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环院

其他

诚邀海内外英才参加2023年北京大学环境学科优秀青年人才国际论坛

论坛简介“北京大学环境学科优秀青年人才国际论坛”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主办,旨在聚焦国内外学术前沿,开展多学科、跨领域的广泛讨论和交流。论坛将于2022年12月-2023年1月线上召开,借此论坛之际,诚邀国内外英才加盟!论坛形式主题报告+讨论交流论坛领域二级学科: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环境健康(简介附后)研究方向:大气复合污染理论与区域联合控制、水污染控制与流域综合治理、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环境管理与全球环境治理、环境大数据与智慧环境、环境空气动力学,以及相关交叉方向。(以上研究方向长期招聘)论坛申报方式有意申请者请于2022年12月15日前向二级学科联系人邮箱提交简历、代表性论著及不少于3封专家推荐信,材料请命名为“姓名+论坛领域/方向”进行上传。论坛组委会对申请人进行初审后,将陆续通过邮件发出邀请,请及时关注并返回参会回执。如有疑问可与论坛组委会联系。各系组委会成员及联系方式二级学科联系人邮箱系主任环境科学吴志军zhijunwu@pku.edu.cn陈忠明环境工程刘
2022年11月24日
其他

GAQC | 不同环境中羟基自由基的来源、去除以及未知化学

携手“抗疫”——北大与石河子大学开展三次同步课堂第一届全国环境博士后论坛成功举办覃栎课题组揭示全球灌溉农业融雪依赖度及气候风险的远程耦合机制
2022年11月23日
其他

慕课西行 携手“抗疫”——北大与石河子大学开展三次同步课堂

为积极响应教育部高教司“慕课西部行计划”,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信息化教学改革创新,北京大学与石河子大学通过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建立联系,成功将北京大学“环境问题”课程开到了石河子大学的课堂上。受疫情影响,石河子大学自开学以来学生居家学习,云端直播不仅跨越了两校几千公里的空间阻隔,也克服了疫情带来的障碍。“环境问题”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远航院士担任负责人,教师团队根据个人研究领域讲授不同专题。课程以“大班讲座”结合“小班互动”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们直面一个个环境问题,追溯其产生根源,评估其环境危害和生态压力,分析其社会经济影响,提出可能的解决与应对策略。10月19日,第一次同步课堂由黄艺教授讲授“土壤污染与生态修复”专题,黄艺教授以镉污染事件为线索,通过详实数据和真实案例,介绍了土壤污染的特征、现状及相关的管理制度与修复技术。第一次同步课黄艺老师在北大教室授课第一次同步课石河子大学学生观看直播11月2日,第二次同步课堂李文军教授以“草原的逻辑:社会-生态系统的角度”为题,结合近十年对内蒙草原生态环境变化的研究成果,引导学生从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反馈的角度认识与研究环境问题。第二次同步课李文军老师在北大教室授课11月16日,第三次同步课堂由北大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汇报,师生点评互动。由于北大当天转换为全体在线教学方式,同步课堂方式也迅速转换,两校师生一同加入学习平台互动交流,同堂讨论,气氛热烈。第三次同步课两校师生共同加入视频会议讨论交流三次同步课堂圆满完成,两校教师团队为开展好此次同步课堂,在课前围绕培养方案、课程内容、课程建设经验等内容开展了深入交流与探讨,整个过程教务部积极协调、学院大力支持。石河子大学“生态文明导论”课程负责人徐小琳老师谈到:“今年疫情下,能顺利完成几次同步课程,实属不易,让石大没有走入校门的大学生们也能体验到东部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对我们的学生是很好的激励,希望下一轮能继续合作,实现更深入的同步。”北京大学将继续在“慕课西部行计划”的指引下,通过同步课堂、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2022年11月19日
其他

第一届全国环境博士后论坛成功举办

11月9日至11日,由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北京大学共同主办,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分会承办的第一届全国环境博士后论坛线上成功举行。本次论坛得到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IGAC中国青年工作组的大力支持。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百余名青年学者、博士生参加,围绕环境、健康与碳中和的前沿问题,展示最新成果,推动学科交叉发展与合作。论坛开幕式与主论坛,嘉宾云聚话前沿11月10日上午,第一届全国环境博士后论坛开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二级巡视员仲笑林,北京大学人事部部长方方,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助理姜艳萍,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北京大学人事部副部长刘颖,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李振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葛茂发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曹宏斌研究员,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要茂盛教授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式。朱彤和刘颖担任本次论坛主席。开幕式由本次论坛组委会主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陆克定主持。仲笑林指出,中国博士后制度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成为我国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创新型青年人才的博士后制度,出站博士后绝大多数成为国家的科研技术骨干、学术技术带头人,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青年英才,推动了科技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探索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她同时对北京大学博士后青年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的创新举措给予充分肯定。仲笑林巡视员致辞方方强调了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北京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博士后人才,在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时期,他们将成为学科发展的中流砥柱。希望各位博士后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共同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的全面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继续贡献智慧与力量。方方部长致辞姜艳萍回顾了我国环境学科的发展历程,肯定了博士后青年人才对推动环境领域学术发展所起到的关键力量,并表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将持续为青年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相互支持和共同探讨。姜艳萍秘书长助理致辞刘颖介绍了北大“博雅博士后”和“国际联合博士后”等创新机制,她希望本次论坛从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水生态环境修复与水污染控制、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环境与健康、气候变化应对等多方面展开讨论,积极推动在解决关键环境问题上的机理突破和原始创新。刘颖副部长致辞朱彤在致辞中指出,北大环境学科经过50年发展的风雨历程,至今已建成环境“科学-工程-健康-管理”全链条学科体系。博士后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之源,他希望环境博士后通过交流提升自我认识,找到自我成才道路,为国家重大环境问题的解决发挥自己的力量。朱彤院士致辞陆克定研究员主持论坛开幕式特邀报告环节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吴志军研究员主持。葛茂发研究员、曹宏斌研究员、要茂盛教授等分别就大气化学动力学研究进展、强化臭氧氧化技术原理及应用、基于呼出气快速筛查新冠肺炎技术等方面做了学术报告。特邀嘉宾的报告高屋建瓴地总结了环境领域的先进成果与热点方向,为青年学者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启发。专家作特邀报告开幕式及大会特邀报告部分人员合影职业生涯发展沙龙,讲述科研和求职故事11月9日晚,本次论坛的首场活动——博士后职业生涯发展沙龙拉开帷幕。北京大学博士后管理办公室主任范德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技咨询评价与推广部主任刘平,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倩研究员,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黄小猛教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胡焱弟研究员、李歆研究员出席沙龙。沙龙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宫继成研究员主持。范德尚指出,博士后阶段科研工作经历十分重要,他建议博士后们结合自身科研兴趣、合作导师和科研团队需求做好自身职业发展规划,积极开展跨学科、多学科交流合作。刘倩围绕博士后怎样正确面对生活压力、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更加高效的管理时间、培养更广阔的科学视野等问题进行了分享,并将自己的经验总结为“三心二意”,即耐心、静心、精心、创意、诗意。黄小猛鼓励博士后积极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简单却不失精彩地讲好自己的科研故事,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建议通过带领一个小团队进行科研工作,来不断提升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胡焱弟结合自身的职业发展经历,强调博士后要独立开展研究工作,尽早申请科研基金项目,同时提醒低年级博士生多与师兄师姐开展合作。李歆讲述了自己在德国的博士后经历,建议各位新晋博士后们要做好由学生身份到工作身份的转变,保持良好心态,注重提升自身科研素养,发挥多学科优势。来自北京大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赵罡、何蕾、祁应军、蒋幸、林悦等几位优秀博士后分享了科研基金项目申请与高水平文章发表的经验。交流与提问环节中,大家就学科交叉、科研方向转变、科研瓶颈期、教职机会寻求等问题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讨论。博士后职业生涯发展沙龙合影平行分论坛,展开热烈研讨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健康、环境管理四个分论坛于11月10日下午和11月11日上午分为两场并行举行。环境科学分论坛
2022年11月18日
其他

GAQC | 二氧化碳与甲烷对极地和城市大气的影响

Commane进行交流。相关回答和感悟,定期将发表在BBP·交流栏目中。欢迎关注BBP卓越环境国际班公众号了解更多信息~
2022年11月9日
其他

第一届全国环境博士后论坛将与您云端相聚!

第一届全国环境博士后论坛论坛简介近年来我国博士后规模不断扩大,博士后作为具有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的青年科技人才是国家创新主体中的新生力量,也是国家科研的战略科技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与北京大学倡议举办年度全国环境博士后论坛,旨在为环境相关科研领域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和青年学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围绕环境、健康与碳中和的前沿问题,全面展示博士后在该领域的最新成果,推动学科交叉发展与合作,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新型博士后文化。第一届全国环境博士后论坛将于2022年11月9日-11日线上举办,论坛面向全国从事环境研究的在站博士后及高年级博士生。论坛组织方主办单位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北京大学承办单位
2022年11月8日
其他

覃栎课题组揭示全球灌溉农业融雪依赖度及气候风险的远程耦合机制

Change上。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覃栎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及共同通讯作者,另一位共同通讯作者为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Nathaniel
2022年11月4日
其他

“我和北大环境学科共庆生”——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集体生日会在东侧门草坪举行

