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这两天有幸读到了前北大中文系主任(2016-2020)陈晓明的一些文章,之惊艳,之销魂,让本号按耐不住,无法不请大家一同品鉴。1以严谨的事实为依据。先简单看看陈晓明的简历。陈晓明,男,1959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早年有过知青经历,1978年春进入大学(77级),1983年开始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过教学和研究职业。1987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留院工作十多年。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等职。2003年起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年开始担任北大中文系系主任。同时兼任中国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和后现代理论与批评。以上资料引自北大中文系官网。其实陈晓明早已不是系主任,2021年1月北大中文系迎来了新任系主任杜晓勤。也就是说,陈晓明卸任系主任至少已经一年半的时间,北大中文系的官网还给陈晓明挂着系主任的头衔,不知道这是北大中文系的传统,还是一日为系主任、终身为系主任的意思?至少后面应该加个括号(2016-2020)吧?说回陈晓明的简历,您作为读者,粗粗一看,会否觉得像是陈晓明1978年进入北大读书呢?但再稍微细看一下,“1978年春进入大学(77级)”,并没特指陈晓明是进入北大。顿时有点微妙了。“进入大学”,到底是什么意思?要么是考入,要么是保送,要么是像曹文轩那般是被“推荐”进入北大的工农兵学员。如果陈晓明不是从北大开始的读书生涯,那他是进入哪所大学读本科、读硕士?为何他不写清楚本硕大学之名?这么一查资料,才发现,要找到陈晓明的本硕大学,还有些困难。多数网页上都是介绍:陈晓明,1959年2月生,福建人。文学博士。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等职。后来用陈晓明、福建、大学三个主题词检索,才终于找到了陈晓明早期大学经历。在中国作家网上,陈晓明的早期求学简历是:1976年参加工作,历任福建省南平师专教师,福建师大中文系文艺学硕士原来如此。综合北大中文系履历可知:陈晓明1976年参加工作,早期曾在福建省南平师专任教师,1983年在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就读文艺学硕士。查到这里,其实仍然不清楚陈晓明的本科是在哪所大学读的。继续查。中华读书报曾专访陈晓明,《我的学术还没有真正开始——访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这段采访中有一句话:从福建省南平师专中文系到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这句话并没有明确说陈晓明是在南平师专读书,但可以说明,陈晓明从南平师专到福建师大,中间并未去过其他院校。结合前面所查到的资料,陈晓明曾在南平师专任教师。那么可以推断,在福建师大之前,陈晓明应该是在南平师专读书并任教。根据百度百科,原来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办于1958年8月12日,1962年1月,福州师范专科学校并入更名南平师范学院(本科);文革期间停办,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复办,1980年改称为南平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改名为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7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改为武夷学院。至此,陈晓明的本科就可以有把握推断为:1978年复办的南平师专当时还是南平师范学院(本科),陈晓明入读本科,1982年毕业时,南平师范学院已经在1980年改名为南平师专。至此,简单帮陈晓明整理一下他的早期求学经历:1978年入南平师范学院读本科,1982年从南平师范专科学校毕业(1980年改为此名),1983年考入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读文艺学硕士。2随便点看了一下北大中文系其他老师的简介,看得出简介都是老师自己写的,详细或简略,都是个人发挥。比如,看到一位孔江平教授,1957年出生,和陈晓明年龄相仿,经历相似,也当过知青,早期经历写的很详细:1977年就读郑州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学士;1985年就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1975年洛阳地区伊川县古城寨大队插队,知青;1981年就职于郑州工学院,英语教师陈晓明不愿写出自己本科院校南平师专还可以理解,可能他觉得不够光鲜。毕竟,社会上多少对学历也是有一些潜规则,存在所谓的鄙视链。更何况自己当过堂堂北大中文系主任,学历出身还是关系到面子身份的。但,陈晓明为何连自己的硕士院校都不愿写出来呢?觉得福建师范大学也拿不出手?对自己的硕士母校也有这么强的功利心吗?这位陈主任不但有,而且还公开猛踩北大之外的所有其他大学。陈晓明在北大中文系2016年开学典礼上致辞,《“知止而后有定”:给新生的三句话》,说了一个小故事:据说按人口比例,每350万人中才出一个北京大学的学子。你们有位师兄从另一所很不错的大学考入北大中文系读研究生,我问他何故舍近求远,他说,中国就二所大学,一所是北京大学,还有一所是“其他大学”。我理解他的意思是说,北京大学在他心中的份量很重。所以我要祝贺你们来到北京大学,而不是去到“其他大学”。你们多年来埋头读书,没有去“其他大学”,现在进了北大先歪个话,“二所”大学是错误用字。描述人的数量,可以说二人,二位,描述物的数量,习惯上不用“二”,而是用“两”。正确的表达是两所大学。中国就二所大学,一所是北京大学,还有一所是“其他大学”。这种话呢,如果一位北大学子为了表达自己对北大中文系的情结,小圈子里私下讲讲,标榜自己的优越地位,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方式,博大家一笑,也不是个事。北大嘛,理解。年少轻狂嘛,很多人也曾有过。