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平宏观

其他

延迟退休年龄来了——中国老龄化报告2024

文:任泽平团队导读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10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草案的议案。延迟退休年龄,主要是为了应对老龄化加速到来。我们正处在人口大周期的关键时期,老龄少子化加速到来,已经成为最大的“灰犀牛”之一。其中,老龄化是经济社会进步下人口再生产方式转变的结果,由低生育率和寿命延长共同作用,已成为全球普遍现象,中国不可避免,但是中国老龄化的速度和规模空间,将带来哪些重大改变?如何应对?核心观点中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老龄化程度在全球属于中上水平,少子化和长寿趋势使得老龄化持续加深。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五个趋势特征:1)规模大,全球每4个老年人就有1个中国人。2)速度快,未来30多年处于老龄化快速深化期。3)高龄化趋势明显,预计2050年左右高龄老人占比超10%。4)未富先老。5)城乡倒置、东高西低。长寿带来的老龄化并不可怕,这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升,但是少子化的加剧带来老龄化明显加速问题不容小觑。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人口红利消逝,随之而来的是,社会抚养比上升,养老负担加重,社保压力上升,政府债务加重,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下降等。国际视角: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OECD国家进入老龄化相对较早,引进移民带来了年轻劳动力、但需重视移民融合问题,提振生育主要取决于生育支持的力度,完善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延迟退休等减轻养老金支付的代际负担。美国是第一大移民国,大量移民存量支撑人口持续正增以及劳动人口占比稳定,但移民融合问题仍存。德国一方面完善生育补贴政策、推进女性育儿的工作—家庭平衡,生育率有所提振,另一方面探索共同分担的养老金机制,减轻代际负担。日本老龄化表现为“起步晚、速度快、程度深”,由于生育政策和养老金体系改革均错过时间窗口期,人口结构尚未改善、社会养老负担较大。启示:1)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是大势所趋。一是全面放开生育。二是大力发放生育补贴,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购房补贴等政策。三是加大托育服务供给,并对隔代照料发放补贴。四是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加快构建生育成本在国家、企业、家庭之间合理有效的分担机制。五是建立男女平等的社会支持系统,比如男女平等的育产假等。六是加强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权利。七是支持辅助生殖,发放辅助生育补贴。2)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老龄友好型社会。一是加快推动社保全国统筹,发挥养老保障体系中第二、三支柱的重要作用。二是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推进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鼓励企业留用和雇佣年长劳动力。三是鼓励亲友照顾并予以补贴,加快养老行业专业人才培养。四是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劳动力素养,从人口红利转向人力资本红利。五是大力发展“互联网+养老”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推进适老化改造。相信经过一系列长短结合的措施,中国人口结构有望逐步改善,从而实现人口长期健康均衡发展。目录1
2024年9月11日
其他

从善如流——宏观周报

文:任泽平团队导读近期国内经济数据持续放缓,主因内需不足,市场期待增量政策扩大需求、提振企业信心,对于倒查税、非税收入异常增长、地方拖欠企业等破坏营商环境现象要规范,从善如流、回应市场主体呼声是一个好的选择。8月15日,国内经济数据发布,呈以下特征:1)三驾马车中,消费和投资基本零增长,主要靠出口支撑,7月消费、投资、出口增速分别为2.7%、1.9%、7%。2)出口修复减缓,未来出口承压。7月全球制造业PMI转负,美国就业和制造业数据放缓,叠加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地缘冲突加剧,俄乌冲突、中东局势尚不明朗。3)价格长期低迷。PPI长达22个月负增长,企业利润承压,影响投资动能;CPI长期在0%附近,消费信心不足。4)信贷收缩。M1同比连续四个月负增长,M2与M1剪刀差持续走扩,实体经济活力不振,资金活化程度低;新增人民币贷款(社融口径)自2006年以来首次转负。上周动荡的全球资本市场在本周快速修复,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为国内货币政策打开空间。美国7月PPI与CPI均低于预期,为降息铺平道路;本周公布的领取失业金人数低于预期,沃尔玛财报与零售业增长均好于预期,进一步扫清经济衰退疑虑。国内政策需持续加力、更加给力。落实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快专项债发行进度,同时增量政策可期。后期降准降息可能性大。考虑到对冲政府债发行压力,降准概率较高;存量房贷利率4%左右,居民负担较重,持续降息仍有必要。是该启动“新”一轮经济刺激了,建议推出以新基建领衔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重点支持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新质生产力,同时通过通过放松限购、降息、住房银行收储去库存等促进房地产软着陆,短期扩大需求,长期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避免挤牙膏式政策,一鼓作气,调控要缓,救市要急。中国经济潜力大,相信通过实质有力措施,一定能步入复苏轨道。正文1
2024年8月19日
其他

推动物价回升,新基建!——宏观周报

文:任泽平团队导读本周宏观线索呈现“外需回落、内需低迷”特征。7月出口同比(以美元计价,下同)7.0%,较上月下滑1.6个百分点,反映外需疲软。CPI同比为0.5%,较上月增加0.3个百分点,虽然边际回暖但主要受高温多雨天气冲击和暑期旅游旺季影响,可持续性有待观察。PPI同比下降0.8%,已连续22个月负增长,核心CPI低位,指向内需偏弱。7月以来政策密集出台,政策重心重回稳经济、稳增长。OMO、LPR、MLF降息、推动设备更新改造和以旧换新等,央行Q2货币政策报告释放积极信号,继续将推升温和通胀作为重要目标,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畅通传导机制。走出通缩、“流动性陷阱”和“资产负债表衰退”,逆周期政策不可或缺,短期应以财政政策为主导。1)货币政策,实施灵活,若陷入流动性陷阱,且零利率后,则难有明显效果。比如,安倍经济学即使推出QQE,
2024年8月12日
其他

降息来了,是该大力稳增长了——宏观周报

文:任泽平团队导读大类资产方面,美元小幅调整,美债收益率回落,黄金震荡回落,工业金属继续回落,全球主要股指多数下跌,德国DAX、道指涨。CME“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市场预期美联储9月降息概率维持100%,但近月降息的概率已不足10%。国内经济,二季度经济放缓,发改委、财政部“三个大幅度”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本次支持范围扩大到能源电力、老旧电梯等领域设备更新、重点行业节能降碳,以及个人消费者的乘用车、家电产品、电动自行车置换更新等领域。设备更新有效拉动投资增长。消费者以旧换新有效带动置换消费。央行接连降息,开启新一轮稳增长周期。多重降息覆盖长短期主要利率体系,释放三个重要信号:一是释放稳增长、稳就业信号。二是释放货币政策体系换锚信号,大国政策应以我为主。三是有望开启新的一轮降息周期和稳增长周期。放水了!宏观放水,微观放活。三中全会强调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上半年5%的经济增速基本靠出口和制造业投资支撑,未来伴随美国经济从过热转向衰退,叠加美国大选掀起关税贸易壁垒,外需面临回落压力。一定要利用当前宝贵的时间窗口启动内需,打好提前量。当前降息10bp力度仍偏弱,未来稳增长组合拳包括降准降息、央行下场购买国债、财政提速发力、全面放开房地产限购、加大收储力度等。正文1
2024年7月29日
其他

内需不足,该下雨了——宏观周报

文:任泽平团队导读大类资产方面,美元小幅回升、黄金震荡。上周整体(7月15日至7月21日),美元小幅回升,美债收益率上升,黄金震荡,工业金属回落,全球主要股指多数下跌,A股、道指涨。期间,黄金、道指创新高。“特朗普交易”升温,特朗普的政策主张或推高通胀、推高美债收益率,行业层面利好传统能源和公共事业,支持加密货币。国内经济,二季度经济放缓,实际GDP同比4.7%,名义GDP同比4.0%,均弱于一季度,该放水了。6月生产、消费、投资均有不同程度下滑;亮点在出口和制造业投资仍保持高速增长,但也略有放缓;地产数据有所改善,销售和投资降幅收窄。二十届三中全会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7月2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2024年7月22日
其他

宏观放水,微观放活——宏观周报

文:任泽平团队摘要物价、金融数据低迷,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或打开货币政策空间,该放水了。美国通胀放缓,降息预期升温。美国6月CPI同比3.0%,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为去年6月以来最低增速。数据公布后,美元指数、美债收益率下行,黄金涨,美股先涨后跌,人民币汇率升至7.1315。尽管PPI增速仍高于市场预期,但Fed
2024年7月15日
其他

扩大内需,提振信心——宏观周报

文:任泽平团队一季度短暂企稳后,二季度经济出现放缓迹象,生产强于需求,物价低迷,主要矛盾是内需不足、信心有待提振。政策有所放松,但力度需要加强。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均已放松限购,但预期尚未扭转、效果并不明显,根本在提振居民收入和就业。救楼市不仅是救房企、救银行,现在是救地方财政,这不仅是经济问题。今年以来债券收益率不断走低,央行下场借债引导债市收益率回归合理区间,防止资金抱团和过度交易引发的踩踏风险。但治标不治本,长债利率反映的是长期经济预期,归根结底是要推动经济复苏,从基本面上扭转市场预期。挤牙膏式的政策放松,效果是短期脉冲状的,真正有效的政策放松要一鼓作气提振信心。(参见《当前中国经济的十大关键》、《是该启动“新”一轮经济刺激了》)周财经要点:1、上周整体(7月1日至7月7日),美元回落,贵金属、工业金属上涨,全球主要股指多数上涨,A股下跌。2、今年以来债券收益率不断走低,央行下场借债,主要是宏观审慎调控、维护市场稳定的行为,不代表货币政策收紧或转向。3、截至7月7日,全国已发行地方债35747.7亿元,相较去年同期的44793亿元下滑了20.19%。地方债发行节奏缓慢,下半年将提速。4、长沙出台楼市新政,支持符合条件的公寓等类住宅商品房调整为住宅。5、比亚迪泰国工厂落成,中国车企出海加速。1
2024年7月8日
其他

当前中国经济的十大关键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于千里,不期乎骥骜。悲观者正确,乐观者前行。没有人可以靠做空自己的祖国致富。面对外部逆全球化、战略遏制,内部内需不足、信心不振、地产下滑、通缩蔓延等挑战,以及新能源革命、人工智能革命等机遇,当前中国经济有十大关键抉择:1、该不该降息?PPI连续20多个月负增长,意味着企业的实际利率(名义利率-物价)上升,所以应该降息,以降低企业和居民成本,推动经济复苏。2、保汇率还是保增长保就业?降息可能会导致汇率贬值压力,不降息会导致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两难选择怎么办?大国货币政策以我为主,通过降息推动国内经济增长和就业向好,短期汇率贬值,但长期汇率升值。不怕贬值,怕贬值预期。要面子不如要里子。实事求是,顺势而为。3、要不要担心通胀?当前主要矛盾是担心物价-通缩循环,资产负债表衰退,主因是内需不足,所以当务之急是扩大内需。宏观调控是逆周期调节,待经济复苏回升到潜在增长率以上后,可以再收紧政策。4、该不该救楼市?救楼市不仅是救房企、救银行,现在是救地方财政,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房地产是周期之母,房地产稳则经济稳。中国城镇化率66.2%,加上改善型需求,还有较大空间,只要措施得当,中国不会重演日本资产负债表衰退,失去的三十年。挤牙膏式的政策放松,效果是短期脉冲状的,真正有效的政策放松要一鼓作气提振信心。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日本政府调控态度不够坚决、力度不够强劲,采取挤牙膏式宽松,没能有效阻断资产价格-银行信贷-物价水平螺旋式下降,最终产生了慢性通缩。然而,美国面对2008年危机果断执行措施,实施大规模QE,阻止危机蔓延,经济很快复苏。当前稳楼市宜降息、放开限购、住房银行等齐发力,彻底扭转预期,提振信心。5、如何拼经济?调控要缓,救市要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避免挤牙膏式宽松,既消耗弹药,也消耗信心。成功的提振经济都是一揽子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1998年中国对抗亚洲金融风暴,2009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20年美国应对疫情。可以通过财政扩张配合货币宽松,重点刺激新基建、新质生产力,兼顾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6、要不要暂停IPO?一位大型创投公司的合伙人说,以前他们每年投出去上百个项目,今年上半年只投了个位数。创投行业大幅萎缩,导致大量科技类创业企业在今年面临巨大的融资困难。这需要引起重视,会显著影响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现在IPO接近暂停状态对一级市场影响很大,一级退不出去,就会导致创投公司募资困难,就没有钱投创新创业企业,这个生态循环现在被破坏了,需要恢复,为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弹药。7、如何实现经济繁荣?经济史告诉我们,古今中外,经济发展好的时候都有一个基本特征:放水养鱼,与民休息,减轻税负,尊重常识,实事求是的实用主义。8、如何看待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企业家承担了创新创业的巨大风险,相应地获得剩余价值。中国不断推动资本、劳动、土地、数据信息、技术等要素市场化,并加大产权保护力度,企业家将上述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参与市场竞争。中国涌现出一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成为时代的弄潮儿。9、如何看待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活力源泉。在中国,民营经济贡献了“56789”,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民营经济是带动就业、拉动经济增长、推动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激发民营经济活力至关重要。每次到南方调研企业都深受启发,感叹市场经济的伟大,大市场,服务型政府,契约精神,创业文化,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希望。10、鼓励生育政策能提高生育率吗?从国际上看,补贴和生育率正相关。其中法国福利支出占比高,生育率维持高位;德国近年开始学习“北欧模式”,增加补贴额度,提升领取灵活性,成功跨越“低生育陷阱”;日本近年生育补贴金额不断增加,但力度仍不如北欧国家,生育率低位徘徊。乌云不会永远遮住太阳,黑暗总会让位给黎明。虽然我们面临各种艰难险阻,但是我们依然选择向上攀登。我们由衷地祝福中国经济,跨越山海,终见曙光!
2024年7月5日
其他

长期国债利率下行——宏观周报

文:任泽平团队摘要6月PMI显示经济延续放缓。制造业PMI仍位于荣枯线下,生产、新订单下滑;出口温和修复,但存在“抢出口”支撑。此外,物价、金融等数据表明内需不足。中长期国债收益率同步下降,30年期国债利率下滑至2.46%水平。交易面上看,资产抱团长期国债。基本面上看,面对供求缺口和资产负债表衰退挑战,从宏观政策来看,宜扩大需求。当务之急是宽信用,宽信用的关键是提振预期、扩大需求,是该启动“新”一轮经济刺激了。就像天旱需要下雨放水一样,内需不足、通缩需要宏观政策扩张刺激经济,提振预期。走出通缩、“流动性陷阱”和“资产负债表衰退”,出路在“新”一轮经济刺激,通过财政扩张扩大总需求,同时加大对新经济、新质生产力的支持力度,货币配合,迅速、大力、重落实。尽快将通胀拉回到温和水平,避免通缩去杠杆。中国经济空间足、潜力大,只要采取实质有力措施,中国经济前景光明。周财经要点:1、上周整体(6月24日至6月30日),美元、美股小幅上涨,贵金属、工业金属回调,A股下跌。2、6月经济放缓,需求不足,需要政策加码。制造业新订单下滑、“抢出口”带动新出口订单回升;房地产销售降幅收窄、但仍疲软;财政支出效果滞后,叠加多雨天气影响生产和建筑业进度。3、5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5%。4、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释放重要信号。5、北京楼市新政:首套房最低首付比降至20%、贷款利率降至3.5%。6、风光发电装机容量显著增长,新能源绿证核发交易系统启用。正文1
2024年7月1日
其他

中国人口形势报告2024

性别比持续改善,男性比女性多3097万,农村“剩男”和城市“大龄剩女”问题仍突出8
2024年6月23日
其他

鼓励生育政策:是否真管用?

