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猴说话

其他

面向自己还是面向读者?我的写作实操方法分享

最近我写东西时遇到了一些阻碍。这些问题可能你也遇到过。想写的内容已经有人写过了,没有写的动力了,怎么办?总觉得自己的想法和经历不值得分享出来,去浪费别人的时间。花了时间和精力写出来了,但阅读量和反馈都很一般,信心因此被打击。总结下来就是,我想写的,别人已经写过了;我不想写的,写着也没意思;想写的,写不清楚,别人看不懂。完了,不想写作了。这些问题都会有一个共性矛盾,就是我带入了“别人”这个角色。“别人”已经看过的,“别人”可能不喜欢,担心浪费“别人”的时间。我们去担心“别人”,然后把不想写作的问题归咎在对自己的不自信。但这只是一种托辞。其实,我们创作欲的敌人不是「不自信」,而是对「面向自己写作」与「面向读者写作」这两个概念的混淆——该面向自己写的时候,念着别人;该面向别人去写的时候,觉得应该坚持自己。面向自己写作:为了自己的求知欲、表达欲而写;面向读者写作:为了解决读者的需求,写读者关心的内容。是为自己写,还是为读者写?之前的我总是在这天平的两端来回摇摆。一、我的写作经历1.1
2022年8月9日
其他

笔记太多太零碎?奉上我的写作秘密武器

中的个别案例,或是知识的片面,但它一定是我们回忆和调用时最好的钩子。那要怎么去串联这些零碎的内容呢?笔记与笔记的连接在聊笔记之间的连接之前,我想先引入一个符号学的概念:无限衍义(infinite
2022年7月11日
其他

「符号与经验」如何影响我们的学习?

在「组织进化论」的《E25|flomo少楠:如果你没有观点,你就不值得被关注》,除了「过程性知识」,少楠还分享了自己的创作过程和创作心得,推荐听听[4]
2022年6月30日
其他

“人设”的陷阱,如何应对网络中的“虚拟自我”?

“你的人设是什么?”这个问题最近一直出现在我的脑子里,自我盘问。在写上篇《来义乌这些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之前。我在反复纠结自己的下一篇文章应该写什么。在此之前,我写的内容都是涉及一些学习、写作、思考的概念和具备结构性的分享,但我尝试用上一篇文章打破自己之前的内容形式和范围,在知识概念、思考深度上的信息较少,取而代之的是我见到的人和经历的事,仿佛在宣告“我打破了自己的人设”。这也开始让我思考「人设」这个概念。人设最早是来自于动漫、影视、游戏中的专有名词,供编剧和作者等专业人士讨论时用,后来这个概念逐渐被延伸在商业领域,例如品牌的人格化,商业
2022年6月16日
其他

来义乌这些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多人中竞选投票选出),疫情期间他会张罗大家送菜,端午节给小区的人送粽子,不管是租户还是业主,每家都送。除了出力,有时候还得贴钱,他很享受帮助别人,给别人带来便利的成就感。房东是两个孩子的爸爸。有个
2022年6月6日
其他

普通人,如何提升内容创作力?

newsletter,以防失联。用它来看文章的话,还可以跳转任意的链接,也挺方便(newsletter
2022年5月16日
其他

重新理解“好奇心”:学习动机的自救指南

人类的文明因为好奇心而发展壮大,因为好奇心,我们会产生更强大的创造力。我们都羡慕小孩拥有无尽的好奇心,羡慕他们丰富多彩的思考方式。但是,一味地追求简单的好奇心,真的是好事吗?被过誉的“好奇心”1、“好奇心”没你想得那么好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短视频。我记得在2017年第一次使用抖音的时候,被上面眼花缭乱的吸引后,我就像一只不断寻找下一个猎物的老虎,不断地滑动屏幕,从拿起手机不知不觉就刷了1个小时,刷完抖音的我当时害怕极了。不禁想问:时间都去哪儿了?2020年,新京报社编委兼评论部主编于德清认为,「信息茧房」是个人阅读信息“偏食”、“挑食”的一种反应,好的产品应该满足人好奇心的多样性
2022年5月2日
其他

