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道众生

其他

“佛系”短视频乱象,是修行助力还是邪师说法

近几年网络发展迅速,有很多短视频平台兴起,人们在闲暇时拿着手机刷视频,渐渐成了日常习惯,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种现象也反映出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人心往往很浮躁,喜欢趋向较短较快的内容。稍微留意就会发现,每条短视频的时长都很短,往往不到五分钟,有的甚至几十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很难系统性地传播知识,而佛法非常深远广大,是需要静下心来认真修学的,所以看短视频学佛,并不能替代真正的闻思修。而且网络主播的身份五花八门,短视频内容也良莠不齐,有的对佛经作片面的解读,有的则披上佛教的外衣,实际上讲的是心灵鸡汤,还有的则是立一个“大师”的人设,传播“成功学”,做着与佛教毫不相干的商业行为。所以如果真正想要学佛,还是要从佛教正统经论入手,依止具德上师,跟随具备正知正见的善知识修学,如果因缘实在不具备,暂时只能通过网络学习,那么也应该选择真正有传承的法师,去看他们专门录制的传讲视频。值得注意的是,佛教修行并不只是停留在理论,佛法是需要实际修证的,如果不修不证,学得再多也始终只能算是个学者,而不是佛教修行人,所以网络只是辅助我们学习的工具,日常的闻思修,还得靠我们自己去精勤修持。以漫画的形式演绎利益更多的有情点击下方动图,关注我们推荐阅读
2024年10月5日
其他

在朋友圈里的修行人

使用朋友圈记录生活,是现代社交的一个主流方式,但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绝大多数人在朋友圈上发的内容,都是希望别人看到的自己最好的一面,不少修行人的朋友圈,给人非常精进、勤奋和慈悲的感觉,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很难做到。佛教的修行,不仅在诵经、念佛、忏悔等修法上,还要在日常行为上修行,如果心里没有佛法,出离心和菩提心都只停留在口头上,那么即使修再殊胜的法门,也只会成为世间法。要将出离心融入生活,佛教修行并不排斥物质财富,而是反对仅仅为了物质而活,我们照样可以工作、赚钱,但要时常提醒自己,这些只是为了解决暂时的生存问题,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解脱,所以不执着于物质追求,贪欲不生起,烦恼自然也不会有。作为修行人,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身、口、意三门,以正知正念摄持,与佛菩萨的慈悲相应,心里装着众生,行动上也尽力去饶益有情,真正做到愿行合一。总之,我们的修行,不能仅仅表现在网络上,要实实在在落实到生活中,行住坐卧都以正知正见摄持,将佛法融入生活,生活亦是修行的一部分,这样才能真正断除世间所有的烦恼,才会离解脱越来越近。以漫画的形式演绎利益更多的有情点击下方动图,关注我们推荐阅读
2024年9月21日
其他

画道 | 四正勤

佛教的“四正勤”,为什么不只讲“四勤”就好了,前面还要加个“正”?因为如果努力的方向不对,不但无法达到目标,反而很有可能会造成恶果。事实上,不正的勤奋会更加有害,就像走路一样,如果前面是一个悬崖,我们不向前走,那么不会掉下去,但如果我们朝着悬崖方向,拼命地走、拼命地跑,反而会更快掉下悬崖。修行需要勤奋,但如果勤奋的方向不正,那么善根无法增长,相续中生起的慈悲心和菩提心,也会容易退转,如果在邪见上勤奋,不仅会毁坏自己的修行,而且还会造下堕之因。所以佛教讲正信因果,要正勤和正精进,要警惕恶心对我们的诱惑,认真持戒的同时,还要断除更多的恶行,最后连微小的恶念都不会生起,真正做到“诸恶莫作”,要让还未生起的善念生起,主动去扩大自己的善行,最后真正做到“众善奉行”。以四正勤作为修行指导,念念不忘善法,不离善法,修行不起贪、嗔、痴,断掉的恶习不会死灰复燃,善根不断增长,菩提心不断稳固,修行自然会不断增上。以漫画的形式演绎利益更多的有情点击下方动图,关注我们推荐阅读
2024年8月27日
娱乐

画道 | 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是佛教八大菩萨之一,佛经中称他:“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其誓愿宏深广大,悲运同体,慈起无缘,分身遍满百千万亿恒河沙数世界,度化无量众生。地藏菩萨于无量劫前,已经满证三德秘藏,因救度众生之情殷切,不居佛位,其所度之法的不可思议,所度众生数目的广大,就连三世诸佛,也无法尽说。《地藏本愿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用各种方便善巧,度化了无量众生,但仍然有无数的众生难以调伏,他们随着自己的恶业而堕入恶趣道,受极大的苦难。释迦牟尼佛便嘱托地藏菩萨,在佛涅槃后,弥勒降世前,把尚未调伏的刚强众生,从恶趣道中拔救出来,使他们远离诸苦,将来能有机会见闻佛法,遇到佛为他们授记。地藏菩萨在久远劫来行菩萨道,不度尽六道罪苦众生,永远不成佛道,其决心之大,意志之坚毅,为诸佛菩萨所空前未有,其功德广如虚空、深如大海、高如须弥,见闻瞻礼一念间,利益人天无量事。地藏菩萨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众生,即使只有一丝一毫的善根,菩萨也会以种种方便,度其脱离苦海,我们如今难得拥有珍宝人身,要认真聆听地藏菩萨的教诲,学习地藏菩萨的精神,谨慎取舍因果,积极断恶行善,精勤修持,将修行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以漫画的形式演绎利益更多的有情点击下方动图,关注我们推荐阅读
2024年8月18日
其他

画道 | 只积资不净障,可以吗

很多学佛的人,要么对积累福德更加积极,要么对增长智慧的法门更感兴趣,往往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清净罪障,会觉得只有那些罪业深重的众生,才需要去忏悔,而自己,自我感觉还是蛮好的,业障很轻的样子,因此看轻了忏悔法门。佛陀通过十二因缘的道理,告诉我们众生一直处在轮回之中,因为无明而生我执,因为我执而不断去向外索取和攀缘,这个过程必然会造业,往昔造作的恶业就像一粒包含苦的种子,因缘聚汇时便会成熟苦果,以各种形式呈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因缘成熟很快,苦报即很快呈现出来,有的成熟很慢,一世、几世或者更长时间,但不论多久,种子结苦果的潜力一直都在,只等因缘具足便即时显现苦果。我们千万不要心存侥幸,看到有些恶业暂时没有成熟,就误以为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消失,要知道因果规律有一个特性,我们已造的业不会失坏,而且还会不断地增长,如果不想感受恶业成熟的痛苦,就要通过忏悔来改变缘起,否则永远摆脱不了恶业如影随形的追讨。以漫画的形式演绎利益更多的有情点击下方动图,关注我们推荐阅读
2024年8月6日
其他

画道 | 相信她,能度一切苦厄

度母,是救度众生的母亲,虽然究竟来讲,所有佛菩萨的本体都是一个,但由于往昔的愿力不同,加持也有所不同,文殊菩萨是诸佛的智慧总集,观音菩萨是诸佛的大悲总集,而度母,是诸佛的事业总集,在当今末法时代,度母的加持最为迅猛快速。佛典中记载过度母在因地的三次发愿:第一次是在久远劫前,她曾在鼓音如来前发愿,要以女身度化一切众生,第二次是在不空成就佛面前,发愿护持十方一切苦难众生,帮助他们降伏一切魔障,令其身心安稳快乐,第三次是作为观世音菩萨悲泪化身,显现为二十一尊度母,发愿协助观世音菩萨广度众生。二十一尊度母,本体都是一个,不同的身相,是随顺众生的因缘而幻化游舞的,如同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应身,是利益众生的方便,度母因地的菩提心和大愿力,是不可思议的,且已圆满成熟,只要以至诚之心祈祷,经常念诵《二十一度母赞》,就会获得一切度母的加持。以漫画的形式演绎利益更多的有情点击下方动图,关注我们推荐阅读
2024年7月30日
其他

画道 | 生命这部剧,你打几分

所谓“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虽然这句话很世俗,但它恰恰证明即使是凡夫,也知道世间法的不可靠,我们就如身处于一部戏剧里,每一个人都在扮演自己的角色,念着属于自己的台词。从佛教的角度来看,众生都困在如梦如幻的戏剧中,生生灭灭,循环往复,想要寻求安乐,却反而不断聚集烦恼和痛苦,非常颠倒和迷茫,这部困住众生的戏剧就叫做轮回。因果就是最好的编剧,每一个果都有自己的因和缘,同时它本身又是其他因果链条上的因或缘,无数的因、缘、果,错综交织成一张大网,从因到果,不断地产生新的故事情节,看似偶然却早有瓜葛,如是因如是果,从不错乱。那又是谁在指导我们演戏?是心在决定我们的行为,善念导致善行,恶念导致恶行,我们要演什么样的角色,该如何思维、说什么台词、做什么事,都是我们的心在导演,所以如果将心安住于善念之中,就能让未来变得光明,所以不管怎么演,一定要记得善良。推荐阅读
2024年7月16日
其他