10月18日中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东侧门草坪举行“我和北大环境学科共庆生”之教师逢五逢十集体生日会。学院70余位教职工参加此次生日会,并为39位逢五逢十的生日寿星共祝生日快乐,同祝北大环境学科创立50周年。这场别开生面、极具纪念意义的户外草坪生日会,不仅得益于北大校园环境的持续改善,也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跨越式发展的缩影。学院院长朱彤、党委书记李振山、党委副书记陆克定、工会主席张剑波等出席生日会。生日会由学院工会副主席、综合办公室主任占子玉主持。李振山代表学院向各位寿星们送上简短而深情的祝福,并谈到这场集体生日会正逢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二十大报告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了较大篇幅的专门论述,更让我们环境人倍感振奋、深受鼓舞。他希望诸位共同努力,继续为学院发展和环境事业贡献力量。李振山致辞朱彤作为寿星之一,向集体生日会筹备组致以感谢。他表示,这场草坪生日会十分难得,也定将载入环院史册。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非凡成就,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在这一过程中,北大环境人始终以科技创新为环境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今日湖光塔影与如茵草坪相映成趣,是绿色校园建设的缩影,更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具体缩影。朱彤祝福各位寿星们生日快乐,祝福学院事业和学科发展蒸蒸日上。朱彤致辞陆克定向各位寿星们致以生日祝福,并表示,浓浓温情暖人心,这场温馨的草坪生日会,定会为今后校园团建和工会活动的开展提供全新的思路与范例。陆克定致辞张剑波在致辞中强调,今天的寿星们与北大环境学科共庆生,这场集体生日会意义非凡。“50年,对于漫长绵延的学科发展史而言,北大环境学科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他祝愿各位寿星老师和北大环境学科青春永驻,永远蓬勃向上。张剑波致辞胡建信教授作为寿星代表,深情讲述了他与北大环境学科40plus的故事。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从画面中铺陈开来,流淌着一段流金岁月,诉说着几多奋斗故事。历史记忆、时代场景、过往轶事交叠合一,正是一位位北大环境人的探索与耕耘,欢笑与汗水,铸就了北大环境学科今日的辉煌。胡建信分享在环院集体生日会的传统项目——追忆童年环节,在场的老师们一同“围观”了寿星们的童年靓照,分享了那些年的变与不变。追忆童年环节,大家一起“围观”童年靓照伴着欢快的生日歌声,寿星们围站在一起,点燃蜡烛、许下愿望、分享蛋糕、合影留念,共同庆祝美好时刻。大家一同追忆少时梦想、倾吐感言心声、热议时政话题、畅聊工作收获、展望全新未来。寿星们切蛋糕寿星们合影寿星们逐一分享了生日感言,并由衷感慨,“没想到今年的生日会这么隆重、有这么多惊喜”、“这场充满仪式感的生日,我将终生难忘”、“特别激动、也特别感动”……分享与交流当个人生日与学科华诞、国家盛事紧密交织,信心满怀的斗志、一腔如火的激情在此刻愈加奋发张扬,这也正是个人奋斗汇入国家与时代发展洪流的最直接写照。很多寿星与在场教师们不禁大声表诉自己的下阶段规划,“我将继续为环境学科发光发热几十年!”“很幸运能够陪伴北大环境走过一段时光,我将努力为学院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和推动绿色发展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生日会最后,全体人员相聚合影,共祝北大环境学科创立50周年,祝福祖国的明天更加繁荣、更加美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集体生日会合影文字:崔嘉楠图片:陆春贤
2022年10月20日
其他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收听收看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

校友祝福视频征集公告02|北京大学环境学科50年系列活动公告(第一号)03|关于延期举办第一届全国环境博士后论坛的通知04|2022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发展战略暨环境管理与环境健康学科建设研讨会
2022年10月17日
其他

“薪传五十载,筑梦启新程”——环境学院第四届摄影大赛正式启动

2022年,北京大学环境学科迎来创立50周年华诞。五十载峥嵘岁月,一代又一代北大环境人全程融入和引领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环境学科发展的壮阔征程。值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际,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会特举办“薪传五十载,筑梦启新程”——学院第四届教职工摄影大赛,用镜头下的精彩瞬间描绘北大环境学科的发展足迹,用铿锵有力的奋进脚步凝聚美丽中国建设的磅礴力量。大赛主题薪传五十载,筑梦启新程面向对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全体教职工会员作品内容共设置3个投稿组别。在喜迎北大环境学科50年之际,投稿组别1和组别2的作品可参与特别奖的角逐。期待大家的来稿!组别1
2022年10月12日
其他

北大环境学科50年 | 校友祝福视频征集公告

2022年,北京大学环境学科迎来50周年华诞。五十年来,北大环境人全程融入和引领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和环境学科发展的壮阔征程。为表达对北大环境学科50年的祝福,现面向海内外校友广泛征集祝福视频,我们将择优选取部分视频进行混剪包装,在大会上播放,视频征集细则如下:录制内容要求时长:15秒左右录制内容(供参考)开头:简短的自我介绍,例如我是XXX(姓名),XX年就读于XXX(院系专业),现在是在XXXX(在何处、何单位工作)中段:对北大环境学科50周年的祝福;北大生活的简单回忆;想对老师、师弟师妹们说的话结尾:传承创新,引领未来,我在XXXX(地方)祝北大环境学科50周年生日快乐!此外,还可根据自身情况在自主增加其他创新内容,例如比出“爱心”“点赞”等手势录制格式要求背景:学校校门、省市地标、工作场景、办公室、书房等,或者一面干净的白墙声音:人声清晰突出,环境声音干净不嘈杂不盖过人声画面:横屏拍摄,拍摄光线良好,画面清晰明亮不晃动工具:手机、DV、相机等拍摄设备均可格式:MP4、AVI、MOV格式原始作品分辨率:不小于1920*1080
2022年10月6日
其他

北京大学环境学科50年系列活动公告(第一号)

薪火相传五十载,齐心共铸新辉煌。2022年,北京大学环境学科迎来创立50周年华诞,值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际,我们谨向长期关心、支持北大环境学科建设的领导、朋友、海内外校友和师生员工致以诚挚感谢和崇高敬意!北京大学汉中分校环境保护化学分析专业1974级毕业留念1972年,伴随历史上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北京大学的前辈学人以洞察未来的远见卓识,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环境化学专业,全程融入和引领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环境学科发展的壮阔征程。这50年,是北大环境50年,也是中国启动现代环境保护和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50年,同时也是全球环境保护的50年。1986年12月31日,国家环保局-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合办签字仪式及成立大会五秩岁月,弦歌不辍。五十年来,北大环境人以敢为人先的魄力、持之以恒的探索开创了环境领域的多个国内与全球第一:率先开展环境学科教学和科研工作,牵头编写我国第一套环保教材,设立了国内最早的环境规划与管理方向、中国高校环境院系下的首个环境健康系,建成环境“科学-工程-健康-管理”的全链条学科体系,始终引领环境领域的人才培养;在全球最早提出大气复合污染、河流全物质通量等前瞻性科学理论,更以坚实的基础科学研究推动中国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支撑大江大河的综合治理;在全球环境履约的博弈场上,完成全球首个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国家方案,为推进全球臭氧层保护工作并维护缔约国发展利益做出重要贡献;设计建造了国内第一个环境风洞、环境模拟烟雾箱和大气污染监测超级站,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大设施。1981年,在兰州西固进行我国首次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联合光化学烟雾综合观测1985年5月22日,福建省首期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评价研究班合影
2022年10月2日
其他

关于延期举办第一届全国环境博士后论坛的通知

蒋青松:jiangqingsong@pku.edu.cn论坛议程等信息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第一轮通知。推荐阅读01|2022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发展战略暨环境管理与环境健康学科建设研讨会
2022年9月23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2022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发展战略暨环境管理与环境健康学科建设研讨会 (第一轮通知)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是自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级学科,经过五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在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治理和公众健康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生态环境治理也进入攻坚期、转折期和窗口期,国家相继提出2035远景目标以及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等系列重大战略。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应该如何发展以满足国家发展需求,同时孕育和建设哪些新的学科增长点?这是当前亟需回答的问题。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在环境领域探索新的前沿交叉研究和教学实践,并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为深入探讨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发展方向,充分总结高校在环境类前沿交叉学科建设方面的经验,探讨环境管理与环境健康等学科建设发展,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定于2022年11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举办“2022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发展战略暨环境管理与环境健康学科建设研讨会”,由北京大学承办。会议将聚焦新时代背景下环境领域前沿交叉学科的发展,围绕——环境学科的发展现状与未来重点方向——环境管理的学科内涵与发展战略——环境健康的学科内涵与发展战略组织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师深入交流环境学科、环境管理和环境健康学科建设的经验,推动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提升环境管理和环境健康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现将研讨会有关事宜通知如下:参会人员教指委委员、相关高校和政府管理部门特邀嘉宾。时间与地点报到时间:2022年11月18日16:00-20:00报到地点:北京大学中关新园一号楼大厅住宿地点:北京大学中关新园酒店会议地点:北京大学中关新园会议安排本次研讨会不收取会务费,交通及食宿费用自理。
2022年9月14日
其他

