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四地及全球华语研究

其他

新作速递|2021年度华语研究综述

当前,华语研究方兴未艾,呈现出多角度、全方位发展的态势。本文对2021年度的华语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呈现该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文章指出,2021年度华语研究在本体与应用层面都有新的拓展和加深。在前一方面,华语共时研究稳步增长,其中词汇的外来移植义及隐性差异等受到较多关注;华语历时研究发展迅速,既有分阶段的考察,也有立足某一或某些现象的全过程梳理。在后一方面,华文教学与华语规划等重要课题取得长足进步,前者主要讨论华校概况、华文教材、教学方式等内容;后者则围绕不同国家及地区的语言规划、家庭语言规划两方面展开。此外,华语的理论建构与实证分析、以及语料库建设与应用等方面开始受到重视,这些也是今后华语研究的重要着力点和努力方向。文献来源:卢月丽《2021年度华语研究综述》,《全球华语》(“Global
2022年12月7日
其他

东南亚华语早期样貌考察与分析—以《新国民日报》为例

一般认为,东南亚华语来自中国,基本与中国早期国语的形成时间同步,是当时的民族共同语在海外传播的结果,但这一表述还缺少具体史实及语言事实的支持,因此目前亟需开展华语历时状况及其发展的实证研究。本文立足于词汇,以中国的早期国语为参照,借由对上世纪20年代新加坡华文报纸《新国民日报》的调查,分别讨论了东南亚华语与中国早期国语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前者证明了二者之间的流与源关系,而后者则体现了东南亚华语的地域性特点,二者合一,大致反映了东南亚华语与早期国语之间的“大同”与“小异”,而这也就是它的基本样貌。文章还从东南亚华语、普通话以及全球华语史等三个角度,简要阐明了东南亚华语早期样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文献来源:刁晏斌《东南亚华语早期样貌考察与分析—以〈新国民日报〉为例》,《语言文字应用》2022年第2期第47-57页。往期推荐刁晏斌《论全球华语史及其研究》刁晏斌《论华语及其研究的历时观》刁晏斌《东南亚华语初期发展变化考察
2022年6月22日
其他

论华语及其研究的历时观

华语有其形成及发展演变的过程,因此建立华语研究的历时观非常重要。但是,华语研究中历时观的缺失现象比较严重,而很多人对华语“变异”的认识也不无偏颇,这些都影响到相关研究成果的质量与水平,因此华语研究历时观的提出极有必要。历时观在华语研究中的具体体现,一是建立共时研究的历时视角,二是立足于华语的历时发展进行相对独立的研究;三是放眼并立足于世界华语圏,进行全球华语史的研究。文献来源:刁晏斌《论华语及其研究的历时观》,《武陵学刊》2022年第3期第72-81页。往期推荐刁晏斌《论全球华语史及其研究》刁晏斌《东南亚华语初期发展变化考察
2022年6月15日
其他

台湾“国语”词汇与大陆普通话趋同现象调查

在海峡两岸语言差异与融合的对比研究中,人们主要谈论台湾“国语”对大陆普通话的影响,以及大陆向台湾靠拢的各种表现,而对另一个方面,即大陆普通话对台湾的影响以及后者向前者靠拢的情况却报道不多。近年来,大陆普通话对台湾“国语”的影响持续加大,后者与前者趋同倾向明显,这在对岸的语言规划、工具书收词、科技术语选择和确定以及一般的日常语言运用中都有较多表现。对不同类型大陆词语在台湾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海峡两岸民族共同语的融合已经由最初主要是大陆向台湾靠拢,发展到目前基本均衡的双向互动交流,并且正在加速向真正意义、更高层次上的双向互动发展。文献来源:刁晏斌《台湾“国语”词汇与大陆普通话趋同现象调查》,《中国语文》2015年第3期第278-285+288页。往期推荐刁晏斌《海峡两岸语言融合的历时考察》刁晏斌《对海峡两岸语言差异的重新认识》刁晏斌《海峡两岸语言差异研究的历时观》刁晏斌《海峡两岸离合词使用情况对比考察》刁晏斌《海峡两岸趋向动词的用法差异及相关问题》刘吉力《海峡两岸连词“并”对比分析》许
其他

