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平宏观

其他

任泽平年终演讲精华:点燃希望——2024中国经济十大预测

12月22日22:30,任泽平年终秀“点燃希望·乐观者前行——2024中国经济十大预测”圆满收官。泽平宏观、北京广播电视台、上海高净值研究院、北京时间等携手打造一场知识盛宴。抖音观看破千万,全网超两千万在线观看,亿级传播,登上今日头条、微博等热榜。精彩回看路径:“泽平宏观”视频号——直播回放*以下为任泽平博士在12月22日点燃希望年终秀的演讲精华整理: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是任泽平!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今天我们聚在这里,辞旧迎新,展望未来。2024年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将发生什么大变化?将给我们带来哪些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点燃希望—乐观者前行:2024中国经济十大预测。这些年,时代巨变,沧海桑田,我们很多人可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不同挑战,其实,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所以,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日子,在这个时刻,我想给大家打打气,和大家一起展望未来。在这里,我要感谢北京广播电视台、上海高净值研究院、中国飞鹤·爱本牛初乳、洋河·梦之蓝等合作伙伴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让我们一起点燃希望,看清2024。
2023年12月23日
其他

物价下降,政策空间打开

文:任泽平团队10月CPI同比下降0.2%,前值0%;PPI同比下降2.6%,前值降2.5%。1
2023年11月10日
其他

全球一线城市房价比较

文:任泽平团队导读我们已连续4年跟踪全球一线城市房价,全球核心城市的房产是投资者大类资产配置中一个重要选项,2021年我们发布的《长期抗通胀的三大硬通货》提到,人口流入的都市圈的房子为硬通货之一,在全球货币超发的时代,一线城市核心区域房产是少数能够跑赢印钞机的资产之一。我们选取纽约、伦敦等具有代表性的全球核心城市进行对比,在考虑持有成本后,以使用面积算,纽约、伦敦、东京市中心房价收入比分别为12、18、12,北上广深分别为55、46、35、32,纽约、伦敦、东京市中心租金回报率分别为2.5%、2.5%、2.1%,而北上广深分别为1.5%、1.8%、1.3%、1.0%。中国内地一线城市绝对房价、相对房价依然位居全球前列,全球前十大高房价城市,中国占一半。由于人口持续流入、土地供给严重不足、优质公共资源富集以及曾经流动性过剩,中国内地一二线城市房价并非由当地中位数收入人群决定,而是由全国高收入人群决定;加上中国居民收入统计不全、高储蓄率、高经济增速等情况,使得房价收入比、租金回报率不具备国际可比性。为了落实中央“房住不炒”,促进房地产长期健康发展,二次房改的关键是城市群战略、人地挂钩、金融稳定和房地产税。根据二十大报告,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相信通过稳楼市、住房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长短结合的措施,中国房地产有望实现软着陆和长期平稳健康发展。风险提示:部分地区数据缺失,国际数据统计存在偏差等。目录1
2023年10月10日
其他

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

文:任泽平团队智联招聘课题组专家导读我们已连续多年联合智联招聘推出人口类报告。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青年人才更是第一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随着人口红利消逝、人才价值日益凸显,前期我们和智联招聘联合推出《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报告,刻画了总体求职者流动趋势。本篇报告中,我们聚焦于95后人才,以期探索95后求职者的流动趋势。摘要解密95后求职人才特征:中国共有约2.6亿95后人口(1995-2009年出生人群,现为12-26岁),劳动年龄的95后人口约2亿人(16-26岁),占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的22.7%。智联招聘拥有约2.9亿用户,月均活跃用户数约4632万;其中近9成为专科及以上学历,远超全国就业人口总体的22.1%。在求职人才中,约52%为16-27岁人才,即本文所指的95后人才;在95后人才中,约50%为跨城求职者,即现居住城市和简历投向城市不同,这一比例较全国总体求职者中跨城求职比例(40%)更高。本文使用智联招聘统计的总体及95后人才求职行为数据情况进行对比,试图探究95后求职人才特征及流动趋势。从性别看,95后女性求职占比相对总体更高,95后异地求职者中,50%为女性,高于全国总体的42%;从学历看,54%的95后流动人才为本科及以上学历,低于总体的56%;从工资看,95后为职场新人,工资水平低,流动人才中月收入6K以下占69.3%,远高于总体的51.9%;从行业看,95后更多分布在新兴行业,其流动人才在IT行业占比为24.0%,高于总体的18.7%,而在地产、制造业合计占比25.1%,明显低于总体的33.3%。榜单概览:京深沪居前。1)中国最具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强:京深沪居前。95后年轻人才生长于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生活富足,更倾向工作发展和享受生活的平衡,选择就业城市不仅关注薪资,还关注创新环境和文娱产业发展情况。基于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人均可支配收入、每万人专利授权数量和每百万人电影院数量作为外部指标,叠加智联招聘提供的95后人才流入占比、95后人才净流入占比、95后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95后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四个内部指标构建95后人才吸引力指数。从结果看,北京、深圳、上海位居前三,广州、杭州、南京、苏州、成都、武汉、佛山位居前十。2)细分指标解读:一二线城市吸引高学历人才、粤苏创新活力高。观察各分指标排名靠前的城市,在高学历方面,一线城市及成都、南京、杭州等强二线城市排名靠前;在收入方面,京沪及长三角区域城市更有优势;在创新方面,粤苏两地城市创新活力较强,深圳创新活力突出;在文娱方面,旅游城市三亚、拉萨排名靠前,带动整体指数排名跻身前50名。人才流动趋势:95后更向往发达城市,一二线城市人才集聚、三四线人才流出。分地区看,95后人才向东部集聚更明显,人才净流入占比为17.9%,明显高于总体求职者的12.9%。分线看,95后更向往一、二线城市,一二线城市95后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9.1%、3.4%,远高于总体的5.4%、0.4%。分城市群看,95后更倾向往五大城市群集聚,合计净流入占比为14.3%,远高于总体的10.2%,其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95后人才集聚,成渝和长江中游净流出。重点城市:95后在一线城市之间、城市群内流动为主流。1)一线城市:对95后聚集程度更高,95后人才净流入占比基本高于总体;95后人才从北京净流向上海、从广州净流向深圳,主因上海落户条件相对宽松、深圳经济发展潜力和创新动力高于广州。2)二线城市:南京、苏州对95后人才集聚程度更高,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高出总体0.1、0.2个百分点;95后人才更多在长三角、珠三角、川渝经济带等城市群内部流动,此外由于武汉地处主要经济带中心、九省通衢,其人才来源地丰富,前十大流入城市来自9个不同省级行政单位。启示:一是充分尊重人口和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和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各地比较优势顺势而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二是进一步深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人口自由迁徙的枷锁;三是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推动完善产业结构和公共服务、交通设施等布局,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风险提示:样本偏差;简历投递与实际人才流动存在一定出入。目录1
2023年10月3日
其他

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3

文:任泽平团队智联招聘课题组专家导读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人才更是第一资源。我们在前期系列报告中提出“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的逻辑,指出人口正持续向大城市及大都市圈集聚。随着人口红利消逝、人才价值日益凸显,我们已经连续多年与智联招聘合作,推出“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以期准确把握人才流动特点、持续跟踪人才流动趋势。2022年中国人口总量出现一定程度下降,但人才流动分化趋势明显。摘要数据说明:智联招聘拥有3.21亿+职场人用户,月活跃用户数5127万+;其中约8成为专科及以上学历,远超全国就业人口总体的22.1%。在求职者中,约四成为流动跨城求职者。2022年流动人才特征逐渐恢复至2019年水平。从性别看,2022年流动人才中男性占56%,高于求职总体的53%,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年龄看,流动人才中18-30岁人才占比66.9%,高于求职总体的61.1%,30岁以下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学历看,流动人才中52%为本科及以上学历,高于求职总体的45%,高学历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工资水平看,流动人才中30%月收入为8K以上,高于求职总体的28%,收入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行业看,流动人才中50%分布在IT互联网、房地产、制造业行业,其中由于房地产行业处于调整期等,人才异地求职比例较2021年明显增高。榜单概览:京沪深居前三,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1)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百强东部城市占比超七成。从结果看,2022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成都、苏州、武汉、无锡位居前十。2022年应届生、硕士及以上人才将简历投向一线城市的占比为20.7%、26.8%,均高于流动人才流向一线城市占比,应届生和硕士及以上人才倾向往一二线城市集聚,尤其是硕士及以上人才更倾向往一线城市集聚。2)人才流动趋势:一线城市、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高能级城市人才跨区流动性上升。分地区看,得益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较高的战略定位,东部人才持续集聚,中部、西部、东北持续净流出。分线看,2022年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5.3%、-0.5%、-0.5%、-4.3%,一线人才聚集放缓,二线人才小幅流出、三四线持续流出。分城市群看,超6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2022年长三角、珠三角人才持续集聚,京津冀人才转为净流入,成渝、长江中游人才持续净流出。重点城市:京沪苏人才净流入占比上升,城市群内人才流动为主流。1)一线城市:北京人才净流入占比上升、沪深广占比小幅下降。北京前期因严控人口、疏解产业,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下降,直至2020年有所回升,2022年继续创新高,主因收入水平较高、人才引进政策放宽等;上海2022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全国第一,主因上海新经济促进政策初见成效、落户政策放宽等;深圳虽然2022年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但人才依旧净流入,人才集聚明显,主因经济发展速度快、创新发展水平高、引才留才能力强等;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流出目标城市的第1位;广州近年人才净流入且稳定,主因广州经济发展速度快、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2)二线城市:苏人才净流入且占比呈上升趋势、宁锡人才净流入且占比稳定。杭州2019-2022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始终为正,人才吸引力排名稳居前列,主因杭州电商等产业发展迅速且平均薪酬超越广州在重点城市中位列第四;南京2018-2022年人才净流入始终为正且较稳定,主因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且南京“宁聚计划”实施、落户政策宽松;成都2022年人才流动情况恢复至2019年水平;苏州2018-2022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呈上升趋势,主要得益于苏州经济实力雄厚、2022年GDP居全国第六,同时离上海最近、区位优势明显;武汉2022年保持人才净流入趋势,主因“学子留汉”政策实施效果好,落户门槛宽松;无锡2018-2022年人才净流入占比较稳定,人才流入主因是与同梯队城市相比,无锡工资较高,且生活成本相对较小。风险提示:样本偏差;简历投递与实际人才流动存在一定出入。目录1
2023年10月2日
经济

美国还会加息吗?

文:任泽平团队9月美联储暂停加息,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5.25%-5.50%。会议释放鹰派信号,高利率可能维持更久时间。本轮美联储已加息11次、525bp,联邦基金利率创22年来新高。长期高利率引发资本回流,何时降息成为全球市场主要关注点。全球经济五大关键点:1)9月美联储释放鹰派信号,2023年再加息一次,2024年降息预期由四次降至两次。此前美联储提出“更高的利率,维持更久的时间”,可能意味着加息周期从“更高”向“更久”转变。鹰派的底气来自于经济韧性和通胀反弹,未来转向降息的关键变量在于核心通胀的顺利回归。2)美国劳动力市场全面降温,但尚无衰退迹象。劳动力供给增加,需求下降,失业率上升,薪资增速放缓,都有助于劳动力市场再平衡。需求侧,高利率压制地产销售和投资放缓,核心零售消费增长。财政刺激下,制造业投资高增,是近期支撑美国经济主要力量。3)能源价格上涨,高基数消退,美国通胀有所反弹。核心通胀延续去通胀势头,核心商品、房租、二手车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回落。4)欧央行或已完成最后一次加息,高利率对经济的压制已经较为明显。9月欧央行超预期加息25bp,此轮欧央行加息10次、450bp。欧元区内各国PMI已经持续处于深度收缩区间,德国8月制造业PMI录得39.1%,连续第二个月处于40%以下,连续第14个月处于收缩区间。5)中国经济政策底、叠加经济短周期底部,降准降息周期开启。8月经济低位筑底,工业生产、投资、消费、社融、物价、PMI等均不同程度回升。但房地产销售和出口仍拖累总需求,扩大内需是当务之急。可考虑推出10万亿扩大内需复苏经济计划,其中发放3万亿消费券;推出以新基建、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引领的大规模基建计划,规模7万亿以上。6)美国高利率维持更长时间,全球美元流动性将持续收紧。短期资产价格或出现调整,美元继续维持强势,商品短期受能源供应收紧脉冲,美债易上难下,美股震荡回调。国内资产方面,A股在前期政策提振后,转向经济基本面修复逻辑,可以期待;客观看待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波动,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稳中有升。1
2023年9月24日
房地产新闻

房地产税立法暂缓,未来还征收吗?

