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人

其他

邓小平退休内情

新朋友请点击☝“蓝字”关注我们给大家推荐几个一直都在看的内容优质又有趣的公众号☟☟☟邓小平的晚年岁月,充满着活力,闪烁着光辉。1977年他第三次复出时73岁,已经是到了许多人赋闲多年、尽享天伦之乐的年龄,但他却从此步入了晚年岁月的辉煌。直至他1997年去世这20年中,这位老人又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殚精竭虑,贡献了他全部的心血。使古老的东方大国翻天覆地。在此讲述的主要是他退休以后的生活。1989年9月4日:邓小平的辞职谈话几辆小轿车驶过喧闹的大街,前后有序地驶进一个僻静胡同,在两扇铁门前停了下来,这就是邓小平的住处。江泽民等几位中央领导同志从车里走下来,在工作人员的迎候下,走进了宽敞明亮、陈设简朴的屋子里。邓小平和来人一一握过手后,面对大家开门见山地说:“今天主要是商量我退休的时间和方式。”由于几位中央负责同志从心里讲还是希望邓小平不要退,所以想开口解释。邓小平挥了下手说:“退休是定了,退了很有益处。”他理解在座几位政治局常委的心情。此时,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建立还没有3个月,大家还是希望邓小平来掌舵。于是,邓小平开始耐心地解释:“如果不退休,在工作岗位上去世,世界上会引起什么反响很难讲。如果我退休了,确实不做事,人又还在,就还能起一点作用。”“自然规律是不可改变的,领导层更新也是不断的。退休成为一种制度,领导层变更调动也就比较容易。”他坚定地表示:退休这件事就这样定下来吧。未等前一支香烟的雾团散去,邓小平又点燃第二支烟,他伸出两个指头说:“第二个问题,退的方式。”对这个问题,邓小平反复考虑,并且也同杨尚昆谈过,就是越简单越好。利用退休又来歌功颂德一番,实在没有必要,也没有什么好处。邓小平说到了自己的退休方式:“来个干净、利落、朴素的方式,就是中央批准我的请求,说几句话。”他一一地看着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诚恳地嘱咐:“我退休方式要简化,死后丧事也要简化,拜托你们了。”邓小平很快又提到第三个问题,即“我退休时的职务交待”。他环视着刚组成还不到三个月的中央领导班子,最后把目光落在江泽民同志身上,说:“军委要有个主席,首先要确定党的军委主席,同时也是确定国家军委主席。”他加重了语气,一字一句地说:“我提议江泽民同志当军委主席。”同一天,邓小平写信给中央政治局,提出恳请党中央批准他辞去中央军委主席的请求。这封不足七百字的辞职信,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这位老党员、老公民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诚之心。“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退下来以后,我将继续忠于党和国家的事业。”这朴实无华的文字,蕴涵着多么深刻的哲理,何等执著的精神啊!1989年11月9日:邓小平的退休日深秋的北京,处处笼罩着凝重气氛。清晨,有一位老人同往常一样准时吃过早饭。室外,点点雪花伴随着星星细雨飘然而落。老人望着这雨夹雪,感受着寒风的吹拂,语音中带着感慨:“这场雨雪下得不算小呀,北京正需要下雪啊!”这位老人就是邓小平!他在退休之日迎来了北京今冬的第一场雪。自从9月向党中央递交了辞职信以后,他一直在说服着不同意自己退休的一些同志。今天11月9日,是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的最后一天,全会将对邓小平退休问题进行最后表决。上午9点多钟,办公室主任来到邓小平身边,向他讲述了正在召开的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的情况,重点汇报了全会关于他退休问题的讨论情况。通过汇报,邓小平得知许多同志逐渐理解了他请求退休的决心和意义,这使他很高兴,他如释重负地说:“总之,这件事情可以完成了!”