长大的我们,消失的好奇心

前两天是读书日,很多出版商、知识服务商、知识博主都在安利各种各样的书籍,我们可能不担心买书的钱花得值不值,而是担心买来后,有没有时间去看。在告别学生时代,走进职场工作后,我们的读书时间越来越少了。闲暇时间,也许还能看一些文章(比如你正在看我写的这篇),听一些播客,看一些视频。但也有一种声音在说:“这些都是碎片的内容,没有价值!你要学最好就去看书,最好是那种经典的书或大部头!”好家伙,说这话的人一定是不希望你好好读书,这明明就是劝退啊。今天这篇文章,我不和你聊读什么书,或怎么读书,而是聊聊我们阅读的动机。前两周,我听了一期播客,内容大概是访谈up主老蒋,聊聊内容创作、B站生态等。后来他们聊到了媒介。嘉宾老蒋说“我是麦克卢汉的信徒”,接着他们开始讨论冷媒介、热媒介等我都听不懂的词。整期播客我都听的大差不差,唯独「麦克卢汉」和「媒介」像是最后一块拼图,变成一个小苗头,埋在了我的心里。于是在听完播客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不由自主地去探索和搞懂这两个词。然后,我从《理解媒介》里找到了看待世界的不一样的视角,我的认知边界因此扩展了一些。回顾我从一个陌生概念到逐渐了解的过程,驱动我持续深入的最大原动力,就是好奇心。好奇心的形成《题破山寺后禅院》里,诗人常建穿过寺中的竹丛,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诵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由此发出赞叹,写下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样千古流传的佳句。为什么人们会觉得这样的若隐若现的「曲径通幽」很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通过对学生进行扫描监测,发现当学生在引发好奇心时,大脑里的「尾状核」会被激活,而尾状核里详细分布着传递多巴胺的神经元。也就是说,好奇心被激发时,会同步刺激尾状核,然后分泌让我们快乐的多巴胺,进而让我们产生愉悦感
2022年4月25日
其他

如何逃离短期主义的陷阱?

一、长期主义有什么用?长期来看,人会死,企业会关闭,宇宙最终会走向热寂。与其担心未来自己活成什么样,不如解决现在的温饱问题,毕竟,如果没有能力养活自己,就没有资格去谈理想和未来。长期主义是不是没什么用?坚持写24封股东信的亚马逊CEO贝索斯,每年做一次跨年演讲的罗振宇,主张价值投资的巴菲特,他们是成功了,但这难道没可能是个例吗?所谓的长期主义,也可能是胜利者的“事后诸葛”?长期主义是一个很大的词,一不小心,我们就容易掉进狂热概念的漩涡里。然后以一种鼓吹的方式给自己洗脑,摒弃掉现在所有「短期值得,但长期不值得」的事情和习惯。实际上,摆脱短期陷阱的方式,不用自断经脉、打破重塑,而是需要跳出你正在埋头做的事,然后站在更高处,站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思考自己的利弊,然后再平衡好短期价值与长期价值。一个概念受到追捧的程度,往往与它的合理性成反比
2022年4月18日
其他

人人都谈的“长期主义”,你真的懂吗?

我们在工作、组织管理、学习、对未来规划时,常常会遇到不同的决策和选择,而我们往往会依靠过往的经验或直觉去选择,而忽视了本来很重要的关键选项。在职业发展、创业经营、个人投资的语境下,都知道「长期主义」,但可能也仅仅停留在了这四个字的概念上,看完后仍旧回到自己的岗位上,继续做着之前的事。都说选择大于努力,但我们总不自觉地陷入到了低水平重复的徒劳中,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长期主义到底是什么?在这篇文章里,我会先从小罐茶创始人杜国楹的经历和心得开始聊,然后引入对长期主义的思考,以及探究短期主义的成因。内容比较繁杂,你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阅读。一、小罐茶营销给我的思考1、杜国楹与小罐茶如果你没听说过杜国楹
2022年4月11日
其他

预测框架|不了解自己,还谈什么好好学习?

「杠铃阅读法」的大致流程是:第一遍先快速阅读,然后标记自己在意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拒绝吸收所有的信息。在第二遍的时候,重点去读标记的部分。最后把它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做连接,放入到自己的知识框架里。
2022年3月21日
其他

看完这3个方法,你会感觉之前的书都白读了

简单来说就是,学习的过程,是自我改造的过程。如果学习后,自己没有做出任何改变。那么学习是无效的。人会忘,手会生,通过学习完成自我改变后,还要持续地练习,才能巩固自己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
2022年3月13日
其他

内卷是个局,打工人和创业者应该如何破解?

能讲清楚的就是这个事情的背景和为什么要做。至于怎么做,做到什么具体的内容,这个完全由他们来定。但也有团队的风格是完全由一个人说了算,所有的决策和细节都由
2022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