文:任泽平团队导读2023年,中国总和生育率1.0左右、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倒数第二,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刻不容缓。当前有种观点,认为鼓励生育也没用,不会见效。事实真的如此吗?西方国家的少子老龄化更早到来,家庭政策逐渐从福利性支持向鼓励生育转变,通过家庭补助、税收优惠、产假、托幼服务、母亲工作帮助等方面的政策来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家庭和谐,提振生育意愿。OECD国家按生育支持政策和生育率走势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以法国、瑞典为代表,生育支持政策实施较早,支持体系完善,支持力度较高,近年总和生育率回升且一直维持在1.6以上的国家。二是以德国为代表,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家庭政策,促进夫妇平等,保障女性就业,总和生育率从1.3以下回升至1.6左右的国家。三是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生育支持力度不足,传统家庭模式固化,总和生育率降至在1.3以下。启示: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刻不容缓,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一是全面放开生育,充分尊重每个家庭的生育意愿。二是大力发放生育补贴,建议国家层面出台生育补贴政策,分孩次发放每月1000-6000元。三是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购房补贴等。四是加大托育服务供给,对隔代照料发放补贴。五是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加快构建生育成本在国家、企业、家庭之间合理有效的分担机制。六是建立男女平等的社会支持系统,比如男女平等的育产假等。七是加强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权利。八是支持辅助生殖,发放辅助生育补贴。相信经过一系列长短结合的措施,中国生育率一定能触底回升,人口结构有望逐步改善,从而实现人口长期健康均衡发展。正文1
2024年6月20日
其他

放开楼市限购,研究储备新措施——宏观周报

文:任泽平团队摘要近期楼市陆续放松限购,部分城市销量触底回升,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落地,5月出口高增,经济出现了一些触底企稳的好苗头。但是,不宜盲目乐观,一些根本性问题尚待解决,当前制约经济复苏的核心是预期和信心,根本上靠提升居民收入,修复居民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我们建议住房银行和“新”一轮经济刺激。房地产和经济应有后续储备政策,防止再次回落挫伤市场信心。如收储存量房再贷款从3000亿逐渐提升到1万亿,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可以考虑放开豪宅的限购,降低交易税费和存量房贷利率,推出新基建项目扩大财政支出,大力建设绿电站、充电桩等,以及鼓励生育补贴。(参见《关于组建住房银行的构想》、《是该启动“新”一轮经济刺激了》、《当前经济形势和应对》)6月7日国常会听取关于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和下一步工作考虑的汇报,“着力推动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继续研究储备新的去库存、稳市场政策措施”。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中国城镇化、内需、数字化、低碳化等都有很大空间,只要全力拼经济,我们完全有条件不会重演日本。周财经要点:1、上周整体(6月3日至6月9日),美元小幅上涨,多数股指上涨,贵金属、工业金属回调。Fed
2024年6月11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中国老龄化报告2024

文:任泽平团队导读我们正处在人口大周期的关键时期,老龄少子化加速到来,已经成为最大的“灰犀牛”之一。其中,老龄化是经济社会进步下人口再生产方式转变的结果,由低生育率和寿命延长共同作用,已成为全球普遍现象,中国不可避免,但是中国老龄化的速度和规模空间,将带来哪些重大改变?如何应对?核心观点中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老龄化程度在全球属于中上水平,少子化和长寿趋势使得老龄化持续加深。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五个趋势特征:1)规模大,全球每4个老年人就有1个中国人。2)速度快,未来30多年处于老龄化快速深化期。3)高龄化趋势明显,预计2050年左右高龄老人占比超10%。4)未富先老。5)城乡倒置、东高西低。长寿带来的老龄化并不可怕,这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升,但是少子化的加剧带来老龄化明显加速问题不容小觑。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人口红利消逝,随之而来的是,社会抚养比上升,养老负担加重,社保压力上升,政府债务加重,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下降等。国际视角: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OECD国家进入老龄化相对较早,引进移民带来了年轻劳动力、但需重视移民融合问题,提振生育主要取决于生育支持的力度,完善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延迟退休等减轻养老金支付的代际负担。美国是第一大移民国,大量移民存量支撑人口持续正增以及劳动人口占比稳定,但移民融合问题仍存。德国一方面完善生育补贴政策、推进女性育儿的工作—家庭平衡,生育率有所提振,另一方面探索共同分担的养老金机制,减轻代际负担。日本老龄化表现为“起步晚、速度快、程度深”,由于生育政策和养老金体系改革均错过时间窗口期,人口结构尚未改善、社会养老负担较大。启示:1)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是大势所趋。一是全面放开生育。二是大力发放生育补贴,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购房补贴等政策。三是加大托育服务供给,并对隔代照料发放补贴。四是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加快构建生育成本在国家、企业、家庭之间合理有效的分担机制。五是建立男女平等的社会支持系统,比如男女平等的育产假等。六是加强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权利。七是支持辅助生殖,发放辅助生育补贴。2)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老龄友好型社会。一是加快推动社保全国统筹,发挥养老保障体系中第二、三支柱的重要作用。二是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推进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鼓励企业留用和雇佣年长劳动力。三是鼓励亲友照顾并予以补贴,加快养老行业专业人才培养。四是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劳动力素养,从人口红利转向人力资本红利。五是大力发展“互联网+养老”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推进适老化改造。相信经过一系列长短结合的措施,中国人口结构有望逐步改善,从而实现人口长期健康均衡发展。目录1
2024年6月4日
其他

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4

文:任泽平团队智联招聘课题组专家导读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人才更是第一资源。我们在前期系列报告中提出“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的逻辑,指出人口正持续向大城市及大都市圈集聚。随着人口红利消逝、人才价值日益凸显,我们已经连续多年与智联招聘合作,推出“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以期准确把握人才流动特点、持续跟踪人才流动趋势。2023年人才流动延续分化趋势。摘要数据说明:智联招聘拥有3.49亿+职场人用户;其中约8成为专科及以上学历,远超全国就业人口总体的22.1%。在求职者中,约四成为流动跨城求职者。2023年流动人才特征为:从性别看,2023年流动人才中男性占59%,高于求职总体的54%,男性依旧更可能跨城求职;从年龄看,流动人才中18-25岁人才占比46.4%,高于求职总体的40.1%,25岁以下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学历看,流动人才中52%为本科及以上学历,高于求职总体的46%,高学历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工资水平看,流动人才中34%月收入为8K以上,较2022年提升3.6个百分点,高于2023年求职总体的30%,收入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行业看,流动人才中55%分布在IT互联网、房地产、制造业行业,较2022年提升3个百分点,其中,由于房地产行业还处于调整期等,近年人才异地求职比例较高。榜单概览:京沪深依旧居前三,长三角、珠三角人才持续集聚。1)2023年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北京连续多年占据榜首,长三角城市群进入前50的城市数量较2022年增加2个。从结果看,2023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南京、苏州、武汉、无锡位居前十。成都超越南京上升至第六,无锡蝉联第十。2)人才流动趋势:一线城市、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高能级城市人才流动性较高。分地区看,得益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较高的战略定位,东部人才持续集聚,中部、西部、东北持续净流出。分线看,一线城市人才聚集放缓,二线城市人才净流入占比回正,三线、四线人才持续流出,但流出比例有所下降。分城市群看,超6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人才持续集聚,京津冀人才转为净流出趋势,成渝、长江中游人才持续净流出。重点城市:深广蓉人才净流入占比上升,城市群内人才流动为主流1)一线城市:京沪人才净流入占比下降、深广小幅上升2023年京沪深广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5%、1.5%、1.2%、1.0%,上海最高。北京由于严控人口、疏解产业、就业竞争压力大等,人才流入占比减少,2023年人才净流入占比较2022年下降1个百分点;近年上海人才净流入占比变动呈倒“V”型,由于人才流入减少,2023年人才净流入占比较2022年下降0.4个百分点,但仍是榜首;深圳拥有低于北京和上海的落户门槛,以及创新的产业结构,能提供较多工作岗位等,2023年人才净流入较2022年小幅上升0.1个百分点;广州经济发展速度快,生活成本、房价在一线城市中最低,吸引人才集聚,2023年人才净流入较2022年上升0.3个百分点。2)二线城市:杭州人才净流入占比居首,南京、无锡人才净流入且占比稳定2023年杭州、成都、南京、苏州、武汉、无锡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2%、-0.3%、0.7%、0.8%、0.1%、0.6%,杭州最高。杭州2023年人才净流入占比较2022年小幅下降,但依旧是6个重点城市净流入最高的城市。杭州因电商等产业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环境宜居且薪酬相对较高;成都应届生人才、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均处在全国前列,人才净流入占比较2022年上升0.3个百分点;南京近年人才持续净流入,且占比持续保持稳定,主因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实施“宁聚计划”并持续优化细则等,不断吸引和留住人才;苏州人才呈净流入趋势,主要得益于苏州经济实力雄厚且发展快、创新发展领先且区位优势明显;武汉人才集聚主因为积极推动“百万大学生留汉”等引才留才政策实施,落户门槛继续放宽,吸引各类人才来汉;无锡近2年人才净流入占比保持0.5-0.6%左右,主因为集成电路等产业发展迅速,且与同梯队城市相比,工资较高,生活成本相对较小。风险提示:样本偏差;简历投递与实际人才流动存在一定出入目录1
2024年5月30日
其他

放松限购是大势所趋——宏观周报

文:任泽平团队摘要房地产政策迎来历史性拐点。自央行5月17日发布房地产新政以来,武汉、合肥、西安、厦门等多个核心城市执行了“首套住房首付比例不低于15%,二套房不低于25%”。收储库存用于保障房迈出了重要而正确的一步,3000亿再贷款是第一步,未来需要3万亿以上,建立大规模住房保障体系,解决优质房企流动性和地方财政,缓释金融风险,一举多得。越来越多的二线城市取消限购。房地产放松限购是大势所趋,北上广深也会逐步放开。制约当前房地产的不是限购,而是居民支付能力,需要新一轮经济刺激。如何对冲经济运行压力,解决当前地方财政和企业居民收入问题?最简单有效的办法还是“新”经济刺激,“新基建”,关键在“新”,调整投资领域,发行超长期国债重点支持新基建项目,更多投向新经济、新质生产力领域,而不是简单重走老路,导致过剩浪费。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只要采取实质有力措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基建新能源,提振股市楼市信心,保护民营经济活力,放开并鼓励生育,将大幅提振信心,信心比黄金重要。如此,我们的经济大有希望。周财经要点:1、上周整体(5月20日至5月26日),美元小幅上涨,黄金、工业金属冲高回落,港股回调。但5月20日,金、银、铜均大幅上涨,触及历史新高。贵金属上涨背后与去美元化、逆全球化、央行增加黄金储备有关。铜价上涨反映全球制造业复苏,新科技革命提振用铜需求。全球制造业景气延续复苏。5月,美国制造业PMI
2024年5月27日
其他

