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评论杂志

其他

《社会学评论》| 2024年第1期目录

专题:犯罪社会学相机权衡:流动未成年人轻微盗窃的行为策略和模式张昱、姜春艳(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内容提要:盗窃罪是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类型。本研究以甲市流动未成年人的轻微盗窃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讨论该犯罪行为的生成情境及发生机制。在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导致了部分未成年人家庭照护与社会照护的不足或缺位,使其陷入“跛脚独立”困境。在生存需求的满足受到威胁与“跛脚独立”情境的双重制约下,部分流动未成年人步入轻微盗窃歧途,试图走向所谓“平衡独立”。在实施盗窃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在需求、价值观和认知三方面进行权衡,而关键阶段依次发生的需求倾向的临时漂移、情境式道德突破和基于行为理性的情境控制共同导致了轻微盗窃行为的发生,呈现出相机权衡的特点。本研究聚焦于盗窃发生时行为与情境的互动,以期填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研究在此方面的空白。关键词:流动未成年人;轻微盗窃;相机权衡;生存需求;情境行动理论成年创伤与犯罪形态:基于性别差异的潜在剖面分析刘成斌、廖铖(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内容提要:本研究对南方某市三所监狱的1494名犯罪者进行调查,旨在从“家庭变故-犯罪性”和“被害经历-犯罪性”两个维度来考察不同性别犯罪者的成年创伤潜在类型及其与首次犯罪年龄和再次犯罪卷入的关系。结果表明,犯罪者存在三种成年创伤潜在类型,流动身份、教育水平、婚姻状况、经济条件对不同性别犯罪者的成年创伤潜在类型分类有显著影响,女性“中创伤型”和“高创伤-高被害型”更可能在中青年时期首次犯罪,男性“高创伤-高变故-高被害型”更有可能再次卷入犯罪。应重视不同性别的个体在家庭变故和被害经历上的创伤风险,建议根据不同成年创伤潜在类型犯罪者的特征与犯罪形态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及预防。关键词:成年创伤;犯罪形态;潜在剖面分析;性别差异专题:教育社会学教育竞争、家校联系与教育不平等——以围绕家庭作业的家校互动为例张阳阳(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戴艺伟(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内容提要:本研究以一所城市小学和一所乡镇小学围绕家庭作业的家校互动为案例,探讨了二者在教育环境上的差异及其对家校互动过程和模式的影响。研究发现,高度竞争及高度分化的教育环境促生了“竞争驱动、双向支持”的家校关系;有限竞争和分化较低的教育环境促生了“被动应对、单向依赖”的家校关系。前者意味着学校与家庭乃至市场建构起合力促进学生发展、共同应对教育竞争的教育网络;后者则意味着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甚至唯一作用。家庭运作空间的增大弱化了学校资源的作用,而在家庭资源弱势的环境中,学校对学生学业发挥着比家庭更大的平等化作用。家校联系既勾连了教育过程与结果,也勾连了微观层面的家校行为与中观层面的教育环境,折射出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关键词:教育竞争;教育环境;家庭作业;家校互动我国代际社会流动的教育异质性效应祝毅(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顺(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内容提要:基于10期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的分析,本研究发现:首先,教育对于代际社会流动性的影响在不同出生世代与教育层级中存在异质性效应,教育层级越高,对代际社会流动性的提升作用越强,且在1960—1980年代出生世代中呈相对上升趋势。