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郁风

其他

乌克兰彻底摊牌,俄乌大决战终于要来了!

近日,泽连斯基来到乌克兰西南部的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州访问期间看望了一些在医院中的伤员。他在讲话中表示,今天是所谓的"特别军事行动"的第522天。乌克兰人不会被击倒,反而会越来越强大,战争正在逐渐回到俄罗斯境内,回到其象征性中心和军事基地,这是一个不可避免,自然和绝对公平的过程。
2023年8月2日
其他

对胡某宇死亡的五大疑问

文/郁风江西15岁高中生胡鑫宇自离奇失踪以来,举国关注,传言四起。今日江西突然发布情况通报,称胡鑫宇已找到。通报称“1月28日12时25分许,铅山县公安局接到群众电话报警称,在河口镇金鸡山区域树林中发现一具缢吊尸体。接报后公安机关迅速派员赶到现场勘查,发现死者衣着与2022年10月14日致远中学学生胡某宇失踪时衣着一致。”经DNA检验后确认死者为胡鑫宇,且现场发现录音笔。这个数百字的通报显然难以在短时间内让公众信服,公众纷纷发出自己的疑问。整理几点最关键的疑问:第一,地图显示,胡鑫宇最终死亡的地点金鸡山,就在致远中学校区内,距教学区不足100米,为什么100多天都没有找到任何踪迹?此前铅山当地曾于1月7日通报,警方会同多部门多社会力量,搜索了学校南侧树林山岗约589亩、铅山县至余干县信江河段约200公里、峰福铁路沿线约22公里;走访了学校附近的2238户居民、159家企业、951辆客货车的司机、全县226处庙宇道观、25家养老机构和1家救助站;排查了72个水塘、运用声呐探查了3个水库;反复查看、交叉复核了6471.5小时的监控视频和31.7万余张交通卡口抓拍照片;先后4次派员赴福建、浙江等胡鑫宇曾生活或可能前往的区域查找。工作量之大,用心之细致,从数据中可见一斑。那么,为什么近在学校咫尺的金鸡山没有搜索到?第二,胡鑫宇究竟何时死亡?是三个月前即已丧命,还是近期身亡?如果是三个月前即已死亡,那三个月尸体早已出现腐烂变味情况,怎么会无人发现端倪?之前的地毯式搜索又起何作用?为什么直到1月28日中午才被群众发现尸体?第三,为什么胡鑫宇死亡时穿着衣物和失踪时一致?三个月前的铅山是秋天,查10月14日铅山当地气温为15到27度,胡鑫宇走失时应身着单薄秋装,而现在江西已是严寒。如果胡鑫宇在近期遇难,那他这三个月人在哪里?第四,胡鑫宇所在学校是封闭式校区,且在监控探头、定位、大数据筛查无处不在的当下,特别在去年无码寸步难行的特殊时期,一个人竟然可以离奇失踪100多天,且完全摸不清行踪,最后变成一具上吊的尸体。换个假设,倘若胡鑫宇当时是阳性,是否就会更容易被找到?第五、1月7日,上饶警方曾发布情况通报,称“未发现在校内被害、自杀、发生意外的痕迹证据”,且辟谣称“网传信息“二楼白布裹尸”“后山发现带血衣被”“后山发现实验室”“化粪池发现碎骨”“被光头老师杀害”“被化学老师用药水化掉”“被人带进医院割去器官后抛尸河内”“SUV汽车运人”“录音笔已找到”等均系谣言。”这些固然不乏离奇耸听的想象流言,但从现在的情况看,尸体确实在“后山”,也确实找到了“录音笔”。当然,1月7日可能这些证据确实尚未发现,但是在没有找到关键线索之前,就忙不迭的进行否认辟谣,是否有草率之嫌?花季少年离奇毙命,大众难道看不见其父母日复一日的痛哭寻找?难道看不见其亲属为其招魂时的哀怮血泪?胡鑫宇的遭遇,不仅关系着一个年幼生命的陨落,更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同情和担忧,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安全感和信心。谁不害怕自己的孩子,自己的朋友成为下一个胡鑫宇?而在这100多天的调查、搜寻和回应中,是否给出了让公众足够信服、安心的结果?鉴于现在情况,是否该给予异地或更高级别侦办介入?是否应该开放媒体调查?胡鑫宇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到底何时死亡,到底真相如何,都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和交代。
2023年1月29日
其他

何必指责跳楼死者来恶心大众?