画道 | 五蕴

学佛修行是为了解脱,除了要理解轮回的本质,还需要对我们自身有清晰的认识,人类是有情生命,有物理的身体,还有心意情识,我们的身体是业报所感,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的。要知道这种组合并不稳定,一旦四大不调,身体就会出现问题,外界的四大不调也会影响到我们,也许哪天大的无常现前时,做人身的业报就结束了,就会感受死苦而再次流转轮回,所以我们的身体并非常恒。还要认识到所谓的“我”,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假合而成,只是被分别念妄执为“我”,在有“我”存在的知见推动之下,就会对“我”产生执著,就会为了“我”去造业,从而在轮回中不断流转。所以,如果要断除轮回,就要先从了解五蕴下手,冷静分析就会知道,五蕴其实是在刹那生灭变化的,只有理解“五蕴非有”的真理,才知道“我”确实是虚妄不实的,真正放下我执,才能打破轮回获得解脱。推荐阅读
2024年7月9日
其他

画道 | 应该舍弃什么,你知道吗?

佛教的修行,要修出离心,要放下执著,凡夫在实际修行过程中,却往往会出现一些误区,虽然从原先执著的事物上出离了,但又开始对另一些事物产生新的执著,不知道应舍弃什么。佛教认为如果能够证悟,就可以对世间的一切不执著,但这是需要过程的,有的人听到佛教讲“不执著”,就认为无须作因果的取舍,无须修行,认为无须做世俗的布施、持戒等等,这是所谓的堕入“无边”,还有的人听说了四谛、因果和轮回的存在,就认为一切是实在的、不空的,这是所谓的堕入“有边”。首先我们不要堕二边,行中道,要看重思维、修加行和取舍因果,在经历了正确的修行后,才能达到无所谓中道或二边的境界,最后才会完全没有边执,在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之前,我们不要让自己走这些边道。在学佛的初期,我们一定要行善断恶,不能对什么都不执著,而是要用好的执著来推翻坏的执著,要借助善业的力量来消除不善业的力量,当吝啬心、傲慢心和嗔恨心不再生起,我们放下对世间一切事物的执著,才不会有犹豫,不会有不舍,可以接受任何改变,出离心和慈悲心才会真正稳固。推荐阅读
2024年6月29日
其他

画道 | 学会这个,从此不在风中凌乱

我们在生活中总是会遇到违缘,逆境出现时会感受到痛苦,顺境出现时又会感受快乐,佛教认为,不论痛苦还是快乐,其实都是心的一种造作,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心的本性,达到无我的境界,自然能在顺、逆境中保持平和。认识心的本性,对于每个人都非常重要,阿底峡尊者曾经说:“如果一天出现一百个分别念,也就是出现了一百个法身智慧。”境界比较高的人内观时,对此会有所体验,而这种境界的获得,也并非一定要关门静坐,而是行住坐卧中都可以去体悟。我们若能放松下来,放下对“我”的执著,不把生活中的每件事都看得至关重要,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修行上,真正的转变会在这时出现,生活自然会因此变得更好,我们也会尝到轻盈和自在的滋味。因为想要获得世间的圆满,我们总是对生活的不确定性抱以期望,其实期望的背后往往是对无常的恐惧,而回避则会加强恐惧,修行就是要了知无常的道理,不刻意追求任何状态或结果,面对一切变化不迎不拒,心放松下来,只是安住,如果能安住,不离清醒的觉知,则一切行动都可以是禅定。推荐阅读
2024年6月22日
其他

画道 | 我们心里都有一个小孩

我们早已经长大成人,童年的经历也随着时间淡忘,但总有一些事情我们还没有放下,总有些回忆深藏在心里,虽然我们不愿去面对,也不愿去提起,但是它们却一直在潜移默化中,悄悄影响我们的人生。你是否偶尔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是否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地方,却存在着不可触碰的逆鳞?是否对某些事、某些人特别敏感?这些其实都是我们的内在小孩在呐喊,与其继续逃避,不如慈悲地聆听他的声音。当我们变得情绪化的时候,要相信佛陀的智慧,以正念摄持,去觉察内在小孩的存在,要向佛菩萨学习,勇敢地去面对深埋在心里的创伤,以慈悲和包容,与自己内在小孩对话,拥抱他,和他达成和解。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内在小孩,我们不但能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也能拥抱他人的内在小孩,通过正念、慈悲和智慧,与自己和解,与亲人朋友和解,与所有人和解,我们将会不再受情绪摆布,放下悲伤和怨恨,也不再迁怒他人,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在。推荐阅读
2024年5月31日
其他

画道 | 十二缘起支

十二缘起支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思想,讲述了有情众生轮回流转的内在机制,轮回是如何发生的?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是怎么走的?要去哪里?这些生命终极问题的答案,就在十二缘起支里面。十二缘起环环相扣,就如同不停转动着的车轮,每个众生都在轮回中,都经历过成千上万次的十二缘起,我们不是自愿来的,更不是自愿走的,投生于何道,投生于何处,都是由自身业力所决定,没有选择的权利。但值得注意的是,十二缘起支的思想并非宿命论,宿命论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一旦注定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这其实是一种外道的观点,佛教并不承认宿命论。佛教的观点是无常,虽然定业是有的,但定业也不是没有办法改变的,若能证悟空性,或者能励力忏悔,则定业也会发生变化,正因为一切有为法都不是命中注定的,而是可以改善、可以转变、可以控制的。所以我们要去了解十二缘起,了解众生穿梭于六道之间的根源,根源找到了,才能想办法去消灭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找到解脱轮回的出路,所以了解十二缘起支,实际上就是了解我们自己。推荐阅读
2024年5月23日
其他

画道 | 成佛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

佛教里的三士道,是指上士道、中士道和下士道,士是指修行人,修行人有三种道路,上士道即菩萨的道路,中士道是声闻和缘觉的道,为了得到人天福报而修行,叫做下士道。作为修佛道的三个阶段来说,修人天善果是第一个阶段,这个时候还和解脱没有关系,所以是下士道修行,有出离心才能解脱,所以第二个阶段是修出离心,所修善法转为出世间法,为中士道修行,觉悟到自己的解脱并非终极目标,发菩提心、转入大乘菩萨道,圆满福慧资粮,最终成就佛果,为上士道修行。上、中、下三士道,是以发心来区分的,为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在这样的动机下行持的所有善法,都是大乘法,仅仅希望自己一人获得解脱,以此为前提而做出来的所有事情,都是声闻和缘觉法,为得到一些世间圆满所修的一切法,都属于下士道,也是世间法。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出世间法与世间法的区别,要清楚三士道的区分界线,不在于外在的表面,而是在于发心,要时常反观自心,看自己是否有出离心,心里是装着自己还是装着众生,这对于修行人来说非常重要。推荐阅读
2024年5月16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画道 | 修行人容易生起的七种慢心

修行中有很多行为,乍看起来是自信,但如果仔细观察,往往会发现这些行为其实是一种傲慢,傲慢是五种根本烦恼之一,它实际上是烦恼的显现。而所谓的自信,是对修法、证果、度众生充满信心,坚信自己能承担一切,傲慢是一切苦恼痛苦的源泉,自信是暂时究竟快乐的来源,二者根本不能相提并论。每个人相续中的傲慢,有时候真的很难发现,不少修行人偶尔会冒出一个念头:“我学佛很多年了,修行很不错。”其实我们更应该去反观,学佛这些年,我们的烦恼减轻了多少?相续中的嗔恨心、傲慢心减少了几分?只有不断地反观自己的起心动念,才能有效发现傲慢的苗头。作为修行人,对三宝要有长期的恭敬心,以恭敬心去闻法修行,才会自然而然获得法利,对众生要有无伪的慈悲心,遣除一切傲慢之心,心甘情愿为众生服务,要懂得看到别人的功德,也要学会发现、纠正自己的过失,这样功德的清泉才能流入相续,真正达成自他二利。推荐阅读
2024年4月30日
其他

