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网络辟谣

其他

上海城隍庙宣布破产?自媒体混淆概念博眼球

这两天,有自媒体发帖称“上海城隍庙也没有撑住,宣布破产”“网红打卡地也未能幸免”;配图内容也只有几段文字,称“上海城隍庙破产,起拍价10亿流拍”,但没有任何其他证据。这是真的吗?
2023年12月9日
其他

这款针对老年人的免费“机顶盒”,竟是电诈工具!

身披通讯公司“工作服”,以信号检修、升级网速等免费服务为由,诱骗老年居民开门并安装“机顶盒”……殊不知,这份送上门的“福利”竟是电信网络诈骗的新工具,而所谓的安装师傅也是诈骗团伙的“帮凶”。11月30日,上海市反诈中心在常规工作中发现,宝山区有3个固定电话号码对外拨出了大量疑似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电话,遂将线索推送至宝山公安分局刑侦支队予以核查。同时,宝山警方接到电信公司报警称,有人冒充电信公司员工进居民家中加装设备。家住宝山区的黄老伯近日就遇到一名身穿电信公司服装的工作人员免费上门检修网络,在加装了一款“新型信号设备”后,家中子女就再也打不通家里的座机电话了。他们随即向电信公司核实情况,结果发现上门的并非该公司派出的工作人员,而且该公司也没有推行此类免费服务。根据情况,民警与电信公司工作人员一起前往黄老伯家走访调查,发现黄老伯平时并无大量拨打电话的需求,他本人不存在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作案嫌疑。但他家中电话线连接着的一个黑色“机顶盒”设备引起了民警注意,不仅安装部位特殊,还不是官方产品,很有可能就是干扰固话信号的“元凶”。为进一步查明情况,宝山警方迅速启动警企协作机制,会同电信部门对该“机顶盒”进行检查分析,发现该装置为加装路由器和流量卡后的一款GOIP设备,可以实现将境外网络信号转化为本市固话信号的功能,通电连接就能自动进入持续工作状态。而经过信号转换,其他市民一旦接到“来电显示为上海市固定电话”的境外电话,极有可能难辨真伪。根据这一情况,宝山警方立即成立专案组,对相关小区展开调查,通过走访居民并调阅大量社会公共视频,很快就在宝山城区锁定了一名身穿蓝色马甲、头戴橙色头盔的嫌疑人。12月2日,经过精心部署,宝山公安刑侦支队会同友谊路派出所将正在某老旧小区准备再次作案的嫌疑人章某当场抓获,查获其随身携带的GOIP设备3套。嫌疑人被抓现场(宝山警方供图)“工作服和工作证都是假的,平时专门挑选老年居民家敲门上门。”到案后,犯罪嫌疑人章某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章某表示,在上网找兼职时有人联系他,称只要上门安装电信设备就能赚钱。章某经过境外电信网络诈骗团伙培训后,在明知该设备违法的情况下,仍通过冒充电信公司员工身份,利用“免费升级服务”等话术博取老年居民的信任,每套设备成功安装后即可获得350元的非法收入,累计安装相关设备15套,涉案金额约5000元。目前,犯罪嫌疑人章某因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被宝山警方依法刑事拘留,15套已加装的GOIP模块已由警方会同电信部门全部拆除,案件仍在进一步审查中。微信编辑:灯灯本文来源:上观新闻(作者
2023年12月7日
其他

辟谣平台调查:上海一区河道治理为何要在河底“铺砖”?

近日,有网友在崇明区河道施工现场,发现了有“砖块”模样的材料被铺设在河底,认为“铺砖”的实用性存疑。从拍摄到的画面看,该“砖块”呈灰色,但与普通砖块不同,被设计成中空的立方体状。这是用来做什么?为何要铺在河底?上海辟谣平台记者进行了求证。新材料原理上可净化水质,期待后续治理效果崇明区相关部门答复上海辟谣平台表示,网友提到的“砖”其实是用环保新材料加工而成的砌块,原材料是农林秸秆生物质发电的副产品,易于微生物附着生长,形成生物膜,能够有效除磷、吸附水中悬浮颗粒、帮助水体中好氧及厌氧微生物达到平衡。网民拍摄到的河道施工画面为核查此说法,记者联系了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戴雅奇。据他了解,此种材料确实是行业内比较新的应用,使用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制作。从原理上看,在河底铺设后,其中空结构填充栽培植物的土壤,为一些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的生长提供固着空间。“这种材料本身是有孔隙的,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为微生物、藻类和其他小动物提供栖息的空间。中间的植物生长后,小鱼小虾就有了可以产卵的附着空间,这样河底自身就会形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起到净化水质的目的。”此外,相比于传统的河道整治工程材料,该技术的原材料更注重生态性与经济性,不管从一次性投入还是维护保养的角度,工程成本都有所降低。目前,该技术在上海刚开展应用,其净化效果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展现出来。戴雅奇表示,从技术原理、施工手段和布置方式看都没问题,只是生态净化需要一些时间,可以过半年再回头看河道整治的效果。新材料应用有适应期,公众监督是好事在帖文中,不少网民在评论里提到有关河堤岸贴瓷砖的报道,由此质疑工程的必要性。对此,戴雅奇认为,崇明河道治理是从生态修复与水质净化的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工艺和材料,“网上提到的相关报道与此次崇明河道生态治理是两回事”。戴雅奇介绍,上海的骨干河道,除了有生态功能,更多的还有通航、防汛、除涝等基本民生保障功能,采用该技术做生态净化的难度较大,效果也不一定明显。而崇明区的中小河道比较多,应用上确实相对更合适,可更多的体现出其生态效益。崇明某村落记者查询崇明区政府官网查询公示信息发现,自2020年起,崇明区多个村镇陆续开展中小河道区域化、规模化治理,启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崇明区政府官网公示的相关小流域河道治理工程信息“现在政府治理河道都会尝试采用一些新的生态修复思路与技术,而新技术是否适合本地,需要有一个应用过程,比如先展开一两个项目试点,效果明显以后才会逐步推广。”戴雅奇认为,对河道生态治理的关注,说明大家的环保意识在提升,不妨多点耐心,如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对于当地老百姓也是件好事。微信编辑:灯灯还原事实,洞悉真相。欢迎关注,留言举报!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
2023年11月23日
其他

紧急提醒!有支付宝的注意了!已有人中招

你熟悉支付宝的“小荷包”功能吗?“小荷包”实际上是一个可以和亲朋好友一起共用的小金库,但最近“小荷包”这个功能被骗子盯上了,继“共享屏幕”之后又出现了“共享荷包”!近日,厦门警方为此发布紧急预警,并通过近期的典型案例揭秘骗术,提醒广大市民群众提防利用“小荷包”的骗术。遭遇:初中同学凌晨求助“小荷包”里的1800元被“领走”……10月14日凌晨1时38分,刘同学收到自己初中同学的QQ信息,一开始就提出转1800元到刘同学的卡上,并请求刘同学将钱转给她的表弟。理由是自己的微信用不了,这笔钱是给她表弟治疗用的,她又联系不上表弟父母。看到自己久未联系的同学发来的“求助”信息,刘同学觉得自己能帮就帮,况且也就是当个“资金二传手”,于是就把自己的银行卡号发给了“同学”,不一会,刘同学就收到了“同学”发来的转账截图。可刘同学查询了自己的银行账户,发现1800元并没有到账,这时“同学”称“跨行转账会有延迟”,并以表弟微信限额为由要求刘同学使用支付宝“小荷包”功能,建一个“小荷包”群让其表弟加入。于是,在开通“小荷包”功能后,刘同学先后两次将共计1800元由微信转入自己的支付宝“小荷包”中。随后,刘同学同意了其表弟在支付宝多人“小荷包”中的成员权限,很快刘同学“小荷包”里的1800元就被“同学表弟”领走了。接着,“同学”又要求刘同学,帮她想想办法找其他人凑钱,可当时已经快凌晨三点了,刘同学没再回复信息。隔天上午真同学通过QQ与刘同学联系,告知昨晚是自己的QQ被盗了,要求转账者并非她本人。发现自己被骗后,刘同学赶紧拨打110报警。目前,该案正在进一步侦办中。警方揭秘:新套路!从“共享屏幕”到“共享荷包”厦门警方介绍,“小荷包”功能其实是一个可以和亲朋好友一起共用的小金库,但小荷包里的成员独立使用资金无需其他成员确认,钱转出去不需要经过其他一些手续,骗子就是利用了小荷包不用任何密码就可以自己取走这一点,来实施诈骗。在刘同学的案例中,骗子先以“好友”的身份联系刘同学,以“微信限额”“急需用钱”为由向刘同学借钱,并发送事先制作好的虚假转账截图获取刘同学的进一步信任;随后,骗子利用刘同学不熟悉“小荷包”功能的漏洞,让刘同学将钱款转至小荷包;最后,骗子便与刘同学“共享荷包”,最终达到诈骗钱财的目的。警方提醒广大市民群众,“小荷包”最初的推广广告词是“共同攒一起花”,但是市民群众需要注意的是,前提是与自己的亲朋好友。跟近期多发的“取消微信百万保障”骗局一样,骗子正是利用了市民群众对上述功能不熟悉,从而实施诈骗。就像谨慎与他人“共享屏幕”一样,市民群众也要谨慎使用“小荷包”功能,防止因“共享荷包”而遭遇财产损失。再次提醒大家类似的新骗局近期已在全国多地发生!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千万别轻信,更不要轻易转账!微信编辑:糖炒栗子本文来源:海峡导报还原事实,洞悉真相。欢迎关注,留言举报!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
2023年11月1日
其他

“双11”的“全网最低价”能相信吗?“30天最低价”竟然比不打折更贵!

今年“双11”提前启幕,“全网最低价”成为多家电商的卖点。最近,有品牌与不同销售渠道因“定价权”引发争议,内幕如何消费者不得而知,可从消费者体验看,“全网最低价”玄机多多。“30天最低价”竟然比不促销更贵白领王先生拟在今年“双11”购买一款高端手机。他在某知名电商平台搜索该手机型号后,搜索结果的第一个选项就有鲜艳的红色促销标签“30天最低价”。点进去显示,该款手机是平台的“优选新品”,标价为“8?99元起”。但到了选购页面,王先生越看越迷糊:在这家店铺中,该款手机的实际销售价格有好几个。其中,内存最小的型号根据颜色,价格从8699元至9099元不等,而在该手机的官方线上渠道,同样内存的手机不同颜色却定价相同,都是8999元。在这家店铺里,内存大些的型号价格差距更大,以一款官方线上渠道定价10999元的产品为例,该店铺的最高定价达到12499元。明明打出“30天最低价”优惠,为什么比不打折的官方渠道更贵?记者调查发现,这与电商平台“一品多价”现象有关。不同于实体商店的“一品一价”,电商平台“一品多价”现象很是普遍——同一个商品介绍页面其实包含了多件商品、对应不同的价格。当消费者最终选购时会发现,不同产品的价格差异很大,可页面上显示的却是某一件商品的定价,而且是最低的定价。但是,有些“低价”存在误导的嫌疑。比如,电子产品、化妆品、日用品都是“双11”的热门品类,但有些平台呈现的商品价格可能是消费者目标商品的配件——市场价格数百上千元的电子产品,宣传页面标价只要几十元,实际对应的是该电子产品的充电器等配件,而产品本身与市场价持平;页面显示几十元的化妆品,用的照片是正品规格,但消费者选购时会发现,该价格对应的是小样或者中样……如此种种,看似明码标价,却是价格欺诈“擦边球”。此外,有些产品的最终定价与消费者是否熟悉平台的促销规则有关。近年来,“双11”的优惠规则经常被批评“比奥数题更难”,因为消费者发现,不同的优惠组合会带来不同的结算价格。今年,即使不做“奥数题”,有些优惠也很隐蔽,普通消费者不一定找得到。比如,有的商家在产品页面上提醒“直播间选购更便宜”,但当消费者进入直播间后,发现并没有优惠——原来,只有在直播间联系客服后,才能获得优惠券,使用优惠券下单,才有折扣。“真低价”可遇不可求“下单时找准‘全网低价’的闪电标识,就能买到全网最低价的商品”——这是某电商平台给出的选购诀窍。可记者注意到,这条“诀窍”有个限定条件:只能保证在消费者下单的这个时段,该商品才有“全网最低价”的优势。深谙“双11”规则的资深“剁手族”陈小姐提醒,某个时段的“全网最低价”未必是真正的“全网最低价”,“如今的‘双11’与10多年前的完全不同,一件商品价格多变,‘最低价’可遇不可求。”具体来看,以往“双11”的“最低价”自11月11日零时起执行,现在“双11”活动长达数周,不同平台会不断推出不同的营销活动和促销组合,同一件商品在同一个平台不同日期的价格都不一样,消费者若非全程跟踪,很难知道哪个时间点或哪场促销中价格最便宜。而且,“最便宜”可能就在某天甚至几小时中,消费者如果想等待下一次机会,又可能错过了“最便宜”。正因为此,陈小姐认为平台用“闪电标识”和“特定时段”来宣传“全网最低价”,其实是玩了文字游戏——消费者只能享受到某一时间段的“全网最低价”,却不能保证这一“全网最低价”是整个“双11”活动期间的“全网最低价”。那么,有没有办法能找到真正的“全网最低价”呢?陈小姐坦言很难,“‘双11’期间的促销太多了,今天可能是平台补贴直降,明天可能是直播间领优惠券促销,后天又是跨店满减或专项品类大促……总的来说,买的没有卖的精,花大量时间精力,也未必能‘全网最低’。”她建议,消费者可以选择那些提供“价格保护”服务的商家和店铺。“价格保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平台跟踪商品价格变化,承诺为买贵了的消费者提供“补差价”服务。不过,“价格保护”也不是万能的。平台跟踪的价格是商品标价,但在保价期间,有不同形式的促销,导致同一件商品标价相同但最终结算价格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平台是否“补差价”,解释权往往在平台。“先涨价再促销”仍有发生“本以为‘双11’肯定会便宜,没想到对比了我之前的订单,还贵了几十元。”各大平台宣布启动“双11”后,白领李颖决定囤一些常用的隐形眼镜。她发现,同款产品在不同平台上都有促销,价格差不多,有的还表示“保价双11”。可当她翻出此前的订单发现,眼下购买并不划算。根据国家发改委《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原价”是指经营者在本次促销活动前七日内在本交易场所成交,有交易票据的最低交易价格;如果前七日内没有交易,以本次促销活动前最后一次交易价格作为原价。为什么“双11”的价格反而比平日更高呢?主要问题是“原价”不清。“先涨价再促销”在历年“双11”中一直被诟病,如今随着“双11”启动时间越来越早,在长达数周的活动周期中,商品的“原价”到底是哪个,别说消费者搞不清,平台也会以各种促销方式模糊。记者查看了李颖拟购买的隐形眼镜售价,发现她上一次购买日期是在9月初,所以当时的价格已经不能算做“双11”的“原价”。如果当下促销活动中的“原价”是商家在启动“双11”前7天调整的,那么并不能说商家“先涨价再促销”。可就客观结果看,消费者不能从“双11”中获益。再比如,同样的“原价”在不同促销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以一件定价399元的商品为例,如果按照“同店满300减50,最多减50”的促销规则,该商品的实际成交价是349。如果按照“跨店每满300元减50元”的促销规则,那么该商品经过凑单(比如加购一件标价201元的商品),实际成交价是332.5元。那么,这件商品在“双11”活动周期中,前一周先参与“跨店满减”促销,后一周则提供“同店满减”优惠,它到底是涨价了还是跌价了?这些促销中的“原价”又是什么呢?对大部分消费者来说,“同店满300减50,最多减50”与“跨店每满300元减50元”数字相类似,且商品定价也没变,就以为不存在“先涨价再促销”的现象。可比较不同结算价格可以发现,这件商品其实涨价了。以上种种现象显示,哪怕“双11”的促销里没有“奥数题”,优惠价也并非商家所宣传的那样唾手可得。鉴于此,不少资深“剁手族”建议,消费者千万不要被“全网最低价”“30天内最低价”等标签迷惑,选购时既要货比三家,更要理性消费。微信编辑:何夕还原事实,洞悉真相。欢迎关注,留言举报!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
2023年10月26日
其他

保健石?核辐射超标1000倍!

近日,大连海关所属大连周水子机场海关在监管进境航班时,1名入境旅客在通过海关固定式核辐射监测门时引发报警。经现场关员复查,该旅客携带的一袋“保健石”核辐射超标,辐射量达105微西弗每小时,超出现场本底值1050倍。仪器分析结果显示为放射性物质钍-232,该物质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1类致癌物清单。据了解,这次大连海关查获的“保健石”中含有的钍-232,为天然放射性核素,一般以氧化物的形式潜藏在矿物之中。钍-232同位素的半衰期约为140亿年,它通过一系列放射性衰变过程转变成其他核素。钍-232独特的放射性特质,使得它在医学领域应用较多,可以作为放射性同位素治疗和放射治疗中的原材料。此外,它还被广泛应用于X射线荧光分析和核医学诊断等方面,为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需要指出的是,医学领域对于钍-232这样的放射性物质的使用,是有着严格的规定和操作流程的,患者在接受放射性治疗的过程中,受到的辐射量也是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上述这名旅客从境外携带入境的“保健石”,不仅辐射量严重超标,而且处于无防护状态。如果长期接触这种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1类致癌物清单的物质,患癌症的风险将大大增加,因此其行为实在是极其危险和不负责任的。海关提醒旅客购买海外商品时应主动了解商品成分信息,谨防携带核辐射超标物品进境,以免造成经济损失、危害自身健康。根据相关规定,对于进境放射性超标物质,海关将根据情况移交相关部门或责令退运。微信编辑:糖炒栗子本文来源: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还原事实,洞悉真相。欢迎关注,留言举报!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
2023年10月24日
其他

今日辟谣丨狂犬病潜伏期长达十几年?