首届全国大气环境化学博士生学术会议成功举行

8月26日至27日,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承办的首届全国大气环境化学博士生学术会议通过线上线下同步举行,为我国大气环境化学学科创立50周年献礼。本届大气环境化学博士生会议以“我国大气复合污染条件下的大气环境化学研究”为主题,旨在为博士生营造高起点、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环境,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从而有利拓宽博士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学术热情、促进博士生整体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会议于8月26日上午开幕,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院士和环境科学系主任陈忠明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会议发起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郭松研究员主持。朱彤以“大气复合污染:从概念的提出到理论框架的建立”为题作大会主旨报告。朱彤指出,大气环境化学作为典型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大气科学环境化学密不可分,与大气工程及信息密切相关。自创立之日起,大气环境化学研究始终紧密围绕国家的重大需求,与时代的发展同向同行。随着国家和人民对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期许以及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国已经逐步成为国际大气环境化学研究的中心之一,中国的学者日益作为大气环境化学研究的主力军之一。他强调,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大气环境的行为和原理以及大气环境与气候之间的关联,助力国家与全球大气环境与气候的改善,我们必将经历更为曲折的探索过程。希望学者们、青年博士生们要加强国际交流、加深与从业者的交流,交换灵感与疑问,努力跨越一座又一座科研的山峰。朱彤作大会主旨报告开幕式后是四场精彩的分会场学术报告。本次会议征稿收集到来自9所从事大气环境化学研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百余篇论文投稿。经大会学术委员会评审,择优选取25名博士生进行口头学术报告。报告内容聚焦大气环境研究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在专项分会场汇报内容包括气溶胶的生成与效应、气候系统的变迁、新冠疫情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等多个研究方向,涵盖目前国际上大气环境化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报告过程中,青年博士生们学术严谨、汇报生动,同其他参会人员围绕学术问题、思维方法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交流探讨,为听众们献上了一场丰富多彩的学术盛宴,充分展示了新一代大气环境化学研究者们严谨的科研思维和丰硕的科研业绩。会议特设评审委员会,邀请北京大学吴志军研究员、陈琦研究员、叶春翔研究员、刘颖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王炜罡研究员,南开大学彭剑飞教授,天津大学胡伟副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胡建林教授等在大气环境化学领域有所建树的青年教师对报告进行指导与点评。学术报告共设四场,每场专家评委将现场从论文研究的学术价值及其科学创新思维、呈现效果和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评比、打分,评选“优秀口头报告”奖。学术会议第一分会场现场会议闭幕式于27日上午举行。闭幕式上,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刘永研究员进行闭幕致辞,并宣布浙江大学陈曦垚、浙江大学胡康、南开大学高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任莉莉、北京大学宋锴、北京大学张子睿、山东大学杨兆敏七位同学荣获本次会议的“优秀口头报告奖”。刘永指出,在各方师生的倾力支持下,本次博士生学术会议实现了良好的交流效果,碰撞出许多真知灼见,同时也展现了诸位博士生良好的学术素养与展示能力。希望与会师生能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互相交流、携手共进,一起为大气环境化学学科的下一个50年添砖加瓦。闭幕式现场获奖学生合影会议还特别组织了博士生学术生涯沙龙,并邀请多所高校的青年教师为各位博士生指点迷津。师生们就“如何决定走学术道路”、“博士期间遇到的困难和如何解决”、“如何规划自己的博士和未来的科研道路”等问题交流分享,畅所欲言,现场交流氛围热烈。在大气环境化学学科成立50周年之际,本次会议为全国从事大气环境化学领域的广大博士生和专家学者提供交流、研讨与展示最新研究成果的平台。由此起步,第二届全国大气环境化学博士生会议将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承办。2023年,我们南京再相聚!推荐阅读01|第二次青藏科考“地质演化与人类适应”专题交流会在北京大学举行02|北京大学环境学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03|郭松团队首次定量餐饮源全挥发性组分,揭示烹饪方式和食用油类型对烹饪排放的影响04|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召开2022年暑期战略研讨会
2022年9月13日
其他

第二次青藏科考“地质演化与人类适应”专题交流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9月8日上午,第二次青藏科考系列学术交流活动“地质演化与人类适应”专题交流会在北京大学临湖轩西厅举行。会议现场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宋长青,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邓涛,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张进江,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平文,中国科学技术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冬梅,科技部战略规划司二级巡视员薛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副主任李加洪,文化与旅游部科教司副司长杨莎莎,国家文物局科教司副司长周君生等出席会议。会议由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主持。姚檀栋主持会议张平文首先代表北京大学向长期以来奋战在青藏科考一线的专家们致以感谢与敬意。他介绍了北大十余年来在教育援藏、医疗援藏、干部人才援藏、支撑西藏地区战略决策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工作进展,并回顾了第二次青藏科考实施过程中,北大多位院士专家牵头重大研究项目、近百位北大科考队员在雪域高原之上攻坚克难的感人瞬间和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突破。张平文致辞张平文指出,青藏高原在气候环境、历史文化、国家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进一步做好援藏工作、加强涉藏研究,学校主动发挥文理工医多学科优势,于今年6月成立北京大学青藏高原研究中心,聘请朱彤院士为中心主任,并计划用5到10年时间,将青藏高原相关研究培育为北大新的学科增长点。张平文希望,以此次交流会为契机,各位专家与北大不断深化合作,共同为拓展青藏科考的研究边界,为守护好西藏这座生态文明高地贡献更多力量。薛强介绍本场交流会的相关情况。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实施5年来,坚持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联合研究,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探究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形成延续的影响,对实现重现地球“第三极”演进历史、刻画“世界屋脊”形成演化过程、理解高寒文明演变历史、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本场“地质演化与人类适应”专题交流会旨在进一步围绕如上重要科学问题进行跨学科、跨部门领域的深入研讨。薛强介绍本场交流会相关情况主题报告环节,陈发虎院士作题为《人类走上高原和高寒文明发展》的报告。他表示,通过对青藏高原考古遗址调查发掘及高原湖泊沉积物研究并结合历史文献分析,发现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至定居,共经历有五个阶段:一是古老型智人自中更新世晚期开始对高原的生理适应;二是现代智人于4万至3万前开启对高原腹地的探索;三是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转暖时段,细石器人群向高原大范围扩散;四是粟作农业人群在5200年前进入高原东部低海拔河谷地带,在4800年前开始定居在高原东部海拔3000米以上区域;五是3500年前麦作农业传入和牧业经济发展助力人群大规模定居高海拔区域。陈发虎作主题报告宋长青教授作题为《过去2000年青藏高原族群地缘互动行为与气候环境的关联分析》的报告。他指出,通过对青藏高原过去两千年族群空间行为,以及与中国东部地区冲突、和平及移民等重要事件分析,探讨历史时期青藏高原与中国东部族群地缘行为与气温变化的内在联系,结果显示在温暖时期,青藏族群在高原内部形成较稳定的强大势力;在温度波动时期,会有部分族群迁出青藏地区;在寒冷时期,主要与东部往来的青藏族群会在青藏高原边缘成立割据政权。宋长青作主题报告邓涛研究员作题为《演化枢纽—走出青藏的生物与征服高原的人类》的报告。他指出,根据青藏科考最新取得的化石证据和研究结果,发现许多哺乳动物、鱼类、鸟类和植物在不同地质时期起源于青藏高原并向世界各地扩散过程,青藏高原已成为现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演化枢纽。青藏高原在新生代的强烈隆升深刻影响高原和周缘的气候环境与生态系统,对生物演化产生强力驱动。古人类在亚洲、欧洲、非洲之间存在多次多方向的“穿梭扩散”事件,表明亚洲是人类演化之“汇”,后续可通过谱系研究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如何影响古人类在亚洲的演化。邓涛作主题报告张进江教授作题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第四纪北向生长与荒漠化》的报告,聚焦“阿尔金-祁连-河西走廊”组成的高原东北缘,揭示构造作用、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演化相互耦合作用。张进江表示,围绕敦煌盆地、阿尔金和北山构造带、三危山断裂等重点构造板块,通过沉积特征、沉积年代学研究已重建敦煌盆地第四纪古湖泊分布图,利用物源分析方法,可阐述青藏高原构造活动与古湖泊演化协同作用,揭示全新世晚期青藏高原东北缘湖泊的荒漠化过程。张进江作主题报告主题报告后,与会部门和各方专家进一步就科考成果的传播与深化、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华文明探源等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会部门交流讨论出席交流会的还有来自科技部、中科院、中宣部、文旅部、教育部等单位的相关负责同志和科考队员代表。本次交流会由北京大学青藏高原研究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及科学研究部承办。参会人员合影来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科学研究部、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文字:崔嘉楠图片:李香花推荐阅读01|北京大学环境学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02|郭松团队首次定量餐饮源全挥发性组分,揭示烹饪方式和食用油类型对烹饪排放的影响03|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召开2022年暑期战略研讨会04|环聚燕园,境启新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举行2022年开学典礼
2022年9月10日
其他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2022年集中受理期项目评审结果,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申报的“颗粒物化学生物物理特性及其环境人体健康效应”(项目资助号:22221004)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喜获资助。截止目前,这是北大环境学院获批的第三个基金委群体项目。厘清PM2.5和霾污染成因及其对环境健康和气载病原微生物传播影响是国家重大科学需求与前沿。秉承学科50年丰厚积淀,该群体以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核心,主攻颗粒物化学生物物理特性及其环境人体健康效应。群体由要茂盛、胡敏、李少萌、吴志军、陆克定、郭松组成。群体项目负责人要茂盛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核心成员、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新体制博雅长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气溶胶、大气污染与健康。过去5年,群体成员主持了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总理基金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等奖项,科研成果成功应用于国家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北京冬奥疫情防控保障等。群体主要成员合影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0年设立,旨在支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骨干,围绕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共同开展创新研究,培养和造就在国际科学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创新研究团队,该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我国目前学术界影响力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人才团队类项目,项目资助期限为5年,
2022年9月8日
其他

郭松团队首次定量餐饮源全挥发性组分,揭示烹饪方式和食用油类型对烹饪排放的影响

的SOA估算,其对SOA解释的占比高于排放速率的占比。使用像素分析研究了食用油和餐饮排放色谱图间的相似性,表明餐饮排放可能受到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物-二烯醛-小分子有机物的反应机理的支配。图1
2022年9月6日
其他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召开2022年暑期战略研讨会

8月31日上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年暑期战略研讨会暨教职工大会在环境大楼B121多功能报告厅召开。会议聚焦当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梳理研讨了学院近期工作重点并做出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布局。学院全体教职工参加会议,大会由院长朱彤、党委书记李振山主持。部分参会教师合影朱彤首先介绍了本次会议基本考虑及日程安排,并谈到,学院在暑假期间就重点内容已经召开了系列的专题研讨会,为这次全院的战略研讨会做了充分的准备。陈忠明、童美萍、戴瀚程和邱兴华四位教师分别代表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和环境健康四个二级学科作汇报。四场汇报分别回顾了本学科的历史沿革,并深入剖析了本学科在人才团队、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挑战,相互交流了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明确了下一阶段的学科发展目标与建设思路。二级学科作汇报(左上:陈忠明
2022年9月5日
其他