画道 | 佛教戒律为什么要禁止饮酒

古往今来,芸芸众生借助于酒,演出了林林总总的醉生梦死,大家都高唱着“无酒不成席”,却忽略了酒是“穿肠毒药”,人们总想陶醉于酒中不愿醒来,却不知酒所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难堪与痛苦。早在2500多年前,佛陀就在经中讲了饮酒的种种过患,饮酒会致使心识迷乱,行持非法之事,而且还浪费财物,从而招致众人的蔑视,长期饮酒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智慧也会日益损减。饮酒醉了以后,就会放逸、懒惰、不精进、丧失意志,饮酒会使忆念事与非事的正念丧失,对所有合理和不合理的法无法分辨,正知正念全部会失去,什么善法都做不了,而且很容易犯杀生、偷盗、说妄语等罪业,所以佛教的戒律禁止饮酒。我们有幸得到了人身,又值遇了佛法如意宝,千万不要因贪酒而毁坏善根,我们应该清楚饮酒的过患,以智慧去取舍因果,尽早断除饮酒的行为,使自己趣入光明正道,生生世世正知正念稳固,诸根清明,智慧圆满。推荐阅读
2024年4月23日
其他

画道 |《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论》是一部极其稀有难得的殊胜论典,是寂天菩萨自七世纪中叶所撰著,此论所述内容,精辟而又系统地阐述了发菩提心、学菩萨行的大乘菩萨必须修学的体系,而且其偈句简明流畅,平淡言词中蕴含着深刻义理。在过去的印度,造论规矩相当严格,一般的论典不能公开出版,只有通过所有高僧大德的共同商量、审核,认为这部论典能够真正有利于众生,才可以有“出版权”,根据堪布根华的《入菩萨行论注疏》统计,印度大概有108个《入菩萨行论》的注疏,可见当年的印度大德们对本论是何等重视。在藏传佛教各派中,《入菩萨行论》是一致公认必须要学习的论典,每一个正规寺院里的修行人,都会传讲听习此论,各宗派寺院中许多僧人都能背诵《入菩萨行论》,并且相续中都生起了无伪的菩提心。藏传佛教各派的高僧大德,在撰著大乘论典时,几乎都要引用《入菩萨行论》的教证,巴珠仁波切终生随身带着的有两部法本,一部是《真实名经》,而另一部就是《入菩萨行论》,他以背诵方式给别人传讲不下百遍,另一位大德格玛旺波•丹增诺吾,一生中传讲《入菩萨行论》两百多遍,可见大德们对其重视和推崇程度。《入菩萨行论》不仅有修持菩提心、行菩萨道的殊胜窍诀,而且还包含了,开显究竟如来藏实相的殊胜窍诀,是修学大乘佛法者不可缺少的殊胜论典,通过学习《入菩萨行论》,可以趋入大乘菩萨的殊胜行为当中,相续中生起无伪的菩提心。推荐阅读
2024年4月16日
其他

画道 | 供修曼荼罗

为什么众生有着迥然各异的命运呢?这其实是不同的因缘所造成的,世界上没有无因无缘的事,如果希望丰收,就必须要去种地,并千方百计地聚集能够丰收的各种因素,要具备湿度、温度、种子、土壤等等条件,在全部条件具备了以后,种子才能够生根、发芽,经过足够的时间最终才能成熟。同样,解脱的智慧,也不是无因无缘得来的,它不可能从天而降,需要依靠因缘才能得到,需要皈依、发菩提心、忏悔等等,需要按照佛陀的教法一步步去修行。要想证悟空性,就必须通过以上方式来积累必要的条件,这些条件也叫做资粮,所以佛教认为,如果没有圆满福、慧二资粮,自相续中无法生起无倒空性实义,也就无法获得具二清净之佛果。我们现在还是凡夫,虽然在流转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资粮,帮助我们取得一些世间成就,但要想获得解脱的智慧,还远远不够,所以作为修行人,想要将来能够获得出世间的成就,就不能满足于当下,要不断行持积累资粮的善法,让相续中的资粮不断增长,这是修学大乘之道必不可少的条件。推荐阅读
2024年4月9日
其他

画道 | 不能不知道的关于念珠那些事

藏文中,念珠叫“长瓦”,有惦念、想念、忆念的意思,也有相续不断的意思,代表恒常不断地忆念,上师、本尊、空行、护法,也象征上师、本尊、空行、护法,恒常不断地垂念,赐予悉地和智慧。念珠的主要作用是计数,念一句佛号、经咒就拨动一颗珠子,使用念珠计数,并非为了拿数据去向诸佛菩萨请功,是为了方便我们安下心神,念的经咒佛号越多,功德越大,不但自己能得到加持,还可以为别人带去殊胜利益。在八万四千法门中,持用念珠是简便易行的一种,尤其适合平时忙碌的人,身上携带一串念珠,在忙碌的时候,更能专注于所做的事情,心无杂念,这就是在修行,行走坐卧之际,偶得闲暇,就拨动念珠念诵经咒佛号,可以增加定力,一心不乱。念珠是法器,不是文玩,应以清净心和恭敬心去对待,在诵经、念佛、修法时持用,而不应以玩乐的心态随意盘玩,念珠是三宝所依,让我们的日常行为,都安住于正知正念中,念珠也是与上师、本尊、修法相应的缘起物,具有极大的加持力,依靠它,能使心不散乱,智慧自然生起。推荐阅读
2024年3月26日
其他

画道 | 网上的那些佛教禁忌是真的吗

现在很多人去寺院烧香拜佛,多少都带着一些交易的心态,希望佛菩萨能保佑自己,为此愿意烧很多香或者供养财物,值得注意的是,佛菩萨并不是世间的凡夫,他们早已断除了分别念,所以是无法用供养去“贿赂”的。我们在烧香拜佛和做供养的时候,应该抱着恭敬、清净的心,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凡夫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摈弃私欲杂念,但外在的行为跟内心关系密切,内心的感受会体现在身体行为上,而身体的行为也会影响内心,所以即使凡夫还有很多不清净的念头,仍然可以通过烧香拜佛调柔自心,从而使自己趋向善道。很多人信佛,相信佛菩萨可以保佑我们,或者相信烧香拜佛是有功德的,在这背后就有供佛和求佛,但这些都还不是学佛,真正的学佛是什么?学佛就是向释迦牟尼佛学习两个东西:一个是智慧,另一个就是慈悲。佛陀发现了烦恼的来源就是执著,执著的原动力就是无明,只有佛的智慧,才能断除无明,所以虽然烧香拜佛能带来帮助,但这并不是佛教的全部,如果能通过身体力行,来实践佛陀所指引的道路,就能使我们的心越来越清净,最终也能得到佛的智慧和慈悲。推荐阅读
2024年3月19日
其他

画道 | 玄奘法师

玄奘法师,唐代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也许很多人知道他是唐僧的原型,对《西游记》里的他,所历经的九九八十一难津津乐道,人们所不知道的是,真实的他,更加传奇和伟大。十岁踏入佛门,十三岁正式剃度,为寻求佛法而西行,“宁可西行一步死,不可东归一步生”。孤身一人穿越无人的沙漠,面对四天五夜滴水未进的苦难,他向死而生,翻越寒风凛冽的雪山,面对命悬一线的危险,他绝境逢生,西行五万里,历经千难万险,他初心不改,舍身求法,矢志不渝。真实的他,没有御弟文书,只有一心求法的宏愿助他通关,没有神通广大的徒弟相护,只有一部不断诵念的《心经》助他脱险,没有白龙宝马,只有一份无法磨灭的赤诚助他不断前行,没有锦斓袈裟,只有一袭褴褛的僧衣为他避暑驱寒。但十七年的羁旅,是真的,万里黄沙漫漫,是真的,十九年孜孜不倦的学习,十九年呕心沥血的翻译,大唐宗师,天竺东圣,是真的,为众生求得真经的大慈大悲,更是真的!推荐阅读
2024年3月14日
其他

画道 | 假如佛教是一所大学

佛经对佛教的定义是两个字:“教”和“证”,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传讲的,或是经过释迦牟尼佛加持和开许,然后由菩萨们写下的经论,证,是指个人的修证,其中包括了戒、定、慧三部分。如果把佛教看成一所大学,那么佛学就是佛陀所传下来的学科,或者可以说,佛法是让凡夫人通过修学,以达到佛之境界的一种方法,每个人的根基不同,所适应的方法也不同,佛陀宣讲了八万四千法,就是为了让众生根据自己的根基选修。学佛的方法不一而足,用哪个方法都行,佛教并没有限定非用哪一种方法不可,譬如净土宗的念佛是方法之一,禅宗的打坐参禅也是一种方法,但不能认为除了念佛以外,其他的方法都不算是学佛,同样,出家人守出家戒,在家人守在家戒,这是两种方法,不能认为只有出家戒才是真正的戒律。虽然学佛的方法很多,但唯一不变的精华,就是智悲,所有的佛教,包括显宗、密宗的内容,都可归纳于智悲当中,智悲双运,是整个佛教的精华所在,修行就是要修智悲双运,所谓学佛,也就是学智慧与大悲。推荐阅读
2024年3月5日
其他