但是,作为一个系主任,对学生流露的认知偏差,不是去善意地提醒,反而带着十分自得,顺手把这种话放在新生入学典礼讲话上,用来激励新生,合适吗?据说徐悲鸿曾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那么北大和“其他大学”这种话,是傲气,还是傲骨?恐怕谁都可以一眼看穿。堂堂北大中文系主任的格局、境界和品味,就这?而且还讲了三遍。迎接北大中文系新生的首次思想交流,就是给学子们植入一个虚妄的概念,中国只有北大和其他大学?让同学们为北大的独一无二感到自豪骄傲,毫无问题,但猛踩着其他大学来标榜自己,好吗?陈晓明这个新生入学典礼讲话,被中华读书报转载于澎拜新闻网站上,网址是:“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9255458”。这个网页上收录了他5篇演讲:2016、2017、2019、2020年开学典礼上致辞,分别是《“知止而后有定”:给新生的三句话》、《以中文为志业的理由》、《当今中文学子的求知之道》、《中文人的守正创新》,2018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北大中文人应有的品性态度》。这些话已经成为公共言论。这会让其他大学的师生们作何感想?或者说,这位陈晓明主任,是想给所有的北大学子拉仇恨吗?北大中文系的“傲娇”需要拉上所有北大的学系吗?正如本号前两天在为被北大(中文系)投诉的文章《唐山有恶棍欺辱女生致伤,当年温儒敏请的教材编写者侵害女生致死》进行公开辩护时所言,对于具体的事情,北大中文系有时只能代表北大中文系,并不能代表北大,不要滥用北大的名义。如果北大中文系全国第一,那么陈晓明主任最好说,全国只有北大中文系和其他中文系,而不能代表北大说全国只有两所大学,北大和其他大学。一时间,这和北大(中文系)投诉本号文章“侵犯”名誉竟异曲同工。本来都是局限于北大中文系这个范围,却一定非说是整个北大,这种作为不能给北大添彩,而是反作用。相信,北京大学理工科的学系并不会欣赏所谓北大和“其他大学”这样的说法。比如,物理学界并不会说出世界上只有两个科学家,爱因斯坦和其他科学家,或是牛顿和其他科学家。这种傲娇的表达,不会无形中让北大中文系的学子们少了谦虚、自省,而滋生看不起“其他大学”的自满、乃至眼中无人吗?给新生的思想基调是不是走的太偏了呢?就算北大中文系全国第一,中国人的谦谦君子、温良恭俭让的风度,也还是不要扔在一边为好吧?3况且,北大中文系是在所有中文专业里都是第一吗?先说北大中文系曾流失过最顶尖的大家。裘锡圭先生,被誉为中国古汉字研究第一人。此文写到:1995年,由著名古文字学家、吉林大学姚孝遂教授主编的通贯古今的《中国文字学史》,全书近600页,而介绍裘先生学术成果的篇幅就超过了60页。书中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甲骨文字考释上成就最大的是裘锡圭。他在汉字学、古文字学领域的学术主要观点凝聚在《文字学概要》一书中。《文字学概要》在大陆出版后,已成为汉字研究方面的经典,被各种涉及汉字的论著反复征引,同时也是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大学生、硕士生所必读的教材。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教授说,对汉字研究而言,《文字学概要》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至今仍没有任何一部文字学的通论能取代裘锡圭教授这部著作。就是这么一位“镇店之宝”级的大家,2005年从北大中文系转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那一年裘锡圭先生已经70岁了,为何不惜做出如此重大的转换?有一种说法是他看不下北大中文系的一些问题,宁可远走高飞。随着裘锡圭先生去了复旦大学,北大中文系在甲骨文等古文字方面的研究已经不能称第一了吧?2018年8月,国家成立“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家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中国文字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黄德宽担任,许嘉璐、单霁翔、李学勤、裘锡圭、林沄、王宇信等知名专家应邀担任顾问,成员由来自古文字、历史、文化、考古等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这些专家都来自哪些大学和研究机构呢?请看完整的名单。(引自教育部网页http://www.moe.gov.cn/s78/A19/A19_ztzl/ztzl_yxyywhcccb/jiaguwen/201808/t20180815_345341.html)顾问:许嘉璐(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主任)单霁翔(故宫博物院院长)李学勤(清华大学教授)裘锡圭(复旦大学教授)林沄(吉林大学教授)王宇信(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主任:黄德宽(清华大学教授)委员(按音序排列):曹锦炎(浙江大学教授)黄天树(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刘一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钊(复旦大学教授)彭裕商(四川大学教授)宋镇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素(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吴振武(吉林大学教授)赵平安(清华大学教授)朱凤瀚(北京大学教授)看得明明白白,“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家委员会”的主任黄德宽来自清华大学;顾问中,来自大学的专家一共就2位,分别来自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正是裘锡圭先生);委员里,北京大学有一位朱凤瀚教授,来自于北大历史系,还不是北大中文系。也就是说,在“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家委员会”里,北大中文系连一席之地都没有。北大中文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