中午吃饭,全家饭桌上的话题自然离不开邓小平退休的问题,有的说:“咱们家应该庆祝一下。”有的说:“我捐献一瓶好酒。”邓小平则从容平静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境,他说:“退休以后,我最终的愿望是过一个真正的平民生活,生活得更加简单一些,可以上街走走,到处去参观一下。”孙女笑了,说了一句:“爷爷真是理想主义。”下午3点钟,出席中央全会的代表们表决,通过了邓小平辞去中央军委主席的请求。随后,邓小平也乘车来到了人民大会堂。首先在休息厅,他与刚从会场赶来的中央各位领导握手。江泽民同志提议大家合影。于是,江泽民等以邓小平为中间一字站开,闪光灯闪烁不停,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瞬间。接着,邓小平由江泽民同志等陪同步入灯火辉煌的大厅。骤然间,雷鸣般的掌声响起,代表们欣喜的目光跟随着邓小平的身影。邓小平心中也很不平静,作为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和国家的独立、统一、建设、改革事业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党员和老公民,马上就要离开工作岗位了,他的心潮怎能平复呢!他稳步地走到话筒前面,满面笑容对大家说:“感谢同志们对我的理解和支持,全会接受了我退休的请求。”稍停片刻,他再次表示:“衷心感谢全会,衷心感谢同志们。”接着,他来到代表们中间,与全体代表合影留念。合影拍了一张又一张,手握了一次又一次。大家依依不舍地同这位伟大而又平凡的老人话别,祝福他健康长寿。新当选的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陪同着邓小平,一直送他到人民大会堂的大门口。他深感自己肩负的重任之重。最后,他紧握着邓小平的手,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我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89年11月13日:邓小平正式会见了最后一批外宾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是邓小平从1977年以来会见外国代表团的主要地点。11月13日上午10时整。身穿深灰色中山装的邓小平,站在门口屏风旁迎接客人。来访的是1989年度日中经济协会访华团。宾主双方落座以后,邓小平笑着对日本客人说:“我们都是老朋友,欢迎你们。多年来你们在中日合作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尽了很大努力,非常感谢你们。”他停了一下,说了一句出人意料的话:“你们这个团是我会见的最后一批正规客人。”还是熟悉的浓浓四川口音,还是那明快平和的语调,但却在告诉人们,这将是邓小平正式会见的最后一批外宾。邓小平诚恳地讲:“退就要真退,不要使新的领导感到工作困难,这次我要百分之百地退下来。我今后不再代表集体、党和国家领导人见客人,要体现真正退休。”他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后又说:“今后有些老朋友来中国,可能不见不礼貌。我可以去客人住地拜访,谈友谊,谈非政治性的事情。要让党、政、军领导放手工作,我不插手。这对他们的成长和工作很有必要。”会见结束后,日本客人握着邓小平的手充满感情地说:“为了中国的繁荣、亚洲的繁荣和日中友好,希望你健康长寿!”邓小平用力地握了一下手,含笑点点头表示感谢。日本客人刚一离去,记者们就围上来要求合影。邓小平欣然同意,并幽默地说:“好,这比会见外宾要轻松多了。”大家边笑着边说:“这也是你最后一次会见正规记者。”大厅内一片欢笑声。
2022年8月1日
其他

连思成:王洪文女儿王亚萍

