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基因

其他

华大基因与乌兹别克斯坦签订合作备忘录,助力本地精准医学发展

11月5日,华大基因与乌兹别克斯坦创新发展部举行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约暨合资公司成立仪式,宣布在乌设立合资公司Genscreen,助力当地公共卫生防控、精准医疗等项目。乌兹别克斯坦创新发展部副部长图尔蒂库洛娃(ShahloTurdikulova)、华大基因独联体区域总经理程俊携团队在塔什干现场出席签约仪式。乌兹别克斯坦驻华大使阿尔济耶夫、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政治处一秘阳显仁、华大集团首席执行官尹烨、华大基因首席执行官赵立见等线上出席了签约仪式。乌兹别克斯坦驻华大使阿尔济耶夫对合资公司的成立表示祝贺,他表示:中国的生命科技龙头企业华大基因与乌方成立合资公司,将有助于提升乌方精准医学检测领域的创新发展。乌兹别克斯坦创新发展部副部长图尔蒂库洛娃女士对与华大基因在乌兹别克斯坦开展合作充满期待,并表示:“很乐于见到华大基因参与乌兹别克斯坦创新发展,希望双方的合作可以为乌兹别克斯坦人民的健康谋福祉。”华大集团首席执行官尹烨线上参加签约仪式并发表致辞:“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在抗击疫情的工作中进行了深入交流与合作。今年3月,华大基因首席执行官赵立见向创新发展部捐赠‘火眼’气膜实验室,助力乌方应对新一轮疫情。乌方制定了新的《乌兹别克斯坦发展战略》,我们坚信随着在乌合资公司的成立及顺利运营,华大基因可为乌推进未来发展和提升人民福祉做出贡献。”华大基因首席执行官赵立见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并表示:“在双方的优势加持下,相信Genscreen会成为乌兹别克斯坦,乃至整个中亚地区最有竞争力的第三方实验室,向乌方医疗保健体系引入新的临床实验室检测服务和医疗技术,更好地为妇女及新生儿提供精准医学服务。”乌兹别克斯坦创新发展部副部长图尔蒂库洛娃(右)、华大基因独联体区域总经理程俊(左)随后,华大基因独联体区域总经理程俊代表华大基因与创新发展部副部长图尔蒂库洛娃女士交换备忘录文本。塔什干会议现场举办了开业剪彩仪式,在场嘉宾共同欢庆合资公司的成立。程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Genscreen将有望满足乌方不断增长的临床检测需求,着重于建设高度专业化且领先的检测能力,为孕期妇女及新生儿提供更好的检测服务。作为全球领先的科学技术服务提供商和精准医疗服务运营商,华大基因通过基因检测、质谱检测、生物信息分析等多组学大数据技术手段,为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医疗机构、社会卫生组织等提供研究服务和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华大基因始终以推动生命科学研究进展、生命大数据应用和提高全球医疗健康水平为出发点,基于基因领域研究成果及精准检测技术在民生健康方面的应用,致力于加速科技创新,减少出生缺陷,加强肿瘤防控,抑制重大疾病对人类的危害,实现精准治愈感染,全面助力精准医学。关注我们!获取最新资讯!
2022年11月7日
其他

汪建:从参与接轨到时空组学的全面引领,做生命时代先行者

从承担“人类基因组计划”1%任务、“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10%任务,到独立完成“亚洲人基因组图谱”100%任务,再到完成“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亚洲部分,以及今年发起成立“时空组学联盟”,华大经历了从参与接轨、到独立同步、再到引领支撑的蜕变和进化过程。近日,《深圳口述史》采访了华大集团董事长、联合创始人汪建,从个人生平,聊到华大的创立、发展。以下根据汪建自述内容整理,略有删节。人生前30年我出生在湖南湘西一个边远的小县城,儿时家境殷实。1968年我响应“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号召下乡插队,那段时间时常会吃不饱饭,所以我是在贫穷和饥饿状态中度过的青年时代。这段饥饿经历给我带来了深远影响,以致于在我长大后一直认为:肉体痛苦要远比精神痛苦更加痛苦,毕竟吃饱饭、活得健康长久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除了生活上经历了大变动,我的学业也被迫停止。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才得以攻读未完的学业,1979年毕业于湖南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医疗系。在我尚年轻的十几年光阴里,因为各种各样的缘故,没有机会静下心来好好念书。时间来到了20世纪末,我真切感受到“不求学不行”,所以开始拼命学习,努力考上了研究生,并在1986年毕业获得了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病理专业硕士学位;1988至1994年,选择出国留学,先后在美国德州大学、爱荷华大学、华盛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争取到全球顶级基因研究圈入场券留学期间,我主导成立了西雅图华人生物医学协会,当意识到人类基因组计划“大有可为”,我的所学能为国家作贡献时,我便开始策划将“人类基因组计划”(简称“HGP”)引回国内。于是我召集并劝说几个之前的同学:“我们把人类基因组计划搬回来吧,干1%。”1994年,我回国创建了吉比爱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并积极推动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21世纪前20年的基因组学,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领域,但也是很有意义、很有发展前景的领域。实际上,在当时,中国要不要参与HGP?中国的基因组研究计划是什么?中国的科学家将如何面对这一新的发展领域?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1997年11月,我应邀参加了在湖南张家界召开的遗传学研讨会,也是在此会议上,我和于军、杨焕明等人共同提出了中国HGP的战略构想,这成为我们共同事业的起点。HGP是20世纪最具全球化和人类共同体气质的行动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20世纪人类三大科学工程”,项目预算高达30亿美元。它致力于通过全球科学家的精诚合作,完成对人类基因组图谱的绘制,从而助力人类认识自身、掌握生老病死规律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尽管我们研究的内容只是整个计划的1%,但没有资金、没有背书,国内没人敢尝试这个宏大的课题。在当时提出参与HGP的想法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我们不以为然,就算砸锅卖铁,也要尽全力参与到这个计划中,为中国争取到这张全球顶级基因研究圈的入场券。最终我们争取到了,HGP项目组宣布,由中国科学家团队承担项目的1%测序任务。1999年9月9日,为代表中国参与该计划,在北京空港开发区一栋旧厂房里,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华大集团”前身)宣布成立,于军、杨焕明和后来加入的刘斯奇,我们四个人成为联合创始人。华大创始人合影(左起:汪建、刘斯奇、于军、杨焕明)2000年6月26日,经过美、英、法、日、德、中六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宣布绘制完成。20多年来,伴随着人类对“生命天书”认识的逐步深入,人类终于有可能从生命的最基本结构去认知生老病死和万物生长,认识生命起源。拿人来说,它最早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人类基因组有30亿个碱基对,这个数据量是巨大的。我们要按照生命的中心法则,从根上、从基因开始去认识生命。这就是HGP启动的根本原因,它给生命科学领域带来许多有感或虽未感却已发生的变化。南下深圳从参与接轨到时空组学全面引领2007年,我们南下深圳,创办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现“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简称“华大研究院”)以及之后的科研、产业与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实现了“产学研”的无缝连接、融会贯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过去,中国人在人类科技认知史上的贡献是相对有限的。如今,在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的土地上,我们正在快速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这是人类认知自己、认知世界的一个必由之路。我们对生命的认知,无论是从基本哲学思想的思辨到中医基本理论的形成,还是西方先贤们从最早的哲学思想到近代医学的形成,都走过了很长的路程。文艺复兴、思想解放,解剖学奠定了医学的基础;16世纪末显微镜的发明到19世纪核酸的发现,再到20世纪50年代双螺旋结构的解析,从吴瑞先生最早发明的测序技术,到Sanger测序方法,再到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几百年的时间里,我们对自身的认知,对疾病的认知,对生老病死、万物生长的认知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变化。关于生命的起源是什么?精神从哪儿来?我们能不能回答这样的问题?愿不愿意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华大在做的事情,和想要尝试回答的问题。回顾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绘制以来20多年的历程,我在人生的不惑之年回国创业,带领一支年轻的科研团队,从承担“人类基因组计划”1%任务、“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10%任务,到独立完成“亚洲人基因组图谱”100%任务,再到完成“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亚洲部分,以及今年5月我们发起成立了“时空组学联盟”,华大的发展经历了从参与接轨,到独立同步,再到支撑引领的蜕变和进化过程。其中,尤为重要的是,2020年以来华大自主研发的时空组学技术的发展。“时空组学”简单来说就是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进行基因组、表达谱、多组学的研究。这是一块未被探索的全新领域,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今年,我们基于华大时空组学Stereo-seq技术,已经实现了诸多突破。5月,细胞出版社官网以“时空组学联盟”专题的形式发表了我们绘制的全球首批生命全景地图,首次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对生命发育过程中的基因和细胞变化过程进行超高精度解析。其中,小鼠胚胎发育时空图谱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于《细胞》杂志。时空组学联盟成立仪式9月,我们又基于这一技术,构建了全球首个高分辨率的蝾螈脑再生时空图谱,为认知脑结构和发育过程提供助力,为神经系统的再生医学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这一研究成果以背靠背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于《科学》杂志。未来,我们在这一块要持续产生新成果,形成全面引领性的发展,以大科学工程、大科学装置、大数据计算为导向,形成以国家力量作为支撑的新发展模式。组建、运营我国首个综合性国家基因库经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正式批复建设,并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耗时5年,位于大鹏新区的深圳国家基因库在2016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这是继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日本基因数据库和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之后,又一个已建成的国家级基因库,由华大研究院来负责组建和运营。不同于其他的国家级基因库只是单纯的数据库,没有样本保存功能,深圳国家基因库打造了生物信息数据库、生物样本资源库和生物活体库,以及数字化平台,也称“读”平台。值得关注的是,深圳国家基因库的生物活体库是全球第一个为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提供资源的平台,包含重要物种保护和繁育技术,从水生物拓展至动植物和微生物等。为深圳“福地”注入科技活力自1999年成立至今,华大已走过了二十三年时光,我也在深圳这座“候鸟城市”生活了十余年。这期间,华大在为生命科学行业发展注入科技活力的同时,也通过不断降低成本,将基因科技的最新成果应用于出生缺陷防控、早期肿瘤防控和传感染病防控,从而造福民生健康。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过程中,青年人才是关键,华大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探索出了一套高效的“三发三带”模式,即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三发联动,以项目带学科、带人才、带产业。我们敢于让年轻人去承担重要的项目,并且让他们在项目中历练成长,不是因“精通”而去做,而是“做成了”所以成为了专家。我们很多重要的骨干人员虽然很年轻,有的甚至是“90后”,但已经是重要战略项目的负责人了,组织和推动大项目的经验十分丰富。他们共同构成了华大这样一支拥有强实力、高水平的人才队伍。2020年春节前夕,华大人逆行武汉,成为第一批驰援武汉的队伍之一,承担大规模、工程化核酸检测任务的“火眼”实验室应运而生。两年半过去了,浴火中诞生的“火眼”实验室不但成为科技抗疫的“中国名片”,助力全球疫情防控,此时此刻,“火眼”实验室也还依然战斗在高原抗疫最前线。新冠疫情之初,赶赴武汉的汪建亲临病毒检测实验室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二十多年来,我们痴心不改,坚信基因科技必将造福人类,保有一颗不安于现状的心,无论什么时候都“年轻气盛”。华大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生命科学行业都作出了贡献,后疫情时代下更是以产品和服务的双线布局,为全球解决公共卫生问题带来了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未来,我们也将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培养科研人才、优化产品和服务结构,助力实现基因科技造福人类。*以上内容来源于《深圳晚报》,记者:成功、郑淑仪关注我们!获取最新资讯!
2022年11月5日
其他