其次,高等教育对于促进代际社会流动的作用最强,中低教育层级对于促进代际社会流动的作用相对较弱,但由于后者整体占比较高,极大地遮蔽了教育对于促进代际社会流动的正向作用。加快推进教育政策改革,保证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增加低地位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关键词:教育;代际流动;阶层差异;世代变迁论文一碗水端不平?中国家庭双向代际支持的性别悖论李婷(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钟晓慧(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靳永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内容提要:本研究基于三期中国老龄社会追踪调查数据,考察了家庭双向代际支持中的性别悖论,即女儿相对于儿子向父母提供的支持更多但父母却给予儿子更多支持的现象。本研究通过建立家庭内部父母与子女的多元情境动机模型来解释该现象:女儿和父母倾向于形成情感驱动与即时交换相混合的代际支持模式,具有日常性质;而儿子与父母倾向于形成文化规范和延时交换相混合的模式,具有托底性质。这两组模式的复合效应导致了群体层面的性别悖论。通过对性别悖论的探索,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我国剧烈社会转型背景下个体与家庭之间的张力,呈现出中国家庭向个体化转型过程中既受制于传统社会结构,同时也积极开展主动性文化实践的复杂面貌。关键词:双向代际支持;性别悖论;多主体多元动机模型隔代抚育与农村老年人的健康轨迹——性别差异的视角贺光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王安迪(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内容提要:本文运用四期CHARLS数据,使用成长曲线模型探究隔代抚育对中国农村老年人自评健康轨迹的影响。研究发现,实施隔代抚育会显著加快老年人自评健康水平随年龄的下降速度。不仅如此,这一影响还存在性别差异。隔代抚育对女性的自评健康没有显著影响,但会显著降低男性在老年期的自评健康水平,并且随着年龄的上升,对于健康的负面效应会越来越大。进一步考察抚育强度的影响,我们发现高强度抚育才会显著影响男性老年人的健康,它不仅会降低男性老年人的总体自评健康水平,还会令他们的自评健康下降速度更快。总体而言,农村家庭中的隔代抚育回应了文化规范和家庭发展的需要,体现了中国家庭代际关系中传统与现代的交错与杂糅。关键词:隔代抚育;健康轨迹;农村老年人;性别差异;成长曲线模型迈向现代的道德观——影响中国人道德判断的个体和结构性因素分析周东洋(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崔思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内容提要: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本文考察了当代中国人道德判断的影响因素。本文将道德判断区分为“公德”和“私德”两个方面,并提出了道德判断的“现代化命题”。研究发现,个体和地区层次的“现代化水平”均对公德和私德有显著影响,但在具体因素方面存在差异。首先,个体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就越趋于遵从公德而排斥私德。其次,所在省份的现代化水平越高,居民越排斥私德,但对居民对公德的态度没有显著影响。此外,个体的道德判断受到年龄的调节,个体和社会层次的现代化会缩小不同年龄群体公德的差距,而私德方面却呈现相反的结果。本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当代中国人道德判断的“现代化命题”,社会转型理论也为这种命题提供了补充性的解释。本研究也为理解当代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提供了社会学的视角和经验证据。