文:任泽平团队9月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对外公布,备受关注的房地产税立法修订并未出现在本次立法规划中。这意味着房地产税立法暂缓,未来还征收吗?一、短期:经济处于筑底期,房地产还未走出困境,不具备房地产税征收条件短期看,我们认为,当前经济处于筑底期,房地产市场还未走出困境,不具备房地产税征收条件,房地产税试点暂缓,服从全力拼经济的大局。8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同比-24.0%和-23.7%,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同比-26.1%,降幅扩大。近期政策面好消息频出,继货币政策降息、活跃资本市场系列措施之后,楼市重磅利好组合拳出台。除认房不认贷、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首套二套最低首付比政策下限统一等,最近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取消限购行列,例如,南京、苏州、武汉、郑州、青岛、济南、厦门、大连等,广州也优化了住房限购和增值税免税年限等。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力度为过去十年之最,真金白银,诚意满满。若后续各地尽快落实有力的稳楼市政策、加大力度取消限制性措施、房企加速推盘以及居民购房信心逐步恢复,金九银十或将迎来结构性行情。我们在专著《房地产大趋势》中指出,区域分化是未来房地产市场最大特征,大城市群都市圈人口人才流入的核心城市、“产业+地段”的优质板块、改善型住房或将率先回暖。二、长期:土地财政向房地产税转型是大势所趋地方财政吃紧,完善地方主体税,增加地方稳定的税收来源。在美国,地方的主体税是房地产税、消费税和个人所得税。当前我国地方收入压力大,主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监管趋严和房地产市场不景气。随着房地产大开发时代渐进尾声,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存量房时代到来,从土地财政向房地产税转型是大势所趋。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2年我国常住人口口径的城镇化率为65.2%,考虑到2.86亿农民工在农村留守的家属(其中,外出农民工16959万人,本地农民工11601万人),如果能够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国宽口径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75%左右,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普遍在80%-90%之间,快速城镇化阶段渐进尾声,土地财政难以为继。根据我们测算,土地加税收成本占房价的6成左右。根据财政部数据,2020年地方政府与房地产相关收入总额:10.4万亿,其中国有土地出让金收入8.4万亿,5个房地产特有税种税收合计1.97万亿。2012-2020年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由20.0%增至30.4%。2012-2020年土地出让收入和房地产专项税合计占地方财政收入从27.1%升至37.6%。三、未来房地产税可能会怎么征收?从税源看,未来试点地区,可能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以及部分区域中心城市。或采取热点城市试点方式,除了技术难度下降之外,还有就是复杂性下降,根据美国、韩国、英国等经验,不动产实名制和金融实名制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础,既是经济改革也是政治改革。试点需循序渐进,设定一定的抵扣面积,对于低收入、刚需等家庭需减轻或免除其税收负担,所以扣除抵扣面积以后,对大部分刚需家庭影响不大,但对于投机炒房的多套房和豪宅的征税力度可能较大。从课税对象看,以存量房为基础征税的可能性较大。此前上海与重庆试点效果未达预期的原因之一是其课税对象范围过小,上海仅对新购住宅征税,重庆仅对高端住宅征税。随着一二线城市进入存量房时代,增量住宅增速放缓,课税对象将以存量房为基础。从课税依据看,预计我国房地产税试点将以市场评估价值为征税基础。基于发达国家、上海重庆方案的经验,有以虚拟租金或市场评估价值为征税基础两种方式,预计我国房地产税试点将以市场评估价值为征税基础,并且根据家庭成员人数、抚养负担、生育状况、特殊群体等给予抵扣面积或税收优惠。从税率看,可能由国务院划定税率范围、各地因城施策确定差异化税率,且整体税率不会太高。根据发达国家及上海重庆经验,房地产税率主要采取累进税率、平均税率方式,且税率较低。此前上海重庆分别采用0.4%、0.6%两档和0.5%、1%、1.2%三档税率,预计试点城市将因城施策,税率一开始不会太高。从税收优惠看,可能采取首套免征和免征面积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对刚需及特殊群体免征。此前上海试点方案的免征面积是人均居住面积的2倍。四、未来若征收房地产税,对市场影响取决于各地供求关系征收房地产税后,对人口流入、商品房供不应求的地区,虽然短期有冲击,但可能会通过房价或租金进行转嫁;对人口流出、商品房过剩的地区,是雪上加霜。随着我国置业人群及人口总量依次见顶回落、住房存量基本平衡,房地产市场进入“结构分化”期,不同区域楼市表现也不尽相同。根据国际经验,在供不应求和货币超发的情况下,税负可以转嫁,反之则无法转嫁甚至增加区域市场压力。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根据我们的研究,未来中国人口将向都市圈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城市集聚,人口流入和流出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将出现明显分化,这在美国、日本等均发生过(参考《中国人口大迁移》《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根据我们《中国住房存量报告:2021》测算,2020年中国城镇住房套户比为1.09,一线、二线、三四线城市分别为0.97、1.08、1.12,中国住房整体已经静态平衡,但是区域供求差异极大,随着人口往都市圈城市群流入,未来仍面临住房短缺现象,但东北、西北以及非都市圈城市群的低能级城市,由于人口外迁严重,不仅已经出现供给过剩,而且未来过剩程度还将加深。五、他山之石,美国、英国、日本如何征收房地产税各国房产税形式多样,政策不一。从计税基础看,主要有两种:一是以虚拟租金为征税基础;二是以评估价值为征税基础。从税率看,发达国家主要采用累进税率和平均税率。从税收优惠看,发达国家主要采用税额抵扣、延迟纳税、减税、设置起征点等方式。1)美国土地、房屋一体化征税,房地产税以评估价值为计税基础,评估价值与市场价值接近,税率通过地方政府“以支定收”确定。美国对土地、房屋实行一体化征税模式,通常由郡政府统一征收,然后划转到相应部门。房地产税=评估价值×评估率×名义税率。从计税基础看,美国以评估价值为计税依据,评估价值和市场价值较为接近;有些州并不对评估价值进行全额征收,而是设置评估率,用以调节不同类型房产的实际税率。从税率看,美国通过“以支定收”确定税率,地方政府根据财政预算支出与收入、房地产评估价值和评估率确定税率。从税收优惠看,美国通过税额抵扣、延迟纳税的方式给予刚需、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群体税收优惠。2)英国房产税起源于十七世纪中期英格兰的“炉灶税”,即以一户所拥有的炉灶数量作为征税对象的税种,用于为贫民提供救济。住房保有环节征收市政税,税基由评估机构评估房屋价值,分为八或九个等级。1662年英国按家中炉灶数目征收炉灶税,1989年每人按年定额课征的社区费的多次调整,税基经历炉灶数目、窗户数目、租赁价值等多次变化。英格兰、苏格兰与北爱尔兰将每个住宅在1991年4月的房屋价值分为A-H八个等级,威尔士按照2003年的房屋价值分为A-I九个等级,后续建成房屋按照这两个基期的价格进行分类。2018年英格兰与威尔士A-I等级房屋分别占比24%、20%、22%、15%、10%、5%、4%、1%与0%,税率以D级住宅为基准,实行定额税收,税额累进。英国“以支定收”确定D级住宅纳税额,市政税作为地方税种,由各地区政府根据当年财政预算的支出缺口决定该地区D级住宅的课税额,通过控制政府支出以限定住房税应纳税额,有效平衡了财政需求与纳税人之间的税负关系。现今英国住房财产税是地方政府的重要税收的收入来源,主要用于英国地方政府的公共事业开支。据英国统计局统计,2020财年,英格兰市政税合计征收322亿英镑,占地方政府全部财政收入的29%。3)日本对保有环节征收固定资产税和都市计划税,以评估价值为税基,评估价值小于市场价值,设置“负担率”调节机制。日本市町村政府每年向土地和房产所有者征收固定资产税和都市计划税。从计税基础看,固定资产税与都市计划税税基相同,均为房屋或土地评估价值,每3年评估一次,土地评估价值一般为上一年土地公示价格的70%。设置“负担率”调节机制,避免地价大幅波动带来额外的税收压力。从税率看,由中央政府设置基准税率,地方政府在此基础上调整。固定资产税基准税率长期保持在1.4%,都市计划税税率在0.2%-0.3%。从税收优惠看,日本以设置起征点作为税收优惠方式,对评估价值低于30万日元的土地和20万日元的房屋免税。参考文献:1、《中国人口大迁移报告:2021》2、《中国住房存量报告:2021》3、《全球历次房地产大泡沫:催生、疯狂、崩溃及启示》4、《全球房价大趋势:2021》5、《中国住房市值报告:2021》6、《全球一线城市房价比较:2021》7、《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95后人才去哪了?》8、《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9、《长沙房地产为什么调控得好?》10、《重庆房地产为什么调控得好?》
2023年9月22日
其他

关于提振市场信心的十条建议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位卑未敢忘忧国。信心比黄金重要。近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货币政策降息、活跃资本市场、优化调整房地产调控、一揽子化债等,起到了积极作用,市场信心有所改善,但推动股市楼市繁荣和经济复苏仍任重道远。建议:1、推出10万亿扩大内需复苏经济计划,其中发放3万亿消费券,以数字人民币形式,居民消费100元可以抵扣30-50元消费券,消费起来以后,就会带动企业生产和投资,整个国民经济循环就活了。对于家庭有抚养老人、孩子的家庭加大支持消费券力度,降低生育养育成本。2、推出以新基建、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引领的大规模基建计划,规模7万亿以上,由特别国债作为主要资金来源,地方配套以土地作为抵押融资。在内外需收缩背景下,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是当务之急。大规模新基建投资短期有助于扩内需、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打造中国经济新产业、新引擎。3、货币政策持续降准降息,直到经济强劲复苏为止,彻底扭转预期,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在总需求不足、物价低位的情况下,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不会引发通胀,如果引导资金流入新基建、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还有助于改善中国的供给结构和产业创新。4、除了印花税还有调降空间,对于破发、破净、不分红、圈钱、割韭菜的上市公司,不仅暂时限制减持,直接限制3-5年不得减持,直到实控人把公司经营好,为投资者创造价值为止。优胜劣汰,赏善罚恶,有助于真正保护投资者、提振投资者信心。实行IPO业务全链条相关机构和个人终身追责,打击财务造假欺骗投资者。大小非减持金额不得超过分红金额,没有分红不准减持,对市场的抽血不能超过对市场的贡献。5、鼓励长期价值投资,机构投资者带头入市,以后资本市场应该先做好投资者保护、上市公司分红、信息披露等基础制度改革,打好基础,强身健体。有些技术创新层面的措施要稳妥推进,2015年的杠杆融资、现在的量化交易,我们都付出了巨大代价,即使在美国,量化交易带来的一致化趋同多次导致市场熔断甚至股灾。建议规范限制A股量化交易,在完善之前可以考虑暂停量化交易一段时间,尤其在当下市场低迷、国家要活跃资本市场之际。原因很简单,量化交易利用了散户所不具备的信息优势、融券优势、交易优势、大规模操纵个股优势等等,降维收割散户,不仅不为市场创造价值,还抽血A股。量化交易现在已经沦为一把大型镰刀,收割大量弱小的散户股民,对A股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非常不利于广大投资者保护。6、建立平准基金,市场如果跌破关键点位,入场救市,起中流砥柱、定海神针作用。7、推出大规模SPV一揽子化债,中国版QE,一揽子解决地方政府债务,为地方基建投资打开空间,清理地方政府拖欠企业的工程款等债务,也是救活企业,同时打击工程腐败。8、全面放松杭州、南京、苏州、成都、西安、合肥、厦门等二线城市楼市限购,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可以考虑先放松郊区的限购,顺应人口往都市圈流入的基本规律,按照城市群战略,实施人地挂钩。全面取消限价、限售等此前市场过热时期的紧缩措施,回归市场化。9、加强民营经济产权保护,加强法治,适当约束地方政府对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正常经营的干预,将更多领域向民企、外企开放,实施负面清单制,“法无禁止即可为”,提升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安全感以及对未来的信心。10、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东方不亮西方亮,把朋友搞得多多的,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加大对新兴市场的经贸合作力度,鼓励企业走出去。应对外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贸易保护主义逆风,内部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房地产长周期拐点、要素驱动转型创新驱动等一系列挑战,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放水养鱼,减轻税负,无为而治。如果全力拼经济,采取一系列务实有力的措施,一定能提振投资者信心,活跃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推动中国经济走向复苏。时间站在我们这边,在国际丛林法则里,所有人都希望与胜利者为伍,所以发展壮大自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内圣外王。
2023年9月13日
其他