科技硬实力!华大基因亮相深圳国际生物/生命健康产业展览会

11月3日,第八届深圳国际生物/生命健康产业展览会(以下称“生物展”)在深圳市燕子湖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华大基因携妇幼健康、肿瘤防控、传感染疾病防控产品及“火眼”实验室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亮相生物展。华大基因副总裁彭欢欢受邀出席。华大基因副总裁彭欢欢(右)为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蒋宇扬(左)介绍华大基因展品作为深圳培育的本土生命科学前沿机构,华大基因彰显生命科技的硬核实力。本次参展着重推介华大基因贯穿生命周期的多组学医学解决方案,从妇幼健康、肿瘤防控、传感染疾病防控多角度出发,展现华大基因的科技硬实力,全面助力“健康中国”。本届生物展以“生命健康新沃土
2022年11月3日
其他

深化合作!盐田区与华大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10月31日,盐田区人民政府与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盐田区位资源、营商环境优势以及华大在人才、科研、平台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构建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高质量的战略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关系,助力盐田加快打造生命健康产业发展高地。盐田区委副书记、区长邓飞波,区委常委、副区长曾坚朋,副区长周建军,华大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长汪建,华大集团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尹烨,华大集团执行董事、首席运营官路军,华大集团党委书记杜玉涛等出席签约仪式。曾坚朋、路军代表盐田区人民政府、华大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邓飞波与汪建为盐田区未来农业科技示范与科普教育基地揭牌。根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高端医疗器械、海洋生物医药等现代产业,共建国家海洋技术创新中心、合成生物创新中心、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基金,在建设生物医药“高精尖缺”人才聚集地、生物育种和特色农业示范基地等方面,共同打造深圳东部生命健康的人才聚集高地、科技创新高地、产业发展高地。“此次签约既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政企携手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举措,也是全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奋力冲刺第四季度的具体行动。”曾坚朋指出,盐田区人民政府与华大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对于打造生命健康产业发展高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加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双方以此次战略框架协议的签署为契机,在健康服务、公共卫生安全、科普教育、打造未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共建创新平台等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书写更多政企战略合作共赢发展新篇章。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近年来,盐田区围绕以基因科技为核心的生命健康产业,因地制宜保障产业空间,筑巢引凤实施人才政策,精准发力给予产业扶持,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产业集聚效应凸显。辖区现有生命健康规上企业23家,生物医药与健康类各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35个,占全区创新载体数量的85%。自2007年华大落地盐田以来,盐田区在产品创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发展空间等领域予以全力保障,对华大集团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在盐田先行先试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全力支持华大集团壮大发展。如今,华大集团已从一家以研发投入为主的研究院,迅速成长为在盐田区拥有13家规模以上企业,立足深圳、辐射全球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产学研”一体化新型基因科技机构。华大集团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尹烨感谢盐田区一直以来对华大集团发展给予的支持和帮助。他表示,作为华大集团旗下专注于基因检测与精准医学的头部企业,华大基因始终坚持用基因科技护佑生命与健康。接下来,华大将再接再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按照“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总体要求,在盐田构建一个“政产学研资媒”六位一体的发展新模式,助力盐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创高地和高水平人才高地。随着创新动能的持续提升,深圳呈现出以重大创新平台为支撑的创新多极化布局趋势,也为地处东部的滨海盐田带来了产业布局新机遇。未来,盐田区将继续突出对高端医疗器械、大健康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合成生物、细胞与基因等未来产业的重点扶持,持续推动“创新能力强基工程”“公共平台提升工程”“龙头企业引领工程”“重大项目提质工程”“产业生态优化工程”“多层人才集聚工程”“深港合作互融工程”等“七大重点工程”建设,在医疗器械资质认证、超净实验室建设、未来产业研发资助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打造专门支持集群发展的“政策工具箱”,以系列创新和利好政策驱动盐田千亿级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发展。内容来源:深圳新闻网、盐田区档案馆记者:陈琳君、赖思为编辑:彭丹琪关注我们!获取最新资讯!
2022年10月31日
其他

公益救助再启动!中国南部地贫防控高峰论坛在海口举行

10月29日,由华大基因发起的“天下无‘贫’公益基金”启动海南省重型地贫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公益救助项目。华大基因联合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三亚市妇女儿童医院、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及来自广东省、广西省和福建省的多位在地贫“筛、诊、治”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临床专家共同召开了“中国南部地贫防控高峰论坛”,为海南省地中海贫血防控提供切实可靠的诊疗技术路线、防控经验模式。活动现场,华大基因与深圳市猛犸公益基金会联合天下无“贫”基金会为5名重型地贫患者捐赠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救助资金,减轻重型地贫患者手术治疗的经济负担,助力海南省实现重型地贫防控。大会主席、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吴维学副院长,海南省地中海贫血关爱协会、海南省人民医院姚红霞教授,华大集团党委书记、华大基因副总经理杜玉涛博士在会上致辞,海南省红十字会王春生处长,华大基因南部区域副总经理李帅,华大基因首席产品官彭智宇研究员等各地的地贫防控专家出席仪式。吴维学副院长提到,早在2019年,海南省省政府专题会上就指出,地中海贫血是海南省较为严重的地方病,尤其是黎族同胞出生人口健康影响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海南省在2011年就开展了地贫筛诊项目,但从前期调研发现,海南省罕见地贫基因的携带率较高,若采用传统地贫基因检测会存在较高比例的漏检,但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则可有效避免漏检,从而进一步减少重症地贫患儿的出生。姚红霞会长表示,地贫防控是重点工作。加强地贫防治工作,加速海南重症地贫的清零工作虽然艰巨,但势在必行,将利用好华大基因提供的重症配型以及捐助项目,不断提高海南人民健康保障水平,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党委政府和爱心企业的温暖关怀。杜玉涛博士表示,华大基因秉持“天下无贫”的美好愿景,响应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用科技技术推动健康中国战略落地。作为重型地贫患者救助公益项目的参与者,华大基因与天下无“贫”基金会等社会公益组织在地贫临床治疗专家指导下,全面落实免费HLA配型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帮助患者家庭筛选适合移植的供者,助力更多地贫患者早日实现治愈。华大基因南部区域副总经理李帅主持本次活动。他讲道,华大基因将长期致力于地中海贫血防治工作,希望可以用温暖的科技力量帮助到更多的地贫患者和家庭,助力早日实现天下无“贫”。活动现场,华大基因与深圳市猛犸公益基金会联合天下无“贫”基金会为5名重型地贫患者捐赠了每人5万元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救助资金,本次活动合计资助25万元。长期以来,海南省高度重视出生缺陷防控工作,相继开展新婚夫妇地中海贫血基因免费检测民生项目,同时,也逐步全面开始为双方地中海贫血筛查阳性的夫妇开展地贫产前诊断,夯实孕前筛查、孕期产前诊断的地贫防控策略。此次召开的地贫防控高峰论坛,旨在进一步规范地中海贫血疾病从人群筛查、孕期诊断再到患儿治疗等全周期的诊治流程,真正实现地中海贫血“可防可治”的闭环防控模式,进一步扩大重型地贫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救助项目宣传面,为全省重型地贫防控贡献更大力量。关注我们!获取最新资讯!
2022年10月29日
其他

正式启动!青岛华大基因检测试剂生产及基因检测服务项目开工

10月28日上午,青岛华大基因检测试剂生产及基因检测服务项目开工典礼在青岛举行。青岛中德生态园工委委员、管委副主任张云清,华大集团CEO、执行董事、华大基因副董事长尹烨,华大基因CEO赵立见,华大基因财务总监王玉珏,华大基因基建部总监李治平出席开工仪式。项目效果图本项目是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之一。占地5.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将依托华大基因在多组学方面的资源及平台优势,以重大疾病精准医疗和正常人群健康管理为主要方向,建设国际一流的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应用、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产学研”平台。项目建成后,将面向山东及中国北方各省群众,普及疾病预防与健康科学知识,推行健康生活方式,提供贯穿疾病“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的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重点开展出生缺陷、肿瘤、传感染疾病的精准预防与诊疗,个体基因特征、营养、免疫、肠道微生物等体质监测与健康生活指导。有效助力山东及北方地区形成“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个体化基因检测、疾病诊疗和健康管理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监测体系。同时,依托新区产业集聚优势,项目还将吸引以生物医药为主导的高精尖产业研发技术力量,探索形成以龙头企业、上中下游合作单位、研发机构等多元化主体结构运行模式。打造多功能的全链条高端运作、协同经营平台产业园区,围绕高端“研发+制造+服务”全面布局,助力打造青岛基因科技创新发展产业高地,实现基因科技产业链集聚发展。直播预告点击“预约”↓↓↓,10月28日(周六)15:30准时收看“MRD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实践-华北站”关注我们!获取最新资讯!
2022年10月28日
其他