注意手卫生,使用肥皂、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清洁洗手。如果没有流动水,可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等擦拭消毒双手。4.
2023年10月18日
其他

“世界各国收入一览表”是真的吗?大数据时代,更要当心数据造假

近日,一份名为“世界各国收入一览表”的帖子在网上传播,声称“世界大数据时代,太厉害了,轻而易举就统计出2022年世界各国人均月收入”。根据这张“一览表”,中国2022年的人均月收入为1155元,排在表格最后一位。不少粉丝向上海辟谣平台询问:这个表格正确吗?经核查,该表格完全不正确。“人均月收入”说法不靠谱中国2022年的人均月收入并非1155元。国家统计局今年1月在官网发布的《2022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显示,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9%。国家统计局还给出解释: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国家统计局官网截屏如果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折算,2022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月收入为3073.58元。不过,多名数据分析师指出,“人均月收入”的说法已经暴露了网传表格很不专业,因为“月收入”不是经济学统计指标。而且,网传表格虽然打着“大数据时代”的旗号,却缺乏统计的基本要素——数据来源。当一份统计表格中的数据来源无法求证时,统计结果的可信性自然大打折扣。上海辟谣平台则将网传表格的数据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权威组织的数据库进行了比对,搜索了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即便将相关数据折算成月收入,与网传表格中的数据也相差甚大。网传表格的数据没有来源,很可能是东拼西凑甚至杜撰的结果。网传榜单排名也不对那么,有没有权威机构对全球各地的居民收入进行过排名呢?在主要数据机构和国际组织的公开资料库中,并没有“世界各国收入一览表”等结果。不过,世界银行等权威组织的部分统计结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例如,世界银行有一份《按购买力平价
2023年10月14日
其他

上海要申办奥运会?官方答复来了

上海辟谣平台近日收到粉丝询问,网传“上海要申办奥运会”的消息是否属实。上海市体育局对此答复表示,上海目前尚没有申办奥运会的计划。上海虽然没有申办奥运会的计划,但与奥林匹克精神颇有渊源。今年5月,国际奥委会巴赫主席到访上海时表示,上海体育很多做法堪称典范,期待与上海的合作,相信上海会成为一座奥林匹克体育的城市。上海市市长龚正表示上海将在国际奥委会的指导下,引进更多国际顶级赛事,集聚更多国际体育组织,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交流合作,为促进国际奥林匹克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据市体育局介绍,今年2月,上海正式向国际奥委会提出申办奥运会资格系列赛中一站的比赛,包括自由式小轮车、滑板、霹雳舞、攀岩等4个项目。国际奥委会近日正式确认,上海将作为奥运会资格系列赛的主办城市之一,比赛将于2024年5月16日至19日在黄浦滨江举行。此外,在2024年、2025年和2026年,上海均有引进新的国际顶级单项体育赛事。不过,在申办综合性运动会方面,上海目前尚无申奥计划。也许有网友要问,“奥运会资格系列赛”中也有“奥运会”3个字,它与奥运会什么关系?顾名思义,奥运会资格系列赛是运动员获取奥运参赛资格的比赛,是自由式小轮车、霹雳舞、滑板和攀岩运动员能否获得2024年巴黎奥运会参赛资格的重要一步,但与综合性的奥运会有很大的区别,两者间不能划等号。在9月26日举办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也介绍过奥运会资格系列赛上海站的举办情况。据悉,上海利用现有的滨江开放场地举办奥运资格系列赛,是希望为市民创造更加开放、包容、共享的运动环境,营造可运动、可社交、可赏绿,有力度、有速度、有热度的魅力滨江水岸空间。题图来源:上观题图,版权所有微信编辑:何夕还原事实,洞悉真相。欢迎关注,留言举报!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
2023年10月11日
其他

通过中介贷款可以降低房贷利息?当心!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近期,不少消费者接到自称某银行合作贷款公司的电话,宣称可以使用其他贷款产品进行“转贷降息”,保证能为消费者节省房贷利息。对此,湖北、河南等地银行机构发布声明表示,银行贷款业务从未与贷款中介或个人合作,在办理贷款时也从未收取过中介费、代办费等费用。消费者办理贷款业务要到正规银行网点或银行线上平台渠道办理,对他人代办转贷业务不盲听、不盲从。早在今年年初,就有不法贷款中介诱导消费者用经营贷、消费贷置换房贷,引起监管部门注意并加以整治。不法贷款中介为何屡禁不止?“总体来看,不法中介引导贷款客户转贷降息,主要原因是有利可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对于不法中介而言,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所谓的服务收取费用。我国居民住房按揭贷款大多是长期贷款,利率以5年期LPR为基础定价,而经营贷以短期贷款为主,利率定价以1年期LPR为基础。5年期LPR高于1年期LPR,同时出于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促消费等目的,经营贷、消费贷利率较低,因此进一步扩大了套利空间。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认为,不法中介之所以有生存空间,主要原因是套利需求的存在,只要存在利差,中介就有动力进行相应操作。加之此前借款人面临较高房贷利率,偿付压力较大,这也会导致一部分借款人通过低利率获取贷款偿还房贷,以减轻还款压力。在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后,预计这一现象会有所缓解。此前,金融监管部门发布风险提示,消费者使用不法贷款中介推荐的所谓转贷操作方式,恐将损害自身权益。如通过伪造银行流水、包装空壳公司等手段向银行申请经营贷,涉嫌骗取银行贷款,情节严重者将承担刑事责任。经营贷、消费贷与住房贷款在贷款条件、利息、资金用途、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经营贷和消费贷属于短期贷款,利率随市场行情浮动,如果消费者后期续贷审批跟不上,极易导致资金链断裂,甚至影响征信记录。对于消费者而言,面对不法贷款中介的非法营销活动,要警惕风险。银行贷款有明确用途,经营贷用于经营是合同约定,对借款人具有法律约束。特别是监管部门对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一直保持高压监管态势,严格限制贷款资金套取行为,部分地区已有借款人因将经营贷用于偿还房贷而承担了法律责任。消费者要警惕被不法中介隐瞒不利信息、只谈诱人条件的虚假宣传欺骗和误导。所谓的“转贷降息”看似利息更优惠,实际却隐藏着违法违约隐患、高额收费陷阱、个人征信受损、资金链断裂、信息泄露等风险。消费者需要深入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避免由于贪图利差而造成损失。
2023年10月8日
其他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提醒:这类投资理财都是假的!

当前,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案件频发,损害消费者权益,扰乱金融市场秩序。为此,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费者权益保护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高度警惕此类诈骗,谨防财产损失。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通常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实施:步骤一:以“保本高息”虚假宣传吸引消费者。不法分子假借债券投资、股票投资、贵金属投资、期货投资、P2P投资、外币投资等概念,推出所谓“投资理财神器”,在网络平台发布消息宣称“稳赚不赔”,以高返利、按月返利、保持现金流等噱头吸引消费者关注。步骤二:以“专家内幕”虚假消息诱导投资。不法分子通过社交软件添加消费者好友,将其拉入“投资”群聊,然后冒充投资导师、理财专家,以“投资暴富案例”“直播课”骗取消费者信任,或通过婚恋交友平台与消费者确定婚恋关系,再以有“内部消息”“会员渠道”“特殊资源”等诱骗消费者参与投资。步骤三:以“投资返利”虚假平台转移资金。不法分子通过伪造或仿冒投资平台,向消费者发送虚假链接,引导消费者下载APP进行投资,并以小额投资返利作为诱饵,不断引导消费者加大资金投入。不法分子随后迅速转移资金,甚至利用消费者急于提现的心理,以“登录异常”“服务器维护”“银行账户冻结”等名义,收取所谓“保证金”“解冻金”等,进一步扩大消费者资金损失。此类诈骗造成的损失金额巨大,受骗人群众多。为保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提示:一、不存在“保本高息”理财产品。根据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消费者应认清银行理财、基金、信托、期货等均不是存款,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保本高息”“专家保证”等均是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的常见套路,应提高警惕。二、不轻信来路不明“小道消息”。消费者进行投资理财时应首选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并颁发许可证的金融机构,不轻信通过网络论坛、微信群、QQ群等传播的“小道消息”以及无合法资质的机构或人员。如对金融业务存在疑问,可通过金融机构或监管部门官方网站、热线等咨询核实。三、不贪图“一时便宜”因小失大。消费者要树立科学理性的投资理财观念,切忌侥幸心理、赌博心态。对陌生来电、邮件推销等非正规网络途径诱导投资行为保持警惕,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或扫描二维码,不轻易授权非官方APP使用协议;拒绝与陌生人共享实时位置、分享含有身份信息的照片,避免因信息泄露造成经济损失。总之,消费者应培养正确的投资理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信息甄别能力,避免因个人信息泄露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如不慎被骗或遇到可疑情形,应及时保留聊天记录、转账记录、银行账号等关键信息,第一时间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本文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微信公众号微信编辑:大白还原事实,洞悉真相。欢迎关注,留言举报!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
2023年9月20日
其他

上海豫园商圈只卖进口冰淇淋?这个视频博主故意误导!

近日,某外籍博主拍摄了一段在上海豫园商圈买冰淇淋的视频,声称在豫园商圈买不到中国冰淇淋,只有日本或者美国的品牌。视频发布后,在网上引发热议。不少网民觉得奇怪:偌大的豫园商圈,怎么会没有中国冰淇淋?也有网民在视频下留言反驳,称自己刚刚去过豫园商圈,有很多国产冰淇淋。有网民在视频下留言反驳,称自己刚刚去过豫园商圈,有很多国产冰淇淋。上海辟谣平台记者实地走访发现,该博主涉嫌议题设置,有所选择地拍摄视频,误导公众。经过比对,该博主拍摄的进口冰淇淋店铺位于旧校场路。这里是豫园商圈的快闪街区,整条路上共有30多间店铺,其中有多家店铺销售冰淇淋、雪糕等制品。其中,人气较高的店铺是独具豫园特色的“豫园制造”冰淇淋和雪糕,每根雪糕都以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为特点,很多年轻人买单后拍照打卡。店员说,这些冷饮都是国产的。光明冷饮特调店和茅台冰淇淋店的招牌也很显眼,光明冰砖、光明棒冰、茅台冰淇淋等同样是“中国制造”。视频博主称找不到国产冰淇淋,但距离不足百米,就有不少国产冰淇淋选择实体探访可见,在距离该博主所拍摄冰淇淋店不足百米区域内,就有多家销售国产冰淇淋的店铺。在豫园商城内,冰淇淋的选择也很多样,不仅有光明冷饮、“豫园制造”等国产冰淇淋,也有来自法国、意大利等国的进口冰淇淋。与国内其他商圈一样,这里的商品百花齐放,为中外游客提供了丰富的选择。豫园商城内,销售国产冰淇淋的店铺也不少从现场看,并没有视频博主所称“上海城隍庙豫园只卖进口冰淇淋”的现象。针对网传视频,豫园股份也答复上海辟谣平台表示,豫园商城是上海商旅文地标,也是上海的对外窗口与名片,商圈内自有与外租店铺林立,兼具中国传统特色,以满足全世界消费者需求。在冷饮方面,除了国产冷饮和进口冷饮外,特别根据商圈特色上市了“豫园制造”“月神兔雪糕”等国产文创冰淇淋,很受消费者欢迎,一直正常销售。豫园商城还推出很多主题文创冷饮不难发现,网传视频完全不符合豫园商圈的实际情况。也正是因为视频与现状完全不符,很多网民主动在视频下留言,希望博主不要误导他人。值得关注的是,该博主在传播视频时,打上了“我爱你中国”等标签。可从她通过议题设置、有所选择地拍摄和解读的做法,不难发现,她的行为与标签截然相反,故意误导公众,博取眼球。对此,上海辟谣平台已向网信部门和相关视频平台举报该视频。微信编辑:何夕还原事实,洞悉真相。欢迎关注,留言举报!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
2023年9月14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老人商场猥亵女子?警方已介入,造谣者却嗅出了流量

今天,上海同城热搜出现了“大爷商场内疑用下体顶女子臀部”的话题。话题主持人蓝V账号“猫头鹰视频”发布内容称,“9月11日,上海一老年男子在商场疑似用下体顶撞前方年轻女子臀部,用手摸女子裙子前还回头张望。女子怀抱小孩没有察觉。”配发的13秒视频内容特意放大了男子的不当行为。热搜话题的发布详情评论区不少网友留言追问后续,欲知男子是否被及时抓获。不过,也有网友留言表示,该事件并非发生在上海,而是在广东中山市小榄镇的一家商场,老头已被抓,视频是一个当地网民拍摄的。为此,上海辟谣平台展开核查。从视频内容看,没有任何细节表示该事件发生在上海。不过,根据网民留言提供的线索,比对广东中山市大信·新都汇(小榄店)近期在社交平台发布的多个活动推广画面可见,从商场内护栏颜色和样式、大型玩偶装置、地面砖石等细节,可以初步确认,视频拍摄地位于该商场中庭位置的活动区域。左图为网传视频内容,右图为商场对外宣传视频内容,存在多个相似处,推断为事发位置附近。上海辟谣平台记者拨打了大信·新都汇(小榄店)对外联络电话。商场经理告诉记者,网传视频确实发生在该商场内。事发时间是9月10日(经后续核查,应为9日)晚上八九点左右,并非9月11日。受害女子发现男子的行为,主动报警,之后警方赶来将男子抓获带走。其他的细节和过程商场并不了解。可见,网传事件并非发生在上海。但“猫头鹰视频”未经核实就将该事件冠以“上海”的地名,在社交平台制造话题。这一做法不仅违背了真实原则,更是涉嫌故意用“上海”博取眼球、制造流量,实不可取。当然,对于性骚扰,不论发生在何地,都应当严厉打击,坚决说“不”。上海辟谣平台提醒,若遭遇性骚扰,当事人不要沉默,应当积极向周围人或公共场所主体寻求帮助,搜集证据、主动报警。网民通过网络视频鼓励公众对性骚扰说“不”无可厚非,但既要注意保护当事人隐私,更不能移花接木、断章取义,将相关事件作为流量密码进行造谣。微信编辑:灯灯还原事实,洞悉真相。欢迎关注,留言举报!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
2023年9月12日
其他

轨交26号线规划确定了?上海市交通委回应:相关线路规划还在前期研究过程中

近期,部分新闻媒体和自媒体报道了上海轨道交通26号线的规划建设情况。对此,上海交通委通过官方微博回应,经核实,相关线路规划还在前期研究过程中。市交通委提醒广大市民和网友,本市轨道交通规划线路走向和站点设置都应由市政府批复,建议市民和网友以市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发布的信息为准。微信编辑:灯灯本文来源:微博@上海交通还原事实,洞悉真相。欢迎关注,留言举报!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
2023年9月5日
其他

竟有人用上海尾迹云造假!“流量造谣”为何屡禁不止?

在上海天空拍到的“不明飞行物”是什么?(此前报道)图片来源:网友拍摄这两天,围绕“上海天空出现不明飞行物”的网帖走向,耐人寻味——9月1日,部分市民在上海天空拍到“不明飞行物”,引发网友热议;9月4日,中国气象局、上海市气象局、上海辟谣平台都通过官方平台指出,经过初步判断,“不明飞行物”大概率是飞机飞过后呈现的尾迹云;同日,作为被网友提及的拍摄区域,宝山区相关部门也回复,没有检测到特殊情况,相关景象可能是飞机尾迹与晚霞的结合;此外,很多网民在这些权威机构的说明下留言补充,表示当天在拍摄晚霞时目睹了飞机过后出现尾迹云的全过程,并非“不明飞行物”。网友纷纷分享当天看到的实际情况还有热心网友探讨尾迹云看似物体坠落的原因照理说,以上信息发布后,有关“不明飞行物”的说法基本告一段落。奇怪的是,当“不明飞行物之说”被多方澄清后,截至9月5日发稿,仍有网民以“不明飞行物”为题捏造信息,而相关平台仍旧按照“算法”推送假消息。例如,有网民及自媒体整合了他人拍摄的上海尾迹云照片,再将它们与其他有关不明飞行物图片、太空照片或影视剧截屏结合在一起,冠以“上海现不明飞行物”等标题;有的更是将此描述成“惊心动魄的天空现象”;更离谱的是,拍摄尾迹云的时间明明是傍晚,却有造谣者望文生义,称这是上海市民在早上拍日出时拍到的。假消息大肆传播平台不能置身事外谁该为这些赤裸裸的造假行为负责?造谣者当然难逃其咎,相关平台也不能置身事外。记者会留意到这些网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多家平台的主动推送——因为记者在求证“不明飞行物是什么”的过程中,曾多次搜索相关内容,恐怕由此被平台的“算法”捕获,判断记者对这类消息感兴趣,从而进行了推送。根据这一结果可以推断出3点:第一,平台的算法有能力识别相关网帖或视频的主题——既然如此,在多方已经澄清的前提下,平台的算法为什么不能识别出谣言,阻止不实消息传播呢?第二,算法将平台与造谣者捆绑在了一起——平台选择推送是因为算法知道目标受众感兴趣,大概率会浏览相关信息,从而为平台赢得活跃度和浏览时间;造谣者之所以知假造假,是因为知道利用平台的推送规则、流量分成机制等,可以由此得到阅读率,换来真金白银。第三,算法能知道网民的个性化偏好,实现精准推送。“为流量造谣”的案件频发记者还注意到,在近期多地警方发布的谣言查处情况通报中,频频出现“为流量造谣”。比如,北京房山警方通报,房山区周口店镇一条河道内出现碎金的消息实际是隗某某为提升个人社交账号热度,网购黄铜颗粒在河道内抛撒,并在河边以“收购黄金”为噱头,吸引附近部分居民前往捡拾。再比如,大理警方通报,网传“云南大理古城内教堂发生妇女无故失踪案”是当事人杨某为博人眼球,臆想编造的虚假信息。还有,在上海市公安局网安总队通报网络谣言典型案例、如“刘某某编造‘医院人为纵火’网络谣言案”“孟某等人编造‘上海幼儿园女教师卖淫’网络谣言案”“陈某某编造‘徐汇交警撞死外卖骑手’网络谣言案”“贺某编造‘上海地铁站无差别杀人’网络谣言案”等时,也都提到当事人造谣的目的之一是“博取关注”。可见,打击造谣传谣行为,除了当事人要被依法惩戒,也要对算法和流量出手。或许流量是互联网平台的立身之本,也是不少自媒体或机构的盈利基础,但为博眼球、为流量造假已经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上海辟谣平台每次澄清这类谣言后,都能收到很多读者留言,希望严惩造谣者和传谣者。可是,“流量导向”“算法为先”仍旧是不少平台的商业模式,面对谣言,除了封停造谣传谣者的账号外,平台却没有对这一颇受诟病的商业模式出手。于是,并未从根本上杜绝造谣和传谣行为。治理谣言并不是要求平台放弃流量和算法。但是,基于“科技向善”的角度,平台完全可以调整算法、善用流量——第一步,当互联网上某条信息被判定为谣言后,算法能不能在第一时间识别已经在传播的谣言,为它们打上标签,提醒公众不要相信;更进一步,在算法的帮助下,平台能不能下架那些错误消息?还有,权威机构发布澄清信息后,算法和流量能否助力这些信息,让更多的人看到它们?尤其是定向推送给可能浏览过错误信息的受众?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有相当一部分网民的学历并不高。他们中,有的容易被繁芜纷杂的网络信息所误导,难辨真伪;还有的对造谣传谣的危害度认识不足,或是被人利用成为造谣传谣者,或是为了满足“自己出名”“增加关注度”的私心而走上违法道路。对于这些人群,很需要算法和流量,让他们接触到更多正面、正确信息,增强识别和抵制网络谣言的能力。此外,其余网民在批判造谣者和传谣者时,也可以从我做起,支持辟谣——看到谣言,主动举报投诉;看到辟谣澄清的信息,多多转发。也许每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汇聚起来,不仅有机会让更多的人看到真相,也有利于推动算法改变,让看不见的算法发现:原来,更多人期待的是正确的声音。微信编辑:大白还原事实,洞悉真相。欢迎关注,留言举报!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
2023年9月5日
其他

