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孙退休三件事

其他

平庸之恶:阿伦特为什么是错的?

【任何的罪恶都是由具体的个人实施的。责任是在他个人,还是个人之外
2024年10月5日
其他

【八面来风】大放水背后的隐患:短期刺激,病根难除

【八面来风栏目已经发了几期,旨在将一些能引发人们思考的新的观点集锦在一起提供给各位,其实这也是我平时浏览之后的一种顺手而为。摘取这些观点,并不意味着我完全同意这些观点,只是觉得有讨论和思考的价值而已。也有朋友可能问,为什么你选的大多是自媒体上的文章,而不是权威的专家学者的观点?原因很简单,专家们的观点来得太慢,而且往往含含糊糊。别管权威不权威,能引起思考就好】左岸巴黎:大放水背后的隐患:短期刺激,病根难除此次央行的大动作,表面上看是一场大规模的货币注入,释放了大量流动性。但这种放水能否有效推动实体经济,仍需打上一个问号。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结构性问题,这种政策的效应可能是短暂的,甚至会带来更大的经济隐患。无论是放水还是降息,最终能否产生效果,依赖于市场的信心。过去,中国通过货币宽松政策成功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因为那时市场对未来充满信心。然而,当前的形势不同,许多民营企业不敢轻易投资,部分外资企业正在逐渐撤出市场,老百姓也开始寻求更安全的资产避险。信心的缺失使得即使再多的货币宽松政策,也难以有效推动经济增长。大量流动性的注入往往会先体现在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上,尤其是食品、水电煤气等生活所需品。透过大水漫灌的政策,最终结果将是物价飞涨,老百姓的生活愈发艰难。简评:在前几天的一篇文章中我曾经说过,早在今年4月份,我就曾经提出过一个说法:先救股市,因为股市直接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和信心。事情只能从最直接的地方做起。但在股市已经出现疯狂上涨的情况下,我们得冷静,印钞和提振股市能起的作用是有限的,而且得防范由此可能带来的风险。最近看到网上流传这几句话:如果依靠产业政策扶持就能改变产业走势,世界上就没有夕阳产业;如果依靠财政政策刺激就可以走出经济困境,世界上就没有经济危机;如果依靠增发货币就可以消除贫穷,世界上就没有不发达国家;如果依靠注水就可以让股市走牛,世界上就没有熊市。这几句话虽然很简单,但可以引起人们的思考。青柳:放大招之后,要警惕对经济的三类伤害毫无疑问,一种更深层的变化正在形成,未来政策力度已经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但也要客观看到当前经济恢复仍不强劲,许多市场主体的信心仍然脆弱。所以,在放大招之后,也要进一步稳妥施策,尤其要避免以下三种对经济的伤害。第一,避免产业政策再出昏招。中国的产业政策,在相当多层面取得了肉眼可见的成果。但与此同时,一些产业政策政策力度、发布节点、细节解释上有失精准,造成了巨大的市场影响。比如去年12月发布的《网络游戏管理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重挫国内外市场的众多游戏股。之后相关部门通过大规模发放版号等方式,方才稳住市场预期。第二,坚决遏制和打击“远洋捕捞”。所谓“远洋捕捞”,指的是监管部门以不合规的方式到外地企业执法,用罚没收入、股权等来补充地方财政。这种做法短时间或许可以解一地财政的燃眉之急,但会极大地破坏营商环境,挫伤企业的积极性,对市场信心造成根本性的破坏。第三,确保市场信息自由流通。我们应当避免陷入单一数据叙事的话语陷阱和信息茧房。值得一提的是,相比4月和7月高层会议公报,本次会议内容没有提及“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事实上,正如会议指出,“市场广阔、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等有利条件没有变化”,在此基础上,光明经济应该是“干字当头、众志成城”,用行动换来的,而非通过信息控制制造的。中国的劳动供养率太低了欧美的家庭只要有一个人上班,就足以养活全家,而我们呢?即便两口子都上班,如果两个人都只是普通打工人或者是工薪阶层,养个小孩都困难。在这样的家庭啊,只能啃老或者节衣缩食,如果没老可啃,就只能忍受入不敷出的状态,然后通过透支未来贷款来维持生计。不管是房贷、车贷还是花呗信用卡,都是对未来的透支。劳动供养率就是一个劳动力可以供养几个非劳动力,通俗一点来说啊,就是一个家庭只有一个人工作,能不能养活其他的家人不工作?美国一个产业工人的劳动收入可以供养4.8个人,德国是1
2024年9月27日
其他

孙老师拼配的随心白茶第四版隆重上市

随心的故事孙老师喝茶,原来一直以普洱为主。据孙老师说,他开始接触白茶的时候,总觉得味道太淡了。直到有一次,朋友送了他一点白茶。开始的时候,他也没太在意。有一次,几个学生来家喝茶,一位习惯喝白茶的女同学说,这款白茶怎这么好喝呢。孙老师认真品了一下,真的是如此。朋友送的茶喝完后,孙老师到茶城去找,却遍寻不到同样的茶品。于是就试着自己拼配。待到觉得有点眉目了,他让茶界的一位朋友,福鼎白茶两大世家吴氏的后人吴先生,给他寄来若干种可以作为样茶的散茶。然后又是不断地试,并请朋友和行内人品鉴。最后形成了一款他比较满意的拼配方案。这就是现在的随心。孙老师说,拼配随心的时候,他追求的是这样一种风格:香甜均衡,鲜爽与醇厚兼备。一位国家一级评茶师给出的评价是甜而不腻,香而收敛。红版龙随心这款茶最后是由上面提到的福鼎吴先生制作的。到目前为止,随心已经制作了四版。为了便于辨认,按照包装来说,第一版是白版小字;第二版的红版黑字;第三版是白版大字。这次推出的是第四版,红版金字。白版偏鲜爽,红版偏醇厚。这次推出的第四款也是红版,也称龙随心,试喝的朋友都感觉更加均衡、柔和。这款茶取名随心,寓意是茶随心走,粗茶淡饭随心走,锦衣束人不自由。取以自由的精神饮茶之义。同时,孙老师请同样崇尚自由的老朋友北京大学的也夫教授题写了随心两个字(其时,也夫教授练字也只有半年多的时间,但在孙老师的内心里,题写这两个字,非也夫教授莫属,因为他俩三观一致,性情相投)。点击下图二维码购买:
2024年9月26日
其他

孙立平:股市、十万亿及与此相关的一些拉拉杂杂的想法

最近杂事比较多,一些问题没有来得及仔细思考。但这几天又有一些重要的事情发生,因此,结合一些网友的提问,以及前一段我自己的文章,把一些拉拉杂杂的想法写出来。大家就当作茶余饭后随意的聊天就是了。股市的大涨。9月24日,中国A股迎来了久违的大涨,全天上涨4%多。不管怎么说,不管下一步怎么走,股市上涨总是好事情。对于现在的中国经济而言,股市的表现非常重要。早在今年4月份,我就曾经提出过一个说法:现在人们都在说救房市,救股市,但这里面有个顺序的问题,应该是先救股市,再救房市。为什么?我们不说根本原因,起码就最现实的原因来说,信心是最重要的问题。怎么启动人们的信心?最直接的就是股市。我们打个比方说吧,如果今天你的股票挣了两万元,可能直接就影响到你的情绪,说不定晚饭就会加两瓶啤酒。但如果今天你的房子涨了10万元,可能你什么明显的感觉也没有。当然,股市的表现取决于基本面。但事情只能从最直接的地方做起。十万亿的传说。股市的大幅上涨,直接源于央行的货币政策,如降准、降息以及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但更进一步的背景是,人们一直期盼所谓刺激大招已经若隐若现。先是央行前行长易纲在一次论坛上罕见承认中国进入通缩状态,并呼吁说:中国现在应该把重点放在抵挡通缩压力上……中国目前的重点应该是在未来几季让GDP平减指数转正。要知道,通缩在过去这段时间曾经是一个敏感词。接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先生提出了一项更明确、更具震撼性的建议:推出规模达10万亿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这应当是基本的背景。老实说,我对放水刺激式的货币政策,对于所谓拼经济的说法,一直抱有谨慎的态度。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肯定不是货币政策能够解决的。一些人说,现在是没钱,真的没钱了;另一部分人说,现在钱很多,根本不缺钱。哪个对?都对。缺的是钱的流动性。为什么缺少流动性?大家都知道在于信心。但要明确的一点是,这个信心看起来在钱,从根本上说,并不在钱。但我也不一概地反对宽松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关键是钱去向哪里。钱去向哪里?过去的做法当然是去向基础设施建设。但这一次也许会有不同。我之所以说也许,意思是,所提出的方案已经包含了这样的意思。但现有的结构性因素又有将其重蹈覆辙的可能。我们注意到刘世锦先生下面的两个表述。第一个表述是:与2008年不同的是,这次重点是补上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以往重点是物质资本投资,这次是人力资本投资。这一刺激计划在微观层面重点带动消费,同时也在一定幅度上带动房地产、基建、服务业等领域投资,实质性地扩大内需。在宏观上则可提升总需求水平,缩小与总供给的缺口,带动GDP平减指数转为正增长。第二个表述是:两大突破口,或者说两个重点领域。一是大力度提升以进城农民工为主的新市民在保障性住房、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短期重点是由政府收购滞销的住房,转为保障性住房,向新市民提供。各位可能还会记得我在几天前重发的我在2008年与南方周末记者的一个访谈(见《美国是如何走出30年代大萧条的》)。在那里面我说,罗斯福新政第二阶段社会变革的真正含义,就是通过社会变革、社会改造和社会进步,创造了走出大萧条的条件。这场变革的含义是什么?就是一方面,造就了一个中产阶级,同时给你一个社会保障。由此,为美国走出30年代大萧条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赞成通过这笔增量资金,提升中国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设想。问题在于,如何使这样的一个目标能够得以实现。在各种各样的刺激方案中,刘世锦先生的方案是比较具体而明确的,这就是他提出的目标和两个重点。但尽管如此,还是不免让人存在种种担忧。首先,保障性住房、教育、医疗、社保、养老这样的并列式表述,其本身就存在BUG。因为这几项中的每一项权重或比例是多少,是有很大弹性的。有人算了一笔账,仅方案中提出的政府收购滞销的住房这一项,可能就要用掉4-5万亿。这就去掉了10万亿中一小半,能够做其他事情的就很少了。因此,弄不好,这个方案最后落实下来就成了对房地产甚至是对房地产商的一次救助。再如,方案中提出,要通过这样一个刺激方案,加快都市圈范围内中小城镇建设,带动中国的第二轮城市化浪潮,形成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基础的高质量可持续现代化城市体系。这一条尤其要谨慎,这是地方政府最喜闻乐见,最熟悉的事情。其在实践中,会不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又变成了基础设施建设?这不禁让我想到不久前的一件事情。我的一位朋友曾向他所在的县的主要领导提过一些建议。他们之间是朋友,所以书记的话也说得很直接,他说,你说的这些问题我都知道,你的这些想法我也都想到过。但我告诉你,我眼前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能把工资发出来。无论是什么钱,也得在我手里过一道,我得先把工资发了。在债务沉重,财政非常紧张,很多地方甚至连公务员的工资发放都有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不考虑政策在实践中的走样变形。凯恩斯主义失灵怎么办?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两篇文章。篇幅的关系,具体内容就不说了,仅仅是题目,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第一篇的题目是《凯恩斯主义失灵怎么办?》,第二篇文章的题目是,《最应该宽松的可能并不是货币政策,而是压抑的社会氛围》。推荐阅读:孙立平:美国是如何走出30年代大萧条的?孙立平:消费:人们较少提及的另外四个因素孙立平:那一波经济增长是怎么起来的?一个基于底层逻辑的解释孙立平:昨天文章的表述确实有问题,把有关问题再澄清一遍孙立平:过剩产能出清之日,就是真正拐点到来之时孙立平:有人还在不断问:目前的这种状况还会持续多长时间?见底了吗?什么时候反弹?孙立平:两个脱节:历史给人们的一段教训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福鼎白茶随心,孙立平教授配制福鼎白茶两大世家之一吴氏后人制作
2024年9月25日
其他

孙立平:饺子包好谁来买?

【这是我在2002年写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指出了一个在今天也仍然值得重视的现象:许多生产某种产品的人们并不消费这些产品。20多年时间过后,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但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理解今天的内需不足问题,仍会有一定的启示。当时是从城市化的角度来说的,如果将场景变换成今天,我们按照收入来说,这个道理也是同样存在的】我们先设想一种情况:假如总共有13个人,其中有4个人包饺子并以此为生,他们同时还要依靠卖饺子的收入抚养和赡养5个人。现在,饺子包出来了。其中马上有9个人(包括其中两个包饺子的人)说,饺子是好吃,但我们吃不起,我们喝点饺子汤就行了。这样,能够买得起饺子的只剩下4个人。但在这4个人当中,又有一个说:我是能够买得起饺子,但我不愿意吃,我想吃烤鸭。这时还有几个人能够成为饺子的现实消费者?只有3个人。也就是说,包饺子的人与消费饺子的人数几乎相等。其结果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包好的饺子找不到买主,只能积压在那里。如果那4个包饺子的人是以此为生,并要以此养活另外的5个人,他们的生计就要出现问题。这样的一个例子,实际上也就是现在我们国家所面对的问题,或者说是所面对的困境。内需不足的问题,已经困扰了我们好几个年头了。尽管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大规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对刺激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市场的疲软一直成为我们经济生活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其中的一个基本背景,就是我们在前面几篇文章中所说的耐用消费品时代的来临。在上篇文章中我说明了这样三点:第一,耐用消费品时代的消费模式与生活必需品时代的消费模式是不同的;第二,耐用消费品时代的消费模式是由一系列的制度和结构因素支撑的。第三,社会保障制度是支撑耐用消费品时代的消费模式的一个基本制度因素。在本文中,我们将要探讨另外一个制约耐用消费品时代的消费模式的重要结构因素。如果稍微观察一下,人们也许会发现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一个非常奇特而又值得注意的现象,即许多生产某种产品(生活用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的人们并不消费这些产品。比如,生产热水器的人们,家里基本不使用热水器,因为在那些生产热水器的工厂中从事生产的工人,大多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工,而农民(除极少数之外)与热水器是无缘的;在城市中,在建筑工地上忙碌的,基本上也是这样的农民工,虽然他们建起了各式各样的住宅,别墅的、公寓的,豪华的、简易的,但这些房子与他们的居住,毫无关系。类似的现象还有许多。也就是说,在我们的社会中,有这样的一群人,而且是一大群人,他们生产着各式各样的消费品,但他们却不是这些消费品的消费者。当然,在任何社会中,也不可能人们生产什么就会消费什么,生产原子弹的人们就决不会消费原子弹。但问题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耐用消费品。如果使用一些宏观的数字,我们就可以看到问题的症结之所在。目前的中国,差不多有13亿人口。在这些人口中,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生产活动,即提供工业品和服务的,大约是4亿人。即城市中的2亿个劳动力,1个亿的乡镇企业工人和1个亿的农民工。他们要养活的人口,大约是5个亿(以城市中的劳动力每人抚养或赡养0.5人,农民工和乡镇企业工人每人抚养或赡养2人计)。那么,消费这些工业品和服务的有多少人?大约也是这个数字,即3个亿的城市人口,1个亿的富裕农民。当然,这样说是极而言之,因为剩下的人口,并不是完全不消费工业品,在偏僻的山沟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孩子们在购买由工业生产的小食品(而且,在当今的社会中,哪个人身穿的衣服的布料不是工业生产的?)。但如果考虑到我们的工业已经进入生产耐用消费品的阶段,应该说这个判断离事实不远。同时还有一个事实是不应当忽视的,即在能够有条件消费工业品和服务的人口中,还有一个高消费群体,这个群体所消费的物品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是国内的生产所提供的,而是进口的物品。这就相当于我们开头设想的那个例子中不买饺子而吃烤鸭的那个人。生产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品的人数与消费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品的人数几乎相等。这就是中国的企业所面对的基本市场环境。也是造成国内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对照一下西方国家的状况,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目前的问题之所在。在西方国家,与工业化过程相伴随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城市化。西方的城市化发生在其工业化的初期。工业化初期的典型特征是:工业的增长主要依靠工业规模的扩大和工业中就业人数的增加,工业生产能力有相当部分集中在生产资料的生产上。由于工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农村中的劳动力和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之中。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西方国家就已经有大约一半的人口已经住到城市中来了。当大部分劳动力已经进入工业之后,工人提出了增加工资的要求;特别是在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之后,为了对付市场需求不足,西方国家开始建立系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西方工业进入了大规模生产耐用消费品阶段,而这些社会相应进入到罗斯托所说的大众消费阶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量耐用消费品的生产以及整个社会进入大众消费阶段,至少是以三个社会条件为前提的:一是相当高的城市化程度;二是城市工人工资和收入的普遍提高;三是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措施。从而造就耐用消费品需求的必要条件。然而,比较一下中国的情况,就不难发现问题之所在。从50年代开始,中国就已经开始进入迅速的工业化阶段。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城市化一直处于停滞的状态。1960年,
2024年9月18日
其他

【八面来风】经济现处萧条阶段,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毛振华:经济萧条阶段的几个特征在8月30日的亚布力企业家第二十届夏季年会上,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香港金管学院毛振华讲了大多数学者的一个判断,即“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经济依然处于复苏的前一个阶段,即萧条阶段”。经济萧条阶段有这几个方面的特征:经济停滞:经济活动几乎停滞,GDP增长非常缓慢或负增长;高失业率:失业率非常高,很多人长期失业;收入大幅下降:个人和企业的收入大幅减少,生活水平下降;投资活动停滞:企业和个人对未来缺乏信心,几乎不进行新的投资;信贷难以获得:银行和金融机构非常谨慎,贷款非常困难;通货紧缩:价格水平可能下降,因为需求极度疲软;资产价格低迷:股票和其他资产价格处于低点。对照这几年的情况,不难发现这几个基本特征切合实际情况。GDP增速几年一个小台阶往下;失业率尽管按官方统计数据不高,但与人们的日常观察差别大;降薪限薪已经不是新闻,收入下降时有耳闻,体现收入下降的最好证据是消费降级;投资活动停滞,民间投资增速为负;银行想收紧信贷,只在强监管下增加贷款,对贷款质量的担忧,逼迫银行削减信贷规模;通货紧缩更不用说,CPI接近零有一段时间,而PPI同比有近两年为负数;资产价格低迷更是有目共睹,房价、股价都在往下跌(笑融:如何走出当下的萧条)。简评:在《有人还在不断问:目前的这种状况还会持续多长时间?见底了吗?什么时候反弹?》一文中我曾经说过,人们总是反反复复地问一个问题:现在这种情况会持续多长时间?现在见底了没有?什么时候才会反弹?我说,我最近的文章你看了吗?回答说,看了啊。我说,你既然看了还问什么?我想说的是,那个波浪的概念,那个周期的概念,在人们的脑子里是多么地顽固。这不仅体现在很多权威机构预测的失败,甚至在一般人的思维里,一不小心就拐到这条思维的脉络上来。因此,在此强调,我想提出的是这样一种看法:经济的起伏波动实际上有两种。这两种起伏波动可以简称为周期性危机与阶段性瓶颈。阶段性与周期性的含义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面临的不是周期而是阶段。但尽管如此,毛振华先生的上述判断,对我们认识眼下的经济状况还是有帮助的。吴昊阳:为什么企业家出现集体战略误判?疫情后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家过度乐观,广泛期待市场的V型反弹和报复性消费。因此很多企业在2022-2023年提前布局,逆周期扩大产能。造成中国企业主对经济形势的集体误判,国内简体中文媒体难辞其咎。几年前国内的主流舆论都是全球大乱,形势大好的中国经济光明论。对贸易战,俄乌战争和内循环的风险避而不谈,仿佛风浪越大鱼越贵,为了应对大风大浪和大市场,中国的渔民花血本买了大船打的大鱼,但是上岸后发现,鱼市没了。实际上在中美贸易战爆发之前,我国经济已经出现下行的疲态,所以大概在15年后,经济工作的关键词一直是“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都是为了消化过剩产能,提升现有生产力水平。这时,如果企业对经济和政治信号比较敏感,就应该开始收缩规模控制产能,做好应付衰退的准备。让人始料未及的是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和俄乌战争这三只黑天鹅的相继亮相,客观上加剧了中国经济的困难。但是国内简体中文媒体和专家们本着报喜不报忧,丧事喜办的原则,大肆鼓吹中国赢麻了。直到现在,大量外资企业已经出走,大部分媒体和专家仍然对产业链的转移视而不见,仍然利用一切机会宣扬“没了中国制造世界即将崩溃论”(
2024年9月7日
其他