开幕!ICG-17“医学与中西部生命科学发展专场”在成都举行

10月27日上午,第十七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ICG-17)医学与中西部生命科学发展专场在成都开幕,来自海内外20余位院士专家及百余位组学领域顶尖科学家参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大集团联合创始人杨焕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大集团联合创始人杨焕明在致辞中讲到,希望ICG-17能够成为一个新起点,可以不断推动生命科学的科研、组学的研究。这个新起点还是新的生物行业、生物科学的起点,可以提供很好的平台,使得年轻一代能够在研发方面、科研方面做的更好,能够肩负重任、砥砺前行,这是一个光辉的起点。ICG-17以“组学与未来”为年度主题,已先后在青岛、杭州、深圳、里加举行。“医学与中西部生命科学发展专场”以全球连线、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进行。围绕创新创业、产业生态、产融结合,汇聚几百位优秀创业者、产业专家以及资深投资人交流研讨国内外医疗健康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享关于生命科学、基因组学、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前沿成果和应用案例,并为大众进行生命科学的科普传播。国际基因组学大会(ICG)是由华大主办的全球生命科学领域学术交流与合作的会议。自2006年以来,秉承“组学科技造福人类”的大会主旨,在全球组学和医学领域的科研精英和企业翘楚的参与和支持下,ICG已经发展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产、研、学于一体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盛会,一个深受欢迎、争相主办、积极参与的地域性、全国性和全球性的共享平台。ICG-17继续发扬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共有、共为、共享”的“HGP文化”,倡导全世界合作和全人类分享,特别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合作。本届年会继续聚焦ICG的传统板块,即“组学、医学与健康;生物多样性;海洋组学;生物产业发展与合作;组学的前沿技术与发展;组学中的人文与生命伦理;科学嘉年华”,又增加了很多创新,设立多场圆桌论坛。(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跳转ICG官网,查看更多内容)圆桌论坛话题(部分)1“新科技、新应用、新场景、新增长”论坛;2“中西部、长三角等地域生物产业发展”论坛;3“医院院长”论坛;4“新冠病毒对人类健康的长期影响及下一轮/场疫情的应答”论坛;5“组学和奥林匹克”论坛;6“女性科学家和女性企业家”论坛。大会将持续至10月30日,线上线下同步开启,华大基因视频号将全程直播,点击“预约”即可第一时间收看大会直播~关注我们!获取最新资讯!
2022年10月27日
其他

直击现场!华大吉比爱发布新品,携多款产品亮相CACLP

10月26日,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检验医学暨输血仪器试剂博览会(CACLP)&第二届中国国际IVD上游原材料制造暨流通供应链博览会(CISCE)在南昌开幕。华大基因旗下子公司华大吉比爱于展会上召开GBI-LINE流水线新品发布会,宣布GBIMToF-1000飞行时间质谱检测系统正式上市,同时带来了磁珠法质谱样品前处理解决方案。GBI-LINE流水线新品发布会上,华大吉比爱营销中心副总经理崔相华对《GBI-LINE实验室流水线解决方案》进行了解读。GBI-LINE流水线采用高度集成的预制模块化设计,可搭配MAE-2000i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并兼容国内外众多品牌的生化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凝血分析仪等,提供I型、L型、U型、T型、Z型等定制化方案,可为实验室量身定制流水线的配置方案。GBI-LINE实验室流水线解决方案其具有“加载模块、卸载模块、离心模块、去盖模块”四大模块,“通量大、开放兼容、灵活多变”三大优势,涵盖生化、免疫、凝血等多种分析设备。GBIMToF-1000飞行时间质谱检测系统华大基因GBIMToF-1000飞行时间质谱检测系统,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原理,是国内少有的能够同时满足微生物鉴定和核酸分型分析的检测系统。它配合自动化样本处理仪EX-48、全自动前处理点样仪MSP-96、配套试剂盒及两款分析软件,实现从试剂设备到软件分析全流程国产化解决方案,具有硬件稳定、软件智能、高灵敏度、高精度、检测时间短等特点,全面开启国产化飞行时间质谱临床应用新征程。该系统已于8月获得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注册证号:鄂械注准20222223888)。目前主要应用于医学临床微生物、食品工业微生物、动植物检疫微生物等的快速鉴定,还可用于基因检测、生物大分子检测等。为科研和临床对于基因分型和变异检测,药物代谢基因检测、DNA甲基化分析和病原体检测及分子分型提供强有力的手段。磁珠法质谱样品前处理方案自动化样品前处理仪(EX-48)为解决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平台前处理方法复杂、操作繁琐的难题,华大吉比爱开发了磁珠法质谱前处理解决方案,操作更为简单,还可搭配EX-48实现全自动化磁珠分离过程,轻松实现质谱分析前的样品提取和净化。磁珠法质谱样品前处理为LC-MS/MS的自动化带来的技术性突破,全自动前处理减少手工操作的误差、结果准确,操作简便,目前应用于儿茶酚胺、类固醇激素、脂溶性维生素检测等临床小分子标志物快速提取。磁珠法作为一种新型的质谱样本前处理方法,实现了目标分析物提取分离的全程智能化、自动化,避免了传统方法的缺点,是临床质谱样本前处理技术的革新。博览会持续至10月28日,欢迎各位莅临华大吉比爱展台A2馆2409展位,共同探讨IVD行业的前沿及未来。关于华大吉比爱北京华大吉比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华大基因(股票代码:300676)核心子公司,主要从事IVD(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提供医学检验解决方案,自主研发了百余项诊断试剂产品,打破国外产品垄断,持续打造行业“金标准”,现拥有质谱检测、核酸检测、酶联免疫、化学发光、生化检测、生物芯片联合检测、临检服务、POCT等技术平台,涵盖生育、肿瘤筛查与用药指导、常见病、传染病、血液筛查、营养代谢等产品线,是国内平台齐全的IVD企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遍及全国的营销和服务网络。关注我们!获取最新资讯!
2022年10月26日
其他

华大基因发布三季度业绩报告,常规业务持续稳定增长!

今日,华大基因发布2022年三季度业绩报告。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14亿元,归母净利润7.47亿元,归母扣非净利润6.7亿元。(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三季报全文)2022年三季度,因全球防疫政策变化,华大基因基于新冠相关的业务总体收入较2021年同期基数有所下降。华大基因坚持“防大于治、人人可及”的公共卫生普惠精准防控理念,继续聚焦主营业务,剔除新冠业务变化情况,公司常规业务板块较上年同期总体实现了增长。三季度以来,公司不断优化及推出新产品,持续推进常规业务发展及海外业务的落地转化,为公司长期战略布局及业绩稳健增长提供重要支撑。在产品拓展及性能优化方面,华大基因聚焦出生缺陷三级防控的产品开发和推广,加大孕前、孕期、新生儿及儿童各阶段产品的市场拓展,目前已初显成效。其中,携带者筛查,新生儿基因筛查等项目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实现较快增长。同时,华大基因新发布了NIFTY®全因4.0产品及百元级无创肝癌基因检测产品,全面升级了安馨可®新生儿及儿童基因检测、临床全基因组检测、胚胎植入前单基因病全基因组检测、白血病基因检测系列、PMseq®病原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高通量靶向代谢组学等产品。在国际业务拓展和资质布局方面,华大基因CNV-seq
2022年10月25日
其他

线上+线下同步开启!华大基因邀您参加ICG-17成都专场!

致全球所有关心ICG-17的朋友们:国际基因组学大会第十七届年会(ICG-17)组委会原定于9月1日-4日举行的ICG-17成都会场(医学与中西部生命科学发展专场),将于10月27日-30日在“天府之国”举办!ICG-17成都会场依然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线下会议地点定于成都盛美利亚酒店。我们期待与您相约ICG-17成都会场,携手全球科研精英和企业翘楚,互相学习,共同见证并积极推动组学与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直播预告点击“预约”↓↓↓,10月27日(周四)9:00准时收看ICG-17医学与中西部生命科学发展专场~A会议基本信息直播预告点击“预约”↓↓↓,10月27日(周四)9:00准时收看ICG-17医学与中西部生命科学发展专场~关注我们!获取最新资讯!
2022年10月24日
其他

盛会将启!华大基因邀您参加第72届美国人类遗传学年会

hopping等优点;提供更高灵敏度和准确度的SNP和Indel的变异检测,为精准医学基础研究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包括可替代Genotyping
2022年10月22日
其他

华大基因亮相首届中国(澳门)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

10月20日,中国贸促会主办的2022首届中国(澳门)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与第27届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在澳门同期同场举行。华大基因“火眼”实验室(气膜版)、HPV检测产品、无创肠癌检测产品、华大多年生稻等科技创意产品亮相。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贺一诚、浙江省副省长卢山等参观华大展台。科技+抗疫公共卫生强保障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华大基因基于自身的科研和技术成果积累,以及参与全球传感染疾病防控的经验,以自主研发的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火眼”实验室等产品及解决方案,为抵御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维护人类健康福祉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本次展示的“火眼”实验室(气膜版)整合了华大基因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经验,不仅能快速提升检测效率,还具备快速搭建、广泛推广、高效落地、检测通量高等显著特点,是供应急使用的可移动充气式BSL-2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整体解决方案。截至2022年6月底,华大基因已在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运营了百余座“火眼”实验室,积极助力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本次展会还展出了华大基因的HPV检测、无创肠癌检测产品,充分体现了基因领域研究成果及技术在精准医学、民生健康等领域的多元应用。科技+农业超级物种颠覆传统贺一诚特首和卢山副省长在华大展台贺一诚特首和卢山副省长听取多年生稻和多宝茄树的科学故事,并对“曼拉一号”多年生稻大米表示肯定。华大万物推出的多宝茄树是一种颠覆传统蔬菜生产模式的“超级物种”,通过新一代嫁接技术将茄子、西红柿、辣椒、人参果等同时嫁接在一棵树上,可实现一树多品,常年挂果。华大万物与云南大学团队推出的多年生稻,可实现种植1次,连续收获多季、多年,有效节省种植成本和劳动力,是粮食作物育种领域一项“0到1”的理论和技术突破,也是全球唯一可商业化的多年生粮食作物,已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技术创新技术”。本届博览会采用“线上+线下”方式进行,展现国内代表性企业及机构如何借古创新,融合国际标准,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并得到国际市场认可的创意产业。华大基因作为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前沿机构,将秉持“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使命,持续探索前沿科技创新,与各界伙伴共同助力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关注我们!获取最新资讯!一粒种子
2022年10月21日
其他

华大集团CEO尹烨:凝视科技的双螺旋——从万物之理到众生之源

Symmetry)的杨振宁先生突破了对称束缚而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定律。研究生命科学的我们,也开始拒绝听天由命,在对抗遗传、肿瘤或衰老的问题上力求“我命由我不由天”。自1945年布什(Vannevar
2022年10月20日
其他

