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刘海峰教授、孟繁华教授和石中英教授做客第20期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名师讲坛”
4月28日下午,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教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办主任、首都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孟繁华教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教授做客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名师讲坛”,并分别作主题报告。讲座由教育学院院长刘念才教授主持,院内外众多师生参加。中国教师与教育学科地位的演变发展刘海峰教授以“中国教师与教育学科地位的演变发展”为题作报告,主要分享了中国古今教师地位变迁、中国教育学科地位演变和提升教育学科学术地位三个方面的内容。刘海峰教授指出,要真正实现尊师重教,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地位。新世纪以来,教育优先发展成为中国长期坚持的战略,在此时代背景下,教师职业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上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学得到长足的发展,但由于教育学比较没有明确的学科边界,因此教育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地位不尽如人意。在建设教育强国战略的背景下,教育的重要性更为人们所认识,教育学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地位有所提升,教育学应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充分发挥作用,并提升自身的学科地位。在问答环节,刘海峰教授就教育理论和实践如何相结合、中国大学历史等问题给予了细致的解答。刘海峰教授的讲座从古代教育智慧的瑰宝中汲取养分,以史为镜,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教师与教育学科地位的演变发展,不仅揭示了教育变迁的内在逻辑,更以独到的见解剖析了当前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使在场的师生受益匪浅。基础教育生态重构孟繁华教授以“基础教育生态重构”为主题作报告。孟繁华教授指出,理想的基础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体,各个要素在系统内外互动中实现演化、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呈现自我调节、不断优化的能力。然而,“双减”政策打破了原有生态基础的稳态,生态位的变化导致必须准确把握当前基础教育生态的关键问题,从而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此基础上,孟繁华教授立足于“双减”背景下基础教育生态系统重构机制的设计和运行研究提出了观测基础教育生态系统演化的四大指标:整体性、协调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最后,孟繁华教授建构了分析基础教育三个主要关系系统的分析框架,通过研究其在“双减”政策前后的演化变革情况,以期探寻未来基础教育的建设重点。在问答环节,孟繁华教育与在场师生就“双减”政策下基础教育生态重构的紧迫性进行了交流。孟繁华教授的讲座通过严谨的学术论证和清晰的模型构建简明扼要地阐释了基础教育生态重构的现行策略和未来展望,极大地促进了师生对于教育改革议题的理解与深度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三组概念问题石中英教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三组概念问题”为主题作报告。首先,石中英教授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进展,强调了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从一个角度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表明了中小学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石中英教授深入分析了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三组概念问题:(1)实践中如何认识和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关系?(2)如何把握12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抽象性与具体性、统一性与阶段性的关系?(3)学校完整的价值观教育如何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的同时,涵盖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和日常生活价值观的教育?石中英教授强调了教育研究者对关键概念要做清晰界定,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实践。在问答环节,石中英教授同在场师生围绕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评价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幸福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热烈互动。石中英教授的讲座报告从国家需求、研究趋势和时代使命出发,结合具体实践系统性介绍和辨析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关键概念,在场师生深受启发。供稿:卢雅华、徐磊、冯硕摄影:卢雅华、徐磊、冯硕编辑:霍欢审核:吴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