孙立平:真理越辩越明?其实有时是越辩越糊涂​

一次,在和一位朋友聊天的时候,我说了这样一段话:为什么你经常和别人辩论,经常指责别人,而我很少与人争辩,也很少指责别人?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在别人表达一个观点的时候,你假定他除了直接表达出来的意思之外,对于相关的东西可能是不懂或不知道的。而我的假定是,他对于那些东西可能是懂的或知道的。我这么说,还是有点玄,举个例子吧。比如,对当前消费的低迷,有人说,其中一个原因是某些消费品已经处于饱和状态。这时,可能有人马上会批驳说,不对,真正的原因是老百姓手里没钱,是因为失业、裁员、减薪、收入下降,是因为已经负债累累。对不对呢?当然对,非常对。但我可能不会去批驳。有两个原因:第一,我看一个观点或一种说法的时候,首先是看有没有新意,这个观点能不能使我有所收获。比如,你说是收入、就业和负债的原因,这个我早就明白,早就知道,甚至我自己都已经说过很多遍了。因此,这对我来说,是属于无意义的信息。而且,我相信这个道理已经是一个很多人都懂的常识了。因此,我没有必要再浪费精力。第二,我要具体看看这个饱和的观点论证得怎么样。如果没有像样的论证,那就不管它了,因为没有信息量。如果论证得不错,有收获,我会想,既然能思考到这个地步,就业、收入、负债的因素还能不懂吗?也就是我前面说的,我假设他是懂的,只是因为一篇文章能把问题的一个点讨论清楚就不错了,他没有涉及别的因素而已。说到这里,我们就能知道,很多无谓的争论是如何发生的了。常人方法学创始人加芬克尔曾经提出过一对概念,索引性表达和客观性表达。他说,前者是日常表达的特征,后者是科学表达的特征。所谓索引性表达,是指日常沟通行动“依赖于对意义的共同完成且未经申明的假设和共享知识”,它是由情境限定的。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的互动中,人们的语言沟通往往要基于人们能够共同感知的情境与知识,省略掉很多语言要素,以提高表达的效率。比如,妻子在下班之前给丈夫打电话:一会儿你去菜市场买点菜,海鲜就别买了。这就是一种索引性表达,因为省略了很多语言要素。她完整的意思是:(我下班先去接孩子),你(下班的时候)去菜市场买点菜。(因为昨天刚吃的海鲜,因此)海鲜就别买了。这就是索引性表达,括号里面的,都是省略掉的,但基于双方都能理解的情境和知识,都明白对方的意思,不影响意思的传达。其实,不仅仅在日常生活中会频繁地使用索引性表达,就是在科学研究特别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也会不时使用索引性表达,因为在谈论一个问题的时候,你不可能把所有前提的东西、已知的东西,尤其是你自己以前有关的观点全部复述一遍。如果你非得那样,实际上,你做不到,别人也受不了。省略是必须的。因此,我只有在索引性表达能够行得通的地方才批驳别人或与人进行争辩。否则徒劳无益。最后举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很多人都知道的茅老,一位非常值得人们尊重的老人。但前些年他挨过很多骂,其实很冤枉。有一次聊天时我和他说,您之所以挨骂,是因为您在写文章的时候已经假定了三个东西:第一,别人知道您是一个好人;第二,别人读过您以前的文章;第三,别人能看懂您的意思。但实际上,这些假设的前提往往并不存在。另一个例子,关于川拜或川哈的话题。在我所在的那些群里,一出现这个话题,往往就很难正常讨论,往往都是互相侮辱,甚至黑粉、脑残、傻X满天飞。其实,大家的价值取向都是很相近的,只不过有的着眼于俄乌战争,有的着眼于某些核心价值,但共同的东西被索引性省略掉了。人们常说真理越辩越明,其实不见得,有时往往是越辩越糊涂,尤其是在不能共享前提的情况下。推荐阅读:孙立平:金字塔底层:拼多多崛起与困境的谜底孙立平:什么是底层逻辑?底层逻辑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孙立平:几个有意思的数字,一边看一边想孙立平:羊不愿意被拴着,不见得是为了干坏事孙立平:一个无法从苦难中走出的民族孙立平:两个脱节:历史给人们的一段教训孙立平:无论战后是何结局,那都是一片麻烦的土地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苦涩后的回甘和独特的香气,资深茶客追捧对象挖茶俱乐部成立五周年半价酬谢茶友对饮茶品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上面的微信由其拉入挖茶俱乐部微信
2024年9月1日
其他

【八面来风】按黄金衡量,目前人均消费相当于2014年水平

我国户均存款究竟是多少?去年11月上旬以来,一则截图在网上流传,标题是“央行:我国户均存款近680万元”。这个截图在微信群、微博、论坛流传,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其实这是一个误导。即使按照
2024年8月26日
其他

孙立平:几点澄清,看来心理问题是主要的

对于人们热议的考公女孩死亡事件,最近官方做出了几点澄清,这些澄清有助于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准确认识。根据红星新闻的报道,澄清主要涉及如下几个问题:第一,女孩的学历:陈某某并非毕业于北京的211名校,其第一学历为专科,后来通过专升本考上北方工业大学。记者说,“陈某某的学位证书还在家中,我当时特地确认了一下,上面写的就是北方工业大学的本科学历。”查了一下,北方工业大学确实不是211大学。该校创立于1946年,前身是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隶属于冶金工业部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1985年更为现名,1998年划转北京市管理。第二,考公面试:并非多次取得家乡省份事业单位笔试第一的成绩,却连连因面试环节落榜。真实情况是,2018年、2019年陈某某参加宁夏事业编统一考试,笔试排名分别为报考岗位第
2024年8月21日
其他

孙立平:信息时代,技术固然重要,但决定性的还是机制

乌军成建制攻入俄罗斯本土,并在短短几天时间占领一块不小的地盘,出乎世人预料,包括俄罗斯。虽然战斗还处在扑朔迷离的状态,但有一个问题是越来越清楚:俄罗斯的信息和决策机制出了问题。非常有趣的是,当我给AI提出这次俄罗斯的信息和决策出了什么问题的时候,我们的AI居然给出了这样的回答:俄罗斯的决策机制并没有出现问题。‌相反,‌俄罗斯的危机决策机制具有集权、‌高效、‌国家最高领导人作用突出、‌运行过程相对隐秘等显著特点,‌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俄罗斯在应对乌克兰冲突等国际危机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俄罗斯以“超级总统制”为特点的权力架构决定了总统在国际危机决策中居于核心地位,‌而相对完备的法律制度系统、‌高效全面的情报信息系统和专业管用的智力支持系统是俄国际危机决策的有效保障。这个回答非常值得玩味。其实,信息和决策机制出了问题,是普京总统自己都承认甚至为此恼火的问题,只有我们的AI还在为“尊者讳”。想想也是不禁令人一声叹息。首先应该承认,这次乌克兰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这在一个天上布满卫星的信息时代,是非常不容易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战争已经是一种透明的战争。俄罗斯入侵前,美国就把相关信息做了多次通报,甚至在媒体上公开透露出来。而在战争发生后,美国的媒体也曾多次提前泄露乌方作战计划的事情。这说明一个问题:在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本身已经不是一个问题,甚至信息都不再是一种稀缺资源。如何疏通信息的传达渠道,如何对信息进行确准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决策,才是真正的问题。在军事和战争的问题是这样,在其他问题上也是如此。最近的《纽约时报》在一篇文章中,分析了这样的一场大规模闪电战是如此实现的。报道说,这次行动的成功展示了乌克兰军方的保密能力。在行动前的准备阶段,乌克兰军队悄然将多个旅的部队移至苏梅地区,并在边境附近秘密集结。虽然少数俄罗斯军队注意到了这些异常的军事动向,但俄罗斯军事高层下令保持冷静,导致错失了提前回应的机会。这里我们至少可以注意两点:第一,这次乌方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之好。据说,这次行动保密程度极高,只有少数高层军官在行动前三天才被告知此计划,普通士兵甚至在袭击前一天才得知他们将前往俄罗斯作战。在战斗发生之后,美国官员一再强调,他们事先并不知情。我倾向于相信这种说法。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担心美方劝阻,二是担心计划泄露。第二个值得注意的是,就是这里要讨论的,俄罗斯的信息和决策机制出了致命的问题。几万乌军在俄乌边境集结,而且其中还有不少是重兵器,对此俄方几乎毫无察觉。战斗发生之后,乌军几乎如入无人之境,仅用七天时间便迅速控制了上千公里的土地,而俄罗斯高层好像仍懵懵懂懂弄不清究竟发生了什么。俄军行动迟缓而笨拙,几乎毫无准备。现在有一种说法,普京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毫不知情。尽管我们不知道这当中的具体内情,但一定是某些环节出了问题。其中的说法之一,是乌克兰行动情报被俄罗斯总参谋长瓦莱里·格拉西莫夫隐瞒。据彭博社报道,一位接近克里姆林宫的消息人士称,俄罗斯情报部门提前两周就知道了乌克兰军队的计划行动,但俄罗斯军事领导层忽略了这些报告,尤其是这一信息没有报告给俄罗斯总统普京。就在乌军迅速推进的同时,格拉西莫夫还在向普京报告,乌克兰军队在库尔斯克地区的推进已经被阻止。根据有关报道,当几千乌军精锐在库尔斯克所向披靡的时候,俄罗斯方面却却误以为是几百人的小规模骚扰。当乌军动用了14个旅、共计4万人的部队大面积推进的时候,俄方对于战场的情况仍然是一头雾水。所以,国外有军事专家指出,俄罗斯情报部门在乌军大规模人员、装备和后勤调动方面的侦查失败,是乌军轻松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把事情归咎于侦查和情报部门,显然是把事情简单化了。实际上,整个俄乌战争就是信息扭曲的产物。从战争的贸然发动,到闪电战的开始即失败,到今天的胶着状态,伴随的是俄罗斯高层的一系列误判。2022年,即在战争爆发的前夕,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曾前往莫斯科进行劝阻,警告俄不要入侵乌克兰,但他惊讶地发现,克里姆林宫非常自信。普京的国家安全顾问对他说,俄罗斯尖端的武装部队强大到足以对抗美国人。战争爆发几天之后,一位俄国人,卡内基莫斯科中心高级研究员亚历山大·加布耶夫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谈到一件事情:由于新冠疫情,这两年普京都在自我孤立中度过的。他花了很多时间阅读历史材料,但他的阅读非常有选择性。他需要别人为他准备好那些现成的材料。可以想见,在周围的人已经不敢讲真话的情况下,这些别人筛选过的资料,是如何误导了普京对历史的理解及对现实的判断。根据有关报道,在战前的决策中,出兵乌克兰的计划,是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制定的。这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计划的泄露,同时也是为了减少官员们对这个计划的质疑。有研究者指出,其实许多俄罗斯官员都比普京更了解乌克兰的真实状况。在这样的环境中,普京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俄乌的军事实力是相差悬殊的,他甚至认为乌克兰军队士气低落,一部分乌克兰人甚至会用鲜花迎接俄罗斯。在这个基础上,他制定了一个外科手术式的打击方案。在这个方案中,俄罗斯军队将快速消灭乌克兰的空中防御系统,并摧毁其指挥和控制系统,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将会在第一天逃到美国华盛顿。对于这一点,他似乎坚信不疑,因此,没有b计划,没有c计划,因为根本用不着。说到这里,我想起原来看过的一个的材料,《纽约客》杂志对安德烈·索尔达托夫(Andrei
2024年8月17日
其他

孙立平:我写故我在:东一句,西一句,说说我写公众号

问:您的公众号一两天就更新一篇,您为什么这么勤奋?答:与勤奋无关。你鼻子一分钟出几十口气,是因为勤奋吗?是因为不出气难受。问:您写公众号最大的乐趣是什么?答:这个问题我说过很多遍了,最大的乐趣就是学习。所以,我的公众号其实就是一个学习笔记。有观点,有资料,有读书笔记,还有一些胡思乱想及感慨。总之,一两天弄懂一个小问题,记录下来,发给大家看看。几天不写,就感觉这日子白过了。问:尽管您总是谦虚地说您是在学习,但实际上,那里很多都是您自己的看法。我想问一句,您的思维好像特别活跃,您怎么有那么多的想法?答:想法可能确实比较多一点。但也不完全是,有的是自己有点想法,有的也不见得是自己的想法,别人有价值的想法,我看了有收获,然后再推荐介绍给网友,不也是一件很让人高兴的事情吗?问:您是研究社会学的,但您的文章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社会也写,经济也写,国际政治也写,为什么?答:不为什么。专业和兴趣都是人生的一部分。专业是狭窄的,兴趣是广泛的,每个人都是如此。况且退休了,对什么感兴趣就写什么呗。大脑里的沟壑那么多条,为何老用那么一两条呢?问:我看您的文章,经常提及别人的观点,有时就是介绍别人的某个观点。是想用别人的话来说事儿吗?答:当老师养成的习惯。在课堂上,讨论某个问题的时候,经常有学生一上来就是我认为,我认为。我就说,打住。你认为的,可能别人早认为八百遍了。先说别人是怎么认为的,再说你对别人认为的是什么看法,能增添什么。问:年轻人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是好事情吗?答: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形成的看法才是有价值的。记得网络刚兴起的时候,有的老师抱怨,现在有的学生写作业甚至开卷考试,就从网上直接扒。我的办法是,无论是作业还是开卷考试,干脆要求去网上扒,但扒一篇不行,起码得三四篇。然后整理别人的思路,看看存在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以及自己的想法。当然,最后还要注明那几篇文章的出处。问:写得这么勤,讨论的问题都经过深思熟虑吗?答:干嘛都要深思熟虑,有一个想法就随时写出来嘛。深思熟虑,思到什么时候是尽头?虑到什么地方是终点?当然,每年也有那么一二十篇,用的心思是比较多一些的。这样的文章,一般或是提出一个概念,或者是提出一种思路。比如近来的大拆解啊,新二元结构啊,内卷式发展啊,等等。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句,概念是很重要的,一个好的概念就是一个思路。问:有的学者十年磨一剑。您好像与这种风格不一样。答:这个问题我原来回答过,原文在这:记得在今年春节的时候,与老朋友吃饭聊天。老朋友都是一些著名的学者。他们说,你怎么思维还这么活跃?写东西这么快?我说,其实就是自我定位不一样。我开玩笑地说,你们的自我定位是,我是著名学者,说话要一言九鼎。而我的定位则是,我就是一个小学生,就是在学习,在交作业。因为我写的很多内容,甚至是绝大部分内容,如经济和国际政治,我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外行。我说的是真心话。问:背后经常有人议论,孙老师是在做社会启蒙吧?答:我觉得,在当今这个时代,已经没有必要讲启蒙这个词了,我也不想去改变别人的想法。而且,我也不认为我的看法全是对的,如果别人看了,觉得有一些参考意义,可能就算有点社会价值吧。问:有时候我会想,您文章涉及的很多话题都是比较沉重的,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影响不影响心情?还有,您同时又很爱玩,这两者有没有张力?答:好像没有。思考是一种乐趣,玩也是一种乐趣,都是乐趣。从生活的角度说,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我脑子比较容易转换,像看电视一样,按一下,啪,新闻联播,再按一下,换个台,啪,相声小品,互相不掺和。有想写的东西,就写一会儿,没有想写的,就去他的。问:但不管怎么说,在您的文章中还是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社会关怀,这也您写作的最主要动力吧?您觉得您写的东西有用吗?答:屁用没有。但我写故我在。关联阅读:孙立平:两个脱节:历史给人们的一段教训孙立平:拜登退选,感想几点,兼为付随鑫辩护几句付随鑫:美国极右翼保守派与俄罗斯暧昧关系的缘由孙立平:好像有点乱:共和党代表谁?民主党代表谁?孙立平:一曲悲歌,悲在何处?孙立平:铁锈地带:折射历史上世界工厂的更替兴衰孙立平:万斯的隐喻,铁锈地带的警示虽然我希望他输,但是必须了解特朗普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孙立平教授拼配的一款福鼎白茶香甜均衡,鲜爽与醇厚兼备对饮茶品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上面的微信由其拉入挖茶俱乐部微信
2024年7月27日
其他

孙立平:拜登退选,感想几点,兼为付随鑫辩护几句

大选,尤其是美国的大选,是一件很具观赏性的事情,尽管与我们相隔万里。有人说,和你有关系吗,你为什么这么关心这件事情?那我问你,你花钱买票看一场话剧,话剧里的故事与你有关系吗?那为什么花钱买票去看,看完还要议论几句?下面的话,当作走出剧院时的随口议论就是了。首先想说的是,拜登退选,我都跟着松了一口气。这与政治无关,纯粹是从人的角度。每次看到拜登出来,心里都觉得紧张。一位80多的老人,磕磕绊绊的,何必呢?美国那么多的人口,精英荟萃,真的找不出一个年轻力壮的人来做总统吗?何必折腾一个老人?甚至,有时觉得,特朗普也跟着退算了。不到80,也差不太多了。只看身体和精神状态,是比拜登强多了,但那也是强弩之末了,现在只不过是人来疯而已。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衰老不是逐渐的,而是一个陡然的过程。谁能保证特朗普再老一点不会更信口开河,尤其是他在任美国总统的时候。拜登的退选,当然是出于无奈,内心的失落是确定无疑的。但我在想,第二天一早醒来,拜登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失落当然还会有,但也许更多的是内心里一阵轻松,是如释重负。退一步海阔天空。终于不用想那些令人烦心与不快的事情了,用一种优雅至少体面的方式与困局告别,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情。让两个青年才俊或两个年富力强的人来竞争多好。拜登一宣布退选,我脑子里跳出的第一个问号,还不是民主党将会面临怎么的困局,而是特朗普面临的是何种挑战。因为,这时候最难受的可能不是民主党而是共和党。为什么?胜负不说,拜登可以说是特朗普打起来最舒服的对手,拜登的短处恰好是特朗普的长处。拜登年老体弱,特朗普精力充沛;拜登拙于言辞,特朗普口若悬河;拜登是在任总统,其政绩可以随便找个地方进行攻击,而特朗普在野,没有政绩上的把柄可抓。在上一次的辩论中可以看出,老川对老拜,完全是碾压。现在,拜登飘然而去,可以说,这世界上,也许没有人比特朗普更想挽留、更想念拜登的了。而且,在过去这一段时间里,特朗普的十八般兵器,都是为拜登量身打造的,现在弄了个不知对手是谁。就算是哈里斯吧,这些兵器怎么用?这就好比,你为了打敌人的飞机,准备了一堆高射炮,可现在来的是一群坦克。于是,特朗普只能愤怒地要求你赔我高射炮的钱。但我想,这钱可能要不到。老实说,我也不怎么喜欢哈里斯,特别是那带有魔性的乱笑。但你我喜欢不喜欢一点意义都没有。我们这里要说的是,他们现在各自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情境。一个比你年轻20岁,而且还是个女同志,你说怎么办吧?昏庸、老迈、瞌睡、撒谎?这些词怎么往哈里斯的身上用?说轻了不行,说重了也不行。犯点混,是为老不尊;话重了点,是不尊重女性。你说这时候的特朗普还能说什么吧。有时我就想,上了台,哈里斯只要别乱笑,平平静静地将自己的主张讲完,然后客气地说,老川,你来攻击吧。这时,我都不知道特朗普能够说什么。因为讲道理,讲逻辑,这是特朗普的弱项。因此我看好哈里斯(看好不是支持,我谁也不支持,我支持也没用)。但总有人嘀咕说,这人能力差,甚至说智商低。我只想说一句,人家是个法学博士好不好。但哈里斯确实有她的问题。哈里斯最大的负面遗产是民主党当政期间左的政策,包括对非法移民的政策等对美国社会的伤害,这也是特朗普能够在底层一呼百应的原因。尽管,当时哈里斯只是没有什么实权和存在感的副总统,但这个遗产还是要由她来背的。说到这里,我想顺着这个问题,为昨天我转发的付随鑫的《美国极右翼保守派与俄罗斯暧昧关系的缘由》一文做几句辩护。因为那是一篇两万多字的学术文章,我只是截取了一段。截取的这一段是想让我们了解西方特别是美国极右翼亲俄的原因。文中至少有这样几点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是有启示的:第一,在极右翼的认知中,相对于俄罗斯和普京而言,他们把美国国内的自由派、民主党以及拜登政府看做是更大的“威胁”和“敌人”。第二,极右翼感觉在他们自己的故土上,他们都已经在成为弱者或陌生人。因此,他们开始将目光转向美国之外,不仅为了寻找与自由派斗争的盟友,更是为了寻找一种精神的家园。第三,在美国的极右翼看来,其自身与俄罗斯人都是欧洲白人的后裔,作为欧洲文化传统的继承者,他们拥有相同的价值观、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都崇尚基督教的传统价值观(2022年我提出右翼保守主义是世界的一条暗线,并指出右翼保守主义与俄罗斯的暧昧关系的时候,就有为乌克兰捏一把汗的感觉)。有位网友补充道:冷战后俄罗斯回归东正教,普京也表达过不少保守主义的观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2021年10月21日普京在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全会上的一个长篇演讲。第四,极右翼崇尚秩序、权威和等级,这使他们更青睐威权体制,反对美国自由派主张的平等与多元。这也是他们有时对“强人政治”和“威权统治”表示认同和亲和的重要原因。我不知道别人的阅读习惯是什么样的。我的阅读习惯是,我看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是看这篇文章能不能给我带来新的知识或认知。对于付随鑫的这篇文章,能够给我们这几点启示,我觉得已经足够了。现在,世界处在纠结中,尤其是西方世界更是处在纠结中。这种纠结,就是如何对待和处理几十年狂飙猛进的全球化留下的遗产。所谓政治的两极化,就是这种纠结的表现。就西方而言,有待处理的全球化遗产主要有三个。一是如何拆解他们认为已经失去主导权且充满风险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并重建安全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二是如何恢复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移民和内部左的政策而受到冲击的西方主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三是全球化解体过程带来的地缘政治冲突。这是我们理解西方政治风向及其纷争的基本背景。关联阅读:付随鑫:美国极右翼保守派与俄罗斯暧昧关系的缘由孙立平:好像有点乱:共和党代表谁?民主党代表谁?孙立平:一曲悲歌,悲在何处?孙立平:铁锈地带:折射历史上世界工厂的更替兴衰孙立平:万斯的隐喻,铁锈地带的警示虽然我希望他输,但是必须了解特朗普孙立平:无论战后是何结局,那都是一片麻烦的土地孙立平:四段话,也许有助于对收缩型思维理解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福鼎白茶随心,孙立平教授配制福鼎白茶两大世家之一吴氏后人制作
2024年7月24日
其他

孙立平:一曲悲歌,悲在何处?