画道 | 麦彭仁波切的修禅指南

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快,为了排解压力和滋养心灵,很多人会选择禅修,在网上也有各式各样的禅修方法,有的能暂时压制分别念、有的能减轻压力、缓解焦虑,对此我们该如何选择呢?作为学佛的人,倘若要禅修,应该选择以开悟者的教言作为引导,这样的禅修能让人认识心的本性,麦彭仁波切在禅修方面,留下了很殊胜的窍诀,所谓“窍诀”,就是文字很简单、内涵很深奥、阐述方式很直接、并且很管用的教言。我们要在闻思的基础上去修行,禅修时以正知正念观照自心、让心安住,通过修行让自心变得堪能,如果自心堪能,任何事情我们都能从容应对,如果自心不堪能,很小的事情也会让我们痛苦不堪。有些人刚开始很有决心,但中间遇到违缘就退失了,这样是非常可惜的,所以我们需要如理如法地禅修,以圣者的教言作为引导,我们禅修才真正有了依靠处,能获得一种强大而坚定的力量,才能一直精进下去,乃至品尝到甘露一般的胜妙境界。推荐阅读
2024年2月25日
其他

画道 | 财神会进谁家的门

在正月初五这一天,根据传统,人们要打扫房屋,寓意“送穷鬼,迎财神”,那么穷鬼究竟送走了吗?财神又会进谁家的门呢?佛教告诉我们,财神并非凭空给世人带来横财,而是赐予世人顺缘财物,想要发财,就要先种下发财的因,才能得发财的果,如果自心清净,常怀利他之想,诸天护法自然会来护持。所以真正的穷鬼,并不在外面,也不在家里,而是我们内心的悭吝和贪婪,心里想着“这个也要,那个也要”,总是不满足,总是在索取,这就是我们贫穷匮乏的真正原因,是悭吝和贪心,让我们自己变成了“穷鬼”。同样,财神的护持,也源于我们自心,拥有知足和慷慨之心,就能和财神相应,送走穷鬼,就是要送走悭吝、贪婪之心,迎接财神,就是要迎来知足、慷慨之心。以富足的心态不断地去帮助众生,每天做一些利益众生的事情,财物也好、食物也好,哪怕只是给他人让个座位、顺手个帮忙,这些点点滴滴都是布施,都是种下发财的善因,积累福报,久而久之,就能看到世界的变化,在利他的同时,我们也自然变得富足,这才是迎财神的意义所在。推荐阅读
2024年2月14日
其他

画道 | 新的一年,共同前行

过去的一年,你是否遇到了病痛和违缘?不要担心,这世间万法本就不离无常体性,快乐无法常恒,所以不必贪恋,痛苦也同样无法常恒,所以一切困难总会度过,让我们以代受众生痛苦的勇气,在新的一年与菩萨同行。过去的一年,你是否被打击得遍体鳞伤?不要担心,过去的违碍只是修行路上的考验,让我们披上忍辱的铠甲,拿起智慧的武器,在新的一年披荆斩棘。过去的一年,你是否留有遗憾?不要担心,因果是不会错乱的,我们所做的一切业,果报都会在因缘成熟的时候显现,所以不需要计较自己的得失,让我们继续努力耕耘,在新的一年收获会悄然而至。过去的一年,你是否很忙以至于很少修行?不要担心,尽管被工作、家务和杂事围绕,只要我们愿意,就一定能挤出时间,半个小时、一小时、两小时,在新的一年修行的时间会越来越多。过去的一年,你是否感到孤立无援?不要担心,佛菩萨对众生的加持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有了强大的信心,在祈祷三宝的时候,就能获得无限的力量,让我们以信心、慈悲心摄持,与诸佛菩萨相应,新的一年在三宝的加持下乘风破浪。过去的一年,你是否遭到了家人和朋友的反对?不要担心,因为你自己就是佛弟子,他们既然和你关系密切,就一定与佛有缘,我们不必做多余的事情,在新的一年精进自己的闻思修,机缘成熟,他们就会理解。过去的一年,你是否面对浩如烟海的佛经望而却步?不要担心,我们的寿命和精力都有限,想在短暂的一生中学完所有法门,是不太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学会取舍和挑选,先学会与我们的修行有直接关系的法门,在新的一年里做到“一门深入”。过去的一年,你是否有很多人和事放不下?不要担心,生活其实就是一部电影,虽然里面有种种悲欢离合,但只要清楚认识到这世间如梦如幻,我们也可以选择暂时离开,经常以出离心摄持,在新的一年里就能远离烦恼。过去的一年,你是否遇到了满是负能量的人?不要担心,冬天的雪花落在冰冷的石头上,会很快变成厚厚的积雪,但如果石头是热的,雪就会融化,不留一丝痕迹,只要我们的心带着慈悲的温度,在新的一年遇到任何风刀霜剑,都将转化为修行的正能量。过去的一年,你是否依然为自己考虑?请务必提醒自己,人的心是可以训练的,也许我们原来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人,通过修行的训练与串习,完全可以变成一切都为众生着想的人,而这一切要靠自己长期的努力,如果踏踏实实地修行,在新的一年就会有所成就。过去的一年,你是否忙于应酬或者经常熬夜?请务必提醒自己,今生拥有暇满人身,都是多生累劫积累各种资粮的结果,不要为生存而生存,成为赚钱的机器,如果不攀比、不虚荣、控制生活节奏,就能在新的一年安享悠闲与恬静。过去的一年,你是否在饶益有情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请务必提醒自己,大乘菩萨的使命,是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如果有持之以恒的胆识与勇气,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就能在新的一年做一名合格的大乘行人。过去的一年,你是否在网络上与别人争论不休?请务必提醒自己,我们不需要与他人争斗,不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所获得的胜利,我们只需要与自己争论,与自己挑战,如果能调伏自心、战胜自己,就能在新的一年获得真正的胜利。过去的一年,你是否对别人的过失指指点点,而对自己的过失闭口不谈?请务必提醒自己,傲慢的山顶,留不住功德的清泉,傲慢是发菩提心与证悟的最大阻碍,作为一名佛弟子,我们应放下世间的身份、地位,放下傲慢心,如果能以谦卑和恭敬的心去对待他人,就能在新的一年获得更多智慧。过去的一年,你是否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请务必提醒自己,佛经讲“境由心转”,心的清净与不清净,不是外境来决定,而外境的清净和不清净,却是以心来决定的,所以如果能调伏自心,新的一年将迎来一个崭新的世界。佛陀曾经说过:“吾为汝说解脱法,当知解脱依自己”。佛陀已经告诉我们所有的修行方法,为我们指明了解脱之道,但是,能不能解脱,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如果不修行,就不能断除烦恼,不断除烦恼,也就无法获得解脱,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自己努力。过去的一年,我们经历了各种障碍和考验,痛苦过、挣扎过、迷茫过,最终一一度过,虽然修行的道路很漫长,我们每个人的根基千差万别,但是只要对佛陀的教法充满信心,按照次第踏踏实实修行,在诸佛菩萨的加持下,我们一定能圆满自他二利,在新的一年,愿我们互为殊胜道友,继续共同前行。推荐阅读
2024年2月9日
其他

画道 | 七觉支

七觉支也叫做七觉分,是三十七道品之中的第六科,是由修行观慧及禅定,而入无漏道法的次第道品,七觉支是一环扣一环的,没有前面的环节,就没有后面的环节,前面这些路都走过了,最后才能断我见,这也是开悟的前行条件。念觉支是第一个觉支,是修法的首要条件,如果不能念念于所修的正理,于正理不能生起抉择和决定,有了念觉支才会有择法觉支,当遇到陌生的法门,能够辨别其是否是佛法,自己要不要修这种法,什么时侯修,心里都有一个量度,能做出正确的抉择。具备择法觉支,就能选择正确的修行之路、修行之法,或者选择依止一位明师,才能够对法门精进地修行,这是正精进,如果一开始就选择了错误的道路,或者依止了欺世盗名之人,那么不管如何精进,都只是浪费时间。每正精进一分,能得一分智慧,时间一长自然获得法喜,对大多数人来讲,也许观轮回的痛苦观得太多了,总是一副烦恼郁结的表情,这说明凡夫并不是时时都欢喜,但具有喜觉支的修行者,一直住于真正的法喜中。内心时时住于法喜,身子也会跟着变得轻松安然,就能获得轻安觉受,身体安然不乱动,心能专一深细思惟不散乱,降伏了各种心念,心才能住于平等的舍境,依此无贪无嗔的境界,摧毁一切修行违品,获得一切未得功德。推荐阅读
2024年1月30日
其他

