地气、有温度、有筋道的正能量。《十里画廊》《合欢广场》都是诗人随手而写的即兴之作,都是充沛才情与艺术技巧有机结合的佳作。相对第一首的大气盘空、磅礴雄浑,第二首的写景抒情更加细致精密、意味隽永。两绝句都是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使诗人旨意从历史和现实多角度向纵深拓展,都能化繁为简、言简意赅。既写实又写意,给人高朗寥廓、意境幽深的艺术感受。既表现出诗人的个性、也折出欣逢盛世、乐观昂扬的精神风貌。孟建国先生的《浪淘沙》词,“廊外雨潺潺,游兴正酣。秋衣不胜雨风寒。十里画屏山水壮,千古潼关。/雨驻好凭栏,秋色斑斓。平生览胜几何观。河岳相亲欢聚首,唯有潼关。”作者性喜山水,所到之处游目骋怀,信笔挥洒,多所佳构杰作。此词仅就字面而论,也与一般写景怀古着意致概不同。笔法生动而有映带,沉挚中又见激宕之致。颇能见出作者豪情逸兴、轩然霞举而又能物我相偕的精神人格。“廊外雨潺潺”开首一句,点化为南唐李煜名词的“帘外雨潺潺”,虽只一字之改,却给人广远的视野、沉静的思索。潺潺秋雨,丝毫没有打扰作者旷逸萧散的情致、淋漓酣畅的游兴。“秋衣不胜雨风寒”,也是由李煜的“罗衾不暖五更寒”点化而来。而随意一点,发而为句,则自然文藻清雅,性情毕现。作者援笔抒思、略不停辍,紧接身着秋衣在风雨交加中而自不胜寒句,笔锋一转,横空斜出“十里画屏山水壮,千古潼关”句,诗人赋庸于景,体物入微而波澜起伏。不但“秋衣不胜雨风寒”的气氛被一扫而净,且为“十里画屏山水壮”之雄肆之语而感奋豪荡。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具有深切的感染力。《浪淘沙》下片“雨驻好凭栏,秋色斑斓”的“雨驻好凭栏”,同样是由李煜的“独自莫凭栏”点缀而成。一个“莫凭栏”一个“好凭栏”,作者反其意而为之,写得很自然,好像信笔挥洒而就,并不见得十分用力,也看不出锤炼的痕迹,其实却是非有深厚的学养与功力不可。雨驻天晴,诗人凭栏极目四望,只见大好秋色五彩斑斓,历历尽收眼底,煞是壮观。诗人回想其生平游览过数不胜数的名山大川,“几何观”是为了对应“河岳相亲欢聚首”的“欢聚首”。虽说“览胜”无数,但像眼前这山水相依相连,相亲相爱,这亲密无间的“欢聚首”却是“唯有潼关!”也真的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人妙笔生花,一个“山水壮”一个“欢聚首”,一个“千古潼关”一个“唯有潼关”。无一“赞”字、“颂”字,却是逞足笔力,极尽赞美、颂扬潼关之能事。人们常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孟建国先生的诗也好、词也好,都有真性情、真感情,都写得生新、生活,写出了他自己独特的“这一个”,写出了自己不同于人的风采、风格。也由此可见,要使诗词中的山水兼得虚灵与质实之美,只有像孟先生这样善于体物壮景,又有凌驾天地万物之上的胸怀和眼光才能曲尽其妙,才能形成诗词宏阔壮大,有万里之势的想象性境界。李旭辰,1945年生,陕西潼关人,大专文化,退休教师。过去几十年,曾断断续续在《飞天》、《延河》、《陕西日报》、《渭南日报》、《长城文艺》、《洛神》、《中国黄金报》、《黄金普教》、《工人月报》、《砥柱》、《教师报》、《陕西教育》等二十多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评论等六百余首(篇),并先后获得《金秋杯》诗歌一等奖、《秦岭杯》诗歌二等奖等多项奖励。投稿邮箱:3112358509@qq.com
2017年6月29日
其他

​您了解《潼关城楼联》吗?