关键词:道德;现代化;公德;私德亲属研究何以继续存在——从大卫·施耐德的亲属理论与批判谈起彭馨妍(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系)内容提要:现有文献关注到了美国人类学家大卫·施耐德在欧美人类学界的影响,但并未系统梳理以施耐德为代表的亲属研究在问题意识上的几次关键转变。本文以施氏的亲属研究、理论与批判为主线,揭示出其在问题意识上经历了从“社会”到“文化”再到“地方生物学”的转变。本文也将结合当下人类学前沿理论,简评施耐德如何在几十年前就将亲属研究从认识论层面推动到了本体论层面。关键词:人类学理论;(新)亲属研究;生物与社会;自然与文化;大卫·施耐德回到家产官僚制——以明万历四年到五年的北京契税制度改革为例陈泽涛(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内容提要:通过对明朝万历四年(1576年)到五年(1577年)北京契税制度变革过程的分析,本文揭示了传统中国国家汲取过程中的家产官僚制支配模式及其形成过程。在万历四年都税司大使私擅税契事发这一突发事件的触发下,典制关于契税的规定与万历四年前北京契税管理空白之间的矛盾暴露,导致官员与皇帝围绕北京契税制度改革展开社会行动。到明万历五年,在正式制度层面,北京契税征收的支配模式兼有包税制与官僚制特征;在非正式制度层面,北京契税征收的支配模式整合了儒家的孝道和功利主义,以及形式的法理思想和对传统的认同。本研究发展了更为完整地理解传统中国国家汲取过程中的支配模式及其变革过程的家产官僚制理论,系统地呈现了传统中国家产官僚制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两个维度之间与内部的矛盾。关键词:契税;家产官僚制;过程制度主义在行政动员之外:公私部门人员捐赠行为差异何以产生?蓝浦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向成佩(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内容提要:已有研究大多基于行政动员视角解释公共部门人员捐赠水平为何高于私人部门人员,本文则创新性地将行政动员和亲社会动机同时纳入研究模型,系统考察了个体捐赠行为“公私有别”的内在机制。基于CGSS数据的分析发现:与私人部门人员相比,公共部门人员的捐赠金额和捐赠比例均显著更高,原因不仅在于他们在捐赠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行政动员甚至行政强制,还在于其拥有比私人部门人员更强的亲社会动机。不过,亲社会动机的影响相对较弱,样本期内行政动员仍然是公私部门人员捐赠行为差异产生的主要机制,这在扶贫救灾、医疗卫生、教育、生态环保等各类捐赠领域均有所体现。本研究表明,公共部门人员比私人部门人员更多投身慈善事业不完全是“被动的自愿参与”和“行政化参与”,该行为一定程度上还兼具“主动性参与”和“道德化参与”的意涵。关键词:慈善捐赠;公私部门;行政动员;亲社会动机国企转制干部的社区化身份建构及其生成机制——基于上海市16名“社嫂”的口述史研究唐晓琦(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徐选国(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双重改革的进程中,上海部分国企干部转制成为社区干部——“社嫂”,并用其社区化的身份实践使“社区”替代“单位”成为连接国家与个人的新型组织通道。本文从社区的双重属性与个体实践的联结性视角出发,探讨这批国企转制干部的社区化身份建构及其生成机制。研究发现,社区的双重属性对“社嫂”在不同时期的身份转换具有差异化的形塑作用:政治性形塑了他们对国家身份的想象与认同延续;社会性赋予了“社嫂”新的身份意涵,重构了包括“社嫂”在内的社会大众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社嫂”群体积极的社区实践也促进了其身份功能的发挥以及社区双重属性的弥合。同时,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也可从国企转制干部的社区化身份实践过程中得以一窥。关键词:国企转制干部;社区属性;社区化身份建构;口述史编辑:下关风审核:骆骁欢迎关注《社会学评论》杂志公众号
2月1日 下午 2:11
其他