画道 | 转绕佛塔的功德

佛塔最早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文和各种法物,佛教认为佛塔是佛陀的意所依,代表佛的法身,佛塔有许多分类,以与释迦牟尼佛有关的佛塔为例,就有菩提塔、天降塔、和好塔、大神变塔、吉祥门塔,此外尚有莲聚塔、时轮塔、合瓣塔、尊胜塔等,数不胜数、不一而足。佛塔是殊胜的对境,如果对佛塔有善意乐,就可以依此而获得成就,《波斯匿王教诫经》中说,如果有人以清净心转绕佛塔或佛像,来世甚至怨敌都会对他产生恭敬心,此人具足诸多功德,将成为正法的善妙法器。佛塔的功德不可思议,甚至在无意中,都能依靠佛塔种下殊胜的善根,佛经中有很多相关的公案和教证,《律藏》中说,如果有人以清净心,仅仅向佛塔的方向走一步,能获得远超以千金供养佛塔的功德。值得注意的是,绕佛塔时一定要右绕、顺时针绕,右绕佛塔的功德很大,表面上看来绕一圈好像没什么,佛塔是无比殊胜的圣境,稍作一点微小的善行,都足以让我们净罪积资,因此一定要以恭敬心和清净心转绕。推荐阅读
2024年1月23日
其他

画道 | 无明

佛教认为,一切万法的根本是业,业的根本即是无明,什么是无明呢?《大乘义章》中说:“于法不了名为无明。”对万法的本体,没有如实地了解、通达,于幻觉执为真实,把本来没有的东西执为有,把本来无常的东西执为常有,这就是一种无明。众生的烦恼来自于无明,因为有无明,对事物的认知错误,所以才会误以为与生俱来,有个独立的“我”,从而产生“人我执”和“法我执”,有了这样错乱的观点之后,我们就会把所见、所闻都当成真实的,而正是这种实执,才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痛苦,菩萨证悟之后,精通了一切所见、所闻都是如幻如梦的,所以就没有了痛苦。无明的本体是三毒,即贪嗔痴,依靠贪心、嗔心、痴心产生黑业,无贪、无嗔、无痴产生白业,依靠黑业和白业会现前整个三界轮回,十二缘起的因缘就是从无明开始,从而有了整个三界轮回的苦,如果断除无明,就会获得解脱。凡夫因不了解实相,而妄执“我”实有存在,欲求安乐却不了知业因果,到头来反而得到更多的痛苦,无始无终沉溺于生死苦海,所以作为佛弟子,要通过闻思修来认识无明的本性,在不断地反复串习过程中,树立正知正念,智慧生起,才能最终摧毁无明,断除烦恼。推荐阅读
2024年1月9日
其他

画道 | 出离心

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就会发现世间的所有安乐,终究不离无常本性,世间安乐一旦消散,我们就会感受到痛苦,世间安乐带来的快乐越大,我们对它往往就越执着,痛苦也就越大。享受世间安乐的同时,也意味着福报的减少,追逐安乐的过程中,往往容易造下恶业,这些轮回之因,最终让我们不断感受轮回的苦。学佛应该希求解脱,佛教最独特、最不共的,就是它具有解脱的法门,没有出离心就无法解脱,无出离的修持,难得长远利益,舍出离心而谈佛法、学佛法,恐怕是只能触及到佛法的皮毛而已,在修持佛法时,首先应当生起出离心。佛教讲的出世间,不是说一定要与世隔绝,关键是内心要放下对得失、苦乐、称讥、赞毁的希望和恐惧,厌离这生死疲劳无尽循环的游戏,为此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阿底峡尊者曾说:“纵然具备智慧超群、戒律清净、讲经说法、观修境界等等功德,如果没有舍弃世间八法,一切所为也只能成为现世的生计。”只有远离世间八法才是真出世,否则苦行也好,闭关也好,也还是在世间法里打转,都是为了增饰今生,只有心里放下才是真的放下,内心出离才是真出离。通过培养出离心,我们就会知道轮回不坚固、无意义,执着轮回难以进步,如果没有出离心,就会一直在生死轮回中流转,疲劳而无有利益,如果我们把出离心修好,就能获得解脱之大利,因此,出离心是佛法修持的根本,只有以出离心摄持,我们才能从佛法中获得真正的大利益。推荐阅读
2024年1月2日
其他

画道 | 饶益有情戒

菩提心对大乘修行人来说太重要了,正如《入中论》所说:“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如果没有菩提心,世上不会有任何一尊佛,只有发了菩提心,才能最终成佛,所以修学大乘佛法一定要修学菩提心,真正修起了菩提心以后,就应该受菩萨戒。菩萨戒与居士戒的别解脱戒不一样,菩萨戒是从受戒之日乃至成佛之间,即使死亡,也不会消失,会生生世世发挥作用,依靠菩萨戒的引发力,让具戒者自然而然具备大悲心与菩提心,更加容易遇到具德大乘善知识。如果还没有菩提心,可以不用急着去修其他的法,应该扎扎实实,把菩提心和出离心基础打好,之后再考虑修其他的法。菩萨戒也不例外,当我们有了不造作的世俗菩提心之后,才可以考虑受持菩萨戒,在这之前,即使受了,也得不到菩萨戒戒体,当世俗菩提心修好以后,才可以考虑胜义菩提心的一些修法。即使还没有菩提心也没关系,菩萨戒中的饶益有情戒,就为我们明确了该做的事情,因为发了菩提心以后,大乘佛子的唯一工作就是饶益众生,通过学习饶益有情戒,我们可以检视自己的日常行为,知道改进和修行的方向,在一次次实践当中,善根会不断增长,终究能激发出无伪的菩提心。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12月19日
其他

画道 | 菩提心

大乘佛教徒为了一切众生的最终解脱,而发愿修行佛法、证得无上正等觉,这种发心称为菩提心,菩提心以出离心为基础,是对出离心的扩展和深化,不求个人独自解脱,而求众生解脱,不仅摆脱轮回的束缚,还要出离一切无明执着。菩提心并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基础,有着翔实的建立步骤,生起真实不虚的菩提心难度很大,无始以来,我们一直串习着,一切为自己打算的想法,而为其他众生打算的念头少之又少,即使有,其范围也非常有限,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自私自利之心,却从未串习过利他之念,所以要发起菩提心确实很难,但纵使困难再大,也要励力修习。如果有菩提心,无论遇到的是幸福还是痛苦,自己也都能坦然面对、妥善处理,而且能为众生带来诸多利益,如果彻底地放下了自私心,一心一意投入到利益众生的事业当中,虽然没有求自己的利益,但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成就自然能达成,最终能圆满自他二利。菩提心是一切佛法的精要,是成就佛果的因,有了菩提心才能够救度众生,菩提心是我们唯一的依处,所以要在平时反复串习,闻思和修法前,首先检视自己的发心,看看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众生,将希望所有众生得到安乐、最终获得佛果作为自己的发心,这才是大乘之道。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12月12日
其他

画道 | 人身难得

六道中,人是很特殊的,寿命不长不短,人间苦乐参半,所以人会去探索离苦得乐的方法,人身能够思维,适合修行,人身可以听经闻法,可以领悟钻研,可以行善积德,可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总之,人可以获得智慧,然后选择一条光明的道路,这是其他众生难以具备的优势。世间的很多凡夫认为,生而为人是件很正常的事情,看到世界上有这么多的人,误以为得到人身应该很容易,这些其实是愚痴的无明之想,佛陀用“盲龟浮木”、“爪上尘土”等各种比喻,反复告诫世人,人身极为难得。佛经中记载,众生获得人身非常之难,就像一个人在须弥山上用细线垂向山底,另一个人在山下手持绣花针相迎,中间吹着狂猛的飓风,这细线自己穿入针孔的难度可想而知,得到人身之难也是如此,所以如果失去人身,想要再复得的话,需要漫长的时间,乃至数万劫都难以恢复。佛经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在茫茫无际的生死苦海中,大多数人都在世间琐事中,虚度了自己宝贵的一生,能依正法调伏自心的人少之又少,既获人身又不虚掷光阴修学佛法,更是难上加难,我们现在有幸生在中土,有机会听闻正法,应当生起无比的欢喜心,以清净、恭敬心精勤修持,千万不要浪费难得的珍宝人身。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12月5日
其他