万斯被提名为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带热了一本书,《乡下人的悲歌》;《乡下人的悲歌》,又带热了一个词,铁锈地带。于是,有网友问:孙老师,中国有铁锈地带吗?怎么回答呢?想了想,我只能这样说,严格意义上的铁锈地带可能还说不上,但类似的现象已经出现了,世纪之交的时候,铁西区就作为一个象征的词在流行。而现在,一些所谓低端产业正在向东南亚等地区转移,走出去已经在成为一些制造业企业有奈或无奈的选择。在不久的将来,铁锈地带的问题,可能会越来越现实,包括现在的某些发达地区。现在人们不是经常议论到东莞吗?东莞的制造业,东莞的就业,东莞的房价,以及街道与商业。记得在本世纪初的时候看到一个词,社会撤离。说的就是铁锈地带或大城市中的一些老街区。工厂在从这里搬走,经济活动在从这里撤离,就业在从这里消失,街道越来越破败,商店的数量越来越少,学校纷纷搬离,房屋越来越老旧,就连越来越少的公交车也破败不堪。有人会说,关键是财富的分配问题,政府可以用社会保障来兜底底层人的生活啊。特别是在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替代人工的情况下,人们的内心里就越是萌发出这样的期望。不错,这是政府应当做的,但问题并非如此而已。《乡下人的悲歌》描述了事情的另一面。在这里,是一种极为恶劣的社会生态。在万斯的身边,到处是失业的年轻人,他的亲友几乎没有一个有一份看起来能有前途的职业。万斯从小到大没见过周围一个孩子能上藤校的,实际上,大多数孩子连大学都没上过。在这里,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是一团糟,毒品滥交、未婚先孕、辍学生子的年轻人比比皆是,而人们对此习以为常。无所事事的混混在街头游荡,许多人成为麻烦制造者。哪怕家庭生活,也是充斥着暴力。据万斯回忆,他的姥爷在一次酗酒后,就差点被他的姥姥用汽油给烧掉。是因为人们的收入低吗?是,也不全是。但这里有一种更可怕的东西,可以叫放弃。什么是放弃?《乡下人的悲歌》是一篇叙事体的作品,概括起来很费事。恰好,我看到一篇文章,《讲了什么》概括得非常好,我都怀疑作者是学社会学的。我就直接引用这篇文章的吧:首先是对成功的认识。在米德尔敦这个城市,30%的年轻人一星期工作时间加起来不超过20个小时,但没有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懒惰。有的人一辈子没有工作过,靠的是政府救济。因为他们笃信,成功需要天赋,而自己没有那份天赋。他们分不清楚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智力,他们很轻易地找个理由,然后心安理得地放弃自己的努力。家庭和生活方式。万斯在一个杂货店做收银员时发现,很多穷人买婴幼儿奶粉,而富人却比较少买。他过了很多年之后才知道,中产阶层和有钱人家庭,更倾向于用母乳喂养孩子。万斯总结说,社会流动不只是财富多寡等经济学问题,还关乎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穷人相比,中产阶层有一套完全不同的生活准则。不再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什么。万斯发现,那些人往往很轻易地就放弃比较辛苦的工作。万斯说,“更令人不安的是,当丢掉自己工作的时候,他还认为自己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如果你相信天道酬勤,你就会努力;如果你认为即使你尝试了也很难取得进步,那么你会觉得干嘛还要尝试呢?”这就是放弃,放弃是看不到希望,也不想看到希望的产物。这是最可怕的。说到这里,我不禁想到那些在草地上吃草的马牛羊。它们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至少,往前走一步,就是希望。这种希望可能就是前面的草更好,或者就是简单的前面还有草。我是带着下面的两个问题思考上面的事情的:第一,如果很多所谓低端产业撤离中国,那些原来以低端产业为主的地方会怎样?更重要的是人会怎样?第二,人工智能替代人力的趋势日益明显,且不说未来发展成果能在多大程度上惠及底层,就算这个问题解决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会是什么样的?有时认真想一下,真的是那句细思极那什么。关联阅读:孙立平:铁锈地带:折射历史上世界工厂的更替兴衰孙立平:万斯的隐喻,铁锈地带的警示孙立平:我看到的很专业的一篇文章孙立平:这好比汽车替代马车?哪个?孙立平:无人驾驶出租车?至少现在不是时候虽然我希望他输,但是必须了解特朗普孙立平:无论战后是何结局,那都是一片麻烦的土地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一款陈皮与大叶种晒青茶拼配的熟茶一种独特的品饮体验对饮茶品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上面的微信
2024年7月20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孙立平:这好比汽车替代马车?哪个?

最近,我几次讨论了无人出租车的事情。我的基本观点是,开个出租车网约车,那是很多人生计最后的依托。在困难的时刻,不应该与底层抢饭碗,遥遥领先不是目的,民生才是。有网友说,孙老师,您思想落伍了。汽车替代马车,技术进步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汽车替代马车是不可阻挡,其实这话在这之前我也说过,但首先得弄清楚哪个是马车,哪个是汽车。这里,有几个问题是需要澄清的。第一,我们讨论的是无人出租车对人工出租车的替代,而不是智能驾驶技术的问题首先需要澄清的,是智能驾驶技术与这项技术在出租车上的应用是两回事。两回事,两回事,两回事。重要问题说三遍,说明白了吗?为什么这么强调两者的区别?因为很多人都是把这两者混为一谈。他们都是用智能驾驶的进步来论证无人出租车的合理性,然后说,你反对在出租车上应用,就是反对智能驾驶。再次强调,智能驾驶技术与它的应用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确切地说,智能驾驶是重大的技术进步,而无人出租车只是智能驾驶应用中的很小一部分,甚至可能也是技术含量很小的一部分。对于一项技术的智能驾驶,我不但不反对,相反,我认为这是极为重要的技术突破。今年5月8日,我在一个论坛上就说,智能驾驶应该是人工智能第一波应用,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人类的出行方式或交通工具将经历从马车到汽车那样的根本性变革。但一项技术的应用是另外一回事。比如,人脸识别技术也是一项重要的技术进步。但应用在什么地方是另外一个问题。比如,前一段时间,有的小区将其应用到门禁管理上,就饱受争议。这个应用,有没有好处?当然有。比如,防止陌生人进入小区,居民省去刷卡的麻烦,保安也减轻一些工作量。那为什么很多居民反对?因为可能隐私泄露,造成安全隐患。但即使在这时候,你一定要明白,人们反对的不是人脸识别这项技术本身,也不是反对人脸识别技术在其他地方的应用,人们反对的只是在小区门禁系统上的应用。仅此而已。第二,无人出租车对人工出租车的替代与马车汽车问题相比,夸张了不错,汽车对马车的取代,可以说是人类出行工具上的一场伟大革命。但你得知道,为什么说这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人们出行的速度大大加快了。马车每小时的速度只有一二十公里,而汽车的速度动辄上百公里。由于出行速度的加快,人类活动的效率大大地提高了。人类活动的半径明显加大了。在马车时代,人们活动半径不超过三五十公里,而在汽车时代,人类的活动半径可以达到几百公里。大货车则使长途运输成为可能。汽车的出现,孕育了一个庞大的汽车产业。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汽车成为重要的产业支柱之一。在我国,汽车产业至今方兴未艾。围绕汽车,形成的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创造了无数的就业机会。那你告诉我,无人出租车对人工出租车的取代,除了将人排挤走之外,能带来的是什么?从技术上说,其实就是智能驾驶技术的简单应用,没有任何重大技术创新的意义。有人说,我们如果不搞,就会在竞争中输给别人。哪有这么严重,这个事情,其实就是政府推不推的问题。我现在唯一能看到的优势是,价格明显便宜,这也几乎是它受到人们欢迎的唯一原因。但我们知道,这个便宜的价格,是建立在补贴的基础上的。但尽管如此,我还是要说,智能驾驶技术在出租车上的应用,还是一项对人类有益的创意,因为它可以替代人在驾驶汽车时的体力劳动。因此,在劳动力缺乏的地方,无人出租车在技术成熟的前提下,无疑应当推广。中国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如此。但现在不是时候。至于人们基于无人出租车现状的某些担忧和批评,如安全的问题,成本的问题,有时在道路上犯傻的问题,运行效率的问题等,我反倒觉得这不是否定无人出租车的理由,我相信,随着技术的成熟,这些问题大体都可以解决。关键的问题是应用的场景。第三,每一项重大的技术进步我们都应当欢呼,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欢呼它的每一项应用我想说的是,每一项重大的技术进步我们都应当欢呼,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欢呼它的每一项应用。这个道理不用细说了,前面人脸识别技术就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更进一步说,即使是值得欢呼的应用,也得欢呼的是时候。这就是我不断强调的,我不是一概反对无人出租车,我是反对现在在我国推广无人出租车。其实,反对现在在我国推广无人出租车的人,包括我自己,担心的并不是武汉街头那300辆萝卜,人们担心的是它的推广;担心的是无人化进一步在快递、外卖、酒店服务等领域的推广;担心的是在目前情况下这种推广对就业的冲击。关于这几个领域的就业情况,很多人都说过了。据粗略估计,这几个领域,加上酒店的话,吸纳的灵活就业者可能近亿人。不仅如此,这些领域中的就业者,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最近,和学生聊天时我提出一对概念,叫中继性失业与终极性失业,我学生给改了一下,叫暂时性失业和永久性失业。我觉得更好也更通俗。所谓暂时性失业,是说失业后还有很大希望再就业;而永久性失业,是说他们只要一失业,再找到就业机会就难了。上述领域的失业者就属于后者。这也是人们为什么对出租车司机、外卖员、快递员等人群失业特别焦虑的原因之所在。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拥抱无人出租车,比如在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但现在不是时候。现在的问题是相反。前几天我和朋友开玩笑,为什么那么多的资金和企业都扎堆到新能源汽车里面,如果把其中的一部分资源投入到养老机器人上,岂不是一个更大的市场。只要想想中国的老龄化,想想老年在养老上面临的困扰,想想未来这方面人力的短缺,这会是一个多么广阔的市场。这几年流行一个词,叫科技树。大体意思是,通过选择发展不同的技术方向,而导致不同的研发结果甚至不同的前景,如果用图形表示出来,呈现为一种树状的图形。科技树既取决于技术发展本身的逻辑,更取决于其深厚的社会土壤。关联阅读:孙立平:无论战后是何结局,那都是一片麻烦的土地【八面来风】这一段,哪个年龄段的人最难受?孙立平:一瓶茅台,折射出两样东西孙立平:四段话,也许有助于对收缩型思维理解孙立平:没有经济就没有民生,但反过来说可能也成立,没有民生就没有经济孙立平:那位女孩的悲剧,只从收缩型思维来说孙立平:两件事,心里堵得慌,不吐不快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一款少见的冷香型红茶雪域贡茶产于贡嘎雪山的西南坡十几万株距离太阳最近的古茶树对饮茶品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上面的微信由其拉入挖茶俱乐部微信
2024年7月15日
其他

孙立平:无论战后是何结局,那都是一片麻烦的土地

战事如火如荼,不知何时是个尽头。战争结束的时刻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结束后的结果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不管结果是什么,想想那一片地方,确实比较麻烦。想想就头疼,怎么弄也不好弄。麻烦在什么地方呢?我把它叫作国家版图与民族分布的错位。可以说,这是当今世界上最麻烦、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多少年前,我曾经听到一个词,叫做帝国遗产。老实说,我听到这个词的时候,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很多错综复杂想不明白的事情,好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头绪。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这个问题的基本背景。有人发现,从历史上看,在帝国扩张的时代,沙俄帝国得到的土地不算是最多的,但保存下来的却是最多的。大英帝国的领土面积最大时是3400万平方公里,而现在英国的领土面积只有24.41万平方公里;蒙古帝国的领土面积曾达到2400万平方公里,而现在蒙古国的领土只有156.65万平方公里;历史上,俄罗斯帝国的领土面积最多时是2280万平方公里,要小于前两者,但现在俄罗斯的领土面积仍有1707平方公里,排名第一。为什么会这样?这里有两个重要的区别。第一,与历史上很多帝国不同,历史上的很多帝国的扩张都是以建立傀儡政府的方式实行间接统治,帝国失败的时候,这些占领的领土也就从版图上消失了。上面说到的大英帝国和蒙古帝国都是如此。而俄国的扩张往往是把获得的土地直接兼并到自己的版图,由俄国直接管理,这样以来,即使是沙俄帝国失败了,领土却保存了下来。第二,沙俄帝国在领土扩张时,往往和大规模移民结合在一起。蒙古帝国的模式可以称之为来时跑马占地,走时拍屁股走人。在历史上,蒙古帝国虽然声名赫赫,但其作为一个统一体存在的时间,其实只有短短的50几年。所谓蒙古大军,说起来千军万马浩浩荡荡,但实际上,在那里进行日常统治的,没有多少人,甚至与当地人的接触都很有限。一直有人说,俄罗斯相当一部分人是欧罗巴人与蒙古人的混血,所以有一些蒙古人种的特征。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成见或偏见。现代DNA检测结果显示,如果以Y染色体为标准的话,俄罗斯的基因与蒙古人的基因并没有什么关联。也就是说,大多数俄罗斯人体内并没有多少蒙古人的血统。这是与其征服和统治方式有直接关系的。而俄罗斯这个帝国则与此不同。它不是跑马占地,然后拍屁股走人,相反,沙俄帝国的扩张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真把别人的领土当作自己的领土,占领了就去住,而且要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历史上看,沙俄帝国其每征服一个地方,都要修建城堡,建立新的定居点,然后就是大规模移民。由于俄罗斯所处的地理条件,其征服的地方往往不是海外殖民地,而是周边的地区。因此,这种移民被他们自己看作是从内地向边疆的移民。这样,我们也就可以明白,为什么至今有那么多的俄罗斯人居住在俄罗斯周边国家。这就是帝国的遗产。保存下来的领土最多,同时也就意味着帝国的遗产也就最重。在苏联解体之后,政治版图重新划分,但不同民族的交错分布就成了一个非常麻烦的问题。如果你画两张图,一张是国家与国家的政治版图,一张是不同民族的人口分布图,你就会发现,这两张图是明显错位的。即便是以原来苏联的版图来看,俄罗斯人是俄罗斯的主体民族,但还有2500万俄罗斯人,分布在14个相邻国家,这些国家都是原来的苏联加盟共和国。同样的问题不仅存在于俄罗斯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也存在除俄罗斯民族之外的其他民族之间。大家都还记得十几年前在俄罗斯和格鲁吉亚之间爆发的南奥塞梯战争。本来,在属于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这边,是奥赛梯族人居住的地方,没有什么俄罗斯人。但俄罗斯境内有个北奥塞梯,也居住着大量奥赛梯族人。一个民族分布在两个相邻的国家,由此引起的矛盾和纠纷连绵不断。而当前的俄乌战争,也与此不无关系。现在乌克兰总人口大约为4113万人,其中却有800多万的俄罗斯族人,占比在20%左右。俄国之所以要求乌东独立,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乌东地区有大量俄罗斯族人,以及一些俄罗斯化的乌克兰人。这些人非常推崇俄国文化,所以一直以来都跟俄罗斯保持着密切关系。巴尔干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民族问题亦是一个重要因素。巴尔干地区的民族成分异常复杂,在这里,聚居着罗马尼亚人、希腊人、土耳其人、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阿尔巴尼亚人、克罗地亚人、波斯尼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黑山人等多种民族。这样,我们就可以预期,在俄乌战争结束之后,这里的事情将会非常复杂。现在许多人在谈论俄罗斯会不会再次解体的问题。实际上,无论是哪种情况发生,这里的事情都会非常麻烦。关联阅读:【八面来风】这一段,哪个年龄段的人最难受?孙立平:一瓶茅台,折射出两样东西孙立平:四段话,也许有助于对收缩型思维理解孙立平:没有经济就没有民生,但反过来说可能也成立,没有民生就没有经济孙立平:那位女孩的悲剧,只从收缩型思维来说孙立平:两件事,心里堵得慌,不吐不快值得玩味的几件事情,你能解读出什么是什么【八面来风】最应该宽松的可能并不是货币政策,而是压抑的社会氛围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一款少见的冷香型红茶雪域贡茶产于贡嘎雪山的西南坡十几万株距离太阳最近的古茶树对饮茶品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上面的微信由其拉入挖茶俱乐部微信
2024年7月13日
其他

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关联阅读:【八面来风】这一段,哪个年龄段的人最难受?孙立平:一瓶茅台,折射出两样东西孙立平:四段话,也许有助于对收缩型思维理解孙立平:没有经济就没有民生,但反过来说可能也成立,没有民生就没有经济孙立平:那位女孩的悲剧,只从收缩型思维来说孙立平:两件事,心里堵得慌,不吐不快值得玩味的几件事情,你能解读出什么是什么【八面来风】最应该宽松的可能并不是货币政策,而是压抑的社会氛围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挖茶俱乐部自己制作的一款老熟茶第十六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获奖对饮茶品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上面的微信由其拉入挖茶俱乐部微信
2024年7月12日
其他

【八面来风】这一段,哪个年龄段的人最难受?

【原来无数次说过,我写公众号的动力之一是学习的乐趣。在每每弄懂一个个小问题的同时,把看到的一些观点、看法、事实,用八面来风的主题,分享给大家】王明远:这一段,哪个年龄段的人最难过?这几年虽然人们普遍感觉到日子都难了,但是对于不同年龄段,难的程度不一样。退休一代受影响最小,他们旱涝保收拿着养老金,依然逍遥快活地旅游、跳舞;1964-1974一代,大多数都有一定积蓄,基本完整享受到时代红利,即使行业不景气,也可以安心躺平、等待退休;00后的起步是残酷的,但是他们尚年轻,可以从容调整自己,等待下一步机遇。但是8090后是受时代之变打击最严重的:他们积累少,抗打击能力弱;他们要么面临结婚生子,要么是上有老、下有小,经济负担最重;他们处于事业关键期,如果一个下行周期维持个十来年,可能此生事业黄金期就过了。8090后一代不可否认出生于一代物质和信息相对充裕的时代,但是很少有人感觉到幸福快乐。这一代人的悲剧在于,他们的成长阶段,可以说是中国几百年来社会生存竞争压力最大的时代——这是由于前几十年人口增长太快,资源又贫乏;中国现代化速度太快,使命又太艰巨等所决定的。他们从求学、就业,到生活都是被时代赶着走、吊着走,一直在按照前人所教导/示范的模式,努力获得一个现代化起步社会并不多的优质资源(BJ王明远《这一波经济周期变幻,受伤害最大的是8090后一代》)。孙评:我的看法,80后和90后还是不一样的。一年多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无论高端低端,能就业就是好端》,其中写道:刚看了一个说星巴克里那些失业80后的小视频。什么是80后?最大的80后,应该是1980年出生的,今年是43岁。最小的是1989年出生的,今年是34岁(按写文章时的年龄)。据说在某些大厂里,35岁已经是不受待见的年龄,是潜规则里要挤兑你走的年龄,是人们潜意识里快要退休的年龄。在生活中,他们已经不是还有资本无忧无虑的青年。他们中的相当一些人,已经是上有老下有小。如果父母的经济状况不理想,他们的压力就更重。你现在是家里真正的顶梁柱,你失业了,一家老小怎么办?刚刚出生的还不懂事的孩子怎么办?渐渐老去的父母怎么办?你怎么面对几乎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的妻子?假如他们还年轻,假如他们是90后,还可以脸皮厚一点,回家对正当壮年的父母说:老爸老妈,工作没了,最近得回家蹭点饭啊。但80后能够这么说吗?他们只能独自承担,只有自己去想办法。陈志武:藏富于民,才会有消费为什么把国有资产返还老百姓能带动内需?为便于理解,先讨论美国消费需求增长的原因。过去十年里,美国家庭累计储蓄15000亿美元,这个数字不小。但如果把美国土地、企业资产、房产等各类资产的升值加在一起,那么过去10年里,美国家庭累计资产升值总额为35万亿美元。也就是说,资产性财富增长跟劳动收入储蓄的比例差不多是22∶1。由此不难看出,为什么美国人把劳动收入基本都花掉,存下的钱很少,因为有了这么多的资产性财富增长以后,不需要再去储蓄。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消费内需那么高,可以为美国、中国、日本、韩国等的经济增长提供推动力。在土地公有、主要生产性资产国有的制度安排下,中国的老百姓消费跟土地增值、跟资产性财富增值、跟资产性收入没有关系。没有一个正常的人会这么想:“因为这些国有资产增值、国有土地增值了,按照全民所有的概念我也有一份,所以今天我可以多花些钱,今年我可以多花些钱了”。在国有制之下,这些资产的升值、土地的升值,跟自己可以花的钱没有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只要国有经济在中国唱主角,经济增长所能带来的内需就远低于本来可以有的水平,未来的增长还必须依赖出口市场(陈志武:通过“还产于民”实现“还富于民”)。孙评:上面说到消费的低迷,究其原因,人们强调的往往就是收入与预期。在这里,陈教授给出了另一个因素,这就是财富。仔细琢磨一下,财富这个因素确实非常重要,因为财富对消费有着双重的影响。一方面,财富及财富带来的收入,本身就是实际的支付能力。另一方面,财富又决定着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这些年消费的低迷,一个不可否认的重要原因就是财富在缩水。过去我曾经说过,中国过去这些年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我们从一个真正无产的社会变成一个多少有点财产的社会。这也是支撑过去这些年比较旺盛消费力的重要因素。现在看,如何保住人们对财富的信心,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墨钜:企业走出去,就业走出去,该结束了这几年,走出去,已经成了势不可挡的潮流。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走到越南,走到印度,走到墨西哥去了。这个走出去,并不是商品和服务走出去,而是企业和工厂走出去,这就把就业和税收都送给了越印墨。企业之所以走出去,不外乎两个主要的理由:越印墨的劳动力成本比中国更便宜。越印墨的出口商品比中国的关税低很多。第一个理由,不成立。通过资本深化,投资于自动化和智能化,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即便给工人涨工资,还是能大幅降低单位商品的劳动力成本。这些投资回报很高,中国政府应该提供贷款加以鼓励。第二个理由,出口商品关税,才是企业走出去的真正原因。而且,所有企业,都处于一种囚徒的困境。同一行业一旦有些企业走出去了,关税更低,还留在国内的企业,就活不下去。于是,都争先恐后地走出去。走出去,不仅削弱了中国的诸多产业,而且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宏观经济后果。中国经济的各种困境,走出去都难辞其咎。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走出去,造成大量失业。进而,薪资下降,消费萎缩,物价下跌,百业萧条,失业加剧,陷入这个螺旋下坠的陷阱。要知道,在走出去之前,中国经济一直担心的是,招工难民工荒而非失业,工资涨得太快,通胀而非通缩。当前中国经济各个方面的困境,财政、货币和金融等等,无不与走出去有关。税收减少,公务人员工资拿什么发?年轻人都失业了,老年人退休金养老金从哪里来?以前烦恼的是外储太多和人民币升值,而现在担忧的却是外储下降和人民币贬值(墨钜:企业走出去,就业走出去,该结束了)。孙评:老实说,对这个观点我有点不知道应该怎么说。纯粹从经济的角度说,走出去是一个合乎理性的选择。但这只是一个方面。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大家都知道,我这几天多次谈就业的问题,因为现在的很多问题都可以追溯到就业上去。我现在非常担心的一个问题是,产业置换对就业的影响,能吸收就业的被置换出去,资源都集中到并不能提供很多就业机会的高大上上边去。如果没有就业,没有就业能带来的收入和信心,如何支撑经济的循环呢?关联阅读:孙立平:一瓶茅台,折射出两样东西孙立平:四段话,也许有助于对收缩型思维理解孙立平:没有经济就没有民生,但反过来说可能也成立,没有民生就没有经济孙立平:那位女孩的悲剧,只从收缩型思维来说孙立平:两件事,心里堵得慌,不吐不快值得玩味的几件事情,你能解读出什么是什么【八面来风】最应该宽松的可能并不是货币政策,而是压抑的社会氛围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挖茶俱乐部自己制作的一款老熟茶第十六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获奖对饮茶品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上面的微信由其拉入挖茶俱乐部微信
2024年7月9日
其他