是该全力拼经济了,一鼓作气

文:任泽平团队8月制造业PMI为49.7%,前值49.3%;非制造业PMI为51.0%,前值51.5%。一、是该全力拼经济了,经济低位企稳8月制造业PMI仍处荣枯线下,房地产和出口下滑仍是当前经济两大拖累项,全力拼经济进入关键期。但也出现积极变化:政策全面转向友好;工业库存周期进入去库尾声,量价均有改善。经济低位企稳筑底,随着股市、楼市、货币政策等利好频出,如果全力拼经济,经济有望筑底复苏。现在处于全力拼经济关键期,不可松懈,一鼓作气,后期政策核心在于降准降息、稳汇率、房地产放松限购限价、民企支持政策、财政政策积极发力等。符合724二季度会议总基调“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8月经济呈现以下特征:第一,724政策底出现,近期政策加码。活跃资本市场重磅政策落地,降印花税、减持新规、优化IPO和再融资等信号意义明显;1年期LPR、存量房贷利率下调,意味着新一轮降息周期开启;各省市“认房不用认贷”政策逐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逐步落地,防风险、促投资;专项债力争在9月底发行完毕,10月底前使用完毕,研究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松绑楼市的降低存量房贷利率、降低首付比、降低房贷利率等政策频出。第二,情绪底即将到来,市场信心提振,预期扩张。8月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5.6%,较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非制造业业务活动预期为58.2%;其中,建筑业、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为60.3%和57.8%。第三,工业库存周期进入去库尾声,量价均改善。8月制造业产需景气扩张,采购量上升;8月生产指数51.9%,连续三个月景气扩张;新订单指数50.2%,较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重回景气扩张;采购量指数50.5%,较上月上升1.0个百分点。8月工业品价格同比降幅将延续收窄;8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56.5%和52.0%,比上月回升4.1和3.4个百分点。第四,房地产市场疲软、超跌,利好政策频出,但传导到市场仍需时间,关键在风险化解和信心提振。8月房地产经营状况和订单指数分别为42.4%和39.8%,较上月变动-1.3和1.5个百分点。8月前30日,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套数和面积同比分别为-27.5%和-25.8%;分别较上月上升2.0和1.0个百分点。第五,基建景气回升,资金和项目审批有望加快。8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8%,较上月回升2.6个百分点,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8.6%,较上月上升4.6个百分点。财政部表示“今年新增专项债券力争在9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券资金力争在10月底前使用完毕,研究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第六,海外经济持续下行,全球贸易疲软,拖累中国出口。8月中国新出口订单指数46.7%。8月美国、欧元区、德国制造业PMI分别为47.0%、43.7%和39.1%,韩国前20日出口同比-16.5%;越南出口同比-3.0%。第七,就业、中小企业等低位。8月制造业和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分别为48.0%和46.8%;大、中、小企业PMI50.8%、49.6%和47.7%。二季度会议提到,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中国经济潜力大,如果采取实质有力快速的措施,全力拼经济,有望步入复苏通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二、产需改善,但外需仍疲软8月制造业PMI为49.7%,比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收缩放缓、仍处于荣枯线下。第一,8月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1.9%和50.2%,比7月上升1.7和0.7个百分点。从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汽车等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高于53.0%。第二,出口订单、在手订单继续收缩,欧美经济体需求下滑影响持续显现。8月新出口订单、在手订单指数为46.7%和45.9%,比7月上升0.4和0.5个百分点。8月美国Markit制造业PMI为47.0%,欧元区制造业PMI为43.7%,德国制造业PMI为39.1%,连续十四个月位于收缩区间。全球贸易延续疲软,8月韩国前20日出口同比-16.5%;越南出口同比-3.0%。第三,主动去库存阶段,名义库存去化至较低水平,采购量和价格持续改善。2022年4月工业企业开始主动去库存,产成品存货从20.0%降至2023年7月的1.6%,已进入历史低位区间。原材料库存、采购量和供应商配送时间分别为48.4%、50.5%和51.6%,较上月回升0.2、1.0和1.1个百分点。第四,企业信心增强,经营预期改善。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5.6%,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从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汽车等行业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三、价格回升8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56.5%和52.0%,比上月上升4.1和3.4个百分点。从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等行业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处于60.0%以上。大宗商品价格环比上涨。截至8月31日,美元指数为103.2,较7月增加1.7;南华工业品指数、CRB商品价格指数环比分别为3.5%和2.0%。俄罗斯和沙特等国减产石油、季节性消费旺盛推升油价。截至8月31日,英国布伦特Dtd、OPEC一揽子原油价格环比均增加7.6%,较上月变动0.44和-0.2个百分点。地产政策释放利好,情绪提振,焦煤焦炭价格环比上升。截至8月30日,焦煤、焦炭环比分别上升3.2%和0.8%。动力煤方面,库存高位、供给充足、气温下降需求放缓推动动力煤价格下跌。夏季高温接近尾声、电厂日耗高位回落,电厂库存处高温,三峡水库出库流量大幅增加、水电增发,短期煤价低位震荡运行。截至8月30日,黄骅港动力煤环比下降3.6%,较上月下降11.1个百分点。钢价下跌。截至8月31日,247家钢厂盈利率环比下降97.9%,粗钢、线材、螺纹钢产量环比分别下降1.1%、1.2%和3.9%。截至8月30日,热轧板、HRB400
2023年9月2日
其他

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要来了!

文:任泽平团队摘要大家期盼已久的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即将落地,为那些率先实行的银行点赞,这是善政。(《是该下调存量房贷利率了》)2023年以来,存量与新增房贷利差大,居民收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居民提前还贷现象大幅增加,调降存量房贷利率呼声高涨。由于利率持续下行,几年前的存量房贷利率和当前的利率差距在20%以上。7月14日,央行表示,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与借款人自主协商变更合同约定,或者是新发放贷款置换原来的存量贷款。8月4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导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8月21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LPR报价:1年期降10bp,5年期利率维持不变。降短期不降长期LPR利率,缓解银行息差压力,打开存量房贷利率调降的空间。近期多家银行表态将调整存量房地产利率。交通银行召开个人住房贷款存量利率调整项目启动会,将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纳入工作日程。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也公开表示,针对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已制定预案,兼顾银行业务发展、“因城施策”和公平性等多方面因素。此外,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华夏银行等纷纷做出最新表态,密切关注监管指导和市场动向,推进后续相关工作的开展。下调存量房贷利率必要性上升,有助于帮助居民减轻还贷压力,度过暂时的困难,对银行而言可减少提前还贷造成的利息损失,同时有助于银行留存优质客户。存量房贷利率如何降?1)直接方式是变更合同条款,间接方式是“以新换旧”。存量利率调整幅度、是否可跨行“转按揭”等仍待具体方案出台。2)根据2008年经验,从政策提出到银行落地仍需一段时间。3)个人房贷占比小、净息差较大的银行受影响小,更可能先试先行。建议加快出台方案及细则,调降存量房贷利率。同时,对调降存量房贷利率的银行给予政策激励,如定向降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补贴等。要下雨了,货币政策、房地产政策、资本市场政策全面转向友好,未来将逐步加码,提振市场信心,是该全力拼经济了。正文一、
2023年8月31日
其他

存量房贷利率是该下调了

文:任泽平团队摘要2023年以来,存量与新增房贷利差大,居民收入就业形势严峻,居民提前还贷现象增加,调降存量房贷利率呼声高涨。7月14日,央行表示,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与借款人自主协商变更合同约定,或者是新发放贷款置换原来的存量贷款。下调存量房贷利率必要性上升,有助于帮助居民减轻还贷压力,度过暂时的困难,对银行而言可减少提前还贷造成的利息损失,同时有助于银行留存优质客户。由于利率持续下行,几年前的存量房贷利率和当前的利率差距在20%以上。存量房贷利率可能如何降?1)直接方式是变更合同条款,间接方式是“以新换旧”。存量利率调整幅度、是否可跨行“转按揭”等仍待具体方案出台。2)根据2008年经验,从政策提出到银行落地仍需一段时间。3)个人房贷占比小、净息差较大的银行受影响小,更可能先试先行。建议加快出台方案及细则,调降存量房贷利率。同时,对调降存量房贷利率的银行给予政策激励,如定向降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补贴等。正文一、
2023年8月9日
其他

房地产大趋势

文末有惊喜,限时抢购年中秀早鸟票文:任泽平团队房价还会涨吗?房子还能买吗?哪些区域有潜力?为什么过去20年房价越调越涨?为什么2021—2022年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大调整?未来房地产的大趋势是什么?过去20年,中国房地产经历了高速发展阶段,住房市值增长近20倍、房价普涨。未来,房地产大开发时代正在落幕,步入总量平衡、区域分化的新发展阶段,主因是城镇化进程放缓、人均住房面积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住房供给逐渐平衡、人口总量达峰、置业人群见顶回落等。我们提出过业内广为流传的房地产经典分析框架“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出版了房地产领域专著《房地产周期》《全球房地产》等。在这个分析框架基础上,
2023年7月7日
其他

仁生泽发的技术、专利和愿景简介

2020年,中国化妆品行业迎来了真正的"功效时代",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该行业的重视,也代表了国内外对其繁荣发展的期望。新的法规不仅在质量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管理规定,也为那些真正从事有内涵研究的专业企业提供了机遇。简言之,具备核心技术和核心原料的企业更有能力在新规下开发出真正具有功效的产品。特别是对于原料方面,新的法规提供了关于原料功效宣称的指导。对于一款优秀的化妆品而言,其产品力应该受到功效性原料添加量和添加方式的影响。仁生泽发品牌始于经济学家任泽平先生希望为1000万人解决头发困扰问题的初心。解决头发问题的技术源自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纳米实验室的王春儒研究员团队所开发的富勒烯技术。经过30年的研究,王春儒研究员解决了富勒烯在大健康领域应用的技术难题。他们攻克了高纯度富勒烯的批量生产问题,开发了非色谱柱技术以实现富勒烯的大规模纯化,并成功将富勒烯的功效量添加到产品中。王春儒研究员团队在相关领域的专利排名世界前列,发表了200多篇论文。他们始终坚持安全、有效和可控的原则,将富勒烯从实验室引入市场。研究表明,富勒烯具有出色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在相同条件下,其自由基清除能力是维生素C的1000倍以上。王春儒研究员团队将富勒烯以不同的配方形式应用于不同产品中,并经过专业机构的验证,证实富勒烯在抗氧化(Fine
2023年6月7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