上海上空出现“不明飞行物”?气象专家科普来了

9月1日,上海的晚霞引发市民关注,同时,有宝山的市民发现上空突然出现了一“不明飞行物”,似火球般高速坠落,纷纷上传拍到的画面,引起网友热议。微博@中国天气回复网友对此,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在官方微博发文,认为像是“飞机的尾迹云”;上海市气象局也推测,可能是尾迹云扩散后形成的。上海市气象局专家邬锐答复上海辟谣平台表示,根据目前网友提供照片,尾迹云的可能性较大。不过,严谨的天文判断要更多证据,比如需要航空等相关部门确认当时经过宝山的航线。网友拍摄到的画面据了解,尾迹云俗称“飞机拉烟”。人们常常在晴朗的天空中看到喷气式飞机在高空飞行时,机身后边会出现一条或数条长长的“云带”。其实,这不是喷气式飞机喷出来的烟,而是飞机排出来的废气与周围环境空气混合后,水汽凝结而成的特殊云系,航空飞行界和航空气象学上称之为飞机尾迹。尾迹云如何形成气象专家和民航专家表示,喷气式飞机发动机排出的废气,其实含有很多颗粒物,容易形成凝结核。加上高温废气在6000米至10000米高度上排出后,迅速地在冰冷的高空大气中(通常温度只有-40℃)冷凝,形成水汽,如果空气中本身水汽就很充足,温度和气压又合适,这些新老水汽就会围绕凝结核构成清晰的云带。尾迹云特征飞机尾迹云存在时间不会太长,通常很快消失,但在条件有利时,可以存在1小时以上,并能扩展成比较广的云层。飞机尾迹高度的季节变化不很明显,总的说来,冬半年出现的次数多于夏半年。尾迹层的厚度平均在1千米至2千米,下限高度冬季最低,夏季最高。在较厚的飞机凝结尾迹中,不同高度上形成的尾迹长度和浓度也是不一样的。通常在它的底部出现是长度较短而浓度较淡的尾迹,向上逐渐加长变浓,待达到一定高度后,再往上,又变成了断断续续色调浅淡的尾迹。微信编辑:灯灯还原事实,洞悉真相。欢迎关注,留言举报!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
2023年9月4日
其他

上海一地有毒气泄漏?要封路一个月?权威部门答复

8月29日,微信圈群流传聊天记录称,上海浦东新区川沙附近有毒气泄漏情况,导致路面拥堵。也有粉丝向上海辟谣平台留言问,听说相关路段要封路一个月,是不是真的。上海辟谣平台从浦东新区应急管理部门了解到,网传事故发生在8月28日22时56分许,一辆装有桶装液态甲基三氯硅烷的货车行驶至S1川沙路南约50米处,其中1桶发生泄漏。经应急管理局、公安分局、消防救援支队等单位联动处置,将泄漏的1个铁桶作危废处理,其间无人员伤亡。8月29日10时25分许,道路交通逐步恢复正常,不存在要封路一个月的情况。此外,经区生态部门检测,事故未造成附近环境及水质污染。上海辟谣平台注意到,网传封路一个月的说法,来自某地图导航的显示屏信息,不排除信息更新不及时、实时显示错误。对于此类意外突发事故,建议公众咨询道路交通管理部门,以获得准确信息。△网友拍摄到的处置现场微信编辑:灯灯还原事实,洞悉真相。欢迎关注,留言举报!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
2023年8月29日
其他

有医院收到数十亿退款?医疗反腐民心所向,但谣言也要坚决抵制

近期,医药反腐备受关注。7月28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召开动员会,部署开展全国医药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多地医疗机构迅速开启自查自纠,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在医疗领域反腐风暴下,上海辟谣平台注意到,不少自媒体账号开始大搞标题党,借医疗反腐之名蹭流量、带节奏,造谣生事、混淆视听,公众要注意辨别。例如,账号“小唐35865B1k”
2023年8月14日
其他

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全国公安机关依法关停2.1万余个账号

7月21日,公安部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网络谣言打击整治专项行动成效情况。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政委孙劲峰、副局长李彤、二级巡视员张俊兵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提问。公安部新闻发言人贾俊强主持。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政委孙劲峰在发布会上通报,自今年4月10日专项行动部署以来,全国公安机关通过依法严厉打击借热点案事件编造传播谣言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厉打击“网络水军”违法犯罪团伙、加强网站平台源头综合治理、曝光典型案例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四项措施,以强有力的实际行动整治网络谣言问题乱象。在为期100天的专项行动中,全国公安机关共侦办案件2300余起,整治互联网平台企业近8000家(次),依法关停违法违规账号2.1万余个,清理网络谣言信息70.5万余条。公安机关分类分级、依法严厉打击了一批借热点案事件有组织编造传播谣言的策划者、组织者和主要实施者。专项行动中,共侦办此类案件500余起,约占案件总数的21%。将网络谣言打击整治专项行动与“净网2023”、打击整治“网络水军”专项行动紧密结合,依法侦办“网络水军”案件13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20余人。网络谣言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二级巡视员张俊兵介绍,当前网络谣言可以分为以下五大类:一是“旧谣新传”类谣言。近年来,网上涉及“偷、抢儿童”等“老旧谣言”在网上反复传播,在全国范围内频繁出现,舆论也是高度关注,容易引起社会负面情绪,公安机关对此类谣言开展了针对性打击。例如,四川公安机关依法查处10名编造传播“人贩子在越西偷了很多家,现在被警察抓到了”网络谣言的网民,并对造谣传谣网络账号采取关停、禁言等处罚措施;湖南公安机关依法查处2名编造“湖南三个孩子被偷,疑似被贩卖器官”网络谣言网民,并对造谣传谣网络账号采取禁言处罚措施。二是热点案事件的伴生谣言。热点案事件发生后,往往带有巨大网络流量,一些人员借机编造发布涉事网络谣言,以达到蹭流量、博取关注的目的。例如,2023年5月,“湖北武汉一小学生在校内被老师驾车撞倒后二次碾压身亡”事件发生后,四川齐某某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编造“小孩妈妈哭得很伤心都是演戏,一共赔偿了260万”等谣言信息,形成一定规模的传播扩散,给当事人造成严重伤害,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目前,公安机关已依法对齐某某处以行政拘留的处罚,对其网络账号采取关停措施。三是利用新技术新应用编造谣言。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一些不法人员利用人工智能软件自动汇聚编造网络谣言;一些不法人员甚至使用黑客技术对网站平台进行攻击篡改,获取管理权限后发布谣言信息。例如,甘肃公安机关依法侦办的一起网络谣言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洪某某将网上搜索到的相关事故信息,利用人工智能软件编辑整合成“火车撞上正在修路的工人,导致9人死亡”的谣言进行发布。目前,犯罪嫌疑人洪某某已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四是涉校园安全类谣言。当前,学生安全和校园安全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一些不法人员迎合这种社会情绪与大众关切,为博取眼球、吸粉引流故意编造发布涉校园安全类谣言,扰乱社会公共秩序。比如,湖北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拘留1名为博取流量和关注,编造发布“初三女生在校被捅13刀”网络谣言的网民;山西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拘留1名编造发布“武乡发生一起入室强奸多名不满14岁学生案件”网络谣言的网民。五是涉自然灾害类谣言。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相关谣言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关注度高,且极易引发群众恐慌情绪,给当地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影响。一些网民为了博取关注,故意编造涉自然灾害类谣言。例如,黑龙江公安机关对1名为博取关注,编造发布“城子河火山岩即将爆发”网络谣言的网民依法采取了行政处罚。四川公安机关对1名为博取关注,故意编造发布“宁南县将发生地震比汶川还要凶”网络谣言的网民依法进行了行政拘留。公安机关采取了哪些打击整治措施?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副局长李彤表示,目前,一些自媒体人员在“流量经济”的驱动下,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流量,不惜以身试法,利用公众的焦虑、宣泄、同情弱者、围观猎奇等心理,搬运加工、二次创作、东拼西凑、张冠李戴甚至直接造谣,挑动网民情绪、撕裂社会共识、污染网络生态,对这些行为必须坚决依法打击。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广东公安机关依法查处陈某某“自编、自导、自演”编造“被绑架勒索50万赎金”案件。在这起案件中,陈某某为吸引流量,让自己的网络视频账号迅速涨粉,遂在广东深圳某地自编、自导、自演了“自己被绑架”的剧情,并配发“索要50万元赎金”的文字,相关视频发布后迅速引发大范围传播扩散,严重扰乱公共秩序,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经深圳公安机关依法调查,陈某某对违法犯罪行为供认不讳。目前,深圳公安机关已依法对陈某某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对其造谣网络账号采取禁言措施。同时,公安机关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网站平台监管,不断健全完善自媒体行业准入、内容审查、责任追究等机制,完善监测、发现、辟谣、处置全流程工作规范,严厉整治造谣传播网络谣言的平台和账号,严肃追究网络谣言发布传播的相关方责任。例如,在湖南公安机关办理的一起案件中,一段已被官方辟谣过的谣言信息在属地某短视频平台大量传播扩散,累计传播200余万次,转发分享8.3万余次。经属地公安机关依法调查,该短视频平台因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相关谣言视频在该平台大量传播扩散。目前,湖南长沙公安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对该短视频平台依法作出责令整改、行政罚款10万元的行政处罚。如何加强对相关平台的监管治理?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副局长李彤介绍,近年来,网络谣言信息蔓延滋生、屡禁不止、危害严重,广大群众深恶痛绝。一些网站平台履行网络安全管理主体责任不到位,对网络谣言信息缺乏有效管控,甚至为了流量和热度,纵容网络谣言的传播,对网络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对此,专项行动期间,公安机关综合采用多种监管执法措施,督促网站平台落实网络安全管理主体责任。一是与大型网站平台联合发出“拒绝网络谣言
2023年7月21日
其他

咸粽子含糖量不比甜粽子少!端午来临买粽子时要注意

端午来临,各式口味的粽子出现在餐桌上。为了满足市场对健康的需求,商家们还推出了五花八门的新口味粽子。但粽子大多高糖高油高热量,如何选购到既美味又健康的粽子?如何吃粽子不容易发胖?这几个问题不容忽略。咸粽子里糖和盐都不少要是以为咸粽子里面没有糖,那就错了。实际上,咸粽子的含糖量并不低。记者查看了市场上热卖的不同品牌的大肉粽、蛋黄肉粽等发现,大部分咸粽子的配料表里都有白砂糖,一些咸粽子的含糖量不比甜粽子少。例如,某品牌不同口味的粽子,无论甜、咸,其碳水化合物含量都在13%-15%之间。如果盐加得多,浓郁的咸味可以掩盖甜味,把一个咸粽子吃完可能都尝不出什么甜味。因此,不能通过甜味来判断粽子的含糖量,咸粽子不一定比甜粽子更健康。在某品牌粽子配料表中,大部分咸粽子里都有白砂糖。另外,咸粽子的钠含量也不低。咸粽子里不仅有咸猪肉、咸鸭蛋黄等本身就含盐的配料,还会额外添加食用盐、酿造酱油等钠含量高的调味料,使得口感更加鲜美。如果只顾一味享受美食,一不小心钠摄入量就容易超标。记者看到,市场上的咸粽子钠含量都不低,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NRV%)大都在10%以上,其中最高的一款,钠含量高达625毫克/100克,NRV%为61%。也就是说,如果吃了两个粽子(100克/个),一天的钠摄入量就已超标22%。某品牌粽子营养成分表,钠含量普遍不低。买粽子一定要看配料表随着大家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原味粽、杂粮粽等代表健康的小众口味粽也受到市场青睐。但从配料表看,一些品牌的白米粽中含有食用植物油、白砂糖;淡赤豆粽中含有食用盐、食用植物油;植物肉粽中含有猪肥膘、酿造酱油、白砂糖、食用盐、香油等。可见,这些所谓的“健康粽子”并不是完全不加油,不加糖,不加盐的,因此购买时一定要注意看配料表。某品牌植物肉粽中含有猪肥膘。繁忙的生活节奏让很多人选择在网上下单买粽子,但大部分网购平台上的详情页中都没有具体的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建议购买前向客服索要相关产品标签,尽量选择配料表中没有添加或少添加糖、盐和食用油的粽子。需要注意的是,不仅仅是食用盐,味精、鸡精调味料、酿造酱油、鲜味宝、五香粉中都含有钠;而糖也不单指白砂糖,还有红糖、冰糖、蜂蜜、葡萄糖、麦芽糖、海藻糖等。因此,大家在购买前要仔细查看标签,对比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在购买同一口味的粽子时,尽量选择热量和钠含量都相对较低的一款。吃粽子时要注意无论什么粽子,主料都是糯米,而糯米本身就是一种容易升高血糖的食物。糯米的血糖升高指数(GI)是87,而大米饭的GI是82,这意味着糯米升高血糖的能力比大米更强。国内外的研究都证实,热的糯米食品消化速度很快,餐后血糖反应也非常高。而且有动物实验表明,猪油可促使胰岛素抵抗及高血糖的发生。可见,吃咸粽子不仅会长胖,还对血糖控制很不利。此外,有研究发现,糯米加猪油煮饭后,和没有油的糯米饭相比,糯米的消化速度会减慢,对于消化能力差的人,会给胃肠带来略大的负担。咸粽子里往往添加了大量荤油,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消化系统带来负担。因此,对于患有糖尿病或需要控制血糖的人来说,无论甜粽子还是咸粽子,都不要过量摄入。高血压、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患者则应少吃脂肪含量和钠含量都较高的咸粽子,避免旧疾复发或加重。粽子属于营养成分较为单一的食物,碳水化合物含量充足,但缺乏膳食纤维、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过量食用会增加身体负担。在所有类型的粽子里,推荐杂粮粽,不仅主食粗细搭配,还增加了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含量,二者都具有平稳餐后血糖的作用,能够一定程度上减缓餐后血糖的升高。吃粽子的同时,不宜再吃其他主食,可以搭配一些蔬菜和水果,既能补充膳食纤维,促进胃肠蠕动,又能保证营养均衡。微信编辑:大白还原事实,洞悉真相。欢迎关注,留言举报!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
2023年6月22日
其他

“618”临近,当心这个快递电话!消费者真的“主动”放弃送货上门?

“明明要求快递公司送货上门,为什么送到暂存点?还说是消费者同意的,这是怎么回事?”最近,消费者李先生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投诉韵达快递,认为该快递公司未经消费者允许就不送货上门。调查发现,韵达的“不送货上门”大有玄机:竟然通过电话设置,误导消费者选择不上门。记者网购了两款商品,要求商家使用韵达快递。没几天,物流记录显示,商品均已到达上海,并在“派送中”。接着,记者收到了“95126”打来的电话,通话方是机器人,大致意思为:“您有一个韵达快递正在派送中,您是否同意放置在暂存点?同意请挂机,不同意请按2。”经核查,95126是韵达快递专用于外呼通知收件人取快递的统一号码。经与李先生确认,他也接到过该号码拨打的电话,“我一听是机器人,又是在公司会议中接到的,就挂断了电话。”至此,真相大白:李先生挂断电话的举动,被韵达标记为“消费者确认将快递放置在暂存点”。韵达此举,合理吗?根据我国邮政法、快递暂行条例、快递市场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等文件,快递企业不得擅自将快件投递到智能快递箱、快递服务站等快递末端服务设施。也就是说,快递公司和快递员只有得到消费者认可,才能将快件放在末端暂存点。从实际生活看,主管部门的要求确实让不少企业选择提前与消费者沟通投放方式,使用语音电话或短信的也不在少数。不过,类似韵达快递这样将消费者挂机默认为“同意不送上门”的做法,非常罕见。记者尝试了不同的快递服务,体验如下——顺丰通过小程序或快递员电话联系消费者,确认投递时间、地点。菜鸟直送的丹鸟物流通过9519668电话,由机器人(人工智能)与消费者确认是否投递上门、是否改期派送等;待消费者语音回复后,机器人才挂断电话,并按照消费者要求投放。京东物流通过950616或由快递员本人电话与取件人确认送货方式和送货地点,相关电话同样会根据消费者的要求投递快件。盒马、叮咚买菜的快递员提前电话联系消费者,有时消费者要求放在门口,快递员响应后,还会通过系统发送短信,提醒消费者及时取货。圆通、申通、中通等在派件前没有电话联系,但并未自行将产品放在暂存点。当然,记者体验的快递次数有限,不同区域的快递员服务方式也有差异,但从整体看,大部分使用机器人(人工智能)电话的企业或快递员人工致电的目的,是征求消费者意愿并根据消费者要求投递,只有韵达将“挂断电话”作为“投递至暂存点”的确认。对于韵达的这一做法,很多消费者表示不赞成。一方面,消费者未必方便接听通知电话,接听后发现是机器人语音,很可能未及听完机器人说了什么,就挂断了电话。所以,韵达涉嫌用“挂断电话”这一常见举动诱导消费者放弃送货上门。另一方面,法律法规要求快递公司提供“门对门”服务,但韵达将“不送货上门”设为优先选项,本身就有悖法律法规。事实上,针对近期电商平台集中开展“618”促销,邮政快递业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已经发出通知要求,要求快递企业全力做好快递服务保障工作。所以,对于消费者反映的不合理的收货设置方式,建议相关企业尽快改进。微信编辑:何夕还原事实,洞悉真相。欢迎关注,留言举报!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
2023年6月14日
其他

改善睡眠、体重管理、美容护肤......益生菌市场这些“套路”你信吗?