新朋友请点击☝“蓝字”关注我们给大家推荐几个一直都在看的内容优质又有趣的公众号☟☟☟作者简介:连思成,1931年生,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在上海市委办公厅工作,80年代初到国企工作至离休。王洪文有个女儿,叫王亚萍,少年时代受父亲事件的影响抬不起头,后来靠着自身的努力下海经商,成了富豪。从小被父亲连累,受人歧视在王亚萍的成长过程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是被父亲连累,人生是灰暗的。王亚萍曾说过,年幼时期的她对父亲并没有太多的记忆。父亲曾在市委工作,经常早出晚归,有时候父亲下班回来了,她已经睡着了,有时候早上她还没起床,父亲已经去上班了,因此,父亲并没有陪伴她成长。父亲在职的时候,她作为高干子弟,也没有享受到很好的待遇。一家人居住在上海定海路176号的棚户房。家里的房子非常小,还很破,全家人都在家的时候,会非常拥挤。王洪文家原居住的定海路的棚户区放学回家,她帮妈妈崔根娣做家务,自己完成作业的同时还要辅导两个弟弟写作业。在学校里,她跟其他同学一样,上课不好好听课也会被老师批评。父亲留给她唯一比较好的印象是,她喜欢看书,父亲能够满足她这个爱好。当时,同学们没机会看到的外国著作,她能看到,因为她父亲可以找到很多书,带回家给她看。看外国著作占用了很多时间,而这些书与老师平时教的内容也没什么关系,但是这并不会妨碍到她在看外国著作的同时还可以取得好成绩。乖巧懂事、聪明好学的王亚萍成为很多家长夸赞的对象,只是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在她上初中的时候,父亲被抓了。那天,王亚萍还是像往常一样,放学后,欢快地往家跑,希望能够赶紧看到自己想看的书。刚推开家门,她看到母亲正抱着弟弟们大哭,以前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场景,王亚萍赶紧上前询问究竟发生了什么。崔根娣把情况告诉了女儿。右为晚年的崔根娣事情来得太突然了,父亲犯事被抓,对王亚萍的冲击太大了,更让她没想到的是,这只是她灰暗人生的起点。很快,广播里、报纸上都在报道父亲的事情。曾经夸赞她的邻居们避开她,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不愿意跟她一起玩。到了学校,曾经关系要好的同学,一夜之间纷纷远离她,有的同学当众骂她的父亲、骂她,批判她父亲曾经做过的那些事。多年以后,王亚萍回忆,当时,年仅十二三岁的她,并不知道父亲做过什么事,事发之前,父亲也很少在家里讲关于工作的事情,家里人知道父亲工作有保密机制,也从来不主动打听。周围环境发生了巨变,王亚萍不想去学校,不愿见到老师和同学,整天脑子里想的全是父亲的那些事,根本就没有心思续上学了。母亲崔根娣看出来女儿不想继续上学了,但是一直这样躲避,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总不能躲避一辈子吧。女儿还小,如果一直活得很消极的话,以后的人生估计要毁了。于是,她经常开导女儿,培养女儿乐观豁达的性格。当她发现言语上的劝导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作用,女儿还是沉溺在父亲被抓的事情里走不出来。为了让女儿能够勇于面对现实,正确对待父亲犯下的过错,崔根娣身体力行做事,希望女儿能有所启发。她发现女儿之所以变得消极主要是因为女儿不敢面对父亲被抓的事实,接受不了父亲做的那些事。首先她向女儿讲了这几年夫妻二人之间发生的那些事。早在1972年,王洪文就有离婚的念头。当时,他刚从上海调到北京担任副主席时就曾提出过离婚。中间因为各种原因,王洪文没有再提离婚,直至到了1976年,他被抓前,他再次提出离婚。可能他也知道自己犯下的那些事,是逃不掉的,总有一天要接受法律的制裁。他当时跟儿子讲过一句话,“宁要讨饭娘,不要做官爹”,希望儿子回上海,跟母亲一起生活。不久之后,他让秘书把孩子带回上海,交给崔根娣抚养。同时,秘书交给崔根娣五百块钱和一封信。在信中,只有一张纸条,说自己提出离婚是为了崔根娣好。只有小学毕业的崔根娣是一个很睿智的女人,她不知道为什么自从丈夫进京当官之后就提出离婚,4年来,她从来没有追问其中原因。