刘欢的“超级物种梦”:十年后,重行稻田间

回到地里刘欢随意蹬掉一只鞋子,一只脚跨进农田,弯腰熟门熟路地挖出了一株稻子。这稻子不似我们平常见到的水稻,有野蛮生长的地下茎,呈狼牙状,叶面窄小,不见稻穗,不知道的会以为这是路边的野草。“这是长雄野生稻,来自非洲,是多年生稻的父本,多年生稻的地下茎就遗传自它。”这位经常头顶烈日、行走稻田间的人叫刘欢,是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农业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也是华大万物[1]的负责人,目前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就是多年生稻,包括基础研究、品种培育和推广一体化。刘欢生于云南农村,童年的假期对他而言,相较于奔跑山野的欢乐,田间耕作的辛勤让他更为印象深刻。大学专业的抉择,是刘欢第一次面对是否离开土地的抉择。“大学选专业的时候,是有点想逃离农业,然而心还是会被大自然吸引”,刘欢最终还是选择了和农业相关的专业,以科研的方式重回土地。加入华大十年后,2021年初,刘欢正式承担华大万物,再次回到地里。“刚来的时候还比较荒芜,现在生机盎然了。”说起多年生稻深圳大鹏示范基地,刘欢语气里充满自豪:“这片稻田是深圳非常完美的试验田,承载了农业科技的使命和任务。如今也出了许多科技成果,未来也会有很多重大的育种实验要在这里进行。”为了方便科学家们观察不同栽培稻的表型,基地专门有块地种植了100种栽培稻,称为“百稻园”,可以非常清楚地对比不同品种的环境适应性和生长能力。同时还有12种野生稻,作为基因资源保存在基地,作为研究材料,跟多年生稻进行杂交,去培育更优质品种。除了作为基因资源,百稻园还承担着科普教育的工作,让访客通过实地参观对稻、对育种有更深刻的了解。刘欢说,他在上学的时候就对品种培育产生浓厚兴趣,以袁隆平为首的育种科学家们让他肃然起敬。他希望能给现在的孩子们提供实地学习的平台,让他们来到地里,真真切切感受一碗大米饭的来之不易。来之不易上世纪80年代,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提出水稻的四大挑战性研究方向。其中一个就是能不能将一年栽培的水稻变成多年生。第二个是,能不能把水稻变为碳四植物,像玉米一样,使其光合能力更强,更高产。第三个是,水稻能不能跟大豆一样有固氮能力,去利用空气中的氮,减少化肥的使用,提高产量。第四个是水稻能不能具有抗除草剂的功能,减少人工除草。全世界第一株成功的多年生稻由云南大学胡凤益教授团队培育,历时25年,凝聚了几代科研人的努力。胡凤益从研究生时期便跟随导师投入多年生稻的研究,二十多年来实现了两个重要的技术跨越。第一个难点是通过跨种远缘杂交让稻子长出地下茎,从而实现“多年生”的能力。国际上有几十个团队在这一领域角逐,但都在这个关卡停住了脚步。胡教授团队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把跨种杂交难点跨越过去。第二个难点是满足农艺栽培。长雄野生稻像芦苇一样,不断窜根,不能作为栽培作物。所以科学家们需要对杂交稻进行基因选育,通过不断地选育把地下茎变短,通过测序实现田间表型和基因位点的结合,来实现多年生稻的培育。2012年,华大就跟胡教授团队共同进行长雄野生稻基因组研究,通过基因测序解读地下茎的遗传机制。2016年,多年生稻已经可以到田里栽培。2021年6月,华大董事长汪建到云南西双版纳基地考察后,发现多年生稻能给传统农业带来巨大的革新,当即决定要把这种能够服务人类的育种成果惠及百姓,让新品种走出实验室,种到老百姓的地里。常规水稻每年春天要买种子,播种、育秧、犁田耙田、插秧,后期还要进行田间管理,等时间到了再收割。而多年生稻从第二年(或第二季)开始,只需要进行田间管理和收割两个步骤,新的植株可以从割完的根部再次发出,省去了前面最耗时的四个环节,极大节省了生产成本。刘欢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这4个生产环节如果以现在的人工来算的话,每亩可以节省500-600块钱。如果说是一年种两季的地方,每亩节省的成本就是1000-1200块钱。如果我们种植面积到1亿亩,就能给整个社会节约大概1000亿,所以多年生稻的社会价值是无比之巨大的。”多年生稻是目前全球唯一可以实现商业化的多年生粮食作物。华大已跟云南大学开展合作,多年生稻在国内的试种推广地点已达117个,种植面积为2543亩,覆盖云南、海南、广东、广西、湖北、湖南、江西等13个主要水稻种植省份;在海外的试种推广已覆盖亚洲、非洲17个国家。刘欢表示新时代农业欣欣向荣,“运用华大的科技优势,我们可以去做颠覆性的新型农业,就像多年生稻一样,我们同时还在培育多年生玉米、多年生高粱等超级物种,赋能农业科技领域。”初心不改水稻养活了地球上超过一半的人口,水稻种植遍布110多个国家,也是中国人的第一主食。所以水稻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多年生稻,不仅耕作方式更加精简化,而且可收获的稻谷产量和当地常规水稻品种持平,推广应用前景广阔。它的区域适应性很广,可以在北纬26°以南实现多年生,即使在不能过冬的两季稻产区,也可实现一种两收。华大把多年生稻带去了非洲和亚洲,希望能造福更多的海外农民。“我们已经在非洲乌干达进行了研究试种,即使在粗放管理下,多年生稻每季的亩产量也能达到500公斤左右,这对非洲国家的粮食供给是非常有意义的。”多年生稻实现了0到1的突破,在水稻栽培史上意义重大,未来有望成为第三次绿色革命的代表性产物。科学家们仍然未停止探索的脚步,“我们可以培育更多的品种,高产的、优质的、抗病性强的、能适应不同气候带的,这些都是我们育种的方向。除了产品的推广,我们也在输出中国的培育技术,和非洲的科研机构合作,去培养更多的人才,共同培育更适应非洲本地的多年生稻品种。”华大与水稻有着很深的渊源,二十多年来一直以基因科技的力量助力水稻研究。[2]今年9月,华大基因携手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解析了504份栽培稻和456份野生稻的基因组和群体结构,揭示了水稻在驯化和现代育种过程中基因组水平的进化演化机制,研究结果支持亚洲栽培稻的多重独立驯化模型,该研究论文延续使用了xian(i)/geng(j)的命名系统。像刘欢这样的“可研可田”的人还有很多,从实验室科研到田间育种,他们带着使命感投身于农业,带着信念感共同为全世界的温饱问题奋斗。[1]华大万物是华大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本着“基因操作,万物创新”的宗旨,致力于以万物生长为主要内涵的动植物、微生物等领域“天地生”融合发展。华大万物充分利用华大在基因组“存、读、写”的技术平台优势,整合全基因组设计育种、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现代生物技术,自主实现新物种改造、新品种培育,开发具备革新传统劳作方式的超级物种;此外,积极整合天文、地理、生物交叉学科技术成果,积极探索沙漠土壤化改造的新思路,有效拓展传统种植空间,为落实国家碳中和战略提供新范式。目前代表性产品有多年生稻和多宝茄树,已在全球进行推广。[2]2001年底,华大首次完成了水稻(籼稻)基因组框架图的绘制,并免费公布数据库,2002年4月,Science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了这项工作;2011年9月,华大基因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水稻研究所共同启动“全球3000份水稻核心种质资源重测序计划”,对3010种亚洲稻进行了重测序,并在2018年4月把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研究文章用了籼稻(Xian)和粳稻(Geng)的名字,让Nature首次出现了汉字。全球限量华大多年生稻大米免费送!获取仅需三步!STEP
2022年10月15日
其他

引领行业标准!华大基因标准化体系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10月14日是世界标准日。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信联盟(ITU)将今年世界标准日的国际主题定为“美好世界的共同愿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官网发布华大基因联合研制的新冠病毒检测国际标准4月19日,华大基因提出并联合全球专家共同研制的ISO国际标准《体外诊断检验系统—核酸扩增法检测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
2022年10月14日
其他

达成合作共识!华大基因与沙特DMSCO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

Company(DMSCO)正式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达成合作共识,共同助力沙特卫生医疗行业转型。沙特卫生部长His
2022年10月13日
其他

产品升级!华大基因21-羟化酶缺乏症检测精准识别致病基因

,因此也可以称其为真基因的同源序列。目前已有一些假基因形成的学说:左图表示基因转录翻译生成蛋白质的过程,右上图为假基因形成的传统学说——在基因复制后,其中的一个基因发生了突变而成为了假基因。而新学说
2022年10月10日
其他

升级!华大基因PMseq病原分析系统全新上线耐药毒力检测功能!

Datician采用高性能配置,保障快速高效完成数据生信分析过程,智能化生成报告,减少耗时,降低人员成本,平均每个报告仅需3-5min。05智能管理PMseq
2022年10月9日
其他

睡觉“姿势”不对,癌症风险飙升!超27万人研究数据证实!

因为一些众(为)所(情)周(所)知(困)的原因,这个国庆长假,大家可能已经快乐肥宅、昏天暗地补觉好多天了。不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本想养精蓄税再出发,但却越睡越不解乏?疲倦乏力也算了,还有头痛欲裂是怎么回事?而且,听说“睡大觉”这等好事,癌症还会来掺和一脚?1
2022年10月9日
其他

几个习惯,正在将7000万年轻人推向死亡病因“头号杀手”……

今天是全国第二十五个高血压日,今年的主题是“血压要知晓,降压要达标”。近年来我国高血压患者有年轻化趋势,18岁至35岁年龄段高血压患者明显增多。高血压一般没有症状,常常在出现症状后才发现患病,所以高血压也被称为“隐形杀手”。不过,血压过高会产生眩晕、实现模糊不清、头痛、疲劳和面部发红等症状。高血压是指血压持续处于高水平的一种慢性疾病。人体需要维持正常的血压,推动血液在体内运行,把氧气和营养输送到身体各处。若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则为高血压。参考文献:[1]Guideline
2022年10月8日
其他

Nature子刊!华大主导研究,揭示影响谷子产量的重要因素

202002AA100007)以及国家自然基金(32088102)等基金的资助。*本文内容来源于“华大集团BGI”关注我们!获取最新资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文献
2022年10月8日
其他

国人最爱的食物,原是“癌症催化剂”......还能吃吗?