《社会学评论》| 2023年第1期目录

专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特色社会学的理论渊源周飞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中国社会学“关系”议题研究进展史的考察,指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的一条重要路径是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的追根溯源。这种追溯有两个主要的作用。一是有利于我们辨识清楚一些社会学概念背后的理论预设,二是有利于为中国社会学的理论建设提供思想资源。中国传统社会思想有着很强的“积累性”和“实践性”,这给我们从中汲取营养带来很大的挑战。本文提倡从传统思想的源头进入长时期积淀形成的阐释文献,在此基础之上再进入近现代的相关讨论。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关系;传统社会思想专题:构建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推理和社会学——理想型集方法的运用和发展赵鼎新(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内容提要:本文在韦伯的理想型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型集和理想型集演绎建模方法,讨论了一个合格的理想型集应当具有的三个基本要素,并通过一些案例展示了理想型集的建立以及理想型集演绎方法在理论和经验层面的运用。本文认为,理想型集演绎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归纳作为逻辑基础的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研究传统的弱点,为连接社会学中的微观机制分析、宏观结构分析和行动者分析找到了一座桥梁,为笛卡尔坐标法在社会学中找到了一种带有一定解析性的应用方法,给出了一个能针对各种复杂经验现象进行分析的解读工具,因此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关键词:韦伯;笛卡尔;理想型;理想型集;理想型集演绎专题:社区研究再造日常——老城复兴中“活”的公共文化再生产施芸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内容提要:当前老城复兴中的人文转向尝试将“人”及其“真实生活”带回更新进程,但“活”的公共文化再生产始终是个难题。作为前沿文化实践,“再造日常”搭建了不同人群间的沟通对话机制,重塑了制度内外对接转化机制,需在城市更新和社会转型的双重意义上来理解。本文以一个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运营及新型公共文化建构为例,从“找回公众”“消融区隔”和“淡化权威”三方面展现这个界限消抹和连接再造的过程,其背后是空间活化、文化再生及地方治理品牌化三重机制的叠加,它使老城生活在空间、人群和制度上由表及里地向外打开。通过日常的再造,行动者以文化再生产的柔性力量探入国家-社会连接处的肌理,推动了转型,这也使关于“社会的生产”的讨论变得更为复杂。关键词:再造日常;文化再生产;空间活化;社区参与式艺术术业有专攻——专长研究视角下第三方如何有效参与社区治理冉奥博(清华大学智库中心、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内容提要:第三方参与社区治理是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议题。文章在专长研究视角下,提出专长平衡、专长边界、专长冗余三个关联概念,讨论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的专长逻辑,以加强专长理论与社会组织研究的对话。以万象中心为个案的研究发现:专长并非由社会组织所独占,社区治理存在多个专家和多种专长;贡献专长是社会组织的立身之本,交互专长可以突破专长边界,情境专长是社区治理共同体形成的基础;社会组织的有效参与需要平衡多种专长、避免专长冗余、建构专长边界。在社会组织、政府、民众沉浸到具体情境中共同学习,社会组织通过参引实现跨界运用专长并形成新领域时,专长边界被消解,承认和尊重专长成为可能。但同时,各个主体又在自发建构专长边界,而这种建构存在着权力异化。关键词:第三方;社会组织;社区治理;专长研究专题:企业与社会外资奇迹、劳动力市场所有制分割与收入不平等——来自中国工业企业的经验证据李雪(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内容提要:已有社会学研究强调所有制分割是影响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因素,却很少关注外资企业这一所有制形式对收入的影响机制。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将外资进入中国视为深受招商引资政策影响的政治社会过程。本文以企业为分析单位,使用行业外资穿透性来衡量外资企业对本行业中资企业员工收入的影响。通过对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回归分析发现,外资企业的存在显著降低了私营企业的员工收入,但对国有企业的员工收入并无显著影响。其次,外资穿透性具有累积效应,其负效应随时间推移因其体量提高而日益显著。最后,私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外资穿透性对其收入的抑制作用。可见,外资企业的存在重塑了所有制分割结构,因此,理解当代中国的收入不平等问题有必要考虑外资的社会后果。关键词:外资穿透性;劳动力市场所有制分割;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收入不平等政治约束与经济理性的平衡——党组织嵌入对非公企业福利保障制度建设的影响研究李中(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彦(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内容提要:本文从企业的双重价值取向(政治的价值取向以及经济的价值取向)出发,探讨了党组织嵌入对非公企业福利保障制度建设的影响及其程度问题。