东南亚华语常用词历时发展初探

本文从词形、词义和词用三个方面,主要立足于“前端”,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前的早期东南亚华语,着眼其与五六十年代及八九十年代的对比,对常用词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尝试性的初步调查,基本认识和结论是华语常用词发展演变的趋势比较明显,发展演变的事实相当充分,具有丰富的史的内涵,值得深入调查、全面总结。本文的研究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马新华语史”以及“全球华语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文献来源:刁晏斌《东南亚华语常用词历时发展初探》,《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第33-44+69页。“华语词汇研究”主题文章:刁晏斌《东南亚华语词汇历时发展演变初探》刁晏斌《论华语与普通话词汇的隐性差异
2021年12月29日
其他

《全球华语》征稿启事

《全球华语》征稿启事《全球华语》是由中国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国际学术刊物,由该院刁晏斌教授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李嵬教授共同担任汉、英语主编,由历史悠久(成立于1749年)的德国老牌高端学术出版机构德古意特出版社(De
2021年12月18日
其他

论华语词汇运用中的“舍今取古”现象

“舍今取古”是既具马来西亚华语个性又有大华语共性的一种词汇运用现象。文章首先对该现象的一般使用条件及其与普通话的差异进行比较说明,然后以近指代词“此、是、该”与动词“予、逾、至、令”为例对其一般形式及用法等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进行溯源,重点讨论它的方言来源;最后通过该现象来观察、说明马来西亚华语的特点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大华语内部一致性。概括而言,“舍今取古”现象既说明了华语作为祖语的保守性,又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海外华语与台港澳国语都有共同的来源,即中国的早期国语,同时也反映了海外华语与台港澳国语大致具有共同的、与普通话不同的发展历程。文献来源:刁晏斌《论华语词汇运用中的“舍今取古”现象》,《汉字汉语研究》2021年第3期(总第15期)第104-124+128页。“华语词汇研究”主题文章:刁晏斌《东南亚华语词汇历时发展演变初探》刁晏斌《论华语与普通话词汇的隐性差异
2021年12月15日
其他

海峡两岸新闻评论语言多特征计量对比研究

本文基于台湾《联合报》和大陆《人民日报》语料,借鉴Biber多特征计量分析的方法,利用Debug、Microsoft
其他

海峡两岸趋向动词的用法差异及相关问题

海峡两岸趋向动词在用法上有非常明显的区别,这一点无论在单纯趋向动词还是复合趋向动词都有比较充分的表现,值得探究与分析,而各种差异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内外原因,也非常值得总结。本文立足于海峡两岸趋向动词的具体使用情况,主要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单纯趋向动词的差异,二是复合趋向动词的差异,三是上述差异的形成原因及相关问题。希望本文能为海峡两岸语法差异研究,以及全球华语语法等的研究带来更多有益的启示。文献来源:刁晏斌《海峡两岸趋向动词的用法差异及相关问题》,《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其他

海峡两岸离合词使用情况对比考察

离合词是汉语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类词,在两岸的使用有较大的差异。关于普通话中的离合词及其使用等,学界进行了相当多的研究,因而对它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但是对其在台湾“国语”中的面貌及使用情况等,至今却所知不多。本文对离合词在大陆普通话和台湾“国语”中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考察,主要聚焦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两岸离合词使用中的具体差异,二是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希望本文为海峡两岸民族共同语对比研究提供新的内容和视角。文献来源:刁晏斌《海峡两岸离合词使用情况对比考察》,《海外华文教育》2016年第4期。
其他

海峡两岸语言融合的历时考察

海峡两岸的民族共同语有差异也有融合,所谓融合,说到底一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历时的发展变化呈现出来,而两岸民族共同语之间,也确实经历了一个由相互封闭到局部性的有限开放,再到较大规模的互相开放和吸收这样一个过程。本文试图在一定程度上还原这一过程,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大陆普通话对台湾“国语”的吸收以及台湾“国语”引进普通话词语的路径、趋向和选择性等,从而使读者对此有一个相对清楚的了解和认识。文献来源:刁晏斌《海峡两岸语言融合的历时考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其他

