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

其他

武汉大学《多语应急服务能力虚拟仿真实训实践课程》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线

9月1日,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smartedu.cn)虚仿实验板块上线首批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马萧教授主持研发、黄敏等14位教师共同参与的《多语应急服务能力虚拟仿真实训实践课程》入选,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线。《多语应急服务能力虚拟仿真实训实践课程》由武汉大学外语学院博士生导师马萧教授主持研发,翻译系牵头实施,日文系、法文系、德文系、俄文系、电教实验中心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武汉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指导,威爱数距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团队制作而成,研发过程历时一年半,2020年8月获得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2021年7月,该课程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并被推荐参加国家一流课程评选,此前已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享平台上线,供英、法、日、德、俄等五个语种的学生免费登录使用(登录网址https://www.ilab-x.com/details/page?id=6299)。《多语应急服务能力虚拟仿真实训实践课程》内容涉及公共卫生、社会治安、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四个突发公共安全场景,旨在让学生以“应急语言服务者”的角色,“沉浸”于高度仿真的实验环境,在生动的剧情推进中参与突发事件处置全流程,全面提高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培养应急语言服务职业素养,助力提升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国家对应急语言服务人才的需求。目前已完成以新冠肺炎疫情处置为主线的公共卫生场景应急语言服务实验内容。本文在原文基础上略有改动来源: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官网编辑:牟益君投稿:yingjiyuyan@blcu.edu.cn
2022年9月22日
其他