文:任泽平团队智联招聘课题组专家导读我们已连续多年联合智联招聘推出人口类报告。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青年人才更是第一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随着人口红利消逝、人才价值日益凸显,前期我们和智联招聘联合推出《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报告,刻画了总体求职者流动趋势。本篇报告中,我们聚焦于95后人才,以期探索95后求职者的流动趋势。摘要解密95后求职人才特征:中国共有约2.6亿95后人口(1995-2009年出生人群,现为12-26岁),劳动年龄的95后人口约2亿人(16-26岁),占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的22.7%。智联招聘拥有约2.9亿用户,月均活跃用户数约4632万;其中近9成为专科及以上学历,远超全国就业人口总体的22.1%。在求职人才中,约52%为16-27岁人才,即本文所指的95后人才;在95后人才中,约50%为跨城求职者,即现居住城市和简历投向城市不同,这一比例较全国总体求职者中跨城求职比例(40%)更高。本文使用智联招聘统计的总体及95后人才求职行为数据情况进行对比,试图探究95后求职人才特征及流动趋势。从性别看,95后女性求职占比相对总体更高,95后异地求职者中,50%为女性,高于全国总体的42%;从学历看,54%的95后流动人才为本科及以上学历,低于总体的56%;从工资看,95后为职场新人,工资水平低,流动人才中月收入6K以下占69.3%,远高于总体的51.9%;从行业看,95后更多分布在新兴行业,其流动人才在IT行业占比为24.0%,高于总体的18.7%,而在地产、制造业合计占比25.1%,明显低于总体的33.3%。榜单概览:京深沪居前。1)中国最具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强:京深沪居前。95后年轻人才生长于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生活富足,更倾向工作发展和享受生活的平衡,选择就业城市不仅关注薪资,还关注创新环境和文娱产业发展情况。基于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人均可支配收入、每万人专利授权数量和每百万人电影院数量作为外部指标,叠加智联招聘提供的95后人才流入占比、95后人才净流入占比、95后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95后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四个内部指标构建95后人才吸引力指数。从结果看,北京、深圳、上海位居前三,广州、杭州、南京、苏州、成都、武汉、佛山位居前十。2)细分指标解读:一二线城市吸引高学历人才、粤苏创新活力高。观察各分指标排名靠前的城市,在高学历方面,一线城市及成都、南京、杭州等强二线城市排名靠前;在收入方面,京沪及长三角区域城市更有优势;在创新方面,粤苏两地城市创新活力较强,深圳创新活力突出;在文娱方面,旅游城市三亚、拉萨排名靠前,带动整体指数排名跻身前50名。人才流动趋势:95后更向往发达城市,一二线城市人才集聚、三四线人才流出。分地区看,95后人才向东部集聚更明显,人才净流入占比为17.9%,明显高于总体求职者的12.9%。分线看,95后更向往一、二线城市,一二线城市95后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9.1%、3.4%,远高于总体的5.4%、0.4%。分城市群看,95后更倾向往五大城市群集聚,合计净流入占比为14.3%,远高于总体的10.2%,其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95后人才集聚,成渝和长江中游净流出。重点城市:95后在一线城市之间、城市群内流动为主流。1)一线城市:对95后聚集程度更高,95后人才净流入占比基本高于总体;95后人才从北京净流向上海、从广州净流向深圳,主因上海落户条件相对宽松、深圳经济发展潜力和创新动力高于广州。2)二线城市:南京、苏州对95后人才集聚程度更高,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高出总体0.1、0.2个百分点;95后人才更多在长三角、珠三角、川渝经济带等城市群内部流动,此外由于武汉地处主要经济带中心、九省通衢,其人才来源地丰富,前十大流入城市来自9个不同省级行政单位。启示:一是充分尊重人口和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和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各地比较优势顺势而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二是进一步深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人口自由迁徙的枷锁;三是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推动完善产业结构和公共服务、交通设施等布局,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风险提示:样本偏差;简历投递与实际人才流动存在一定出入。目录1
2023年5月27日
其他

全球历次房地产大泡沫:催生、疯狂、崩溃及启示

文:任泽平团队导读房地产是周期之母,十次危机九次地产。我们提出“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的分析框架,根据国际经验,过度金融化是风险之源,人地挂钩和金融稳定是治本之策,频繁加息或金融过度收紧可能刺破泡沫。本文研究了全球历次房地产大泡沫的催生、疯狂、轰然崩溃及启示,包括1923-1926年美国佛罗里达州房地产泡沫与大萧条、1986-1991年日本房地产泡沫与失去的二十年、1992-1993年中国海南房地产泡沫、1991-1997年东南亚房地产泡沫与亚洲金融风暴、2001-2008年美国房地产泡沫与次贷危机。往事并不如烟,岁月变迁人性不变。
2023年5月14日
其他

任泽平博士应邀出席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大会

5月9日,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韦韬出席并致辞。忻州市委书记朱晓东,吕梁市委书记孙大军,晋中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星,阳泉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文华发言。太原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新伟主持。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太原市委常委,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市政府、市政协有关负责同志,忻州、吕梁、晋中、阳泉市政协主席和市政府有关负责同志出席。
2023年5月13日
其他

是该全力拼经济了:4月金融数据大降

文:任泽平团队
2023年5月13日
其他

全力拼经济才能救“通缩”

文:任泽平团队4月CPI同比上涨0.1%,预期0.4%,前值0.7%;4月PPI同比下降3.6%,预期降3.3%,前值降2.5%。1
2023年5月12日
其他

钱去哪儿了?

文:任泽平团队导读2022年至2023年一季度,M2累计新增43万亿元,为什么投放了这么多货币,经济未现强劲复苏?钱去哪了?怎么办?摘要全力拼经济需要金融先行。M2作为广义货币供应量,代表流通中的货币总量。2022年我国新增投放了28万亿M2,2023年一季度新投放了15万亿,但通胀数据低迷,消费、房地产呈现分化式复苏,部分人群对经济好转的感受不明显。当前正处于全力拼经济的“爬坡过坎”关键期,一个重要问题是“钱”去哪儿了?根据费雪方程式MV=PQ,高增的货币或是流向实际产出Q,或是流向物价或资产价格P。当前,尽管货币供应放量,但产出、物价指数等反应较为平淡,同时房地产、股市等大类资产价格没有明显提升,或许要把目光投向货币流通速度V。破解货币流通速度之谜。在经济学理论上,货币流通速度V与消费习惯和经济结构有关,一般假设V保持不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长期来看V受储蓄、资产价格、货币化程度、金融创新等因素影响逐渐下降。具体到近两年我国情况,自2022年以来货币大量沉淀于居民与企业定期存款账户,退出流通领域,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且居民与企业间的V、企业部门内的V均出现下降,表明居民部门的储蓄存款没有向企业部门存款顺畅转化,同时企业之间由固定资产投资主导的货币循环也有所放缓。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背后,有4点深层次原因值得重视。1)居民端:一是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预期与就业待改善;二是收入结构分化,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的群体资产负债表受损尚未修复,形成大量预防式储蓄;三是居民杠杆率处于高位,加杠杆意愿弱。2)企业端:企业信心不足,特别是民营企业订单不足、盈利预期不足、对扩张保持观望,信贷红利无法兑现为投资扩张,沉淀在企业定期存款。3)政府端: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是M2、信贷高增的重要支撑,但其本身商业周期长、资金占用量大,同时存在一定挤出效应。4)金融机构端:非银存款大幅下降,市场上金融投资意愿较弱,货币交易需求下降,金融机构面对“资产荒”,存在资金空转,未能真正流入实体经济。为顺利度过复苏“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将货币利好兑现为实体可持续增长,关键是坚持不懈全力拼经济,让居民敢花钱、让企业敢投资,提高货币流通速度。一是居民端亟需一揽子促消费政策的推出,稳定收入预期,促进储蓄转化为消费。二是企业端,提振民营经济信心,依托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产品竞争力,带动总需求,盈利改善后回哺社会。三是发力新基建、新能源,兼顾短期扩大有效需求和长期扩大有效供给的重要抓手;四是促进财政转型,从土地财政转型股权财政,供给端加力发展新基建、新能源,推动高质量发展。目录1
2023年5月11日
其他

大咖会客厅 | 任泽平对谈于丹:庄子的智慧与人生哲学

《大咖会客厅》由中国航天事业战略合作伙伴梦之蓝独家赞助播出。任泽平博士每月将与两位业内外大咖对谈,解读财经热点,分析经济形势,洞察市场变化与产业趋势,讲述人生哲理与成功秘诀。5月10日晚20点,我们再次邀请到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和任老师一起更为深入的讲讲“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讲讲道家文化,庄子思想。扫描二维码或点击红色预约按钮,提前锁定直播间!主讲人履历任泽平,经济学家,泽平宏观创始人,全网3500万订阅曾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室副主任,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分析师,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联席所长等职务,荣获中国证券分析师大满贯冠军。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兼任科技部国家高新区升级评审专家,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会委员,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资本市场50人论坛首席经济学家,中外企业家联合会顾问,首都金融智库专家,枣庄市人民政府经济顾问,中国保险保障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电视台北京时间京融智库首席经济学家,茅台集团战略研究院顾问,等。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兼职导师。曾参与重大文件和改革方案起草。专著《新基建》荣获中共中央组织部第五届全国党员培训创新教材奖。在《人民日报》《经济研究》等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出版专著和译著《宏观经济结构研究》《从奇迹到成熟:韩国转型经验》《大势研判:经济、政策与资本市场》《房地产周期》《新周期: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实战》《全球贸易摩擦与大国兴衰》《全球房地产》等。提出“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成为业内标准分析框架。代表性观点2010年:参与研究“增速换挡”
2023年5月10日
其他

中国城市群发展潜力排名

文:任泽平团队导读我们提出了“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的业内经典分析框架。从国际经验看,发达国家人口迁移一般经历两阶段:从城镇化到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化城市群化,中国的都市圈城市群时代已经到来!城市群战略发挥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作用,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平台。中国的城市群战略正在不断发展转型,受人口、物流、交通、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等多种要素的影响,各大城市群的战略地位、发展能级也在持续变化。在“十三五”规划前,我国仅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列入国家战略规划。当前,我国城市群的发展重心已从三大城市群的集中发展模式,向“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19个主要城市群协调发展模式转变,尤其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战略地位快速提升。我们在前期推出了《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2022》、《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排名》等系列报告。本篇结合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规律,对中国规划建设的19个城市群进行排名,并对五大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群逐次分析。摘要1.城市群是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平台。当前19个城市群以25%的土地集聚83%人口,创造88%GDP,其中城镇人口占比84%。2006年“城市群”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2013年以来中央要求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2.世界城市群发展可划分为雏形发育期、快速发育期、趋于成熟期、成熟发展期四个阶段,经历了从单级城市、都市圈到城市群的演变。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世界五大城市群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竞争力,通过发展规划的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产业的分工协作等逐渐崛起成为各国提升经济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平台。3.在《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2022》报告中,我们从“需求+供给”两个层面分21个指标研究2022年中国30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发展潜力。我们继续从“需求+供给”两个层面分21个指标研究2022年中国19个城市群发展潜力。2022年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长三角、珠三角房地产投资潜力指数遥遥领先,其次是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之后是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城市群等。长三角、珠三角人口增量、经济规模居前,产业创新实力领先,GDP、A+H股上市公司数量和专利授权量合计分别占全国的29.1%、74%和68%。4.中国五大最具发展潜力城市群No.1长三角城市群:崛起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综合实力最强,足有八城跻身中国GDP“万亿俱乐部”,“一超二特三大”的城市格局最为合理。No.2珠三角城市群:创新创业高地,携手港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受惠于改革开放巨大红利,毗邻港澳“拼船出海”,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No.3京津冀城市群: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近年不断强化顶层设计,把握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核心发展战略,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No.4长江中游城市群:依托黄金水道,构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撑带。长中城市群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主要力量,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No.5成渝城市群:培育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唱好成渝合作“双城记”,消费带动供给升级,逐渐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打造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第四增长极”。目录1
2023年5月8日
其他