“不用找医生,这款益生菌就能搞定”“女生怎么选对私密益生菌?吃1年得出的经验”“终于可以痛快呼吸了!重磅推荐这款舒鼻益生菌”……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日益重视,宣称各类功效的益生菌产品渐渐成为消费新风尚,出现在各种生活场景中。但记者调查发现,在益生菌产品市场上,不断出现夸大宣传、以次充好、菌株信息标注模糊等鱼龙混杂的现象,误导了消费者。益生菌市场消费火热当前,各网络平台上关于益生菌产品的宣传和销售都很火热。在某短视频平台,输入“益生菌”后首先弹出的关联词是“益生菌畅销榜第一名”;在某社交平台,有关“益生菌”的分享帖已超120万篇;在某电商平台2022年“618”购物节时,仅10分钟,其益生菌品类成交额就同比增长518%……可见人们对于益生菌产品的关注和需要。据了解,益生菌产品功效及消费者期待的功效越发五花八门,除了肠胃消化健康、提升免疫力,还包括体重管理、美容护肤、改善睡眠、保护情绪等。益生菌的应用场景也逐渐扩大,从乳制品、补剂进一步拓展到零食、护肤品、口腔护理产品等,引起消费者追捧。某平台上关于益生菌的视频关注度很高。(网络截图)基于此,很多企业积极抢夺益生菌这一市场风口,催生了一批新消费品牌企业。天眼查App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3000多家益生菌相关企业,其中45%的企业成立于5年内。部分益生菌品牌通过创造新概念来吸引消费者,诸如“xx烦恼就选它”“一片顶10杯酸奶”“更适合中国人的益生菌”等。同时他们还给益生菌产品配以时尚感的包装,以促使消费者在社交平台晒图和“种草”,吸引了一大波流量。益生菌市场“套路”多
2023年6月9日
其他

网传中山医院急诊科100位医护人员中招?我们去现场看了看

这两天,微信圈群流传一段“上海中山医院急疹(注:原文误写,应为“诊”)科100位医护人员全中招,他们各自家庭成员,全军覆没!”开头的长文,不少网友向上海辟谣平台后台留言,希望求证该消息的真伪。5月30日,市卫健委答复上海辟谣平台表示,经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应急医疗管理部门核实,网传长文为不实信息,纯属捏造。当天下午,上海辟谣平台记者走访了中山医院东院区的急诊区和西院区的发热门诊。在急诊区内,门口停放着若干急救车辆,室内就诊人数较多,不过各科诊室医生均到位,护士都在秩序井然地忙碌中,没有出现人手紧张的迹象。记者询问了几名医生和护士,都因为工作在身不方便接受采访。驻守在服务台的保安告诉记者:“我们一直是24小时两班倒的,没看到有医生护士因为感染阳性倒下的情况。”一名护工也提到,她连续几周工作也没有被感染,更没有听说医生护士大面积倒下的,因为“天天看到他们在这里”。中山医院东院区的急诊区门口急诊区的一位病人家属王老伯(化名)表示:“家人是老年病突然加重,并非感染病毒引起。”对于二次感染,他和老伴都没流露出紧张情绪:“我们都已经阳过一次,听说二阳的症状很轻,我们现在还没感染”。随后,记者前往位于医学院路130号上的中山医院发热门诊。此时,挂号收费窗口约有6名左右市民排队。就诊、输液等待区域人流量不少,但也不算拥挤。那么医生护士的工作状况如何?在预检分诊附近,记者遇到了一名发热门诊医生。她告诉记者,最近前来就诊的人数是有一点上升,但都不大严重,“病毒都是一视同仁的,怎么就会让医护人员倒下一大片?”对于网上流传的说法,她很肯定地表示是子虚乌有,没有出现网传的医护人员变动,运行一切正常。中山医院西院区的发热门诊实际上,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近期也走访了市区两级及基层的发热门诊,发热门诊人数确实有上升,除了新冠感染者,同时收治甲流、普通感冒等发热患者,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近日急诊的就诊人数大约增长了两成。也就是说,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实际的发热病人,都没有网传内容描述的情况。不难发现,网传内容错别字连篇,试图用一种带有恐吓性质的口吻进行“友情提醒”,再引用一些过时、无关的数据假扮权威,实际传播的仍是虚假信息。上海辟谣平台注意到,该长文内容多在中老年群体微信中传播,建议将此辟谣文章转发并告诉他们:面对新冠注意防护、及时治疗,但一般不必恐慌。同时,对于恶意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的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微信编辑:灯灯还原事实,洞悉真相。欢迎关注,留言举报!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
2023年5月30日
其他

“二阳”难受吗?规模会怎样?专家解答来了

近来,“二阳”等新冠病毒二次感染的话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二阳”还会那么难受吗?本轮疫情的规模会发展成什么样?针对公众关心的问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近日组织专家进行了解答。国内疫情总体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与全球奥密克戎病变异株波动流行规律相似当前,新冠病毒仍在不断变异,国内疫情总体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表示,我国疫情在2月份平稳转段以后进入局部零星散发态势,从4月下旬开始有所上升,进入5月中旬以后,基本上进入了低水平波浪式流行态势。专家研判认为,由于人群接种疫苗和新冠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力存在随时间衰减的客观规律,这种变化趋势符合预期,也与全球奥密克戎病变异株波动流行的规律相似。全国疫情防控形势平稳可控建议继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介绍,目前,我国新冠病毒主要流行株是XBB系列变异株。XBB系列变异株的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均强于早期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力没有明显的变化。王丽萍称,结合多渠道的监测数据研判,在接下来这段时间,由XBB系列变异株引起的疫情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全国整个疫情防控的形势还是平稳可控的,对医疗和社会的运转影响应该是较小的。专家提醒公众,预防感染仍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首次感染和二次感染症状有何区别?普通人“二阳”后该如何应对?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表示,根据临床观察,“二阳”患者由于体内还存在抗体,感染症状相对较轻、病程相对较短,一般3到5天就恢复了。专家建议,“二阳”患者不要带病上班,否则不利于感染者恢复,还会增加病毒传播的风险。不少人有疑问,既然症状轻微,普通人“二阳”后该如何应对?还需要治疗、休息和防护吗?对此,李侗曾表示,如果有发烧呼吸道症状还是要休息的,如果症状不严重,绝大多数人在5天左右可以康复。如经休息之后症状还在加重,尤其是超过5天仍有发烧、胸闷、憋气等症状,则要及时到医院就医。脆弱人群需要格外重视,要做好防护尽量避免感染,一旦感染要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此外,对于一些人担心的新冠后遗症问题,李侗曾表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一般超过三个月仍然存在这些症状,并且这些症状持续已经超过两个月,则叫它“后遗症”,但实际上符合这个定义的很少。国外一些报道中,“二阳”甚至“三阳”之后,后遗症更重的主要依据是一些老年人和基础病比较多的脆弱人群。中国疾控中心呼吁,大家要保持已经养成的良好卫生习惯,科学看待疫情,既不必过于恐慌,又不要麻痹大意,保持良好心态。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微信编辑:耳月还原事实,洞悉真相。欢迎关注,留言举报!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
2023年5月29日
其他

一兆韦德辟谣网传关闭退款公告,上海辟谣平台全面调查

昨日(5月22日),网络上流传一张盖有一兆韦德红章的公告,称一兆韦德“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因此开展退费工作。还有员工在社交平台表示,已被拖欠了2-3个月工资。近期,也有不少网友也发帖称,一兆韦德的小程序上显示多家门店因各种原因闭店,考虑是否要退款。当晚,一兆韦德在官方公众号上发布声明,网络上流传的公告为不法分子伪造,公司从未委托任何个人或第三方机构进行退费,已向监管部门及公安部门举报备案。上海辟谣平台发现,网传的两份造谣公告破绽百出,形式雷同,其提及的投诉联系方式是不正规的QQ号,所谓的相关政策文件并不存在,所列登记官网地址也无法打开。不排除公告是一兆韦德内部人员所发,也不排除是竞争对手或利益相关方的恶意造谣。网传文件为伪造这几年的疫情打击了线下健身业务,不少健身品牌都在努力自救。那么,一兆韦德的运营情况到底怎么样了?存在闭店、检修情况,大部分门店正常开放根据某社交平台网友的反映,长宁来福士门店、杨浦创智坊门店、宝山三邻桥门店、宝山大华新城门店、普陀梅川路门店都出现了闭店情况。对此,上海辟谣平台一一进行求证。根据一兆韦德小程序的信息,创智坊门店和三邻桥门店均表示“因会所设备进行检修,本会所将临时进行闭馆”,会员可到其他20家指定门店消费。来福士门店称“因设备维修暂停营业,具体恢复时间请关注小程序通告”;大华新城门店早在3月31日就发布消息,于4月10日正式结束营业,准备了会员安置方案。部分门店公告内容梅川路门店表示“门店由于近期受新冠复阳影响,泳池员工调配困难,经公司决定于5月19日起泳池关闭”,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询问获知,泳池确实是不开,也没接到何时开放的通知,有一些门店会陆续开放。不过门店正常开着,预计本周五开始可以安排团课。创智坊门店则表示“没有倒闭,只是暂时关闭,何时开放等公司相关通知”。黄浦区城市运动门店、浦东唐镇门店曾发生维权风波。5月23日中午,记者实地走访城市运动门店,店内运营正常,泳池开放,瑜伽房显示着下个月的团课安排表,整体客流不算大,不过不断有附近的上班族过来。对于网传维权图片,门店表示并非近期发生,大概是发生在去年疫情结束后。黄浦区城市运动门店唐镇门店在小程序内提示“因本会所泳池设备故障,需要检修维护,故暂停开放”。5月23日,记者致电询问时,店员表示“门店开着,只是泳池没开”。此前据网友反映,唐镇门店也曾发布公告称暂停营业,原因是“线路老化,电路故障”。一兆韦德:经营受疫情影响,已完成新一轮融资粗略统计,一兆韦德在上海共有109家门店,外省10余家。而在小程序上,提示“暂停营业”“泳池关闭”“设备检修”“受复阳影响”的门店约20余家,实际闭店的数量并未出现网友所说的那么多。5月23日,一兆韦德总部相关负责人告诉上海辟谣平台,受疫情影响,一兆韦德从去年12月到今年年后,经营上面临较大压力,不得不关闭一些运营不良的门店及时止损。目前大部分门店都恢复了客流,只是顾客的消费动力仍然不足,购买私教课意愿很低,教练员工工作积极性也不高。目前,公司已完成1.15亿融资,本次融资由君卓资本领投,致力于提升疫情后其门店运营能力,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和更优体验。一兆韦德门店内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几年的疫情打击了线下健身业务,因为人力和租金场地成本要照付,对于重度依赖现金流的健身行业是一次重击。许多大大小小的健身品牌都在寻求各种方式的资金注入,该抵押的抵押,拿到了就能挺过来,拿不到就可能倒下。业内人士认为,一般在经历大冲击之后,企业需要一个休养生息的空间,以达到恢复生产、持续发展的目的,社会应当给予这些受到严重影响的企业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增加其应对困难的底气和信心,这都是恢复经济活力、激活市场主体的重要步骤。微信编辑:灯灯还原事实,洞悉真相。欢迎关注,留言举报!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
2023年5月23日
其他

淘宝“顺手买1件”能花19.8元买原价488元的产品?真相来了

“我每次下单后,结算页面都会出现‘顺手买1件’的提醒,看起来价格很便宜,但产品并非来自我消费的店铺,这是真的吗?”最近,网购爱好者陈女士注意到,在淘宝购物后出现了“顺手买1件”的促销,每次的商品都不一样,与选购店铺也没有关系,因此产生疑问。记者调查发现,“顺手买1件”实为平台和商家的营销手段,并不意味着划算。而且,部分“顺手买1件”涉嫌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并涉嫌价格欺诈。19.8元买488元首饰?买家:太坑了记者在淘宝上随机选购了服饰、食品、家居用品等不同种类的商品,下单时发现,结算页面都出现了“顺手买1件”选项。每次出现的店铺和商品都不一样,与选购店铺也没有直接关系;甚至在同一店铺分次选购同一件商品,先后出现的“顺手买1件”店铺和商品也不一样。不过,这些“顺手买1件”有个共同的特点:价格优惠。例如,一款标价128元的遮阳防晒帽,“顺手买1件”的包邮价(以下简称“顺手价”)为26.9元;一款标价129元的小丝巾,顺手价9.9元;更有一款标价488元的“专柜清仓复古文艺珍珠项链”,顺手价只要19.8元。比“原价”便宜一大截是“顺手买1件”商品的共同点但是,这些产品真的价廉物美?记者实测发现,结算页面只显示了“顺手买1件”商品的店铺名称、商品名称、原价和顺手价,但消费者无法了解商品生产企业、材质、评价等其他信息。消费者只有在付款购买后,才能通过平台“我的订单”选项,点击相关产品查看产品详情。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顺手买1件”产品从价格到品质,都大有水分。以顺手价19.8元、标价488元的项链为例,该产品在该店铺的正常售卖价格只有29.8元,而且详情页面没有任何“原价488元”的介绍。同时,店铺综合评价和产品评价都不太高,有消费者评价该项链“劣质玩具”“塑料的,不是珍珠”“断的,找客服,客服不理”“价格虚高”“非常廉价”“就没有这么坑的”……记者试图就“顺手买1件”的产品联系该店铺客服,却始终没人答复。标价488元的项链正常售价29.8元,且评价不高至于标价128元的防晒帽,正常售卖价格为27元,只比顺手价高了0.1元,而且标注的品牌涉嫌傍名牌;标价129元的小丝巾,正常售卖价格也只有19元。左边为“顺手价”,右边为正常售价可见,“顺手买1件”的原价不可相信,顺手价的“优惠”很有水分。同时,相关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如果贪图便宜“顺手买1件”,很可能上当受骗。谁在推广“顺手买1件”?“这是系统自动推送的”“不是我们的产品,不太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选项”……记者将结账时出现的“顺手买1件”商品页面发送给原先购物的店铺,相关客服均表示,“顺手买1件”的商品与原有店铺无关。在调查中,有一家饰品小店的“顺手买1件”商品出自本店,客服也承认了这是店铺设置的促销,为的是推动销售,所以顺手价能比单独下单便宜10元。不过,这家店的“原价”设置也有水分:正常售价29.9元的发夹,在“顺手买1件”页面摇身一变成了39元。“这就是商家的套路。”记者辗转联系到电商代运营从业者李先生,他介绍了“顺手买1件”的来龙去脉:“顺手买1件”是平台面向商家推出的营销工具,当消费者在单店下单金额达到一定门槛后,可以在下单页勾选一件包邮商品进行超值换购。这一营销工具的本意是帮助商户在现有客单价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客单价,既不需要额外的流量投入,也不产生额外的物流成本。“所以,很多商家的‘顺手买1件’门槛非常低,只要有消费,就能‘顺手买’,而且通过‘原价’和‘顺手价’的巨大差异,吸引消费者下单。”李先生说。淘宝后台对“顺手买一件”的介绍但他坦言,“顺手买1件”的促销存在不足之处。一方面,平台支持跨店“顺手买1件”,这就使得消费者看到的“顺手买1件”商品未必来自原本选购的店铺,原店铺不对“顺手买1件”商品负责。另一方面,“顺手买1件”的页面设计比较简单,不支持跳转,消费者无法查看产品详情,这也为部分店铺、商品价格造假、品质造假提供了空间。“总之,‘顺手买1件’确实可以帮助商家提高客单价、推广新品、加速消化库存等。但由于系统设置的原因,出现了一些问题。”李先生说。涉嫌侵害消费者知情权、违反价格法具体有哪些问题呢?在“顺手买1件”中,消费者无法在付款前了解产品的材料、规格、评论等信息。但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具体来看,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分、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可见,比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平台和商家目前的销售模式已涉嫌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同时,根据价格法,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条款解释的通知》明确,经营者通过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虚构事实、隐瞒真实情况,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无论是否形成交易结果,均构成价格欺诈行为;“原价”是指经营者在本次促销活动前七日内在本交易场所成交,有交易票据的最低交易价格;如果前七日内没有交易,以本次促销活动前最后一次交易价格作为原价。但在“顺手买1件”中,相关商品的“原价”无法查实,而“顺手价”与“原价”之间的差异又诱导消费者进行交易。以上种种,均显示“顺手买1件”涉嫌价格欺诈。平台和商家设置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无可厚非,但不论何种促销,都应该遵守法律法规。从本次调查看,“顺手买1件”这一促销形式的改进空间不小,平台和监管部门都应承担各自的责任,保护消费者利益。微信编辑:何夕还原事实,洞悉真相。欢迎关注,留言举报!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
2023年5月23日
其他

视频VIP一号通?网友:没想到危害这么大!

“谁有这个平台的会员?借我用用”,你是否曾在朋友圈见过这样的求助?如果现在可以花一份钱,就能享受多个视频网站的会员权益,你是否会觉得占了大便宜?但是,切勿冲动下单,你的个人信息很有可能正在泄露!近日,浙江嘉兴警方成功破获了一起侵犯著作权、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案件,打掉了一个以从事非法影视网站服务牟利的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10人。视频vip一号通有这好事?今年3月初,网安民警在工作中发现,一家店铺在网上出售影视会员账号。该店铺号称收录了各个影视平台的视频资源,只要购买1个账号,即可同时享受所有平台的影视会员福利。民警进一步了解发现,该短视频平台店铺提供的会员账号均需要在其指定的网站和APP内使用。登录发现,该网站中充斥着从其他视频软件窃取的盗版影视资源,包括当下热门的院线电影以及热播网剧,有些甚至没有隐去各知名平台的水印和商标,非法牟利的目的昭然若揭。风险巨大!购买者还蒙在鼓里由于涉及买家人数众多,遍及全国各地,调查取证难度较高。网安民警循线追踪,网上网下合成作战,发现自2022年12月20日注册经营以来,该店铺共计售卖订单数千笔,非法获利15万余元。警方立即着手开展证据收集,以鹿某、胡某、郭某等人为首的犯罪团伙逐渐浮出水面。那么,此类行为到底有什么危害呢?首先,盗版行为除了给知识产权保护造成损害、破坏市场秩序外,还存在诸多安全风险,直接危害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其次,民警在调查中还发现,该网站弹窗存在色情暴力、诱赌广告、虚假信息等有害内容。账号注册需要绑定手机,不少购买者反映注册后造成信息泄露,骚扰电话频繁。再次,此类网站更是电脑病毒的来源和传播者,点击不明链接很有可能使你的系统瘫痪,重要资料丢失,文件被窃取。果断出击全链条打击3月20日,警方一举端掉了这个从事非法影视网站服务的犯罪分子窝点。之后,警方组织警力分赴辽宁沈阳、江苏徐州抓获涉嫌侵犯著作权罪、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的其他犯罪嫌疑人,查扣作案手机12部、电脑5台、云服务器4台,一条完整的犯罪链条被连根拔除。经审讯,鹿某、胡某、郭某等人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该非法店铺主要由两伙人经营,运用网络技术非法获取视频资源,为营销团队定制开发非法影视网站,从中牟取非法收益。警方提醒,打击网络盗版,人人有责。切莫因贪图小利而触犯法律,自觉保护知识产权要从自身做起,尊重原创,遵守法律。本文来源:浙江网警巡查执法微信编辑:大白还原事实,洞悉真相。欢迎关注,留言举报!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
2023年5月9日
其他

假的!银保监会、民政部点名“时间银行”

昨天(4月19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中国时间银行”有关风险的提示》提到,近期,个别网站发布“中国时间银行上市”等虚假信息,且有名为“时间银行”的移动应用程序(APP)以公益养老为名目开展投资活动。对此,银保监会表示,从未批准设立“中国时间银行”,相关网站、社交平台、APP等所称“中国时间银行”有关内容均为虚假消息,相关投资活动涉嫌违法犯罪,请公众谨慎辨别,谨防上当受骗。同时,以“时间银行”命名网站、APP、微信公众号、自媒体账号等行为,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十一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十九条“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不得在名称中使用‘银行’字样”、“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或者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的规定。银保监会已与国家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银行”字样使用有关事项的通知》(银保监规〔2022〕18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违法使用“银行”字样专项清理整治活动,部分违法行为已得到纠正。银保监会将会同有关部门常态化做好规范“银行”字样使用工作,清理虚假网络信息,整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良好市场秩序。此前,民政部官网于3月15日发布了《关于警惕不法分子涉嫌伪造民政部文件等违法活动的声明》。民政部在声明中表示,从未单独或联合印发过《“时间银行”十四五规划(2021-2025)国家战略项目》(民发〔2022〕78号)、《关于设立的实施办法》(民发〔2022〕172号)、《的通知》(民联发〔2022〕182号)、《关于设立“时间币(TIME)”奖励机制规范细则》、《的通知》(民发〔2023〕198号),以上5个文件均系伪造。民政部也从未登记过名为“时间银行志愿者协会”的组织。民政部发出提醒,各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提高警惕,切勿相信上述伪造文件,谨防上当受骗。大家可登录民政部门户网站,在政府信息公开专栏查询民政部主动公开的政策文件,便于对比印证。
2023年4月20日
其他

紧急提醒:微信有个价值百万的免费服务!骗子却用它做陷阱

你知道微信有一个“百万保障”功能吗?这个功能是免费的,不需要用户支付任何成本即可使用。但是,近期有不法分子瞄准这一免费功能,以“微信支付‘百万保障’已到期,需要缴费续保”等说辞实施诈骗。“百万保障”免费不过期上海辟谣平台了解到,“百万保障”其实是“微信支付”的一项服务内容,由财付通与中国人保财险PICC联合承保,用于保障用户的资金安全。微信方面强调,“百万保障”完全免费、默认开通。如果用户在使用微信支付期间,发生微信支付账户被他人盗用而导致资金损失的情况,均可申请赔付,每年申请赔付金额最高100万元。对微信支付用户而言,可以在“微信-我-服务-钱包-消费者保护-安全保障”中,查看自己的微信支付“百万保障”。还可以通过“微信-我-服务-钱包-消费者保护”中,查看微信支付使用指南、诈骗陷阱警示、支付问题答疑、隐私信息说明等信息。需要提醒的是,只要用户还在使用微信支付,就能够享受“百万保障”服务,该服务保障不会“到期”或者“过期”,不会要求“缴费续保”,更不会影响征信。新骗局共4步但是,近期有不法分子利用部分用户不熟悉“百万保障”这一免费服务,设置了陷阱,诱导用户转账。具体来看,骗子会通过4个步骤实施诈骗:第一步,致电用户,谎称自己是“银行工作人员”,声称微信支付“百万保障”现已到期,需要续保。第二步,指导用户查看自己微信支付内的“百万保障”,以用户查到的微信页面为依据(如前文所述,该页面是真的),说服用户相信不法分子自称的“银行工作人员”身份以及接下来的骗术。第三步,告知用户微信支付“百万保障”不再免费赠送,如果不及时取消,就要缴纳1000多元的保险费,如果不按期缴费,就会影响征信。第四步,向用户提供收款账号,要求用户将钱打到该账号作为“保证金”,承诺打款后就能取消“百万保障”的“保单”,并称操作完成后,“保证金”会自动退回至原付款账户。用户如果按上述步骤完成操作,后果可想而知——1000多元的“保费”自然要不回来,骗子也肯定联系不上。官方举报途径要牢记不仅微信支付有免费且不过期的“百万保障”服务,支付宝也有类似的服务。上海辟谣平台向支付宝确认获悉,从2005年起,支付宝就推出了“你敢付我敢赔”承诺,当用户账户被盗时,全额赔付。用户若发现账户异常,可拨打支付宝官方客服电话95188或通过支付宝举报中心进行举报。需要注意的是,支付宝的“你敢付我敢赔”也是免费的,不需要用户进行任何操作,也不存在“过期”“续保”“不取消或不续保会影响征信”等情况。鉴于已经出现不法分子借微信支付“百万保障”设置诈骗陷阱的情况,上海辟谣平台也提醒,要当心不法分子利用支付宝的免费服务做文章。同时,不论用户使用微信支付还是支付宝,都保管好自己的账户密码,不将账户密码告知陌生人、不在不明链接页面输入以上信息、不扫不明来历的二维码等。如果认为账户异常,务必通过微信、支付宝的官方客服渠道沟通,不要轻信所谓的“工作人员”。其中,财付通/微信支付的官方服务专线为95017、支付宝的官方电话为95188。微信编辑:何夕还原事实,洞悉真相。欢迎关注,留言举报!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
2023年4月15日
其他

“网红”翻车!这种产品到底能买吗?