语言类特色高校构建应急外语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天津外国语大学为例

作者:周凯(天津市应急外语服务研究院天津外国语大学助理研究员)来源:《教师》第19期摘 要:在国家“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疫情防控战略背景下,语言类特色高校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应急外语服务学科建设,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充实人才储备,着力提升国家应急外语服务能力。文章介绍了天津外国语大学响应国家应急战略需求,构建“一基地三库”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生专业融合能力,深耕课程协同特色,拓展志愿服务品牌等具体实践,以期为高校构建应急外语教育体系提供方向和依据。关键词:应急外语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志愿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提高应急管理、抢险救援和防灾减灾能力。2022年2月14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指出应分别通过资源配置、队伍保障、行业标准、工程创新、增进合作等方面对国际应急领域工作开展进行规划。新冠疫情防控战役中,应急语言服务已经成为国家语言能力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语言服务和人才培养应急体系,充实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储备,提升服务国家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等等,这些是外语特色高校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天津外国语大学建设有33个外语语种学科,本、硕、博人才培养层次齐全,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增强对外宣传主动权、提升国家形象国际传播做出了积极努力和应有贡献。学校在疫情防控中,积极落实京津冀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协助做好防疫政策外宣,利用外语学科优势,综合响应国家应急外语服务战略需求。一、“应时谋远”,外语服务响应国家需求(一)构建应急外语教育体系,服务国家应急战略应急外语能力在此次抗击疫情中的重要性不断突显。与此同时,加快培养外语服务专业人才,提高其综合能力和应急素质,形成外语服务“预备役”部队是国家应急管理的战略需求(王铭玉,2020)。语言类特色高校应主动出击,提前布局,答好国家应急管理现代化人才战略这张“考卷”。语言学界学者在宏观上阐述了应急外语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应急外语教育应以提升应急外语能力、构建应急外语教育体系、完善应急外语教育模式和学科体系、培养应急外语人才为重点,开展应急外语教学原理、应急外语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资源、教材教法、教学评价、教师发展等研究(王立非,2020);外语类院校应发挥自身的语言优势,提前布局,组织多方力量积极开展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储备工作(王铭玉,2020);培养和储备应急语言人才是应急管理基础语言能力建设和社会协同应对语言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王辉,2020)。(二)应急外语服务及研究的具体实践天津外国语大学以语战疫,响应国家需求,在对外宣传、国际抗疫合作,尤其是在严防疫情输入的关键时刻,完成天津市防疫新闻发布、一级响应动员等多语种笔译任务,用28种外语录制“入境人员健康提示”微视频,组建应急外语翻译志愿服务突击队,到机场、海关、边检、社区为外籍人员提供入境问询、分流安置和居家隔离的语言翻译服务。以13种外语创作的反映中国抗疫过程的全公益微视频作品,充分发挥了外语院校的专业优势,表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担当精神。天津外大组织召开“全面凝聚抗疫合力、加强京津冀语言服务合作”高层论坛,凝结语言服务学界思想精粹,碰撞应急语言服务学术火花,推进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规划进程,汇聚学界抗疫力量,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二、“倍道而进”,体系构建聚焦人才塑造(一)创造性提出“一基地三库”建设体系2020年年初,为助力国家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天津外国语大学10名外国语言文学教授在总结抗击疫情应急外语服务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应急外语服务人才库、应急外语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应急外语服务研究院、应急外语服务多语种语料库实验室(以下简称“一基地三库”)的建议。同年7月16日,天津市应急外语服务“一基地三库”正式成立,标志着天津市应急外语服务体系建设初步搭建起了组织架构,为国家完善应急体制机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力量。(二)应急外语服务“一基地三库”体系路径探索近两年,学校成功举办首届应急语言服务发展论坛、“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线上国际学术研讨会、应急外语服务研究系列专题讲座等活动10余场。同时,发布应急外语服务多语种语料库平台,出版《抗疫应急外语服务的思考与行动》专著,多位专家学者的理论文章在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日报网、天津日报等主流媒体刊发,为国家应急外语服务体系建设建言献策。天津外国语大学志愿翻译突击队师生勇担使命,逆行抗疫一线。三、“守正创新”,人才培养聚焦能力融合应急外语服务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学校以构建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响应国家对应急外语人才的战略需求,将宏观的建设思路在高校落地延伸。同时,将国家战略需求的响应力转化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驱力,以应急外语人才培养为突破,提升高校本体的教育体系综合改革。应急外语服务既是天津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也已经成为学校特色研究领域。在抗疫应急外语服务中,学校的思考与行动传递出强大的正能量,为外防输入和全球疫情防控团结合作贡献了力量。(一)“钟摆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多年来深耕复合型人才培养,在2016年提出了“钟摆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钟摆最低层为主修专业,随人才培养的融合程度深入,钟摆进行上移,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以及人才的能力塑造输出也同幅度提升与加强。“钟摆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外显教学载体分别为:专题讲座,专业教师或行业导师主讲的单次主题讲座;导论课程,例如为翻译硕士(MTI)开设的“应急语言概论”通识必修课程,贯穿整个学期;课程群组,按照课程内容类别形成课程包,每个课程群按照课程内涵关系由3~5门核心类课程组成;微专业,学制1年,总学分24学分,包含8~10门课程,修读完成颁发微专业证书;专业方向,在已有专业人才培养中增加应急外语服务方向,形成复合专业培养;辅修专业,学制3年,总学分60~70学分,定位为与主修专业平行的相对独立专业,修读完成后可以颁发独立的辅修学位,备注学历信息;备案专业,专业建设的最高层次,标志学校可以完全围绕应急外语服务设立本科专业。