中国生育报告2024

文:任泽平团队导读人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动力,人口数量和质量共同影响国力。人口因素是长周期、慢变量,但是势大力沉、影响重大深远,生育政策调整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一。2023年末全国人口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出生人口90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54万人,连续七年下降;总和生育率1.0左右、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倒数第二,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刻不容缓。短期看,由于疫情积压的生育需求释放、龙年寓意吉祥等原因,2024年出生人口和生育率可能会有反弹。公开资料显示龙年以来多地迎来了一波生育小高峰,公布的2024年初至今的出生人口较去年同期增幅基本在10%以上。但是长期看,由于生育堆积效应逐渐消失、生育率低迷、育龄妇女规模持续下滑等,如果没有实质有效的鼓励生育政策出台,出生人口下降趋势较难扭转。我们这几年呼吁“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应对老龄化少子化挑战”,开始逐渐看到曙光,生育政策在逐渐松动。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过去长期影响生育政策走向的保守派也开始改弦易辙,也开始呼吁放开并鼓励生育。全社会已经开始高度关注中国的人口问题,政策也逐渐向鼓励生育转变。从“放开三孩”到“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减轻家庭负担”。核心观点中国70年生育政策演变:从鼓励到严控到放松再到构建生育支持体系。1949年以来,中国生育政策经历了五个阶段:一是1949-1953年鼓励生育阶段;二是1954-1977年宽松计划生育阶段;三是1978-2013年严格计划生育阶段;四是2014年-2020年放松计划生育阶段;五是2021年至今生育支持阶段:“放开三胎”,构建生育支持体系。生育情况:生育率低迷,年轻人生育意愿低,育龄妇女规模下滑,出生人口连续7年下滑。1)生育率:年轻人生育意愿低,一孩生育率持续下降、二孩政策消退、三孩政策效果未显现。中国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代之前的6左右,降至1990年的2左右,再降至2010年后的1.5左右,2020年跌破1.3,2023年降至约1.02,不足更替水平的一半,全球倒数。90后、00后的生育意愿分别为1.54和1.48个。2)育龄妇女:婴儿潮人口逐渐退出育龄阶段,90后渐成生育主力。育龄妇女见顶回落,2013-2022年主力育龄妇女年均减少约353万人。生育主力出生在1987-1995年,一孩生育主力出生在1989-1997年。随着婴儿潮期间出生的人口逐渐退出育龄阶段,育龄妇女进入快速减少期,预计2030年、2050年主力育龄妇女较2022年分别减少17.4%、37.4%。3)出生人口:连续7年下滑,第四轮婴儿潮未出现。全面二孩政策不及预期、三孩政策效果未显现,未扭转中国出生人口下降趋势,生育堆积效应基本结束,出生人口自2017年以来连续七年下降,2023年出生人口902万人,比2022年减少54万人,继续创新低。短期看,2024年出生人口和生育率可能会有小幅反弹,但是长期看,由于生育堆积效应消逝、生育率低迷、育龄妇女规模持续下滑等,如果没有实质有效的鼓励生育政策出台,出生人口下降趋势较难扭转。为什么不生?——生育基础削弱、生育成本约束。1)生育理论:从死亡率下降驱动到功利性生育意愿消退,再到成本约束。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主要是成本提高导致人们的生育意愿下降、且不能完全实现。数据显示,2017年、2019年、2021年我国的生育实现率分别为87.2%、77.3%、63.3%。2)进度效应:晚婚晚育、单身主义等削弱生育基础,婚姻匹配难。结婚率连续9年回落,2000-2020年平均初婚年龄从24.2岁推迟至28.7岁,初育年龄从24.3岁推迟至约28岁。3)不孕效应:不孕不育削弱生育能力。4)成本效应: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高,就业与家庭矛盾提高机会成本,抑制生育意愿。在统计的14个国家中,中国抚养成本/人均GDP为6.3,高于除韩国以外的所有国家。中国城镇就业人群性别薪资差距为22.9%,在OECD国家处于前列,推动职场性别平等。国际经验:鼓励生育效果如何?1)OECD国家经验:生育支持包括提供男女平等育产假、提高经济补贴(现金、税收减免等)、提供托幼服务、促进就业性别平等四个方面。2)法国:积极推进家庭和工作的平衡,总和生育率1.8位居发达国家前列。法国早在二战前就开始鼓励生育,通过完善细致的津贴体系、多样化的托幼服务和打造家庭友好型企业氛围等来实现工作和家庭的平衡,2021年总和生育率达1.8。3)德国:鼓励男女共担育儿责任,提高生育支持力度,近年生育率回升至1.5以上。德国从21世纪初开始重视人口问题,学习北欧国家,大力提高生育支持力度,总和生育率从排名倒数逆势提升至1.5左右。3)日本:传统性别分工激化工作与家庭矛盾,总和生育率跌破1.3,陷入“低生育陷阱”。日本从1990年代开始鼓励生育,但是由于生育政策调整缓慢且补贴力度仍不如北欧国家,“男主外、女主内”传统分工固化、男性育儿假有名无实、职场性别歧视等,生育率跌破1.3。启示: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刻不容缓,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切实减轻生养育孩子负担。1)全面放开生育,让生育权重新回到家庭。当前正处于第三波婴儿潮中后期出生人口的生育窗口期。全面放开,原本不想生的人还是不会生,但一些想多生的人能生,不用担心部分人群、部分地区会大幅多生导致出生人口激增。全面放开生育是把生育权从国家计划回归家庭自主,是把生育数量多少的选择权交回给家庭决定,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生育意愿。2)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一是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现金补贴、购房补贴等政策,覆盖从怀孕保健到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二是加大托育服务供给,大力提升0-3岁入托率从目前的4%提升至40%,并对隔代照料发放补贴。三是进一步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并对企业实行生育税收优惠,加快构建生育成本在国家、企业、家庭之间合理有效的分担机制。四是加大教育医疗投入,给予有孩家庭购房补贴,降低抚养直接成本。五是加强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权利。六是建立男女平等、生育友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比如男女平等的育产假等。七是完善辅助生殖顶层设计,给有需求家庭定向发放辅助生育补贴券。3)大力发放生育补贴,切实减轻家庭养育孩子负担。建议国家层面出台生育补贴政策,按照孩子数量针对家庭发放,给有孩家庭每月1000-6000元。比如一孩补贴1000元,二孩家庭补贴3000元,三孩家庭补贴6000元。短期有助于扩大内需、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提振生育水平、提升人力资本、增强经济社会活力,一举多得。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行之有效的鼓励生育政策得以出台,中国未来的生育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鼓励生育的力度。相信经过一系列长短结合的措施,未来人口有望长期健康均衡发展。目录1
2024年5月22日
其他

除了放水,别无他路?——宏观周报

文:任泽平团队摘要近期经济面临双重挑战。第一重挑战是宽货币到宽信用渠道受阻,M2突破300万亿而社融数据却不及预期,背后是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乘数的走弱,本质是企业和居民信心不足。第二重挑战是内需不足,居民和企业资产负债表受损,预期偏弱,信贷疲软。数据上,4月经济数据弱于3月,主要是内需不足,地产拖累,消费和投资均放缓,出口和制造业投资相对较好;物价偏低影响企业盈利,反映需求和信心有待提振。这些年,居民、地方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受损,目前重振楼市信心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居民收入和预期,唯一的办法是通过财政货币扩张修复居民资产负债表,恢复支付能力。除了放水,别无他路。现在限购也放松了,利率也下调了,首付也降低了,只差“新”一轮经济刺激了,以扩大需求,提振就业和收入,时度效。“住房保障银行”收储抵押贷款迈出了关键而正确的一步,目前5000亿,两年内可能需要两万亿左右,住房保障体系也建立起来了。怎么应对当前挑战?最简单有效的办法还是“新”经济刺激,“新基建”,即通过财政扩张,配合货币宽松,扩大需求,带动就业,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加大对新经济、新质生产力的支持力度,提升长期竞争力。立竿见影,古今中外均被验证有效。(参见《是该启动“新”一轮经济刺激了》)近年最大力度救楼市政策出台:1)首套、二套房商业房贷最低首付比时隔八个月再次降低,首套最低首付比创历史最低。2)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时隔20个月再下调,创历史新低。3)全面取消首套、二套房商业房贷利率下限,因城施策。4)拟设保障性住房再贷款3000亿元,带动5000亿贷款。我们之前倡导的成立住房保障银行、政府收储存量房用作保障房(参见《关于组建住房银行的构想》)正在落地。这是解决房地产困境的有效路径,3000亿或是初步尝试,后续政策力度还需继续加码。冬天再冷再长,春天终将到来。中国空间很大,转型需要时间,以时间换空间。传统经济软着陆,新经济崛起,双支柱,中国经济加油!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除了要客观,还要多一些人文关怀,多接地气,多反映民声,多利用专业贡献建设性建议。宏观上是数据,微观上是多少家庭的悲欢离合。周财经要点:1、上周(5月13日至5月19日),美元回落,黄金、工业金属均上涨,港股、A股上涨,地产板块上涨。2、4月经济数据弱于3月,主要是内需不足,地产拖累,消费和投资均放缓,出口和制造业投资相对较好。当前房地产及其产业链对中国经济拖累最大,房地产稳则经济稳。近期“稳地产”政策加力,贯穿需求和供给侧,政策的历史拐点已经出现,市场的拐点还有待于居民支付能力的提升。3、超长期特别国债动态频出,发行计划、首期国债均已落地,MLF等量平价续作或支持特别国债首期发行。后续仍需关注超长期特别国债落地去向。4、吴清发表任职以来首次公开演讲,重申投资者保护的鲜明政策导向。证监会同日发布《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明确程序化交易一系列规定及要求,强监管、防风险、促发展。5、杭州市临安区拟收购临安区范围内一批商品房用作公共租赁住房,此举在统筹消化存量住房方面具有创新性和导向性。6、大理鼓励收购存量房作为保障房或人才住房,暂停去化周期超24个月的县市新建保障房。新政针对住宅商品房库存问题,旨在清存量、遏增量。7、近年最大力度救楼市政策出台,四箭齐发:降首付比、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取消商贷利率下限、拟设立保障性住房再贷款3000亿元。8、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获批,新赛道或改善其增长瓶颈。9、GPT4新模型能读取人类情绪。正文1
2024年5月20日
其他

是该启动“新”一轮经济刺激了

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只要采取实质有力措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基建新能源,提振股市楼市信心,保护民营经济活力,放开并鼓励生育,将大幅提振信心,信心比黄金重要。如此,我们的经济大有希望。
2024年5月14日
其他

放松限购,港股牛市——泽平宏观周报

文:任泽平团队摘要为什么港股牛市?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1)美国经济周期步入滞胀阶段,经济放缓,通胀反弹。股市房市太贵,现金为王,美元资产吸引力下降。资金回流,人民币上涨,港股上涨。符合经济周期和投资时钟的运行规律。2)中国房地产调控放松,出口改善,经济温和修复。但总需求不足,信贷传导不畅。结构性问题突出,制造业投资和出口拉动,房地产拖累。相比通缩去杠杆和高通胀去杠杆,当前需要温和通胀去杠杆,恢复企业居民资产负债表,大河有水小河才能有水。财政发力、货币配合是宽信用的最有效方式,降准降息。当前是四底叠加:政策底、经济底、市场底、监管底。信心比黄金重要,出台实质有力措施提振信心,期待信心触底回升。周财经要点:1、上周(5月6日至5月12日),美元、黄金有所反弹,工业金属回落,多数经济体股市上行,港股延续上行。2、4月金融数据大幅低于预期,社融、M1罕见负增长。一方面长短周期叠加,信贷投放已由供给约束转化为需求约束,总内需不足,居民和企业资产负债表受损,预期偏弱,信贷疲软;另一方面,政府债发行偏慢、统计口径调整、金融数据“挤水分”对本月金融数据形成较大的临时性扰动。3、4月物价温和抬升,CPI同环比上涨、PPI同比降幅收窄;但物价仍处于偏低水平。短时间内推动物价尽快回到2%的轨道是必要且重要的,温和通胀去杠杆,通缩去杠杆和高通胀去杠杆均不可取。4、全球贸易回暖,4月中国出口温和修复,汽车、船舶、家电出口高增。5、央行发布《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重点关注:1)央行对于国内基本面较为乐观;2)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3)货币政策总定调延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提法,强调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避免资金沉淀空转;4)淡化对信贷规模的片面重视,延续“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提法,信贷投放要强调“合理增长、均衡投放、聚焦重点”;5)再次提示长期国债收益率过低风险。6、一二线城市继续优化限购政策,核心二线城市基本实现全面取消限购,一线城市持续出台政策优化,未来全面取消限购或是大势所趋。武汉楼市出台新政,5万-10万购房消费券、公积金认房不认首贷、优化购房落户手续。深圳非核心区域放松限购,鼓励企事业单位在非核心区域购房。杭州、西安同日全面取消住房限购。7、丰田最新财报显示,其全球汽车销售占比仍位居第一,且在欧美等市场,新能源混动车型明显发力。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而言,我们把握住了换道超车的历史性机遇,但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全球市场大布局。正文1
2024年5月14日
其他

中国人口形势报告2024

性别比持续改善,男性比女性多3097万,农村“剩男”和城市“大龄剩女”问题仍突出8
2024年5月11日
其他

港股进入牛市,北京放松限购——泽平宏观周报

文:任泽平团队导读周财经要点:1、上周整体(4月29日至5月5日),美元、黄金、工业金属回落,多数经济体股市上行。港股九连阳,资金回流,人民币上涨。2、4月美国PMI回落至收缩区间,非农数据不及预期,市场降息预期回温。5月美联储议息会议维持利率(5.25%-5.5%)不变,6月开始放缓缩表,鲍威尔讲话偏鸽,强调耐心等待通胀回落,暂不会降息,但不会加息。3、4月中国PMI维持在荣枯线上,略有回落、但好于季节性均值;出口改善,地产疲弱。4、4月政治局会议延续政府工作报告总基调,重在落实,“靠前发力”;房地产政策基调积极、力度加大,保交房、消化存量、松绑楼市、发展新模式;决定7月召开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5、巴菲特2024年股东大会透露重要信号:现金储备创新高、持仓仍然高度集中在五家公司。6、中央会议延续宽松基调,首提“对优质住房新期待”与“消化存量”。7、北京允许符合条件的家庭在五环外新购一套房,北京放松限购信号意义大,让居民看到了一线城市恢复、发展房产市场的决心,有助于增强居民对房地产市场的信心。8、新能源单月渗透率接近50%,北京车展显示了自主品牌正全面崛起并成功发力高端市场。正文1
2024年5月6日
其他

央行“下场买债”,成都全面取消限购——泽平宏观周报

文:任泽平团队导读周财经要点:1、上周整体(4月22日至4月28日),美元坚挺,黄金、工业金属震荡调整,港股、新兴经济体股市上行。2、4月25日,美国公布一季度GDP低于预期,PCE超预期,市场开始讨论美国经济是否“滞胀”。随后,美元指数上行,美股、美债下跌,黄金震荡上行,交易围绕“不降息”展开。3、美国实际GDP环比折年1.6%,低于前值;核心PEC环比折年3.7%,高于前值。其中,净出口和库存拖累GDP,投资和服务消费拉动GDP,反映内需仍强。经济“滞”尚不明确,“胀”更加担忧;美国真正面临的是长期供给不足,供需缺口拉大,高通胀。4、中国央行“下场买债”,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有利于缩短宽货币到宽信用路径,利好股债,缓解政府财政压力。5、北京再次调整离婚购房政策。4月23日起,北京离婚购房不再受年限限制,离婚不满一年且名下无房的购房者,首付比例、契税均按首套执行。6、深圳成首个鼓励商品房“以旧换新”一线城市。4月23日,深圳发布《开展我市商品住房“换馨家”活动》通知,鼓励商品住房“以旧换新”。7、4月28日,成都全面取消限购,明确4月29日起不再审核购房资格、不再限制购买套数。8、谷歌、微软一季度收入、利润等均全方面大超预期,全球人工智能资本开支持续加码。正文1
2024年4月29日
其他