任泽平:中国经济的十大规律

做投资、做企业、做事有没有捷径?如果有的话,就是掌握规律,按照规律办事。近年有些朋友建议我总结一下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方便大家了解和运用,限于智识有限以及忙碌交织,一直未能落笔。近来重读经典,抚今追昔,遂一日而就。初稿洋洋洒洒1万多字,后来割爱、删繁就简为2500字,大家几分钟就能读完。从事了20年的宏观经济研究,先后在公共政策部门、金融机构等工作,结合长期以来的观察、实践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概括出中国经济的十大规律,才疏学浅,难免有遗珠之憾,野人献曝,与你分享。看懂宏观趋势,把握投资机会,选择优于努力。第一大规律,长期的经济增长模型取决于资本、劳动和技术三大要素,这是世界各国兴衰的第一性原理。中国经济过去高速增长受益于三大红利:改革开放红利、全球化红利和人口红利,全球化带来了资本和技术,1962-1976年婴儿潮带来了劳动力,改革开放则通过制度变革将这三大要素、两大红利结合起来,释放了14亿人创造财富的巨大潜力。现在这三大要素和三大红利的内涵均已发生变化,政策和战略正在作出调整,推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作者原来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团队在2010年提出“增长阶段转换”,作者下海以后在2014年提出“新5%比旧8%好”“经济L型”,2017年提出“新周期”。第二大规律,地方GDP锦标赛引发县域竞争,实现了政府和企业的激励相容,各地区呈万马奔腾、你追我赶的势头。GDP增长快的地区,地方干部升迁的快,因此地方政府大力招商引资,改善营商环境,积极为企业服务,政府和企业心往一块想,劲往一起使。这是国际学术领域总结的中国经济发动机的一大秘密。第三大规律,基础设施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具有强外部性,容易由于搭便车和公地悲剧现象导致供给不足进而制约经济增长,因此当期由政府提供,长期再通过经济增长和税收增长受益。中国是超前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受益者,展现了举国体制的优势。过去40年,公路、桥梁、高铁、机场等大规模超前建设,大幅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提升了物流效率,是中国快速崛起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中心”的法宝。3G、4G的超前建设,带来了互联网经济爆发式增长,移动支付、新零售、共享经济等蓬勃兴起,中美引领了过去20年全球互联网经济的大发展。现在中国正在新能源、5G、充电桩、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特高压等新基建领域进行超前布局,培育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1978年中国人均GDP不如印度,2021年是印度的3倍多。作者在2020年初倡导“新基建”,专著《新基建》荣获中组部第五届党员培训创新教材奖。第四大规律,企业家精神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企业家承担了创新创业的巨大风险,相应地获得剩余价值。中国不断推动资本、劳动、土地、数据信息、技术等要素市场化,并加大产权保护力度,企业家将上述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参与市场竞争。中国涌现出一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成为时代的弄潮儿。第五大规律,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机会,成为全球创造财富最好的沃土。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全球最大统一市场,过去40年以年均9%以上的实际GDP增长,名义经济增速达到12%,这就是宏观上的投资回报率,远超世界上同期任何国家。40年前,中国人给世界留下的印象是一穷二白,40年后,中国成为全球奢侈品消费的第一大国。国民经济虽然有几百个行业,几千家上市公司,但是化繁为简,可以分为三大类:辛苦不赚钱、赚辛苦钱、赚钱不辛苦,从投资的角度,选择优于努力,赚钱不辛苦的行业经常诞生大牛股。第六大规律,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客观存在和规律,由库存调整、产能调整、创新集聚发生及其退潮、人性等因素嵌套而成,经济总是从复苏、过热、滞涨、衰退再到复苏周而复始。宏观调控时松时紧进行逆周期调节,目的是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中国经济短周期的库存周期3-4年一轮,中周期的产能周期7-10年一轮,长周期的创新周期40-50年一轮。作者出版过《房地产周期》《新周期》两部专著进行阐述。第七大规律,投资时钟是国际上基于经济周期的从上到下的主流大类资产配置框架,在美国、中国等基本适用。以产出缺口和通胀两个指标,可以将经济周期划分为衰退、复苏、过热和滞胀四个阶段,资产类别划分为债券、股票、大宗商品和现金四类。在经济周期依次沿“衰退—复苏—过热—滞胀”循环轮转时,债市、股市、大宗商品、现金的收益依次领跑大势。投资者可以通过识别基本面和货币政策的重要拐点,在周期阶段变换中把握趋势获利。作者在泽平宏观会员课程里进行了详细分析。第八大规律,股市是货币的晴雨表。教科书上经常讲“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但是在现实中的大部分时期并不适用,根据我们长期的实证检验,股市与货币具有强正相关性,因此我们提出了“股市是货币的晴雨表”,在业内流传广泛。简单讲,在经济衰退末期复苏初期、货币处于宽松状态的时候,股市往往有比较好的收益表现;在经济过热、货币收紧的时候,反而股市表现较差。这种现象可以根据DDM模型进行解释,股价是企业盈利除以无风险利率和风险偏好。这是实战经济学与学院派的不同。作者在2014年基于经济周期、投资时钟和股市是货币的晴雨表,预测“5000点不是梦”,主要逻辑是无风险利率下降和风险偏好提升。第九大规律,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人口是需求,土地是供给,金融是杠杆。人口流入、土地供给不足的地区,如果赶上金融宽松,往往容易出现房价上涨,反之则下跌。跟着人口流动去买房,从国际经验看,人口在长期往都市圈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城市集聚,房地产市场将变得日益分化。202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4.7%,未来70%以上城市的房子可能存在过剩风险,大约只有20%-30%的城市房子存在投资价值。大道至简。我们提出的这一标准分析框架被广泛采用。基于这一分析框架,2015年在房价大涨前夜预测“一线房价翻一倍”,被评为年度十大经典预测。在长期,三大硬通货抗通胀,跑赢印钞机。第十大规律,房地产是周期之母。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第一大支柱行业,带动的上下游产业链特别长,高达50多个行业,通过上下游影响企业投资。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房地产通过土地财政影响政府投资。房地产是居民最主要的资产配置,通过财富效应影响居民消费和信心。房地产稳,则经济稳。十次危机九次地产,全球历次大的金融危机大部分都是由于房地产泡沫崩盘所致,其他资产难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冲击。根据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际经验,房地产的长效机制是城市群战略、人地挂钩、金融稳定和房地产税。还有最后十年时间窗口。
2023年5月7日
其他

中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城市

文:任泽平团队导读城市是现代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要载体,是每个人择业创业的重要考虑选项,国家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体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40多年改革开放带动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中国城市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很多城市快速崛起,也有一些城市逐渐衰落。随着城市化进程进入中后期,中国城市的基本格局逐步确定。按照人随产业走、产业决定城市兴衰、规模经济和交通成本等区位因素决定产业布局的基本逻辑,我们在《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2022》研究报告中对全国除港澳台外的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发展潜力进行客观排名,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苏州、南京、武汉、重庆位居前10名。核心观点NO1.北京:政治、文化、国际交流和创新中心。1)北京当前城市功能定位虽然没有经济中心职能,但却集政治中心、创新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的优势于一身,未来北京将聚焦于发展首都核心功能。2)北京从工业城市逐步发展为服务经济城市,三产比重达到82%,金融、总部经济和科技创新成为三大名片。3)北京严控人口规模抬升生活成本、影响城市活力,但引导人口布局优化也有助于城市高质量发展;受益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周边地区功能定位不断强化、交通联系日益紧密,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存。4)未来,北京将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并且作为核心引擎,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城市,北京逐渐从粗放式发展到精细化调整转型。NO2.上海:全球化的大上海,未来媲美纽约。1)上海是中国经济的心脏,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未来有望媲美纽约,成为主要的全球经济金融中心。2)上海以汽车、电子、金融为支柱,并培育了一批优秀的互联网企业。3)上海城市规划滞后,控人口降低城市活力,近年结构性放宽落户条件,引进高学历人才。4)未来,上海将继续坚持开放,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带动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NO3.深圳:乘改革开放之风、造创新活力之都。1)深圳乘改革开放之风腾飞,从1979年人均GDP仅为香港1/11的小渔村到2018年GDP超过香港成为活力四射的一线城市;近十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超70万,居全国之首。2)深圳是引领全国的创新创意大都市,战略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2021年增加值占GDP比重近40%。3)深圳面临着土地资源不足、产业外迁、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短缺等问题。4)未来,深圳将携手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参与全球分工与合作,打造全球创新创意之都。NO4.广州:广东省的排头兵,省制造业的中坚力量。1)广州由华南中心升级为国家中心城市,GDP由1978年的全国第八上升到2015年的全国第三,之后被深圳超越。2)产业发展方面,广州商业氛围浓厚、是省制造业的中坚力量。汽车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和石油化工制造业是广州的三大工业支柱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一半。3)与其他一线城市相比,广州存在创新能力弱、金融业发展不足的问题,经济增长仍受限。4)广州将携手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参与全球分工与合作,建设活力全球城市。NO5.杭州:民营经济的“大本营”、全国领先的“数智城市”。1)杭州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近五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长三角第一。2)民营经济和数字经济是杭州的“金名片”。3)杭州面临产业门类偏科、轨道交通建设落后的问题。4)未来杭州将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打造面向世界的创新高地。NO6.成都:新一线龙头,西部经济高地。1)成都2021年GDP近2万亿,占四川省的35%,连续7年在新一线城市排名中位居第一。2)电子为支柱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62%;拥有中西部地区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的金融机构资源。3)成都与重庆作为西南双雄,存在广泛的竞合关系,汽车和电子产业发展竞争与合作并存。4)成都将全面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并携手重庆,合力打造西部经济高地。NO7.苏州:最强地级市,从“世界工厂”发展为“创新高地”。1)苏州先后经历乡镇工业崛起、外向型经济腾飞、开放型创新经济等发展阶段,成为地级市的“天花板”。2)苏州是“全球工业大市”,工业总产值仅低于深圳。3)苏州存在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4)未来苏州将发挥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作用,为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贡献力量。NO8.南京:六朝古都焕发新活力。1)因地理和历史因素,南京是江苏和安徽之间的纽带,2021年人均GDP位居十大城市第四。2)南京以汽车、钢铁、电子、石化为支柱,并致力于打造“芯片之城”。3)由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强市云集,与杭苏锡常等发达地市相比,南京辐射能力有限,近期人口集聚能力减弱。4)南京未来将以“创新名城、美丽古都”为城市发展愿景,携手长三角各城市打造世界级城市群。NO9.武汉:九省通衢,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1)武汉基本处于中国主要经济带的地理中心,2021年人均GDP近13万元,雄踞中部地区首位。2)从“钢城”到“车都”、“光谷”,目前武汉拥有钢铁及深加工、汽车、信息技术、医药等完整工业体系。3)武汉民营经济占比相对较低,民营经济活力不足,近年不断优化营商环境。4)未来,武汉将挺起长江经济带脊梁,作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在全球范围内建设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家中心城市。NO10.重庆:西南双核之一,大重庆与小重庆。1)大重庆经济总量超2万亿,小重庆人均GDP约10万元,与成都相当。2)重庆以汽车和电子为支柱,二者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约40%,并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3)重庆仍面临科技创新实力不强的问题。4)重庆将加强发挥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作用,携手成都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目录1
2023年5月6日
其他

加息尾声、美国经济衰退与去美元化

文:任泽平团队5月3日,美联储再度加息25bp,将基准利率抬升至5-5.25%,与市场预期一致。我们对于全球经济、美联储加息、资本市场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判断:1、2023年全球三大经济体,欧洲经济延续衰退,美国经济从滞胀步入衰退,中国经济从筑底步入弱复苏。2、美国经济呈现结构性浅衰退,以制造业的持续衰退为主,经济动能分化。基准情景下,通胀将缓慢下行,美联储维持高利率一段时间,以高实际利率叠加超额储蓄持续消耗推动需求侧下行。美国经济大概率于2023Q4进入全面衰退。3、风险点依然是欧美银行业危机对金融稳定带来的持续冲击,以及债务上限悬而未决。近期美国第一共和银行被FDIC托管,并快速促成了摩根大通对其的收购,证明了美国银行业危机尚未解除,美国当前仅是“漏一处,补一处”,并未改善系统性困境,对银行的“信任危机”仍在发酵。4、目前美国通胀正在稳步下行,非农就业逐步从紧平衡向平衡过渡,银行业危机仍在持续发酵。从抗通胀、稳增长、和防风险的角度看,5月或将是美联储最后一轮加息,此后维持较高利率水平,不排除年底降息的可能。5、资本市场正在演绎衰退交易。一方面利空美元、美股以及大宗商品;但另一方面,利好人民币、基本面尚好的经济体股市。未来随着美国经济向衰退周期演化,降息交易将利好全球资本市场。6、国际货币体系向“去美元化”、人民币“国际化”、“多极化”发展,人民币优势凸显。1
2023年5月5日
其他

中国生育成本报告

Canada.https://loanscanada.ca/infographic/infographic-the-cost-of-raising-a-child-in-canada/[15]
2023年4月28日
其他

复苏还是通缩?房地产向何处去?——任泽平对谈姚洋

往期回顾任泽平对谈尹烨:生命科技、生物技术和健康长寿任泽平对谈施展:全球大变局和中国经济形势任泽平对谈吴晓波:人工智能、硅谷银行与中国经济任泽平对谈刘永好:基业长青与焕发新活力
2023年4月22日
其他

中国经济“通缩”了吗?