咸鱼配饭什么味?香味!一小块咸鱼就能勾起寡淡的食欲,两碗饭下肚,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不吃饭了。但是,就这样一个咱们从小吃到大的食物,现在不仅翻不了身、没了梦想,还被钉在了“一级致癌物”的耻辱柱上!世卫组织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在2017年的致癌物清单中,将“中国式咸鱼”归为1类致癌物,即有明确证据的人类致癌物。一级致癌物清单大家先别慌!IARC针对致癌因素的分级(1类肯定致癌、2类可能致癌、3类尚不清楚是否致癌、4类基本不致癌)的依据是:致癌证据是否充分,而不是致癌能力强不强。好比咸鱼和砒霜都是1类致癌物,但你不能说咸鱼和砒霜毒性相等。除了咸鱼,你对象喊你喝的热水,你囤在冰箱里的隔夜菜,你偏爱的红肉烧烤……那些吃喝入肚快乐肥宅的食物,都暗藏危险。我知道你看到现在想问啥,展开说说(我懂)01翻不了身的咸鱼:增加多种癌症风险我们先来看看1类致癌物清单中编号为第96位的选手——中国式咸鱼。世界上本就没有咸鱼,经腌制和晾晒,也就产生了含有亚硝酸盐的咸鱼。亚硝酸盐本不是致癌物,进入胃肠道和胺类物质发生反应,就会生成亚硝基化合物,如亚硝胺和亚硝酰胺,它们才是致癌的罪魁祸首。大多数腌制品如熏鱼、腊肉、酸菜、泡菜中都有它们的身影。长期大量食用,会导致鼻咽癌、胃癌、肠癌、胰腺癌等风险升高。[1]
2022年10月7日
其他

月亮惹的祸!月光更亮,睡得越晚,睡眠时间也变短

随着社会组织和生存方式的变化,人的睡眠时间和持续时间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社会的建立以及人工光源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能够通过创造光线充足或黑暗的环境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但这些人工照明的环境会严重抑制睡眠,导致入睡延迟和夜间睡眠时间缩短。近日,有研究表明,月亮也会对人的睡眠产生影响,即月光越亮,人们的入睡时间越晚,睡眠持续时间也越短。在人工光源出现之前,月光是唯一足以刺激人类夜间活动的光源,这种夜间自然光源可能在调节人类夜间活动和睡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对于月球周期是否可以调节人类的夜间活动和睡眠依然存在争议。最近一项研究报告认为,在严格控制的实验室条件下,人类的睡眠和皮质活动与月相变动周期同步。人的睡眠受到月相变动周期影响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耶鲁大学和阿根廷国立基尔梅斯大学的研究团队,对人的睡眠与月相变动周期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相关研究结果以“Moonstruck
2022年10月6日
其他

手脚脱落,精神癫狂!中世纪欧洲餐桌上的“世纪诅咒”……

关注我们!获取最新科普知识干货!“圣安东尼之火”实际上就是麦角中毒。当人们吃了含有麦角的面粉后,便会中毒发病,开始四肢和肌肉抽筋,接着手足、乳房、牙齿感到麻木,然后这些部位的肌肉逐渐溃烂剥落,直至死亡,其状惨不忍睹。麦角病一度成为人、畜的大害,被称为中世纪的恶魔。它曾在中世纪的欧洲横行了几个世纪,被称为“圣火”,使大批孕妇流产,一次又一次地夺去了数以万计的人的生命。到18世纪,随着面粉工业的改进和发展,除去了混在小麦中的麦角,麦角病便得到了控制。不仅如此,人们还发现麦角中含有一种生物碱,有促进血管收缩、肌肉痉挛、麻痹神经的作用,可以制成有效的止血剂,具有缩宫止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产后出血,成为妇产科疗效很好的药。参考文献[1]吴新华,
2022年9月30日
其他

一生跳动26亿次,终其一生,都在承受人类“自残”的代价……

Aug;13(4):e000067.[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精准心血管病学学组,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精准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2022年9月29日
其他

再登《自然•通讯》!家蚕超级泛基因组图谱赋能设计育种!

近日,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代方银教授团队联合华大基因等单位合作完成家蚕大规模种质资源基因组解析(“千蚕基因组”),绘就家蚕超级泛基因组。研究论文“High-resolution
2022年9月28日
其他

一人得癌全家难逃?与癌症病人触碰、吃饭、亲吻会得癌吗?

一家9口患癌、夫妻癌、兄妹癌……隔三岔五总有类似的新闻令人暗暗心惊,这类癌症家族聚集现象,到底是遗传还是传染?癌症家族聚集确实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请自行移步复习→一家10口7人患癌!癌症竟能成为家族的“诅咒”?那癌症到底会不会传染?早在1956年,为了揭开这个谜团,美国医学家切斯特·索瑟姆进行了一场人体实验。切斯特从监狱找来了犯下重罪、身体健康的犯人,打着体检的旗号,在他们身上注射了海拉细胞(癌细胞的一种,它们不会衰老致死,并可以无限分裂下去)。海拉细胞,一名宫颈癌患者的癌细胞,现已在世界各地被用作细胞实验图片来源:站酷海洛一开始,犯人的注射部位出现了肿块,但很快就自动清除了。而且注射次数越多,消肿的时间也越来越短。而此前对白血病患者的实验当中,有一个患者却因癌细胞扩散而不幸身亡。伦理问题我们暂且不谈。“实锤”摆在了我们面前:一个免疫系统正常的健康人完全能抵御外来的癌细胞。癌症,并不是传染病。癌症不会传染,有3点原因目前研究显示,握手、吃饭、亲吻不会,甚至啪啪啪都不会传染癌症。[1]
2022年9月27日
其他

自制臭豆腐吃进ICU!日常食品藏着“致命毒素”,有你爱吃的吗?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河南郑州的吴女士因食用自制臭豆腐后出现了呼吸衰竭,经诊断为肉毒杆菌中毒。什么是肉毒杆菌?炸臭豆腐,来一口不?由于吴女士食用的臭豆腐制作方式不当,导致其产生了肉毒杆菌,它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蛋白质,会导致食物中毒。肉毒杆菌也叫肉毒梭状芽胞杆菌,广泛存在于轻微腌制的食物、未经妥善加工处理的罐头、樽装低酸食物,例如,自制低酸蔬菜罐头和真空包装的肉类、鱼类制品、豆豉、腐乳等食物中。自制腊肉,有一说一,看着真香自制腊肉也是易感染肉毒杆菌的食物,如果环境条件控制不好,制作过程不当,就可能会直接导致肉毒杆菌滋生,并产生致命毒素,但不会令食物明显变坏。如果要吃腊肉,建议购买正规厂家的产品。肉毒杆菌也存在于江河湖海的淤泥、尘土、动物粪便、水、土壤等自然界物质中。对于1岁以内的婴儿,蜂蜜也是含有肉毒杆菌的危险性因素,可能会引发中毒。蜜蜂酿蜜,看!多新鲜因为蜜蜂在采集花粉酿蜜的过程中,很容易把被肉毒杆菌污染的花粉和蜜带回蜂箱,导致蜂蜜中可能含有肉毒杆菌及其芽孢。1岁以内宝宝的肠道屏障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未必能抑制肉毒杆菌的繁殖,所以吃蜂蜜可能会中毒,中毒早期会出现便秘,继而出现困倦、吸吮无力、喂食困难、肌肉无力、哭声微弱,严重会致命。但1岁以上的人群,肠道内的天然微生物群已发展得较为成熟,不利于这些孢子发芽,还是较为安全的。肉毒杆菌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37℃,最适宜产生毒素的温度是20~35℃,并且可在没有氧气、低温的环境中存活,但温度低于15℃或超过55℃后,便不能继续繁殖和产生毒素。肉毒杆菌有多毒,吃了人就没吗?肉毒杆菌本身并不会导致中毒,有毒的是它产生的肉毒毒素。肉毒杆菌肉毒杆菌共有A、B、C、D、E、F、G七个型,其中A、B、E、F会引起人的中毒,C和D主要针对畜禽类,对人没有作用,而G型极为少见,目前还未见中毒报道。我国大多数肉毒杆菌食物中毒都是A型引起,为神经性中毒。吃了含有肉毒毒素的食物后,毒素可被胃肠道吸收。中毒会导致运动神经麻痹,出现活动不协调、头痛乏力斜视、眼睑下垂、咀嚼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病死率为30%以上,但在100℃的环境中煮沸10分钟就可破坏肉毒杆菌的毒性。当然,用在整形里的肉毒杆菌也是它。由于肉毒杆菌毒素能使肌肉暂时麻痹,医学界原先将该毒素用于治疗面部痉挛和其他肌肉运动紊乱症。但在治疗中,医生们发现肉毒杆菌在消除皱纹方面的效果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种化妆品或整容术,因此,利用肉毒杆菌毒素消除皱纹的整容手术应运而生。但也有研究人员发现,肉毒杆菌分泌的A型毒素,也就是美容除皱注射剂的主要成分,被注射入皮肤后,可能还会进入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甚至抵达脑干。日常生活该怎么预防肉毒杆菌中毒?虽然肉毒毒素的毒性比较大,但却对热不稳定,只需要在100℃的环境中煮沸10分钟即可破坏其毒性。日常生活中的预防可以从以下6点入手:1.不吃生食,重点是不吃生的动物性食品和水生植物。如生鱼片、醉虾、醉蟹,生的荸荠、莲藕、菱角等。不吃生食不仅能预防肉毒杆菌中毒,还能预防其他致病菌以及寄生虫感染。2.可生吃的蔬果一定要去除表面的泥土和可能残留的粪便,彻底清洗干净后食用。需要做熟的食物,要彻底加热破坏毒素,避免食物中毒。3.做好的食物如果吃不完要密封冷藏,不要在室温条件下暴露过久,避免被肉毒杆菌污染。同时,低温条件下也能预防肉毒毒素的产生。4.使用砧板要生熟分开,避免食物之间出现交叉感染。5.自己做发酵食品或腌制品的时候,要注意环境和容器的卫生,原料要彻底蒸煮或处理干净。可预先将需要用到的容器置于100℃的沸水中,并持续煮沸10-20分钟。6.有研究中提到可接种肉毒毒素疫苗,目前国外使用较多的肉毒毒素的类毒素疫苗是福尔马林灭活的五价疫苗。不过这种疫苗只能预防A、B、C、D、E这5种肉毒杆菌,不能抵抗F和G型的肉毒杆菌。虽然肉毒杆菌引起的中毒生活中并不是很常见,但一旦发生却会给身体带来极大的损伤,严重还可危及生命。日常生活中还是要以预防为主,特别是对于没有经验的人,最好不要自制发酵食品或腌制食物,可直接在正规厂家购买,相对较为安全。参考文献[1]赵思俊,李雪莲,曹旭敏,王娟,王玉东,王君玮,曲志娜.肉毒杆菌及肉毒毒素研究进展[J].中国动物检疫,2013,30(08):36-39+54.[2]香港食物安全中心https://www.cfs.gov.hk/sc_chi/multimedia/multimedia_pub/multimedia_pub_fsf_86_01.html[3]香港食物安全中心.
2022年9月26日
其他