出口复苏能持续吗?房地产怎么救?——泽平宏观周报

文:任泽平团队总体看,外需好于内需,出口复苏是年初经济的最大亮点,房地产市场低迷是最大拖累。出口复苏主因是美欧补库存,即疫情期间囤积的库存消化后回补,以及美国经济超预期。出口复苏带动了有色基本金属和制造业投资。同时,在产能过剩领域的分歧也可能导致美国对中国优势产业的再次打压。中国房地产出现了明显的超调。长期来看,房地产在整体上并未过剩,城镇化率66.2%,还有15个百分点以上的空间,意味着2亿以上人的进程住房需求,再加上改善型、保障房等需求,中国房地产还有较大空间,当前关键是取消限购和重振信心,这关系到改善经济增长、就业、地方财政和金融体系健康,十分重要。除了取消限购、降息等,可以考虑组建住房银行收购开发商库存用于保障房,兼顾保交楼和惠民生。周财经要点:1、上周(4月15日至4月21日),美元坚挺,黄金、工业金属上涨,多数主要股指继续回调。2、2024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3%,去年四季度5.2%;超预期增长。但国内总需求不足,供过于求,物价低迷。3、4月18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央行释放信号,货币政策还有空间,关注资金空转、人民币汇率稳定和实际利率等问题。4、4月19日,证监会制定《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为高科技企业上市开辟绿色通道。5、郑州房地产又迎新举措,公开征求“保障房”意见。新政由政府提供优惠政策,限定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面积、套型和售价,采取市场化运营方式,实施封闭管理。6、广州城中村改造正式打响“房票安置”第一枪。4月18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首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房票安置启动活动在中新广州知识城举行,全国首张“依法征收、净地出让”城中村改造项目房票发放到村民手中。7、META新一代开源大模型Llama3,开源协作是大趋势8、特斯拉全球范围裁员,超过10%员工被优化。1
2024年4月22日
其他

中国人口形势报告2024

性别比持续改善,男性比女性多3097万,农村“剩男”和城市“大龄剩女”问题仍突出8
2024年4月20日
其他

中国人口形势报告2024

性别比持续改善,男性比女性多3097万,农村“剩男”和城市“大龄剩女”问题仍突出8
2024年3月30日
其他

美国人口报告:成功的移民政策,拉大的贫富差距

文:任泽平团队导读人口红利与大国崛起。1)人口是助推美国腾飞并成为世界霸主的关键因素。数量上,高速增长的人口为西进运动和工农业生产提供充足劳动力,增加消费需求;质量上,重视科教与实践结合的人才培养制度输送大量科技人才,高素质移民也在核心领域发挥关键作用。2)美国人口总量增长迅猛,人口素质显著提升。数量上,19世纪初自然增长率高并大量吸收移民,1800-1960年从680万增至1.9亿;20世纪60年代至今人口自然增长放缓,但移民支撑人口维持稳定增速,1960-2023年总人口从1.9亿增至3.4亿。质量上,从人类发展指数看,美国1880-2021年美国人类发展指数从0.22升至0.92,位列全球前茅。历史上美国如何应对人口问题?1)引进移民、鼓励生育、推进老年就业、提高青年人职业教育水平等多措并举,提高劳动力供给和素质。1820-2022年共有8845.6万移民获得合法居留权;从分娩保障、营养支持、税收优惠等多方面出发,构筑生育支持体系;通过老年教育、退休金激励来推进老年就业;提高年轻人职业教育水平、完善妇女职场权利保障提高劳动参与率等。2)以反垄断、税收优惠、慈善捐赠等方式调节收入分配,以三支柱养老、倒按揭养老等方式扩大社会财富储备。2022年美国私人养老金在养老金总储备中占比约为61.6%。2022年美国有超过154万个慈善组织,2022年个人、遗赠、基金会和企业向美国慈善机构捐赠了约4993.3亿美元。3)政府与企业在医疗保险、养老地产、护理人才培养等多方面进行合作,完善社会服务供给体系。1970-2022年美国联邦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净支出占GDP比重由6.9%升至17.3%。养老地产方面,既有政府主导的老年公寓,也有社会辅助居家养老社区,以及私人主导的专业养老地产。4)推进少数族裔、弱势群体保障立法,建立福利制度并注重教育扶贫。早在1961年美国制定世界最早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当前美国人口困境:老龄化、贫富分化、少数族裔弱势与社会撕裂。美国20世纪50年代进入老龄化社会,1950-2022年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比从8.1%升至17.1%,人口老龄化压力持续加大。美国贫富差距悬殊,收入和财富逐渐向富人集聚,导致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等思潮。美国少数族裔人口持续增长,但由于阶级分化、治理混乱,少数族裔仍处于弱势地位,不同阶层在政治地位、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差异加剧社会撕裂。目录1
2024年3月20日
其他

日本老龄化严重的后果:孤独社会、平成废物与“失去的三十年”

文:任泽平团队导读人口是经济社会活力的源泉,我们此前推出《中国人口报告》、《中国婚姻报告》、《中国生育报告》、《中国人口大迁移》、《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等系列深度报告,社会影响广泛。较早呼吁“是该放开三孩了”,全网6亿阅读,推动成为社会共识和公共政策。做有情怀、有温度、有责任的研究。本篇报告聚焦先行的日本人口形势与政策,探讨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影响、应对、经验与教训。日本是世界上少子化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被安倍称为“国难”,日本的应对措施谈不上成功,比如错过鼓励生育的时机,老年人口过多社会活力下降,社会阶层固化,“平成废物”、“草系”年轻人步入“孤独社会”,社会医疗养老负担持续加重,移民政策不如美国开放等。日本老龄化严重,叠加90年代初股市房市大泡沫破裂,债务通缩循环,经济陷入“失去的三十年”。但日本相对完善的社保三支柱体系、制造业工匠精神、相对较低的收入差距和基尼系数、受教育水平高等值得学习。目录
2024年3月18日
其他

中国生育报告2024

文:任泽平团队导读人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动力,人口数量和质量共同影响国力。人口因素是长周期、慢变量,但是势大力沉、影响重大深远,生育政策调整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一。2023年末全国人口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出生人口902万人,比上年末减少54万人,连续七年下降;总和生育率1.0左右、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倒数第二,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刻不容缓。短期看,由于疫情积压的生育需求释放、龙年寓意吉祥等原因,2024年出生人口和生育率可能会有反弹。公开资料显示龙年以来多地迎来了一波生育小高峰,公布的2024年初至今的出生人口较去年同期增幅基本在10%以上。但是长期看,由于生育堆积效应逐渐消失、生育率低迷、育龄妇女规模持续下滑等,如果没有实质有效的鼓励生育政策出台,出生人口下降趋势较难扭转。我们这几年呼吁“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应对老龄化少子化挑战”,开始逐渐看到曙光,生育政策在逐渐松动。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过去长期影响生育政策走向的保守派也开始改弦易辙,也开始呼吁放开并鼓励生育。全社会已经开始高度关注中国的人口问题,政策也逐渐向鼓励生育转变。从“放开三孩”到“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减轻家庭负担”。核心观点中国70年生育政策演变:从鼓励到严控到放松再到构建生育支持体系。1949年以来,中国生育政策经历了五个阶段:一是1949-1953年鼓励生育阶段;二是1954-1977年宽松计划生育阶段;三是1978-2013年严格计划生育阶段;四是2014年-2020年放松计划生育阶段;五是2021年至今生育支持阶段:“放开三胎”,构建生育支持体系。生育情况:生育率低迷,年轻人生育意愿低,育龄妇女规模下滑,出生人口连续7年下滑。1)生育率:年轻人生育意愿低,一孩生育率持续下降、二孩政策消退、三孩政策效果未显现。中国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代之前的6左右,降至1990年的2左右,再降至2010年后的1.5左右,2020年跌破1.3,2023年降至约1.02,不足更替水平的一半,全球倒数。90后、00后的生育意愿分别为1.54和1.48个。2)育龄妇女:婴儿潮人口逐渐退出育龄阶段,90后渐成生育主力。育龄妇女见顶回落,2013-2022年主力育龄妇女年均减少约353万人。生育主力出生在1987-1995年,一孩生育主力出生在1989-1997年。随着婴儿潮期间出生的人口逐渐退出育龄阶段,育龄妇女进入快速减少期,预计2030年、2050年主力育龄妇女较2022年分别减少17.4%、37.4%。3)出生人口:连续7年下滑,第四轮婴儿潮未出现。全面二孩政策不及预期、三孩政策效果未显现,未扭转中国出生人口下降趋势,生育堆积效应基本结束,出生人口自2017年以来连续七年下降,2023年出生人口902万人,比2022年减少54万人,继续创新低。短期看,2024年出生人口和生育率可能会有小幅反弹,但是长期看,由于生育堆积效应消逝、生育率低迷、育龄妇女规模持续下滑等,如果没有实质有效的鼓励生育政策出台,出生人口下降趋势较难扭转。为什么不生?——生育基础削弱、生育成本约束。1)生育理论:从死亡率下降驱动到功利性生育意愿消退,再到成本约束。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主要是成本提高导致人们的生育意愿下降、且不能完全实现。数据显示,2017年、2019年、2021年我国的生育实现率分别为87.2%、77.3%、63.3%。2)进度效应:晚婚晚育、单身主义等削弱生育基础,婚姻匹配难。结婚率连续9年回落,2000-2020年平均初婚年龄从24.2岁推迟至28.7岁,初育年龄从24.3岁推迟至约28岁。3)不孕效应:不孕不育削弱生育能力。4)成本效应: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高,就业与家庭矛盾提高机会成本,抑制生育意愿。在统计的14个国家中,中国抚养成本/人均GDP为6.3,高于除韩国以外的所有国家。中国城镇就业人群性别薪资差距为22.9%,在OECD国家处于前列,推动职场性别平等。国际经验:鼓励生育效果如何?1)OECD国家经验:生育支持包括提供男女平等育产假、提高经济补贴(现金、税收减免等)、提供托幼服务、促进就业性别平等四个方面。2)法国:积极推进家庭和工作的平衡,总和生育率1.8位居发达国家前列。法国早在二战前就开始鼓励生育,通过完善细致的津贴体系、多样化的托幼服务和打造家庭友好型企业氛围等来实现工作和家庭的平衡,2021年总和生育率达1.8。3)德国:鼓励男女共担育儿责任,提高生育支持力度,近年生育率回升至1.5以上。德国从21世纪初开始重视人口问题,学习北欧国家,大力提高生育支持力度,总和生育率从排名倒数逆势提升至1.5左右。3)日本:传统性别分工激化工作与家庭矛盾,总和生育率跌破1.3,陷入“低生育陷阱”。日本从1990年代开始鼓励生育,但是由于生育政策调整缓慢且补贴力度仍不如北欧国家,“男主外、女主内”传统分工固化、男性育儿假有名无实、职场性别歧视等,生育率跌破1.3。启示: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刻不容缓,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切实减轻生养育孩子负担。1)全面放开生育,让生育权重新回到家庭。当前正处于第三波婴儿潮中后期出生人口的生育窗口期。全面放开,原本不想生的人还是不会生,但一些想多生的人能生,不用担心部分人群、部分地区会大幅多生导致出生人口激增。全面放开生育是把生育权从国家计划回归家庭自主,是把生育数量多少的选择权交回给家庭决定,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生育意愿。2)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一是实行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现金补贴、购房补贴等政策,覆盖从怀孕保健到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二是加大托育服务供给,大力提升0-3岁入托率从目前的4%提升至40%,并对隔代照料发放补贴。三是进一步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并对企业实行生育税收优惠,加快构建生育成本在国家、企业、家庭之间合理有效的分担机制。四是加大教育医疗投入,给予有孩家庭购房补贴,降低抚养直接成本。五是加强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权利。六是建立男女平等、生育友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比如男女平等的育产假等。七是完善辅助生殖顶层设计,给有需求家庭定向发放辅助生育补贴券。3)大力发放生育补贴,切实减轻家庭养育孩子负担。建议国家层面出台生育补贴政策,按照孩子数量针对家庭发放,给有孩家庭每月1000-6000元。比如一孩补贴1000元,二孩家庭补贴3000元,三孩家庭补贴6000元。短期有助于扩大内需、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提振生育水平、提升人力资本、增强经济社会活力,一举多得。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行之有效的鼓励生育政策得以出台,中国未来的生育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鼓励生育的力度。相信经过一系列长短结合的措施,未来人口有望长期健康均衡发展。目录1
2024年3月13日
其他