文:任泽平团队近期物价数据下滑,引发了市场对经济“通缩”的讨论。3月CPI同比0.7%,低于前值的1.0%;PPI同比-2.5%,低于前值的-1.4%。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并未“通缩”,而是处于复苏早期。经济学上,通缩是指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物价持续下行,同时发生经济衰退。事实上,3月信贷超预期扩张,物价也并非全面下滑,经济前瞻数据指向一季度经济复苏,这显然不符合通缩的定义。3月物价数据并非全面下滑,而是印证经济分化式复苏,你看到的是假“通缩”。3月物价数据存在高基数、猪周期错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汽车价格战等扰动因素拖累,需剔除干扰性因素来分析。3月CPI环比跌0.3%,好于季节性;PPI环比持平,略低于季节性。分项来看,环比上行的有服务业、黑色和水泥制造,分别指向线下活动、基建和房地产的复苏。环比下滑的有猪价、耐用品价格等,分别指向猪周期下行期和消费信心不足。3月信贷和社融总量超预期,根据费雪方程式,MV=PQ,M高增,P低迷,指向货币流通速度V放缓,这与M1增速疲软,居民和非银存款同比多增相印证。说明信贷扩张后部分资金未能流入实体经济,形成空转和预防性储蓄。我们正处于经济复苏早期,会看到订单(量)率先改善,但库存高位,供大于求,价格低位。随着经济持续复苏,库存消耗,供小于求,价格上涨,企业盈利改善,带动生产和投资,经济持续上行进入过热。这是周期的演化规律,但前提是充足且可持续的需求释放。一季度经济从低谷反弹明显,是经济活动放开、需求集中释放,和政策发力的共同作用,但多项数据暴露市场信心和总需求不足的问题。二季度,中国经济在去年低基数的基础上同比仍将继续改善,但在修复的强度上,即环比变化同样值得关注,这决定了经济内生修复的可持续性、价格能否启动。我们建议,全力拼经济,核心是提振信心。中长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新能源、新基建、鼓励生育,能有效避免通缩-债务螺旋。相信只要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中国经济将引领全球。1
2023年4月15日
其他

任泽平对谈刘永好:基业长青与焕发新活力

对于企业与企业家而言,如何把握时代脉搏,推动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在时代变革之下,不断让企业迸发出新的生机、焕发新的活力的?本期大咖会客厅,任泽平博士邀请刘永好董事长,进行大揭秘。大咖会客厅
2023年4月9日
其他

中国新能源企业排名2023:换道超车

文:任泽平团队导读新能源革命正在到来,传统燃油车迎来“诺基亚时刻”,中国正迎来换道超车的历史性机遇,我们从未离汽车强国的梦想如此之近,当下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没买房。发展新能源、参与能源转型是大势所趋,新势力千帆竞发,传统车企积极转型,大型央国企大力布局绿电、储能。变才是最大的不变,继新能源汽车、锂电之后,氢能、储能、智能驾驶正在处于爆发前夜,新万亿级赛道蓄势待发。电动化后,各大车企在竞争中开始逐鹿智能化赛道。动力电池领域,赛道空间大、技术进步快,不断有优质企业脱颖而出,行业格局激烈搏杀。光伏领域新技术发展、钙钛矿等值得关注。氢能产业在爆发前夜、迎来投资热潮,制储运用氢各场景翻倍增长,是具希望和潜力的新能源领域。新能源企业进行产业链整合布局是竞争方向。比如在汽车赛道,整车企业布局动力电池制造和智能化是趋势;智能化公司也在向下游造车迈进,探索多种业务模式。在电池领域,动力电池厂商扩大矿产资源投资,储能设备生产商朝下游充换电和上游发电侧布局。新能源产业集群式发展,地区发展格局正在被新能源重新改革。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上游城市带、关中平原、山东半岛区域,不断吸引企业、人才进驻,得新能源者得未来,区域发展格局正在被新能源重新改写。我们每个人最终都是时代的产物,顺势而为是最大的智慧,得新基建、新能源者的未来。本报告旨在全景式展现新能源各领域的实力格局,数据均来自公开权威渠道,算法采用公允方式。目录1
2023年4月7日
其他

认知改变,黄金万两,周年庆重磅福利!

泽平宏观创立已经九年了!正心正念,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实战派经济学家领军人物、成功的投资人任泽平博士创立的泽平宏观全网3500万+订阅,财经金融领域遥遥领先。知识改变命运,投资是认知的变现。认知改变,黄金万两。2014年预测股市“5000点不是梦”,创立“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的分析框架。2015年预警“海拔已高,风大慢走”,预测“一线房价翻一倍”。2020年初倡导“新基建、新能源”。
2023年4月6日
其他

新能源品牌车企排名

文:任泽平团队导读新能源革命正在到来,传统燃油车迎来“诺基亚时刻”,中国正迎来换道超车的历史性机遇,我们从未离汽车强国的梦想如此之近,当下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没买房。发展新能源、参与能源转型是大势所趋,新势力千帆竞发,传统车企积极转型,大型央国企大力布局绿电、储能。变才是最大的不变,继新能源汽车、锂电之后,氢能、储能、智能驾驶正在处于爆发前夜,新万亿级赛道蓄势待发。电动化后,各大车企在竞争中开始逐鹿智能化赛道。动力电池领域,赛道空间大、技术进步快,不断有优质企业脱颖而出,行业格局激烈搏杀。光伏领域新技术发展、钙钛矿等值得关注。氢能产业在爆发前夜、迎来投资热潮,制储运用氢各场景翻倍增长,是具希望和潜力的新能源领域。新能源企业进行产业链整合布局是竞争方向。比如在汽车赛道,整车企业布局动力电池制造和智能化是趋势;智能化公司也在向下游造车迈进,探索多种业务模式。在电池领域,动力电池厂商扩大矿产资源投资,储能设备生产商朝下游充换电和上游发电侧布局。新能源产业集群式发展,地区发展格局正在被新能源重新改革。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上游城市带、关中平原、山东半岛区域,不断吸引企业、人才进驻,得新能源者得未来,区域发展格局正在被新能源重新改写。我们每个人最终都是时代的产物,顺势而为是最大的智慧,得新基建、新能源者的未来。本报告旨在全景式展现新能源各领域的实力格局,数据均来自公开权威渠道,算法采用公允方式。目录1
2023年3月30日
其他

任泽平博士荣获2022年十大财经传播影响力人物

任泽平博士荣获“2022年引领经济发展、产业革新、时代浪潮的十大财经传播影响力人物”,由中央财经大学财经新闻研究所发布的《中国财经新闻发展报告(2022)》。(影响力是社会的一种信任,用于推动社会进步,正心正念,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任泽平博士这些年建言新基建、新能源、放开生育、鼓励生育,守护市场经济的基本常识。)近日,由中央财经大学财经新闻研究所发布的《中国财经新闻发展报告(2022)》(下称报告)正式出炉,这是继去年之后的第二份报告。报告从中国财经报道总体分析到中国财经媒体发展概览,从传统财经媒体发展分析到新媒体类财经媒体发展分析,以及包括中国财经媒体样本分析、财经新闻媒体产品链分析、困境与对策、机遇与挑战和案例分析报告、媒体报道内容分析报告等内容,全维度、全要素、全方位解读了中国财经新闻发展现状、亮点及面临的困境,同时重点预测了2023年中国财经媒体的发展之策。报告首次从“经济性、发展性、正面性、传播性”四个维度出发,以财经人物所属企业规模、有无负面新闻,有无媒体引领力,有无财经媒体经典报道等为具体评选标准,评选出2022年引领经济发展、产业革新、时代浪潮的十大财经传播影响力人物。其中,包括曾毓群、詹纯新、谭旭光、肖钢、邓庆旭、秦朔、任泽平、王传福、董明珠、丁雄军等成为“2022年引领经济发展、产业革新、时代浪潮的十大财经传播影响力人物”。
2023年3月29日
其他