孙立平:一则令人有点感动的留言

刚才在《孙立平社会观察》公众号发表了《没有经济就没有民生,但反过来说可能也成立,没有民生就没有经济》,回顾了我这几年对民生问题的一些看法。该文发表后,收到@蔡建峰
2024年7月3日
其他

【八面来风】最应该宽松的可能并不是货币政策,而是压抑的社会氛围

赵建:最应该宽松的可能并不是货币政策,而是压抑的社会氛围事实上,当前最应该宽松的可能并不是货币政策,而是压抑的社会氛围。在这个收缩性的政策氛围里,原先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企业家和地方官员,更多的是选择躺平、观望,当前的文化已经不是担责文化而是免责文化。这并非正常的社会氛围。这个担心可能是过度的、非理性的,但也客观存在,有原因的。高质量发展当然要求合规、合法、清廉,这当然是政治正确的。但是在这个转换过程中,社会和政策氛围收缩的越来越严重,预期越来越弱。哀莫大于心死,在这个氛围里,要让企业家精神,地方官员的服务精神充分发挥,让老百姓敢于投资和消费,都是不现实的。社会氛围如果不宽松,动不动就整顿清算倒查多少年,人们的信心经常被惊吓,货币政策再宽松又有何用呢?放再多的水,货币都会窖藏在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的账户里变成死钱。心死了,钱就会变成死钱,再宽松都没用。这就是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因此还是要建议减少收缩性政策,形成积极活泼、宽松包容,和光同尘、平和容错的社会氛围,延续去年四季度以来“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积极基调,全面提振预期和信心,让社会氛围宽松起来,这比货币政策宽松要有效很多。楼哥:不要高估瑞士和会的作用,更不要低估瑞士和会的影响第一句话:不要高估“瑞士和会”的作用。这些天,打着“支持乌克兰”旗号的某些写手,纷纷把“瑞士和会”比作二战时期的“开罗会议”和“雅尔塔会议”。“瑞士和会”,不可能是开罗会议和雅尔塔会议;所以,请不要高估“瑞士和会”的作用。第二句话:更不要低估“瑞士和会”的影响。这一次的“瑞士和会”,至少有两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性影响:1、对乌克兰而言,其反侵略战争,将会得到更多国家的同情和支援。2、对国际社会而言,联合国存在的重要性,已经被严重削弱,甚至其存在的合法性,都受到了严重挑战和破坏。众所周知,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遗产。其成立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阻止战争、维护和平。作为联合国成员,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它们将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联合国不能阻止侵略战争的发生,那么什么组织可以阻止侵略战争的发生呢?是不是还有更好的选择?(楼哥《不要高估瑞士和会的作用,更不要低估瑞士和会的影响》)黄亚生:不是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增长,而是经济增长导致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中国还需要继续刺激吗?许多投资都是浪费的,不能够产生长久的经济发展活力,是不可持续的。投资起两个作用:一个是提高当期GDP,一个是提高将来GDP,提高潜在生产力。那些浪费的项目可以提高当期GDP,但对将来的GDP没有任何正面影响。中国各地建了那么多基础设施,如果不有效使用的话,基础设施本身是不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的主要作用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是在中国模式下,基础建设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当期GDP,主要在于建设,而不是使用。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得益于基础设施好,尤其是和印度比较的时候。其实回到中国历史场景上看,完全相反,是因为经济增长了,然后导致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比如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到处是“交通瓶颈”,就是因为经济发展起来了,发现没有路,然后赶紧修路。印度看起来似乎缺乏基础设施,到处拥挤。从建设的角度讲,印度确实没有去增加当期的GDP,但是各种基础设施都在使用,使用就降低了成本。基础设施短缺,在短期内可能会产生摩擦,要路没有路,要码头没有码头,但修路、建码头都是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的。短期内可能供不应求,但从长期来讲,效率非常高。我从来不认为,基础设施建设本身会成为发展的瓶颈。在印度,基础设施建设绝对是符合市场要求的,不会浪费资源。而中国呢,看看许多地方政府主导建设的宽马路就知道,市场没有对基础设施建设起到应有的导向作用(摘自《财经》杂志)。黄章晋:财政危机可能是压垮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石油价格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国力上升的最重要助推器。但是,国运被勃列日涅夫一个人用完了。戈尔巴乔夫上台时,石油成交价已由80年代初的40美元暴跌到10美元,油价走低同时,为苏联贡献滚滚财源的油井开始老化,采油成本迅速上升。勃列日涅夫留下的苏联,外表无比强大,但腐败和低效问题空前严峻,对继任者来说,最紧迫的威胁,其实是急剧恶化的财政问题。为争夺世界霸权,苏联军费从1965年的326亿卢布增长到1981年的1550亿卢布,占财政预算1/3,为应付居民的消费需求,1985年补贴超过730亿卢布,占财政预算18%。而七十年代为应付粮食不足,不断增大粮食进口,它日益成为一个外汇无底洞。财政缺口不断扩大的同时,西方债务也迅速攀升,1975年债务为154亿美元、1980年为252亿美元,到戈尔巴乔夫上台的1985年上升到383亿美元。无论是谁上台,都面临如何解决迫在眉睫的财政问题。削减开支的选项:1、削减军费;2削减对友好国家援助;3、削减居民福利、4、削减行政成本;5、反腐;增加收入的选项值有两条:1、改变管理制度,释放社会生产力;2、加消费税(黄章晋《财政危机可能是压垮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关联阅读:孙立平:无人驾驶出租车?至少现在不是时候值得玩味的几件事情,你能解读出什么是什么孙立平:我们已经卷到了不卷不正常的程度孙立平:就业、就业、就业、就业、就业、就业孙立平:不知大家想过没有,如果一个物种的生活被一种远远超过这个物种的智慧所笼罩和支配,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孙立平:科技进步成果能否造福人类,取决于是否有好的社会形态来承接孙立平:说三件事情,不知你能解读出什么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一款少见的冷香型红茶雪域贡茶产于贡嘎雪山的西南坡十几万株距离太阳最近的古茶树对饮茶品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上面的微信由其拉入挖茶俱乐部微信
2024年6月25日
其他

孙立平:无人驾驶出租车?至少现在不是时候

据报道,2024年5月15日,1000辆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出租车突然出现在武汉大街小巷,由此,无人驾驶出租车在武汉正式亮相。有人欢呼:一夜之间,科幻之中的未来就这样悄然来到我们身边。本来,我想写的题目是:无人驾驶出租车?我反对,至少现在不是上路的时候。但大家知道,我是很不愿意说刺激性的话的,甚至不愿意说重话,因此改成现在的题目。为什么说至少现在不是时候?最简单的理由,就业。就业是我最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我前几天写的一篇文章,题目就是《就业、就业、就业、就业、就业、就业》。可以说,现在,就业问题,唯此为大。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跑了大约有十个左右的城市,实实在在地说,肉眼可见的萧条,大街小巷,人流稀少,店铺冷清,许多商店和饭馆倒闭。上个月,见到一个学生,做快销品的,他告诉我,现在一百块钱以上的东西都不好卖。泡面、榨菜、可乐,所谓穷人三件套,更是最近人们热议的话题。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现在是中国经济比较艰难的一个时期。实际的情况比一些数字表明的还要差。就算我们相信这些数字是准确而真实的,但它至少说明一个问题:经济发展的成果并没有真正“涓滴”到社会的中下层去。用我原来的话来说,就是资源和发展是在上半身转,而下半身很难从这个发展中受益。发展的成果怎么涓滴到社会的中下层或者说下半身中去?最直接的,就是就业。从微观说,没有就业,很多困难群体,就无法真正摆脱生活的窘境。从宏观说,没有就业,就没有消费,经济就没有动力。所以我说,无人驾驶出租车,至少现在不是上路的时候。数据显示,目前武汉市日均运营网约车2.94万辆。2021年,武汉出租车拥有1.7万辆的市场体量和3万余名从业者。这说的还仅仅是一个武汉市,全国靠出租车网约车吃饭的有多少人?正如有的网友说的,这种电动的无人驾驶出租车是很好,只要有电它就可以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工作。但如果这样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在各个城市中推广开来,该会有多少出租车,网约车司机会失去生计?他们背后的家庭又该怎么办?因此,在现在的情况下,在诸如此类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把就业放到首要的位置上来考虑。可能有人会说,孙老师,您的思想太陈旧了,落伍了,你看看,无人驾驶出租车多现代、多先进啊,你这不是像为了马车反对汽车吗?但我要说,所谓先进与民生相比,哪个重要?一个社会应当追求哪个?先进真的就是最终的目的吗?还可能会有人说,无人驾驶出租车可以因为节省了人力而降低出行的成本啊,比如有人说,武汉的无人驾驶出租车6公里收费3元,比传统的出租车或网约车便宜多了。出行成本降低,对打车人是有好处的。这话我也不同意。我前些天就讲过一个观点,服务业是什么?不仅仅是提供服务,同时也是一个财富转移和再分配的过程。在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领域已经用不了那么多人的情况下,你适当地多付几块钱(当然也不能过分),就使得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的家庭有了生计,这就是现代社会应当有的一种安排。再重复一次,无人驾驶出租车,至少现在不是上路的时候。关联阅读:值得玩味的几件事情,你能解读出什么是什么孙立平:我们已经卷到了不卷不正常的程度孙立平:就业、就业、就业、就业、就业、就业孙立平:不知大家想过没有,如果一个物种的生活被一种远远超过这个物种的智慧所笼罩和支配,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孙立平:科技进步成果能否造福人类,取决于是否有好的社会形态来承接孙立平:说三件事情,不知你能解读出什么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一款少见的冷香型红茶雪域贡茶产于贡嘎雪山的西南坡十几万株距离太阳最近的古茶树对饮茶品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上面的微信由其拉入挖茶俱乐部微信
2024年6月24日
其他

孙立平:我们已经卷到了不卷不正常的程度

卷,成了正常;不卷,成了不正常北京的一位初中学生这样控诉他们的学习生活:学校每天安排12节课,早上七点十分就要到校,晚上九点才能回家,中间吃饭时间过短,且没有自习的时间。似乎不这样,就是不刻苦。一位大厂的白领说:当周围的人都忙到六点半下班的时候,似乎六点半才应该是正确的下班时间,你六点下班就是不思进取。到了节假日,你看着其他的同事还在加班加点工作,你就应该和他们奋战在一起,这样才能显示出是命运共同体。似乎不这样,就可能被淘汰的另类。政府机关也是如此。不少在政府机关工作的朋友诉苦,有意义无意义的事情忙得精疲力尽,压力非常大。我有一个学生,是政府机关的一个处级干部,晚上加班到10点左右,几乎是家常便饭。似乎不这样,就不是努力工作。接触到各行各业的朋友,很多人的抱怨都是:累,焦虑,压力大,甚至连正常的生活都没有。在这些感叹背后的,是一个细思极恐的现实:内卷正在正常化、常规化,体制内外都在卷,大人小孩都在卷。卷,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正常的生活都在成为一种奢侈。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不禁在内心里发问,这是在干什么?难道我们就不能正常地工作,正常地生活吗?我们来到这地球上就是为了卷吗?两则消息,令人胆战心惊一则消息是,特斯拉CEO马斯克在全球股东大会上正式宣布,计划从2025年开始限量生产Optimus机器人,以供特斯拉工厂使用。不仅如此,马斯克进一步指出,未来人形机器人的数量可能会超过人类,可能达到100亿至200亿个,全球所有低端劳动力都将永久退出市场。另一则消息是,美国一间超级服装工厂,利用AI与自动化技术,将加工一件服装的时间压缩到22秒,并且成本只有2块钱。德国人也开始把服装制造带回欧洲本土。机器人纺织品制造商确信,如果依靠机器人技术,欧洲纺织品生产商与来自低成本国家的竞争对手相比,也有一定胜算的机会。看了这两则消息,一种美好的憧憬,再次在我的内心里油然而生:笨重的体力活终于有“人”替我们干了。我们可以半天钓鱼半天工作了,不,整天钓鱼都有可能。但再仔细想,我们过去也不是没有憧憬过。假如说,在半个世纪前,有那么一个人,他有足够的想象力,他这样地想象着未来的生活:人们住在高楼大厦里,家里有彩电冰箱洗衣机,出门开着自己的汽车,驶上宽敞的马路,经过繁华的街区,在豪华的写字楼里打开电脑,用手机和相关的人进行联系。而在郊区的工厂里,还有机器人在做着人类自己不愿做的体力劳动。那将是一个多么惬意、多么幸福的生活!几年前,何冰先生曾经用他那磁性的声音告诉青年人: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
2024年6月20日
其他

孙立平:嗯,那一袋烟的功夫,我们走进了系统

这真是一个视频的时代,刚打开微信,就看到朋友转发的一个视频。王潮歌的。她讲的是一袋烟的功夫,这是一种你与时间的关系,是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记得有人知道我在北大和清华都待了20多年后,他们有时会问,清华北大有什么不同。我经常开玩笑地说,没什么不同,天下乌鸦一般黑。其实,差别还是有的,比如说时间的概念。在北大时,有时系里啊课题组啊也会开会。会议开始的时间一般都是以几点或几点半来作为标识。比如,明天九点开会啊。经常是这样的情景:九点了,快九点半了,我们可爱的林彬老师才姗姗来迟,然后若无其事地坐下,还要和身边的人搭讪几句,仿佛会议还没有开始一样。有时,我们中就不免有人故作责问地说,林彬,你看看几点了,怎么才来!林老师这时一般是不慌不忙地看看表,然后慢条斯理地说,不是通知说九点多开会吗?现在不是九点多吗,没晚啊。真耍赖,大家笑骂一顿完事。到了清华,感觉有点不一样。有一年,不知是什么风来了,要搞述职。因为是在院里统一述职,人比较多,于是大家在事前都收到了一个通知,你是什么什么时间开始什么什么时间结束,好像每人就五分钟的样子。但收到的时间很奇怪。比如,我述职的时间是8:28-8:33。有整有零。这是和北大不同的。时间的刻度不同。北大的时间是按照小时、半小时计算的。而这里清华的时间是按照分来计算的。确实是理工科学校。当然,我这么说是有点以偏概全了,清华也不是每次开会都这样,大多数的时候不这样的。但反过来说,按分来计算开会或发言时间的事情,在北大是肯定不会出现的,因为闲散的步子哪会那么精确。不同的刻度,意义是自然不一样的。在以分来计算的这种时间刻度中,林彬老师那种用模糊九点和九点多来钻空子的办法,明显是行不通的。这就是时间的意义。仔细想一想,时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东西,时间是形成秩序的重要工具。996,简简单单的三个阿拉伯数字,就把一种在中国极为重要的工作秩序甚至人生秩序呈现给我们了。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时间这一维度,比如上班没有了时间,上学没有了时间,朋友见面没有了时间,那将会是一种何等混乱的情景。但王潮歌这个视频让我们想到的是事情的另一面。当我们用时间的刻度来框定我们的生活的时候,一方面是秩序形成了,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把我们的松弛和自在让渡出去。于是,我们就有了压力、束缚和焦虑的感觉。也正因为如此,睡个自然醒,成了一种难得的奢侈。这就是一袋烟和几分几秒的差别。差别的含义,是生活系统化和公共化程度的变化。记得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我特别羡慕小火车站里的扳道工的生活。荒郊野外,天高皇帝远,就那么几个人,偶尔有火车来,把道岔扳一下。多么的轻松惬意。但现在想来,不行不行。这么荒郊野外的,谁嫁给你?就算有人嫁给你了,有了孩子,到哪去上学?离商场那么远,离饭馆也那么远,生活太不方便了。这是生活系统化和公共化的程度在提高。在今天,我们很多人感觉累,感觉烦。其实是和这个系统化程度的提高有直接关系的。我们穿鞋,过去是自己做的,而现在你穿的鞋,可能是美国的牌子,广东生产的,还不知是谁运来的,这是经济的系统化。原来你在一个地方,生于斯死于斯,不觉得和更大的天地有多大关系,而现在,国家省市县街道居委会,你必须是其中的一员,哪个都能管你,这是政治的系统化。其实,还有一个生活的系统化。生活的系统化,仔细分辨一下,又有三个层次,如果你叫三种类型也没问题。一种是马路型,在马路上,有时会有交警,但你和他有关的,就是交通违规没违规,别的他管不着。二是公司型,公司领导能够管到你的,就多一些了,但你的私生活他是管不着的。三是家庭型,全面而细致,没有管不到的事情。好了,为了能使文章一袋烟功夫看完,不写了。关联阅读:孙立平:灵魂拷问:发展与生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孙立平:不知大家想过没有,如果一个物种的生活被一种远远超过这个物种的智慧所笼罩和支配,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孙立平:科技进步成果能否造福人类,取决于是否有好的社会形态来承接孙立平:说三件事情,不知你能解读出什么孙立平:产能战争:真正的背景是,把更多的东西生产出来已经越来越不是问题孙立平:企业为什么不愿意投资?我接触到的几种观点以及我的一点看法孙立平:反思:不能能有多快就多快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孙立平教授拼配的一款福鼎白茶香甜均衡,鲜爽与醇厚兼备对饮茶品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上面的微信由其拉入挖茶俱乐部微信
2024年6月6日
其他