人口结构变动带来六大机遇

文:任泽平团队导读人口变动缓慢,但势大力沉。当前,我国人口面临结构性挑战,突出表现为少子化、老龄化,由此带来一系列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和挑战。面对复杂的人口形势,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应对人口问题,另一方面要挖掘人口结构中的“新红利”。人口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因素,人口结构变动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动,我国产业发展经历了“出口增长强劲”、“房地产的黄金十年”以及“创新驱动型产业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受劳动人口见顶回落、人口受教育水平逐渐提升、人口和人才不断向东部沿海、发达都市圈城市群流动等人口结构变动的影响,未来有六大机遇:1、消费升级迎来新趋势,逐渐向健康化、品质化、情感化转型。具体表现为:老龄社会、健康消费;中产崛起、品质消费;独居盛行、情感消费。2、部分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产业面临转型升级、智能化数字化成趋势。随着产业外迁,国内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受益于高质量人才规模仍较大,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仍有支撑。3、产品和服务向适老化转型,医养结合更加紧密、养老金融前景广阔。未来养老产业不仅包括基本生活需求,还要兼具休闲娱乐、社交等附加服务属性。随着居民对养老理财储备需求增加,养老金融前景广阔。4、教育系统面临结构性调整需求,短期托儿所供应不足、幼儿园及义务教育供应相对饱和。学前教育阶段呈现0-3岁托儿所不足与3-5岁幼儿园相对饱和并存的局面;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需求减少,其中小学入学人数下降明显、农村下降更快。5、人口结构变动带来住房价值分化,人口、人才净流入的一线城市、强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热度更高,而人口、人才流出地区房地产市场较冷淡。6、住房改善时代来临,从“有房住”到“住好房”、产品力成为购房者关注重点。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和外部环境变化,居民对改善型住房的要求也更加多元,除了位置和面积,对住房品质的要求也在提升。目录1
2024年3月9日
其他

中国人口形势报告2024

性别比持续改善,男性比女性多3097万,农村“剩男”和城市“大龄剩女”问题仍突出8
2024年2月13日
其他

广州拉开一线城市放松限购的序幕

文:任泽平团队导读1月27日,广州取消120平以上住房限购,成为一线城市中首个按面积段划分限购范围的城市,外地户籍广州购买改善住房不受限。此次新政预计将有效提振核心区改善性需求,短期主城区中大户型销售或将提升。同时,“租一买一”、“卖一买一”,将有效降低购房成本。广州政策放松具有风向标意义,是对中央精神的响应和贯彻,体现稳地产的重要性。1月24日,央行、金管局发布文件放松经营性物业贷款用途,盘活房企存量资产。1月25日,金管局提出加快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做好个人住房贷款金融服务、指导金融机构支持“三大工程”建设。1月26日,住建部会议强调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各地抓紧研究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未来一线城市取消限购是大势所趋。房地产进入从防过热转向防过冷的阶段。从销售、投资等指标看房地产市场已超调,未来城市化、改善型、城市更新等还有很大空间,重点是促进软着陆,推出新模式,作为周期之母房地产稳则经济稳。当前楼市表现疲弱,不用担心取消限购引起市场迅速过热;中长期可考虑在市场企稳后,通过征收房地产税等税收机制调控市场,同时能为地方财政增加稳定税收来源,通过人地挂钩实现供求平衡,一举两得。未来三招可救地产:1)组建住房银行,收购开发商的土地和商品房库存,用于租赁房保障房;2)全面取消限购;3)降低二套房存量房贷利率,通过降准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如果采取长短相结合措施,有望促进房地产软着陆,为中国经济复苏和就业贡献力量。正文一、广州大幅放松限购,拉开一线城市放松限购序幕1月27日,广州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广州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大幅放松限购,包括在限购区内,购买120平方米以上住房,不纳入限购范围;限购区内居民把房子出租备案或挂牌销售后,不算持有套数等。广州成为一线城市中首个按面积段划分限购范围的城市,外地户籍广州购买改善性住房不受限。广州放开120平方米以上住房限购四大影响:1、前期广州推出的放松政策效果显著但边际减弱,此次新政有利于再次提振市场需求。2023年,广州相继推出认房不认贷、降低首付比和贷款利率、放松非核心区限购等政策,政策出台一个月内新房日均成交套数193.7、207.7、245.8套,较政策前分别增长55.6%、66.8%、83.6%。去化周期从23.7个月的高点降至17.8个月。但前期政策效果边际递减,叠加销售淡季,近期市场表现再次低迷。截至2024年1月26日,广州去化周期增至22.4个月,在一线城市中仅次于深圳。近一个月,广州新房日均成交113.6套,同比下降3.9%,此次新政有望再次提振需求。2、近年一线城市地产成交回归主城区,改善房是主导,预计此次释放的购买力较大。目前,广州120平以上住房成交占比呈增长趋势,根据克而瑞数据,2023年,广州120平以上新房、二手房成交占比分别为27%、20%,比2021年分别提高4、5个百分点。此次大户型限购取消,除本地购买力外,也将有力促进外地户籍在广州购买120平以上住房,短期主城区中大户型销售或将提升。3、“租一买一”、“卖一买一”,有效降低购房成本,接近于完全放开限购和限贷政策,预计将有效刺激置换改善需求。广州限购区内居民把房屋都出租备案或挂牌销售,再买房就算首套首贷,将大幅降低购房成本。根据贝壳研究院数据,2024年1月,一线城市首套、二套房贷利率分别为4.13%、4.54%,此次新政创新的“租一买一”“卖一买一”将使改善需求购房利率大幅降低41个基点。但在刺激改善需求的同时,也可能造成二手房挂牌量短期上升。4、一线城市政策调控具有风向标意义,广州拉开一线城市放松限购的序幕,未来一线城市取消限购是大势所趋。从2023年经验看,广州一直是一线城市中最早推出各类放松政策的城市,8月30日,广州宣布“认房不认贷”;9月20日,广州放松非核心区域限购,同时放松非广州市户籍居民家庭获取购房资格社保/个税限制。未来上海、深圳、北京局部放松限购是大势所趋,房地产进入从防过热转向防过冷的阶段。从销售、投资等指标看房地产市场已超调,未来城市化、改善型、城市更新等还有很大空间,未来重点是促进软着陆,推出新模式,作为周期之母房地产稳则经济稳。当前楼市表现疲弱,不用担心取消限购引起市场迅速过热;中长期可考虑在市场企稳后,通过征收房地产税等税收机制调控市场,同时能为地方财政增加稳定税收来源,通过人地挂钩实现供求平衡,一举两得。二、多部门两日接连发声,房企融资环境有望改善2022年以来,中央陆续出台“金融16条”、“三支箭”等政策支持房企融资。截至2023年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5%,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5.4%,较2022年末下降0.5个百分点。近期多部门连续发声,再次强调金融政策支持房企融资,房企资金链紧张情况有望改善。1月25日,金管局表示:1)加快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2)指导金融机构落实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要求;3)做好个人住房贷款金融服务,优化首付比例、贷款利率等个人住房贷款政策;4)指导金融机构支持“三大工程”建设。1月26日,住建部召开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部署会,会议强调:1)加快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见效,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2)各地要以项目为对象、抓紧研究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精准有效支持合理融资需求。3)充分赋予城市房地产调控自主权,各城市可以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与此前相比,此次金管局、住建部提到的金融支持房企融资亮点包括:1、金融支持对象由房企转向项目,预计本月底前第一批项目名单落地后即可争取贷款,有利于精准纾困。此前,房地产融资机制更多以房企整体为支持对象,此次再次转向房地产项目,项目层面融资利好主体信用受影响但持有优质项目的房企,将更为精准的为出险房企纾困。此外,本月底落地,时间之快超出市场预期。2、重申因城施策,需求端政策尤其是限购政策有望迎来进一步边际放松。1月25日,金管局提出“支持各地城市政府和住建部门,因城施策进一步优化首付比例、贷款利率等个人住房贷款政策”,1月26日,住建部提出“赋予城市房地产调控自主权,各城市可以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两种提法均是对因城施策的重申,后续限购、首付比、贷款利率等针对需求端的政策或将继续边际放松。三、放松经营性物业贷款用途,盘活房企存量资产1月24日,央行、金管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细化了经营性物业贷的管理口径、期限、额度、用途等。包括三大亮点:1、拓宽经营性物业贷款资金用途,改善优质房企流动性。《通知》提出,2024年底前,对规范经营、发展前景良好的房企,资金用途可以不局限于所抵押的经营性物业,贷款可用于偿还该企业及其集团控股公司存量房地产领域相关贷款和公开市场债券。对优质房企流动性是重大利好,但对已出险、非正常经营的房企利好有限。2、明确70%抵押率上限,提高可贷额度,有望盘活存量资产。从近年经验看,经营性物业贷抵押率一般不高于50-60%。新政后,抵押率上限提升至70%,贷款额度有了提升空间,有利于增加房企融资规模。不过,贷款额度不只取决于评价估值单一维度,房企偿债能力等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是否能达到70%上限需要持续追踪银行落地情况。3、贷款期限有望延长至15年。根据以往经验,银行对经营性物业贷的规定是最长不超10年,本次通知规定最长不超15年,为贷款期限提供了明确依据。考虑到此次《通知》前,商业银行已经为房企提供经营性物业贷款,同时,房企获得经营性物业贷款的前提是拥有优质物业资产,因此,此次《通知》对经营性物业贷款的放松带来的新增贷款可能相对有限。四、未来三招可救地产:组建住房银行、全面取消限购、降息降准有三招可救当前地产,房地产是第一大支柱产业,房地产稳,则经济稳,就业稳,金融稳。1)组建住房银行,收购开发商的土地和商品房库存,用于租赁房保障房。开放商拿到资金限定必须进行保交楼,这样可以防止烂尾,坚决不能让购房者承担地产调整的风险,他们是无辜的和弱势群体。当前地方财政压力大,能力有限。房企回款有多余资金,可以用于拿地,土地财政就会恢复,地方债务压力就能缓解,基建有望回升。收购的库存商品房和土地用于租赁房保障房,有助于改善民生,本来开发商手里就有那么多库存,如果额外再新增供地用于租赁房,将导致巨大的浪费。2)当前是全面取消限购的良机。现在市场低迷,是取消限购的良机,发达国家对国内居民都没有限购措施,都是通过价格和税收调节,而不是人为的行政手段,违背市场经济。一二线市场如果活跃起来,可以通过多贡献土地财政、税费拉动经济增长。在当前行业持续低迷背景下,取消限购短期内不会引起市场迅速过热;中长期可考虑在市场企稳后,通过征收房地产税等税收机制调控市场,同时能为地方财政增加稳定税收来源,通过人地挂钩实现供求平衡,一举两得。3)降息,首套房存量房贷利率下调是善政,未来可以考虑降低二套房的存量房贷利率,降低居民的利息支出负担,然后通过降准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现在实际利率偏高,就业和收入压力大,应该大幅降低存量利率,之前降低了首套,社会反响很好,二套的也应该降低,这是善政。我们在业内提出了分析框架“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在此框架基础上提出“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关键是城市群战略、金融稳定、人地挂钩和房地产税”。用时间换空间,促进长期平稳健康发展。如果采取长短相结合措施,有望促进房地产软着陆,为中国经济复苏和就业贡献力量。添加助理领取专属研报
2024年1月30日
其他

中国人口形势报告2024

性别比持续改善,男性比女性多3097万,农村“剩男”和城市“大龄剩女”问题仍突出8
2024年1月19日
其他

关于组建住房银行的构想

文:任泽平团队导读组建住房银行有重要意义。短期,组建住房银行,收购开发商的土地和商品房库存,用于租赁房保障房,利于改善民生、去库存救优质房企、缓解财政压力、促进经济增长。长期,组建住房银行对实现行业健康平稳发展、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至关重要。发达国家怎么做住房银行?主要用来提供融资支持,有三种模式:1)以美日为代表的住房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通过资产证券化大幅提高房贷流动性、繁荣房贷二级市场;2)以德国为代表的住房自愿储蓄模式,最大特点是先存后贷,可以解决住房银行启动初期筹资难问题;3)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住房强制储蓄(公积金)模式,公积金封闭管理,缴存比例较自愿储蓄模式更高。发达国家如何处置烂尾楼?严格监管、由市场机制解决。发达国家有严格的预售资金监管机制,预售资金放在专门监管账户专款专用,防止开发商挪用。如果开发商烂尾,购房者预缴房款原路退回、不承担烂尾风险,烂尾楼处置由市场化机制解决。中国烂尾楼多由开发商资金断裂引起,烂尾后购房者面临资金难退、无房可住困境。因此,建立中国版住房银行,设立专项资金处置烂尾楼,有助于保交楼、改善市场预期、保障购房者权益。中国版住房银行的三大关键点是什么?1)制度基础是什么?住房公积金制度改建住房银行具备现实基础。2)钱从哪里来?前期靠中央财政,通过发专项债、公积金存量解决,后期可转向资产证券化模式,缓解财政压力。3)住房银行做什么?一,为符合条件的购房家庭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提供低息贷款,实现“住有所居”长期目标;二,设立专项资金,收购开发商的土地和商品房库存,用于租赁房保障房,改善民生、救优质房企、缓解财政压力,实现“保交楼”“去库存”短期目标。房地产是周期之母,十次危机九次地产,全球历史上大的经济危机大部分都跟地产有关,也只有地产能产生如此大的冲击。走到今天,房地产困局技术上还有解。以大局为重,办法总比困难多。相信经过实质有力措施,房地产一定能避免硬着陆,实现软着陆,为经济复苏和民生改善贡献力量。目录1
2024年1月8日
其他

任泽平年终演讲精华:点燃希望——2024中国经济十大预测

12月22日22:30,任泽平年终秀“点燃希望·乐观者前行——2024中国经济十大预测”圆满收官。泽平宏观、北京广播电视台、上海高净值研究院、北京时间等携手打造一场知识盛宴。抖音观看破千万,全网超两千万在线观看,亿级传播,登上今日头条、微博等热榜。精彩回看路径:“泽平宏观”视频号——直播回放*以下为任泽平博士在12月22日点燃希望年终秀的演讲精华整理: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是任泽平!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今天我们聚在这里,辞旧迎新,展望未来。2024年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将发生什么大变化?将给我们带来哪些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点燃希望—乐观者前行:2024中国经济十大预测。这些年,时代巨变,沧海桑田,我们很多人可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不同挑战,其实,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所以,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日子,在这个时刻,我想给大家打打气,和大家一起展望未来。在这里,我要感谢北京广播电视台、上海高净值研究院、中国飞鹤·爱本牛初乳、洋河·梦之蓝等合作伙伴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让我们一起点燃希望,看清2024。
2023年12月23日
其他