环聚燕园,境启新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举行2022年开学典礼

8月30日下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年开学典礼在环境大楼B121报告厅顺利举行。学院院长朱彤,党委书记李振山,副院长王奇、刘永、李天宏,2022级博士1班班主任靳雅娜,2022级博士2班班主任宫继成,2022级硕士班班主任赵志杰,2022级本科生班主任李歆以及研究生和本科生新老生代表出席典礼。本次典礼还特别邀请了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苏杭作为优秀校友代表出席。学院师生代表和院友代表线上线下相聚一堂,共同开启2022年全体新生的燕园新篇章。典礼由学院党委副书记陆克定主持。开学典礼现场伴随着庄严的国歌声,开学典礼正式拉开了序幕。王奇宣读2022年院长新生奖学金获奖名单,共有五位新生获此殊荣。朱彤和李振山为获奖学生颁发证书,并向获奖新生表示祝贺,鼓励他们今后努力学习,积极投身祖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院长奖学金颁奖仪式新生代表、2022级本科生王烨在发言中讲述了自己初入燕园的真切感受和对未来美好校园生活的憧憬。她表示,今后将在环境学院的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以优秀的人为榜样,不断充实羽翼,用无限的热忱描绘无悔的青春,努力成为一名环境领域的顶尖人才,为实现碧水蓝天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王烨发言2020级本科生郝韵作为老生代表,对新生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分享了自己成为“北大环院人”两年来的成长感悟。她以一个同行者的身份告诉同学们,不要因为过去的标签给未来的自己设限,不要因为惧怕前方的未知和不确定性而驻足不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她祝愿每一位新生在环境学院的学习生活中都可以成为自己人生的铺路人,成为这条路上的探索者、前行者和开拓者。郝韵发言研究生新生代表、2022级直博生肖逸龙讲述了自己在本科期间的经历与成长。他谈到,过去四年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会了他接受自我,接受可能,坚定道路,求真务实,也帮助他确立了投身祖国环境事业,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与决心。今日再度从环院启程,他表示将勇敢面对研究生阶段的新挑战,也祝愿大家都能在北大无垠的精神之海中收获新知,并努力为国家环境保护事业交出青春的答卷。肖逸龙发言研究生老生代表、2021级博士生程杭结合自己在燕园五年的求学体验,希望所有新生无论是在图书馆畅游知识海洋,还是与导师共同探讨学术问题,亦或是与志同道合伙伴共同筹备社团活动,都可以不断认识和了解自己,让丰富的旅程中将成为美好的记忆。他深情寄语新同学们,“要趁着年轻,不畏惧探索中的失败,不拒绝塑造自我的可能,不害怕负面情绪的困扰,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模样!”程杭发言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苏杭校友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向新生表示祝贺和欢迎,并围绕“自己为何选择环境学科”、“如何面对大学的挑战”、“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应当如何应对”这三个问题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他寄语同学们,应当承担起时代的使命和责任,在北大精神的感染下不断提升自己,为我国环境事业乃至国家发展贡献力量。苏杭讲话2022级本科生班主任李歆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并表达了对每位新生的深切期望:一是做一个有情怀的人,不忘初心,不随波逐流,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人;二是做一个有坚定理想和信念的环境人,扎根环境学院,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三是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他鼓励所有新生以学习和科研为第一要务,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寻找自己的兴趣,全方位锻炼自己!李歆发言朱彤代表学院全体师生,欢迎新生加入环院大家庭,他指出,作为一个北大环院人,我们需要在全球视野下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与发展这一共同挑战,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在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实现碳中和等国家战略目标的背景下,选择环境,就是选择未来。他希望所有同学都能在北大环院继续开疆拓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同塑造人类未来!朱彤讲话带着对未来几年燕园生活的无限期待,全体新生齐唱《燕园情》为开学典礼拉下了帷幕,新的旅程即将到来,环院学子也必将在时代的浪潮中书写崭新的篇章!文字:危婕图片:石益路推荐阅读01|会议通知
2022年9月1日
其他

会议通知 | “大气化学、大气环境与健康气象”青年学者论坛

“大气化学、大气环境与健康气象”青年学者论坛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大气科学学科战略规划研究项目组在南京发起了第一届“大气化学、大气环境与健康气象”青年学者论坛并成功举办。为进一步探讨学科前沿研究方向,促进青年人才学术交流和成长,研讨学科发展战略,拟定于2022年9月13-14日在北京召开第二届“大气化学、大气环境与健康气象”青年学者论坛。会议内容包括特邀报告、学术报告和战略研讨等,将就大气化学和大气环境与健康气象领域学科前沿、最新研究进展及关键词解读等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本次论坛为线下会议,诚邀领域内专家参会交流。参会请于9月2日前联系会务完成注册。同时欢迎各位专家就学科发展及人才成长等问题提出书面建议,书面建议请于9月5日前反馈到会务邮箱。会议联系人及会务联系方式见下方。●
2022年8月31日
其他

2022迎新现场 | 北大环院,我们来了!

天道酬勤迎硕果环聚未名启新程8月28日、29日燕园各处张灯结彩迎新氛围正浓49名本科新生85名研究生新生怀着无限的憧憬从天南地北奔赴而来正式加入了北大环院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2022年8月30日
其他

环境学院左魁昌课题组发现优异的抗结垢材料

材料表面结垢对表面物质流动以及热、电、光等传导均具有重要影响,会极大降低工业过程中各种设备的性能。例如,结垢会降低热交换器和锅炉的加热效率、增加管道压力、造成膜组件堵塞、汽轮机叶片腐蚀、降低电极导电性和活性等等,极大增加设备的运行成本和安全隐患。因此,从分子和原子尺度理解材料表面上水、离子、以及材料本身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材料表面特性如表面粗糙度、表面电荷、亲疏水性等对水分子和离子行为的影响,从而开发具有优异抗结垢性能的关键材料,对工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大学环境学院与工程学院左魁昌课题组与美国莱斯大学、清华大学、耶鲁大学等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报道了六方氮化硼(hBN)优异的抗结垢性能,其不仅优于传统的金属(钛Ti)和高分子有机物(聚偏氟乙烯PVDF),更优于具有超强抗污染性能的石墨烯。实验和理论计算表明,hBN这种优异的抗结垢性能主要来自于其原子级光滑的表面形貌、由B-N极性键引起的表面能量褶皱、以及和水分子尺寸相当的晶格常数。后两个因数导致hBN与极性水分子之间发生强烈相互作用,从而在hBN表面形成致密水膜,阻碍了矿物离子和晶体在hBN表面的附着与生长。视频:原始铜片(pristine)、生长了石墨烯(graphene)的铜片以及生长了hBN的铜片在饱和CaSO4中的结垢行为。其中原始铜片表面迅速结垢、石墨烯表面也有少量结垢,而hBN在220分钟的运行中几乎没有结垢,显示出优异的抗结垢性能。研究成果以“Ultrahigh
2022年8月10日
其他

唐孝炎院士荣获“环境化学终身成就奖”

7月25日至29日,由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在哈尔滨举行。在大会首日的开幕式上,举行了由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环境化学终身成就奖”表彰活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唐孝炎教授被授予“环境化学终身成就奖”。唐孝炎院士获得“环境化学终身成就奖”并发表获奖感言唐孝炎院士获奖感言
2022年8月3日
其他

朱彤团队发现大气污染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分子机制

Research上发文构建原位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测试体系实现对紫外高级氧化中自由基的精准识别04|要茂盛教授团队揭示细胞应对环境胁迫而产生挥发性有机物的生物学机制
2022年7月22日
其他

我院与厦大环境与生态学院联合举办“流域-近海环境变化与综合管理”学术会议

7月12日,“流域-近海环境变化与综合管理”学术会议——北大环境学科50周年&厦大环境学科40周年系列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同步举行。本期论坛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永研究员、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方秦华教授和陈能汪教授联合召集,来自北京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厦门大学、马里兰大学、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等单位的13位中青年专家学者作报告交流,200多名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学生参加论坛交流。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院长吕永龙教授为论坛致辞。他指出,流域-近海环境变化与综合管理是厦大环境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气候变化条件下流域--近海环境生态系统研究也是国际重要的前沿热点。厦大环境与生态学院和北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有长期合作基础,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加快推进两院开展更广泛的学术交流,促进双方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吕永龙致辞刘永介绍了北大环境学科50年的发展沿革,他表示,厦大与北大的环境学科在长期发展中建立了深厚友谊,希望以此次联合论坛为契机,推动建立从流域到近海的大系统和跨尺度研究平台,为中国在大江、大河以及近岸海域、海洋的研究与管理水平提升作出新的贡献。刘永致辞主题报告环节,来自不同院所的专家学者分享了流域-近海环境系统在观测、模型与决策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共同探讨了流域-海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所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本次论坛搭建了一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讨平台,研讨内容涉及了与流域-近海环境系统相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论坛线上合影(部分)论坛线下合影流域-近海环境变化与综合管理是全球环境变化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国家陆海统筹战略的重要支撑。今年正值北大环境学科创立50周年、厦大环境学科创立40周年之际,北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厦大环境与生态学院围绕“流域-近海环境变化与综合管理”举办联合论坛,既是对两校创立环境学科的一个献礼,同时也开启了双方共同思考环境学科未来、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探索之路。此次论坛由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主办,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国家环境保护河流全物质通量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福建省海陆界面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和厦门大学海洋与海岸带发展研究院承办。文字与图片来源: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
2022年7月16日
其他

