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心理

其他

从鬼魂到祖先: 汉斯•罗伊沃尔德的精神分析观

译者前言老吴(吴和鸣)推荐我翻译此文。我说:“印象中沛超博士不是翻译过吗”。老吴说沛超当时翻译了其中的一部分。于是我从PEP-Web上下载来看了看,篇幅甚长,有30页。但此文一开头就将我带入了人的心灵宇宙中,浩瀚无垠,繁星点点……汉斯
2021年9月11日
其他

在对丧失的哀悼中重建自我与关系

一年一度中元节,又想起了我的奶奶。对我来说,这不是一个在奶奶去世以后才对我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因为奶奶是道教人士,在我还小的时候,每年每月的初一十五她都带着我张罗拜神祭祀祖先用的元宝蜡烛,七月是重头月,七月初七她带着我到元妙观跟道友们过中会日,再过一周就是中元节,一大早伴随着奶奶诵经的声音起床,闻着飘散在空气中的香火气息。小时候家住在一个小巷子里,奶奶在屋里神像前念经完毕,就招呼我把聚宝盆搬到靠近家门的巷子门口,往里面烧纸钱。最后一次烧纸钱的记忆,是奶奶去世了,爸爸带着我参加葬礼,我往火里放进纸钱。后来就很少再去元妙观,很少听到念经的声音,也很少准备元宝蜡烛和纸钱。但是每年到类似的时候,总会想起甚至仿佛听见念经的声音,或闻到类似的香火气息。
2021年8月22日
其他

“向死而生”的自杀幻想

译者笔记临床工作中,有不少来访者这样谈到他们/她们的自杀想法:“如果我不能……我就自伤/自杀。”他们/她们说这样的想象好像“自己给自己一条后路”,“大不了一死”的嘀咕在某种程度上好像是一种自我安慰——给自己打气,“置之死地而后生,想到还有后路似乎更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幻想自己死掉,好像在想象层面可以洗掉重来,因为所发生的一切对当时的我而言太痛苦了”。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轻视来访者关于死亡的幻想;恰恰相反,这启发我关注来访者谈论死亡的不同情境;幻想自杀如何成为了来访者应对痛苦的保护机制;关注死亡对于每一个独特的个体而言,其背后的不同意义,以及不同意义之间是如何转换的。在PEP-WEB上发现这篇文章从“作为维持生命的救生稻草”的角度讨论“自杀幻想”,读来挺有收获的。
2021年8月1日
其他

现象还是数据?精神分析中的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策略

Pontalis(1973)写道:“经验、印象和记忆痕迹可能会在以后被修改,以适应新的经验或新的发展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可能不仅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而且被赋予了新的心理效能(psychical
2021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