文/郁风今天呼和浩特网络协会公号“青城观察”发了篇奇文,《任何磨难都不是放弃生命的理由》,署名王繁荣。文章称,近日一中年母亲居家防疫期间,丢下女儿从十二楼纵身跃下当场无生命体征。然而作者感慨到:“这样美好的时代,好好活着才是最不辜负。任何磨难都不是放弃生命的理由。”接着引经据典,引用《孝经》和《大学》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得出“慈,是母亲最温暖最善良最具爱的品质和特征”结论。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开始对这位跳楼离世的母亲大加指责:“作为一位母亲,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丢下女儿不管不顾,任由女儿在寒风中痛哭,为人母的责任和担当没有完全尽到,慈母最温暖的一面没来得及呈现,有的只是留给女儿无尽的伤悲。”言下之意,这位母亲不但没有珍惜自己的生命,还给女儿留下无尽伤悲,还导致呼和浩特受这么大的舆论冲击,影响呼市的整体形象,可谓自绝于人民,死有余辜。当然,评论家王繁荣还不忘在文末升华主题,他动情的写到:“如果从一次次的磨难中走出,你会发现生命会在痛苦中得到升华,人生完成了一次蜕变,你已经站在了人生的又一个高处。”“目前防控确实给居民带来诸多不便,但这些不便对于我们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来讲,真的不算苦难。”这简直是《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升级plus版本。这位跳楼的母亲一定没有好好看二舅视频,否则作为二舅的同龄人,焦虑等“精神内耗”早就被治好了。这位“升华痛苦”的王繁荣何许人也?特意查了一下,发现其供职单位是呼和浩特清水河县委组织部,且这个“青城观察”很少发原创文章,这次由王作者亲自操刀动笔,显然意有所指。不过遗憾的是,王作者的升华主题论点未有充分的论据支撑,二舅视频作者好歹编了一个二舅经历苦难百折不挠的励志故事。以王作者的身份地位而言,好像他也很难经历什么苦难,比较大的苦难可能是因工作无法出席子女的成人礼。为了加强观点的说服力,作者不妨以身作则,主动提出降低待遇、下放岗位等要求,去经历磨难,这样就能实现他所说的“生命在痛苦中得到升华”“站在人生又一个高处”。实际上,苦难不值得任何升华,也不应该接受任何形式的淡化和消解。所谓的“苦难有益”“苦难磨炼意志”只是麻痹受苦者的精神鸦片,那么多在苦难中挨饿、死去的人,完成了什么蜕变?难道升上天国就是所谓的“站在人生新高处”?老舍死了,傅雷死了,容国团死了,难道都是“不珍惜自己的生命”,都是丢下自己的子女家人弃之不顾?回到呼市母亲的悲剧,官方通报是焦虑障碍引发的跳楼自杀,焦虑障碍即俗称的焦虑症,根据几年前的估算,中国焦虑症人数就超过4000万,近三年人数会更高,加上中国9000万抑郁症患者,有焦虑抑郁问题的人数超过1亿,难道这1亿多人都要自杀?事实上,焦虑症引发自杀的概率并不高,只要有及时、恰当的心理和药物干预,完全不至于导致跳楼的悲剧。注意到官方通报中,这位母亲最后一次的就诊、取药时间是2020年11月,也就是说,有两年未进行复查,且精神类药物有严格数量管制,通常需要线下就诊才能拿药,两年的时间,药物应早已使用殆尽或过期。在住所被管控,无法外出的情况下,焦虑情绪势必会加重,而此时,她也难以前往医院寻求心理医生的诊疗和药方,在救护车1个多小时迟迟未至的情况下,一个本来可以挽救的生命坠落了。导致她死亡的原因,真的仅仅是因为焦虑症,因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因为没有正确升华苦难吗?想到1918年,梁济问在北大教哲学的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答:“我相信世界会一天比一天好的。”梁济听完,摇了摇头,离开了家。三天后,他跳湖自杀。
2022年11月7日
其他

批驳历史研究院“闭国锁国有利论”