注意!肚子经常咕咕叫?可能是肠胃发出的求救信号!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腾讯医典(ID:Dr_TXyidian)图结束了,下面是文字【画外音】总的来说肚子咕噜噜叫一般情况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不必过于担心但如果非饥饿状态下经常发生就应警惕是否发生了乳糖不耐受或是吃了不干净的食物以及……是否许久没有上厕所了如果有不舒服,一定要及时就诊肠鸣音减弱和消失也不是好事,同样要警惕!肠鸣音少于正常、声音低落或根本听不到肠鸣音——可能出现了胃肠动力低下严重者有可能是腹膜炎和电解质紊乱要格外注意肠鸣音是胃肠道的“语言”是反馈我们身体状态的一种方式想要拥有健康的肠胃环境就仔细去聆听它们说的“话”希望每个人都能和自己的肚子好好相处~审稿专家:唐岸柳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参考文献[1]Tack
2022年9月25日
其他

连续七年满分!华大基因满分通过全国耳聋基因检测室间质评!

华大基因在全球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耳聋基因检测突破一百万例。华大基因升级耳聆可®遗传性耳聋22基因159位点检测服务,同年该项目被列入澜湄合作第二批国家级项目。
2022年9月24日
其他

最新消息!中国香港宣布取消入境酒店隔离,下周开始“0+3”!

图片来源:大公文汇网今日,中国香港宣布,将结束强制性酒店隔离,自9月26日起,海外及中国台湾来港人员仅需进行3天家居医学监察。同时,由2个小时即可出结果的快速检测取代登机前的核酸检测,取消身处海外的香港人登机必须接种疫苗的限制,“来港易”和“回港易”扩大到中国大陆所有地区和中国澳门,且不再限制数额。此前,香港先后取消个别国家地区的禁飞令和航班熔断机制,并在8月推出“3+4”检疫安排,即3天酒店检疫及4天医学监测,配合红黄码制度推行。运输及物流局也提到,政府会争取明年前全面正常通关。防疫政策逐渐放宽9月22日,中国台湾宣布,将分阶段实施边境解封,入境免隔离“0+7”新制有望最快于10月13日上路,同步取消旅游禁团令。第一阶段自9月29日起,入境总量由每周5万人次提升至6万人次;入境检疫措施维持3天居家检疫及4天自主防疫,但前3天居家检疫处所调整为1人1室;同时取消入境唾液核酸检测,改为发放快筛试剂。纵览整个9月,文莱、新西兰、巴西、坦桑尼亚、日本等众多国家放宽入境政策,逐步恢复旅游。成都—法兰克福、青岛—首尔、杭州—河内、北京—新加坡、广州—阿布扎比等众多国际航线逐渐恢复运营,南京—新加坡等多个国际航线提高运载量。疫苗和常态化疫情防控仍然有效数据显示,自2020年新冠病毒在全球蔓延以来,全球范围内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已经发现超1000种,目前全球主要流行毒株为奥密克戎,其它造成影响较大的新冠病毒变异株分别是阿尔法、贝塔、伽玛、德尔塔。图片来源:“北京日报”公众号2020年5月在南非首次发现的贝塔毒株,可以规避免疫;2020年9月,英国首次发现的阿尔法毒株传染性极强,是2021年上半年的主流变异株;2020年10月,在印度首次发现的德尔塔毒株是上一代全球流行的主要毒株,到2021年10月,几乎占据了全球共享病毒序列的90%。自2021年11月开始,奥密克戎在多个国家被发现,基本取代了其它同时传播的变异株,并且不断进化。目前世卫组织仅重点关注奥密克戎一个危险毒株。但是,病毒进化至今,毒性和致死率明显下降。截至8月,至少已经有14种奥密克戎变异株现身国内,疫苗和常态化疫情防控仍然有效。7月21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病毒学首席专家董小平表示,大部分学者认为新冠病毒的变异将长期存在。奥密克戎变异株应该不会是最后一个变异株,因此对于新的变异株的监测,对于传播力、致病力和免疫逃逸力的影响,将是中疾控长期的关注重点。参考文献1. 我国首次检出一新变异株!一图回顾新冠病毒变异史→https://mp.weixin.qq.com/s/_vvSowqI11yH30zK_HT83A2. 新冠病毒变异或将长期存在,我们该如何应对?|新京报专栏https://mp.weixin.qq.com/s/AbmmgL05rVnFSK_aZT3F3g3. 香港11月前有望海外入境免隔离,争取年内实现与内地全面通关http://news.hnr.cn/shxw/article/1/15717442191626772504. 台湾将逐步放宽入境限制拟实施“0+7”入境免隔离http://www.takungpao.com/news/232110/2022/0923/767852.html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http://www.gov.cn/xinwen/2022-06/28/5698168/files/9585944023424f45a4b4d522b5f5c034.pdf6. 世卫组织:新冠即将结束,新增死亡已降至最低水平https://mp.weixin.qq.com/s/EhJJkqwoS0UFaylmrai1Gg7. 工信部:即日起通信行程卡取消“星号”标记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2/0629/c1004-32460564.html8. Breaking|
2022年9月23日
其他

ICG-17精彩回顾!学术大咖云集,聚焦生命科学前沿!

自2006年以来,在全球组学和医学领域的科研精英及企业翘楚的支持下,国际基因组学大会(ICG)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产、研、学于一体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盛会。今年,ICG-17以“组学与未来”为主题,继续发扬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共有、共为、共享”的精神,倡导全球合作和分享。9月6日至16日,ICG-17已先后于青岛、杭州、里加、深圳等地举行,后续还将在成都举办。本届年会除了聚焦组学、医学与健康、生物多样性、海洋组学、生物产业发展等板块,还创新性地设置了多个圆桌论坛。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ICG-17的部分精彩瞬间吧~青岛9月5日,
2022年9月22日
其他

正式落地!华大基因国际管理团队向泰国捐赠“火眼”气膜

中国驻泰国大使韩志强(左二)、泰国副总理阿努廷(右二)、泰国公共卫生部副部长萨提·比杜迭查(右一)、华大基因国际医学事业部副总经理曹苏杰(左一)作为双方代表举行捐赠仪式9月19日,泰国公共卫生部医疗科技司正式接收华大基因国际管理团队捐赠的“火眼”实验室气膜,用于助力泰国抗击新冠疫情以及其他流行性疾病防控等公共卫生问题。中国驻泰国大使韩志强、泰国副总理兼公共卫生部长阿努廷·查恩维拉库尔、泰国公共卫生部副部长萨提·比杜迭查、泰国医学科学部总干事素帕吉·斯里拉克、华大基因国际医学事业部副总经理曹苏杰等相关人员出席捐赠仪式。泰国副总理阿努廷发表讲话华大基因国际医学事业部副总经理曹苏杰泰国副总理阿努廷代表泰国政府和公共卫生部,感谢中国一直以来对泰国的善举,致力于共同抗击新冠疫情。在过去这段时间,中国一直助力泰国提升公共卫生健康水平,向泰国捐赠医疗器材、药品和疫苗等以抗击新冠疫情。今年10月1日起,泰国公共卫生部将新冠肺炎从危险传染病降至监测性传染病,“火眼”实验室将助力新冠疫情防控。阿努廷表示,“火眼”实验室是华大基因为应对新冠疫情而研发的移动式标准化核酸检测平台,有完备的技术设施和完整的内部服务体系。此外,气膜“火眼”实验室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节省建筑能源,仅需24小时即可准备就绪,2-3天即可全面投入使用,每天可分析超过5000个样本,有效缓解检测压力。截至2022年6月,华大基因累计在海外启动“火眼”实验室100余个,分布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阿努廷说:“‘火眼’实验室将发挥很大的作用,它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灵活调整,并且在后疫情时代适用于其他检测需求。公共卫生部将充分利用好‘火眼’实验室,最大程度地造福人民。”早在3月底,泰国公共卫生部医疗科技司与华大基因就“火眼”实验室气膜捐赠达成共识。此次捐赠,将进一步助力泰国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协助其更好地实施高效的疫情防控。在捐赠仪式上,华大基因向泰国公共卫生部医疗科技司捐赠COLOTECT(肠癌早筛)产品华大与泰国的合作由来已久,早在2004年华大就与泰国合作。作为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华大基因以生命科学多个领域为切入点,与泰国在已有的合作基础上持续深化合作。6月,华大基因泰国合营公司BangkokGenomics
2022年9月21日
其他

获证!华大基因三款病原核酸多重检测产品获MHRA注册!

肺炎克雷伯菌等12个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最常见病原体。用于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例如脑炎、脑膜炎)患者的病原体筛查。PM
2022年9月20日
其他

好臭、好冷、好痛,25岁男子险丧命,真凶竟然是......

1989年,爱牙日设立。今年全国爱牙日的主题是“口腔健康
2022年9月19日
其他

你的肾就是这么垮掉的,为什么现在年轻人肾不行了?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腾讯医典(ID:Dr_TXyidian)学习笔记,请收藏一、肾脏的作用主要负责净化血液、形成尿液,对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十分重要。二、怎么知道肾好不好?1.便捷自检法:一看尿液颜色以及是否浑浊;二闻尿液味道;三要感受排尿过程。2.科学检查法:前往医院肾内科或泌尿外科进行各项检查,如尿常规检查、肾功能检查、肾脏彩超等。三、护肾宝典1.控制血压和血糖稳定。2.健康第一,拒绝憋尿。3.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千万不要盲目相信“补肾”保健品。审稿专家:李青天津泰达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参考文献[1]GBD
2022年9月17日
其他

突发!重庆发现一例猴痘病例,内地首例!