画道 | 修行的逆境

学佛首先要懂得佛法的道理,懂了以后要去修,这样才能消灭烦恼,如果不修,只懂理论,就永远都是一纸空谈。实修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逆境,这时候就需要去观察和分辨,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然后利用佛教的各种办法进行对治,扫清修行道路上的障碍。懒惰是大多数人都容易遇到的逆境,因为凡夫有很深的爱我执,这会导致我们想要待在舒适区里,会大大阻碍我们的修行,身边的朋友也会对我们造成影响,所以我们要及时梳理人际关系,远离恶友和习气深重的人。学佛不能稀里糊涂,要明确自己的修行目标,理解所修法门的意义,树立正知正念,这样才能避免被他人的邪见所干扰,保障自己不偏离修行道路。做布施等善行时,要注意自己的发心是否清净,钱财布施给众生后,众生用它来做什么是他们自己的事,没必要对此念念不忘,为众生法布施也一样,法布施是为了众生能够离苦得乐,而不是希求得到别人的赞扬,做过了就要了缘,要放下。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因果不会错乱,在利益他人的过程中,自己的功德利益也会自然达成,但仅有利他心还远远不够,一定要时刻串习、长期修行,如果能坚持不懈地修行,心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当逆境现前时,自然也能更加容易对治,障碍和违缘都能安然度过。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11月14日
其他

画道 | 学佛要警惕的十种魔事

大乘佛教徒,为了一切众生的最终解脱,而发愿修行佛法、证得无上正等觉,这种发心称为菩提心,无论是修大乘显宗,还是修密宗,其出发点皆是菩提心,有了菩提心才能够救度众生,所以菩提心是大乘修行人的依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发心是第一步,发了菩提心以后,我们的所作所为都要为众生着想,刚开始很难真正生起菩提心,因为凡夫的我执很重,对自己的利益得失都很计较,很难不为自己着想。只有通过次第修行,才能逐渐摆脱我执的影响,越来越为众生着想,菩提心才会生起,真正的菩提心生起以后,不需要提醒,我们一定会主动、积极、自然而然地利益众生。但值得注意的是,生起菩提心后并非就万事大吉了,我执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被破除干净的,它随时随地都想重新控制我们,一旦我们心生懈怠,或对自己所作的善行心生满足,又或者我们对佛法的理解不够,无法维持正知正见,我执就会趁虚而入,见缝插针地干扰我们,如果任由其发展,就是被魔所摄持,菩提心就会转退。所以我们需要经常,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翻开大乘经典与自己的相续对照,检查我们的言行举止,是否与大乘道相违,如有不符,当立即忏悔和纠正,以免被魔业、魔事所摄持,菩提心才会稳固。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11月7日
其他

画道 | 断舍离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丰富多彩,人们常常被消费主义所影响,面对这些如梦如幻的诱惑,许多人难免控制不住双手,不断地向往抓取、向外攀缘,能得到的,想要得到更多,得不到的,便想方设法去得到,已经得到的,又害怕失去,因此而陷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其实被生活的节奏所主导,得到的越多,却越来越不自在,开始重新思考自己和物质之间的关系,意识到快乐其实和丰富的物质享受,并没有太直接的联系。人们开始尝试拿回生活的主导权,着手清理身边多余且用不上的物品,降低购物频次,学习摆脱物质的控制,并从中体会到了简约生活带来的轻松和快乐,不再让自己成为生活的奴隶,这样的生活方式就是“断舍离”。其实紧紧缠绕在每个人身上的,令我们倍感压力和负担的东西还有很多,不当的社会交往、人际关系、职业、业余爱好等,把我们拖入了时间、精力和情感的泥潭,应该懂得取舍因果,明白我们现在所遇到的和拥有的,都是过去业力因缘聚汇的显现,缘聚则生,缘离而灭,所以要懂得随缘和了缘,不要执著和贪念。因为现代生活的社交需要,我们不知不觉戴上厚厚的面具,经常为了攀缘而口是心非,久而久之生活中全是揣测和算计,没有了坦诚相待,自然会掉入烦恼中,所以应该舍弃无缘的社交,不要为了利益去到处攀缘。同时我们还要对自己的言行断舍离,也就是佛教常说的“行善断恶,善护口业”,远离不清净的娱乐场所,断除令人放逸的不良嗜好,舍弃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待人接物上,不去对别人的短处说三道四,以谦虚的心态去反思自己的不足,修行人就是要学会断舍离,放下因我执而产生的欲望,才能远离贪嗔痴带来的烦恼和痛苦。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10月31日
其他

画道 | 胜利道歌

《胜利道歌》是法王如意宝,在1996年撰著的一部殊胜论典,法王如意宝通过这部论典,把成为自利利他、功德圆满之人的修行次第,简明扼要地告诉了我们,论典的副标题叫做《天鼓妙音》,根据佛经记载,天人在作战时会敲响一种神奇的天鼓,当天鼓响起时,天人的心会振奋、欢喜,并且一定能取得胜利。《胜利道歌》就像是,我们修行中的天鼓一样,当它响起时,我们也会自然而然地受到鼓舞,获得希望和光明,一切违缘自然会遣除,修行最终能够顺利增上。《胜利道歌》为我们讲述了密法的殊胜,能够在今生遇到密法,是多世累积的资粮所显现的福报,因此要倍加珍惜,随后开示了菩提心是修学密法的基础,告诉我们通过修菩提心,可以把像毒药一般的,自私自利的行为和心舍弃。接下来的内容讲了出离心,告诉我们轮回的一切荣华富贵,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可羡慕的,应该放下对它的执著的心,同时也明确了戒律对出离心的重要性,无论世间和出世间,我们所获得的这些快乐,其实都是要依靠清净的戒律,如果失坏了戒律,那么一切都没有希望,所以不要迷失方向,一定要取舍因果和取舍戒律。道歌在结尾告诉我们,贤善人格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它,连人都做不好,怎么会去行持菩萨道呢?又怎么能成就佛果呢?因此,法王叮嘱我们切莫忘记!法王如意宝的一生是个无尽藏,他不停地给予,从不吝惜,《胜利道歌》就是他老人家,留给我们的天鼓妙音,展现的正是他不可思议的智慧,以及如大海般深远的慈悲,我们应当铭记如此殊胜的教言,依教奉行,精勤修持。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10月24日
其他

画道 | 如何顶礼诸佛菩萨

很多没有学过佛的人,错误地认为顶礼只是宗教仪式,尤其在佛菩萨的塑像前顶礼,很多人误以为那是偶像崇拜,实际上礼拜的并非外在的塑像,而是内在的法身,顶礼的目的不是向外驰求,而是礼敬自性。在佛前恭敬顶礼,既是迅速积累福报的方便法门,又是对治傲慢的有力方法,我们通过顶礼来调柔内心,通过反复的礼拜,一点点磨灭心中的傲慢,使内心一点一点变得柔软、谦卑。
2023年10月17日
其他

画道 | 五盖,禅定的障碍

修禅定的过程中有五种障碍,即贪欲盖、嗔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由于它们能覆蔽自性,使善法不生,经论中又称之为“五盖”,它们不但是禅修容易遇到的障碍,平时诵经念佛、听闻佛法时,也常常会显前障碍。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修行中,五盖并非一个个依次出现的,因为念头会刹那生灭,一瞬间就能想到很多事情,所以五盖经常是一起显前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心越是想安静,习气就越窜得厉害,这也是为什么明明在禅修,根本没有听到声音,或闻到特别的气味,却总是会浮现出各种相关的景象,明明道友对自己和睦友爱,自己没有受到任何伤害,却反而陷入疑惑和嗔恚。对我们修行人来讲,最可怕的小偷莫过于五盖,它会对我们的圣者七财明抢暗偷,如果掉入嗔恚盖,善根就被夺走了,如果被贪欲盖牵着鼻子走,自己虽然没有察觉,但修行已悄然被打断,如果陷入掉举、昏沉盖,好不容易生起的出离心就会转退,如果被疑盖遮蔽,原来拥有的信心、惭愧等财富,慢慢变得荡然无存,所以这是特别可怕的一种道障。对治五盖的最好方法,就是生起正知正念,我们平时要重视基础的修法,因为这是稳固正知正念的前提,修行的道路非常漫长,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各种坎坷不平,以及不同的违缘和障碍,但只要以正知正念守护,就能披荆斩棘、度过万难,最后能达到光明安乐的彼岸。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10月10日
其他