语言安全视角下的全球华语及其研究

语言安全是现今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一项重要议题,也是备受学界关注的一个新的研究概念和领域。以前的语言安全研究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与涉及全球华语,但总体而言一是数量较少,二是比较零散,三是往往浅尝辄止。作者认为有必要把全球华语作为一个整体纳入语言安全知识体系的框架中,集中考虑涉及的各种问题。本文在语言安全视角下考察了全球华语状况,并对相关研究做了框架性分析,集中讨论了以下两个问题:全球华语及其所面临的不安全因素,以及全球华语研究应该突出与强调的地方。希望这篇文章能为语言安全以及全球华语研究增加新的视角、新的内容,引发学界更多的关注和思考。文献来源:刁晏斌《语言安全视角下的全球华语及其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2021年8月18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对海峡两岸语言差异的重新认识

从20世纪80年代末算起,海峡两岸语言对比研究已经持续30多年,整体而言,相关研究已经取得巨大的成绩,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时至今日,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反思与总结,以求推动这一研究取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本公号早些时候推出的《海峡两岸语言差异研究的历时观》一文,主要立足于海峡两岸语言的历史差异和现实差异,讨论了两岸语言差异研究的历时观问题;本文则围绕“真性差异”与“假性差异”等六组相互对待的概念,来探讨两岸语言对比研究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虽然本文立足于词汇差异进行讨论,但是六组概念及相关认识也适用于两岸语言对比研究的其他方面(如语音、语法等),甚至整个“大/全球华语”范围内的语言差异及其对比研究。文献来源:刁晏斌《对海峡两岸语言差异的重新认识》,《语言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4期。
其他

再论华语词汇与普通话的隐性差异

本文是《论华语词汇与普通话的隐性差异——以马来西亚华语为例》一文的后续讨论,上一篇主要立足于事实发掘,进行了尝试性的调查以及初步的归纳总结。本文则试图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理性的思考,主要探讨以下三个问题:隐性差异的内涵与外延、两区词汇隐性差异的具体表现以及隐性差异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希望本文能为相关研究带来启发与借鉴。
2021年7月28日
其他

再论华语词汇中的外来移植义

在本文之前,作者以马来西亚华语为例,讨论华语词汇中的外来移植义,写成《论华语词汇中的外来移植义——以马来西亚华语为例》,文中主要包括三项内容:华语词汇中外来移植义的具体表现、产生原因及其对华语、普通话词汇的影响。该文完成后,作者感到对这一论题的探讨还不够全面、完整和深入,比如限于篇幅未能考察列举更多的语言事实并归纳其特点,以及没能从“研究”的角度对其进行审视和阐发等。所以,本文就围绕以上三个方面展开进一步的分析与阐述,主要探讨以下三个问题:华语外来移植义的类型分布、特点以及外来移植义与华语研究之间的关系。希望本文能为相关研究带来启发与借鉴。
2021年7月14日
其他

论华语词汇中的外来移植义———以马来西亚华语为例

在海外华语或台港澳“国语”中,与自源性引申义相对的外来移植义大量存在且普遍使用。从这一角度可以开启一个观察华/国语词汇及其使用状况的新窗口,此外也能对其与普通话的诸多差异提供一个新的解释路径,因此很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必要。本文主要立足于海外华语,以马来西亚华语为例,来进行相关的考察与分析,主要聚焦以下三个问题:华语词汇中的外来移植义的具体表现、产生原因及其对华语、普通话词汇的影响。文献来源:刁晏斌《论华语词汇中的外来移植义———以马来西亚华语为例》,《语言文字应用》2021年第1期。
2021年7月7日
其他

东南亚华语初期发展变化考察 —— 以《新国民日报》为例

主要探讨以下两个问题:东南亚华语初期发展变化的事实有哪些?华语及其历史研究应抱有什么样的观念?文献来源:刁晏斌《东南亚华语初期发展变化考察
2021年6月30日
其他

海峡两岸连词“并”对比分析

海峡两岸语言对比需要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然而过去的研究大多侧重共时而缺少历时,由此造成不少缺憾。本文在充分观察海峡两岸“并”的基础上,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两岸“并”的共时差异是什么?二是差异形成的过程及原因是什么?希望本文能为相关研究带来启发与借鉴。文章来源:刘吉力《海峡两岸连词“并”对比分析》,《全球华语》2019年第1期。
其他