四天工作制的利与弊

【先说明一点,本文资料来自网络,而且转发这些资料并不意味着我认为四天工作制是目前中国的现实选项。但正如我在上面的文章所分析的,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劳动力的被替代是早晚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对四天工作制的利弊有所了解,对我们思考一些问题总会有一些参考意义】四天工作制最初并不是指一周只工作四天,而是每周都有一天可以让员工做自己岗位职责之外的事情。一些欧美国家的政府机构和私企已经开始大力推行一周4天工作制。不少人认为,这样一来他们每周可以少支出两笔交通费,多享受一天的假日。有些国家甚至出台政策,让一部分员工先试行“四天工作制”,并对这部分员工给予一定补贴,以奖励他们节约能源。截至2024年4月,还没有一个国家完全采用每周工作4天的模式。四天工作制的利弊四天工作制的利弊主要体现在提高员工满意度、工作效率、生活质量和环境可持续性,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潜在问题。利处主要包括: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工作效率:四天工作制可以让员工有更多的休息时间,从而减少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员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用于自我发展和探索,有助于激发创造性和创新能力。改善工作与生活平衡:员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家庭、休闲活动或其他爱好,有助于缓解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问题,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减少通勤时间和环境影响:由于每周工作天数减少,员工可以减少通勤的时间和成本,有助于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同时也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创新力:四天工作制可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同时,它也可以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力。弊端则包括:工作安排和管理的挑战:由于工作时间减少,员工需要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任务和项目,这需要更高的工作效率和组织能力。可能需要额外的规划和管理来确保项目和任务的及时完成。可能影响团队合作:由于员工的工作时间表和工作日不同,四天工作制可能会影响团队的协作和沟通,需要加强协调和沟通管理。可能影响工资和社会效率:工作时间缩短可能会加剧劳动力的短缺,取代的会是机械技术,而机械技术不能完全替代人类劳动,很可能出现效率低下现象。此外,每周工作四天可能会让企业费时费力、费金钱大大增加,成为企业经营的一大负担。可能影响员工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满意度:四天的工作制可能会让员工拥有更少的休息时间,从而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满意度。综上所述,四天工作制在提高员工满意度、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方面显示出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管理和社会效率方面的挑战。企业和员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仔细考虑和评估是否适合采用这种工作制度。不同的声音实行四天工作制,网友们的意见分成了两派:有些人对“四天工作制”满怀期待,但更多的人认为现行的工作制度已经很合理,对“四天工作制”,他们保持观望。声音一:我很期待“四天工作制”对于部分职场人来说,“四天工作制”或许是他们一直期待的,虽然这样一来每天要上10个小时的班,但他们可以多享受一天的假期,可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网友X小姐就是期待“四天工作制”的代表之一,而她期望实行“四天工作制”的原因是,她需要多一天的假期来做兼职工作。“我希望实行‘四天工作制’,但不是所有的单位都执行,只要我的正职单位实行这样的工作制度就好了。”X小姐说,“这样一来,我就可以多出一天去做兼职工作,不会再发生兼职和正职冲突的事了。”而网友小陈期望实行“四天工作制”,则是希望在新的工作制度下,能真正实现他每周双休的愿望,“我的工作强度很大,每周真正能休息的只有一天,而且这天还得24小时开着手机,随时候命。如果能实行‘四天工作制’,或许我能相应地多享受一天假期,真正实现双休。”声音二:“五天工作制”比“四天工作制”更合理在我们的讨论当中,更多的网友们觉得,现行的“五天工作制”已经很合理了,如果实行“四天工作制”,有的网友担心每天的工作强度太大,有的网友则担心休假日太多会使人变得懒惰。网友“米粒”对“四天工作制”保持观望,就是担心工作强度会变得更大。“米粒”觉得,在四天的时间里要完成原本要花5~6天完成的工作,工作强度必然会增大,“我现在每天的工作就已经很忙了,如果把五天的工作压缩到四天里来完成,岂不是更忙了?虽然表面上多了一天的假日,但要完成的工作总量还是一样的,这样太累了。”而网友小B则认为,现行的“五天工作制”比“四天工作制”更加合理,如果一周只工作四天,可能会使人变得懒惰起来。“我觉得,一周工作四天的话,假日太多了,容易使人变得懒惰;而如果一周工作六天,又太辛苦了。所以,一周工作五天正合适。”小B说,“像我们公司,虽然每周要工作五天,但平时比较灵活机动,如果有必要可以请个假,这样就很人性化了。”关联阅读:孙立平:说三件事情,不知你能解读出什么孙立平:未来20-30年,全球将迎来一个持续通胀的新时代?孙立平:在增长速度下滑物价又开始上涨的时候,需要关注滞涨的问题孙立平:产能战争:真正的背景是,把更多的东西生产出来已经越来越不是问题孙立平:企业为什么不愿意投资?我接触到的几种观点以及我的一点看法孙立平:反思:不能能有多快就多快孙立平:加剧的过剩: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一度断档的云南老缸子茉莉花茶熟悉的味道,今年新茶制作(介绍见文末原文链接)对饮茶品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上面的微信由其拉入挖茶俱乐部微信群
2024年5月29日
其他

孙立平:说三件事情,不知你能解读出什么

最近遇到、见到或道听途说到三件事。这三件事都很具体,但其中的内涵,非常值得玩味。第一件事:是网上一个贴子的内容:给大家揭露一下杭州直播电商风光背后的真相。我办公室隔壁是服装公司,他们主要卖女鞋女装,属于某平台白牌里面的头部吧,平时一天直播卖几十万,退货率40%多,库存很深。前几天有个新款,突然爆了,新人主播2小时卖了100万,后面其他主播接着卖了300多万,一天卖了近500万。老板马上找工厂加订单。大家很开心,结果你猜怎么着,3天不到,就有同行把同款做出来了,一模一样的场景,半价卖,投流精准抢他们的粉丝,这么一搞,他们的顾客纷纷退货。最后一算账,老板说,本来是挣钱的,结果倒赔300w。这就是某直播平台的现状。数据都是透明的,任何产品爆了,一天就能给你复制出来,半价抢流量,这谁扛得住啊。恶性竞争的结果,是谁都不挣钱。第二件事:前些天在一个地方给企业家做讲座。中间休息的时候,一位企业家学员给我讲了这么一件事情:他们这家企业在一个地级市,是该市前几名的民营企业。该企业原来是做传统产业的,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该企业也在试图转型,也在探索新的发展方向。经过仔细调研和论证,他们开始上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在国内基本是一个空白。项目的投资大约四五个亿
2024年5月25日
其他

孙立平:我在俄乌战争爆发第三天写的一篇文章

从长时段的角度看,这次乌克兰战事也许是俄罗斯帝国梦的一次回光返照。在分析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的时候,有人用战术上的胜利者与战略上的失败者的说法来概括。俄罗斯现在所处的也许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形。
2024年4月25日
其他

孙立平:重庆燃气费事件留给人们的几个问号

最新消息是:重庆市政府新闻办燃气调查情况新闻发布会宣布,市民反映的重庆燃气集团多计多收燃气费等问题,部分事实已经查明,责成其全额退款,重庆燃气集团上级机构已决定免去车德臣重庆燃气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职务。我相信这应该是一个好的开始。不过,这时在我的脑子里,还是浮现出几个问号:第一,这个问题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问题?这次调查组查出来的问题是明显的。从官方发布的新闻看,仅目前查证的问题就包括:错抄和违规估抄、燃气计费周期混乱、价格政策执行不到位、换表工作组织无序、工作力量严重不足、部分燃气企业内部监督管理不到位等六大问题。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件事情属于什么性质?尤其在法律上属于什么性质?应当如何处罚?从常识上说,这应该与市场上那种缺斤少两的行为没有什么区别。而缺斤少两,在法律上属于商业欺诈行为。据报道,在上述时间发生的过程中,其单季度净利润居然暴增824%。这说明,这次的欺诈行为数量大,涉及面广,而且显然不是无意之失。那么,这在法律上性质如何认定?责任如何认定?如何处理?第二,在议论这件事的时候,有一位朋友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如果重庆燃气集团是一家民营企业,这件事情会如何处理?查了一下有关资料,重庆燃气集团是一家国有企业,大股东甚至包括央企。根据常识,如果是一家民营企业发生这样的事情,重罚重判是免不了的。但这次会如何处罚?是退款和撤职企业负责人就完事了吗?这可能是对所有企业在法律面前是否一律平等的考验。第三,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在政府部门派调查组进驻重庆燃气集团之前,没查到官方媒体任何这方面的报道,尤其是重庆本地媒体。这次事件之所以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完全是自媒体发酵的结果。那问题就是,在涉及与老百姓关系极为密切的民生问题和民众利益的时候,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如何发挥,如何体现?第四,从相关信息看,此类事情不仅发生在重庆,也不仅仅是发生在燃气收费问题上。那问题就是,在这类问题上,我们如何保障民众的切身利益?机制是什么?第五,反通缩能从水电油气这里着力吗?关联阅读:孙立平:在大规模集中消费时代结束之后(在一个活动上的演讲)孙立平:什么东西在涨价,什么东西在降价?几个有趣资料,思考内卷式发展孙立平:加剧的过剩: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孙立平:内卷:从一个段子说起孙立平:豪宅热卖:底层的逻辑是什么?孙立平:现在每一次改革实际上都成了扩权的过程孙立平: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分岔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清新淡雅、清爽柔甜挖茶俱乐部自己制作的一款老熟茶对饮茶品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上面的微信由其拉入挖茶俱乐部微信
2024年4月20日
其他

孙立平:以哈冲突,世界大战?我不这么认为(去年的一篇文章)

【本文写于2023年11月7日,当时正是哈以冲突爆发之时。现在伊以冲突再次爆发,冲突会不会外溢,甚至和俄乌战争交织在一起会不会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担心,又开始萦绕在人们的心头。我不是预言家,目的是探讨其中的逻辑】最近一段时间,国际舆论上不少人在谈论一个问题:哈以冲突会不会引发世界大战?从更宽广一点的视野看,三大火药桶被引爆了两个,在这样的情况下,世界大战会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仅以哈以冲突而论,前几天,凤凰卫视资讯台执行总编辑吕宁思先生概述了人们所担心的阿哈以冲突可能引爆地区战争甚至世界大战的一些因素:伊朗总统威胁说,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距离伊朗的门槛越来越近,如果达到一个什么什么样的底线,伊朗可能会参战;美国轰炸了叙利亚境内伊朗支持的民兵组织,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也说,如果以色列受到黎巴嫩境内真主党的攻击,黎巴嫩将遭到毁灭性打击;如果伊朗革命卫队参战,以色列就有可能袭击伊朗;这样就有可能会最终导致伊朗关闭霍尔木兹海峡;由此,就会影响全球的石油供给和世界经济,并将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卷入进来。类似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的。我们都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奥匈帝国斐迪南大公遇刺,当时谁也想象不到这会引爆一场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始于德国闪击波兰,虽然随后英法即对德宣战,但这距离一场世界大战还远。这都告诉人们,在世界上,重大的矛盾与冲突,虽然都有迹可循,但引发冲突升级的具体事件往往是偶然的、在人们预料之外的。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即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的一面。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尤其是在二战之后,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随着国际秩序和相关规则的建立,人类在管控冲突的能力上,确实有了相当大的进步。比如当前正在进行的俄乌战争,如果是在过去野蛮粗暴的时代,可能到现在已经有不少国家已经卷了进来。但这次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国际社会正在对这场战争进行小心翼翼的管控,以防止规模的扩大。这种管控,不是没有作用的。这让我想起几年前著名冷战史学家加迪斯的一个说法。当时人们正在讨论一次新的冷战会不会到来。对此,加迪斯说了这么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现在不是冷战,我们今天的世界正在回归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那种力量平衡,就是俾斯麦玩的那种游戏。至于这种情况是不是更为危险,加迪斯说,他也没有答案。当时看到加迪斯这句话的时候,我还没能充分理解他这句话的含义,有了这几年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我才慢慢体会出他的一些意思。我们可以将加迪斯的话进一步加以引申,尽管这不完全符合他的原意:一种均衡而缺少管控的世界是一个更危险的世界。而今天的情况,显然并非如此。这里稍微扯远一点说几句,如果我们将力量均衡与冲突管控能力做一个组合,可以有四种情形:力量均衡与较高管控能力、力量不均衡与较高管控能力、力量不均衡与较低管控能力、力量均衡与较低管控能力。我想,其中的第四种可能是最危险的,而加迪斯所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前的情况,可能就属于这第四种。而现在,则有点类似于第二种情况。所以,我相信,至少相较于野蛮粗暴时代而言,情况可能要乐观一些。回到正题上来,就中东的具体情况来说,我们还可以将时间段拉长一点来看。前些天我引用过在以色列做过实地研究的人类学博士赵萱的一个判断:冲突实际上是在逐级变低的。他说,从第五次中东战争以后,中东战争就从阿以冲突(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变成巴以冲突(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冲突),现在已经有媒体说是加以冲突(此次发起袭击的哈马斯控制的主要地区是加沙地区)。换言之,战争正在从国家与国家之间,变成以色列和“内部他者”之间的战争。总体上来说,这些年以色列跟阿拉伯国家是和解的趋势。所以,不管别人怎么看,我的看法是,以哈冲突引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关联阅读:孙立平:加剧的过剩: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孙立平:内卷:从一个段子说起孙立平:豪宅热卖:底层的逻辑是什么?孙立平:现在每一次改革实际上都成了扩权的过程孙立平: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分岔孙立平:十点看法:形成关于消费的新思维孙立平: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及其过程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做工精细,温润如玉绿釉是云南华宁窑最有代表性的釉色之一对饮茶品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上面的微信由其拉入挖茶俱乐部微信
2024年4月16日
其他

几个有趣资料,思考内卷式发展

【昨天发表了《加剧的过剩:一场即将到来的风暴》一文,其中提出内卷式发展的概念。文章发表后,不少朋友对这个提法很感兴趣,希望能对此进行进一步的讨论。这个问题我还会继续讨论下去,这里先收集了一些有趣的、比较轻松的相关的资料,希望引起大家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从高不可攀到白菜价钻石火遍全球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但和黄金这种稀有金属相比,钻石的主要成分碳在地球上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之所以天然钻石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是因为1939年戴比尔斯集团的一句广告语“A
2024年4月8日
其他

孙立平:这是一个精明人也难免犯错误的时代

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这是一个巨变时代的历史转弯处,这是一个哪怕是很精明的人也难免犯错误的时刻。在这样的时候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问题。其实,命运的本质是见识。在过去这几年的时间里,我陆续写了几篇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的文章,现在用一篇文章将其串联起来,供各位参考。具体内容请点击原文链接。精明的企业家为什么会集体往坑里跳(点击题目阅读全文)去年年底,我接连写了两篇文章,讨论在某些时刻,精明的企业家为什么会集体犯错误。在人们的印象中,企业家应该是最精明的一批人,至少在商业的领域是如此。他们精于计算收益和成本,他们对市场中的信号最敏感,他们对可能的风险有着本能的警觉,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眼光比一般人要更宽阔和长远。然而,在某些时刻,这些特质仿佛突然之间在他们身上消失了(见《孙立平:为什么有时企业家会集体犯错误?》、《孙立平:集体误判:在扩张与收缩之间》)。这一点,近些年来在房地产商的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仔细想想,那些曾经成功与辉煌过的房地产商,哪个不是精明过人?难道在10年前,至少在7、8年前,他们就没有意识到中国的房地产已经开始过剩,已经接近转折点了吗?但诡异的是,你可以看到,就在这样的时候,精明的房地产商就像排着队一样,一个一个义无反顾地在往坑里跳。为什么?在于在历史的转弯处,周围的信号来自各个方面的信号几乎都是误导性的:金融机构通过信贷发出错误的信号、消费者通过过度消费发出的虚假购买力信号、政府通过种种政策发出的扶持与救市能力信号等。在这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发出的政策信号(见《孙立平:刚性泡沫的诱惑:人们说许家印是个赌徒,问题是他曾多次赌对了,他只输了最后的一次,但这一次就是他的彻底倒掉》)。为什么有人没往坑里跳?(点击题目阅读全文)但话虽这么说,事情也有例外啊。对此,人们经常举李嘉诚和潘石屹的例子。如果将李嘉诚、潘石屹与王健林、许家印等一众房地产商做个对比,他们的差别在哪里?是在企业管理的能力上?是在经商的能力上?可能都不是。关键的差异,可能就是对弱信号的敏感以及准确的判断上。弱信号虽然很弱,但有时却包含有关强风险的信息。一个有名的例子:上个世纪50年代初,张爱玲参加一次会议,走进会场时她发现,她的穿着打扮和参会者格格不入,所有人都穿着清一色的中山装,只有她穿着一身旗袍。时隔不久,时任上海市宣传部长的夏衍,对她说,“今后还是变一变装束吧,你穿中山装和列宁装也许会更好看”。事后,张爱玲说了一句话:暴风雨就要来了。这就是对弱信号的敏感(见《孙立平:弱信号与强风险:霍英东眼中的那幅壁画》)。在历史的转弯处,最需要的是见识(点击题目阅读全文)命运的本质是见识。对弱信号的敏感与准确判断,体现的就是见识。什么是见识?我说的见识,不是见多识广意义上的见识,而是指及时、准确地获得信息,并明智、正确地形成认知及做出判断的能力。这种见识,不仅仅是社会中的大人物需要有,就是我们老百姓做点什么事情,甚至是居家过日子,这种见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某有脑子,某某没脑子,这里的脑子是什么?就是这里所说的见识(见《孙立平:破除信息茧房,对弱信号保持敏感》)。见识是哪来的?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四点:智力、知识、阅历、方法论。在这当中,智力是天生的,智力的问题是我们不能解决,无能为力的。知识和阅历,后者主要指的是经验,则需要漫长时间的积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在短时间里能够着力的,就是思维和方法论的问题。这也是影响人们认知和判断力的最重要因素(见《孙立平:风急浪险,关键取决于你的见识:在一个场合谈见识》)。关联阅读:孙立平:警惕伪专家,更要警惕反智主义孙立平:这个叫停如果是真的,我赞成,但应该叫停的不止这个孙立平:刚性泡沫的诱惑:人们说许家印是个赌徒,问题是他曾多次赌对了,他只输了最后的一次,但这一次就是他的彻底倒掉孙立平:重新解释:为什么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孙立平:弱信号与强风险:霍英东眼中的那幅壁画孙立平:从短缺到过剩:中国问题的转换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转化五年多的老白茶著名白茶世家吴家后人制作对饮茶品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上面的微信由其拉入挖茶俱乐部微信
2024年2月1日
其他

孙立平:底层逻辑、海水与火焰,弱信号与强风险(最近的六篇文章)

孙立平:从短缺到过剩:中国问题的转换(点击题目阅读)过剩,可以说是今天中国许多经济问题的最基本背景。我们经常讲,要注意经济底层逻辑的变化。什么是底层逻辑?我将其理解为现象下面的基础结构所体现的运行逻辑。现在许多提振经济的措施为什么难以奏效?恐怕也与底层逻辑的转换有关。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其底层逻辑当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侧面是,从过去的短缺时代进入现在的过剩时代。这是我们理解很多问题的基础,包括内卷、失业、投资与消费低迷、企业的种种困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孙立平:走出内卷:一场新的出埃及记(点击题目阅读)现在,各式各样的内卷,从行业到个人,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那内卷究竟来自哪里?为什么会成为困扰我们的一个普遍而严重的问题?与上文讨论的过剩问题有着直接关系。而大的结构性变动的结束以及随之而来的机会结构的锁闭,以及技术与经济进步的反噬,更加剧了这种内卷。在一个内卷的时代,到处是多余,到处是过度。不要把眼前的内卷看作仅仅是一种局部性的、暂时性的现象。这是一张大网,这是我们面对的一个严峻的、根本性挑战。人类面临一场新的出埃及记。孙立平:重新解释:为什么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点击题目阅读)在西方世界,通货膨胀高企;而国内,则是通缩若隐若现。美联储不得不连续暴力加息对通胀予以打压,国内则有人提出要把通货膨胀搞到6%。现在的世界,真可谓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为什么会这样?大拆解的概念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的线索。在全球化时代,整个世界通过比较优势逻辑形成了一条条低成本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在这种产业链和供应链中,供给方凭借低成本优势迅速扩大市场,需求方则享受物美价廉。而在大拆解的今天,随着一些产业链的断裂与重置,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现象。孙立平:弱信号与强风险:霍英东眼中的那幅壁画(点击题目阅读)李嘉诚、潘石屹、王健林、许家印,这几位著名的房地产商在今天的境遇可谓天差地别。原因是什么?是经商能力的差异?是企业管理能力的不同?恐怕都不是。罗斯巴德曾经提出过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在一些特殊时期,精明的企业家们很容易集体犯错误。你可以说许家印被一时的成功冲昏了头脑,但其他的房地产商也是排着队往坑里跳啊。这又是为什么?关键的一点,恐怕是见识上的差异,而见识差异的表现之一,就是对弱信号能否具有一种敏感。据说,有的外商就是从地铁站名从英文到汉语拼音的变化感受到了什么。这就是弱信号的意义。【老孙对谈】与其调查研究,不如畅通渠道(点击题目阅读)不少人抱怨,一些地方的官员纷纷到企业来搞调查研究,太扰民了。问题在什么地方?很多人认为是方式方法的问题。其实不然。我们一定要知道,政府要做的事情与企业要做的事情,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即使是涉及经济或企业的,你的任务是制定规则。企业经营上遇到什么具体的事情,有什么具体问题需要解决,与你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你也完全不用在这上面花太多心思。如果需要了解企业的具体需求和问题,只要疏通信息和意见反馈的渠道就足够了。美联储连续暴力加息。这是与企业和民众关系极为密切的事情。但你听到哪个美联储的官员到企业或社区去调研了吗?孙立平:今天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法治,法治决定未来(点击题目阅读)为什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就说两点理由吧。第一,市场经济是一种信任经济和规则经济。信任哪里来?基础是法治。规则哪里来?基础是法治。为什么一系列提振经济的文件和措施收效甚微?信任的问题。如果重建信任的基础?唯一的途径就是法治。第二,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开始从一个真正无产的社会转变为一个多少有点财产的社会。只有法治才能提供一个能让人放心的盛装财富的容器,否则,已有的财富都会跑掉。从更基础的意义上来说,现代社会治理依赖的是明确、透明、稳定的规则体系,而不是收放自如的权力技巧。关联阅读:孙立平:重新解释:为什么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老孙对谈】与其调查研究,不如畅通渠道孙立平:弱信号与强风险:霍英东眼中的那幅壁画孙立平:从短缺到过剩:中国问题的转换孙立平:今天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法治,法治决定未来孙立平:不要以为什么都是理所当然,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理所当然孙立平:正常:为什么成了现实中的稀缺品?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使用2004年老料压制的老生茶高海拔的勐库茶,口感厚重,柔顺悠长对饮茶品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上面的微信由其拉入挖茶俱乐部微信
2024年1月25日
其他