潼关城楼联赏析华岳三峰凭槛立;黄河九曲抱关来。此联为陕西潼关城楼联,作者不可考。因县城搬迁原上,其遗址现存老城。潼关:关名。在今潼关县北,古为桃林塞地。椐《通典》记载:“潼关本名衡关,黄河自龙门南流,衡激华山,故名”。东汉末设潼关,因潼水得名。地处秦、晋、豫三省交界处,是陕西省的东大门,为中原通往西北、西南的咽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险要关隘重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作者写潼关,首先从大处着笔,选取了华山与黄河,这不禁使我们联想到唐朝著名诗人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中:“残云归太华,风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的诗句。两位作者视听的角度虽然不同,但他们却“心有灵犀一点通”,说潼关都把华山与黄河作为首选。众所周知,华山是中国五岳之一的西岳,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华山,因其西有少华山,故又名太华。山上有五峰,远望其形如华(花),因以为名。又有一说因山顶池中生千叶莲花而得名。神话传说这里是“群仙之天”,曾由“巨灵手劈”,所以“仙掌之形,莹然在目”(《云笈七签》)。华山各峰都如刀削,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特别是朝阳、莲花、落雁即东、西、南三峰,傲然笔立,犹如神工所致。作者联中的“三峰”亦即指此。唐崔颢《行经华阴》一诗中有“天外三峰削不成”句,可见在华岳五峰中,此三峰最为险峻,故曰:“华岳三峰”。黄河是中国除长江之外的第二条大河,因含沙量大,水色浊黄而得名。其中、下游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世称“母亲河”。黄河长5464公里,源远流长,蜿蜒曲折,有“九曲”之称。唐高适《九曲词序》:“河图曰:黄河出昆仑山东北……河水九曲,长九千里,入于渤海。”本联“黄河九曲”指河水多弯,九乃概数,并非确指。此联当是作者登上潼关城楼眺望关山的赞叹。上联写依栏西眺,只见巍峨的华山倚槛而立。作者遣词用字,极具功力,一个“凭”字拉近了距离,一个“立”字显出了气势。可以使人联想到峙立御前的侍卫,你想素以险竣著称的华山,都自叹不如而心甘情愿地为潼关充当护卫,那么潼关的险峻陡峭,峥嵘崔嵬就可想而知了。下联写依楼北望,只见黄河之水盘蜒而下迎面扑来。李白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句,直言黄河经龙门之后汹涌澎湃、势不可挡的排山气势,清人峻德的《望潼关》诗,也有“西来一曲昆仑水,划断中条太华山”之句,由此我们可以想像这连中条、太华都能划断的滚滚大河,其奔腾咆哮、雷霆万钧之势,是以怎样的震天撼地的力量来拥抱潼关的。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一个“抱”字,形象生动地摹状了黄河扑关而来的情景,展示了黄河浩荡蓬勃的生命力,增添了潼关的险要,但却没有生僻高深的词藻,全篇运用白描手法,以华岳屏障和黄河天堑的地理形势,简洁而有气势地刻画了潼关枕山襟河的天险地位,使读者可以从中领略潼关巍峨壮观的雄伟风貌。杜甫在《潼关吏》一诗中,曾用“飞鸟不能逾”、“窄路容单车”、“艰难奋长戟,千古用一夫”等句来写潼关的险要,读过本联,自当会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联想。本联在描写手法上也娴熟老到,炉火纯青,有直写,有映衬,有烘托,有山有水,有静有动,有远有近,有虚有实,甚至还有声有色,写山则可通过对山色的联想也就有色了。通过实写和虚写的手段,把想像和夸张调动起来,让人回味无穷,一副只有寥寥十四个字的对联能写到这个份儿上,确实令人叹为观止。本联从上下联关系上看,属于正对,即上下联语气一致,并行不悖,在形式上平行并列,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事物,表明同一主题,出句与对句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从对仗上看,此联可算工对,在词性方面,“华岳”对“黄河”、“三峰”对“九曲”、“凭槛立”对“抱关来”,名词对名词、数词对数词、动词对动词,对得总体工整,其中有“峰”和“曲”是名词对形容词,在联中属于无碍大局的枝节,不会影响全联的工对地位。在结构方面两联“偏正”对“偏正”,“主谓”对“主谓”,上下构架相同。在句式方面,两联都是“二二三”的节奏,步调完全统一。在声调方面,此联属于七言联的仄起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全联用字的平仄,完全合乎格律要求,没有一字变格,且未出现古入声字,不会出现古仄今平的困扰,真不失为一副难得的佳联。冯宝哲,1938年生,陕西蒲城人,渭南市楹联学会顾问,著有文集《风雨留痕》。投稿邮箱:3112358509@qq.com
2017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