薪火相传,勇攀科学高峰——第八届北京大学唐孝炎环境科学创新奖学金学术交流暨颁奖会举行

6月30日下午,第八届北京大学唐孝炎环境科学创新奖学金学术交流暨颁奖会在环境大楼B121报告厅举行,来自全国二十余所高校的获奖同学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共聚燕园。中国工程院院士、大气环境化学领域学术带头人唐孝炎,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唐孝炎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张远航,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勇,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敖小强,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赵春芳,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副院长王建龙,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孙德智,唐孝炎基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温东辉等人出席。会议由温东辉主持。线下会场经全国各高校学生的自愿申报、唐孝炎环境科学创新奖学金评审委员会评审,共评选出7名一等奖、10名二等奖和20名三等奖。温东辉宣读获奖学生名单。温东辉宣读获奖学生名单北京大学博士生安民得、北京大学博士生苏志国、北京大学博士生李沛珅、南方科技大学博士生冯禹、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生王雪玲、复旦大学博士生邢晓帆、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硕士生唐俊豪等7位一等奖获得者,围绕在校期间的学习科研情况进行汇报交流,报告主题涉及环境学科的多个前沿领域。获奖学生汇报专家点评与互动交流张远航结合国内外环境科技发展对比、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治理与美丽中国建设成效等方面,阐明了当前“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要意义,并指出要加快环境学科的战略转型,力争推动和引领传统学科的绿色化发展。张远航强调,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碳达峰、碳中和的新格局下,环境科学领域的创新理念尤为重要,而唐孝炎环境科学创新奖学金正是要激励具有创新精神、独特见解和杰出表现的优秀学子。近年来申报的学校覆盖面宽泛,参评成果的质量逐年提升。基金管理委员会对特等奖的评选也始终坚持“不唯文章专利、不唯影响因子”原则,注重研究所采取的新思路、建立的新方法和由此而产出的新成效。基于上述考虑,2022年特等奖授予北京大学博士生李沛珅。张远航致辞朱彤代表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首先向获奖同学们表示热烈祝贺,并围绕北大环境学科50年的发展沿革,回顾了包括唐孝炎院士在内的无数先辈们“敢为天下先”的学科探索,以及他们在中国环境保护和全球环境治理征程上的突出成就。朱彤表示,我国未来的环保事业迫切需要原创性、创新性成果,需要更多环境英才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思路和举措。他寄语获奖同学“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永立潮头,更加勇敢地挑战科学高峰,为生态文明发展、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朱彤致辞敖小强用“饮水思源”来致敬和感谢唐孝炎院士为我国大气环境保护工作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他谈到,唐老师所提出的“大气复合污染”等原创性理论和观点不仅对整个大气污染治理行业有着广泛且现实的指导,对国家蓝天保卫战中的精准科学治污意义重大,还将在当前“减污降碳”新阶段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他希望所有青年环境学子共同为蓝天白云、为“双碳”目标努力!敖小强致辞为感谢敖小强先生为唐孝炎环境科学创新奖学金的个人捐赠,王勇代表北京大学向敖小强先生颁发感谢状,张远航代表唐孝炎基金会向敖小强先生颁发感谢牌。王勇向敖小强先生颁发感谢状张远航向敖小强先生颁发感谢牌一等奖获得者、北京大学博士生安民得代表所有获奖学生表达了对唐孝炎院士、奖学金评审专家、基金管理委员会和捐资方的衷心感谢,同时分享了自己在学习科研工作中的所思所得。他谈到,三十多年前,北大环境人在唐孝炎院士的带领下为保护臭氧层和缓解气候变化做出了突出贡献;三十多年后的今天,自己也有幸参与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为我国臭氧层消耗物质履约工作贡献力量。薪火相传,安民得号召所有环境学子继续奋发前进,共同推动环境学科和环境事业的发展,“我们会以唐孝炎院士及环境先辈们为榜样,在全球环境保护事业中走出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安民得发言颁奖会结束后,参会师生合影留念。唐孝炎奖学金的设立宗旨是鼓励创新,高校是先进理念和科技创新的主要来源,研究生和本科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群体。正如唐孝炎院士对学生们的寄语,一批又一批青年环境学子们将“在为国家、为团队做事的过程中,持续发挥创新能力!”全体与会人员合影延伸阅读2012年,为感谢唐孝炎院士为推动我国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在其八十寿辰之际,由唐孝炎院士的学生们发起并捐资设立了“北京大学唐孝炎环境科学创新奖学金”,在全国开启了针对环境学科专项奖学金的建设。基金由唐孝炎院士、张远航院士以及热心我国环境教育与科研工作的实业家参与注资,由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同管理,鼓励了当代年轻环境学子奋发前进,促进了环境学科和环境事业的繁荣发展。唐孝炎奖学金至今已走过了十个年头,2021-2022学年度第八届唐孝炎奖学金评选工作于2021年12月启动,面向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环境类专业的全日制在校本、硕、博学生收集申请,截至2022年1月,共收集并筛选全国高校及科研院所127位符合要求的优秀环境学子。经过专家评审委员会对申报材料为期三个月的评定,于今年4月确定一、二、三等奖获奖者名单并进行公示。摄影:石益路、刘广力推荐阅读01|刘文课题组在Water
2022年7月4日
其他

刘文课题组在Water Research上发文构建原位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测试体系实现对紫外高级氧化中自由基的精准识别

水处理高级氧化过程中精准识别检测的自由基是探究自由基生成与演化机制、自由基与污染物氧化还原反应机理的前提。常用的自由基淬灭实验不能直接证明AOPs中自由基的产生和演化,复杂的链式反应和干扰反应也使淬灭实验存在诸多弊端。电子顺磁共振是一种基于谱图特征识别自由基的检测技术,然而EPR测试条件的精准控制和谱图的复杂性又给自由基的识别带来了难度,导致对自由基信号的准确识别存在诸多误区。先前研究中,这些误区包括:(1)EPR图谱的单位、绘图等基本信息标识不正确;(2)使用的测定条件不正确,如选择的溶剂、溶液pH值和捕获剂等;(3)产生的杂质信号干扰目标自由基谱图导致识别错误;(4)仅使用峰形、峰数或强度比对描述谱图致使自由基识别错误或信息不完整。因此利用EPR建立精准的自由基测定和识别方法非常重要。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文研究员课题组经过长期探索,搭建了原位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装置系统,并建立了一套系统的EPR检测方法以准确鉴定UV高级氧化体系(UV-AOPs)中的自由基。研究工作通过原位EPR对四种典型的UV-AOPs均相体系中自由基的鉴定进行了全面研究,包括UV/过氧化氢、UV/过二硫酸盐(和单过硫酸盐)、UV/过氧乙酸(PAA)和UV/高碘酸盐(IO4-)体系,基于EPR谱图结果也阐明了自由基的形成机制。具体包括:(1)准确识别UV/H2O2体系中的干扰自由基,揭示自由基转化过程与机制;(2)提出了一种在UV/过硫酸盐(UV/PMS或UV/PDS)系统中不受•OH干扰的SO4•–鉴别方法;(3)提出了UV/过氧乙酸(UV/PAA)体系中烷氧自由基和烷基自由基的鉴定方法;(4)提出了UV/IO4-系统中的含碘自由基和水合电子的鉴定方法,提出了UV激发高碘酸盐产活性物种的机制。最后,系统总结了UV-AOPs体系中自由基的属性,以及EPR图谱中各种5,5-二甲基-1-吡咯啉-N-氧化物(DMPO)自由基加合物的关键特征。研究对典型的UV-AOPs系统中EPR识别自由基进行了全面总结,并讨论了应用EPR方法自由基检测和谱图识别的误区,对于高级氧化过程中的自由基鉴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原位EPR系统:(a)EPR仪器配备原位UV反应器、氮气系统、液氮系统和循环水系统;(b)UV
2022年6月29日
其他

选择北大环院,和我们一起发现你的无限可能

感谢环院一闰的驻留
2022年6月25日
其他

【特色项目】 为什么选择北大卓越环境实验班本科项目?

卓越环境实验班将为你提供更多元的成长机会和更开阔的发展舞台,欢迎广大莘莘学子加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Join
2022年6月23日
其他

要茂盛教授团队揭示细胞应对环境胁迫而产生挥发性有机物的生物学机制

虽然人类有许多对环境污染物的感受器,但大多数时候人类在暴露后没有获知相关的刺激信息。例如,人类有内毒素受体TRL4,吸入暴露后会触发许多生物事件,直到相关信号转化为炎症生物标记物,如IL-6、TNF-a,继而出现临床疾病症状等。如果在这些蛋白表达足够量前就能探测到特征性的物质排放,将有助于帮助识别疾病即将发生的信号。基于这种想法,团队前期发现当大鼠暴露有毒物质包括内毒素、蓖麻毒素等在内的空气污染物时,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现了基于不同污染物的呼出气中VOC的特征指纹。通过监测大鼠呼出气中VOC指纹的变化,可以实现对空气毒性的实时预警。在新冠肺炎疫情,团队同样发现新冠病毒气溶胶作为一种病原体,被吸入人体后会对代谢活动有扰动,从而通过呼吸排放特定指纹的呼出气VOC,通过检测VOC指纹可以实现新冠肺炎的快速筛查,结合机器学习的方法灵敏度可达95%。团队在国际上最早报道新冠肺炎呼出气挥发性有机物标志物,早在2020年6月就将相关研究发布在医学预印本平台(MedRxiv)。2022年4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紧急授权批准了美国一项通过呼出气VOCs的新冠病毒感染快速筛查方法。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要茂盛课题组的最新人群研究发现呼出气中的丙醇和异戊二烯可以作为短期霾污染暴露的潜在气体生物标志物。这些发现意味着对呼出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监测可以让我们实时跟踪人类暴露污染物的情况,这样我们就能够在人类出现疾病症状很久之前发现问题,可以作为人类疾病的类似“烟雾探测器”,用于探测从空气、皮肤和消化等不同途径的化学和生物来源的污染物暴露情况。酿酒酵母细胞应对毒性物质胁迫而释放挥发性有机物的生物学机制为进一步探究污染物暴露导致特征性VOCs产生的生物学机制,要茂盛团队利用真核模式生物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2022年6月23日
其他