在融合层次角度,知识、课程、专业各层次逐渐拉升;在能力塑造角度,语言类、非语言类专业两个维度,分别进行“外语+应急”融合以及“专业+外语+应急”融合。(二)应急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学校把宝贵的应急外语服务经验转化为语言人才培养内容,在强化应急服务技能性知识培养的基础上,同时体现外语人才培养特色,发挥天津市应急外语服务“一基地三库”的整体优势,把握应急人才培养的宽口径特征,快速完成校—院二级应急人才培养体系的搭建,鼓励专业教师积极投入应急外语服务教育教学工作,培养符合我国特色的应急外语服务人才,为构建高质量的应急服务体系贡献力量。学校以MTI为突破,逐步将应急外语服务贯穿本、硕、博人才培养,确定了“本硕兼顾、以硕为主,学专兼顾、以专为主,多语兼顾、以英为主,学训兼顾、以训为主”的培养路线。该培养路线初期发展以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为主要建设方向,通过已有的教学体系与应急语言服务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结合应急语言服务工作,完成应急语言课程的设置,合理调整“本—硕—博”课程体系,引导研究生以应急服务为选题开展学术研究,同时,推进应急服务案例库建设、虚拟仿真实验设计、应急教学师资培养等工作,加大应急人才的实用技能培育。2021年12月,首批应急外语服务人才培养项目的68名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课程的学习,获得了《应急外语服务人才培养项目结业证书》,为国家、天津市重大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应对提供了语言服务和智力支持。四、“运筹划策”,课程建设聚焦协同特色(一)在服务过程中凝练课程建设需求语言志愿服务队在执行海关流调翻译任务中发现,病情描述、医学词汇、应急处理等方面,精准翻译难度较大,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不满足医用专业翻译需求。在不同的服务场景中,外语学生专业翻译能力均有所欠缺。基于此,学校建立并完善了本科特殊用途英语ESP课程建设,根据应急语言服务的场景,建设“应急口笔译”“应急物资资料翻译”“应急数据信息翻译”“新闻发布与媒体传播”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应急语言服务意识、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及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融入宽口径、通识性应急知识,如应急事件特征及应急相关法律法规、信息发布和管理、应急事件中的媒体宣传等,加强服务场景虚拟演练,建立与公共突发事件相关领域的实习实训合作项目。(二)以师资团队为引领以创新为导向,组建中外师资团队。打造中外精英师资团队,吸引具有多学科交叉、多专业知识背景的高端外语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聚合效应,加大应急外语服务的培训力度,更好地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增强大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由行业导师构建实践课程,有计划地在涉外部门和相关行业进行专业实践,如海关、机场、车站、宾馆、外国居民多的社区,提高学生应急外语工作水平,助力提升城市应急外语能力。(三)课程建设的具体探索天津外国语大学应急外语服务人才培养基地首门课程——“应急语言概论”作为2020级MTI通识必修课程正式落地。该门课程详细介绍了应急语言服务的发展沿革,阐述了语言服务在抗击新冠疫情工作中的突出作用,为学生着重讲解了语言服务产业面貌、研究层面及展望等语言服务产业的相关内容。该课程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引入“应急语言教育”“应急语言翻译”“应急语言研究”“应急语言信息处理”“应急语言政策”“应急语言术语”等应急核心知识。五、“最美逆行”,志愿服务聚焦素拓强基学校具有外语学科优势,且拥有一支稳定的、较大规模的语言服务志愿者队伍,这支队伍中不乏志愿服务工作热情高、语言服务实战经验丰富、外语水平高或兼通多语的优秀人才。引导、组织这些志愿者参与抗疫国际合作,不仅可以提供优良的语言保障,提升合作效度,同时,对师生的科研、教学、学习也起到检验和促进作用。(一)专业的志愿者团队是服务国家需求的生力军高质量、高素质、招之能战的志愿者队伍,是应急外语服务响应国家战略需求的特殊战斗团。《“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明确要求,“加强综合型、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提升应急人员的多言多语能力,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志愿服务组织等力量建设专业化应急语言服务队伍”。一方面,要着力提升应急外语志愿者的专业素养,提升其语言水平、文化素养、沟通能力、心理素质、保密意识等;另一方面,要着力培养应急外语志愿者跨文化交流能力,这就要求在培训学习中,导入不同国别、民族、宗教、区域的文化知识,让应急外语志愿者学习不同文化差异背景下的沟通技巧,使其具备一定程度心理疏导与抚慰的能力;另外,要着力提升应急外语志愿者使用新技术辅助应急外语服务的能力,使志愿者掌握机器翻译、即时翻译、AI辅助翻译、信息发布、新媒体运营等多项技术,提升志愿服务效能,使志愿服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多维度、广领域的应急外语志愿服务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天津外国语大学为天津市疫情防控和京津冀疫情联防联控,尤其是协助做好外宣、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提供了20余万字的同疫情相关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多语种翻译服务;用覆盖全球90%人口的28种语言录制了《入境人员健康提示》微视频;出版了总计58万余字的《抗疫应急外语服务的思考与行动》一书;快速组建覆盖6个语种的近百人的志愿翻译突击队,赴机场、海关、隔离点等抗疫一线提供语言服务,服务入境人员超过5000人次,此项工作仍在进行中。由专家教授领衔,140余名本、硕、博各年级学生和教师参与,用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13种语言创作的反映中国抗疫过程以及向世界传递必胜信念、共同打赢全人类健康“保卫战”的微视频作品《中国人民致新型冠状病毒的一封信》《我们都是战士》《在一起》等40余个短片,共计近250分钟,作品一经发布,迅速在中外网络媒体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六、结语语言类高校应切实提高思想站位,将应急外语服务与国家重大战略联系起来,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彰显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优势。同时,语言类高校要立足实际、守正创新,深入挖掘外语学科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应急语言服务发展动能,为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供智慧力量。【基金项目:天津外国语大学2020年度科研规划应急外语服务研究专项项目“‘钟摆模式’构建语言类特色高校应急外语教育体系系列研究——融合课程建设”(20ZXYJ11)。】编辑:孙慧芳投稿:yingjiyuyan@blcu.edu.cn
2022年9月5日
其他