孙立平:这首歌,反正我听了一夜没睡

最近在整理过去在西藏拍摄的一些照片,并做成小视频,在我的视频号上发出来。反正退休了,想干点什么就干点什么。这个《西藏系列》的第六集,是在去往珠穆朗玛峰的路上拍摄的一些照片。记得那是2017年,那天,是中国的农历情人节,七夕。当然,上山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晚上看朋友圈才知道有这么一档子事。其实,本来没想在大本营住。但那天天气很好,到傍晚的时候,珠峰上还是一片晴空,也就是说,拍到日照金山的可能性很大。尽管在此之前已经拍摄了一组难得一见的南迦巴瓦的日照金山,但还是不想放过这样的机会。于是,临时决定,就住一晚吧。因为是临时决定,什么准备也没有,也没带吃的。住在帐篷里,烤着用羊粪烧的炉子,在困饿中勉强度过了一夜。我还睡了大约个把小时,太太则是整夜没睡。第二天早上一蒙蒙亮,我们就驱车下山了。所以,视频里的前两张照片,一看就是早晨拍的,在画面里,也能感受到早晨那湿润的气息。我的意思是说,这组照片不是珠峰的,而是上山和下山的路上。整理完照片,做成视频,便开始配乐。每一集都想配一首好听的藏族歌曲或乐曲。但说句老实话,音乐不是我的爱好,对西藏的音乐则更不熟悉。于是就一首一首地找,不求音画相配,但至少氛围和感觉要差不多。突然间,这首《康巴汉子》在耳边响起。一点不夸张地说,就那第一句,就像电流一样击中了我。确切地说,是那旋律。那时候我也没听清楚歌词唱的是什么,歌手是谁也不知道,就是好听。一遍一遍地听,头放到枕头上,想睡一会儿,但耳朵里还是那歌声,只能接着再听,就这么折腾了一夜。一大早,给朋友发了一个微信:TMD,这首歌弄得我一夜没睡,不知听了多少遍,老在耳朵里响。后来我把这条微信发到朋友圈上,一位广西的朋友仿照我的口气,留了一句话:TMD,果然是。还有一位新华社的朋友回道:喜欢多年,曾经也是。在给朋友的微信中,还有一句话:仅第一句,就唱尽了男人的全部。这时,按图索骥,我已经找到了歌词,第一句(实际上,不是完整歌曲的第一句,而是我剪辑下来的那段的第一句,就是在这个视频里大家听到的第一句)是:胸膛是野心
2023年11月26日
其他

孙立平:以哈冲突,世界大战?我不这么认为

最近一段时间,国际舆论上不少人在谈论一个问题:哈以冲突会不会引发世界大战?从更宽广一点的视野看,三大火药桶被引爆了两个,在这样的情况下,世界大战会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仅以哈以冲突而论,前几天,凤凰卫视资讯台执行总编辑吕宁思先生概述了人们所担心的阿哈以冲突可能引爆地区战争甚至世界大战的一些因素:伊朗总统威胁说,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距离伊朗的门槛越来越近,如果达到一个什么什么样的底线,伊朗可能会参战;美国轰炸了叙利亚境内伊朗支持的民兵组织,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也说,如果以色列受到黎巴嫩境内真主党的攻击,黎巴嫩将遭到毁灭性打击;如果伊朗革命卫队参战,以色列就有可能袭击伊朗;这样就有可能会最终导致伊朗关闭霍尔木兹海峡;由此,就会影响全球的石油供给和世界经济,并将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卷入进来。类似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的。我们都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奥匈帝国斐迪南大公遇刺,当时谁也想象不到这会引爆一场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始于德国闪击波兰,虽然随后英法即对德宣战,但这距离一场世界大战还远。这都告诉人们,在世界上,重大的矛盾与冲突,虽然都有迹可循,但引发冲突升级的具体事件往往是偶然的、在人们预料之外的。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即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的一面。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尤其是在二战之后,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随着国际秩序和相关规则的建立,人类在管控冲突的能力上,确实有了相当大的进步。比如当前正在进行的俄乌战争,如果是在过去野蛮粗暴的时代,可能到现在已经有不少国家已经卷了进来。但这次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国际社会正在对这场战争进行小心翼翼的管控,以防止规模的扩大。这种管控,不是没有作用的。这让我想起几年前著名冷战史学家加迪斯的一个说法。当时人们正在讨论一次新的冷战会不会到来。对此,加迪斯说了这么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现在不是冷战,我们今天的世界正在回归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那种力量平衡,就是俾斯麦玩的那种游戏。至于这种情况是不是更为危险,加迪斯说,他也没有答案。当时看到加迪斯这句话的时候,我还没能充分理解他这句话的含义,有了这几年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我才慢慢体会出他的一些意思。我们可以将加迪斯的话进一步加以引申,尽管这不完全符合他的原意:一种均衡而缺少管控的世界是一个更危险的世界。而今天的情况,显然并非如此。这里稍微扯远一点说几句,如果我们将力量均衡与冲突管控能力做一个组合,可以有四种情形:力量均衡与较高管控能力、力量不均衡与较高管控能力、力量不均衡与较低管控能力、力量均衡与较低管控能力。我想,其中的第四种可能是最危险的,而加迪斯所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前的情况,可能就属于这第四种。而现在,则有点类似于第二种情况。所以,我相信,至少相较于野蛮粗暴时代而言,情况可能要乐观一些。回到正题上来,就中东的具体情况来说,我们还可以将时间段拉长一点来看。前些天我引用过在以色列做过实地研究的人类学博士赵萱的一个判断:冲突实际上是在逐级变低的。他说,从第五次中东战争以后,中东战争就从阿以冲突(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变成巴以冲突(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冲突),现在已经有媒体说是加以冲突(此次发起袭击的哈马斯控制的主要地区是加沙地区)。换言之,战争正在从国家与国家之间,变成以色列和“内部他者”之间的战争。总体上来说,这些年以色列跟阿拉伯国家是和解的趋势。前几天,朋友又转过来一则消息:真主党领导发表讲话,伊朗将抛弃哈马斯。在这次讲话中,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专门强调了一个事情,我们真主党是从10月8日开始加入了对以色列的战争的。他的意思很明显,10月7号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的恐怖袭击的事情,和他们没关系。而这也是伊朗人的说法。虽然哈马斯几次公开强调过伊朗支持了他们的袭击,但伊朗却都否认了,连默认都没有。报道说,人们期待的对以色列和美国正式宣战的事情,纳斯鲁拉一个字也没提。所以,不管别人怎么看,我的看法是,以哈冲突引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关联阅读:孙立平:用一个比方,把过去这几十年分成两段,事情可以看得更清楚一点孙立平:敌人在撒尿,这时,他怎么也无法扣下扳机孙立平:太闷了,不喜欢有东西挡在视野前面孙立平:谁说中国人不消费了?不能有东西卖不出去就说是消费不足孙立平:几篇文章:关于以哈冲突孙立平:仇恨与炮火背后人们那复杂的内心世界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做工精细,温润如玉绿釉是云南华宁窑最有代表性的釉色之一对饮茶品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上面的微信由其拉入挖茶俱乐部微信
2023年11月8日
其他

孙立平:秋,是一场带着忧伤的告别

昨天下午,朋友说,刚才出门,感觉真是秋天了。我说,应该是冬天了吧。我说,刚才去大觉寺拍银杏叶,就是穿着一件很厚的羽绒服去的。尽管是中午,但感觉已经是冬天了。特别是昨天那场风。我们的记忆还在秋天里。但今天已经是今年秋天的最后一天了。每年的冬天始于立冬这个季节。我查了一下,11月8日就是立冬了。今天是11月7日,是今年秋天的最后一天。微信群里,朋友发来下雪的照片。是的,东北已经下雪了。实际上,到九月中旬,呼伦贝尔和黑龙江的一些地方,就会迎来第一场雪。记得有一年,9月15日我们在呼伦贝尔的莫尔道嘎刚刚拍完山间的云海,第二天就是一场大雪。秋色绚丽,所以人们都说北京最好的季节就是秋天。近些年,人们在大路边,栽种了许多景观林。一到秋天,道路两边,甚至庭院前后,一团团一簇簇的醉红与金黄,不时映入眼帘,美不胜收。其实,如果仅就颜色的鲜艳与丰富来说,南方当然更胜一筹。一年四季,五颜六色的鲜花随处可见。但不知为什么,感觉上总不如北方的红叶那么撞击人心。也许,是因为缺少一种沧桑感。春华秋实,北方的红叶是经历了几百个日日夜夜的积累与磨砺,才有最后一刻的辉煌。秋天,尽管明知道寒冬即将来临,但仍然是惬意的,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秋高气爽。记得有一年,我们开着车在内蒙和黑龙江漫游了17天。那正是两次寒流之间。第一次寒流把眼前染成了一片金黄,而第二次寒流还没有到来,金灿灿,暖洋洋。这是夏秋的余温。对于多愁善感的人来说,秋天是一种忧伤。绚烂的隐语是,这一切即将过去。因为前天一场大风,所以昨天到大觉寺时,我首先问工作人员,银杏叶还有吗?工作人员说,今年的天气真怪,叶子还没黄,就来了一场大风。现在黄的都在地下,绿的还在树上。徐志摩有句诗:一念秋风起,一念秋思长。我不知道徐志摩写这句诗的时候心理想的是什么。但我猜,也许是有一缕思念在里边。思念什么?也许是一段经历,也许是一种已逝的场景,也许是一位老友。秋,这是一场忧伤的告别。下面的这个小视频,是前些天制作的:长亭外,古道边......关联阅读:孙立平:用一个比方,把过去这几十年分成两段,事情可以看得更清楚一点孙立平:敌人在撒尿,这时,他怎么也无法扣下扳机孙立平:太闷了,不喜欢有东西挡在视野前面孙立平:谁说中国人不消费了?不能有东西卖不出去就说是消费不足孙立平:几篇文章:关于以哈冲突孙立平:仇恨与炮火背后人们那复杂的内心世界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谭梅老师制作的一款老熟茶用料粗老,转化后更有一种木质香对饮茶品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上面的微信由其拉入挖茶俱乐部微信
2023年11月7日
其他

孙立平:太闷了,不喜欢有东西挡在视野前面

当初,准备在海南买房,面临两个选择,依山,还是傍水?朋友已经在山里给看好了房子,而且不少老朋友也在那里。但好像没怎么犹豫,还是放弃了。内心里,还是喜欢海,愿意住在大海边,与大海为伴。不是不喜欢山,我很多照片都是在山里拍的,或者说是在有山的地方拍的。因为有山才有起伏,有山才有逶迤,有山才有丰富和变化。但如果是住,还是水边,还是大海。这个事情原来没仔细想过其中的道理。只是隐隐约约觉得,住在山里有点憋闷。最近,在用过去的照片制作一个小视频时,才猛然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些照片,都是在内蒙赤峰克什克腾旗拍的。有西拉木伦河的,有贡格尔草原的。这是我很喜欢的两个地方,对了,这也就是席慕容诗里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首诗曾被广泛传唱。这次在顺手翻阅一些席慕容的资料时,一则故事闯入眼帘:席慕容带父亲在欧洲旅行的时候,她父亲曾经抱怨:太闷了,不喜欢有东西挡在视野前面。对这句话,席慕容很是不解,“我觉得欧洲好大,风景好漂亮,怎么会闷呢?我不理解,难道那么远的山也会挡你吗?”多少年后,席慕容回到蒙古高原,这时她才知道,什么叫眼前有东西遮挡。她说,回到老家的第一天,远远地看到一个牧民从草原上骑马过来。“他穿着蓝衣服,那么远的距离,我能看到他腰间那根黄腰带的光芒,就像一根针尖在太阳下发出光芒一样。其实我是个近视眼,可是在草原上,我却能看得清清楚楚。”“哦!我的天,我明白我父亲的感觉了。”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的心里猛然一动:啊,把我内心中一种迷迷糊糊的感觉说得如此透彻明白。我非常理解老人的那种感受。山,确实比较远,但挡住了你的视线,也就挡住了你的内心。在西藏,在新疆,在内蒙古大草原,那才体会到一种什么叫辽阔与博大。在这一望无际的天地之间,什么郁闷,什么烦恼,都会随风飘去,消失在遥远的天边。西藏和新疆都比较远,但这些年,我走遍了内蒙的每一个盟市。我喜欢草原的辽阔,也喜欢大海的博大。说到这儿,就不禁想起中国那句古话。“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出自于《论语》雍也篇。原文是这样的,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多少年来,人们总是望文生义地将其解释成:聪明的人喜欢水,仁厚的人喜欢山。对此,我一直有点不解。难道喜欢山和喜欢水,真的能作为仁与智区别的标志?哪有这样的道理。辽阔的草原,无际的大海,给人的与其说是智慧,不如说是胸襟。这次,才看到另外的一种解释:孔子将山水形象而生动地比喻为智者和仁者,智者是聪明的人,性格就像水一样活泼灵动,反应敏捷,思想活跃,性情好动。仁者就是仁厚的人,他们像山一样稳健安静,仁慈宽容,稳重不迁。我在这方面根底较浅,没有能力考证,据说,孔子对学生子贡是这种解释。但我相信,这种解释是更合适。辽阔与博大,不仅给人以智慧,也给人以胸襟。但更重要的是,在我们的内心里,不应该有东西遮挡。否则,太闷了。席慕蓉的父亲如是说。关联阅读:孙立平:谁说中国人不消费了?不能有东西卖不出去就说是消费不足孙立平:几篇文章:关于以哈冲突孙立平:欧洲是如何走出相近相杀的?孙立平:仇恨与炮火背后人们那复杂的内心世界孙立平:相近相杀:三大火药桶被点燃了两个孙立平:凡事都有历史踪迹,解开死扣需要切割孙立平:在扑朔迷离与错综复杂中靠什么不至于迷失?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一款主用宫廷料(细嫩芽头)制作的熟茶熟茶之母谭梅老师大境界时期的拳头产品
2023年10月30日
其他

孙立平:谁说中国人不消费了?不能有东西卖不出去就说是消费不足

现在众口一词的说法是:消费疲弱,内需不足。原因其说不一,有说穷人太多的,有说预期不好的。但不管原因是什么,鼓励消费,拉动内需都成了当务之急。这种众口一词的说法,其实是很荒谬的。因为这种说法是假定了一个前提:社会中无论生产了多少东西,生产了什么东西,消费者都应该充分而及时地消费掉。否则,就是消费疲软,就是内需不足,就是消费拉了经济的后腿。简而言之,经济循环不了是消费者的责任。但世界上有这样的道理吗?不错,现在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些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掉,举凡房子、汽车、家用电器、日常用品,大体都是如此。但要知道,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都是由复杂的因素决定的。市场给出了错误的信号,或者相关的企业由于某种原因集体做出错误的判断(如这些年的房地产和汽车),都有可能造成过剩的产能和过剩的产品。难道这些过剩的产能和产品就应该由消费者来消化吗?消化得了吗?东西卖不出去,还有一个更现实的原因,这就是我多次讲过的,我们目前的产能,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世界市场准备的。而现在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国家对中国的进口减少,这些产能和产品自然就会处于过剩的状态。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我们鞋子的产量最高达到一年140亿双。按每人每年消费2.5双的标准,我们一年最多也就消费30亿双。这样规模的产能,怎么可能由国内的市场来消化?这是消费的问题吗?这两种情况告诉我们,不能有东西卖不出去就说是消费不足,有时问题是出在生产端或供给端。有人会说,不对,我说的消费不足或消费疲弱是指和前些年比,现在人们的消费行为比过去更加谨慎了,能不花的钱尽量不花。不错,这种现象我承认是存在的,但我要反问,前些年那种火爆的消费场面难道就是正常的吗?你没觉得那是一种不正常的超前的过度吗?你真的觉得我们的经济就到了那种水平吗?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一直在讲一个问题:过去几十年这种火爆的消费并非是正常的,那是一个特殊背景下的阶段性的产物。先是短缺时代形成的大片空白需要填补,接着,是正好赶上由机电技术革命引起的家电消费革命,再接着,是国家为刺激内需推动的住房商品化、教育产业化和医疗市场化。这样,人们的消费就好比跑了一个百米冲刺,接着又跑了一个,又跑了一个。现在,消费已经处于一种超前、过度、透支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需要喘口气,而且,由于超前消费,这些已经购置的耐用品可以用一阵子了,不需要马上置换了,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所以,我不赞成说中国人不消费了,现在是消费疲弱等等诸如此类的说法。我的看法是,尽管这几年由于就业和收入的因素,一部分人中存在消费降级的现象,但从总体说,尤其是把经济增长和收入变化作为参照,可以说,现在中国人的消费大体是正常的。让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今年前9个月的经济与消费增长的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的速度是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588亿元,同比增长8.2%。今年前9个月,GDP同比增长4.37%,而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8%。可见,无论是从上半年看,还是从前9个月看,与GDP增长的速度相比,消费增长的速度都明显快于GDP的增长。这些数据可以证明前面的结论,从总体说,尤其是把经济增长和收入变化作为参照,可以说,现在中国人的消费大体是正常的。你还要消费怎么增长?简单概括一下我的看法:第一,不能认为前些年那种火热的超前、过度、透支性消费是正常的,而把现在的消费看作是不正常的;如果以经济增长速度、收入和就业的情况为参照,今天的消费才是正常的,原来那种过于火热的消费才是不正常的阶段性的特例。我们要改变对于消费问题的基本判断,要形成一种在正常消费基础上的发展模式。第二,供给与需求,是经济活动中的一对基本关系。其理论上的理想状态当然是供需平衡,即生产者能提供多少东西,消费者就能购买多少东西。就此而言,我国经济中需求不足的现象是存在的。但现象上的需求不足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如产能过剩,外需减少,决不能把需求不足简单等同于消费不足,从而将政策措施锁定在刺激消费上。第三,消费是收入的函数。中国潜在的需求,即经济学中的需要,也就是没有购买力的需求,潜力巨大。因为我们还有数量庞大的低收入人口。但这种潜在的需求要转化为现实的需求,需要解决的是收入的问题,购买力的问题。单纯靠刺激需求是无济于事的。关联阅读:孙立平:几篇文章:关于以哈冲突孙立平:欧洲是如何走出相近相杀的?孙立平:仇恨与炮火背后人们那复杂的内心世界孙立平:相近相杀:三大火药桶被点燃了两个孙立平:凡事都有历史踪迹,解开死扣需要切割孙立平:在扑朔迷离与错综复杂中靠什么不至于迷失?孙立平:历史往往不是由问题决定的,而是由对问题的应对方式决定的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一款主用宫廷料(细嫩芽头)制作的熟茶熟茶之母谭梅老师大境界时期的拳头产品
2023年10月25日
其他

孙立平:说说我为什么消费得少

实事求是地说,我是一个消费比较少的人。按理说,和一般年轻人比,我的经济情况还是不错的,但平时的消费确实比较少。下面说说我消费比较少的原因。因为消费低迷,是现在官员和学者们很闹心的一件事。把我消费少的原因说出来,可以给刺激消费的倡导者们提供一些参考,以便对症下药。第一,很多东西已经有了,不再有需求。这应当是第一位的原因。现在住的房子是2007年买的,装修、家具虽然有点老旧,但还都不错。车子是201?年买的,是比较皮实的那种,翻山越岭一点问题都没有。电视多年没看了,就摆在那里,权当是保持家电的完整性。冰箱和洗衣机是两三年前换的,还比较新。换句话说,需要新买的东西很少。而现在需要买的东西少,是因为前些年已经买了。我前些天在一篇文章中就说过,本世纪的前十年,是花钱最多的时候。我想,很多和我年龄相近的朋友可能情况也差不多。要知道,那时添置的东西都是所谓耐用消费品。耐用消费品的意思就是一时半会儿用不坏。前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讲,大规模集中消费的时代已经结束。我个人就是一个例证。当然,我知道年龄段不一样,经济状况不一样,现在还会有一些年轻人或经济情况差一些的人进入这个阶段。但总体说,那个火热的消费年代过去了。第二,怕消费带来的麻烦影响生活品质。我们为什么要买东西?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为什么本世纪最初十年,也许还要加上世纪最后几年,花钱消费最多?除了房子之外,直接原因是能大幅度提升生活品质的东西太多。电视不但可以听到声音还能看到清晰的图像,冰箱使长时间保存食物成为可能,电话可以实现远距离通话,洗衣机则使人们摆脱沉重而乏味的人工搓洗。这不都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吗?请问,现在有什么东西具有如此的吸引力?能让你不买不行?前一段时间看到有一款自动拖地的吸尘器,一时有点好奇。买一个?一看还要下载APP。老眼昏花鼓捣半天,弄不好还得还得填上一堆自己的隐私信息,去你的吧,还不如自己手动扫扫地拖拖地板呢。实际上,在我看来,现在的许多东西,从提升生活品质的意义上是边际效益递减,而从增加麻烦的意义上说,则是边际效益递增。第三,最烦的是消费中的陷阱。消费是一种体验的过程,人们花了钱总是想获得一种愉悦。但现实中的消费过程并非总是如此。最近一位朋友家里装修,得给电视装个机顶盒吧?旧的用了十几年,装修的时候扔了。得,赔200。买个新的,又是几百。开通电影,一笔钱;开通体育,一笔钱;屏蔽广告,又是一笔钱。这个过程,感觉非常不好。我只能告诫她,以后生活能简单尽量简单,别惹这些麻烦。咱们是业余的,你避不开那些坑的。而且我说这话的时候,心里有个预感:现在经济不好,各行各业挣钱都越来越不容易。可以想见,以后消费中的种种坑和猫腻会越来越多。还是那句话,我们是业余的,在消费过程中把自己弄成一个斗智斗勇的专家,太累了,得不偿失。第四,不想把消费变成添加累赘。可能大部分家庭都有这样的经历:东西是越过越多。我想,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有的东西还没怎么用过,而且当初价格不菲,扔了可惜;有的东西是朋友送的,虽然没什么用,但那是一份情谊;还有一些东西,是与你人生的某些值得珍惜的经历相联系。于是东西自然就慢慢多了起来。多了,就是累赘。解决的办法,当然就是少买。男人大多不愿意逛商店,以前买鞋子都是这样的习惯:一两年去一次商店,一次买个两三双。但后来发现,无论当初是买几双,穿的永远是其中的一双,即最舒服的那双。其余的,就放在那里了。以后学聪明了,一次只买一双,只买一双。希望刺激消费的倡导者也说说自己的消费情况关联阅读:孙立平:拼经济?怎么拼?不惜代价就可以解决问题吗?孙立平:巨额债务之后,可能是一场漫长的不景气孙立平:所谓三驾马车,也许是一个误区孙立平:三驾马车沉浮记孙立平:也许我们到了应该还债的时候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云南省茶叶协会会长邹家驹先生出品经欧盟六百多项严格检测的经典熟茶对饮茶品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上面的微信由其拉入挖茶俱乐部微信群
2023年7月4日
其他