环境化学:环无止境,化用为学

编者按2022年,北京大学增设本科专业——化学(环境化学方向),由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共同承担培养工作。今天,跟随我们一起走近环境化学,找到属于你的知识乐土,开启充满挑战与热情的求学篇章!一什么是环境化学环境化学主要应用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介质中物质的化学特性、存在状态、转化过程、行为效应及其污染控制的科学。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涉及环境分析化学、环境污染化学、污染控制化学、污染生态化学、环境理论化学、区域环境化学和化学污染与健康等研究领域。二北大环化:学科引领,领军人才今年,北京大学环境学科迎来50周年华诞。1972年,北京大学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环境化学专业。自此,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我国最早开展环境学科教学和科研的机构之一,全程融入和引领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环境学科发展的整体进程。北京大学环境科学QS位列全球16位,环境/生态学科ESI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入全球前1‰并升至0.5‰,曾获国内奖励50余项及来自联合国、WMO、UNEP、AGU和EGU等机构授予的国际奖项。“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两个专业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化学专业致力于培育具有扎实的化学和环境学科理论基础,能够综合集成多学科知识揭示环境问题本质并提出解决对策,具有北大特色的未来环境领域的复合型领军人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一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环境学科教学研究团队,包括院士4名、AGU会士1名、国家级人才计划12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21人次,5个国家级团队(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三北大环化:学科交叉,理论创新北京大学环境化学专业立足化学和环境学科的深度融合,面向多个学科的交叉前沿,不断拓展环境化学领域的新内涵与新理论,引领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环境问题基础研究,开创了多个国内与全球第一,包括在全球最早提出了大气复合污染、河流全物质通量等原创性科学理论,并开设了国内最早的环境健康研究方向等。1大气自由基化学:发现大气重污染的核心驱动力
2022年6月22日
其他

朱彤老师作为教师代表在北京大学2022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发言

教师代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彤老师分享了他到珠峰登山大本营参加“巅峰使命—珠峰极高海拔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经历,他鼓励同学们以善良、好奇、坚韧之心拥抱未来,塑造未来!✦✦往期推荐云程发轫,待启新篇——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年毕业典礼博雅西湖生态环境论坛2周年精彩回放
2022年6月21日
其他

环无止境,守护绿水青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欢迎您!

1学院介绍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国最早开展环境学科教学和科研的机构之一,始于1972年创立的我国第一个环境化学专业。经过50年的快速发展,学院已成为国内外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的机构。“环境科学与工程”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两个专业分别入选2019年度和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汇聚了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专业结构合理、业务水平精湛,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人才队伍: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人才计划12人次,国家青年人才计划21人次。组建了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2个)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为标志的教师团队。学院立足北京大学深厚的基础学科传统,秉持文理交叉、理工融合、教研相长理念。以践行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建成系统完整的环境学科体系。以交叉融合优化学科布局,形成“科学-工程-健康-管理”科研与人才培养体系,聚焦大气复合污染与区域控制、水污染控制与流域综合治理、环境健康与全球环境治理前沿方向。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丰硕,学术声誉持续提升,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教育部、生态环境部、北京市等多项重要科技奖励,以及WMO、UNEP、AGU和EGU等国际奖项。2人才培养卓越人才培养学院开设卓越环境实验班,通过交叉融合的个性化培养体系、丰富的国内外合作资源、国际影响力的导师团队、国际化课程和国际前沿研究参与机会,建立了交叉融合的本-硕、本-硕-博联合培养模式,旨在培养面向未来环境技术发展和国内国际共同需求的交叉学科复合人才,以及未来科学技术和全球环境治理等多领域的领军人才。学院每年遴选10-15名优秀同学进入卓越环境实验班,为其制定以环境为基础、多学科交叉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并给予学术研究资助。入选同学可选择院士、长江学者及国际知名院校教授为学业导师,参与佐治亚理工学院、墨尔本大学等学术交流项目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参与多元化国际组织实习活动等。自主研究型课程学院鼓励和支持本科生参加科研实践,80%左右的本科生在二年级开始自主提出选题计划,学院为每一位本科生安排导师,强化过程培养,为学生的科研工作进行个性化的指导,本科生部分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及校级优秀奖励。强化实习实践教育学院积极开拓学生的实践基地建设,与多个省市环境监测中心、环境科学研究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塞罕坝、珠海、上海等地建立教学实践实习基地,为学生系统认知和了解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管理提供全方位的实习实践支持。同时依托学院相关国家重大项目,为本科生提供实践研究的机会。3本科专业方向环境科学(自然方向)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尤其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的自然迁移、转化和积累的过程及运动规律,探索其对人体健康与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主要有环境化学、大气环境、环境生物学、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环境与健康、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等研究领域。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环境自然科学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环境工程以解决水污染、大气污染与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为目标,研究和开发污染防治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制定和设计科学合理的工程方案等。主要有水污染防治工程、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和资源化、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环境系统工程等研究领域。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环境工程科学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环境科学(管理方向)研究社会经济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原理,探讨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提出相应的规划、政策、法律等管理对策。主要有环境规划学、环境经济学、自然资源管理、环境法学等研究领域。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环境管理科学理论知识、系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复合型人才。环境科学(大数据方向)以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学科知识为基础、以数学与信息科学的学科知识为支撑、以深度的环境数据挖掘和环境系统模拟为工具,将环境科学与信息科学的知识与方法融合,培养具有环境数据挖掘、环境系统模拟和环境决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主要有环境大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与环境应用、大气-水-能源系统模拟与应用等研究领域。4课程介绍“科学-工程-健康-管理”复合型人才核心课程体系5毕业前景2021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共计38人。其中国内升学27人,占比71.1%;境外深造4人,占比10.5%;就业7人,占比18.4%。北大环境学院热忱欢迎同学们的加入让我们一起践行生态文明使命探索绿色低碳之路实现美丽中国梦想推荐阅读01|云程发轫,待启新篇——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年毕业典礼02|以善良、好奇、坚韧之心塑造未来——朱彤院士作为教师代表在北京大学2022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03|正式发布!环境学院2项科研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04|刘永课题组在Nature
2022年6月21日
其他

云程发轫,待启新篇——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年毕业典礼

.2202云程发轫待启新篇毕业典礼6月17日上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年毕业典礼在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举办。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党委书记李振山,副院长王奇、李天宏、刘永,党委副书记陆克定、李杨,毕业班班主任戴瀚程、刘文等教师出席典礼。本次典礼专门邀请了2007届硕士校友、美国马里兰大学环境中心张鑫副教授作为校友代表进行线上致辞。同时,典礼还通过线上直播通道,让无法亲临现场的师生、家长在云端相聚,共同见证这一难忘时刻。毕业典礼由李杨主持。毕业典礼现场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毕业典礼拉开序幕。全体奏唱国歌李振山宣读了《关于表彰2022届优秀毕业生的决定》,2022年学院共有16位同学获得“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其中聂齐越、香雪莹、安民得、李萌、陈成康等5位同学被推荐为2022年“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学院领导为优秀毕业生颁发证书,并勉励获奖毕业生继续砥砺前行,再创佳绩。学院领导为优秀毕业生颁发证书2018级本科生聂齐越代表本科毕业生发言,他首先向为防疫奋战劳碌的医务人员、师生志愿者和学工老师们表达了敬意与感恩,并对遵守防疫规定、配合防疫工作的每个人道一声辛苦。回忆四年本科生活的点点滴滴,聂齐越分享了他的三个关键收获:理性、务实和责任。他谈到,在与老师同学们的朝夕相处与互相学习中,这些理念和态度逐渐内化,更铭刻在了环院学子的心中,并将伴随他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今朝将别,他引用诗词作为与环院之间的约定:“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聂齐越发言2017级博士生廖可人作为研究生代表发言。她回顾了五年燕园时光里的许多温情瞬间,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对“坚守”的理解。在廖可人看来,坚守北大的优良作风,是立足北大的平台不断完善学识、磨砺意志,不忘强健体魄、结识好友;坚守环境学科的使命根脉,是打开国际视野、培养家国情怀,即使走向各行各业,也以环院为我们共同的命运联结;坚守属于自己那份情怀,即使社会万事万物变迁,却能依然坚持心中的真实与纯粹。她向所有毕业生们发出邀约,“从北大出发,从环院出发,追上未来的自己,坚守自己的未来!”廖可人发言2018级本科生吉祥玉的母亲贺晓芳作为毕业生家长代表发言。她首先代表全体毕业生家长,向学院教职工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向光荣毕业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祝贺。作为中国航天人当中的一员,贺晓芳叮嘱同学们,在奋斗路程中应当时刻以向上的姿态、饱满的精神面对任何挑战,应当把理想和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有责任有担当,去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希望你们的师生情谊、同窗友谊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贺晓芳女士发言戴瀚程作为教师代表,向毕业生们表达深切祝福与感谢。既作为老师、也作为学长,戴瀚程在发言中带领毕业生们一同回顾了过去二十年里的时代变迁和启示:非典、2008北京奥运会、新冠疫情、2022冬奥会……他谈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从来都是紧密相连的,个人的选择与时代浪潮也息息相关。在大环境转向饱和式存量竞争的时代背景下,种种变化将深刻影响我们的下一个十年,但北大人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沿。”临别之际,戴瀚程叮嘱同学们要更深入地懂得“高质量竞争”、掌握“高质量竞争”,期待大家一同创造未来的精彩或感叹!戴瀚程老师发言张鑫校友通过线上形式,与毕业生们分享了三个关键词:Persistence、Purpose与Peace。Persistence——坚持与毅力,她结合自己在耶鲁大学读博时论文投稿的重重困难、咬牙坚持、自信面对的经历,激励同学们“没有坚定的毅力,不可能有这样的突破”。Purpose——目的与动力,张鑫提醒同学们不忘初心,时刻不忘研究的大方向以及其中最关键的科学问题。Peace——internal
2022年6月19日
其他

以善良、好奇、坚韧之心塑造未来——朱彤院士作为教师代表在北京大学2022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6月18日上午北京大学2022年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彤教授作为教师代表为同学们送上了殷殷希望和谆谆嘱托他鼓励同学们以善良、好奇、坚韧之心塑造未来以善良、好奇、坚韧之心塑造未来——在北京大学2022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2年6月18日
其他