基于对2018年中国工作环境研究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本文发现:(1)建立党组织可以显著提高非公企业福利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制度、休息休假制度和额外福利制度)的建设水平;(2)非公企业的福利保障制度建设水平仍然低于国有企业、党政事业单位等单位组织,这表明在党组织嵌入过程中,非公企业试图维持一种政治约束与经济理性的平衡;(3)在此平衡过程中,政治的约束效应更强。本文揭示了党组织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的行动能力,探讨了“反向政治嵌入”以及非公企业的经济理性问题,对于理解中国政治主体和经济主体的互动关系具有启示意义。关键词:政治嵌入;党组织嵌入;企业福利保障制度;政治约束;经济理性论文理解金融化——定义、解释与研究议程周浥莽、李月旻(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社会学系)内容提要:金融化是经济社会学近年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一个层次复杂、意涵宽泛,容易混淆和滥用的概念。本文首先梳理了英文文献中金融化概念的操作化方式,并概括出从“市场结构转型”和“行动逻辑演变”入手的两种金融化研究进路;随后讨论了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两种传统下对金融化(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金融化)的不同解释,厘清了将金融化作为历史必然阶段和政策意外后果的两种不同传统及其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学界关于金融化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数据,检视了我国金融化在各个层面的经验表现,并对未来金融化研究提出了建议。关键词:金融化;经济社会学;国家-市场关系;社会不平等近三十年我国民众教养观念变迁趋势——基于年龄-时期-世代效应分析吴玉玲(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内容提要:本文利用世界价值观调查1990—2018年的六期中国数据,采用年龄-时期-世代模型,对我国居民自我导向与生存导向教养观念的时期与世代趋势进行了研究。时期效应表明,生存导向观念在1990—2007年间呈现强化趋势,近十年则趋于弱化;自我导向观念仅在2018年的调查中体现出显著强化趋势。从世代效应看,我国居民教养观念并未呈现出年轻世代更注重自我导向品质的线性变迁趋势,且不同世代组依然较重视生存导向品质。上述发现表明,我国民众教养观念的变迁仅部分印证了英格尔哈特对社会发展与观念变化之间关系的论断,展现出我国教养观念发展的独特性,该特征或与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特征及重大历史事件有关。此外,个体的教育水平、工作状况、婚姻状态、子女数量等个体特征影响与既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关键词:自我导向;生存导向;后物质主义;年龄-时期-世代分析多重制度逻辑的微观实践与动态转化——以某公立医院医疗纠纷的处理过程为例张龙(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内容提要:基于在医院纠纷处理科室的田野观察,本研究探讨了多重制度逻辑在纠纷处理实践中的矛盾共存与动态转化。研究发现,在医院处理纠纷的过程中,前台和后台的划分为行政人员有效应对不同逻辑之间的矛盾创造了有利条件;有些分歧可能在后台获得解决,未被解决的矛盾则被掩盖或重构;医院行政人员主要基于互动情境的特征,选择性地激活和呈现不同的逻辑。本研究打开了医疗纠纷处理中的医院“黑箱”,也丰富了对制度逻辑微观实践过程的认识。关键词:医疗纠纷;多重制度逻辑;制度实践;互动情境;前台/后台信任何以实现?——人际互动中的风险渐进与信息积累刘梦岳(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内容提要:“信任”是经济社会学的一个核心概念,目前学界更多关注信任的功能,却相对忽略了信任的产生机制。本文基于博弈理论的框架来分析信任者与受信者的策略选择,提出两个核心观点:第一,通过风险渐进式的互动,信任者一方面可以不断积累对方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分割风险,从而建立信任关系;第二,风险渐进难以通过单纯的经济交易实现,而需要通过多束交易交替进行(即多维关系)来实现。在此意义上,信任的建立并非通过经济交易“嵌入”社会关系,而是通过多束交换关系的“互嵌”实现。关键词:信任;嵌入理论;风险渐进;多维关系制度可供性与消费欲望——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汽车化模式史骥(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内容提要:汽车化理论体现了一种结构与文化的互动关系,预示了不同制度结构与意识形态下会产生不同的汽车化模式。本文提出“汽车化制度可供性”与“汽车消费欲望”两个分析变量,以此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前汽车化模式的独特性。改革开放前,中国落后的汽车生产体系、抑制消费的制度安排、限制流动性的社会结构与非商品化的汽车所有权模式,结构化了“低汽车化制度可供性”,汽车被置于特殊化结构中,成为一种“神圣化”的物品。以“汽车职务性地位象征”为内核的文化机制赋予了人们“低汽车消费欲望”的集体认知秩序,形塑了改革开放前中国独特的汽车化模式。关键词:汽车化;物质文化;汽车文化;制度可供性;消费欲望劳动过程视角下的信息技术产业劳动者研究——理论回顾与发展方向李晓天(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内容提要:中国的劳工研究已经开始关注以科技公司的产品经理、程序员为代表的科技劳工群体。本文重新审视了传统劳工研究的理论框架,回顾了劳动过程理论与规范性控制理论对劳动控制问题的主要分析思路,厘清了二者在冲突的基础、斗争的场域与方式等方面的基本差异,分析了两种理论传统对于理解科技劳工研究中组织结构与文化的变迁、劳动力市场的分层、社会/技术二分的职业分工等现象的启发。技术与劳动过程的辩证互动关系和劳工主体性仍然是科技劳工研究的两个核心议题。关键词:科技劳工;劳动过程理论;规范性控制;主体性;社会/技术二分编辑:子申审核:张小菲欢迎关注《社会学评论》杂志公众号
2023年1月22日
其他