德意志银行股价暴跌:原因、影响及展望

文:任泽平团队继硅谷银行倒闭、瑞信危机之后,上周欧美银行业危机持续发酵,欧洲银行股大幅下挫,其中德国银行巨头——德意志银行成为危机中的新焦点,盘中一度暴跌14%,引发市场对欧洲银行股的担忧。此次德意志银行股价的暴跌究竟是意外“躺枪”,还是会成为下一个瑞信?欧美银行业危机如何演变?1、德意志银行股价暴跌的原因德意志银行信用违约互换(CDS)大幅飙升成为股价暴跌的直接导火索。德意志银行CDS从22日的142个基点飙升至24日的208个基点,成为自有记录以来的单日最大涨幅。鉴于瑞信事件中,也是先经历了CDS大幅上升,后引发股票抛售的过程。此次德意志银行CDS飙升放大市场恐慌情绪,3月22日至24日,德意志银行股票连跌三天,盘中一度跌超14%,3月以来,其市值蒸发约四分之一。但不同于瑞信的经营亏损和风险事件频发,德意志银行资产负债表整体健康。尤其自2020年以来,德银转型效果显著,风险敞口持续收缩,并实现转亏为盈。2022年净利润超50亿欧元,创下2007年以来新高,成本收入比由2021年的85%降至75%。业绩表现堪称“优等生”的德意志银行股价为何暴跌?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由于德银转型前的业务拓展激进,部分遗留的巨额亏损问题尚未解决。2019年前,德意志银行因经营不善和风险控制不当,导致多年发生巨额亏损。其中,在2016年,德银美国分部未通过美联储的压力测试,被IMF标记为全球最危险的、可能向全球输入系统性风险的3家银行。而真正的风险是德意志银行对流动性不足的三级金融资产持有比例过大,虽然从2018年的240亿欧元降至2022年108亿欧元,但据公开数据显示,德意志银行的三级资本与一级资本比率仍高于其他12家国际投行的平均水平。二是黑石危机、瑞信暴雷等事件发酵,引发市场对德银相关业务的担忧。经英国金融时报测算,德银对美国CRE的投资组合达168亿欧元,较2020年增加17亿欧元。随着美国商业地产市场景气度下滑、商业地产基金集中违约,市场担忧欧美商业地产危机波及德意志银行。同时,受瑞信事件中AT1债券被完全减记影响,德意志银行发行的AT1债券价格从月初的95美分跌至24日的70美分。且此前暴雷的瑞士信贷与德银业务交往紧密,瑞信被收购后资产是否能得到合理处置也为德银的业绩表现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三是欧美银行业危机的传导,市场恐慌情绪出现非理性踩踏,放大了德银的危机信号。3月以来,欧美银行业暴雷事件频发,甚至波及至商业地产领域,尽管欧美监管机构一直试图安抚市场情绪,但资本市场的恐慌情绪仍在持续传染。在3月24日欧洲交易时段,德银突然宣布将按本金全额赎回2028年到期的二级资本次级债券,按过往经验,债券意外赎回通常有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但此次德银欲释放的积极信号,市场并不买账。据ORTEX统计,对德意志银行的卖空股数比例从上周五的2.3%(4020万股)上升至3.28%(5720万股)。2、风险评估:整体影响可控,但欧美金融震荡将加剧金融收缩,冲击中国外贸但利好人民币资产本次德意志央行股价下跌影响有限、股价回升迅速,主因自身经营稳健,赎回15亿美元表明偿还债务决心,全球重要系统性银行以及政府及时表态稳信心。2022年3月27日股价随之回升,涨幅为4.7%。2022年是德银“竞争取胜”战略转型的收尾之年,改革效果显著,经营稳健。德意志银行属于全球系统性的重要银行,与法国巴黎银行、高盛、中国银行同属一档,地位大而不能倒。德国总理朔尔茨表示无需担心德银的盈利能力,通过彻底重组和现代化了其业务模式,是一家非常“有利可图”的银行。2022年德银的净利润为57.8亿美元,同比121.1%,ROE、ROA分别是7.8%和0.4%,连续三年上升。欧美金融震荡加剧金融环境收缩,企业和消费者信心降低,拖累实体经济。当银行业出现问题时,银行会自发收紧其风险敞口,从而导致金融条件收紧。即银行为保障流动性,缩减信贷发放,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引发投资、消费下降,进而导致实体经济衰退。从主体信心看,3月欧盟27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20.7、欧元区Sentix投资信心指数为-11.1,分别较2月下降0.1和3.1。从经济景气度看,3月欧洲制造业PMI和德国PMI持续跌破荣枯线,且较2月分别下降1.4和1.9。欧美银行危机对我国影响不大,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较为稳定,风险控制指标在合理区间。我国银行流动性覆盖率整体充裕,系统性风险概率较小。银行业拨备覆盖率为205.85%,超过监管要求(100%);截至2022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3.8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71%,同比下降0.09%;截至2022年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5.17%,较年初增长0.04%。我国经济复苏叠加海外规避风险,利好人民币资产,中国及港澳台地区或可能成为资产配置良好地区,但欧美银行业危机可能会冲击中国外贸。1)我国经济处于复苏通道,工业生产有所改善,消费回暖。多数行业开工率提升。截至2023年3月22日,石油沥青的开工率同比为22.6%;截至2023年3月22日,汽车全钢胎开工率、半钢胎开工率同比分别为19.9%、5.6%;截至2023年3月24日,高炉开工率同比分别为8.4%。商品房销售、电影票房和地铁出行均表明消费复苏的态势。截至3月28日,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套数和成交面积同比分别为30.4%和33.4%;电影票房和观影人次同比分别为120.5%和114.0%;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的地铁客运量同比分别为19.8%、117.1%、141.0%和24.5%。2)欧美银行危机下,经济衰退风险和市场避险情绪等因素推动人民币偏强运行。截至3月27日,美元指数和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较3月10日分别下降1.7%和1.2%。3、启示:稳信心、强风控,防止“多米诺骨牌效应”欧美银行危机持续发酵,美联储加息周期或接近尾声。美联储面临抗通胀与防风险的艰难选择:加息加剧经济衰退,稍有不慎,银行业危机演变成经济危机;放弃加息则通胀可能再次反弹。美联储自2022年3月以来,九次累计加息475BP,其中四次加息75BP,两次加息50BP,三次加息25BP。2023年3月23日,美联储议息会议宣布加息25BP,美联储加息或接近尾声。市场恐慌情绪持续蔓延,需高度关注流动性风险,避免危机预期的自我实现。加息潮下银行资产错配产生流动性危机,需高度关注。欧美银行危机由科技、加密货币、风控等特定事件驱动演变成稳健的德意志银行股价暴跌,市场恐慌情绪在发酵,对银行业的信任危机在加剧。这体现为股价下跌-财富效应下降-消费支出减少-信用收缩-投资信心不足-投资者转移资金-产生挤兑,最终导致危机预期的自我实现。危机暴露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金融监管、金融稳定的重要性将抬升。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美国未及时出手导致危机迅速扩大;而近期发生的危机或者暴雷事件,政府都迅速应对,及时化解。2023年3月11日,硅谷银行破产,美联储新推出银行期限资金计划(BTFP),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释放存款保险基金(DIF)为其兜底;2023年当地时间3月14日,瑞信自爆财报存在重大缺陷,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拒绝注资支援,
2023年3月29日
其他

黑石暴雷:原因、影响和展望

文:任泽平团队华尔街最大的商业地产业主黑石集团暴雷,美国银行业流动性危机或蔓延至商业地产行业,是局部危机还是重演雷曼时刻?这是继硅谷银行倒闭、瑞信被兼并事件之后的又一个大雷,美欧正面临整个银行业危机,后续如何演变?对中国经济影响多大?1、黑石暴雷事件梳理:BREIT遭抢赎与CMBS违约黑石集团(Blackstone
2023年3月28日
其他

认知改变,黄金万两,周年庆重磅福利!

泽平宏观创立已经九年了!正心正念,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实战派经济学家领军人物、成功的投资人任泽平博士创立的泽平宏观全网3500万+订阅,财经金融领域遥遥领先。知识改变命运,投资是认知的变现。认知改变,黄金万两。2014年预测股市“5000点不是梦”,创立“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的分析框架。2015年预警“海拔已高,风大慢走”,预测“一线房价翻一倍”。2020年初倡导“新基建、新能源”。
2023年3月28日
其他

瑞信危机:原因、影响及展望

文:任泽平团队继硅谷银行倒闭引发市场恐慌之后,瑞信再度爆发危机,市场担忧2008年“雷曼时刻”重现。作为有着167年历史、全球第五大财团、瑞士第二大银行的瑞士信贷(简称“瑞信”),它的爆雷让市场更加草木皆兵,恐慌情绪和对金融机构的不信任感上升,厨房里究竟有多少蟑螂?瑞信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影响几何?未来如何演绎?硅谷银行倒闭和瑞信危机事件的本质是美欧面临整个银行业危机和流动性危机,我们最好的应对是发展好自己,全力拼经济,发展是应对一切风险的根基。1、瑞信危机风波始末近期针对瑞信的一系列事件可概括为:1)直接导火索:瑞信推迟2022年年报、自爆财务危机,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拒绝注资增援引发市场恐慌。瑞信自爆财报缺陷,审计普华永道出具否定意见。当地时间3月14日,瑞信发布其本应在3月8日发布的2022年年报,自爆财报存在重大缺陷,审计普华永道对财务报告的内控有效性发表否定意见,暗含瑞信存在重大潜在风险。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拒绝注资支援,加剧市场担忧。同日,持股9.88%的瑞信最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拒绝增持瑞信,市场担忧升温,股价暴跌。3月15日,瑞信股价跌幅为13.9%,创历史新低。5年期信贷违约互换利差(CDS
2023年3月26日
其他

人民政协报:提振民营经济信心,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

提振民营经济信心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作者
2023年3月25日
其他

重大福利!泽平宏观九周年庆

泽平宏观创立已经九年了!正心正念,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实战派经济学家领军人物、成功的投资人任泽平博士创立的泽平宏观全网3500万+订阅,财经金融领域遥遥领先。知识改变命运,投资是认知的变现。认知改变,黄金万两。2014年预测股市“5000点不是梦”,创立“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的分析框架。2015年预警“海拔已高,风大慢走”,预测“一线房价翻一倍”。2020年初倡导“新基建、新能源”。
2023年3月24日
其他

警惕美欧银行业危机和经济衰退冲击

文:任泽平团队2023年3月23日,美联储议息会议宣布加息25个bp,将联邦利率区间抬升至4.75%-5%区间,符合预期。下调2023年的经济预期至0.4%,前值0.5%;下调失业预期至4.5%,前值4.6%;上调通胀和核心通胀预期至3.3%和3.6%,前值分别为3.1%和3.5%。我们判断,美联储面临控通胀、稳经济、应对银行业危机的不可能三角,美联储加息已是强弩之末,这次加息可能都是错的,我们之前强调过,美联储面对的是整个银行业危机和流动性危机,美联储自导自演了整个危机,2020-2021年的直升机撒钱超发货币,2022年3月以来的激进加息,是银行业危机的根源。今天美联储的讲话只剩下嘴硬,危机远未化解,如果应对失败,将升级至美欧银行业危机和经济衰退,冲击全球。今年,中国经济将重新引领全球,但也面临外部的不确定性,因此应全力拼经济,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发展好自己是应对一切风险的根基。1
2023年3月24日
其他

任泽平:2023年的经济肯定是好的,房地产将首现“分化式复苏”

3月21日至23日,以“商业新变局,一起向未来”为主题的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发展论坛(第十八届)2023年会在深圳蛇口举行。著名经济学家任泽平指出,今年一定是复苏之年,经济肯定是好的,老天爷赏饭吃,各行各业都要出来抢粮食。首先,线下活动全面放开;第二,房地产方面,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放松限购、限贷、限价、限售的行列;第三,货币还是宽松的,不用管欧美怎么加息,中国是大国央行,货币政策肯定是“以我为主”,具有独立性;第四,对于企业家和民营经济信心的提振,保护市场经济,保护企业家精神,提振市场的信心。这次的政府工作报告,非常振奋人心,要推动今年的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如果没有突发事件,比如美国汇率的爆发、银行业危机,这可能是很大的不确定性,那么今年中国的经济可能会达到6%,是去年的两倍,潜在增长性大概是5-5.5%,回到了前年增长率水平以上。再比如赤字率,去年是2.8%,今年全国赤字3%。包括前段时间释放5000亿基础货币,传递了一个最重要的信号:今年要全力拼经济。政策导向就是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无论要应对外部的风险,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是首要任务。经济发力点在哪里?他认为,数字经济、新能源、新基建、“卡脖子”技术、大国重器、专精特新,都是发力点。资本市场承担重要的角色。因为创新需要通过资本的推动,对房地产也提出了一些新要求,包括支持刚需、改善型需求等等。从去年到今年,房地产开始吹暖风,支持改善型需求、建立新模式。东莞、佛山、常州、杭州、苏州,越来越多的城市加速到放松的行列,大家对今年一定要有信心。今年将会首次见证房地产的分化式复苏。有的城市房地产复苏回暖,甚至房价创新高,但有的城市房地产会持续低迷。任泽平表示,城镇化率超过60%以后,将会看到人口在源源不断往都市圈、城市群流入。未来中国70%城市的人口流出或停滞,带来的结果是城市的房子过剩,没有任何投资价值。从去年开始,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生育率只有1.1%,而美国为1.9%,法国为1.8%,英国和德国为1.6-1.7%。未来中国最稀缺的一定是人,尤其是年轻人。没有人,不管是房地产还是其他产业,都没有根基。中国的城镇化率是65.22%,这是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中国的农民工有3亿,跨省流动的就有将近2亿,未来要通过租购并举的模式来满足这些人的需求。也就意味着,把他们在农村留守的家属和家庭加起来,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75%了,而发达国家的平均城镇化率是85%。房地产的大开发时代已经落幕。未来是一个都市圈、城市群的时代,未来是一个存量时代,未来是一个城市更新的时代,未来是需要重新建立房地产新模式的时代。任泽平指出,我们的财税改革、房税改革、配套改革没有建立好,要尽快建立房地产的新模式,最重要的就是城市群战略、人地挂钩。人员不断往大的都市圈流入,既要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又要控制大城市发展,结果导致一二线的高房价和三四线的高库存。
2023年3月23日
其他

文心一言开启国产大模型时代,应用新机遇

文:任泽平团队导读第四次科技革命以创新为特征,作为第四次科技革命中的主要技术,人工智能的创新突破令人鼓舞。国外ChatGPT已迭代至GPT-4阶段,具备更加强大的功能。但软件卡脖子忧虑随之而来,ChatGPT本质上是深度学习框架和大模型应用不断创新的产物,它们又是强人工智能时代的基础软件和操作系统。值得庆幸的是,国内以百度为代表的科技大厂正在相关方面创新突破,文心一言的推出振奋人心,催生新模式新业态,人工智能大模型国产化新浪潮已至,国产大模型走向世界指日可待。我们提出“新基建2.0”概念,“新基建1.0”在于建,“新基建2.0”在于用。建不是目的,用才有价值。“新基建2.0”,不仅是基建变革,更是应用场景和生态变革。AI大模型正逐步深入到生产领域的每一个核心场景,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认为“大模型时代,最大的创业机会在应用。移动互联网时代,操作系统其实没几个,最成功的是微信、抖音、淘宝这些应用。未来10年,可能诞生10倍价值于他们的机会。”未来创业者将围绕大语言模型做应用,最大的创业机遇在应用端。更加强大的交通大模型、能源大模型、金融大模型、医疗大模型等等一系列应用大模型,与产业进一步融合,将迸发出巨大的市场潜力,新业态新机遇。正文1
2023年3月23日
其他