画道 | 戒杀的功德利益

对于所有人来说,生命的价值都是极其珍贵的,一切世间万法均无法与之比肩,但很奇怪的是,虽然人们万分珍惜自己的生命,却将其他众生的生命视若草芥。俗话说“蝼蚁尚且贪生”,事实上众生都有求生的本能,有苦乐感受,不愿意承受痛苦的折磨,同样珍惜自己的生命,作为佛弟子更应该谨记,其他众生的生命同样宝贵,不能随意剥夺和践踏。对于每个人而言,从无始以来心相续中,所积累的杀生罪业是非常严重的,而杀生的果报是非常可怕的,如果这一世养成了浓厚的杀生习气,下一世也会因串习而酷爱杀生,也因此而积累更多的杀业,如果不设法让它中断,就只能在恶趣道中永世不得超升了。
2023年9月26日
其他

画道 | 修忍辱的五个层次

我们凡夫被无明所遮蔽,因此而产生了人我执,希望自己能够快乐,获得种种利益,在追求这些的过程中就会造业,往往会伤害到其他的人,之后必将面临成熟的果报。承受果报之际,又在爱我执的影响下,不懂得因果都是自作自受,反而将一切都怪罪于他人,继而生起无法遏制的嗔心,并因嗔恨而继续造业,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永无休止的苦难轮回。所以佛教要修忍辱,修忍辱的目的并不是一味地忍让,而是克服嗔恨之心,化解其所带来的痛苦,把情绪化的自己解救出来,回归到理性中来。冲动时所做的决定,往往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以理性和智慧摄持,才能看清矛盾和冲突的全貌,从而有效地消除误会,使自己和他人都脱离嗔恨的火海。对于我们凡夫来说,明明知道佛教修忍辱的道理,可当逆境现前的时候,心里还是会产生负面情绪,这其实不要紧,我们可以按照佛教的次第修行,先修生忍和力忍,借助佛菩萨的力量让自己冷静下来,再修缘忍,知道这些都是因缘汇聚而得的果,从而督促自己行善止恶,懂得善护口业而停止争吵,避免事情进一步恶化。修行到位了,自然能达到观忍,以智慧观照,从而不起嗔心,经过长期行持善法,没有了我执的影响,慈悲心稳固,第一时间会关心众生,自然能达到慈忍的境界。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9月19日
其他

画道 | 人天善果

修人天善果,并不是把希望都寄托在后世,而是在今生去努力,通过行持十善业,断除十不善业,从而把身上不好的习气,一个个去除掉,通过行动去帮助其他受苦的众生,让自己的身心与当下所处的环境,都偏向于佛教理想的人身状态。一个人所追求的目标改变了,行为就自然会相应改变,以前目光短浅,只考虑眼前利益,容易陷入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比如只想着自己赚钱,往往会视竞争对手如仇敌,不顺心了就乱发脾气,现在以修人天善果为目标,即使遇到违缘和逆境,知道要善护口业,会提醒自己善待他人,善因种得多,善缘结得广,福报自然就多了。人天善果虽然是学佛最初级的目标,并不能真正解脱,但其修行过程中所行持的善法极其殊胜,不但能积累福德,还能在长期行善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慈悲心越来越稳固,久而久之,菩提心渐渐生起,就可转入大乘菩萨道。我们在学佛的时候,要清楚认识到学佛的目的是解脱,人天善果并不是佛教最终目的,但众生根基千差万别,对于习气深重,非常留恋世间利益的人来说,修人天善果是利益他们的方便法门,也是他们与正法结缘的第一步,同样是佛陀开示的非常宝贵的法,我们应当鼓励正在修人天善果的道友,赞叹他们行持善法所做出的努力,不可轻视和随意诋毁。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9月12日
其他

画道 | 顶礼最伟大的导师——佛陀

两千五百多年前,整个娑婆世界还笼罩在黑暗的迷雾中,众生不断挣扎却找不到方向,只能反复流转于轮回之中,而这个时候佛陀如一盏明灯,照破了千年的黑暗。佛陀敢于冲破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局限,在这个世间实施平等的教法,他告诉世人,每一位有情众生都同等尊贵,都具有佛性,都能踏上解脱大道。佛陀的教化无上殊胜,他以最为智慧、方便的方式,成功教化了根基千差万别的众生,应该得度的众生,已经度化,未能得度的众生,佛陀也为他们种下未来得度的因缘。佛陀一生弘法,不辞辛苦,为众生开示了八万四千法门,又用毕生心血苦口婆心教导我们,通过他的慈悲和智慧,为佛子们成为觉行圆满的究竟觉者,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他无疑是我们的最伟大的老师。佛教强调正信,正信的基础就是智慧,佛教宣导自我解脱,重视慈悲他人,佛陀就是慈悲和智慧的化身,佛陀的弘化是以慈摄众,以德领众,以智教众,以法养众,正因为佛陀具备了如此的智慧、功德,所以人们崇敬他、礼拜他,佛子们以佛陀为榜样,精勤修持正法,以期像他那样觉悟真理。如今,佛陀的应化身已经离开了人间,但他的教法仍然久住于世,继续度化着娑婆世界的无量众生,佛陀的恩德,我们一刻也不敢忘,当以报恩之心,奋发努力,身、语、意三门共同精进修持。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9月9日
其他

画道 | 居士的见、修、行

很多人觉得平日念念佛,到庙里去烧烧香,手上戴一串佛珠,这就是居士了,实际上不是这样,佛教居士在见解、修法和行为上,都会有最低的要求,并非每一个皈依弟子都能称为居士。居士最基本的见解,是要深信轮回,深信因果,因为有这样的见解,所以在行为上会行善止恶,如果不信因果,平时不行善法,胡作非为,连普通虔诚的佛弟子都比不上,又怎么能成为居士呢?居士最基本的修法是守戒,佛陀对在家人的要求比较低,基本的戒律也比出家人宽松,但不能一条戒律都不守,戒律是修行的基础,完全没有戒律,修行无从谈起,所以居士是要守戒的。在守戒的基础上,还要按照佛教的次第修行,很多人喜欢深研经论,在道友面前引章摘句、高谈阔论,却忽视了自己的日常功课,这并非居士的修行,学佛,是要修学佛陀的意行,获得佛陀的智慧,闻、思、修三者缺一不可,不断反复串习才会有实际的进步,所以居士的修行是脚踏实地的。虽然现在很多在家修行人,还没有出家的打算,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暂时无法出家,但也不用被这个问题所困扰,只要在受持居士五戒的基础上,发菩提心,并持之以恒地精进修行,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修行人,这在末法时期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8月22日
其他

画道 | 四种果报

佛教的因果并非宿命论,一切都是由业力所生、由业果所成,佛教认为上升善趣或下堕恶趣,并没有其他所谓的神祇决定,也不是由偶尔的因缘所生,众生以各自所积累的善恶之业为因,而转投到善趣恶趣当中。因果关系是非常不可思议的,现在即使做一件小小的恶事,以后所受的果报也很严重,行善也是同样的,现在做一件小小的善事,将来也会有很大的善果,所以我们务必随时随地取舍因果,以最大的努力去行善止恶。一般人面对巨大的痛苦,往往怨天尤人、焦躁恐慌、心灰意冷,但一个学佛学得好的人,懂因果,知道如何承担和化解,应该承受的就去承受,应该忏悔的就去忏悔,应该弥补的就去弥补,能以一颗坚强而平淡的心去面对。我们现在遭受的一些困苦,其实也是过去的各种行为作用的结果,虽然我们已经无法回到过去,无法改变过去的所作所为,但现在努力还不晚,如果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目前的困苦,那么正在经历的痛苦,不仅完结了一段旧的因果,还会成为新的善因,开启一连串正面的反应。作为佛弟子要重视因果,深信因果是我们离苦得乐的根本,也是佛法一切修持的地基,一个不信因果的人,无论修什么法门,都不可能成就,如果深信因果,则定会努力断恶修善,故修行易得成就。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8月1日
其他

画道 | 学佛要知道的三件事

我们想要修出世间法、修大乘法,就要放弃两个东西,第一是对世间的贪恋,也就是留恋轮回,生生世世想做人、做天人的企图,如果不放下,我们以后所有的修行都将变成世间法,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所以一定要放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毕竟我们都是凡夫,想要彻底放下贪着世间利益的心,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解脱,只要有了这样的想法,真实的出离心就可以逐渐地生起来。第二个必须要放弃的,是只愿利益自己的想法,这种念头如果放不下,做任何修行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那我们就无法跨进大乘的门,一直都在大乘的门外徘徊,所以,我们要放下仅仅利益自己的心。如何做到以上两个“放下”呢?最好的方法就是重视基础,很多人误认为,基础的修行是佛法最浅薄的部分,但实际上它是一切修行的根本,出离心和菩提心,会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生起,如果一个人,没有机缘修行大圆满等殊胜的法,但他把加行等基础的法修好了,一样能够获得成就,同样能跨进大乘的门,最终获得解脱。所以要重视基础的法,好好修,经过长期的串习,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利益众生的念头,因此,我们必须要有正知正见,不轻视任何一门修法,脚踏实地,精勤修持。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7月25日
其他