回眸2022 | 《社会学评论》2022年度总目录

本公众号为《社会学评论》杂志2022年最新推出的官方账号,欢迎订阅、关注。《社会学评论》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合办的社会学专业学术期刊(刊号CN:10-1098/C,ISSN:2095-5154,双月刊),是CSSCI来源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本刊的办刊宗旨是:秉承“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理论自觉,建设反思”的信念,刊发高质量、前沿性的社会学研究的优秀成果,提供权威的社会学教学和研究的学术交流平台,构建青年社会学者施展才能、更好成长的学术舞台,促进社会学不同学派的学术争鸣,为推动社会学理论、方法和历史诸领域研究的繁荣和发展、推进世界眼光和中国风格兼具的社会学而努力。本文为《社会学评论》2022年(第10卷)第1-6期总目录。文章详情请见期刊官网(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前往)或本公众号往期内容。专题:帝国转型与国家构建宋念申|地图帝国主义:空间、殖民与地球规治(第一期)张杨|大反转——英德为何对抗,英美如何修好(第一期)孙砚菲|超越民族国家:困境与路径(第一期)李朔严、蒙克、曹渝|帝国的军事宿命——兵制中的国家治理逻辑(第一期)专题:德国社会理论王珩|交往理论开端上的“命运”冲突——重申哈贝马斯早年对黑格尔耶拿精神哲学的解读(第一期)刘洋|韦伯与尼采:“怨恨”概念的可能及其限度(第一期)专题:社会研究的理论创新与范式反思刘世定、严俊、刘玉照|“利益-规范”双重博弈
2022年12月31日
其他

“劳动社会学”专题 | 魏海涛 李国卉 平台劳动者研究述评:回顾与展望

al.,2019b)。在大数据运算和信息整合匹配能力的支撑下,一方面,平台劳动者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化程度前所未有地提高,在工业时代被劳动力市场排斥的群体能够成为获取工资收入的平台劳动者(Graham
2022年12月7日
其他

家庭社会学专题 | 郭戈 喂养新世代:从儿童自主进食看中国家庭的抚育逻辑

本文的质性研究材料来自笔者2020年5月至12月在北京市某区开展的调查。调查采用了深度访谈及参与观察的方法收集研究资料,研究对象是正在以自主进食方式喂养6~24个月婴幼儿的80后、90后父母。
2022年6月19日
其他

家庭社会学专题 | 许琪 挣钱还是做家务——丈夫的经济贡献和家务贡献对妻子婚姻满意度的影响

其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已经逐渐赶上甚至超过男性(叶华、吴晓刚,2011;张兆曙、陈奇,2013),在劳动参与方面,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也始终位于世界前列(Wu
2022年6月3日
其他

“社会研究的理论创新与范式反思”专题 | 刘世定 严俊 刘玉照:“利益-规范”双重博弈 ——一个基础性探讨

都属于这种错维组合。在博弈双方都能完全识别对方策略的规范和利益意涵的条件下,则双方的利益维度策略、规范维度策略以及综合策略能实现完好对应,因此,错维组合不会发生,即使在矩阵中出现也没有意义。矩阵1
2022年3月21日
其他

论文 | 吴心越:照护中的性/别身体:边界的协商与挑战

al.,2011)。而面对被照顾者具有性意味的言语和行为,他们一般会采取忽视、回避的态度,或者将其视为一种问题或危险,规训和惩罚对方性需求的表达,这在老年人和残障者的照料中尤其显著(Villar
2022年2月10日
其他

“帝国转型与国家建构”专题| 孙砚菲:超越民族国家:困境与路径

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分析伊拉克战争,但从本文的视角出发,这是美国继越战后再一次试图直接以军事占领的方式改变一个国家的性质。多位学者认为,伊拉克战争使美国大大偏离了其以间接控制为基础的非正式帝国传统
2022年1月26日
其他

“帝国转型与国家建构”专题| 张杨:大反转——英德为何对抗,英美如何修好

换言之,这些国家及其政治精英的关系结构与其策略性互动彼此关联,进而影响了宏观格局。具体而言,俾斯麦的战略模糊为德国搭建了多重对冲的盟友网络,使德国成为欧洲政局的“稳健行动者”(robust
2022年1月24日
其他

“帝国转型与国家建构”专题(一)| 宋念申:地图帝国主义:空间、殖民与地球规治

万平方千米,人口超过400万,它们由美国联邦政府掌控,居民虽是美国国民(national),但却不享受宪法规定的公民(citizen)权利。其中一些地方,美国的统治已超过一个多世纪,实质等于殖民地。
2022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