中国人口大迁移:3000县全景呈现

文:任泽平团队导读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人口带来的居住需求更是房地产发展的根基。我们在业内提出了广为流行的标准分析框架:“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2017年推出的《房地产周期》专著成为超级畅销书。2019年我们推出的《中国人口大迁移:3000个县全景呈现》受到市场广泛关注,全网阅读量超1亿。本文我们改进了之前的判定体系,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县级人口数据更新,在探讨多维人口指标的基础上,全景呈现全国近3000个县的人口大流动大趋势。摘要一、中国3000个县人口流动格局:1)地区层面,1978-2010年从中西部迁往东部地区的人口以劳动力为主,中西部留守儿童现象较明显。2010年以来,部分人口回流中西部,东部地区面对用工压力主动推进大学毕业生、技能人才等外来人口本地化,小学生增速明显加快,东北地区人口加速流出。2)分线城市层面,一二线城市常住人口持续大幅流入,三线稍有流入,四线基本平衡,五六线持续净流出。2010年后,一二三线城市外来人口日趋本地化,分线城市小学生数增速的梯度分化更为明显。2010-2020年,在全国小学生数年均增长为0.7%的背景下,一二三线城市小学生数年均增速分别为3.8%、4.7%、2.4%,而四五六线城市小学生年均增速分别为1.3%、-0.5%、-1.0%,分线城市增速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扩大到5.7个百分点。3)从重点城市看,2010-2020年重点城市常住人口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37个重点城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速较2000-2010年提高0.1个百分点。二、哪些地区人口在流入,哪些在流出?1)中国人口流动已从四六分化走到二八分化,表明人口流动越来越集聚化。扣除数据缺失导致难以识别的10个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呈上升态势,2000-2010年、2010-2020年分别为1375、1676,占比从63.9%增至77.9%;人口流入地区个数下降,上述两个时间段分别为776、475个,占比从36.1%大幅降至22.1%。2)人口流出地区方面,分地区看,东北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占比从66%增至90%,东部地区从58%增至69%,中部地区从67%增至84%,西部地区从65%增至77%。从行政建制看,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占比从20%增至30%,县级市从63%增至76%,建制县从73%增至88%,上升幅度最为显著。分线看,一、二线城市均无人口流出地区,三线城市从18%降至15%,四线城市从45%增至57%,五线城市从71%增至83%,六线城市从69%增至86%。3)人口流入地区方面,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人口流动更加大城市化和都市圈化,24个1000万人以上大都市圈对全国人口增量的贡献率持续超80%。二是在原有产业优势明显的情况下,东部沿海地区仍然对劳动力有较大吸引力,其中浙江、福建、江苏人口流入地区明显增多。三、中国人口流动展望及启示: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人口未来将持续向一二线大城市大都市圈及部分区域中心城市集聚。毗邻都市圈城市群的县域地区建设或将是今后发展的另一个重点。因此,二次房改的关键是:城市群战略、人地挂钩、金融稳定和房地产税。注:因未获取准确数据,本文分析暂未含港澳台。风险提示:官方常住人口统计存在偏差,人口流动识别方法存在误差等。目录1
2023年3月22日
其他

招聘公告:研究岗、运营岗、商务岗

诚聘英才泽平宏观创建九年来,全网3500万+订阅,专业财经领域遥遥领先的头部平台,荣获多项国家级奖项。在知识教育行业名列前茅,商学院行业快速增长,商务业务与国内外多家头部企业长期合作。我们深知,影响力是社会的信任,用于专业研究和推动社会进步。2014年预测“5000点不是梦”,荣获中国证券分析师大满贯冠军,创造历史记录。创立“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成为行业标准分析框架,并于2015年预测“一线房价翻一倍”,年度十大经典预测。2017年提出“新周期”。2020年初提出“新基建、新能源”,呼吁“是该放开三孩了”,推动社会进步。2021年提出“当下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没买房”。专业立身,做有温度、有情怀、有责任的研究。正心正念,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由于公司各项业务稳健快速发展,为了给社会和行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特启动人才招聘计划。【关于我们】本平台是专业知识教育、科学财经新媒体、商学院等的行业头部。我们拥有新媒体矩阵超高流量。知识教育、商学院、股权投资等各项业务持续快速增长。公司凭借高端专业口碑,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大型企业等均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如全国工商联、北京广播电视台、茅台集团、洋河股份、联想集团、百度、阿里等机构,打造“点燃希望”年度演讲大秀、大咖会客厅等多档优质产品,获得广泛好评。由著名经济学家任泽平博士联合携程创始人梁建章先生、吴晓波频道创始人吴晓波先生等共同发起成立相关的研究机构和平台。员工中博士及硕士学历占比超过70%,汇聚了来自全球各大名校的人才。……9年来以专业赢得口碑,新的一年泽平宏观继往开来。由于公司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团队诚聘各类英才!这里有广阔的发展职业前景,有来自全球各大名校硕士博士的优秀同事,有富有成就感的工作机制,有正能量的价值观,有优厚的待遇。
2023年3月21日
其他

北京哪里的房子值得买:北京改善性住宅研究报告

北京改善性群体住宅需求:改善需求占比54.0%,对居住环境、配套资源要求更高2.3
2023年3月21日
其他

全面降准来了:原因、方式及影响

文:任泽平团队3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3年3月27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继本月央行超额续作MLF,317降准25bp,累计释放超万亿元中长期资金,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在通胀温和、美联储加息放缓的窗口期,本次降准为全力拼经济补充弹药。未来货币政策保持宽松,但不会“大水漫灌”,保持适度克制,侧重精准发力,扩内需,促创新。同时,当前仍不可盲目乐观大意,美联储持续加息引爆硅谷银行等金融风险,欧美经济衰退拖累外需,国内就业仍待改善,企业家信心仍待恢复,房地产软着陆和新模式仍待破题,行百里者半九十。只要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以赴拼经济,今年中国经济将重新引领全球。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关键要调动地方政府、企业家以及市场主体等的积极性,提振信心。1、原因:全力拼经济,补充长期流动性资金,抓住货币宽松窗口期一是经济复苏处于爬坡期,需政策进一步巩固呵护。在经济复苏基础未牢的大环境下,降准释放巩固经济回稳向上态势的政策信号,加强经济回暖预期,保持宽信用环境。1)受制于就业和收入,内需不足。2月核心CPI仍低迷,同比0.6%,反映国内消费需求恢复依然偏弱。2)外需低迷,出口疲软。2月出口累计同比-6.8%,降幅较大,主要受海外需求持续下降影响。3)房地产销售投资转暖,但整体仍在下降区间,需政策加码巩固。1-2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为-3.6%,较12月降幅缩窄27.9个百分点,全国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5.7%,较12月降幅缩窄6.5个百分点。二是信贷融资需求恢复强劲、专项债前置,市场流动性缺口扩大。1)信贷需求回暖,出现“开门红”。新增人民币贷款连续三个月大幅多增,其中,企业端融资需求强劲,居民中长期贷款更是逆转了过去一年以来的多减或少增态势,呈现反转复苏。2)财政加力提效,流动性需求较大。2023年地方政府专项债预算前置,提前批额度高达2.2万亿元,1-2月新增专项债较去年同期发行提速,对市场流动性带来一定的压力。3)银行间资金成本上升。过去四个月央行连续通过超额续作MLF,释放中长期资金,但随着信贷持续回暖,预估超储率近两月持续下降,银行间流动性持续紧张,DR007利率中枢上移达2.1%,高于2%的政策利率。3月3日,央行行长易纲表示,“用降准的办法‘吐出’长期流动性来支持实体经济,仍是一种有效方式,使得流动性处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三是美联储加息预期放缓,存在降准窗口期。海外经济方面,美国通胀持续回落,银行体系风险加剧,加息节奏放缓,对国内货币政策制约减少。美国2月CPI同比上升6.0%,连续八个月下降。同时,近期硅谷银行破产只是冰山一角,美国正在面临整个银行业和流动性危机,其负面效应也已经外溢至欧洲金融体系。叠加美国CPI数据与银行体系风险后,对于美联储3月议息会议,市场预期从加息50个BP下调至25个BP甚至不加息,我国货币宽松政策迎来时间窗口。2、方式:全面降准,释放超5000亿长期资金,降低成本约56亿元从方式来看,略超预期的全面降准,宽松信号明确。巩固当前经济的复苏态势,需要有力的政策对冲,全面降准力度更大,宽松信号意义更强,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引导市场形成流动性合理充裕的一致预期,促进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从量上看,本次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5000亿元,稳定资金面基本盘,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本次降准25bp,延续之前两次相对克制的降准幅度,大约能释放超5000亿元的超额准备金。叠加本周央行通过MLF超额续作以及加大逆回购操作量,净投放7210亿元,并配合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释放超万亿元的增量资金注入实体经济。从价上看,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56亿元,减轻银行负债端的成本压力。降准相比于MLF超额续作,可以一次性释放低成本基础货币,目前MLF利率2.75%。去年以来,居民储蓄意愿较强,人民币存款高增、净息差持续收窄,本次降准节约金融机构负债端成本每年约56亿元,一定程度上缓解银行负债端压力。从时点上看,本次降准略超预期。3月15日,央行通过超额续作MLF释放中长期流动性资金,市场预期降准必要性降低。本次降准显然略超预期,不过降准释放的低成本中长期资金,将极大缓解市场资金压力,支持经济复苏,实则也是情理之中。3、影响:释放流动性,带动经济复苏,利好股市、债市、房市对实体经济而言,降准为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的长期资金,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有利于提振信心、进一步改善融资需求、推动经济复苏。对股市而言,股市是货币的晴雨表,降准提振估值。股市是货币的晴雨表,本次降准释放流动性,提升股市估值。同时,本次降准传递了政策全力拼经济的积极信号,有利于提高市场风险偏好。对债市而言,短期提振债券市场。降准有利于弥补银行流动性缺口,改善资金面压力。本次略超预期的降准短期提振债市信心,降准公布后,10Y国债活跃券收益率立即下行2.25bp。从中长期来看,债市主线仍取决于经济复苏的节奏与力度。对房地产市场而言,将呈现分化式复苏。降准进一步释放稳地产积极信号,有利于降低房企融资难度,提振购房者信心。部分热点城市,尤其是其中的改善性房产,有望在降准政策下进一步助力“小阳春”。4、展望:货币政策延续宽松,强调适度精准而非“大水漫灌”展望未来,货币政策将延续宽松基调,“稳”字当头,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并精准有力。目前经济复苏基础不牢,居民消费、房地产与民营经济信心仍需提振,海外风险蔓延需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预计货币政策总体维持宽松,强调适度精准而非“大水漫灌”。总量层面,延续宽松基调,配合财政前置,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赤字率拟按3%安排”,“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财政发力需要联动货币政策倾斜支持,但不会“大水漫灌”。结构层面,央行Q4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定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稳健货币政策叠加结构性工具是“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三重目标下的最优解。宽信用仍是重心,重点是扩内需,提振信心。结构性工具将在支持实体经济、扩内需、稳地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023年3月19日
其他

任泽平对谈吴晓波:人工智能、硅谷银行与中国经济

3月15日凌晨,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正式推出GPT-4文本生成AI系统,很难想象,距离2022年11月30日基于GPT3.5推出的ChatGPT,仅仅过去了105天。还没来得及感叹GPT-4在多项人类通用考试中的惊人成绩,3月16日,微软宣布推出Microsoft
2023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