最近,网红“竹筒奶茶”翻车了:浙江杭州塘栖古镇的一家奶茶店被发现使用卫生情况堪忧的竹筒,目前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已立案调查,涉事奶茶店也已停业。不过,其余地区、门店的竹筒奶茶仍在正常经营,他们的竹筒奶茶就安全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调查发现,“竹筒奶茶”从包装进货开始,就存在安全隐患。“一次性使用”就干净?近期,上海的部分古镇也出现了“竹筒奶茶”。其中,既有连锁茶饮品牌推出的“城市限定”款,也有独立品牌的新品。青翠的竹筒整整齐齐叠放在柜台上,俨然活招牌。竹筒上的标签或是“上海”,或是景点名称;推出“城市限定”款的品牌更是在一张标签上将“上海”及各大景点一网打尽。这类“竹筒奶茶”的成品大同小异:竹筒里是茶饮,上面有厚厚的奶油,撒上坚果等装饰。消费者选购后,第一件事往往是拍照打卡。在某古镇游玩的小张说,“竹筒很搭江南水乡,而且标签上有‘上海’和古镇的名字,特别适合发在朋友圈,算是新式‘到此一游’。”但是,对于这些竹筒的卫生情况,消费者不清楚,商家也不明说。同样拿着“竹筒奶茶”拍照的消费者姚小姐坦言,“我看到网上说竹筒发霉的帖子了,但那个是反复使用的竹筒。我买到的这个竹筒还挺干净的,就不多想了。”记者也观察到,绝大多数“竹筒奶茶”的竹筒都是一次性使用的,商家不回收。那么,是否有人会回收后送回店里呢?对于店铺内竹筒的来源和卫生情况,商家的回答比较模糊。有的敷衍说“老板统一进货的,我们不管”,有的信誓旦旦“竹筒是天然产品,一次性使用,很卫生”,还有的表示“装饮料前会冲洗一下”等。大部分嫌记者问得有些多,不愿透露更多的消息。有灰洗洗就能用?虽然商家不说,但竹筒奶茶的包装竹筒杯来源并不是秘密。眼下,在电商平台就有成千上百家卖竹筒杯的商家,一些卖得好的店铺单月订单量过万,很多奶茶经营者是从这些店铺进货。记者联系了多家卖竹筒杯的店铺,问及卫生情况,销售人员表示“与我无关”。多名卖家都说,竹筒杯是客户下单后现砍现制,可以定制杯身高低、筒径大小,但卖家不提供也没有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证明材料;还有客服反问:“这种杯子是天然的竹子,怎么会不安全?”不过,有客服也表示,竹筒杯的卫生情况得经营者自己负责,“发货的竹筒杯里有竹衣,还有一点灰,你得自己清洗。”更有客服直言:“清洗的工作量不小。”那么,是否有店铺提供清洗、消毒呢?记者询问多家店铺,都表示只卖竹筒杯,不清洗消毒。有客服还解释:“不能提前洗,因为洗了以后容易发霉,建议使用前洗一下。”那么,商家用这样的竹筒杯盛放饮料,真没有问题?食品安全法对经营者使用的食品包装材料、容器等有明确规定:“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应当洗净、消毒”“直接入口的食品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包装材料、餐具、饮具和容器”“销售无包装的直接入口食品时,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容器、售货工具和设备”。“现砍现制”“有灰未清洗消毒”的竹筒杯,显然不符合法律法规。换个包装,身价倍增调查还发现,除了竹筒杯本身存在卫生隐患外,这一新包装给商家带去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根据电商平台报价,单个竹筒杯的定价在两三元左右,采购量大还有优惠;而竹筒杯上“城市限定”“景点限定”的标签成本也很低,常规定价是每枚3角左右。也就是说,“竹筒奶茶”的包装成本差不多为3元。然而,一杯“竹筒奶茶”的定价能够达到30元上下。而在同一家店,不用竹筒包装的茶饮定价只有一半甚至更低。由此可见,使用卫生情况并无保障的竹筒杯,竟然能大大提高商家的收益。虽然有消费者说,愿意为竹筒杯这一包装创意买单,可卫生安全是食品服务的底线,为存在安全风险的“饮料颜值”买单,是不是当代的买椟还珠?已有消费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装在竹筒里的奶茶味道没有变,卫生风险还可能增加,为“竹筒奶茶”买单,是被收了智商税。对商家而言,“竹筒奶茶”翻车也值得思考。“竹筒奶茶”之所以会火,是因为它具备了“网红”产品的特点——有社交属性,适合拍照分享;门槛低,可以迅速复制推广。但它的缺陷也很明显——既有卫生隐患,又缺乏后续创新空间。眼下,很多消费者已经对竹筒包装审美疲劳,加上又爆出了食品安全事件,那么,“竹筒奶茶”掀起的热潮很可能即将过去。这个时候,商家有必要想一想,是不顾食品安全、追逐并不长久的“网红”效应,还是在守住食品安全底线的基础上,稳扎稳打地创新?微信编辑:何夕还原事实,洞悉真相。欢迎关注,留言举报!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
2023年4月13日
其他

银保监会:警惕这三类养老诈骗陷阱!

近期,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代理退保”“以房养老”“投资理财”等方式“套路”诈骗消费者,尤其令老年人“防不胜防”,严重侵害老年消费者合法权益。4月6日,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3年第1期风险提示,提醒广大老年消费者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谨防三类养老诈骗陷阱。案例一:“代理退保”陷阱不法分子非法获取保单信息后,通过诋毁保险产品、承诺更高收益等手段,鼓动老年人退保并购买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待老年人陷入圈套后,不法分子不仅收取高额“代理维权”手续费,甚至侵占老年人的退保资金。案例二:“以房养老”陷阱不法分子打着“以房养老”旗号,诱骗老年人抵押房产购买所谓“理财产品”并承诺给付高额利息。实际上是以老年人房产办理抵押借款,获取资金后被不法分子挪作他用甚至挥霍。一旦资金链断裂,老年人不仅无法收回本金、获得收益,还将面临房产被强制拍卖的风险。案例三:“投资理财”陷阱不法分子打着“国家扶持”“政策补贴”旗号,通过虚构投资理财项目或夸大投资收益,以“低风险、高回报”为噱头进行诈骗。不法分子首先鼓动老年人“小额投资”,然后按时“高额返利”,进而诱使老年人追加投资金额,一旦收到大额资金便卷款跑路。针对以上骗取老年人养老钱的三类陷阱,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示老年消费者:一、不信“偏门”不贪“小利”,提高警惕防诈骗。一方面不信“偏门”,办理各类金融业务一定要通过正规机构和渠道;不贪“小利”,谨记“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另一方面多了解金融常识,从正规渠道了解金融产品和办理流程,提高防范风险能力。二、老年人不要被“保本高息”“保证收益”等说辞迷惑。正规的“以房养老”是国家施行的“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具体来说,就是拥有房屋完全合法产权的老年人将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继续拥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和经抵押权人(保险公司)同意的处置权,并按照约定条件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老年人身故后,保险公司获得抵押房产处置权,处置所得将优先用于偿付养老保险相关费用。不法分子宣称的“以房养老”只是假借国家政策之名行诈骗钱财之实,老年人要从正规途径了解以房养老政策,千万不要被“保本高息”“保证收益”等说辞迷惑,避免落入陷阱。三、投资理财要选择正规机构和渠道。老年人要增强理性投资理财观念,谨记“投资有风险”,警惕各类标榜“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理财项目,切勿受“高收益”诱惑冲动投资。投资理财要选择正规机构和渠道,并对投资项目多方查证,谨慎对待。来源:银保监会官网微信编辑:糖炒栗子还原事实,洞悉真相。欢迎关注,留言举报!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
2023年4月7日
其他

匿名差评遭陌生人添加微信?原因找到了

“匿名差评餐饮店遭陌生人添加微信”一事,有了最终的结论。经上海市网信办会同公安部门上门核查,
2023年3月30日
其他

“非油炸”不一定更健康,“0反式”不代表脂肪含量低

自上海辟谣平台揭露食品包装上“0糖”“低糖”“无蔗糖”的“甜蜜陷阱”后(详情),有不少读者询问,在食品包装上还看见了“非油炸”“0反式脂肪”“低脂”等字样,这些说法可信吗?调查发现,这样的产品也不一定更健康。“非油炸”不一定更健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薯片、锅巴、爆米花等都是膨化食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膨化食品》(GB17401-2014)将膨化食品分为油炸和非油炸两类。由于油炸食品一直贴着“不健康”的标签,脂肪高、热量高、没营养、会产生有害物质,因此很多商家在食品包装上标称“非油炸”来证明自己生产的食品很健康,但事实上标榜“非油炸”未必更健康。一是要注意丙烯酰胺。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就将丙烯酰胺分在2A类致癌物中,将其定为对人类可能有致癌性的物质。之前,有非油炸食品被发现丙烯酰胺超出基准水平值:2020年10月29日,深圳市消委会对15款薯片进行比较试验,多家薯片被检出丙烯酰胺含量超出欧盟设定的基准水平值(750μg/kg),且焙烤型(“非油炸”)薯片丙烯酰胺平均含量(3441μg/kg)高于油炸型薯片(547μg/kg)。二是脂肪含量不低。为了使口感酥脆,不少非油炸膨化食品中往往要加入高饱和脂肪油脂,如猪油、棕榈油、椰子油等,虽然不需要油炸,但脂肪含量都不低。比如,在一款号称“非油炸”“0反式脂肪”的马铃薯膨化食品中,含有12.9克脂肪/每份(52克),NRV%为22%。“NRV%”即“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表示100克(100毫升)或一份食物中所含的某种营养素,占该营养素每日推荐摄入量的百分比。如果成年人吃一袋这样的非油炸薯片,就已摄入了一天中四分之一的脂肪,其余含脂肪的食物就要减少摄入。除了使用高饱和脂肪油脂之外,有些企业还会使用氢化植物油,其中可能含有反式脂肪。反式脂肪不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长期大量摄入容易引发心血管等疾病。因此,消费者选购食品时不必看重“油炸”或“非油炸”,而应多看配料表和成分表,尽量选择脂肪含量低、热量低、钠含量低的产品。“0反式脂肪”不代表脂肪含量低由于反式脂肪对健康的危害已深入人心,如今越来越多的食品包装袋上会特意标明“0反式脂肪”,但即使企业做到反式脂肪为0
2023年3月30日
其他

加大推进“自媒体”乱象整治 上海网信办处置一批“自媒体”账号

29日,上海网信办发布公告称,近期,部分“自媒体”账号不择手段炒作社会热点事件,毫无底线散播谣言信息,严重扰乱网络传播秩序。依据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协调对微信公众号“大汉丞相”“城市的地得”“大道天下智库”“大道宇宙”“张江名媛”,微博账号“习五一”等一批“自媒体”账号予以90-180天禁言处置。上海网信办表示,为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近期开展“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聚焦属地社交、短视频、网络直播等重点平台及重点“自媒体”账号,深入开展三方面整治:一是严厉打击“自媒体”发布谣言信息、有害信息和虚假信息。二是坚决取缔假冒仿冒官方机构、新闻媒体和特定人员的“自媒体”。三是从严整治“自媒体”违规营利行为。微信编辑:灯灯本文来源:公众号“网信上海”还原事实,洞悉真相。欢迎关注,留言举报!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
2023年3月29日
其他

整治“自媒体”乱象、遏制网络戾气……国家网信办出手了!

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相关情况,专项行动将聚焦“自媒体”乱象等方面问题开展整治。其中包括:■
2023年3月29日
其他

四胞胎兄弟迎娶四胞胎姐妹,多年恩爱美满?短视频里有玄机

最近,上海辟谣平台收到不少粉丝留言询问,网上传播的“四胞胎兄弟迎娶四胞胎姐妹,多年恩爱美满”视频,到底是不是真的?天下有那么巧的事情吗?上海辟谣平台查看相关短视频发现,它们可以作为“短视频谣言”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小心“短视频剧本”!为什么是假的?“四胞胎兄弟迎娶四胞胎姐妹”为什么是假的?一方面,事实模糊。从短视频平台的内容看,“四胞胎兄弟迎娶四胞胎姐妹”主要有两类视频,一类的画面是4对面容相像的夫妻唱着歌,依次出场;另一类是婚礼现场,字幕显示“四胞胎兄弟迎娶四胞胎姐妹”,但没有4对新人同时亮相的画面。这类视频还有个共同点: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所以增加了求证难度。不过,上海辟谣平台检索发现,在官方媒体中,都没有“四胞胎兄弟迎娶四胞胎姐妹”的报道;同时,发布相关短视频的账号均为个人账号,也没有官方媒体。在很多人看来,“四胞胎兄弟迎娶四胞胎姐妹”是一件稀奇的事,为什么没有官方媒体报道呢?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不存在这一事件。为了进一步求证,上海辟谣平台给多个发布相关视频的个人账号留言,询问具体细节。截至发稿,没有得到任何答复。另一方面,短视频本身漏洞百出,直接暴露了“四胞胎兄弟迎娶四胞胎姐妹”的真相:发布者编造。在“4对面容相像的夫妻唱着歌,依次出场”的短视频中,人物都进行了抠图处理。只要稍微仔细一点,就会发现人物与场景是合成的。同时,“4对夫妻”看似依次出场,细看却有画面嫁接的痕迹。在另一段短视频中,第一位出场的“四胞胎姐妹”门牙缝隙大或存在缺牙的情况,结果,跟着出场的“姐妹们”也都门牙缝隙大,这真的是巧合吗?而且在该账户发布的短视频中,还有同一女性化身一群女性跳广场舞的短视频。由此可基本判断,所谓“4对夫妻”只是发布者用技术处理的结果。很多网友也看出了问题,纷纷留言:“根本不是四兄弟、四姐妹,就夫妻两个人”“我第一眼就看出来了,是一对夫妻”。至于“四胞胎兄弟迎娶四胞胎姐妹”的“婚礼现场视频”,也只有婚礼仪式的片段,既没有“4对夫妻”同时亮相的场景,也没有对新人的具体介绍。充其量,只能说明视频拍自某场婚礼,但婚礼的主角是谁,观看者无法得知,更得不到“四胞胎兄弟迎娶四胞胎姐妹”的结论。警惕“短视频剧本”在短视频平台,类似“四胞胎兄弟迎娶四胞胎姐妹”的内容并不少。从调查看,有些内容只是发布者的兴趣之作,比如将自己夫妇二人通过技术手段变成4对兄妹、将自己变成一群人等。但由于未在标题上注明,引发他人误解。部分观看者以讹传讹,二次传播,变成了短视频谣言。值得关注的是,要警惕那些为了骗取公众关注度,编造“短视频剧本”的发布者。例如,“儿子牺牲六年,婆婆送/逼儿媳改嫁”“我扇了婆婆一耳光,带着儿子净身出户”等短视频均属此类。在多家短视频平台,都有以此为主题的短视频,人物和场景不同,但“细节”几乎一致。不过,能够“验真”的细节——时间、地点、人物的相关信息等——一律没有。更有短视频发布者直接将相关视频纳入“人间故事”,“看图说话”甚至“看图说胡话”,加入各种煽动网友情绪的介绍。例如,在“儿媳改嫁”中,有短视频发布者解读:“(新婚夫妻)双方跪在了婆婆面前,哭着说妈妈……”但视频画面与发布者讲述完全不一致。短视频发布者的讲述与画面完全无关那么,这些账号为什么要编造这类“短视频剧本”呢?还是流量惹的祸。上海辟谣平台发现,部分短视频账号发布的内容都是这类“匪夷所思”,但播放量和转发量并不低,甚至有不明真相的网友为他们点赞。殊不知,每一次点赞、转发,不仅是纵容谣言,而且能够帮助造谣者获得平台的流量、现金奖励。还有部分发布者是某个行业的经营者,发布“拍案惊奇”的短视频,是为了博眼球,吸引潜在客户。例如,在发布“儿媳改嫁”的短视频账号中,有的认证为“婚庆主持策划”。部分短视频博主将闽南地区新娘戴头纱解读成“婆婆送嫁”,为账号引流牢记“有图/视频≠真相”其实,识别“短视频剧本”并不困难,最基本的一点就是牢记“有图/视频不等于有真相”。首先,要考察短视频的来源,看看是媒体、自媒体(包括商业机构)还是个人。通常而言,媒体作为专业机构,需要对发布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尤其是官方媒体发布的内容可信度较高。但不能看见来源是媒体就相信。有些部分自媒体用类似媒体的方式取名,误导公众。还有些媒体审核不严或直接援引网友拍摄的内容,其发布的短视频也不足为信。上海辟谣平台曾就某声称发生在上海的事件向首发相关视频的外省市某媒体求证,却被告知该视频来自“网友投稿,具体哪里拍的并不清楚”。其次,要考察短视频的内容要素。如果短视频发布的是“新闻”,那么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过程等都应该完整;如果是当事人口述,那么要考察叙述者能否提供“自证真实”的内容。通常,“短视频剧本都有事件、原因、过程甚至细节,但没有人物身份、时间、地点等信息。因为这些信息能被检验真伪;而且,不具备人物、时间和地点信息,正是“编造剧本”的特点。最后,并不是同一主题的短视频多,就能证明是真实事件。上海辟谣平台调查发现,很多“短视频剧本”走“主题一致,细节全编”路线。部分发布者看到某些剧本“热映”,立刻依样画葫芦,导致平台上出现很多类似主题的短视频。但它们都是假的。总之,公众对于短视频平台上的“拍案惊奇”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此外,短视频平台也应当承担责任,对内容进行审核。涉及造假、造谣的,应当及时下架,处理相应的账号。对用户出于个人兴趣制作、主题不违法,但技术容易引发误解的短视频,也应当进行标注,避免误导他人。微信编辑:何夕还原事实,洞悉真相。欢迎关注,留言举报!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
2023年3月25日
其他

“俄罗斯列巴”浙江产,广东榴莲饼自称越南货,进口食品折扣店能信吗?