环院科考故事——两封来自珠峰的入党申请书

《光明日报》2022年6月17日08版报道了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参加“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的2名青年科考队员——徐一凡和华乔依在珠峰郑重递交入党申请的故事,全文转载如下。“此时此刻,我肩负着‘巅峰使命2022’——珠峰大气与人体健康科考任务,正在珠峰脚下,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巅峰使命2022”于4月28日全面启动。海拔5200米,在探索未知的巅峰前线上,科考临时党支部收到了两封入党申请书。申请人是两名青年科考队员,来自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徐一凡和华乔依。华乔依(右1)和徐一凡(右3)随队在东绒布冰川附近进行拉练没有怨言和退却有的只是坚定的信念和行动力5月的珠峰依旧白雪皑皑、寒风凛冽,高反、干燥、强紫外线等给每位科考队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他们的科研斗志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珠峰脚下,党旗高高飘扬。青藏科考队临时党支部成员们攻坚克难的劲头在无形中感染和激励着徐一凡和华乔依,更点燃了他们的火热初心。“之前心里早就有过入党的想法。珠峰科考期间,看到身边的党员同志们无论任何时候都冲锋在前,他们骨子里的那种担当,给了我们很大触动和鼓舞。”5月11日入夜,在结束了一天的繁重科研任务后,徐一凡顾不上休息,就着昏黄的灯光写下这段话——“他们顶着缺氧、晒伤、头痛等不适,为了工作毅然往更高海拔挺进。从更高海拔下撤回珠峰大本营的他们,嘴唇干裂发白、肤色黢黑,但仍然咬着牙,坚持在科考工作第一线,我没有听到一丝怨言,看到一丝退却,有的是坚定的信念和行动力。”“在采样过程中,我看到许多优秀的党员积极发挥带头作用,事事争先、不忘初心、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向世界之巅、向科学之巅发起挑战。”华乔依利用工作间隙自学了珠峰登山史和珠峰科考史,内心愈加振奋,“当13位登山队员在世界之巅展示国旗时,我心潮澎湃”。与各种前所未有的“极限”作斗争此次珠峰科考,分别是徐一凡和华乔依的第三次和第五次西藏之行。2021年4月至9月,他们就曾连续数月驻扎在林芝和拉萨观测站点,探究高原缺氧和空气污染对高原常驻人群和短期迁徙人群的健康效应。“从那时起,我们便对自己所做的工作产生了深深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并愿意为这份崇高的事业贡献自己所能。”不同于之前在林芝和拉萨的科考,这一次,他们来到了珠峰大本营。这里,缺氧考验更加严峻,生态环境也更加原始。科考任务重、时间紧,科考队员们一边顽强地与各种前所未有的“极限”作斗争,一边马不停蹄地投入科研硬仗中。由于患有鼻炎,徐一凡的高原反应要比其他队员更为猛烈,严重的偏头痛、眼睛疼、恶心等不适症状接二连三地出现。危急关头,同行的党员同志们挺身而出,第一时间帮他装备上氧气瓶和面罩,找来治疗高反的药物并联系附近医院,一直守在身旁不断安慰鼓励他。吸氧输液到凌晨,症状略有缓解后,徐一凡便又一刻不停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每一场拉练、每一次样品采集都弥足珍贵,为保证万无一失,徐一凡和华乔依给自己立下了军令状,务必要在每次出发前严格复查好实验耗材,盯紧访视进展,随时与同事交流新发现与心得,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山间的风吹得帐篷哗啦啦作响,徐一凡、华乔依和同行的队员们还在忙着分装和整理生物样品,直到夜深。徐一凡(左2)和其他科考队员一起正在进行生物样品分装“请党组织在实践中考验我”这两封来自珠峰的入党申请书,字里行间饱含着他们投身生态环保一线的决心。现如今,徐一凡和华乔依已随科考队凯旋,但他们扎根泥土、服务国家的信念也愈发坚定。入党初心是什么?徐一凡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知识与力量来服务、报答社会,为祖国青藏高原的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请党组织在实践中考验我!”这是华乔依许下的诺言。整个珠峰科考期间上山下山几十次,华乔依仍然清晰记得初见珠峰的惊喜。入党的心和雪山的梦交织在一起,伴随着她来到珠峰。她难掩心中的振奋与激动,掷地有声地说:“能够有幸参加珠峰科考,并郑重递交入党申请书,是我一生的骄傲!”珠峰前华乔依及她相机里的珠峰伴着藏东南的青山白云,北京大学青藏科考队临时党支部成立已有一年,支部里有年轻的研究员,有在读的研究生。一名党员一面旗,这支队伍逐渐成长为一支能打硬仗的科研生力军,凝聚成一个温暖人心的大家庭。临时党支部就像一个强有力的磁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主动加入。本文原载于《光明日报》2022年6月17日08版教科新闻本报记者:崔兴毅本报通讯员:崔嘉楠、李佳瑞、张溪推荐阅读01|【专家观点】六成中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但标准本身
2022年6月17日
其他

【专家观点】六成中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但标准本身 “达标” 了吗?

西藏定日县加乌拉山口,是进入珠穆朗玛峰国家自然保护区后前往珠峰大本营必经的一个垭口,海拔5210米,在此可以眺望5座8000米级雪峰,远处中心偏左为珠峰。摄于2022年5月13日。该地细颗粒物浓度极低,能见度高。|
2022年6月16日
其他

陆克定/张远航课题组在NSR发文揭示人为源单萜烯正悄悄加剧我国夏季臭氧污染

近年来,我国夏季臭氧污染日趋严重,这些臭氧从何而来?近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陆克定研究员/张远航院士团队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东部地区的夏季人为活动(如生物质燃烧等)排放了大量的单萜烯(C10H16),并在城市群典型的高NOx条件下显著增强了臭氧生成。
2022年6月14日
其他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文研究员负责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启动会召开

6月6日下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水中抗生素及抗性基因污染精准治理纳米材料与技术”(2021YFA1202500)项目启动会暨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会线上举行,北京大学为该项目牵头承担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文研究员为项目负责人(首席科学家)。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纳米前沿”专项主管童杨、处员丁琳,项目牵头单位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副部长张琰、重大项目办公室重大项目办公室主任廖日坤,项目指导专家组成员,以及项目参与单位南方科技大学和海天水务集团股份公司代表出席了会议。出席项目启动会的专家组成员包括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化学研究所赵进才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倪晋仁教授,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曹宏斌研究员,华北电力大学牛军峰教授,中科院化学研究所陈春城研究员,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刘鸿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盛国平教授,同济大学王志伟教授,南昌航空大学罗旭彪教授,以及海天水务集团股份公司潘志成研究员、正高级工程师。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线上会议童杨主管介绍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前沿”重点专项项目设立的意义和有关政策,强调了专项研究任务应在关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初衷,另外要突显项目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标志性。张琰副部长也对十四五期间北京大学青年科学家团队在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攻坚方面提出了期许。而后,项目实施方案论证由专家组组长赵进才院士主持。刘文研究员就项目的基本情况和实施方案进行了汇报。该项目面向医院污水抗生素与抗性基因治理的重大需求,研究拟揭示医院污水中抗生素和抗性基因的污染特征,攻克适用于该类污染物高效去除与资源化的功能纳米材料的定向设计瓶颈,开发以纳米材料为核心的医院污水净化技术和工艺,并在世界上最大的单点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行工程示范,最终形成适用于我国医院污水中抗生素及抗性基因污染同步治理的可推广技术模式。为实现项目目标,项目将分医院污水中抗生素和抗性基因的精准分析及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技术、高可见光响应纳米材料复合微滤膜研发与污染控制技术、高效活化氧化剂的负载型纳米材料研发与污染控制技术、高通量和高选择性纳滤膜材料研发与产物资源化回收技术、及医院污水抗生素与抗性基因污染治理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五个任务展开。
2022年6月10日
其他

博雅西湖生态环境论坛2周年精彩回放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迫使我们不得已居家办公,线上视频会成为新的交流模式,为了避免“躺平”,在2020年世界环境日之际,北京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胡敏教授联合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和福建省福州环境监测中心站发起线上“博雅西湖生态环境论坛”,旨在分享大气污染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研究经验,将科学探索、技术创新与区域联防联控的实践相结合,贯通科学、技术与决策。北大精英老师20名积极投身参与此活动,该论坛也成为北大环境人对外进行科普宣传的重要平台。每月一期,从未间断。让我们一起回顾2年来的精彩回放。推荐阅读01|新进教师
2022年6月9日
其他

刘颖君课题组揭示室内环境中半挥发性有机物动态行为特征及机制

化学品污染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很多有害化学品为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其人体暴露主要发生于室内,室内空气是一个重要的暴露媒介。受限于测量技术,我们对于实际室内空气中SVOCs浓度具有怎样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受哪些环境因素控制缺乏认识。针对这一问题,刘颖君课题组完善了基于GC-MS的SVOCs在线测量技术,在国内首次开展了室内SVOCs在线观测研究。观测发现,具有室内强源的邻苯二甲酸酯等SVOCs在室内空气中的浓度紧随室温变化而变化。然而,在室温稳定的情况下,开窗通风数小时也未见SVOCs浓度显著下降,尽管开窗后通风速率增加了3-5倍(如图所示)。研究者进一步利用动力学模型探讨了这一现象背后的机制,发现室内表面对于SVOCs的吸附解吸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SVOCs挥发性较低,易吸附吸收于室内表面。由于室内空间比表面积大,室内表面构成了室内环境中SVOCs的重要储库。模拟结果显示,当通风增大时,表面储库释放出SVOCs,可大大延缓空气中SVOCs浓度对通风变化的响应,是短时间开窗通风SVOCs浓度下降不显著的主要原因。有趣的是,模拟结果也显示,表面储库的存在反而可以加速SVOCs浓度对于室温变化的响应。这主要是由于SVOCs在表面储库与空气间的分配也受到温度调控,与我们观测到的SVOCs浓度的快速温度响应相符。开窗通风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降低室内空气污染的方式。人们往往会一天开窗换气一段时间,而不是长时间保持高通风状态。本研究结果显示,这样的通风策略对于降低室内空气中SVOCs浓度效果有限。此外,本研究揭示了室内储库对于室内空气中SVOCs浓度的重要调节作用,增进了我们对于室内SVOCs动态行为机制的科学认识。相关研究成果以“Strong
2022年6月9日
其他