中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城市:2023

文:任泽平团队导读城市是现代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社会资源,国家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体现为城市或城市集群之间的竞争。40多年改革开放带动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中国城市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很多城市快速崛起,也有一些城市逐渐衰落或相对衰落。按照人随产业走、产业决定城市兴衰等基本逻辑,我们在《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2023》研究报告中对全国除港澳台外的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发展潜力进行客观排名,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南京、苏州、武汉、重庆位居前10名。从排名变动来看,南京超越苏州位居第七,南京近年来通过加大高技术投入力度、不断招才引智、积极开放交流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发展,而苏州的发展韧性仍较强。摘要NO1.北京: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1)北京集政治中心、创新中心、金融中心、国际交流中心、文化中心等优势于一身,未来将聚焦于发展首都核心功能。2)北京三产比重达到84%,金融、总部经济和科技创新成为三大名片。3)北京严控人口规模抬升生活成本、影响城市活力,但引导人口布局优化也有助于城市高质量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存。4)未来,北京将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城市,北京将从粗旷型扩张到精细化调整转型。NO2.上海:全球化的大上海,未来媲美纽约。1)上海已基本建成国际经济中心,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未来有望媲美纽约,成为主要的全球经济金融中心。2)上海以汽车、电子、金融为支柱,并培育了一批优秀的互联网企业。3)上海城市规划滞后,控人口降低城市活力,近年结构性放宽落户条件,引进高学历人才。4)未来,上海将继续坚持开放,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带动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NO3.深圳:乘改革开放之风、造创新活力之都。1)深圳乘改革开放之风腾飞,从1979年人均GDP仅为香港1/11到2018年GDP超过香港,成为活力四射的一线城市。2)深圳是引领全国的创新创意大都市,战略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3)深圳仍面临着发展空间不足、重点产业发展受限、产业发展缺乏基础研究支撑等问题。4)未来,深圳将携手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参与全球分工与合作,打造全球创新创意之都。NO4.广州:广东省的排头兵,省制造业的中坚力量。1)广州由华南中心升级为国家中心城市,GDP由1978年的全国第八上升到2015年的全国第三,之后被深圳超越。2)汽车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和石油化工制造业是广州的三大工业支柱产业。3)广州存在创新能力弱、金融业发展不足的问题,广州政府积极出台一系列政策,积极引导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4)广州将携手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参与全球分工与合作,建设活力全球城市。NO5.杭州:民营经济的“大本营”、全国领先的“数智城市”。1)杭州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近五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长三角第一。2)民营经济和数字经济是杭州的“金名片”。3)杭州产业布局逐步完善,制造业与服务业各具特色,积极完善轨道交通建设。4)未来杭州将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打造面向世界的创新高地。NO6.成都:新一线龙头,西部经济高地。1)成都2022年GDP超2万亿,占四川省的36.7%,连续8年在新一线城市排名中位居第一。2)电子为支柱产业;拥有中西部地区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的金融机构资源。3)成都与重庆作为西南双雄,存在广泛的竞合关系,汽车和电子产业发展竞争与合作并存。4)成都将全面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并携手重庆,合力打造西部经济高地。NO7.南京:六朝古都焕发新活力,打造“创新名城”。1)因地理和历史因素,南京是江苏和安徽之间的纽带,2022年人均GDP位居十大城市第五。2)南京以汽车、钢铁、电子、石化为支柱,积极培育新兴产业。3)长三角地区经济强市云集,与杭苏锡常等发达地市相比,南京辐射能力有限,人口集聚能力减弱。4)南京未来将以“创新名城、美丽古都”为城市发展愿景,携手长三角各城市打造世界级城市群。NO8.苏州:最强地级市,从“世界工厂”发展为“创新高地”。1)苏州先后经历乡镇工业崛起、外向型经济腾飞、开放型创新经济等发展阶段,成为地级市的“天花板”。2)苏州是“全球工业大市”,工业总产值仅低于深圳。3)苏州存在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4)未来苏州将发挥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作用,为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贡献力量。NO9.武汉:九省通衢,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1)武汉基本处于中国主要经济带的地理中心,2022年人均GDP近14万元,雄踞中部地区首位。2)从“钢城”到“车都”、“光谷”,目前武汉拥有钢铁及深加工、汽车、信息技术、医药等完整工业体系。3)武汉民营经济占比相对较低,民营经济活力不足。4)未来,武汉将挺起长江经济带脊梁,在全球范围内建设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家中心城市。NO10.重庆:西南双核之一,大重庆与小重庆。1)大重庆经济总量超2.9万亿,小重庆人均GDP约10.5万元,与成都相当。2)重庆以汽车和电子为支柱,二者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约40%,并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3)重庆仍面临科技创新实力不强的问题,应加速科技与产业融合,积极推动产业协调发展。4)重庆将加强发挥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作用,携手成都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目录1
2023年12月21日
其他

为什么韩国生育率全球倒数第一?

韩国应对措施不及预期原因:错过最佳时机、婚育观念转变、生育成本过高、性别不平等、工作时间长正文1
2023年11月30日
其他

即将到来的2024,你最关心的是?

时代瞬息万变、环境充满挑战。2023.12.22,上海,一起看趋势,抓机遇。参与投票赢好礼2023年是波浪式复苏的一年,一季度开门红、二季度经济脉冲式反弹消退、三季度政策密集发力、四季度稳增长;既有服务消费高增和基建的韧性,也存在地产和出口的乏力。新能源汽车、锂电持续爆发式增长,人工智能百米冲刺式前进,理性消费、悦己消费成为趋势,大健康产业势不可挡。在这个冬天,华为余承东再起航,Mate
2023年11月28日
其他

物价下降,政策空间打开

文:任泽平团队10月CPI同比下降0.2%,前值0%;PPI同比下降2.6%,前值降2.5%。1
2023年11月10日
其他

全球一线城市房价比较

文:任泽平团队导读我们已连续4年跟踪全球一线城市房价,全球核心城市的房产是投资者大类资产配置中一个重要选项,2021年我们发布的《长期抗通胀的三大硬通货》提到,人口流入的都市圈的房子为硬通货之一,在全球货币超发的时代,一线城市核心区域房产是少数能够跑赢印钞机的资产之一。我们选取纽约、伦敦等具有代表性的全球核心城市进行对比,在考虑持有成本后,以使用面积算,纽约、伦敦、东京市中心房价收入比分别为12、18、12,北上广深分别为55、46、35、32,纽约、伦敦、东京市中心租金回报率分别为2.5%、2.5%、2.1%,而北上广深分别为1.5%、1.8%、1.3%、1.0%。中国内地一线城市绝对房价、相对房价依然位居全球前列,全球前十大高房价城市,中国占一半。由于人口持续流入、土地供给严重不足、优质公共资源富集以及曾经流动性过剩,中国内地一二线城市房价并非由当地中位数收入人群决定,而是由全国高收入人群决定;加上中国居民收入统计不全、高储蓄率、高经济增速等情况,使得房价收入比、租金回报率不具备国际可比性。为了落实中央“房住不炒”,促进房地产长期健康发展,二次房改的关键是城市群战略、人地挂钩、金融稳定和房地产税。根据二十大报告,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相信通过稳楼市、住房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长短结合的措施,中国房地产有望实现软着陆和长期平稳健康发展。风险提示:部分地区数据缺失,国际数据统计存在偏差等。目录1
2023年10月10日
其他

中国住房存量研究报告

省级:东北地区套户比平均1.13,沪粤京5省套户比低于1.03.2
2023年10月5日
其他

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

文:任泽平团队智联招聘课题组专家导读我们已连续多年联合智联招聘推出人口类报告。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青年人才更是第一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随着人口红利消逝、人才价值日益凸显,前期我们和智联招聘联合推出《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报告,刻画了总体求职者流动趋势。本篇报告中,我们聚焦于95后人才,以期探索95后求职者的流动趋势。摘要解密95后求职人才特征:中国共有约2.6亿95后人口(1995-2009年出生人群,现为12-26岁),劳动年龄的95后人口约2亿人(16-26岁),占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的22.7%。智联招聘拥有约2.9亿用户,月均活跃用户数约4632万;其中近9成为专科及以上学历,远超全国就业人口总体的22.1%。在求职人才中,约52%为16-27岁人才,即本文所指的95后人才;在95后人才中,约50%为跨城求职者,即现居住城市和简历投向城市不同,这一比例较全国总体求职者中跨城求职比例(40%)更高。本文使用智联招聘统计的总体及95后人才求职行为数据情况进行对比,试图探究95后求职人才特征及流动趋势。从性别看,95后女性求职占比相对总体更高,95后异地求职者中,50%为女性,高于全国总体的42%;从学历看,54%的95后流动人才为本科及以上学历,低于总体的56%;从工资看,95后为职场新人,工资水平低,流动人才中月收入6K以下占69.3%,远高于总体的51.9%;从行业看,95后更多分布在新兴行业,其流动人才在IT行业占比为24.0%,高于总体的18.7%,而在地产、制造业合计占比25.1%,明显低于总体的33.3%。榜单概览:京深沪居前。1)中国最具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强:京深沪居前。95后年轻人才生长于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生活富足,更倾向工作发展和享受生活的平衡,选择就业城市不仅关注薪资,还关注创新环境和文娱产业发展情况。基于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人均可支配收入、每万人专利授权数量和每百万人电影院数量作为外部指标,叠加智联招聘提供的95后人才流入占比、95后人才净流入占比、95后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95后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四个内部指标构建95后人才吸引力指数。从结果看,北京、深圳、上海位居前三,广州、杭州、南京、苏州、成都、武汉、佛山位居前十。2)细分指标解读:一二线城市吸引高学历人才、粤苏创新活力高。观察各分指标排名靠前的城市,在高学历方面,一线城市及成都、南京、杭州等强二线城市排名靠前;在收入方面,京沪及长三角区域城市更有优势;在创新方面,粤苏两地城市创新活力较强,深圳创新活力突出;在文娱方面,旅游城市三亚、拉萨排名靠前,带动整体指数排名跻身前50名。人才流动趋势:95后更向往发达城市,一二线城市人才集聚、三四线人才流出。分地区看,95后人才向东部集聚更明显,人才净流入占比为17.9%,明显高于总体求职者的12.9%。分线看,95后更向往一、二线城市,一二线城市95后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9.1%、3.4%,远高于总体的5.4%、0.4%。分城市群看,95后更倾向往五大城市群集聚,合计净流入占比为14.3%,远高于总体的10.2%,其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95后人才集聚,成渝和长江中游净流出。重点城市:95后在一线城市之间、城市群内流动为主流。1)一线城市:对95后聚集程度更高,95后人才净流入占比基本高于总体;95后人才从北京净流向上海、从广州净流向深圳,主因上海落户条件相对宽松、深圳经济发展潜力和创新动力高于广州。2)二线城市:南京、苏州对95后人才集聚程度更高,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高出总体0.1、0.2个百分点;95后人才更多在长三角、珠三角、川渝经济带等城市群内部流动,此外由于武汉地处主要经济带中心、九省通衢,其人才来源地丰富,前十大流入城市来自9个不同省级行政单位。启示:一是充分尊重人口和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和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各地比较优势顺势而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二是进一步深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人口自由迁徙的枷锁;三是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推动完善产业结构和公共服务、交通设施等布局,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风险提示:样本偏差;简历投递与实际人才流动存在一定出入。目录1
2023年10月3日
其他

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

文:任泽平团队智联招聘课题组专家导读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人才更是第一资源。我们在前期系列报告中提出“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的逻辑,指出人口正持续向大城市及大都市圈集聚。随着人口红利消逝、人才价值日益凸显,我们已经连续多年与智联招聘合作,推出“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以期准确把握人才流动特点、持续跟踪人才流动趋势。2022年中国人口总量出现一定程度下降,但人才流动分化趋势明显。摘要数据说明:智联招聘拥有3.21亿+职场人用户,月活跃用户数5127万+;其中约8成为专科及以上学历,远超全国就业人口总体的22.1%。在求职者中,约四成为流动跨城求职者。2022年流动人才特征逐渐恢复至2019年水平。从性别看,2022年流动人才中男性占56%,高于求职总体的53%,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年龄看,流动人才中18-30岁人才占比66.9%,高于求职总体的61.1%,30岁以下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学历看,流动人才中52%为本科及以上学历,高于求职总体的45%,高学历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工资水平看,流动人才中30%月收入为8K以上,高于求职总体的28%,收入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行业看,流动人才中50%分布在IT互联网、房地产、制造业行业,其中由于房地产行业处于调整期等,人才异地求职比例较2021年明显增高。榜单概览:京沪深居前三,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1)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百强东部城市占比超七成。从结果看,2022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成都、苏州、武汉、无锡位居前十。2022年应届生、硕士及以上人才将简历投向一线城市的占比为20.7%、26.8%,均高于流动人才流向一线城市占比,应届生和硕士及以上人才倾向往一二线城市集聚,尤其是硕士及以上人才更倾向往一线城市集聚。2)人才流动趋势:一线城市、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高能级城市人才跨区流动性上升。分地区看,得益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较高的战略定位,东部人才持续集聚,中部、西部、东北持续净流出。分线看,2022年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5.3%、-0.5%、-0.5%、-4.3%,一线人才聚集放缓,二线人才小幅流出、三四线持续流出。分城市群看,超6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2022年长三角、珠三角人才持续集聚,京津冀人才转为净流入,成渝、长江中游人才持续净流出。重点城市:京沪苏人才净流入占比上升,城市群内人才流动为主流。1)一线城市:北京人才净流入占比上升、沪深广占比小幅下降。北京前期因严控人口、疏解产业,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下降,直至2020年有所回升,2022年继续创新高,主因收入水平较高、人才引进政策放宽等;上海2022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全国第一,主因上海新经济促进政策初见成效、落户政策放宽等;深圳虽然2022年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但人才依旧净流入,人才集聚明显,主因经济发展速度快、创新发展水平高、引才留才能力强等;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流出目标城市的第1位;广州近年人才净流入且稳定,主因广州经济发展速度快、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2)二线城市:苏人才净流入且占比呈上升趋势、宁锡人才净流入且占比稳定。杭州2019-2022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始终为正,人才吸引力排名稳居前列,主因杭州电商等产业发展迅速且平均薪酬超越广州在重点城市中位列第四;南京2018-2022年人才净流入始终为正且较稳定,主因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且南京“宁聚计划”实施、落户政策宽松;成都2022年人才流动情况恢复至2019年水平;苏州2018-2022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呈上升趋势,主要得益于苏州经济实力雄厚、2022年GDP居全国第六,同时离上海最近、区位优势明显;武汉2022年保持人才净流入趋势,主因“学子留汉”政策实施效果好,落户门槛宽松;无锡2018-2022年人才净流入占比较稳定,人才流入主因是与同梯队城市相比,无锡工资较高,且生活成本相对较小。风险提示:样本偏差;简历投递与实际人才流动存在一定出入。目录1
2023年10月2日
经济

美国还会加息吗?