近来一段时间,申城街头出现了大量进口食品折扣店,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然而,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近日走访发现,不少进口食品折扣店名不副实:折扣店不折扣,“进口食品”似乎成了抬高价格的幌子;许多国产食品更是直接披上“进口食品”的外衣,欺骗消费者。标着“外国产”的国货在东昌路500号的“进口食仓”(公司登记注册名为“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启少食品店”)里,一款“燕子即发酵母”包装袋上标注的制造商明明在广西来宾,但商品标价签上的产地一栏却写了“法国”两个大字。店内充斥类似的“障眼法”:标签产地为俄罗斯的“俄罗斯列巴”,实际产地为浙江嘉兴;标签产地为越南的“猫山王榴莲饼”,实际产地为广东韶关;标签产地为日本的“北海道风味奶盖蛋糕”,实际产地为福建漳州。记者随机走访了几家“进口食品折扣店”发现,约有一半的所谓“进口食品”都是国内生产,却堂而皇之打着进口的旗号售卖。“说谎”的货架标签,细心的消费者不难戳穿,于是一些国产食品打起了商品名的主意。实际产地为福建泉州,却叫“比利时松露巧克力”;实际产地为安徽铜陵,却叫“婴儿肥印度淡色艾尔啤酒”。除了商品名带上外国,宣称产品有着海外“血统”也是常见的“包装”手段,比如在包装上印上“某国风味”“源自某国”等字眼,以及大量外文,消费者稍有疏忽,就容易被误导,误以为这些就是进口食品。比一比,折扣价不便宜“进口食品折扣店”之所以吸引消费者,除了琳琅满目的进口食品,更关键的在于店内商品标有“半价”“特价”“特卖”等醒目标识的“折扣价”。然而,记者对部分宣称打折的所谓进口食品进行了比价,发现折扣店的价格其实并不折扣。例如:250克装的“ILLY咖啡豆”在“进口食仓”标价79元,在天猫超市的售价仅52元;△左图:进口食品折扣店价格;右图:电商平台价格。420克装的“健达牛奶谷物巧克力”,在福山路121号“百特进口食品折扣店”标价108元,在淘宝上仅68.8元;△左图:进口食品折扣店价格;右图:电商平台价格。记者在一家进口商品折扣店结账后,用手机搜索同款商品的价格,被店员发现后,立刻遭到阻拦。店员给出的理由竟然是“商品价格是商业机密,不允许消费者在店内比价”,一边称店内有监控一边把记者赶走。更有甚者,为了防止消费者比价,索性把价格标签藏了起来。在威海路629弄“爱诺斯进口食品折折仓”和茂名北路146号“欢聚食品超市”里售卖的部分进口食品没有价格标签,只有结账时才能知道价格。商家找借口称:“货刚到,还没来得及贴标签。”商家透露利润可观记者佯装有意加盟,向部分商家致电,为了留住记者这个“潜在客户”,“进口食仓”的老板十分热情。一位老板告诉记者,付5万元加盟费即可开一家这样的“进口食品折扣店”。开在周边小区多的地段,不需要一年就可以回本,利润率最低30%。这位老板还透露,公司还可为加盟店派送“高利润”的临期产品,临期产品利润率更高,可达60%。而石门二路81号“百特食品进口折扣店”的店员则直言这类进口食品店没有门槛,他告诉记者,开这样的店不需要加盟,货源也不是垄断的,在一些国际食品城就能进到货。记者询问了几家国际食品城内的供货商,一般只要和供货商说自己开的是“进口食品折扣店”,对方自然会暗示你要不要“可以多赚”的货,也就是上述“鱼目混珠”的所谓“进口食品”。记者在走访中还发现,一些进口食品的包装上没有任何中文,比如某款浓缩速溶无糖咖啡和某款巧克力,产品包装上全是日文。△某款巧克力产品包装上没有中文标签,且价格比电商平台高。对于这类商品,消费者要谨慎购买。《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进口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应当有中文标签,还应当有中文说明书。没有中文标签的进口预包装食品已涉嫌违法,可能是假货或走私商品,食品安全没有任何保障。“进口食仓”的老板透露,在“进口食品折扣店”里售卖的商品分为“行货”(正规渠道进口,贴有标签)和“水货”(可能通过走私渠道流入国内,商品上无中文标签),水货进价是行货进价的80%,卖水货可以获取更大的利润,而且监管部门很难发现。业内人士指出,如果公开售卖“水货”,相关经营者的行为已涉嫌违反法律法规。如何判断是否是正规的进口食品?在这些进口食品折扣店消费,如何避免上当——先看进口食品的标签。正规的进口食品在产品标签上会用中文标明原产国、生产商、中国代理商(名称、地址和电话)、生产企业在华注册编号;国外公司委托国内企业加工的食品会标明委托公司(名称、地址和电话)、受委托公司(名称、地址和电话)、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执行标准、产地等信息,消费者一看便知。再识破冒充进口食品的国产食品。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内容。生产经营者对其提供的标签、说明书的内容负责。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应当清楚、明显,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事项应当显著标注,容易辨识。食品与其标签、说明书的内容不符的,不得上市销售。至于“折扣价”,消费者也应擦亮眼睛。商品打折是经营者的促销行为,《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明确,经营者折价、减价,应当标明或者通过其他方便消费者认知的方式表明折价、减价的基准。未标明或者表明基准的,其折价、减价应当以同一经营者在同一经营场所内,在本次促销活动前七日内最低成交价格为基准。如果前七日内没有交易的,折价、减价应当以本次促销活动前最后一次交易价格为基准。同时根据《价格法》,经营者销售商品,应当按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明码标价,注明商品的品名、产地、规格、等级、计价单位、价格等有关情况。经营者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且经营者无权阻拦消费者比价。《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等有关情况,在自主选择商品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经营者不给商品贴价签、阻拦消费者比价,涉嫌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消费者在消费时可以名正言顺地进行比价。微信编辑:大白还原事实,洞悉真相。欢迎关注,留言举报!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
2023年3月24日
其他

发电马甲、能量枕头、降压手表……直播间爆款保健神器有效果吗?

电商直播改变传统销售模式的同时,也成为少数不法分子兜售假冒伪劣产品的“灰色地带”,各种良莠不齐的保健类产品出现在各大直播平台。一些热销的发电背心、能量枕头、降压手表等产品专盯老人、渗透乡村,这些被主播吹捧的保健品真的有奇效吗?发光、发电、释放能量,“雷人”的保健商品记者在某直播平台看到,一位主播把灯泡放在其推销的“航天暖玉羊绒马甲”上,灯泡一下就亮了,与其连麦的另一位主播配合着惊呼“哇,这个衣服居然有能量啊”!据该主播介绍,这一产品加了0.06安培的微电流,能为老年人补充能量。观看完直播后,57岁的太原市民刘女士花99元购买了该功能马甲,但在家用灯泡尝试,并不能像宣传的那样可以发电,也没有感觉到具有治疗腰颈椎病的效果。国网运城供电公司运检部专责工程师董云尧说,衣服上连正负极都没有,灯泡显然是不会亮的,况且超过0.05安培的电流会对人体造成生命危险,请消费者不要上当。△直播间内主播展示功能马甲可以发电。(视频截图)在另一个直播间,主播拿出一个据说叫“陨石能量枕头”的产品,并说这种枕头拥有巨大磁场,可以使墨水变成清水,让螺母从螺栓上自动脱离,并营造库存不多的紧张气氛,吸引数百名网友观看。但实际上,所谓的墨水、螺母的变化,只是被众多魔术师揭秘过的简单魔术而已。△直播间内主播展示能量枕头使墨水变成清水、螺母从螺栓上自动脱离。(视频截图)此外,过去多次被曝出涉嫌广告违法、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等问题的降血压手表,如今卷土重来又活跃于电商直播间。一名直播间主播声称,降压表背后的稀土永磁体对穴位按摩能起到改善血压的效果。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刘德平在回答患者“降压手表真的有用吗”的提问时表示,高血压属于慢性的终身疾病,需长期用降压药物配合饮食治疗,降压手表不具备降低血压的作用。类似的“雷人”保健品并非个例,一些主播通过引入生物科技、量子科学、纳米分子、石墨烯等高科技概念,博取消费者的眼球,治疗方式不是发光就是发热,不是电能就是磁能,随意夸大产品功能。记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以“直播售卖保健产品”为关键词检索,相关案件近500例,且呈逐年递增趋势。专盯老人、渗透乡村、花样诱导随着县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和老年人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保健产品市场已逐渐渗透到乡村等下沉市场。主要“套路”有:直播间变剧场,演戏炒作卖货。刷视频、看直播已成为很多老人打发时间的乐趣,一些主播摸透老人的心态,处心积虑设计一些家长里短、邻里纠纷等的剧情引流。在某直播间,一名主播前一刻还在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帮外甥女治病的剧情,待讲到关键处,突然将1万多名粉丝引至另一个推销保健品的直播间。△主播调解纠纷剧情“高潮”引至另外一个售卖保健品直播间。(视频截图)天上掉馅饼,饥饿营销下套。一些主播雇“托儿”混迹于粉丝中,以患者身份“现身说法”,并制造争先恐后购买产品的假象。记者在某直播间里看到,一件号称专柜1800元一套的理疗仪,女主播和商家你来我往“表演”砍价,经过一番争吵,女主播最终决定“自己补贴800万元”,给粉丝199元两件的“骨折价”。留守老人缺关爱,线上也打“情感牌”。农村老人子女外出打工较多,在直播间里一口一个“老爹老妈”的情感攻势下,容易被虚假广告所蒙骗。“尤其是一些老年人科普知识相对欠缺,浅显地以为产品能发光发热,就有治疗效果,再加上高科技的‘帽子’和互联网+的‘马甲’,更容易被误导。”山西医科大学教授程景民说。强化平台把关,拓宽申诉渠道针对直播间售卖假冒伪劣产品问题,近年来,相关监管部门和平台持续进行治理。2022年,中央网信办会同相关部门开展“清朗·整治网络直播、短视频领域乱象”专项行动,集中整治“色、丑、怪、假、俗、赌”等违法违规内容乱象。抖音电商也曾发布关于“三无商品”的专项治理公告,对销售无产品名称、无生产厂厂名、无厂址商品的商家进行严厉打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直播间保健神器之所以乱象频出,一方面是少数企业和主播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另一方面也说明相关监管仍然存在一定漏洞和盲区,直播平台应进一步发挥好应有的为消费者把关放哨的职责。程景民说,电商平台不能因为网络渠道的便利性而放松了对商品经营销售各环节的把关,不仅要关注商品本身的采购、入库、销售,更要承担起对直播间的管理职责。“老年人购买了假冒伪劣产品,没有太多适合老年人便利的申诉渠道,经常吃‘哑巴亏’。”程景民建议,打通直播平台和监管举报平台,扩大举报渠道,完善举报功能,方便老年人通过截屏或录屏等方式进行申诉。相关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也应加强针对互联网、直播售货的监督力度。此外,受访专家均表示,随着科技进步加快和人口老龄化程度增加,老年人的养生健康意识明显提升,相应的科学普及有待进一步加强,应通过有效措施提升老年人的消费理念和科普意识。微信编辑:桃子本文来源:新华社还原事实,洞悉真相。欢迎关注,留言举报!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
2023年3月24日
其他

逾九成“种草测评”有问题!内幕:支付几百元甚至几十元,就有人抢着好评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指出互联网平台上的“第三方测评”存在问题:根据调查,93.1%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测评标准类问题,其中缺乏测评标准的主观性测评多;55.7%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商测一体、以商养测类的模式难保公正性;37.2%的消费者反映通过观看“第三方测评”所购买的商品出现过质量问题;35.7%的“第三方测评”存在涉嫌虚假测评类问题。上海辟谣平台注意到,中消协所说的“第三方测评”调查涉及抖音、微博、小红书、快手、B站、西瓜视频、微信平台等12个互联网平台,共有350家“第三方测评”账号被纳入调查。从中消协披露的问题案例看,其中不少就是网友们俗称的“种草笔记”“种草测评”。几十元就有人抢着写好评原本作为体验分享的“种草笔记”,为什么涉嫌虚假宣传呢?多名营销人员透露了其中的奥秘。A先生(化名)是某品牌的“种草负责人”,日常工作是维护不同互联网平台上的“种草达人”——如果品牌推出新品或新服务,就邀请“种草达人”体验并撰写“种草笔记”。他说,品牌的“种草达人”中有个人也有小公司,“我会不定期地向他们提供产品或服务,请他们撰写测评体验。我们不会强制要求对方‘好评’,但产品和服务都是免费赠送的,大部分‘笔记’都比较正面。”他承认,工作中所说的“维护”就是希望“种草达人”给出正向评价,所以除了产品,也会提供礼品和奖励。一篇点赞多、主题正向的“种草笔记”,奖金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不要觉得几十元少,有人抢着写好评!因为有些‘种草达人’是流水作业,熟悉高流量‘笔记’的套路,包括怎么拍照、介绍、设置关键词,几分钟就能完成一条,一天多条乃至几十条。积少成多,收入很可观。”他说,自己所在的品牌比较小,一个人就能负责好几个平台的“种草达人”;对一些大品牌而言,不同平台的“种草”“测评”都有专人负责,有的还交给第三方广告公司运营,“不夸张地说,‘第三方测评’是个不小的产业。”B小姐(化名)是某广告公司的工作人员,她承认“第三方测评”良莠不齐,“我们有不同的合作伙伴,有个人,也有机构,粉丝量和平均点赞量各不相同,侧重测评的产品或服务不一样,由品牌自行选择。当然,收费也不一样。”面对“测评的结果是否客观”的提问,B小姐坦承,“我们不会关注测评者到底有没有使用产品或服务,只要最后发布的内容看上去是个人体验就行。再说,大部分测评不都是个人主观体验吗?”她说,测评本身分“横评”“纵评”“直评”等,其中“横评”指横向比较不同品牌的同类产品,“纵评”往往是同品牌不同产品或某产品迭代的测评,“直评”是对某个产品进行深度测评。他们及广告主都会对测评方式提出要求,但不干涉测评过程,对“第三方测评”的考核主要以点赞量、热度等居多,“不排除测评方弄虚作假,但只要广告主不提异议,我们通常也不追究。”警惕“以商养测”“以测养商”那么,真实性存疑的“种草笔记”是什么样子的?记者以“测评”为关键词,在抖音、微博、小红书、快手等中消协点名的互联网平台上搜索,发现测评的内容令人眼花缭乱,有的平台甚至还有“测评博主”榜单,很多测评短视频播放量超过10万次。从测评方式看,“直评”占比不低。“直评”中,很多都是个人体验,而且部分测评内容与产品性能无关。数码和美妆类的测评内容最多,但部分打着“测评”旗号的博主并不介绍产品性能,只是演示怎样使用。比如,有不少博主“测评”了某小众品牌的手机,不测评续航时间、屏幕显示、通话质量、运行流畅度等手机最重要的性能,只是主观地表示“外表光滑,加工精细,预装了很多App能节省流量”等,让人觉得不像是测评,而是产品推广。与之类似,有美妆测评博主在介绍防晒霜时,也不介绍如何评判防晒效果,而是演示产品怎样“涂抹均匀不卡粉”。耐人寻味的是,在这类测评内容的正片或评价中,会出现产品的销售链接。就记者的体验看,它们不像测评,更像产品推广。记者的感受在中消协的调查结果中,有了更客观的数字:“第三方测评”市场鱼龙混杂,准入门槛低,市场参与主体呈现零散特征,具备法人背景的账号仅占比23.4%;“第三方测评”的测评方法和标准五花八门,测评质量参差不齐,涉嫌“以商养测”及“以测养商”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有的测评博主依靠自身使用进行主观评价,没有对相关产品设置测评标准,也不进行横向对比或数据分析。测评商品在视频作品中都挂有购物车跳转链接,有时还在测评中用口播的方式推荐观看者前往电商平台购买。有的测评博主虽然说自己是在“打假”,但测评方法也是主观使用体验。测评结束后,对测试结果表现较好的商品设置电商平台跳转链接……消费者在购物前观看“第三方测评”,主要动因是了解真实使用体验和挑选出最具性价比的商品。但这些第三方测评非但无法帮助消费者做出正确判断,反而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设立准入门槛,推行“谁测评,谁负责”谁来对这些“种草笔记”打假?又有什么办法能让“第三方测评”真正帮助消费者呢?一方面,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要协同发力。中消协建议,应明确从事“第三方测评”的准入条件,设置基本准入门槛并制定合理的申请审批机制。对从事商业行为的测评账号进行统一备案管理,强化测评人员审核,推进实名制认证、商品信息认证,使测评者和商品信息有源追溯,营造良好的“第三方测评”环境。同时,“第三方测评”要承担主体责任,做到“谁测评、谁负责”。另一方面,平台方需进行账号身份认证,强化问题账号审核。比如,互联网平台要对测评类账号进行身份认证,设置“第三方测评”标签,通过账号标签向消费者进行正面推广,针对未持有相关标签的“第三方测评”账号进行限流或屏蔽。平台要建立测评账号作品审核、信用投诉、宣传带货管理、账号粉丝管理等多重监管机制,保障消费者不被误导。此外,消费者也要提高对“种草测评”内容的鉴别力,拒绝“只评不测”。B小姐介绍,行业里有一些相对客观的“第三方测评”。具体来看,不同领域都有一些头部“第三方测评”账号,有些账号的专业积累很强,对于测评对象会确定测评方法并请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最后提供客观的检测报告。相对而言,这些“第三方测评”比较可信。但要提醒的是,不同测评账号的盈利方式不同,接受广告投放的测评并不罕见;如果不涉及虚假宣传或使用违禁表述等,也不违法。所以,有些账号会通过“直评”的方式点赞产品,也不排除通过“横评”给出符合广告主期望的结果。她认为,普通消费者可能难以看出这类测评内容含有水分,“个人建议,多看,多比,不轻信”。中消协的专家也建议,消费者在浏览“第三方测评”内容时,尽可能选择法人主体、粉丝量和点赞量高、评论区正向评价的测评账号。同时,要利用搜索引擎、同类比较等方法,浏览多个测评作品进行二次验证,拒绝那些“只评不测”的主观推断。微信编辑:何夕还原事实,洞悉真相。欢迎关注,留言举报!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
2023年3月23日
其他