画道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意远旨深、千古传颂的金刚语,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中的“般若”就是“智慧”,而“波罗蜜多”则是指“度”,即“智慧到彼岸”的意思。《心经》在佛教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古印度的班智达们对《心经》非常重视,曾写下大量的释文,汉传佛教有相当多的讲义,比如憨山大师的《心经直说》、蕅益大师的《心经释要》等等,藏文《大藏经》的论著里面,大概有八个《心经》的讲义,还有觉囊派的达那塔、荣顿班智达等很多论师的解释,在藏文的《心经》注解中,还有以密宗方式解释《心经》的论典,所以在整个佛教界,《心经》都是流传很广的一部经典。虽然表面看来,《心经》非常简短,只有小小的一页,但它所说的内容,足可统摄八万四千法门,它是佛教大乘教典中,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实可谓“芥子纳须弥”。如果能念诵《心经》,都能与空性法门结下善缘,佛经里面说过,如果没有殊胜因缘,即便是在梦中,也根本不可能听到,般若法门的一字一句,更不要说思维,并进一步修持般若法门的精粹,今生能读诵《心经》,是多生累劫积累的福报,因为念诵的同时,就与空性法门结下善缘,种下解脱的种子,所以应该加倍珍惜,精勤修持。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7月18日
其他

画道 | 善护口业

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主要工具,如果平时语言很得体,会赢得别人的尊敬,在别人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自然结下了善缘,如果语言颠三倒四,粗鄙不堪,就会被人轻视,不但得不到信任,还容易结下恶缘,因此我们说话一定要慎重。佛陀在《大方便佛报恩经》教导众生:“一切众生,祸从口出,口舌者,凿身之斧,灭身之祸,”就是在提醒我们要善护口业,因为口业是非常容易造下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张嘴,每天都需要说话,如果没有经常省视自身,每天说了多少恶语、妄语、离间语、绮语等等,恐怕是难以计数的。一句脱口而出的脏话,一句大大咧咧的玩笑,一句满不在乎的嘲讽,一句赌气而出的诅咒,这些都是以自己的语言给别人带来了危害,造下非常严重的口业。尤其是现代社会网络发达,在网络社交平台,互相争执、抬杠,甚至侮辱、诽谤他人的现象,非常严重,其危害甚广,当这种网暴成为家常便饭,大家所造口业发展为共业,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一定程度感受苦果。所以,我们应恒时观察自心,不要口口声声都说别人的过失,要多修行,少说世间的是非,养成柔和的说话习惯,以恭敬心护持自己的口业,以慈悲心对待别人。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7月11日
其他

画道 | 修行人如何看待福报

福报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修行人同样需要福报,但要分清福报的世间和出世间区别,只有真正理解两者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正确看待福报,正确地作出取舍,把福报转为道用。我们拥有世间福报的时候,首先不应该有理所应当的心态,我们正在享受的这些,其实是在消耗自己以前积累的一些福报,就像一个正在漏水的桶一样,水再多也会漏尽,福报再多也会耗完,所以要懂得惜福,积极利用它们行持善法积累资粮,而不是随心所欲地挥霍和放纵。其次面对福报来临的时候,不应该生起傲慢心,傲慢不但是修行路上很大的障碍,而且容易因此造恶业而不自知,谦虚的人造了恶业会懂得忏悔和改正,一个傲慢的人,往往不认为自己做错了,忏悔和改正自然也无从说起,日积月累,所造恶业越滚越大,业报成熟,恶果现前时,只会感受巨大的痛苦。然后要学会看破放下世间福报,我们在财富上、住处上,最好不要特别计较,这方面越执著,自己离修行越远,作为真正的修行人,基本的住处、饮食、穿着,没有确实不行,但有了以后,也不要贪恋,要清醒地知道,这些都是有漏的世间福报,一样是无常和有漏的。最后要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福报是有机会长期闻思修行,不要沉迷于世间短暂的快乐,要利用福报去追求出离轮回的安乐。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7月4日
其他

画道 | 七圣财

佛陀在《宝积经》、《长阿含经》等经典中,都讲到了圣者拥有的“圣者七财”,七圣财也叫七德财、七法财,是七种殊胜的圣法,为什么叫做“财”呢?因为对财富人人都喜欢,渴望从中获得快乐,同样,圣者对这七种法也很喜欢,能从中获得快乐,故称为“圣者七财”。凡夫对有漏的财富非常重视,每天四处奔波,千方百计积累财富,但如果把金钱视为唯一,那就太狭隘了,财富有很多种,有心外的财富,也有心内的财富。除了金钱和资产,健康、智慧、精勤、慈悲等等,都是我们的财富,如果平时广结善缘,就能建立良好的因缘关系,如果重视道德修养,与人相处就能和谐无诤,如果拥有一颗慈悲利他的心,因为我执所产生的烦恼就会减少。世间人往往因贪恋财物而徒生祸端,为了守财而烦恼甚多,圣者不执着于世间有漏的财富,也不执着于取悦有漏的身体,七圣财是出世间的财宝,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财富,谁也偷不走,只要努力行持一分,就得一分的实益,它令修行人身心安乐,智慧通达。正如积累世间财富可以脱贫致富一样,积累七圣财可以离苦得乐,因为这些财能长养功德,证得涅槃,这是真正永不失落的财富。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6月27日
其他

画道 | 随喜的功德

《般若摄颂》中云:“三千须弥可称量,随喜善根不可量,”意思就是说,若将三千大千世界的须弥山,碎为极小的微尘,一个一个地称量,尚有穷尽的时候,但随喜的善根,任何人也无法衡量。随喜赞叹要求有一颗感恩的心,但很多人为他人的利益往往高兴不起来,主要是我们的心胸太狭窄了,普贤菩萨的第五大愿“随喜赞叹的功德”,就是对治嫉妒、自私、狭窄心量的最好方法。如果有人行持十种善法,以及修持四禅定、四无色定,这些善业都是不会堕恶趣的因,我们看见任何人行持这些善法,都应当发自内心随喜。倘若有人往昔造过善业,获得了圆满的人身、天身、阿修罗身,并且正在享受各种福报,这时候也应该对他随喜。如果有人修持十二缘起、抉择四谛,或者受持清净的别解脱戒,我们应把他当作自己的对境,生起极大的欢喜心。我们不仅要随喜他人的善心善行,也可随喜自己的善心善行,对自己的一念善心生起欢喜,可以使它继续增长,因为随喜就是滋养善心的阳光雨露,反之,如果随喜往昔所造恶业,则会使罪业增长,所以说,随喜是有特定对象的,必须随喜善行而非不善行。面对别人所获得的世间福报,我们总是羡慕不已,往往因为嫉妒而难以真正随喜,但不要忘了众生将来都是要成佛的,我们可以尝试着把众生看成未来佛,以至诚之心为他人善行和所做功德随喜,你会发现“嫉妒”只是纸老虎,人的心量其实可以非常宽广。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6月13日
其他

画道 | 四念处

《大般涅槃经》中记载,佛陀近涅槃时答阿难四问,其中之一就是嘱咐阿难:佛灭度后,比丘们应依四念处严心而住,四念处是用智慧观察,身、受、心、法四念处,破除常、乐、我、净四颠倒,四念处包括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增一阿含经》、《大念处经》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了四念处法门,四念处不仅是小乘的修道要门,同样也是大乘的修道要门,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四十八卷中,也特别提到关于四念处的修学方法,并强调大乘行人应该修学四念处。大乘和小乘的四念处修法不太一样,小乘讲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而大乘的一些经论和很多讲义中认为,如果只是这样,则无法从轮回中解脱,也无法完全根除我执,因为仅仅对身体观一个不净,但身体还是存在的,对去除我执起到的作用有限,故一定要将身体抉择为空性。因此大乘佛教的四念处,分为胜义谛和世俗谛,在世俗四念处中,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对治四种颠倒分别,而在胜义四念处中,将身体、感受、心抉择为空性,进而有了达一切法如虚空,才不会有任何执著。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漫画佛学内容
2023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