文:任泽平团队9月美联储暂停加息,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5.25%-5.50%。会议释放鹰派信号,高利率可能维持更久时间。本轮美联储已加息11次、525bp,联邦基金利率创22年来新高。长期高利率引发资本回流,何时降息成为全球市场主要关注点。全球经济五大关键点:1)9月美联储释放鹰派信号,2023年再加息一次,2024年降息预期由四次降至两次。此前美联储提出“更高的利率,维持更久的时间”,可能意味着加息周期从“更高”向“更久”转变。鹰派的底气来自于经济韧性和通胀反弹,未来转向降息的关键变量在于核心通胀的顺利回归。2)美国劳动力市场全面降温,但尚无衰退迹象。劳动力供给增加,需求下降,失业率上升,薪资增速放缓,都有助于劳动力市场再平衡。需求侧,高利率压制地产销售和投资放缓,核心零售消费增长。财政刺激下,制造业投资高增,是近期支撑美国经济主要力量。3)能源价格上涨,高基数消退,美国通胀有所反弹。核心通胀延续去通胀势头,核心商品、房租、二手车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回落。4)欧央行或已完成最后一次加息,高利率对经济的压制已经较为明显。9月欧央行超预期加息25bp,此轮欧央行加息10次、450bp。欧元区内各国PMI已经持续处于深度收缩区间,德国8月制造业PMI录得39.1%,连续第二个月处于40%以下,连续第14个月处于收缩区间。5)中国经济政策底、叠加经济短周期底部,降准降息周期开启。8月经济低位筑底,工业生产、投资、消费、社融、物价、PMI等均不同程度回升。但房地产销售和出口仍拖累总需求,扩大内需是当务之急。可考虑推出10万亿扩大内需复苏经济计划,其中发放3万亿消费券;推出以新基建、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引领的大规模基建计划,规模7万亿以上。6)美国高利率维持更长时间,全球美元流动性将持续收紧。短期资产价格或出现调整,美元继续维持强势,商品短期受能源供应收紧脉冲,美债易上难下,美股震荡回调。国内资产方面,A股在前期政策提振后,转向经济基本面修复逻辑,可以期待;客观看待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波动,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稳中有升。1
2023年9月24日
房地产新闻

房地产税立法暂缓,未来还征收吗?

文:任泽平团队9月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对外公布,备受关注的房地产税立法修订并未出现在本次立法规划中。这意味着房地产税立法暂缓,未来还征收吗?一、短期:经济处于筑底期,房地产还未走出困境,不具备房地产税征收条件短期看,我们认为,当前经济处于筑底期,房地产市场还未走出困境,不具备房地产税征收条件,房地产税试点暂缓,服从全力拼经济的大局。8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同比-24.0%和-23.7%,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同比-26.1%,降幅扩大。近期政策面好消息频出,继货币政策降息、活跃资本市场系列措施之后,楼市重磅利好组合拳出台。除认房不认贷、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首套二套最低首付比政策下限统一等,最近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取消限购行列,例如,南京、苏州、武汉、郑州、青岛、济南、厦门、大连等,广州也优化了住房限购和增值税免税年限等。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力度为过去十年之最,真金白银,诚意满满。若后续各地尽快落实有力的稳楼市政策、加大力度取消限制性措施、房企加速推盘以及居民购房信心逐步恢复,金九银十或将迎来结构性行情。我们在专著《房地产大趋势》中指出,区域分化是未来房地产市场最大特征,大城市群都市圈人口人才流入的核心城市、“产业+地段”的优质板块、改善型住房或将率先回暖。二、长期:土地财政向房地产税转型是大势所趋地方财政吃紧,完善地方主体税,增加地方稳定的税收来源。在美国,地方的主体税是房地产税、消费税和个人所得税。当前我国地方收入压力大,主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监管趋严和房地产市场不景气。随着房地产大开发时代渐进尾声,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存量房时代到来,从土地财政向房地产税转型是大势所趋。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2年我国常住人口口径的城镇化率为65.2%,考虑到2.86亿农民工在农村留守的家属(其中,外出农民工16959万人,本地农民工11601万人),如果能够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国宽口径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75%左右,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普遍在80%-90%之间,快速城镇化阶段渐进尾声,土地财政难以为继。根据我们测算,土地加税收成本占房价的6成左右。根据财政部数据,2020年地方政府与房地产相关收入总额:10.4万亿,其中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8.4万亿,5个房地产特有税种税收合计1.97万亿。2012-2020年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由20.0%增至30.4%。2012-2020年土地出让收入和房地产专项税合计占地方财政收入从27.1%升至37.6%。三、未来房地产税可能会怎么征收?从税源看,未来试点地区,可能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以及部分区域中心城市。或采取热点城市试点方式,除了技术难度下降之外,还有就是复杂性下降,根据美国、韩国、英国等经验,不动产实名制和金融实名制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础,既是经济改革也是政治改革。试点需循序渐进,设定一定的抵扣面积,对于低收入、刚需等家庭需减轻或免除其税收负担,所以扣除抵扣面积以后,对大部分刚需家庭影响不大,但对于投机炒房的多套房和豪宅的征税力度可能较大。从课税对象看,以存量房为基础征税的可能性较大。此前上海与重庆试点效果未达预期的原因之一是其课税对象范围过小,上海仅对新购住宅征税,重庆仅对高端住宅征税。随着一二线城市进入存量房时代,增量住宅增速放缓,课税对象将以存量房为基础。从课税依据看,预计我国房地产税试点将以市场评估价值为征税基础。基于发达国家、上海重庆方案的经验,有以虚拟租金或市场评估价值为征税基础两种方式,预计我国房地产税试点将以市场评估价值为征税基础,并且根据家庭成员人数、抚养负担、生育状况、特殊群体等给予抵扣面积或税收优惠。从税率看,可能由国务院划定税率范围、各地因城施策确定差异化税率,且整体税率不会太高。根据发达国家及上海重庆经验,房地产税率主要采取累进税率、平均税率方式,且税率较低。此前上海重庆分别采用0.4%、0.6%两档和0.5%、1%、1.2%三档税率,预计试点城市将因城施策,税率一开始不会太高。从税收优惠看,可能采取首套免征和免征面积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对刚需及特殊群体免征。此前上海试点方案的免征面积是人均居住面积的2倍。四、未来若征收房地产税,对市场影响取决于各地供求关系征收房地产税后,对人口流入、商品房供不应求的地区,虽然短期有冲击,但可能会通过房价或租金进行转嫁;对人口流出、商品房过剩的地区,是雪上加霜。随着我国置业人群及人口总量依次见顶回落、住房存量基本平衡,房地产市场进入“结构分化”期,不同区域楼市表现也不尽相同。根据国际经验,在供不应求和货币超发的情况下,税负可以转嫁,反之则无法转嫁甚至增加区域市场压力。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根据我们的研究,未来中国人口将向都市圈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城市集聚,人口流入和流出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将出现明显分化,这在美国、日本等均发生过(参考《中国人口大迁移》《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根据我们《中国住房存量报告:2021》测算,2020年中国城镇住房套户比为1.09,一线、二线、三四线城市分别为0.97、1.08、1.12,中国住房整体已经静态平衡,但是区域供求差异极大,随着人口往都市圈城市群流入,未来仍面临住房短缺现象,但东北、西北以及非都市圈城市群的低能级城市,由于人口外迁严重,不仅已经出现供给过剩,而且未来过剩程度还将加深。五、他山之石,美国、英国、日本如何征收房地产税各国房产税形式多样,政策不一。从计税基础看,主要有两种:一是以虚拟租金为征税基础;二是以评估价值为征税基础。从税率看,发达国家主要采用累进税率和平均税率。从税收优惠看,发达国家主要采用税额抵扣、延迟纳税、减税、设置起征点等方式。1)美国土地、房屋一体化征税,房地产税以评估价值为计税基础,评估价值与市场价值接近,税率通过地方政府“以支定收”确定。美国对土地、房屋实行一体化征税模式,通常由郡政府统一征收,然后划转到相应部门。房地产税=评估价值×评估率×名义税率。从计税基础看,美国以评估价值为计税依据,评估价值和市场价值较为接近;有些州并不对评估价值进行全额征收,而是设置评估率,用以调节不同类型房产的实际税率。从税率看,美国通过“以支定收”确定税率,地方政府根据财政预算支出与收入、房地产评估价值和评估率确定税率。从税收优惠看,美国通过税额抵扣、延迟纳税的方式给予刚需、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群体税收优惠。2)英国房产税起源于十七世纪中期英格兰的“炉灶税”,即以一户所拥有的炉灶数量作为征税对象的税种,用于为贫民提供救济。住房保有环节征收市政税,税基由评估机构评估房屋价值,分为八或九个等级。1662年英国按家中炉灶数目征收炉灶税,1989年每人按年定额课征的社区费的多次调整,税基经历炉灶数目、窗户数目、租赁价值等多次变化。英格兰、苏格兰与北爱尔兰将每个住宅在1991年4月的房屋价值分为A-H八个等级,威尔士按照2003年的房屋价值分为A-I九个等级,后续建成房屋按照这两个基期的价格进行分类。2018年英格兰与威尔士A-I等级房屋分别占比24%、20%、22%、15%、10%、5%、4%、1%与0%,税率以D级住宅为基准,实行定额税收,税额累进。英国“以支定收”确定D级住宅纳税额,市政税作为地方税种,由各地区政府根据当年财政预算的支出缺口决定该地区D级住宅的课税额,通过控制政府支出以限定住房税应纳税额,有效平衡了财政需求与纳税人之间的税负关系。现今英国住房财产税是地方政府的重要税收的收入来源,主要用于英国地方政府的公共事业开支。据英国统计局统计,2020财年,英格兰市政税合计征收322亿英镑,占地方政府全部财政收入的29%。3)日本对保有环节征收固定资产税和都市计划税,以评估价值为税基,评估价值小于市场价值,设置“负担率”调节机制。日本市町村政府每年向土地和房产所有者征收固定资产税和都市计划税。从计税基础看,固定资产税与都市计划税税基相同,均为房屋或土地评估价值,每3年评估一次,土地评估价值一般为上一年土地公示价格的70%。设置“负担率”调节机制,避免地价大幅波动带来额外的税收压力。从税率看,由中央政府设置基准税率,地方政府在此基础上调整。固定资产税基准税率长期保持在1.4%,都市计划税税率在0.2%-0.3%。从税收优惠看,日本以设置起征点作为税收优惠方式,对评估价值低于30万日元的土地和20万日元的房屋免税。参考文献:1、《中国人口大迁移报告:2021》2、《中国住房存量报告:2021》3、《全球历次房地产大泡沫:催生、疯狂、崩溃及启示》4、《全球房价大趋势:2021》5、《中国住房市值报告:2021》6、《全球一线城市房价比较:2021》7、《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95后人才去哪了?》8、《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9、《长沙房地产为什么调控得好?》10、《重庆房地产为什么调控得好?》
2023年9月22日
其他

关于提振市场信心的十条建议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位卑未敢忘忧国。信心比黄金重要。近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货币政策降息、活跃资本市场、优化调整房地产调控、一揽子化债等,起到了积极作用,市场信心有所改善,但推动股市楼市繁荣和经济复苏仍任重道远。建议:1、推出10万亿扩大内需复苏经济计划,其中发放3万亿消费券,以数字人民币形式,居民消费100元可以抵扣30-50元消费券,消费起来以后,就会带动企业生产和投资,整个国民经济循环就活了。对于家庭有抚养老人、孩子的家庭加大支持消费券力度,降低生育养育成本。2、推出以新基建、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引领的大规模基建计划,规模7万亿以上,由特别国债作为主要资金来源,地方配套以土地作为抵押融资。在内外需收缩背景下,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是当务之急。大规模新基建投资短期有助于扩内需、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打造中国经济新产业、新引擎。3、货币政策持续降准降息,直到经济强劲复苏为止,彻底扭转预期,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在总需求不足、物价低位的情况下,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不会引发通胀,如果引导资金流入新基建、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还有助于改善中国的供给结构和产业创新。4、除了印花税还有调降空间,对于破发、破净、不分红、圈钱、割韭菜的上市公司,不仅暂时限制减持,直接限制3-5年不得减持,直到实控人把公司经营好,为投资者创造价值为止。优胜劣汰,赏善罚恶,有助于真正保护投资者、提振投资者信心。实行IPO业务全链条相关机构和个人终身追责,打击财务造假欺骗投资者。大小非减持金额不得超过分红金额,没有分红不准减持,对市场的抽血不能超过对市场的贡献。5、鼓励长期价值投资,机构投资者带头入市,以后资本市场应该先做好投资者保护、上市公司分红、信息披露等基础制度改革,打好基础,强身健体。有些技术创新层面的措施要稳妥推进,2015年的杠杆融资、现在的量化交易,我们都付出了巨大代价,即使在美国,量化交易带来的一致化趋同多次导致市场熔断甚至股灾。建议规范限制A股量化交易,在完善之前可以考虑暂停量化交易一段时间,尤其在当下市场低迷、国家要活跃资本市场之际。原因很简单,量化交易利用了散户所不具备的信息优势、融券优势、交易优势、大规模操纵个股优势等等,降维收割散户,不仅不为市场创造价值,还抽血A股。量化交易现在已经沦为一把大型镰刀,收割大量弱小的散户股民,对A股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非常不利于广大投资者保护。6、建立平准基金,市场如果跌破关键点位,入场救市,起中流砥柱、定海神针作用。7、推出大规模SPV一揽子化债,中国版QE,一揽子解决地方政府债务,为地方基建投资打开空间,清理地方政府拖欠企业的工程款等债务,也是救活企业,同时打击工程腐败。8、全面放松杭州、南京、苏州、成都、西安、合肥、厦门等二线城市楼市限购,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可以考虑先放松郊区的限购,顺应人口往都市圈流入的基本规律,按照城市群战略,实施人地挂钩。全面取消限价、限售等此前市场过热时期的紧缩措施,回归市场化。9、加强民营经济产权保护,加强法治,适当约束地方政府对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正常经营的干预,将更多领域向民企、外企开放,实施负面清单制,“法无禁止即可为”,提升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安全感以及对未来的信心。10、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东方不亮西方亮,把朋友搞得多多的,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加大对新兴市场的经贸合作力度,鼓励企业走出去。应对外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贸易保护主义逆风,内部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房地产长周期拐点、要素驱动转型创新驱动等一系列挑战,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放水养鱼,减轻税负,无为而治。如果全力拼经济,采取一系列务实有力的措施,一定能提振投资者信心,活跃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推动中国经济走向复苏。时间站在我们这边,在国际丛林法则里,所有人都希望与胜利者为伍,所以发展壮大自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内圣外王。
2023年9月13日
其他