9月16日,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重庆市确诊1例境外输入猴痘病例,该病例在进行入境人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集中隔离期间,出现猴痘相关症状,复核后确诊。但经专家研判,该病例入境重庆即被隔离管控,无社会面活动轨迹,疫情传播风险低,因此大家不必恐慌。截至目前,我国台湾省报告3例病例、香港特别行政区报告1例病例,内地报告1例病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此前,在亚洲地区,五月以色列报告了第一例猴痘确诊病例,随后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日本、菲律宾等地发现了猴痘确诊病例。截至9月14日,全球103个国家/地区共报告猴痘确诊病例59147例。全球超60%新增猴痘病例来自美洲地区,近90%的病例确诊于美国、西班牙、巴西、德国、法国、英国、秘鲁、加拿大、荷兰和葡萄牙。猴痘会成为下一场危机吗?如何预防?成熟猴痘病毒(左)和未成熟病毒粒子(右)电子显微镜图像图片来源:扬子晚报6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制定并发布了《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明确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感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副主任于岩岩曾在采访中讲道,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胎盘垂直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尚不能排除性传播。目前,国内没有专门的猴痘疫苗和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但几种用于治疗天花等疾病等药物可能对猴痘有用,包括西多福韦(Vistide),以及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等,世卫组织的数据也显示,天花疫苗对猴痘病毒的有效性高达85%。因猴痘对普通人群感染风险低,所以世界卫生组织目前不建议大规模接种猴痘疫苗。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和并发症治疗。大多数情况下,猴痘症状在2-4周内自行消失,但对免疫缺陷者等特殊人群,可能会导致临床并发症,甚至死亡。如何检测?检测会成为常态化吗?《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在实验室病原检查规范中明确:采用核酸扩增检查方法在皮疹、疱液、痂皮、口咽或鼻咽分泌物等标本中可检测出猴痘病毒核酸。为助力猴痘疫情防控,华大基因率先研发猴痘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华大基因猴痘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为猴痘病毒感染的诊治和防控快速提供检测依据,能够帮助感染患者及时诊断,提高救治成功率。5月,华大基因猴痘病毒核酸检测产品取得了欧盟CE证书,全面助力全球公共卫生防控。该试剂盒用于体外定性检测皮疹液、鼻咽拭子、咽拭子和血清标本中的猴痘病毒核酸,适用于猴痘病毒感染疑似病例的临床辅助诊断。其采用快速PCR扩增模式下,40分钟即可得到检测结果,可检出样本中低浓度病毒,且猴痘病毒检测与天花病毒、牛痘病毒、痘苗病毒等无交叉。华大基因PMseq®病原高通量基因检测具有自主研发的强大的PMDB数据库,涵盖了猴痘病毒等17500种病原体,与猴痘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联合使用,可发现潜在新病原,助力精准诊断。5月25日,沙特向华大基因提出购买猴痘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的需求,用于本国的疫情检测。华大基因迅速响应沙方需求,第一时间将猴痘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运抵沙特,顺利交付。同时,为确保沙特当地顺利投入使用试剂盒,华大沙特技术人员助力试剂验证与测试。当地时间7月14日,沙特阿拉伯卫生部发布公告,通报该国出现首例猴痘确诊病例。该病例由华大基因研发的猴痘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助力检出。本次病例为我国大陆地区首例,但无需过度恐慌。于个人而言,应注意预防。近期即将出国得人要密切关注目的地国家的猴痘疫情状况,即将回国或者已经回国的人应如实和海关等相关部门报备。同时,所有人应外出戴好口罩,及时做好手部清洁,减少与来历不明的啮齿类、猴类动物的接触,如果出现疑似症状,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如果必须接触猴痘病人,应避免身体密切接触,避免与可疑感染者发生性行为,避免共用生活用品(如床上用品、衣物等),照看或探视病人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一次性乳胶手套、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隔离衣等),注意做好手部卫生,及时用肥皂、洗手液等在流动水下洗手。参考文献[1]猴痘是一种什么疾病?我们该如何预防?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0706/c14739-32467339.html[2]社会|全球逾50000宗确诊猴痘病例,欧美“重灾”https://www.stnn.cc/c/2022/0907/3760532.shtml[3]综述:全球猴痘确诊病例超5万例
2022年9月16日
其他

被虾刺伤,男子险丧命......吃海鲜时千万注意!

七月底,中山市中医院接诊了一名男性患者。患者65岁,在入院前2天,被虾扎到手,扎的又肿又疼,去当地医院就诊,不仅没好转还出现了瘀黑坏死等表现,遂前往中山市中医院急诊。然后,就进了ICU。
2022年9月14日
其他

最全接种指南!超过26岁也能打九价疫苗了!

对于此次九价HPV疫苗扩龄,姐妹们有各式的疑惑:扩龄了,抢苗更难上加难了吧?什么时候能约?去哪里预约?刚打完二价/四价,还能打九价吗?来来来,这篇文章一次性解答你所有的疑惑!👇🏻👇🏻👇🏻Q1
2022年9月13日
其他

华大助力推广!多年生稻成为国家农业农村部重点推介产品

近日,国家农业农村部推介发布了2022年粮油生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农办科〔2022〕22号)。获得此次推介的水稻主导品种共计29个,“多年生稻”是其中之一。华大集团与云南大学签署合作协议4月,华大集团与云南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及合资协议,并合资成立深圳华大云谷科技有限公司,共同为多年生稻技术的推广和产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多年生稻是云南大学胡凤益教授团队的自主研究成果。多年生稻是利用长雄野生稻发达的地下茎培育的多年生稻品种,实现种植1次,连续收获3-6年,是全球唯一多年生性状的主要粮食作物。多年生稻特有的“多年生性”,显著区别于常见栽培稻的“一年生”特点,是水稻品种选育进程中的颠覆性创新型研究成果,并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2018“国际农业技术创新技术”。多年生稻选育图多年生稻23,2018年审定,滇审稻2018033号,是粳型多年生稻品种,经多次自交筛选,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MAS)培育而成,适用于海拔1600米以下的稻区推广应用。株型紧凑,株高适中,分蘖强,多年生性强,后期熟色好,年度和季节间产量稳定,品质较好,生育期适中。一季粳稻区平均亩产598.46千克,高抗稻瘟病,抗稻曲病,中抗纹枯病,感白叶枯病。稻米品质检测达到部颁优质米3级标准。多年生稻2301在栽培管理方面,多年生稻种植一次可连续收获3-5年以上,其显著特点体现在:从第二年(或第二季)开始,水稻生产不需要买种子、育秧、犁田耙田、栽秧等环节,只需要田间管理和收获两个生产环节,是一项轻简化的水稻生产技术。多年生稻收割后留下的稻桩地下茎上的腋芽,第二季(年)再萌发成苗,形成新的稻株,如此周而复始,实现水稻一次种植、多次(年)收获。和一年生稻相比,可以减少生产投入成本的
2022年9月13日
其他

经常感冒VS很少感冒,哪类人更易患癌?真相是......

经常听到有人说:某某平时身体很好,一年到头都很少感冒发烧,竟然得了癌症。还是老话说得好:小病不断、大病不犯。对此,还有一些言之凿凿的解释:平时很少感冒的人,免疫力没有用武之地,久而久之就麻木了,遇到大病招架不住,经常感冒反而可以保持免疫力的活性,更不容易得癌症。诶,从常识来讲,难道不是越少感冒免疫力越强?!经常感冒VS很少感冒,谁的免疫力更强?谁更容易得癌症?一起来探究一下真相!NO.1
2022年9月12日
其他

DNA的丧偶式育儿:爸爸希望孩子多啃啃老妈

为孩子操碎了心。十几年来,为了孩子她辞去了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育儿这件事中。她认为,这件事她要做一辈子,因为她的儿子比别的孩子更不让人省心。Irene
2022年9月11日
其他