新进教师 | 欢迎靳雅娜研究员加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新进教师|靳雅娜研究员近日,靳雅娜研究员入职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管理系。个人简介靳雅娜现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助理教授。北京大学生物学与经济学学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图卢兹经济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生、美国威廉玛丽学院博士后、美国环保协会环境经济学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环境价值评估与环境政策的经济分析。近5年在环境经济与政策的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1篇,其中一作/通讯8篇,包括Journal
2022年6月8日
其他

环境学院宋宇和朱彤研究团队揭示我国东部近些年大气氮沉降量并未随氮氧化物减排而同步降低的原因

Geoscience发文揭示湖泊的内循环作用加剧了全球陆地氮磷的不平衡03|朱彤课题组发现血糖代谢紊乱加剧大气颗粒物对血管功能的损伤04|郑玫课题组参加国家科学基金委渤黄海科学考察航次
2022年6月7日
其他

正式发布!环境学院2项科研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

近日,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向社会发布了2021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彤院士为首的环境健康团队科研成果“空气污染全组分暴露表征及健康效应机制:从科学认知到政策建议”以及学院作为主要参与单位、宋宇教授作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成果“大气重污染硫酸盐快速形成的化学原理”同时入选。成果
2022年6月5日
其他

刘永课题组在Nature Geoscience发文揭示湖泊的内循环作用加剧了全球陆地氮磷的不平衡

由于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工业化进程,氮的人为排放量增长速度显著快于磷,导致全球氮磷循环出现不平衡,进而对大气和水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生产力等产生不利影响。湖泊是全球陆地氮磷循环的重要节点,对削减氮磷通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在全球尺度上湖泊的氮磷截留究竟对陆地氮磷的循环平衡起正向还是负向作用。北京大学刘永课题组与麻省理工学院、巴塞罗那自治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广东工业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组成联合研究团队,开发了基于贝叶斯推断的湖泊营养盐通量模型,并以此估算和推算了全球5000余个湖泊的内部循环过程通量及其不确定性。研究发现,全球超过80%的湖泊对氮磷具有截留效应,近90%的湖泊表现出更强的磷截留效果;湖泊内部氮磷截留效应的差异加剧了全球氮磷循环的不平衡,且随着湖泊营养状态上升,氮比磷更易被释放出来,这将增加湖泊下游缺氮生态系统(如:近岸海域)中藻类暴发的风险。该研究同时还探讨了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政策建议,提出除关注湖体氮磷浓度及入湖氮磷比之外,还应增加对湖泊内循环过程中氮磷比的关注。全球湖泊的氮磷截留结果分布,其中(a)
2022年6月4日
其他

朱彤课题组发现血糖代谢紊乱加剧大气颗粒物对血管功能的损伤

在中国近50%的成年人的血糖代谢紊乱,其中10.9%的成年人罹患糖尿病,35.7%的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人群通常面临着多种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威胁,包括血糖代谢紊乱、血脂代谢紊乱、高血压、肥胖、运动不足等。已有研究表明,这类人群可能对大气颗粒物的不良心血管效应更加易感。血管功能失调是大气颗粒物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机制之一,但目前对于血糖代谢紊乱人群中大气颗粒物引发的血管功能损伤的认识还十分有限。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彤教授课题组于2013-2015年在北京大学校医院开展前瞻性定组研究SCOPE
2022年5月28日
其他

低碳绿色,守护家园——环院工会举办“居家家庭日”活动

亲爱的环院大家庭的老师们:大疫当前,全市上下守望相助、众志成城,汇聚起风雨同舟、共克时艰的信心和力量。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会提示全体会员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安排,主动配合核酸筛查、封控管理、居家办公等防疫措施,共同爱护小家,守护大家;同时倡议会员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到居住地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一砖一瓦垒出一栋房子,欢声笑语充满整个屋子,温馨快乐占满所有日子。环院工会于2022年5月举办“低碳绿色,守护家庭——居家家庭日”活动,通过照片的形式展示,分享居家生活中小美好,留住家庭的美好时光。学院工会也借此一并向理解和支持教工工作的所有家属表示感谢,祝愿所有家庭都幸福美满!活动主题:低碳绿色,守护家庭——居家家庭日面向对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全体教职工会员活动形式:老师们可以用照片的形式,展现居家的美好生活与丰富体验,比如和家庭成员共同完成某个作品,进行某项劳动,等等,具体内容不限;它可以是有创意的、低碳的、温馨有爱的……环院工会将共同记录大家温馨有爱的幸福瞬间,并进行部分展示。欢迎大家积极投稿!所有参赛教师均有精美礼品一份!报名参与方式1.
2022年5月22日
其他

点点星火,抗疫有我——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职工防疫应急志愿者风采

4月下旬以来,北京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为进一步“筑牢校园疫情防控屏障,保障师生生命健康安全”,提高应急状态下全员核酸检测能力,北京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牵头组建党员教职工防疫应急志愿服务队。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积极响应号召、周密安排,更有多名教职工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主动请缨,积极投身校园抗疫一线,用行动诠释了北大环境人的奉献与担当。防疫应急志愿者正在进行扫码(从上至下,四位教职工志愿者依次为李叶、刘梓桐、许伟光
2022年5月18日
其他

重点工业领域如何减污降碳?行业专家来支招

为保护人群健康,推动基于健康效应修订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建立空气-气候-健康的战略体系,促进“碳中和”和空气质量改善的协同治理,在能源基金会的支持下,北京大学研究团队携手空气、气候、健康领域的顶尖科研机构与决策支撑单位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工作,并着手共建空气-气候-健康交流平台。重点污染行业减污降碳是实现空气质量改善、“碳中和”和公共健康保护的重要抓手,深入了解和研究重点行业相关政策和技术将有助于识别和优化减排策略和路径。日前,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世秋教授牵头组织召开了以“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与技术”为主题的系列行业专家座谈会,邀请中国水泥协会副秘书长、科技发展部主任范永斌,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环保中心主任刘涛,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张钢锋分别就水泥、钢铁、石化行业的减污降碳政策与技术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以期促进相关领域研究工作开展。水泥行业中国是水泥生产大国,2021年水泥产量高达23.8亿吨,贡献了全世界近60%的水泥产量。水泥产能过剩一直是困扰行业环保低碳转型的首要问题。“十三五”期间,水泥行业通过产能置换、技术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等关键举措向行业绿色转型迈出了有力步伐。2020年,水泥行业退出落后产能合计约1892万吨;水泥工业单位产品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呈逐年下降,“十三五”期间氮氧化物降低约28%,颗粒物降低约16%。水泥行业通过市场化发展,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突破,带动我国水泥行业从“跟跑”转向“领跑”,“二代水泥”标准的技术装备50%的研发成果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在我国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水泥行业正在积极行动,力争实现提前碳达峰,并降低碳排放强度控制达峰峰值。范永斌认为,水泥行业碳达峰之后节能降碳的持续性改进和能效提升仍极为重要。进一步提升能效、通过产能置换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并加快新技术装备的推广普及应用,实现水泥企业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是未来水泥工业节能、减污、降碳工作的重点工作领域。槐坎南方日产水泥生产线钢铁行业关于中国钢铁行业,曾有一则流传很广的戏说——“全世界的钢铁产量排名,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直观呈现了钢铁行业产量巨大且高度聚集的特征,这使得钢铁行业及其密布区域均成为“蓝天保卫战”的重要战场。“十三五”期间,通过大气攻关支撑生态环境部做好顶层设计,针对钢铁行业颁布了“治本-治标-急救”的一系列政策,包括结构调整、超低排放和差别化重污染应急等。其中,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我国也随之建立了覆盖钢铁生产全流程的超低排放的技术体系。以2015年为基准,2020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吨钢排放量分别下降了48%、56%和27%。刘涛指出在绿色发展新形势下,钢铁行业面临着许多新挑战。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对钢铁的总量需求仍处于高位。2021年,全国钢产量13.37亿吨,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同比小幅增长。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目标任重道远,碳排放目标也将从相对约束过渡、转变为绝对约束,为减污降碳提出更高要求。面对钢铁行业的新挑战,刘涛提出需要构建减污降碳协同管理机制并将温室气体纳入固定污染源的行政管理体系。同时应加快推进协同减污降碳任务要求,特别是要实现供需在更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深入推进超低排放改造、有序推进电炉短流程炼钢、加快推动物流运输的结构优化。绿色钢铁企业样板实现全工序超低排放(图源:央视)石化行业石化行业是大气污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户”。根据2018年“2+26”城市工业源清单数据分析,石化行业VOCs排放占工业源总排放量的1/3左右。2020年,我国石化行业生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比重约13%,占工业领域碳排放比重约17%,碳排放量接近14亿吨,其中以化石燃料及工业过程相关排放为主。“十三五”期间,石化行业大气污染管控相关政策集中在VOCs的综合整治。目前,石化行业已正式迈向以降碳为核心的环境治理新阶段,石化行业的发展规划也突出了减污降碳的协同战略措施。我国已开始试点将碳排放环境评估纳入石化行业及园区环评范围,并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装备改造提升,从源头促进工业废物“减量化”,推进石化行业全过程VOCs污染治理以促进重点领域实现减污降碳。张钢锋将石化行业的碳污协同减排可行路径归纳为三个方面,分别是源头绿色化、过程清洁化和末端资源化。同时他强调对泄漏(跑冒滴漏)进行有效管控也是石化行业减污降碳的必要环节。联合撰稿:ARCH
2022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