文/郁风近日,一篇名为《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的文章在网上热传。文章的结论是,传统“闭关锁国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观点是过时的、站不住脚的,是“特定时代欧洲中心主义影响下的文化产物”。恰恰相反,该政策起到过反侵略、反殖民、反海外敌对势力干涉、反文化渗透的积极作用。文章原文称,“我们认为明清两朝中央政府采取的是“自主限关”的对外政策。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是否开放、如何开放、开放范围多大,属于国家主权范围。国内外一些学者简单地斥其为“落后”、责其为“野蛮”,甚至认为违反所谓“国际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查了下这篇文章刊登于今年6月底,当时并未翻起多大浪花,但8月24日,历史研究院将全文发到了网上,一石激起千层浪。考虑到当下的局势,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不言自明的,通过美化、赞扬、合理化“闭关锁国”政策,打造理论和历史经纬支撑。不过,将写进历史教科书多年的“闭关锁国论”翻案,美化成正面的“自主限关”,势必需要坚实有力的史实支撑。但将此文通篇读完,基本没有发现任何新颖、有说服力的史料,大量充斥的是“某历史学家认为”“某学者指出”这样的“论据”。逻辑学上有一个常见的谬误是“诉诸权威”或者“诉诸专家”,即以某个专家的言论去判断事物,而不是依据事实本身。全文拉出了不少学者专家为观点背书,但遗憾的是,无论是逻辑还是事实,都无法佐证文章的论点。除了“诉诸专家”外,此文常见的一种手段是将已有史实进行扭曲、利用,或者“争夺词语解释权”,比如称中国原本并无“闭关锁国”一词,该词是一个外来嫁接词,本身就含有人为和主观色彩,是西方的“中伤”,是特定时代“西方中心主义”影响的产物。将不好的解释为好的,或者将不好的解释为“被误解”“被施加”的。可谓谁掌握了历史,谁就掌握了现在。这里简举几例进行批驳:引言中称,“学术界占据主流的一种观点是,明清两朝中央政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即被迫实施全面关闭国门的政策”。首先,学术界主流观点是闭关是满清统治者主动采取的政策,而非“被迫”。其次,“被迫”论从何而来?西方国家恰恰想要的是开口岸通商,一个毫无来由的“被迫”,却表现闭关是出于无奈的为国之举。第一段称,“王宏斌通过细致考证,提出乾隆皇帝“从未下令关闭江、浙、闽三海关”。第四段进一步称,“事实上,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并未禁止西方各国商人到其他三口通商”。那么,“细致考证”了什么,“事实”是什么,一字未提。1757年,乾隆明确下诏,“令行文该国番商,遍谕番商,嗣后口岸定于广东,不得再赴浙省”,即便对广州口岸,清廷也设立了严格苛刻的管制条令。《防范夷商规条》等条例规定,洋商只能住在划定的十三行区,由清兵严密把守,不得自由出入,且冬天需搬离,洋人不得随意和中国人交流,不得携带家眷,不得学习汉语,不得踢球,洋商还需要向各级官员送礼行贿,才被允许上岸。对这些限制措施,此文解释为,“在经济上限制对外贸易区域,以便有效管辖”,“为了防范外国商船及商人的不法行为”,干脆别让外国人来了多好。第四段称,“明代的海禁政策针对的是本国人民,目的是切断敌对势力从大陆获得后勤补给和情报,并不是针对海外各国,更不是有意识地闭关锁国”,这样就自相矛盾了,既然海禁目的是为了保护百姓不受侵扰,那为什么还要像防贼一样防范本国人民?该文称,““限关”是自主行为,其动机是维护国土安全、文化安全,是面对外部袭扰,特别是面对西方殖民侵略威胁时,采取的防御性自我保护策略。”但无论是“闭关”还是“限关”,其目的究竟是维护国家安全,还是维护爱新觉罗一家的统治,稍有常识的人都能分辨出来。实际上,清廷“防汉甚于防夷”,清廷千方百计阻止国人与西方交流,就是害怕西方的思想、宗教、科技文化传到国内,会开拓国人的眼界,产生自由思想,滋生反抗情绪。鸦片战争爆发时,清廷虽然有80万常备军,为世界规模之最,而英军连同海军不过2万人。但清朝的军队,大部分用来防范、监视、威慑本国百姓,使得清廷根本不敢抽调大量兵力迎战英军。兵力不足的清廷只能临时招募乡勇作战,但临时拼凑的乡勇如何和装备先进的英军作战?更讽刺的是,对这些乡勇,道光皇帝更为恐慌,今天你用武器赶跑了英国侵略者,明天你就有可能用武器赶跑作威作福的满人统治者,因此,只要英军退去,道光第一道命令就是裁撤乡勇。“国不知有民,乃民不知有国”,清朝闭关锁国,维护的只是爱新觉罗和满人权贵的利益。这种结果就是老百姓根本不愿意维护清廷,一个听上去颇为荒诞的真实例子是,英军进犯江浙时,有地方乡绅组织武装自卫队,目的却并不是反抗英军,而是防范清军路过时抢劫。清廷非但给不了他们安全、权利和尊严,反而带来的是无穷的盘剥和压榨。这样的清廷,失败是怎么闭关锁国都避免不了的。
2022年8月28日
其他