被称为“不死之身”的六角恐龙,脑袋没了还能再长出来

科研团队部分成员合影9月2日,全球首个脑再生时空图谱研究成果以背靠背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因疫情原因,当天成果发布会现场交流环节取消,但我们还是以线上方式采访了本次科研成果的主创团队,一起听听这项重磅研究背后的故事吧~主创团队该研究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魏小雨、付苏雷、黎瀚博、刘洋、王帅、冯炜敏、杨蕴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为顾颖、费继锋、徐讯、陈亮和黎瀚博。Q:为什么选择蝾螈作为全球首个脑再生时空图谱研究的对象?这次的研究将为哺乳动物神经系统研究带来哪些变革?黎瀚博(文章共同通讯作者、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蝾螈是一种四足类的脊椎动物,从进化位点和结构来看,它在具有强再生能力的物种中,属于进化地位比较高的。蝾螈身体和器官的结构与哺乳动物有较高相似性。另外,蝾螈的多个器官,包括脑组织,在严重损伤后具有全面的细胞再生和重建因损伤而丧失的组织结构的能力,是一个再生研究中非常完美的模式动物,所以我们选择了蝾螈作为本项目的研究对象。另外,我们和费继锋老师团队有长期的深度合作,费老师是国内蝾螈再生研究的专家和领域先锋,选择蝾螈能够充分借力费老师团队国际顶尖的平台优势。对于第二个问题,过去,神经系统的再生研究缺乏系统性的基因表达时空调控研究,零散的相关研究大多基于简单的细胞类型谱系追踪,在一些损伤修复或者再生的过程中去追踪一种细胞类型如何转化成为另外一种类型。我们这次的研究分别聚焦发育与再生两个过程,从时间和空间的不同维度,把蝾螈的端脑各细胞类型与对应转录组的动态变化、细胞间互作等信息全部以数字化方式完整展示出来。Q:作为脑科学与康复医学领域的资深专家,您认为时空组学技术的出现对您的研究工作整体进展起到了什么作用?助力实现了哪些以往较难开展的研究内容?费继锋(文章共同通讯作者、广东省人民医院教授):华大的时空组学技术是此项研究开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时空组学技术出现之前,大家普遍都是使用单细胞技术。单细胞技术有很多优势,但有一个不足的地方是每个细胞被解离出来之后便丢失了其原来的空间位置信息,而时空组学技术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因此,利用时空组学技术,我们在研究蝾螈脑再生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大脑损伤再生中,损伤位置附近真正参与再生的关键干细胞动态变化的原位观察和分析。在本次蝾螈脑再生的文章中,我们实验室主要负责开展蝾螈大脑损伤动物模型的构建,脑损伤再生样品的采集分析以及生信分析结果的进一步实验验证,华大负责时空组技术以及相应的生物信息分析。所以我们两家研究单位(团队)利用优势互补,结合最新的时空组学技术解析了蝾螈脑再生过程中的分子细胞状态变化。这次发表的成果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我们和华大还在开展其它几个研究方向的合作,希望能够借助新技术,深入解析再生领域重要的科学问题。Q:研究团队用了多长时间完成的这项研究?中间经历了哪些困难?魏小雨(文章第一作者、杭州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我们的研究是从去年2月开始的,从样本的收集,数据的产出、分析再到投稿和文章的发表总共一年半的时间,基于华大研究院的平台优势,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完成大规模的数据产出和分析。总体来说,项目完成后的投稿和审稿还是比较顺利的。这个项目中遇到的困难,首先是数据的产出,因为这是第一次在蝾螈这个物种上进行时空组学实验,对于水生生物的实验条件还不成熟,因此,前期的条件摸索花费了一定时间。还有一个困难是在于数据分析。由于蝾螈的基因组巨大,需要的测序量及数据分析的资源也是巨大的,基于华大的高通量测序平台和时空组学自动化分析平台的优势,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拿到测序数据的分析结果,结合时空组学高分辨的优势,创造性地开发了在时空组学上的细胞分割算法,使得我们的项目能够在单细胞水平上解析蝾螈脑再生这一重要的生物学过程。Q:这次研究由3个国家的18个研究团队完成,作为参与方之一,您认为是什么契机让这些团队走到一起开展合作的?合作过程中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吗?陈亮(文章共同通讯作者、武汉大学教授):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华大成功研发了高分辨率的时空组学技术,使得科研工作者拥有了重新理解脑再生机制这一再生领域关键科学问题的新利器。研究技术和科学问题的巨大吸引力,促使我们多个团队紧密团结起来,优势互补,深入探索。令人难忘的事很多,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科学发现令人振奋。同时,对于全新类型数据的解读也要求我们不断转化科研思路。这些新的变化、体验都令人印象深刻,也促进着团队成员科研思想的碰撞,新灵感火花的产生,齐心协力推动课题进展。我相信时空组学技术的出现,将对很多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范式产生深远影响。Q:基于华大自主研发的时空组学技术,除本次研究外,还有哪些方向的研究正在开展中?顾颖(文章共同通讯作者、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在再生相关研究方向,除了基于时空组学技术完成了脑再生的图谱研究,我们还针对蝾螈的其他器官,如脊髓、肢体等进行研究。通过多个器官的损伤研究,希望能找出蝾螈再生的一些共性调控机制和系统的反应机制。除蝾螈外,我们还对其他的物种进行再生相关的研究,如涡虫和一些鱼类,还有跟小鼠乃至灵长类的损伤修复进行对比,希望能看到在进化过程中损伤修复的能力为什么会逐步减退,也是希望借此找出一些能够提升哺乳动物乃至人类的损伤修复能力的机制和靶标。除了再生方面的研究,我们也利用时空组学在植物相关方向进行研究,包括植物的发育、生理,还有一些与病虫侵染有关的方向。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在疾病的研究中,无论是针对肿瘤,还是针对一些心脏类疾病、感染类疾病,我们都有把时空组学这个有利的工具应用在疾病的致病机理和干预机制的挖掘上,希望能够为未来的诊疗提供更多线索。Q:华大近期频繁在Cell、Nature、Science这样的顶级期刊发表成果,实现了CNS大满贯,是否可以请您介绍下这背后是怎样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刘龙奇(杭州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华大研究院所进行的科学研究以大目标导向和大科学工程为主要模式。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基因科技造福人类。在推动目标的过程中,不仅要研发先进技术,还要实现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这其中核心工具自主掌控尤其重要,所以华大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底层技术的研发,并拥有非常强劲的基因组技术研发实力和高通量组学平台,确保我们能持续研发新的技术并得到快速应用。在领域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青年人才是关键,华大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探索出了一套非常高效的“三发三带”模式,即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带学科,带人才,带产业,我们敢于让年轻人去承担重要的项目,并且在项目中历练成长,不是因“精通”而去做,而是“做成了”所以成为了专家。我们很多重要的骨干虽然很年轻,但可能已经是重要战略项目的负责人了,组织和推动大项目的经验十分丰富。华大是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的,我们一直以来非常注重全球合作,主导或发起过很多国际大科学联盟,比如今年5月,我们联合全球25个国家120余科研团队共同发起时空组学全球联盟,并通过Cell官网发布(https://www.cell.com/consortium/spatiotemporal-omics),我们也看到在当前大科学时代,国际间不同科研团队之间协助越来越重要。关注我们!获取最新资讯!
2022年9月10日
其他

请回答1999!华大员工亲述那年那人那些事

华大从1999年正式成立到今天,有着数不清的独特经历;而这23年间,在这里工作的人又发生过多少不一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邀请24位在不同年份入职的员工代表,重现他们与华大初见的样子,一起来看看吧~1999年李黎是华大初代“大家庭”的一员,那时大家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9月9日,华大正式成立;2000年叶辰看到华大在空港昼夜奋战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报道,于同年10月1号入职;2001年孙英俊踏进华大办公室,看到墙上贴着一面国旗,写着7个大字:“为了祖国的荣誉”;2002年林梁入职时,正值华大完成水稻基因组计划;2003年非典暴发,汪小刚以华大实习生的身份参与抗击非典工作,在办公室见到了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2004年张伟怀着敬佩之心加入华大,初谙大数据与大平台的重要性;2005年在登山过程中认识华大的张海峰,加入了高原医学项目组;2006年方晓东惊讶于彼时已做出多个伟大成果的华大,竟有着朴素、简单的反差面;2007年计划前往南方发展的唐美芳,正好遇到了南下深圳的华大;2008年黄业博告别校园,加入彼时以“炎黄一号”项目名扬深圳的华大;2009年熊小华在华大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设计;2010年刘欢初到华大时,很多实验室还在搭建中;2011年马清滢在偏僻不起眼的办公楼里,认识了一群眼里闪着光的年轻人;2012年在海边出生长大的刘姗姗,与华大合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鲽形目鱼类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序;2013年华大收购CG,工科背景的李景加入了“先利其器”的前行队伍;2014年曾媛从网络渠道认识华大,钦佩于华大在印度洋海啸、德国大肠杆菌疫情、埃博拉病毒等世界公共卫生事件的举动;2015年徐清环顾华大开放式的办公区、随处可见的健康标语和运动器材,暗想这个地方真不简单;2016年有着20年工作经验的朱一鸣,认为华大不是企业,不是公司,而是一家特殊的机构;2017年王晶从美国博士毕业,加入了当时对她而言还不是那么熟悉的华大;2018年熊韬通过此前在中国外交部驻丹麦大使馆、浙江义乌市等工作经历,已与华大有着密切联系;2019年刘传宇结束了在华大的联合培养,以博士后的身份正式开启了在华大研究院工作、带团队的新旅程;2020年华大在王俏眼中逐渐褪去以往的陌生与神秘,转而迎来无限的年轻和浪漫;2021年王瑜洁在校园招聘会上,看着华大的窗口络绎不绝,入职后,华大给她的感觉亲切如一所学校;2022年万卓被华大的脑科学和时空组学吸引,在这里,她开始了“大牛”与“萌新”一起实验、一起办公的“平等”体验;………………这是他们与华大的初识时刻今天的他们,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点击下方视频听24位华大人讲述他们的真实故事↓
2022年9月10日
其他

华大23周年 | 用别样的方式为华大庆生

携手同行廿三载,痴心不改造福梦。今天是华大23岁生日。从1999年到2022年,华大走过23载。近些年,华大人延续着徒步的传统,用健康公益行的方式,在9月9日这一天为华大送上生日祝福,用行动践行“三好”文化,用脚步赓续造福梦想。2022年9月7日-9日间,华大人遵守疫情防控要求,自行组织徒步,带着热情奔向山海,用别样的方式为华大庆生。向左滑动查看更多这一天也是九九公益日,今年,华大发起了“帮助地贫为他配型项目”和“包虫病防治项目”公益捐款。其中,“帮助地贫为他配型项目”将为重症地贫患儿提供永久免费HLA配型,“包虫病防治项目”旨在助力藏区包虫病防治攻坚战,早治早筛!健康节活动期间,猛犸基金会在现场组织了两个公益项目的捐款活动。华大人积极捐款,用行动诠释真善美,助力“天下无贫”和包虫病防治。猛犸基金会公益项目展位基因科技造福人类,从自身做起。8B6Gi99不仅是华大的目标,更传递着每一位华大人从自身做起,主动健康,造福人类的痴心和信念。而今年,我们将这串符号印刻在心中,标志着我们身体力行,践行“三好”,用行动展现生命的璀璨。九九健康节是全华大的健康盛典,活动期间,全球各地的华大人都在用同样方式践行“三好”文化,展现华大人积极健康,敢于挑战的精神面貌。最后,让我们共祝
2022年9月9日
其他

越来越像人类!爱吃蟹,用人类头发剔牙,这猴子成精了?

要说除人类以外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猴子绝对榜上有名。在我们一般的印象中,猴子是树栖动物,爱吃香蕉。但有一种猴子极为特殊,它们不仅擅长游泳,还爱吃肉,那就是食蟹猴(Macaca
2022年9月8日
其他

合作共赢!华大基因与阿塞拜疆地中海贫血中心签署合作协议

阿塞拜疆地中海贫血中心签约仪式现场北京时间9月6日下午,华大基因与阿塞拜疆地中海贫血中心举行战略合作线上签约仪式。双方计划就地中海贫血防控展开科研合作,致力于提高阿塞拜疆的地中海贫血防控能力。该项目标志着华大基因第一批海外“地贫”项目的正式启动,是华大“天下无贫”战略目标的重要里程碑。本项目将依托华大自主的技术测序平台和专业的检测服务能力,协助阿塞拜疆地中海贫血中心对参与项目的计划生育夫妻进行地中海贫血携带者筛查,同时协助当地建立高通量基因测序平台。线上签约仪式阿塞拜疆地中海贫血中心首席博士(兼国家血液学和输血学中心副主任)Khuraman
2022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