记者亲历:知名外卖平台送来免费礼物,但一个陷阱已经设好

“‘扫一扫’免费送”,面对这样的说辞,很多人或许会因牢记“天下没有免费的馅饼”而拒绝,但如果无须填写任何信息,礼物已经通过对方付费的快递,免费送到了家里,你会相信吗?上海辟谣平台的记者就遇到了这样的事情。一番调查,发现背后是一个新陷阱。没下过订单,为什么会被答谢送礼?最近,记者收到一个来自山东枣庄某电商园区的快递,收款人姓名、地址都准确。但记者核对近期的网购记录,并没有购买过来自该地址的产品。由于快递面单隐去了发件人的部分信息,记者未能联系到发件人。拆开包裹,是一个做工粗糙的塑料壳玻璃杯以及一张声称来自美团的“3·15专属好礼”。杯子上写着“优质客户回馈品”,并附有二维码,声称“微信扫码免费领取惊喜一份(仅限特定用户领取)”;卡片上写着“美团3.15消费百亿补贴,精美生活礼品免费领取”以及沐浴露、洗发水、果蔬等产品的照片,同样配有一个二维码,表示“扫码免费领取”。收到的“优质客户回馈品”看完这些,记者疑窦丛生——因为收货地址从未通过美团消费过外卖或其他产品服务,记者也没有在美团平台上预留过这一收货地址。既然如此,“美团”怎么可能将礼品送到这里呢?为了一探究竟,记者扫描了杯子和卡片上的二维码(特别提醒:这是为采访而操作,请勿模仿,谨防上当),发现这两个二维码指向了另一个二维码,而且页面上有“微信活动认证”6个字,以及蓝字提醒“此二维码已安全认证,请放心扫码”,并标注“添加客服免费领取生活礼包一份”。页面声称该二维码安全再次扫码后,记者进入一个聊天页面,聊天对象是“美团在线客服”,要求记者提供手机号码以核实名额进行配送物资。由于始终对“美团送礼”存疑,记者询问对方是不是美团。对方倒也坦白,承认自己并不是美团,而是“由唯品会、苏宁易购、美的、苏泊尔、奥克斯、海尔等等一线品牌组成的商家联盟”;至于记者,“是在商家店铺曾经消费过随机挑选的客户,本次回馈老客户的礼品由美团提供配送,所有的活动都是免费领取,不需要任何费用的”。对方询问记者在哪里购物留下了信息,记者表示不清楚;对方回复,可以提供手机号查询。考虑到手机号为实名认证且绑定过资金账户,记者拒绝提供。对方表示,这样就不能参与活动了。经过记者追问,对方表示,如果手机号在赠送名单库中,可以参加商家抽奖,奖品包括“空调电视机洗衣机等”。但对方承认,只有抽奖才可能有礼品,不是直接赠送礼品。记者继续追问赠礼商家到底是谁,对方始终不肯透露,最后不再回答记者提问,对话不得不结束。部分聊天记录“免费送礼”陷阱浮出水面那么,美团,以及“美团客服”所称的唯品会、苏宁易购等,举办过类似的免费赠礼活动吗?上述企业和平台均否认。美团还向记者提供了一份《美团关于冒充公司发布招聘广告、送小礼品诈骗的声明》表示,近期陆续接到用户投诉和媒体反馈,与记者的遭遇类似:不法分子冒充美团公司,通过发布招聘广告、送水果、送水杯、关注公众号诱导添加好友、扫描二维码进群领福利等方式,诱导用户加微信好友、拉群,进而实施诈骗等犯罪行为。对此,美团已协助湖南、广东、内蒙古、福建、江苏、辽宁、浙江等地警方抓捕相关犯罪嫌疑人75人,涉案金额逾百万元。美团提醒,平台没有直接邮寄礼品的活动,也不会通过美团客服无故联系用户要求加群、派发红包等。提醒公众警惕这类新骗局,若接到相关信息或发现可疑情况,可登录国家反诈中心App或拨打110举报。美团发布的声明以及梳理的诈骗手段记者又向微信方面求证,获悉微信并没有“微信活动认证”“此二维码已安全认证,请放心扫码”等功能。记者扫码时看到的相关字样应当是不法分子设计的页面,为的是博取公众信任。至此,“免费送礼”陷阱浮出水面。不难发现,不法分子步步设局,诱导公众:第一步,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黑灰产业链获得潜在受害人的信息,包括姓名、地址等。这些信息可能在各种网购环节中泄露。第二步,不法分子以知名互联网企业的名义,向潜在受害人快递廉价“礼品”,并附有“答谢优质客户”、入群再领礼品二维码等,获得潜在受害人的好感。第三步,设计所谓的“安全扫码页面”,打消潜在受害人的顾虑,诱导潜在受害人“扫一扫”。第四步,冒充知名企业客服,诱导潜在受害人参与“非法刷单”“抽奖赢礼品”等诈骗活动。“刷单”的危害警方已多次提醒,而“抽奖赢礼品”的核心是骗取潜在受害人购买劣质产品或服务。潜在受害人发现上当后,很难退货及维权(可参考这些报道《千万小心这个骗局!毕业于985、211大学的记者都上当了》《29.9元充值100元话费券?小心,这则广告不能信》)。举一反三,谨防上当对亲历陷阱各个环节所获得的信息,记者均保留了相关凭证,向相关方面举报;也想提醒公众,新骗局环环相扣,隐蔽性较强,一定要提高警惕。同时,公众要当心这一骗局改头换面——此次不法分子冒充的是美团客服,但下一次可能是其他的知名互联网企业,尤其是电商企业;“微信活动认证”“此二维码已安全认证,请放心扫码”等字样也可能换成其他平台认证等字样,欺骗公众……对于这些诈骗手段,公众要擦亮眼睛,牢记“天下没有免费的馅饼”——对于莫名收到的“免费馅饼”,务必提高警惕,它很可能是精心包装的陷阱。对于所谓的“官方活动”,应通过平台的官方客服求证核实,切勿相信“免费馅饼”所提供的联系方式,“免费馅饼”里的是假客服。此外,互联网平台要强化安全工作,与公安部门联合打击网购市场的黑灰产业链,并及时发布提醒,帮助公众识别骗局。微信编辑:何夕还原事实,洞悉真相。欢迎关注,留言举报!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
2023年3月22日
其他

新华社记者曝光这类App

当前,互联网婚恋交友平台因能够提供快捷、便利相亲服务,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在手机应用商店,婚恋交友类App数量极多,不少下载量在千万以上。“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这类App鱼龙混杂,有的存在大量虚假账号,一些不法分子藏身其中,以相亲为名实施诈骗,给用户带来精神和经济损失。网络交友遭遇雷同套路有的被骗高达数十万元近日,山东烟台莱山公安破获一起以网络交友为名实施诈骗的案件。经公安部门调查,犯罪嫌疑人将自己包装为有多处房产、有豪车,并和朋友共同承包酒店的“优质男”。与受害者接触一段时间后,他以“承包酒店需要周转一下资金”为由,诈骗十余万元。记者了解到,一些互联网婚恋交友平台套路多多,“婚托”“酒托”“饭托”层出不穷,甚至成为诈骗分子的“栖息地”。青岛市民俞凡近期下载了一个主打同城交友的婚恋交友App。“在平台认识了几名女性。她们有的主动提出想深入了解,有的甚至很快就要见面。让人怀疑的是,这些人的聊天方式都很一致,并且时不时提到投资赚到了钱,建议我也参与。”俞凡说。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检察院近期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2月,共办理婚恋诈骗案件35件,占同期受理诈骗案件总数的8.05%。通过分析发现,此类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法都高度雷同。记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和互联网投诉平台黑猫投诉也均看到,关于婚恋App用户遭遇诈骗的案例和相关投诉,仅今年就有几十起。有受害者在某婚恋App上花费高价购买了VIP服务,以为后续的相亲能更放心,在此后与平台上的异性接触过程中放松了警惕,被不法分子骗取钱财,金额高达数十万元。大量虚假账户能“轻松”注册不法分子招募“聊手”记者调查发现,婚恋交友类App之所以频繁引出诈骗案件,与这类App中账号注册审核不严有较大关系。用户花费不菲,本以为能遇到合适的人,但很多看上去优质的对象并非真实用户。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婚恋App中不少条件优异的用户,其实是虚假账号。这些虚假账号,是由“中介”通过支付报酬拉拢人注册的账号。虽然有的App似乎审核较严,需要注册者上传照片、视频等信息,但事实上,账号注册后使用者并非注册者本人,而是由客服统一运营管理。一位业内人士把记者拉入一个名为“婚恋集结”的QQ群。记者看到,群里已有1700多人。时不时有“中介”发布账号注册任务,完成一单给予20元到80元不等的“佣金”。不少群成员会接单。“中介”还会要求在注册账号时,将个人资料按照他发布的内容填写,例如将信息设置为:“年龄35岁,学历本科,职业计算机,月收入1万至2万元,身高1米60”。有“中介”说,一些婚恋App为付费VIP用户提供智能匹配功能,这些信息精确的账号正是为了满足这部分需求,但内容大都是假的。记者找到一名“中介”,询问如何使用这些账号。对方表示,运营人员会先对账号进行包装,在平日里对聊天对象嘘寒问暖,取得信任,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将这些账号打包卖出。这名“中介”坦承,这些虚假账号很容易被不法分子用来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例如,在聊天时怂恿对方购买虚假股票等金融产品。“不法分子会利用用户求偶心切的心理,先编造优质的个人条件,再慢慢用话术让受害者‘上钩’。最后,被害人往往会遭受情感创伤与财产损失双重打击。”一名办案民警告诉记者,近年来,“杀猪盘”频繁出现在婚恋App上,这类婚恋诈骗案件多有团伙性作案、涉案数额大等特点。
2023年3月22日
其他

这些App,要小心!

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电信条例》《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组织第三方检测机构对群众关注的生活服务、休闲娱乐、实用工具等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及第三方软件开发工具包(SDK)进行检查。2023年3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通报,55款APP(SDK)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在通报中表示,上述APP及SDK应按有关规定进行整改,整改落实不到位的,将依法依规组织开展相关处置工作。附件工业和信息化部通报存在问题的APP(SDK)名单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微信编辑:耳月还原事实,洞悉真相。欢迎关注,留言举报!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
2023年3月22日
其他

上海有医生感染禽流感死亡?请把这条推送转发到家族群和朋友圈

近日,上海辟谣平台收到大量网友留言询问,网传“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医生昨天凌晨四点二十一分因H7N9死亡,参与抢救的医生已被隔离”以及“华医院崇明分院昨天凌晨二十三分,二十三名男女感染ng病毒死亡,最大的35岁,小的1岁,参与抢救的医生已隔离”等两条消息是不是真的。还有部分网友认为,这是假消息,但仍希望上海辟谣平台澄清一下。后台收到的部分留言经核查,这两条消息都是谣言,而且是反复出现、反复被澄清的谣言。针对这两条消息多次死灰复燃的情况,上海辟谣平台进行了溯源和调查,希望通过分析这两条谣言,帮助公众更好地识别它们;也希望下次再看到类似消息时,网友们能理直气壮地站出来,主动告知传谣人:它们是假的。10年前的谣言,进化了10多个版本经了解,近期包括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在内的上海各大医院中都未出现医生感染H7N9病毒死亡情况,也没有23人病人感染ng病毒死亡的情况。同时,“华医院崇明分院感染事件”的消息本身漏洞百出:第一,上海并无“华医院崇明分院”,疑似为“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漏字的结果,而该院近期无相关事件。第二,“ng病毒”的说法不准确,这或是指“ng阳性”,指的是淋球菌感染。不过,淋球菌是一种人体寄生菌,本条谣言却称该病毒来自香蕉,完全是无稽之谈。第三,该谣言“提醒”避免感染的方式是不吃南汇的香蕉,但南汇并不产香蕉。上海辟谣平台进一步溯源发现,“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医生死亡”谣言始于2014年。当时,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通过微信公众号辟谣:该院不存在相关事件。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在2014年发布的辟谣信息至于“华医院崇明分院感染事件”的“源头”,由2018年河南商丘夏邑县男子郭某某编造。当时,郭某某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夏邑县公安局行政拘留10日。2018年夏邑县公安局对郭某某造谣的通报近10年来,这两条谣言虽屡被澄清,但经常死灰复燃,历经了10多个版本的“迭代”。比如,谣言中的医院名称、感染人数、病毒名称、涉及地区及食物等,西瓜、樱桃、草莓、香蕉、桃子、鸡、鸭等都被造谣说不能吃,吃了会感染病毒;而“感染”的病毒名称各不相同,甚至出现了子虚乌有的“SB250病毒”等。但不论文字怎么变,其核心仍是谣言。所以,公众若看到类似格式的消息,基本可判断为谣言:“XX医院昨天凌晨X点X分,X人感染X病毒死亡,参与抢救的医生已被隔离,中央X台电视新闻已播出,暂时别吃X,目前有X人已感染。收到后马上发给你关心的人。”谁在传播谣言?对于这两条谣言的“原始版本”和“迭代版本”,多地媒体都曾澄清。为什么屡禁不止?一个重要的原因,与传播方式有关。调查发现,这两条谣言大多以“发言”的形式出现在圈群中,并非来自自媒体平台。由于圈群聊天以“熟人/半熟人”为主,所以看到“熟人/半熟人”传播这一消息时,旁观者即便心存疑虑或明知是谣言,碍于情面,往往也不会直接反驳。“我是在业主群里看到这条消息的,不太相信,就问了一句‘这是真的吗’,对方没回答,我也就不好意思追问了。”向上海辟谣平台发来询问信息的粉丝王女士说。“我妈把这条消息发在家族群里,我直接和她说是假的,但她不信,还说‘小心点总归没错’。所以希望你们辟谣,我能把辟谣信息转发到家族群,希望老太太不要再乱转发了。”发出“求辟谣”消息的粉丝蓝女士说。当上海辟谣平台追问王女士的邻居、蓝女士的母亲这两条消息的出处时,他们都说,是从其他聊天中看到的,并不知道准确出处,也不存在造谣传谣的故意,只是想提醒别人。业内人士表示,由于这类消息的传播者往往是“道听途说”“顺手转发”,并非恶意造谣,所以很少会被追究责任。于是,类似消息像烧不尽的野草,隔段时间又会面世。谁来制止谣言?但是,真没办法制止这类谣言了吗?或许,要有点“人人有责”意识。一方面,多渠道获取信息、多渠道验证信息,能增强对谣言的识别能力。从上海辟谣平台后台收到的留言看,很多网友对最近传播的这两条消息都持怀疑态度,只是希望再多一条“官方认定”。很多转发者传播这类谣言,是因为过于相信“口口相传”,认为社群聊天里的“熟人不会骗我”“熟人有根据才转发的”。殊不知,如果追问这些消息的来源,对方通常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然而,在“随手转发”异常便捷的今天,“口口相传”的准确性已经大打折扣。提高防谣意识,要有多渠道获取信息、多渠道求证信息的意识。例如,对类似“XX医院有人感染X病毒死亡”类型的谣言,官方媒体和机构都曾多次辟谣。收到这类消息后,在网上检索一下,就会发现很多辟谣信息,谣言也就不攻自破。另一方面,不要被感情绑架,主动向谣言和传谣者说“不”。类似“XX医院有人感染X病毒死亡”的谣言其实很拙劣,但造谣者的一句“转发给你关心的人”,感情绑架了不少转发者。从部分网友的介绍也能看出,很多时候碍于情面,未能指出传谣者的错误做法。这恰恰为“旧谣新传”提供了土壤。如果在传播这类谣言的聊天群中,有一个人能主动站住来,澄清谣言并制止传谣,或许能让更多的人避免被误导。其实,从情感的角度看,直言不讳地揭露谣言,才是真正的关心。微信编辑:何夕还原事实,洞悉真相。欢迎关注,留言举报!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
2023年3月21日
其他

问答 | 上海黄浦江畔的烟囱“温度计”为何要拆?回应来了

在上海的黄浦江畔,伫立着一支“温度计”,24小时记录着上海的温度。上海市民应该对此非常熟悉,它就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大烟囱上安装的刻度显示屏。最近,有市民朋友发现,大烟囱上原来的LED显示屏和模块灯具已被拆除,“温度计”看不到了。此事经过媒体报道后,市民网友都表示“温度计”承载了很多人特别的回忆,拆除可惜了。
2023年3月20日
其他

专业人员能帮你多退税?小心!