早期东南亚华语的几种数量表达形式及其发展

现有的华语研究多从共时层面展开,缺乏历时研究。文章从历时角度出发考察早期东南亚华语的几种数量表达形式及其在1919年前后的变化。前后相比,表达同一意义的形式类型由多趋少,使用范围和频次也由不同形式相对均衡到向一方偏移,表现出向统一和规范发展的趋势。
2021年4月14日
其他

新马华语“被”字式历时考察

中国学者徐大明指出:“语言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变异性’。”华语当然也会具有这样的特征,并且存在很多具体的表现。马来西亚学者徐威雄就上述变异性指出,1919年以后新马华语进入一个重要的时期,因为受到中国新文化运动和国语运动的影响,华语在新马社会各阶层得到普及,成为南方各籍共通的民族语言。1919年至今已逾百年,百年华语产生了哪些变异,有哪些发展?本文以新马华语中使用频率很高、范围很广的“被”字式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为例,从一个方面揭示了华语发展与演进的部分事实。文章来源:卢月丽《新马华语“被”字式历时考察》,《全球华语》2021年第1期。
2021年4月7日
其他

新马华语与早期国语的关系考察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早期国语传播到南洋,促使了新马华语的形成,其中,华语文教育是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而华文教科书作为教育最重要的语言、思想和文化载体,自然是早期国语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论文主要立足于词汇层面,通过对早期国语、新马地区所用教科书语言以及当时马华文学作品语言进行考察,发现三者在同素倒序词、异形词以及部分词语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等方面存在相当高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新马华语源于早期国语的直接表现。文章来源:孙福婷、马永草《新马华语与早期国语的关系考察》,《全球华语》2020年第1期。
2021年3月24日
其他

海峡两岸语言差异研究的历时观

海峡两岸语言既有相互一致的一面,也有彼此歧异的一面,就歧异而言,既有历史差异,也有现实差异。前者是指过去的差异,而后者则是指当下的差异,在两岸语言由差异走向融合的条件和背景下,二者的内涵、范围等并不相同,而这正是两岸语言及其关系的历时发展所致。文章由此入手,讨论了海峡两岸语言差异研究的历时观问题。文献来源:刁晏斌《海峡两岸语言差异研究的历时观》,《汉语学报》2020年第4期。
其他

论全球华语史及其研究

观察和分析华语,应该有历史和现实两个视角,或者说华语有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华语的一般认识,主要来自现实的视角或共时的维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加强和加深对华语总体面貌的了解,而这方面的研究缺乏历时角度的考察。文章对作为一个学术概念的全球华语史的内涵及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作了阐述,希望为大家的相关研究带来启发与借鉴。文献来源:刁晏斌
2021年1月20日
其他

从虚词变异看马来西亚华语与早期现代汉语的关系

语法是语言系统中相对稳定的部分,因此,语法的变异往往需要历经较长的时间,也较为隐蔽。对语法变异进行研究往往能见微知著、见隐知显,发现那些不为人瞩目、甚至常常被人们忽视的变异原因。本文即从这一角度切入,通过考察介词、连词、助词中一些词语的变异情况,探索其产生原因,从而发掘马来西亚华语语法与早期现代汉语语法之间的关系。希望此文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借鉴。文献来源:王彩云
2020年12月16日
其他

论全球华语研究的拓展与加深

当前,华语研究方兴未艾,从多个方面展开,如时间(共时、历时)、空间(东南亚等)、内容(语音、词汇、语法)、理论(语法变异、语言类型)等。文章指出,全球华语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是应该而且必须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与加深,才能把全球华语研究做大做强,使之提高到新的水平和层次。那么,拓展全球华语研究的着力点是什么?在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加深华语研究?其主攻目标与努力方向分别是什么?拓展与加深是否对立,两者的关系是什么?本文对这一系列的问题作了具体阐述。
2020年10月14日
其他

论普通话研究的国语/华语视角

就普通话的研究来说,除了立足于自身外,还应当有国语/华语及其研究的观照与借鉴,也就是以后者为视角。本文尝试在后一视角下,讨论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共时及历时研究问题。希望在带来新知的同时,也能引发大家对于“全球华语与百年现代汉语”这一命题的关注与进一步思考。
2020年10月7日
其他

《论全球华语的基础及内涵》

注:2015年由德国德古意特出版社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合作出版的中英双语国际期刊——《全球华语》(Global
2020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