除了胡锡进,没人当公知了

文/郁风熟悉我的读者应该都知道,过去几年,我一直是一个坚定的“反胡锡进者”,写的批评、讽刺胡锡进的文章不下十余篇。但最近我发现,我错了。胡锡进真的践行了此前“退休后当公知”的诺言,确实成为一名铁骨铮铮、直言敢谏的“公公知识分子”,简称“公知”。在原有的“公共知识分子“纷纷销声匿迹的情况下,退休后的胡锡进接过已褪色的“公知”大旗,毅然决然的站在了舆论场的最前线。近日胡锡进在自媒体上频频忧国忧民,关心国民经济,为振兴经济出谋划策。如其前两天发表的《恢复市场信心,需要拿出震撼弹级别的措施来》一文,称“光用口号安抚公众,这样的市场信心激励不会起作用的。”再如其身居北京朝阳,也积极为北京疫情防控指点呼告,“社会面已经清零的区似有必要启动恢复正常经济和社会活动了”。再如稍早前,其称“我们肯定不能用不断封城、切断中国地区之间的人民联系来维系新冠病毒的低传播,那样所导致的后果比我们在世界其他国家看到的疫情失控后果更加严重。”但随后他主动删除了文章。无疑,胡锡进如今对当下的局面有颇多想法,甚至一些想法和主流观念是相抵触的,但他仍然不惮于用其擅长的“胡说体”委婉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在整齐划一的舆论场中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有些“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的鲁迅意味。事实上,仔细翻阅胡锡进的过往言论,就不难发现,胡锡进对”公知“身份早已心向神往,早在2011年,胡锡进接受南方系媒体采访时就表示,“我希望自己能够出生在美国,从一开始就是美国人”,“美国情况好,生活平静,一生享受那么多自由”,甚至哀怨命运的不公,“咱就这个命,没出生在美国”。因此,胡锡进很有可能之后移居美国,在美国豪宅和司马南、陈平等旅美先辈觥筹交错,享受美好生活,毕竟司马南坦言,“反美是工作,赴美是生活”。2018年胡锡进直接表示,“等我退休了,我也当公知,遇事多说美国、西方好话,还是当公知好!”虽然这话联系当时的语境是用来反讽,但字里行间之间,也隐约透出胡锡进的真实想法。胡锡进年初进一步表示,“我们社会对待批评应有的开放和包容。我相信,几乎没有人希望中国互联网上只有一种声音。”但此条言论随后消失,很可能加剧了他心里的不满和怨恨。近日广泛传播的文章《除了胡锡进,没人关心经济了》就对胡锡进进行了肯定和褒扬,据称马化腾也认可并转发此文,逼得胡锡进亲自出面回应:“希望评论者尊重基本事实,不要给老胡制造吓人的罪名,也别给我戴什么高帽。像说“除了胡锡进,没人关心经济了”,明显是夸张之论”。显然,他有点“高处不胜寒”了。当然不是只有胡锡进才关心经济,但关心经济并有能力、有胆量谈论经济的公共言说者,恐怕只剩胡锡进一人。原先的公知们都或主动或被动的选择了闭嘴,因此,原本又红又专的胡锡进,成了仅有的意见领袖。当然如同胡锡进所说,他有旱涝保收的退休金,若维持其之前一贯的言论特色,骂骂美国、抨击西方,也能获得不菲的流量和收入,还又安全又能博得掌声。为什么他要冒着风险去关心经济呢?甚至流露一些看上去“不合时宜的思想”?显然,他想扮演公知,扮演直言敢谏的海瑞。作为“体制内健康力量”,胡锡进的这些想法也代表了目前某些人的想法,这些人可能难以理解当下的环境,甚至对当下存在积怨不满。于是,胡锡进成为他们的情绪释放出口。胡锡进当公知发表公知言论,会让他们的想法有了释放空间,让他们觉得还是有胡锡进这样的海瑞存在,且胡锡进这样的海瑞也能被容许存在,一个有海瑞的环境是“有希望”的。其实胡锡进对自己的定位也极为清晰,他公开表示过,自己就像一个陀螺,那边抽就往那边转,他没有什么坚定的信仰,摇摆不定,所扮演的角色随需要而定。所以会出现一会亲美,一会反美,一会当五毛,一会当公知的情况。现在需要胡锡进当公知,于是胡锡进就成了海瑞。从目前的反响看,胡锡进对扮演“直言敢谏的海瑞”还是乐此不疲的,但他显然也感受到了危机,呼吁舆论不要给他戴高帽。他很清楚历史,海瑞一旦被罢官,那就离被戴高帽不远了。
2022年5月21日
其他

挺李承鹏没必要谩骂程益中

最近李承鹏、程益中二人因为一些观点分歧吵了起来,而且越吵越凶,已经闹至不可开交的地步,很多二人的好友也卷入其中。不同写作者之间有观点争执很正常,只要基本的价值观是一致的,仍然可以成为朋友。
2021年9月10日
其他

不“造神”才是对袁隆平的最好纪念

但不代表试验田的研究就没有意义和价值,除了宣传价值之外,这种对更高技术的研究和追求,才使得技术有应用革新的可能。1831年,法拉第造出了第一个发电机模型。英国财政大臣不解的问他:这究竟有什么用呢?
2021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