近日,个人所得税开始退税。许多网友在网络平台晒出了自己的退税金额,少则几十元,多的上万元。不过,有骗子也紧跟热点,在这个退税的高峰期,开始搞事情。您有一笔退税待领取?这些年来,大家对个税汇算申报已经由最初的“懒得弄”变成“怎么还不开始?”这时的你突然收到一条短信,会不会马上点击链接?☞☞国家税务总局XX分局提示:2023年度个人所得税汇算申报工作已经开始。经税务系统显示,您有一笔10000元的退税,请您登录税务局指定网站(www.xxx.com),根据提示操作办理,逾期将不予办理。注意!!!这是诈骗分子以高额退税金作为诱饵,想通过钓鱼网站套取你的银行和个人信息,卷走你的钱财!警方提示:时刻谨记不要点击陌生网站链接,特别是不明号码发来的短信中列出的网站链接。所有事项,请直接前往官方网站、APP办理。专业人员帮你多退税?多退一些税岂不是好?不少人相信网上所谓的“专业退税”。☞☞不法分子说:“只要提供个税APP账号密码和银行卡号,我们就可以帮忙操作办理个税汇算退税,按退税到账金额比例支付服务费,若没有成功不收取费用!”注意!!!这是诈骗分子通过电话/短信,以“专业退税没成功不收取费用”来骗取你的个人账号、密码和银行卡信息,随之转移你的财产!警方提示:汇算开始前,先登录“个人所得税”APP,查看自己综合所得和纳税情况,并核对相关信息为纳税做准备,按照提示进行操作。千万不要向任何陌生人提供自己的任何账号及密码。税务稽查人员联系你?有不法分子会冒充“税务稽查部门人员”,通过拨打电话或发送短信告知,你被列入本次税务稽查的名单。他们接下来会要求通过聊天软件,发送假通知、假资料清单等文件,骗取你的信任,进而要求转账至指定账户以此达到骗财目。注意!!!这是诈骗分子冒充稽查人员,通过发送虚假文件等骗取您的信任,以此达到骗财目的。警方提示:如果税务稽查部门开展随机抽查工作,也会有严格的规定和程序,不会通过短信、QQ、微信等途径告知纳税人提供相关资料。如有必要,请直接前往税务部门处理。人工退税要注意骗子通过广撒网来搜索目标,根据对方的回复来筛选退税已进入到国库处理阶段的人群。然后声称自己是税务机关的工作人员,告知受害人个税APP系统出现故障,需要进行“人工退税”。下一步就是要求受害者提供身份证、银行卡账号和验证码等个人信息进行身份核对。一旦受害者提交了个人信息后,骗子便消失无踪。警方提示:遇到所谓的“人工退税”来电时,首先要保持警惕,不要轻信来路不明的陌生人,尤其是突然打来的电话;在得知个税APP系统故障后,应当直接联系个税APP的人工客服进行核实,不要相信所谓的“人工退税”;要时刻保护好自己的身份信息,避免泄露个人敏感信息,如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码等。如果不确定某些信息是否真实或有疑虑,可以向当地的税务部门进行咨询或举报。教唆填报虚假个税信息可别听骗子通过各种方式教唆被害人虚构或篡改自己的个人所得税申报信息,以“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个人负担”等为由相引诱,或者以虚假资质、名义等方式为被害人提供所谓的“服务”,诱导其交纳高额费用。教唆填报虚假个税信息骗局具有欺诈性,给个人财产和社会安全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风险,大家一定不要上当。(教你退个税的“推销广告”千万别信)网警提醒:在个税申报时期,极容易被各种不法分子“盯上”,登录虚假网站填写个人信息,导致个人信息泄露,财产损失。请记住保护好个人隐私,银行账号和验证码不能轻易泄露。另外,对个税信息申报流程,一定按照官方指引进行操作,如遇到税务方面的问题,可咨询12366或本地税务机关。如不慎被骗或遇可疑情形,请注意保护证据,立即拨打110报警或拨打96110。来源:“公安部网安局”微信公众号微信编辑:糖炒栗子还原事实,洞悉真相。欢迎关注,留言举报!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
2023年3月20日
其他

“种草笔记”能相信吗?杜撰的产品竟然也好评如潮

对很多热衷网购的消费者来说,“种草笔记”一词并不陌生,使用者把对产品的体验及评测,通过视频或图文分享给网友。可是,这些"种草笔记"真的可信吗?20天体验视频都是同一天拍摄一位拥有一百多万粉丝的时尚博主宣传某美容仪时,称自己连续使用20天,脸部有明显的紧致效果。视频直接展示脸部的前后对比,似乎很有说服力,但网友很快发现了视频中的异样。曾在上海一家网络红人经纪公司从事互联网博主广告对接工作的小江(化名)就发现,床上的褶皱、枕头的位置、被子卷的位置竟都是原模原样!“第七天之后,在浴室场景操作的时候,肩带扭曲的位置都一点也没变,所以基本能判定是同一天拍出来的了。”随着批评声越来越多,五个月后,这位博主终于在道歉信中承认造假。既然拍摄过程造假,那视频中所谓的"提拉紧致"效果,又是从何而来呢?小江揣测跟修图不无关系。他透露,有时候网红造假,也是因为品牌方或网红经纪公司不接受过长的评测周期。“我们说的东西,纯粹就是品牌方希望我们说的东西。博主的任务就是把它念出来,并且表现得像是自己用的一样。不论甲乙方都是希望这个东西速战速决的,结算起来也快,可以迎接下一个广告。”无需亲自体验用素材二次编辑后就可获得报酬那么,这种操作是行业普遍现象吗?网红经纪公司在承接客户的需求后,是否会对体验、试用的真实性进行监督和把关呢?为追寻答案,记者又以应聘者的身份,面试了几家广告营销公司的文案岗位。上海某广告营销公司工作人员称,关于文案,“达人可以自己写,我们这边审;或者我们会帮达人把整个文案的条条框框都列好,然后往里面填,里面产品好坏与我们没关系。”经纪公司提供的“种草”营销任务书,明确规定了产品的卖点和创作方向。为节约成本或严格把控"种草笔记"的内容,商家甚至会直接提供产品美图供博主们直接发送。此外,为了让“种草”文案更能让消费者信服,创作者也有一套成熟的话术。“让文案变得很‘软’,很消费者的语气。”一位从事美妆类产品营销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在执行美妆产品“种草”营销时,广告公司还会为达人划分创作方向。比如,医美方向的达人可以说,“我最近做了医美,过敏很严重,但在医生朋友的推荐下用了某款产品,果然就好了。”宝妈方向的达人可以说,“经常熬夜照顾小孩,皮肤感觉暗沉、松垮……”虚构的“三无”洗面奶竟有500名博主报名要代言那么,如果一个产品根本就不存在,它还能在小程序上架吗?记者虚构了一款洗面奶,试着以广告代理人的身份发了招募帖。约两个小时后,产品审核通过,整个过程没有要任何关于产品合格证方面的一些资质证明。记者将这次“种草”任务的报酬定在100元至1000元区间。短短几天,就吸引了五百余名博主报名。其中有粉丝量仅数十人的新人博主,也不乏坐拥数十万粉丝的“中腰部”网红。让素人博主向粉丝“种草”这款洗面奶,记者仅花费了50元。如果这款“三无”产品真的存在,并在网络上进行大量的推广、营销和销售,将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假的“种草”笔记为何难监管?如何判断"种草"笔记是不是商业广告?笔记推广了三无产品,甚至产生不良后果,又该由谁负责?万商天勤(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崔赫表示,品牌方或第三方营销公司有偿招募网络博主,并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表不真实的内容,这明显构成了一种虚假的意思表示。如果这个行为被法院认定为是违反广告法的行为,那么品牌方作为广告主,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而第三方营销机构和博主要对广告主承担连带的民事赔偿责任。真实是吸引和留住用户的基础,虚假营销或许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到部分消费者,但长远来看,如果消费者发现上当受骗,平台和品牌的形象将加倍受损。对于“种草”博主来说,也应该爱惜自己的羽毛,不要因为一时贪念,失去了粉丝给予的信任。来源丨看看新闻Knews深度报道团队微信编辑:糖炒栗子还原事实,洞悉真相。欢迎关注,留言举报!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
2023年3月17日
其他

“0糖”饮料真的无糖,还可能“伤身”?揭露甜蜜的“陷阱”

“饮料不标‘0糖’都不敢卖了。”这是一句业内人士的自嘲,也是当下饮料行业的普遍现象,饮料的包装和标签上充斥着“低糖”“无蔗糖”“0糖”等字眼。在商家的不断“暗示”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低糖”“无蔗糖”“0糖”与健康画上等号。但事实真如此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调查发现,这是个甜蜜的“陷阱”。“0糖”不是无糖记者从沪上多家超市、卖场随机购买了20款不同品牌的饮料,结果多达九成的饮料外包装有“低糖”“无蔗糖”“0糖”等标识标签。用“健康”标签“轰炸”后的效果如何?数据显示,以“0糖”气泡水起家的元气森林2020年、2021年的营收分别为29亿元、70亿元,2022年预计营收为80亿元至90亿元,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消费者对“0糖”饮料的日益认可。然而,购买“0糖”饮料不等于购买了健康。所谓的“0糖”,并不是彻底无糖,而是含糖量较低,符合标称“0糖”的要求;或者用甜味剂等代糖来替代白糖、砂糖、蔗糖、葡萄糖等传统糖类。我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明确,每100克/毫升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糖)含量不超过0.5克,可标注“无糖”。这意味着,在一瓶500毫升的饮料里,只要糖含量不超过2.5克,即可标称“无糖”。如果以一颗方糖4.5克计,那么这瓶“无糖”饮料里可能加了半颗方糖,知道真相的消费者还会认为它们是健康的吗?“低糖”饮料的含糖量就更出乎意料了。根据相关标准,每100克/毫升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糖)含量不超过5克,可标注“低糖”。以一款净含量300毫升的“COSTA燕麦摩卡低糖咖啡饮料”为例,其糖含量达到4克/100毫升,也就是说一瓶咖啡含有12克糖,即二颗半方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每日糖的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喝两瓶上述咖啡,一个成年人一天的“糖限额”已几乎用完。有人会问,为什么我国国家标准对“0糖”的要求不那么严格,明明含糖,只要含量不超过限值都能叫“0糖”?这是因为有些产品的原料是牛奶或植脂末,这些原料带有的乳糖或糖浆会随原料带入产品,因此标准给这些想宣称“0糖”的产品一个“容错”的空间。不过,这种善意在现实中被一些厂商钻了空子,明明原料没有将糖带入产品,而是自己主动添加了适量的糖,只要含量在标准允许的范围内,就可以继续光明正大地宣称“0糖”。“0糖”可能“伤身”?再来看甜味剂,已经成为广大食品厂商实现“0糖”的“灵丹妙药”。“元气森林苏打气泡水”含有赤藓糖醇、三氯蔗糖;“脉动维生素饮料”含有赤藓糖醇、蔗糖素、安赛蜜;“可口可乐零度汽水”含有阿斯巴甜、安赛蜜、蔗糖素;“贝欧宝叶黄素酯软糖(无糖型)”含有麦芽糖醇液、木糖醇。随便翻一翻各种饮料、食品的配料表,就能找到甜味剂的身影。然而,直至今日,都没有确凿的科学证据让甜味剂彻底摆脱威胁人体健康的嫌疑。2023年2月,权威期刊《自然·医学》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称赤藓糖醇可能提高心脏病风险。赤藓糖醇可显著增强胶原依赖性血小板黏附率和血栓形成,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明显增加相关,包括死亡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中风。研究人员认为,关于长期吃赤藓糖醇对健康的影响还没有定论,有待进一步研究。不止是赤藓糖醇,其他甜味剂的安全性在学术界也受到争议。大多数研究认为三氯蔗糖是安全无毒的,但也有研究发现三氯蔗糖及其水解产物具有一定的毒性,能够损伤大鼠胃和肺的DNA,同时能降低小鼠与人类的精子活力。还有研究发现甜菊糖苷可能有一定的致癌性。《美国临床营养学》的一项研究还发现,甜味剂让人感觉到甜味,却不能引起血糖的相应增加,是对人体代谢系统的“欺骗”,这种长期多次的欺骗,容易造成人体代谢调控机制的紊乱。既然风险尚无定论,那么从最谨慎的角度来考量,饮料厂商使用甜味剂时,还是悠着点好,消费者更要小心为上,尽量少喝、不喝“0糖”饮料,切勿迷信“不含糖就是健康的”这种鬼话。“低糖”的“障眼法”消费者即使喝到了真正低糖的饮料,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健康不受任何影响。记者注意到,“低糖咖啡”“低糖电解质水”“低糖饼干”等产品的营养成分表上,虽然碳水化合物(糖)的含量不高,但脂肪、咖啡因、钠等物质的含量并不低!如上述COSTA燕麦摩卡饮料中明确标注每100毫升含2.4克脂肪,其中0.3克是饱和脂肪。在一款“零食狂无蔗糖香葱苏打饼干”中,每100克的脂肪含量高达22.8克,钠含量高达573毫克。光顾着躲避糖的消费者,稍有不慎,就会落入其他物质摄入量超标的“陷阱”。高盐(钠)摄入可增加高血压、脑卒中、胃癌和全因死亡的发生风险。脂肪摄入过多可增加肥胖的发生风险。摄入过多反式脂肪酸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消费者在遇到“0糖0脂0卡”“低糖”“无蔗糖”等标签时,不要盲目迷信,应查看食品标签中的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破除“0糖”“低糖”食品的“障眼法”,健康地享用美食。微信编辑:大白还原事实,洞悉真相。欢迎关注,留言举报!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
2023年3月15日
其他

“国学经典”都能相信?短视频里有“新闻发布会”?最新“造谣套路大全”来了

最近,中央网信办发布了《关于开展“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表示自即日起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整治“自媒体”乱象,破解“自媒体”信息内容失真、运营行为失度等深层次问题。上海辟谣平台注意到,《通知》不仅强调了网站平台在谣言治理上的主体责任,而且罗列了自媒体造谣传谣的多种形式。梳理后,堪称最新版本的“造谣套路大全”。公众在浏览自媒体发布的各种信息、短视频时,可以参考这份“造谣套路大全”,避免上当受骗;如果发现有类似的造谣传谣现象,可以向平台举报,督促平台治理。同时,上海辟谣平台也欢迎公众通过留言提供谣言线索,我们将尽力求证,及时答复。套路一常规造谣传谣行为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编造虚假事件、离奇故事,臆造案事件原因、细节、进展或结果,无中生有制造谣言。二是集纳旧闻旧事冷饭热炒,使用异地新闻嫁接拼凑,选取无关人物、图片、音视频恶意关联,移花接木制造虚假消息。三是打着“国学经典”“红色文摘”等旗号,杜撰老一辈革命家诗词或者言论。套路二炮制有害信息常见的有搭蹭公共政策、宏观经济形势、重大灾难事故、社会热点事件等,断章取义歪曲解读、颠倒是非抹黑攻击、渲染悲情煽动对立,制造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干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害信息。套路三恶意炒作通过搬运倒灌、“标题党”炒作、集中发布相似文案、多账号联动发文等手段,肆意传播明知或应知为谣言、虚假消息、有害信息。还有“自媒体”在谣言、虚假消息已被澄清,有害信息已被查实的情况下,仍盲目跟风、人云亦云,搬运散播谣言、虚假消息、有害信息。套路四假冒仿冒官方机构、新闻媒体和特定人员也有三种类型:一是利用账号名称信息假冒仿冒的“自媒体”。在名称、头像、简介等账号名称信息中,使用相同或相似名称、标识等,假冒仿冒党政军机关、事业单位、新闻媒体的“自媒体”;在账号名称信息中擅自使用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地理名称、误导公众的“自媒体”;通过更改账号名称、修改个性签名、新设用户头像等方式,冒充官方机构、新闻媒体工作人员及其他特定人员的“自媒体”。二是利用信息内容假冒仿冒的“自媒体”。谎称所谓热点事件当事人、亲友或相关人员爆料案事件线索细节、求救信息等内容的“自媒体”;篡改、截取官方新闻发布会、通报等部分内容,制作发布假通报等信息的“自媒体”;在直播间或短视频背景中假借与电视新闻节目相同或相似布景的“自媒体”。三是无专业资质却假冒仿冒的“自媒体”。有的自媒体并没有教育、司法、医疗卫生等领域的资质,却擅自使用“教师”“教授”“律师”“医生”“医师”等称谓,假冒仿冒专业人士,发布育儿、教育心理学、法条解读、案件剖析、医学知识科普、疫情形势解读等专业领域信息。套路五蹭炒热点吸粉引流通过不当评议、胡乱解读、片面曲解公共政策、社会热点事件获取热度,借机推销售卖商品、课程或服务,接受用户打赏,开通付费咨询,在直播间带货;打着探访、追踪、帮扶、救助等旗号,在灾难或事故现场、热点事件发生地,热点人物相关地等场地开设直播、拍摄视频,消费灾难,借势引流。套路六造热点博流量主要有三种现象:一是在重大案事件发生后以恶意揣测、散播阴谋论、关联集纳等方式挑动公众情绪、制造次生舆情。二是刻意选取民营经济、家庭矛盾、婚恋生育等高关注度话题,发布争议性、误导性言论煽动对立、撕裂社会共识。三是打造违背公序良俗的“励志网红”、低俗人设等,哗众取宠收割流量。套路七利用弱势群体进行流量变现同样有三种行为:一是哄骗、利诱老年人摆拍视频、开设直播,骗取网民点赞、打赏、捐赠等。二是欺骗、引诱残障人士,通过卖惨、恶搞、虐待等违法失德方式博取流量。三是罔顾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利用未成年人牟利。治谣不力网站平台要担责中央网信办明确,网站平台要深入自查自纠,从严从重处置顶风违规、屡教不改的“自媒体”;对管理不力、姑息纵容的网站平台,将依法采取限期整改、罚款、暂停相关功能、关停下架等处罚,警示“自媒体”和网站平台做好自我管理。同时,将遏制“自媒体”的违规营利行为,指导网站平台运用经济手段,对违法违规营利的“自媒体”予以清空粉丝数量,暂停或关闭直播、用户打赏、知识付费、收益提现权限,下架商品链接,取消广告收益、流量分成等处罚措施。微信编辑:大白还原事实,洞悉真相。欢迎关注,留言举报!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
2023年3月14日
其他

小心食品标签里的那些“坑”!

全麦面包里没有全麦?蟹肉棒里没有蟹肉?“无糖饮料”里也有糖?今天就来扒一扒,食品标签里的那些“坑”。“小麦面包”伪装成“全麦面包”全麦、全谷物面包在市场上走红后,就有商家钻起了空子。例如,某品牌山型全麦吐司,配料表中只有小麦,没有全麦,而包装上却赫然写着“全麦面包”,实际上还是“小麦面包”这样的精制谷物。某品牌“全麦吐司”配料表中只有小麦粉,没有全麦粉。消费者如何避免买到这样的“伪全谷物食品”呢?最重要的是仔细看配料表,列在第一位的食材必须是全谷类,如“全麦粉”(建议选择全麦粉含量>50%的产品)、“黑全麦粉”、“全玉米”等字样。按照国家法规要求,加工食品的各种原辅料和食品添加剂都必须在配料表中标示并按递减顺序一一排列(加入量少于2%的配料除外),即加入量最大的配料应当排在第一位,加入量少的配料排在后面。即使食品包装上写着“全麦面包”“五谷杂粮”“粗粮饼干”等字样,也并不一定是全谷物食品。包装上的产品名称不一定与配料表相符,消费者在选购时要仔细甄别。“蟹肉棒”里没蟹肉绝大多数蟹肉棒、龙虾丸等产品的配料表显示,其中并不含螃蟹肉、龙虾肉。其主要成分是鱼肉糜和淀粉,有些还加入了大豆蛋白或蛋清,通过调味,呈现出螃蟹、龙虾等口味。而且即便使用鱼肉糜制作,也有品质区别。某品牌“蟹棒”配料表中是鱼糜、淀粉等。当产品风味仅来自所使用的食用香精香料时,就需用“XX味”来命名,严格来说,这类产品应该称为“蟹肉风味棒”“龙虾风味丸”。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要求生产企业更准确地为这类产品命名,包括将“蟹肉棒”更新为“蟹味棒”“蟹味柳”,“龙虾丸”更新为“仿龙虾风味鱼丸”等,市场上有部分产品已更名。目前已有商家将“蟹肉棒”更名为“蟹味棒”。同理,仅使用草莓香精但是没有草莓成分的蛋糕,食品名称仅能标注为“草莓味蛋糕”,而不能标注为“草莓蛋糕”。消费者看到类似产品时,一定要仔细查看配料表中是否出现了相关原料。“无糖饮料”不是真无糖无糖饮料里往往只是没有蔗糖,而不是真的没有糖。例如,在某款广受年轻人青睐的饮料包装上,印有0糖0脂0卡的字样,但其配料表中却清楚标明含有赤藓糖醇和三氯蔗糖。“无糖饮料”里没有蔗糖,但有代糖。该饮料正是用代糖来替代传统糖类,并不是真正的无糖。如糖精、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等都叫做“代糖”,在食品和饮料中被广泛用于替代蔗糖、葡萄糖、果糖等传统甜味剂。而大多数甜味剂不止比蔗糖更甜,还有可能干扰胰岛素的分泌。想获得健康需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自觉远离甜食,用甜味剂来代替蔗糖只不过是自欺欺人。“含乳饮料”不是“乳制品”而是“饮料”市场上五花八门的牛奶味饮料、活性乳酸菌饮品、酸奶冻干块等“含乳饮料”都是饮料,而不是真正的乳制品。虽然配料表中含有发酵乳、乳清粉、脱脂奶粉、乳杆菌、双歧杆菌等配料,但“含乳饮料”的本质是饮料,不是乳制品,不可与牛奶、酸奶相比。某品牌“酸奶冻干块”也是饮料,而不是乳制品。含乳饮料执行的是国家标准GB/T
2023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