我国高校应急语言教育对策研究

作者:曾凤珠(硕士,助教,从事大学语文、汉字与中华传统文化、现代汉语、阅读与写作研究。)来源:《豫章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摘要:应急语言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对于高校来说,探索精准、高效的应急语言教育对策显得尤为重要。我国高校需要适当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方向,提升紧急危机事件语言应急能力,通过树立应急语言储备观、增强大学生应急语言服务意识、建设高素质应急语言高校教师队伍、探索创新的应急语言教学方法、专注应急语言技术研发等手段培养高素养的应急语言大学生队伍,切实解决未来突发事件中的应急语言问题。关键词:应急语言;教育对策;语言学跨学科;语言技术庚子年交替之际,疫情突袭武汉,全国百姓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同抗疫,终于战胜了疫情。此次抗疫,是一次极大的挑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治理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应急语言能力既是我国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应急治理能力的体现。应急语言服务响应机制为疫情防控提供了语言支撑,但仍暴露了一些问题,例如援鄂抗疫医护人员由于不懂湖北方言导致在语言沟通方面有障碍,凸显了语言应急能力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性。因此,提高我国应急语言综合能力迫在眉睫。应急体系和高校应急语言人才培养体系都是国家应急语言综合能力的一部分。作为高校,采取有效的应急语言教育对策,提升应急语言教育水平,能够让应急管理工作更加顺畅。一、应急语言概念新冠疫情已肆虐许多国家和地区,各国发布疫情信息、探讨治疗方案、交流和分享防疫经验,都要依靠语言的媒介。应急语言在此次抗击疫情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催生出如沟通失效、信息失真、用语失误等各种语言问题。随后,学术界开始关注应急语言的研究。应急语言(emergency
2022年5月17日
其他

语言服务40人论坛|国家应急语言服务

2021年12月31日,“语言服务40人论坛”年度论坛暨“语言服务教育联盟”成立大会暨《全球语言服务市场报告》首发仪式在北京举行。论坛围绕“语言服务学科发展”与“语言服务行业发展”两个主题展开讨论,其中,“国家应急语言服务”是论坛的重要讨论话题之一。论坛吸引了来自语言服务行业的专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