孙立平:2023:返璞归真与最大公约数

元旦前后,有朋友说,新的一年了,您不说几句什么?说什么呢?一个下午,短短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就有三位朋友在电话中说,他们的父母,或是父亲,或是母亲,在ICU病房抢救。疫情在肆虐,人们在慌乱,群里在寻找药源,几乎每个人都处在或阳或阳转阴或待阳的状态,能说什么呢?这两天,至少北京的峰值似乎已过,虽然老年重症甚至过世的消息还不断传来,但大多数人的心态已经在渐趋平静。虽然我们也知道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一波又一波,但多少可以稍微静下心来喘口气想点问题了。我不知道各位有这样的感觉没有,眼前的世界有点寂静。除了还有那么几个人盯着张文宏在撕咬之外,平时那种义愤填膺的争吵已经少了许多。人们在讨论交流如何预防,如何缓解症状,如何康复,顾不上逞口舌之快。一位朋友说,原来在家里也会因为一些观点不和,吵得面红耳赤,但现在互相关照其乐融融。一夜之间,人们好像多了许多共识,多了许多理解,多了许多人伦。在网络上,即使是那几个人对张文宏的撕咬,似乎也无法再成为人们聚焦的热点。写过《中国不高兴》的王小东,在痛骂以爱国为名抹黑“洋药”的大V。杨帆写的有关某些争论的评论,入情入理、平和而有说服力。要知道这二位都曾是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好辩之人。这让人想起一句话:人在绝境中是共通的,在苦难中,人的共性会开始体现出来。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你这种观点也好,你那种观点也好,病毒是不认这个的。面对病毒,人类是一个共同体。在这样的时候,很多平时理直气壮的东西都显得荒诞可笑:在人与人之间制造怨恨和对立有什么意思?用自己掌握的那点强力使别人屈服你有什么好玩的?在能活着的时候大家好好过日子不是挺好的吗?我不知道各位有这样的感觉没有,一场疫情,也仿佛使我们从漂浮的天空中落到了地上。你无论怎样的天上地下,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活着,活着才是硬道理。我看朋友圈许多对新的一年的期望,就是活着。但问题是,有时活着都是一种奢望。这让我不免想起那至少已经夺去20多万人性命的正在进行的战争。谁TMD给你权利为了你的一个什么理念让那么多人为你送命,而你却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无比珍贵?在平时,人们还可能多少会为这些东西所迷惑,但在灾难和战争面前,不由得使人们重新思考这些本原的东西,思考生命的价值。什么是生命的价值?活着本身就是价值。不活着,哪有什么狗屁的价值。返璞归真,往往都是在痛定思痛之后。在欧洲黑死病那场旷世大瘟疫中,每两三个人就有一个死掉了。也就是说,几乎每个人都有亲友在那场瘟疫中离开这个世界。这是一场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巨大冲击,它触发了对人类自身进行重新思考。这场思考的结果之一,就是回归自身,人本身就是理由,人本身就是目的。老朋友韦思兄在回顾过去的一年的时候,用了悲苦这个词。是的,悲苦。人活在世上,有些悲苦是避免不了的。但人们没有理由去承受不必要的悲苦,更没有任何理由将悲苦美化或正当化。说一夜之间我们仿佛从漂浮的天空中落到了地上,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我们要在地面上踏踏实实地生活。平日里,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泡沫,有很多浮华。我们经常为这些泡沫而兴奋,为这些浮华而忘情。但在这场疫情中,我们开始明白,没有多少钱的鸡蛋和牛奶,价格不算便宜但也说不上昂贵的肉,这才是我们最需要的,是我们生命的源泉。支撑我们生命的是这些,而不是那些泡沫和浮华。返璞归真,在返璞归真的基础上形成我们生活的最大公约数,回归本原,回归常识,这,也许是这场疫情给我们的真正教育。推荐阅读:孙立平:我们的专家怎么了?孙立平:人的本能是说真话,如假话盛行,可能有两个原因孙立平:风急浪险,关键取决于你的见识:在一个场合谈见识孙立平:警惕陷阱:再谈慢车道上的紧运行孙立平:记得来时的路:与洪亮对谈中国改革孙立平:我们面临的也许是一个并非短暂的经济收缩期疤痕效应:不要想疫情过后一切都会恢复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来自一片老百姓不怎么采摘的茶叶小产区一款回甘极为迅猛的普洱生茶
2023年1月4日
其他

点滴|沉墨:西伯利亚----那片广袤的土地

【本文写于去年春天,但写完之后,觉得没什么意思,就放在那了。最近很多人在议论合作开发远东的问题,发出来作为一个背景性资料吧。其实,本文只能算是一篇中学生水平的作文,甚至连作文都算不上,只能算是资料的集锦和整理而已。这于我自己,算是一次学习;于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省去查找资料的麻烦】西伯利亚,位于北亚,是俄罗斯的亚洲部分。其中的中东部(包括外兴安岭),被称之为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西伯利亚,西起作为欧亚分割线的乌拉尔山脉,东至杰日尼奥夫角,北临北冰洋,西南抵哈萨克斯坦中北部山地,南至蒙古、外兴安岭,总面积为1322万平方公里,占如今俄罗斯国土面积的70%。在我们许多人的印象中,西伯利亚都是个笼统的概念,但实际上,西伯利亚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即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这三个部分,地形与自然条件差异很大。总起来说,越往北,气候越寒冷;越往东,人类居住的条件越差。在无数人的心目中,西伯利亚给人最深的印象,就一个字,冷。冷到什么程度?最低零下70多度的气温也许还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字。具体说,冷到膘肥皮厚毛密的北极熊在那里也呆不下去,冷到女性生孩子都只能到相对温暖的季节生,不然去不了医院,找不到接生的人员。从小,我们在冬天就不时听大人说,西伯利亚寒流要来了。这时,我们浑身会有一种寒风刺骨的感觉,因为我们知道,那意味着气温要陡然下降。最近这几年,每到冬天就到海南来过冬,但即便是在海南,也能感受到几千公里之外西伯利亚寒流的巨大威力(多说两句:我现在住的地方是热带了,刚才在阳台上站了一会,真冷,冷了十多天了。于是,脑子里就不禁想,一台家用空调,制冷面积也就几十平米百八十平米。西伯利亚啊,距这里差不多得5000公里吧,把这南北5000公里,东西1000-2000公里的面积,制得如此之冷,这得多大的能量?!)。及至长大了,看了一些书,又知道那片苦寒之地也是流放犯人或统治者不喜欢的人的地方,如十二月党人和他们那些令人肃然起敬的妻子们。但不管流放的是谁,一想到把人弄到这么个地方去冻着,还是身上顿起寒意(据说苏武牧羊也是在那个地方,即现在的贝加尔湖边上。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种说法)。那沙俄帝国的版图是何时扩张到西伯利亚的?大约是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现在的一个分歧是,当时的西伯利亚是不是无主的土地?按照一些俄罗斯人的说法,不是他们占领了当地土著的地盘,而是在占领之后,才在一些山沟沟里发现了一些少数土著居民的存在。这个说法貌似有道理,因为在那1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当时的居民只有20多万人,也就是说平均几十平方公里才有一个人。如果按家庭算,一两百平方公里才有一个家庭。因为当时人们是以部落的形式聚居的,因此说很多地方都是人迹罕至、荒无人烟,应该大体是事实。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因为我们知道,当时西伯利亚仅有的那点土著居民,也主要是聚居在乌拉尔山脉的东麓,即与沙俄一山之隔的西西伯利亚地区,他们主要是鞑靼人。而且,虽然那里的经济与文化相对落后,但在被征服之前,已经有了自己初始的国家结构,即西伯利亚汗国。事实是,俄罗斯对西伯利亚最初的征服,是靠贵族手下的哥萨克骑兵实现的。那时候,在乌拉尔山脉的西麓,是斯特罗甘诺夫家族的垦殖区。他们在这里经营制盐、采矿、捕鱼、开垦等行业。当时,欧洲对皮毛的需求量很大,而乌拉尔山东部的草原则是盛产皮毛的地方。因此,对于俄罗斯来说,西伯利亚与其说是捡到的,不如说是抢到的。但不管怎么说,俄罗斯的东扩开始了。经历了300年的时间后,西伯利亚这块几乎相当于中国版图1.4倍的辽阔土地,就全部划入了俄罗斯的版图之中。西伯利亚,这是一片广袤的土地,这是一片令人深思的土地。看似人迹罕至的一片荒原,但却是形塑人类历史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这个因素,历史的面目就会明显不同。如果没有西伯利亚这块土地,俄罗斯的国土面积就只有387万平方公里,名列世界第六。同时,由于这块神秘土地的存在,也在历史的意义上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首先,什么赋予沙俄帝国的独特性?历史上那些大的帝国,面积最大时,大英帝国3400万平方公里,蒙古帝国3300万平方公里,西班牙帝国3159万平方公里。现在呢?英国24.4万平方公里,蒙古156.6万平方公里,西班牙50万平方公里。在现代国家中,俄罗斯是从历史上的帝国保留或继承土地最多的。这是为什么?其次,沙俄是如何统治这片广大的国土的?在《看俄罗斯历史时脑子里出现的三个问号》一文中,我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与中国历史上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动荡起伏历史相比,为什么地广人稀的俄罗斯几乎没有像样的内战和分裂?这一点,与历史上那些大的帝国相比,也是明显不同。怎么解释?再次,最新的消息是:俄罗斯准备开放整个远东,将大约约40%的国土面积给中国做经济特区。具体内容包括,中俄将在基建、矿产、农业、汽车等79个项目上进行合作,中方的总投资额约1600亿美元,作为回报,俄罗斯将划定一个面积达700万平方公里的超级远东经济特区给中国,享有包括免税在内的一揽子政策。这个计划如果实现,或者不能实现但其筹划和实施的过程会对世界格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推荐阅读:孙立平:我们的专家怎么了?孙立平:人的本能是说真话,如假话盛行,可能有两个原因孙立平:风急浪险,关键取决于你的见识:在一个场合谈见识孙立平:警惕陷阱:再谈慢车道上的紧运行孙立平:记得来时的路:与洪亮对谈中国改革孙立平:我们面临的也许是一个并非短暂的经济收缩期疤痕效应:不要想疫情过后一切都会恢复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来自一片老百姓不怎么采摘的茶叶小产区一款回甘极为迅猛的普洱生茶
2023年1月3日
其他

孙立平:足球政治之真假革命

【本文写于2004年,当时发表在《经济观察报》上。此为该系列第三篇】“足球革命”的最新消息是,革命家谋划在12月初召开第四次投资人会议,酝酿新的联赛。此消息据说是一位革命派的老总透露出来的。其实,在上周六,在北京结束的第三次中国足球投资人联席会议上,由大连实德、北京国安、上海中远、辽宁等俱乐部高层组成的“改革派”,终于明确了自己“踢开足协搞联赛”的目的。“如果足协再这样下去,我们国安肯定不玩了!”国安俱乐部副董事长罗宁已在不同场合多次表明国安的态度,而实德董事长徐明在接受采访时也说:“如果国安退出,我们实德也一定退出!”其实,在刚刚结束的第三次投资人会议上,中超七家主张改革的俱乐部已达成共识:无论足协如何应对,他们都要共同进退。这就意味着,一旦足协改革不力,七诸侯将集体退出联赛。然而,现在革命的情形很尴尬。革命的一方紧锣密鼓,革命的对象却不理不睬。原来在革命家开会谋划的时候,革命对象总要有人在值班室收集信息,即使是双休日也不例外。但当第三次投资人会议召开的时候,革命对象办公室中已经是空空如也,革命对象们悠闲地享受着双休日的时光。因此,如同以前多次革命派透露消息一样,话虽然是对着媒体说的,却总会用余光瞄瞄革命对象,因为他们知道那才是真正的听众。正因为如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人表示:“这次会议(第四次投资人会议)肯定会涉及到我们自建新联赛的内容,当然前提是足协坚持不与我们沟通,不采纳积极意见或建议。”据报道,有关新联赛构想的具体内容,这位老总以“有待进一步商议”为由拒绝透露。至于会议的其他内容,这位老总表示:“毕竟是10天后的事情,我们要看看事态发展的情况再具体确定。”要看的是什么?还是革命对象的反应。研究社会变革的人都知道,社会变革有两条基本路径,一是改革,二是革命。自上而下的谓之改革,自下而上的谓之革命。而这次中国足球革命的发起者,却用了一个自相矛盾的词,叫做“自上而下的革命”。其实,这里的自下而上是假,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说,相对于行政上的权力来说,市场中的资本都不能算是上。所谓自上而下,只不过是为获得合法性寻找的一个说辞。而革命才是真,因为这是真正的以下犯上。所谓以下犯上,是说打破现有的框架而另起炉灶。革命中通行的规则是比试力量,因此打破旧的框架自然要靠力量的比试。变革走到比试力量的地步,需要几个条件。第一,双方大体势均力敌。足协有行政权力,资本有金钱力量,此一条件已经具备。第二,双方都自认自己有杀手锏。足协的杀手锏是处罚和禁止在足协框架外的职业性足球比赛,而资本的杀手锏则是退出和组织新的联赛。第三,约束双方的权威性规则已经失效。而这一点的情况却比较复杂,我们后面还要论及。但不管怎么说,这场革命从一开始就是从比试力量开始的,应该是没有疑问的。现代罢赛的决绝态度和大连徐明的千里驰援,一开始摆的就是这样的架势。然而,现在最关键的是革命派的退路,当然叫做出路也行。这就是企业联赛或其他名目联赛的现实可能性。虽然革命派无数次地宣称要另起炉灶组织联赛,但对新联赛的设想却语焉不详。最明确的信息也许是记者从徐明口中抠出的这样几句话:“我们要形成新的体制、新的方式,来形成新的联赛。这个联赛不能完全保证假赌黑完全没有,通过我们努力,把它控制到最低点,直到最后的消灭,这需要各方的努力。”他还表示,当天举行的研讨会,就是要新的联赛从一开始就听取各方的意见,从一开始就少犯错误。徐明甚至还进一步透露说,新联赛将于明年秋天开打,这样将和欧洲赛季更加接轨。事情仿佛越来越像真的了。然而事情真到过于简单的程度,人们就不禁对这种真实发生疑问。如果企业联赛真的举办了,足协会做何反应?报道说,中国足协一位官员对记者说:“如果真是这样,那他们也就违反了游戏规则,是不合法的。”说起7家俱乐部提出自己搞企业联赛,这位官员并没有表现出惊讶的样子,“这段时间以来,提出这样那样的方案、提案已经不新鲜了,所以没必要大惊小怪。”该官员说:“首先,在现行的体制下,足协和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对国内所有职业联赛、业余联赛都是有管理权和监督权的,抛开足协自己搞联赛肯定是说不过去的,说白了,这也是违反游戏规则,违反行规,甚至说是不合法的。其次,这样也不符合国际足联的章程,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记者接着问到,如果几家俱乐部真的就像民间球队一样搞一些友谊赛性质的比赛会怎么样?这位官员的回答也很简单:“那首先在球队、球员注册上就取消了他们的资格,你觉得那些球员会干吗?既然取消了注册资格,那球员就等于没了根,就是想到职业联赛中踢球都没有资格,谁愿意冒这个险?”更近的消息表明,对于罢赛和组织新的联赛,足协的态度似乎更加强硬。一位足协官员表示:“不用理他们,中国足协有找他们算账的时候。目前足协的方针是以静制动,一切等联赛结束,大家坐在一块讨论改革方案时再说。”他还透露,在12月5日完成本年度中超联赛的收官后,足协将向每一家中超俱乐部提出“是否将继续参加2005赛季中超联赛”的征求意见表。该官员介绍说:“如果投资方真的要退出,那么足协将考虑从中甲递补中超资格等方式,完善明年的中超联赛。”也许这是足协回击革命派的最明确的态度:如果退出,悉听尊便。无事一身轻的球迷们就琢磨得更细致,一位叫三生石的球迷就提出了一堆这样的难题:如果搞企业联赛,谁来组织?徐明张海吗?谁给注册?不注册就不合法,工商局查你,体育场不敢租场地给你。谁当裁判?裁判也是足协管啊。谁来赞助?当年IMG把联赛场地内大部分广告牌都卖掉了,剩几块给你们,你们还开天窗呢。弄个企业联赛也能拉到赞助?有这么大本事现在也不用闹革命了。谁给场地?全国那么多体育场,全部是国家的,归当地体育局管,有钱就能租到吗?你们去试试看。谁做保安?一场比赛要动用大量警察武警,你去申请?叫你拿盖着足协公章的申请报告来,你再去叫阎世铎盖章?不要安保?你试试看,搞个球星见面会还得在警署备案呢。报纸怎么写报道?“大连实德企业队”与“四川冠城企业队”昨日在大连郊区草坪上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足球派系教学赛,发了也没人看啊。事态的发展似乎是越来越接近死胡同了。一方面是不退出不组织新的联赛誓不罢休,另一方面则是掌握着封杀的杀手锏,双方都足以否定对方。但实际上,事态远没有那样严重。在这一切表演的对面,其实远远坐着一位真正的观众,这就是国家体育总局。前面我们说革命派在举事的时候总是用余光瞄瞄革命对象,但真正瞄的是国家体育总局这个真正的观众。所以才有革命派不时向体育总局讨要态度。这不禁让人想起四年前那场处于胶着状态的美国大选。当然,胶着的双方没有组织人力到大街上比试力量,因为他们相信法律是最终裁定的权威。而中国足球革命的最终裁定者则是国家体育总局。因此,这个“革命”也许仍然是发生在行政框架之内的。关联阅读:孙立平:足球政治之西西里化孙立平:足球政治之联盟破裂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云南省茶叶协会会长邹家驹先生监制第五届AVPA世界之茶金奖
2022年12月7日
其他