是该全力拼经济了,一鼓作气

文:任泽平团队8月制造业PMI为49.7%,前值49.3%;非制造业PMI为51.0%,前值51.5%。一、是该全力拼经济了,经济低位企稳8月制造业PMI仍处荣枯线下,房地产和出口下滑仍是当前经济两大拖累项,全力拼经济进入关键期。但也出现积极变化:政策全面转向友好;工业库存周期进入去库尾声,量价均有改善。经济低位企稳筑底,随着股市、楼市、货币政策等利好频出,如果全力拼经济,经济有望筑底复苏。现在处于全力拼经济关键期,不可松懈,一鼓作气,后期政策核心在于降准降息、稳汇率、房地产放松限购限价、民企支持政策、财政政策积极发力等。符合724二季度会议总基调“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8月经济呈现以下特征:第一,724政策底出现,近期政策加码。活跃资本市场重磅政策落地,降印花税、减持新规、优化IPO和再融资等信号意义明显;1年期LPR、存量房贷利率下调,意味着新一轮降息周期开启;各省市“认房不用认贷”政策逐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逐步落地,防风险、促投资;专项债力争在9月底发行完毕,10月底前使用完毕,研究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松绑楼市的降低存量房贷利率、降低首付比、降低房贷利率等政策频出。第二,情绪底即将到来,市场信心提振,预期扩张。8月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5.6%,较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非制造业业务活动预期为58.2%;其中,建筑业、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为60.3%和57.8%。第三,工业库存周期进入去库尾声,量价均改善。8月制造业产需景气扩张,采购量上升;8月生产指数51.9%,连续三个月景气扩张;新订单指数50.2%,较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重回景气扩张;采购量指数50.5%,较上月上升1.0个百分点。8月工业品价格同比降幅将延续收窄;8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56.5%和52.0%,比上月回升4.1和3.4个百分点。第四,房地产市场疲软、超跌,利好政策频出,但传导到市场仍需时间,关键在风险化解和信心提振。8月房地产经营状况和订单指数分别为42.4%和39.8%,较上月变动-1.3和1.5个百分点。8月前30日,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套数和面积同比分别为-27.5%和-25.8%;分别较上月上升2.0和1.0个百分点。第五,基建景气回升,资金和项目审批有望加快。8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8%,较上月回升2.6个百分点,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8.6%,较上月上升4.6个百分点。财政部表示“今年新增专项债券力争在9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券资金力争在10月底前使用完毕,研究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第六,海外经济持续下行,全球贸易疲软,拖累中国出口。8月中国新出口订单指数46.7%。8月美国、欧元区、德国制造业PMI分别为47.0%、43.7%和39.1%,韩国前20日出口同比-16.5%;越南出口同比-3.0%。第七,就业、中小企业等低位。8月制造业和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分别为48.0%和46.8%;大、中、小企业PMI50.8%、49.6%和47.7%。二季度会议提到,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中国经济潜力大,如果采取实质有力快速的措施,全力拼经济,有望步入复苏通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二、产需改善,但外需仍疲软8月制造业PMI为49.7%,比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收缩放缓、仍处于荣枯线下。第一,8月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1.9%和50.2%,比7月上升1.7和0.7个百分点。从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汽车等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高于53.0%。第二,出口订单、在手订单继续收缩,欧美经济体需求下滑影响持续显现。8月新出口订单、在手订单指数为46.7%和45.9%,比7月上升0.4和0.5个百分点。8月美国Markit制造业PMI为47.0%,欧元区制造业PMI为43.7%,德国制造业PMI为39.1%,连续十四个月位于收缩区间。全球贸易延续疲软,8月韩国前20日出口同比-16.5%;越南出口同比-3.0%。第三,主动去库存阶段,名义库存去化至较低水平,采购量和价格持续改善。2022年4月工业企业开始主动去库存,产成品存货从20.0%降至2023年7月的1.6%,已进入历史低位区间。原材料库存、采购量和供应商配送时间分别为48.4%、50.5%和51.6%,较上月回升0.2、1.0和1.1个百分点。第四,企业信心增强,经营预期改善。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5.6%,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从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汽车等行业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三、价格回升8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56.5%和52.0%,比上月上升4.1和3.4个百分点。从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等行业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处于60.0%以上。大宗商品价格环比上涨。截至8月31日,美元指数为103.2,较7月增加1.7;南华工业品指数、CRB商品价格指数环比分别为3.5%和2.0%。俄罗斯和沙特等国减产石油、季节性消费旺盛推升油价。截至8月31日,英国布伦特Dtd、OPEC一揽子原油价格环比均增加7.6%,较上月变动0.44和-0.2个百分点。地产政策释放利好,情绪提振,焦煤焦炭价格环比上升。截至8月30日,焦煤、焦炭环比分别上升3.2%和0.8%。动力煤方面,库存高位、供给充足、气温下降需求放缓推动动力煤价格下跌。夏季高温接近尾声、电厂日耗高位回落,电厂库存处高温,三峡水库出库流量大幅增加、水电增发,短期煤价低位震荡运行。截至8月30日,黄骅港动力煤环比下降3.6%,较上月下降11.1个百分点。钢价下跌。截至8月31日,247家钢厂盈利率环比下降97.9%,粗钢、线材、螺纹钢产量环比分别下降1.1%、1.2%和3.9%。截至8月30日,热轧板、HRB400
2023年9月2日
其他

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要来了!

文:任泽平团队摘要大家期盼已久的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即将落地,为那些率先实行的银行点赞,这是善政。(《是该下调存量房贷利率了》)2023年以来,存量与新增房贷利差大,居民收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居民提前还贷现象大幅增加,调降存量房贷利率呼声高涨。由于利率持续下行,几年前的存量房贷利率和当前的利率差距在20%以上。7月14日,央行表示,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与借款人自主协商变更合同约定,或者是新发放贷款置换原来的存量贷款。8月4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导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8月21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LPR报价:1年期降10bp,5年期利率维持不变。降短期不降长期LPR利率,缓解银行息差压力,打开存量房贷利率调降的空间。近期多家银行表态将调整存量房地产利率。交通银行召开个人住房贷款存量利率调整项目启动会,将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纳入工作日程。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也公开表示,针对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已制定预案,兼顾银行业务发展、“因城施策”和公平性等多方面因素。此外,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华夏银行等纷纷做出最新表态,密切关注监管指导和市场动向,推进后续相关工作的开展。下调存量房贷利率必要性上升,有助于帮助居民减轻还贷压力,度过暂时的困难,对银行而言可减少提前还贷造成的利息损失,同时有助于银行留存优质客户。存量房贷利率如何降?1)直接方式是变更合同条款,间接方式是“以新换旧”。存量利率调整幅度、是否可跨行“转按揭”等仍待具体方案出台。2)根据2008年经验,从政策提出到银行落地仍需一段时间。3)个人房贷占比小、净息差较大的银行受影响小,更可能先试先行。建议加快出台方案及细则,调降存量房贷利率。同时,对调降存量房贷利率的银行给予政策激励,如定向降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补贴等。要下雨了,货币政策、房地产政策、资本市场政策全面转向友好,未来将逐步加码,提振市场信心,是该全力拼经济了。正文一、
2023年8月31日
其他

真金白银生育补贴才能提升生育率:国际经验

文:任泽平团队导读近年来,完善生育支持体系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其中生育补贴能够直接降低家庭的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是生育支持政策的重要部分。2022年10月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自放开三孩政策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地方拿出真金白银来鼓励生育,但目前看补贴力度仍不足,低于大部分欧洲国家,不足以扭转生育率不断下降的趋势。根据国际经验,西方发达国家较早进入少子化社会,为鼓励生育、保持人口正常更替水平,大部分国家的通用做法是将生育支持政策纳入家庭政策。其中,生育补贴是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家庭政策工具,能够降低家庭的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提振生育水平,那么生育补贴具体效果如何?国际上生育补贴的经验有哪些?本文将重点进行分析。核心观点生育补贴是减轻生育成本的家庭政策工具。根据生育理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由于生育成本过高等原因,家庭实际生育水平低于意愿生育水平,产生“生育赤字”。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我国育龄人群生育意愿是1.6,实际生育水平是1.1,“生育赤字”明显存在。生育补贴可以补偿家庭生育成本,减轻家庭生育负担,缩小“生育赤字”、提升生育意愿。国际上生育补贴的效果如何?整体看,北欧国家家庭福利支出占比普遍高于南欧和亚洲其他发达国家,生育率也相对较高,2021年北欧、南欧、东亚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58、1.33、1.17。21世纪后全球总和生育率降幅放缓,各国生育率变动情况出现分化,主要由于家庭福利政策不同。其中法国、瑞典等国家的家庭福利支出占比高、生育率维持高位,而日本、韩国等近年不断提高补贴水平,但福利支出占比仍低于OECD平均值、陷入“低生育陷阱”,德国、瑞士等国家近年开始学习“北欧”国家福利政策、福利支出占比提升至OECD平均水平以上,成功跨过“低生育陷阱”。1)法国:较早开始鼓励生育,家庭补贴政策不断完善,总和生育率位居发达国家前列。法国早在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之前就开始鼓励生育,生育补贴会根据家庭收入、孩子数量有所区分。2019年法国的家庭福利支出占GDP比重为3.44%、在OECD国家中居首,家庭现金福利支出占比1.34%,在OECD国家中处于中上水平,近年生育率仍维持在1.8左右,在OECD国家中处于领先。2)日本:生育政策转变不及时,近年生育补贴金额不断增加、但补贴力度仍不如北欧国家,已陷入“低生育陷阱”。日本错过了调整生育政策的最佳时期,总和生育率降至1.5左右才开始鼓励生育,且支持力度相对较弱。根据OECD数据,2019年日本家庭福利支出占GDP比重为1.95%,低于OECD平均值的2.29%,其中现金福利支出占比0.66%,远低于平均值1.12%。根据估算,日本育儿补贴仅可覆盖抚养0-18岁孩子成本约10%。目前,日本陷入“低生育陷阱”、积重难返,2022年总和生育率跌破1.3。3)德国:2007年开始学习“北欧模式”,生育补贴不断升级,总和生育率提升至1.5以上、成功跨越“低生育陷阱”。2000-2019年,德国家庭福利支出占GDP比重从2.1%增至3.2%(高于OECD平均值的2.29%),期间家庭现金福利支出占比一直高于1%;2007年,德国开始向北欧学习,提升夫妻领取生育津贴的灵活性;根据估算,德国儿童福利金可覆盖抚养0-18岁孩子成本约36.5%。2006-2016年,总和生育率从1.3增至1.6,成功跨过“低生育陷阱”,此后一直维持1.5以上。4)美国:补贴主要以保障中低收入家庭为主,家庭福利占比在OECD国家中倒数,近年生育率明显下降。美国主要通过市场来满足家庭福利需求,政府主要发挥补缺功能、保障低收入群体福利,根据OECD数据,2019年美国家庭福利支出占GDP比重为1.04%,现金支出占比为0.06%,分别在OECD国家中排倒数第4、第1,近年生育率明显下降,2007年从更替水平2.1降至2021年的1.7。根据国际经验,由于中国生育率过低,真金白银生育补贴才能提升生育率,加大生育补贴力度,短期有助于提振消费和扩大内需,长期有助于提升生育率和经济活力。目录1
2023年8月15日
其他

存量房贷利率是该下调了

文:任泽平团队摘要2023年以来,存量与新增房贷利差大,居民收入就业形势严峻,居民提前还贷现象增加,调降存量房贷利率呼声高涨。7月14日,央行表示,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与借款人自主协商变更合同约定,或者是新发放贷款置换原来的存量贷款。下调存量房贷利率必要性上升,有助于帮助居民减轻还贷压力,度过暂时的困难,对银行而言可减少提前还贷造成的利息损失,同时有助于银行留存优质客户。由于利率持续下行,几年前的存量房贷利率和当前的利率差距在20%以上。存量房贷利率可能如何降?1)直接方式是变更合同条款,间接方式是“以新换旧”。存量利率调整幅度、是否可跨行“转按揭”等仍待具体方案出台。2)根据2008年经验,从政策提出到银行落地仍需一段时间。3)个人房贷占比小、净息差较大的银行受影响小,更可能先试先行。建议加快出台方案及细则,调降存量房贷利率。同时,对调降存量房贷利率的银行给予政策激励,如定向降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补贴等。正文一、
2023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