孙立平:足球政治之联盟破裂

【本文写于2004年,当时发表在《经济观察报》上。此为该系列第二篇】这次足球革命无疑是由资本发动的。正如有的评论家指出的,这场革命将区别于中国足球历史上的任何变革,中国足球“革命”成功要依赖资本,也唯有资本才能颠覆现状。不错,在当今的中国,资本是唯一能够向权力叫板的力量。而且,资本能够如此张扬地向权力叫板,在中国,足球可能也是唯一的领域。然而,我们这里要关心的问题是,资本与权力的关系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在1998年的一篇报告中,我们曾经指出,从9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的经济精英、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开始形成一种结盟关系,这种结盟关系不仅左右了社会中的利益格局,而且成为定型社会生活的主要力量。其实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大体都是这样一种格局。足球就更不例外。由此形成的潜规则是,在这种联盟中轻易不能翻盘,尤其是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地翻盘。然而,这样被忌讳的翻盘却在球场上发生了。在我国,资本对足球的介入始于市场经济发育最早的广东。在80年代中期,广州白云制药厂出资16万元取得了广州队的冠名权。之后,太阳神公司以200万取得了广州队的控股权。随着足球市场化、职业化的呼声日高,不少企业在足球上不惜掷下重金。但客观地说,那还算不上对足球的经营,企业看重的是冠名的广告价值。如果与中央电视台动辄上亿的“标王”广告相比,一个大企业在足球上几百万几千万的投入,也不算奢侈了。而且,企业介入足球还有利于获得政治资本。一些城市的官员把足球看作是自己的脸面,如果一个企业肯把这个脸面给打扮漂亮了,就等于与当地的领导攀上了关系。在一个权钱密切结合的社会中,这种收益是难以计算的,仅仅是批地皮和减税就是可观的回报。就这样,虽然人们很难说清哪个企业在足球上获得了高于投入的收益,但对足球的投入仍然是乐此不疲。而这些介入足球的资本,明明也知道中国的足球短期内是难有起色的,甚至也明白中国足球体制的种种弊端,但能忍则忍,反正功夫在诗外,基本的默契一直维持着。而这次的翻盘,实际上意味着联盟的底线已经被打破。这就涉及到其中的两个因素。第一,是资本的期望值变了,有人不满足于玩票了,而是要真正把足球当作一个可以赢利的买卖来经营了。有人这样来描述徐明的生意经:2002年,徐明以区区400万的代价买下了四川全兴俱乐部的全部股权,这个价格甚至还不及队中马明宇、黎兵等球星的个人身价。1年后,被公认为降级大热门的川军取得了末代甲A第8名的好成绩,保住了参加来年首届中超联赛的资格。有人说,光这张牌照就不下4000万,何况队中还有具有很大升值潜力的若干年轻国脚。徐明的实践似乎证明,投资足球不仅不是天然赔钱的,更是可以赚大钱的。首战告捷后,徐明酝酿实施更大的足球帝国计划:一方面,他盯上了球员资产优良、却受制于体制缺位和资金拮据的辽宁、八一两大俱乐部;另一方面,他着手进行内部重组,将原来作为梯队培养的实德二队、三队注册成独立的法人俱乐部,参加二、三级联赛。在徐明的如意算盘中,只需要两、三年,他就将拥有约6支顶级球队,这不仅是一笔巨大的资产,也将是他左右中超命脉的重磅筹码。第二,是球场变了。经过对职业化的一番鼓吹,水平没变的球员的报酬直线上升,一个稍微像点样子的球队,一年就得上千万地烧钱。投资大连万达七年的王健林沉痛地说,“在目前这种体制下,投资人完全变成了提款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愿做傻瓜的资本就开始萌生退意。所以有人说,这次资本悍然发动向权力挑战的“革命”,说到底只是一次资本寻求突围的自救行径。关键的问题是联盟,这是另一个联盟,即足球场上资本的联盟。当现代高调罢赛的声音发出之后,中国足协就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地位。这还是当今中国行政权威第一次遭遇这样的尴尬。处理轻了,足协的脸面全无,此例一开,以后俱乐部一不高兴就罢赛,局面就不可收拾。但如果处理重了,后果就更是难以预测。这里的问题还不在于有人说的国安的背景以及中国的足球联赛能不能缺了首都的球队。实际上,足协最担心的是连锁反应。如果资本纷纷撤资,俱乐部纷纷退出,结局就将是毁灭性的。而足协的这种担心不是没有根据的,“要求成立中国足球职业俱乐部联盟有限公司”“要求中国足协公布历年财务状况报表”“停止今年中超降级”……等今年中国足球比“国安罢赛”更为刺激的字眼今晚如暴风骤雨般的袭向中国足协!关联阅读:孙立平:足球政治之西西里化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一款精心打造的入门款熟茶易武一百多年树龄的大叶种乔木茶为原材料
2022年12月6日
其他

孙立平:足球政治之西西里化

【本文写于2004年,当时发表在《经济观察报》上】自从马拉多纳、普拉蒂尼、罗西这一批足球天才离开球场之后,几乎就没有看过一场完整的比赛。但这一次不同了,目光生生被这次中国足球风波给拉了回来。当然,吸引人的已经不是足球本身,而是比足球比赛更复杂的足球政治,是这些足球政治中所包含的也许不仅仅存在于足球中的逻辑。足球政治与足球比赛是不同的,因此,你能够看懂一场足球比赛,但不见得能看懂足球政治。中国足球中就充满一个又一个的谜:水平之低世所公认,但球员收入与普通人收入的差距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次的失败很少有扬眉吐气的时候,但球迷的热情似乎没有任何失败可以摧毁;对足球的投入似乎是个无底洞,但对足球情有独钟的企业又总是前赴后继。然而用一种现代政治的眼光来看,中国足球圈也似乎是一个最富现代气息的地方:它几乎是中国最透明的一个领域,连足协官员与企业家吃饭也会见诸报端;它又是中国几乎唯一可以进行舆论监督的地方,以至于有人说足球记者是中国最称职的职业记者;尽管它也是这个体制的一部分,但相比之下,它似乎又是力量最多元化的地方,是一个极少见的可以自下而上施加压力的一个领域。但所有这一切都救不了中国足球,而且情况似乎还在每况愈下,于是就有了今天的所谓足球革命。风起于青萍之末,革命的契机有时纯粹是很偶然的。这就是10月2日北京现代的罢赛事件,或者说,就是那个有争议的判罚。然而,从一个点球的判罚到一场轰轰烈烈的足球革命,却不是偶然的。足球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吸引人的体育项目之一,就在于它的激烈和变幻莫测。也正因为如此,足球中的误判错判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有人甚至认为误判恰恰构成了足球魅力的一部分。10月2日这个判罚是怎样的?有关报道详细描述了有关专家的审查情况:在10月2日当晚得知北京现代队罢赛的消息后,中国足协马上要求沈阳方面尽快将这场比赛的录像带送到中国足协,结果国际级裁判周德荃带着比赛录像带和这场比赛比赛监督提交的报告连夜赶往北京,并在3日上午将这些材料提交给足协。10月3日上午,中国足协副主席阎世铎和负责裁判工作的副主席薛立,以及联赛部主任郎效农和技术部主任、裁委会秘书长李东生都相继赶到中国足协,当国际级裁判周德荃把从沈阳带来的比赛录像带一送到足协,马上组织专家们观看录像对比赛进行审查,以确定责任。一位与会的足协人士表示,因为这次罢赛事件问题很严重,足协领导要求一定要慎重、负责任,所以专家们对周伟新判罚点球的比赛画面反复观看十几遍,最后负责裁判工作的专职副主席薛立仍不放心,又要求看了几遍后,在他说出周伟新判罚没有问题的话后,专家们才结束审查。其实,这个判罚本身是否错判和误判,并不是问题的关键。由于足球比赛的特殊性,不能在事后依据录像否定当值裁判的判罚,是一个明确的规则。退一步说,既然多名专家反复观看录像之后还能认定判罚没有问题,至少可以说明这不是明显的错判。由此说来,中国足协后来对当值裁判周伟新的处罚也就多少有些莫名其妙。但我们更关心的不是错判与否,关键的问题是北京现代的反应方式----罢赛。正如有行家指出的,用罢赛的方式表示抗议,在中国的足球史上是第一次,在世界足球史上也是罕见的。因为这是对行规的公然叫板。一个俱乐部除非是真的不想玩了,否则是很难有此举动的。但这个行动还是现实地发生了,不但发生了,而且引起了一系列震撼性的连锁反应,并成为这场“足球革命”的开端。对于现代为何有如此大胆的举动,人们有相当不同的见解和评论。攻之者说,这是因为现代财大气粗,更有深不可测的背景,于是就来了个流氓造反;而辩之者则认为,罢赛是一个正义之举,有人甚至说,罢赛是中国足球制度革命的冲锋号,国安失去的是比赛和罚款,获得的是一种表达自己的权利:我不是随便任人宰割的。并且进一步论证说,如果能通过罢赛事件厘清球队与足协的关系,并进而推动中国足球的制度变革,那么此次罢赛善莫大焉。两种极端的说法似乎都缺乏根据,我倒更愿意相信,北京现代也许既不是一个舍生取义的英雄也不是无事生非的流氓。靠山再大,也不是随便可以动用的。更可能的是,现代的罢赛也许只是一个无奈之举。所谓无奈之举,就是说无法忍受了。在世界杯上对马拉多纳用上帝之手打进那个球的误判,英格兰队没有用罢赛来表示抗议,并不是因为那场比赛还没有中国的中超重要,而是知道这是一个偶然,偶然是可以忍受的。相反,现代这次面对的情况显然不同。有人指出了这当中两个值得注意的因素。第一,近几年来,在北京现代在比赛中因裁判的错判误判导致失分的例子已有多次。第二,在足协公布的文件中,北京国安是中国足坛强队中未向裁判行贿的少数的几个队中的一个。接下来的推理就可以想象了。于是人们就见到了这个显然并非一时冲动的举动,而且似乎是与“上面”经过沟通之后的举动。问题是,从前面分析的情况看,现代的怀疑不仅是缺乏根据的,而且就这场比赛来说,这种怀疑可能根本就是错误的。然而也正是从这里面,我们看到了这个问题背后的深刻背景,即中国足球已经深陷规则破坏之后的不信任的结构之中。实际上,在最近的几年中,俱乐部与足协之间、足协俱乐部与裁判之间、甚至俱乐部与球员之间的信任关系已经被破坏得所剩无几。在最近几年的足球政治生态中,黑哨和赌球,特别是赌球,已经在有力地瓦解着足球这个以公正和规则为基础的竞技运动得以存在的土壤。有媒体披露,现在100多万就可以买一场比赛。为了赌球,裁判可以买通;为了赌球,球员可以买通;为了赌球,甚至俱乐部也参与其中;在一些地方,赌球中甚至出现官员的身影。据说,在一次会议上,一位俱乐部老总向到会的阎世铎讲了一个故事,一支球队的主力队员因为参与赌球而输了很多的钱,但自己又没有那么多的钱,结果被地下庄家穷追不舍,甚至到了“要命”的地步,无奈之下,这名球员只好张嘴向俱乐部借钱来还赌债。现代的罢赛就是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2022年12月5日
其他

孙立平:这俩事肯定不重要,但有意思

现在的俄乌战争,导致两个国家和民族兵戎相见、你死我活,甚至整个世界为此而分裂。这时,我们会想,这是血海深仇、不共戴天啊。是的,现在我们这么想,完全是对的。但如果从一个长时段的角度看,也许会是一种很不相同的光景。虽然我标题上就说,这俩事肯定不重要,但这是从眼前说的,从长远来看,这两个事情所蕴含的内容说不定会左右俄罗斯、斯拉夫民族甚至欧洲的走向。历史哪是那么笔直呢。先说第一件事:普京没有被邀请参加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葬礼,而且据说普京因此很不开心。有人会说,俄乌开战,英国成为力挺乌克兰的国家,其态度甚至比美国还要强硬,而俄罗斯和普京正在受到西方的全面抵制,在这种情况下,普京没有受到邀请,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至少,普京不会很在意这个事情吧,去不去参加一个敌对国元首的葬礼,有什么值得往心里去的呢?其实,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要知道,在英国女王去世之后,俄国总统普京是世界上最早发出唁电的国家领导人之一,而且,在唁电中,普京表达了对女王深深的敬意和哀悼。而且,据说在得到没被邀请的消息后,普京曾经非常不开心。这可能让有些人觉得多少有点费解。由此,有人将这个事情往前捯。结果,有人发现,至少在历史上,俄国与英国的关系是有点沾亲带故的。按照俄国方面的说法: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母亲和当时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母亲是亲姐妹,也就是说,俄国皇帝和英国国王是亲表兄弟。所以有人形象地说,这是相当于表兄弟家有人去世了。当然有人会说,这都是什么时候的老黄历了。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也就是英王的表兄弟不是在十月革命中被满门抄斩了吗?而俄罗斯正是实施抄斩的苏联的继承者啊。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俄罗斯和普京是苏联的继承者,这不错,但要知道普京的理想却是穿越苏联,回到俄罗斯,这是他的梦想。其实,不仅英国与俄罗斯的关系是如此。可以说,欧洲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过去几百年的历史上,欧洲诸国之间爆发了无数的战争,但这些战争,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基本上都是在亲戚之间进行的。有的是同辈之间,有的是老一辈和小一辈之间,表兄弟之间打,叔叔和侄子打,舅舅和外甥打,有很多甚至都没出五服。这与欧洲上层社会的结构有关。大家都知道维多利亚女王,她被称为欧洲之母,她本人就拥有英国和德国血统。维多利亚女王一生生育了九个子女。后来,她的很多后代都成为欧洲各国的国王或王妃。而且,当时的欧洲王室和贵族,流行的是内部通婚,这就导致欧洲王室之间的血缘关系都很亲近。当时欧洲各国军政大权都掌握在皇室手中,皇室国王即是一国的最高首脑,当时的欧洲各国国王之间都是兄弟姐妹、叔叔舅舅、姑爹姑父的关系。这让我想起一件事。2019年,美国国务院有一个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战略性的理念:在文明冲突的意义上来定义将来的中美关系。这个理念的意思是说,要把美国未来和中国的冲突看作是与一个完全不同文明、完全不同意识形态的战争。这个团队的负责人斯金纳说,过去和苏联的那种竞争,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高加索人内部的斗争,而和中国的斗争,这是我们第一次面对一个强大的非白人竞争对手。俄乌战争:打断骨头还会不会连着筋?这当然不算是像是否参加葬礼那样具体的事情,但从历史的长时段来看,俄乌战争当然是一个事件。面对战争血淋淋的现实,现在说这个话可能不合适,但这却是一个事实:俄乌战争是一场兄弟之间的战争。但这帮兄弟却是世界上最不团结的兄弟。斯拉夫人被认为是最不团结的民族。我们知道,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构成东斯拉夫民族,而东斯拉夫又是斯拉夫民族中的一支。形象地说是这样的:他们诞生在同一个地方,有着共同的祖先。他们由于意见不合而分道扬镳,寻找各自的领地。往东走的成了东斯拉夫人的祖先,往南走的成了南斯拉夫人的祖先,往西走的成了西斯拉夫人的祖先。从古到今,斯拉夫民族内部冲突不断,这与历史、领土与信仰等多种因素有关。斯拉夫人人数多,且分布地区广泛。而欧洲大陆的地貌是比较复杂的,由此,形成了斯拉夫民族不同部分的迥异的生活经历和特点。比如,俄罗斯经历了北欧海盗征服和蒙古人的长期统治。乌克兰人先后被蒙古人、立陶宛人、波兰人、奥地利人等外族统治。也就是说,他们曾经被不同的外族或文明改造过。在这个过程中,领土的纠纷,势力范围的争夺,宗教信仰的对立,使他们之间不但冲突不断,有的甚至成为世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波兰与俄罗斯。这当中除了其他因素之外,宗教的因素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他们就是地地道道的斯拉夫兄弟。我们不知道的是,打断的骨头还连着筋吗?布罗代尔提倡看待历史的长时段眼光,当然,他的长时段是指地理时间,要更长。但即便我们从社会的时间,看得更长远一点,俄罗斯与欧洲之间的爱恨情仇,斯拉夫兄弟之间的恩恩怨怨,会如何演变呢?他们与外人之间的关系会如何变化?五年,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以后呢?推荐阅读:孙立平关于乌克兰战事系列文章(共12篇)孙立平:卖茶者纵论世界未来走向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金属质感
2022年9月18日
其他

孙立平:你就想,咱们家在海南,咱们是到北京度假来了

这是一个用在小区拍摄的照片做的小视频。我给这个小视频起了个题目,叫度假。有朋友觉得奇怪,北京不是你的家吗?怎么成了度假了?下面我说说这个事情的原委。最近这几年,我们冬天都是在海南度过的。不完全是因为海水、沙滩、阳光、空气,同时也因为那种轻松而闲适的氛围与感受。没有嘈杂的人群,没有拥挤的车辆,彷佛在世界的边缘,一切都平平淡淡,轻松而惬意。今年我们是6月22日回到北京的。老实说,尽管海南夏天还是有点热,但内心里还是100个不愿意回。一想到那种拥挤与嘈杂,那种沉闷与压抑,那种晦暗与凝重,就心里发堵。用我的话来说,海南与北京,就是那什么和那什么的区别。但太太是老北京,而且北京毕竟有个家啊,不回也得回。于是,6月22日,也就是上海等地的朋友往海南奔的时候,我们回到了北京。而且那时,我的公众号和微博都处于不能发声的状态,压抑和无聊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6月26日,是我的生日。头天夜里,一夜没睡。躺在床上,一边浏览手机里的文章,一边翻看盒马。是的,盒马,不是荷马史诗的荷马。我还没有那么高雅。说白了,就是看那些好吃的。盒马,原来也用过,但基本都是买什么搜什么。现在闲极无聊漫无边际地浏览,突然发现,好吃的是那么多。外面的世界很丰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于是,一个念头突然涌入脑海。早晨六点左右,翻身下床,叫醒太太,说:醒醒,醒醒,我昨天夜里灵魂深处爆发了一场革命。太太说,怎么了?我说,我突然想出一个新的理念:度假式生活,咱们过一种度假式生活。太太还是不明白。我说,你就这么想:在海南的时候,你就觉得我们的家在北京,我们是到海南度假来了;在北京的时候,你就想象,我们的家在海南,我们是到北京度假来了。从今天起,我们就过一种度假式生活。比如,你就想这房子不是我们的,是借住朋友的。如果这么一想,内心的感觉就大不一样了。虽然周围的环境还是那个环境,周围的景物还是那些景物,但你和他们的关系在感觉上大不一样了。比如说,家里的锅用了很长时间了,都有点生锈了。如果你觉得这是咱们家的,就会心里有点添堵,就要琢磨赶快换一个。但如果想,这是借住在朋友家度假呢,感觉就会大不一样:你看,人家家里还有锅呢,买点菜还能做熟了呢。心里就会一阵庆幸和高兴。再比如说,在自己家里,就是按部就班地过日子,一日三餐,每顿吃点什么?这是女同志经常发愁的事情。但如果是度假的心态,就不一样了:我们是来度假的,那么刻板干什么?想吃吗?不想吃,那就先别吃,什么时候想吃再吃。吃什么?想做就自己做点,不想做,看看外面有什么好吃的,度假嘛。这么一想,生活轻松多了。有一次,我在一个微信群里说这个想法。很多朋友都说,太有道理了。这么一想,心里轻松多了。一位朋友,是一个单位的头头,平时工作压力很大,有时甚至说要崩溃了。听了我的一番议论,她说:太有启发了,我现在就想,我是临时来帮忙的,感觉明显不一样了。有朋友说,你这不是阿Q精神吗?我说不是,我心里一切都清楚,该做的都会去做,但我们心里要放松,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抑郁寡欢来面对不喜欢的东西。还有朋友说,你这不就是复旦那位女老师说的与什么什么和解吗?我说也不是,不是和解,是疏离。我们偶然地来到这个世界,机会只有一次,而且是短短的几十年,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活好,活得快乐。不是这个道理吗?说明:封面题图来自平台图片库,与本人无关。推荐阅读:孙立平:中国改革何以发生?底层逻辑是什么?对今天的启示是什么?孙立平:理解眼下:我最近提出的两个概念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从2020年开始配制随心白茶挖茶俱乐部小伙伴给配制了这个套餐
2022年9月2日
其他

孙立平:看俄罗斯历史时脑子里出现的三个问号

因为乌克兰战事的原因,不禁引起对俄罗斯历史的兴趣,于是就支离破碎地去看一些有关俄罗斯历史的资料。同时,也就生发出下面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都是在与中国历史的比较中形成的。说明一点:完全是一个外行的学习心得,别按照专业的标准来要求。俄国历史上为什么很少改朝换代?首先出现的第一个问号是,俄罗斯的历史上为什么很少有改朝换代?我想这也许是很多中国人在接触俄罗斯历史时很容易出现的问号,因为在我们的脑子里,不断改朝换代应该是历史的常态。以我们中国为例,如果从夏代算起,到现在大约是4000年的历史。从夏到清,总共经历了24个朝代。平均每个朝代不到200年。如果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算起,大约2000年,经历21个朝代,每个不足100年。也就是说,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是很频繁的。而俄罗斯的历史,在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往往会被各种沙皇、大帝、几世几世的称号弄得眼花缭乱,但仔细看,俄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两个朝代。一个是留⾥克王朝,另一个是罗曼诺夫王朝。当然,俄罗斯的历史比我们短得多,如果从公元9世纪算起,也只有1000多年。但尽管是这样,每个朝代持续的时间也平均近600年,还是比我们长很多。这是第一个问号。但这第一个问号是有问题的。因为我们看一下欧洲的历史,就会发现,欧洲历史上也很少有频繁的改朝换代,甚至连日本也是如此。日本几乎是万世一系,天皇始终是一个家族。英国自1028年威廉一世诺曼征服后至今,国王都是威廉一世的后人。当然,皇族内部的内斗和纷争甚至政变是存在的,但这与中国历史上张家替代李家的改朝换代是不一样的。就俄罗斯来说,就是唯一的那一次改朝换代,中间也有那么一丝丝的血缘关系相联系。因为罗曼诺夫王朝第一代沙皇的米哈伊尔一世,其父亲就是留里克王朝最后一位沙皇伊凡四世皇后的侄子。这当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俄国历史上为什么很少有民众起义?我们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很频繁的。所以,中国古代史相当大的篇幅都是有关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我们小时候看的小人书也有很多是以这方面的内容为题材的。我们从小崇拜的英雄,不少也是农民起义的领袖。甚至,经由农民起义导致的改朝换代或者农民起义领袖直接做了皇帝的,也有那么好几次。而在俄国的历史上,这样的现象却很少发生。俄国历史上像模像样的平民起义,好像只有四次。第一次是在1606年夏天,逃亡农奴鲍洛特尼科夫领导了一次农民起义,宣布要推翻沙皇瓦西里四世。但第二年就彻底失败了。
2022年4月7日
其他

孙立平:最危险的,也许是在其战败的那一刻?

今天谈谈美国的俄罗斯专家菲奥娜·希尔接受美国Politico杂志采访时表达的一些观点。这篇采访,《纽约时间》(公众号)曾以《美国最清醒的俄罗斯专家:我们已经处于第三次世界大战中间》为题,进行过报道。菲奥娜·希尔(Fiona
2022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