她想得很清楚,名存实亡的婚姻一直这样继续下去也没什么意思,他想离婚那就离婚吧。她让秘书转告王洪文,三个孩子的抚养权归她,她就同意离婚,更是表明此后两人一别两宽,“他做他的官,我做我的工人”。两人的离婚手续还没来得及办理,王洪文就被抓起来,因此,两人在法律上还是夫妻关系。在得知王洪文被抓之后,她知道了当初王洪文多次提出离婚的原因。“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种事情,她做不出来。由于王洪文在法庭上主动坦白自己做的那些事,认错态度较好,最后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关在秦城监狱。“你父亲跟我提离婚,以前我同意,现在我不能同意。”她希望女儿能像她一样,接受王洪文犯错、坐牢,关键时刻,一家人必须要团结一致,千万不能逃避现实,更不能怨恨对方。接着,崔根娣带女儿去了秦城监狱。国庆节是两人的结婚纪念日,为了让女儿更进一步地醒悟,崔根娣选择在这一天带着女儿去监狱里看望王洪文。有好心邻居知道这件事后,劝她赶紧离婚,更不要带着孩子去看王洪文,“不要把孩子的前途给毁了。”组织领导也找她谈话,王洪文提出离婚,问她的想法。她认为王洪文犯罪了,这个她不管,有法律制裁他,但是她不能因此就同意离婚,“我要等他”。之后每年国庆节,崔根娣都会带着三个孩子们从上海赶往北京去看他。不仅如此,她还带着孩子们去王洪文老家吉林长春去看望家族里的亲戚们。聪明的王亚萍看出来了母亲的用意,决定向母亲学习,接受现实,承认现实。王亚萍不愿意去上学还有一个原因,父亲出事后,家里收入减少,她不愿意让母亲一个人承担养家的责任,于是向母亲提出退学。崔根娣没有答应,因为她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她不希望女儿因为家里缺钱而不去上学的理由。家里经济负再重,女儿也要上学读书,还告诉王亚萍一定要好好上学,好好读书,将来才能有出息。养家糊口,工厂打工为了不让母亲失望,希望像母亲一样强大起来,王亚萍慢慢调整好心态,返回学校继续去上学。直至高中毕业,她不打算再继续上学,想跟周围很多同龄人一样,去工作。当时国内实行工作包分配,王亚萍被分到了工厂上班。学生时代,她经常被周围的同学冷嘲热讽,被大人们另眼相看,导致王亚萍越来越内向,她不敢向他人提及家人,不愿跟别人聊天。走出学校,去工厂里上班,王亚萍依然被父亲连累。父亲王洪文仍是捆在她身上的枷锁,依旧是被别人讨论的话题。每当听到别人讲父亲的时候,王亚萍会主动走开,不与对方争辩。她主动避开他人,并不能缓解大家对她的批判。有工友认为“上梁不正下梁歪”,她父亲不是好人,是反动者,她一定也不是什么好人。王亚萍有时候会很生气,很想反驳对方,但是冷静下来后,她发现工友们说的那些事情,是她父亲曾经做过的,别人说的都是事实,她没理由让大家闭嘴。大家对她的误解,是源于大家对她父亲的不满。很多工友是很正直的人,说话也并无恶意,因此,王亚萍相信终于有一天工友们会改变对她的看法,她父亲是她父亲,她是她。如何改变大家对她的看法?为了能够在工厂里站稳脚,不再被工友批判,她决定以实际行动来告诉大家,她不会犯父亲曾经犯下的错。想通了这些问题之后,王亚萍出入工厂不再回避别人说她父亲的那些事,也不再介意别人批判她。每天上班期间,她认真工作,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遇到问题,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会主动向其他工友请教。下班后,她也没有立刻下班回家,而是呆在厂里琢磨如果能够把工作做得更好。在工作之余,她还主动向工厂里的老工人们学习其他技能。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家发现她每天都在踏踏实实工作,从未与工友们发生争执,还主动掌握了很多工作技能,也慢慢改变对她的看法。她得到了工友们的喜欢,得到了领导们的认可。很快,她升职了,被调去了一个相对重要的工作岗位上。工厂里的工作不累,工资收入还可以,日子非常安静地流逝,这是王亚萍在父亲被抓之后常常期待能够过上的生活。现在终于过上了这样的生活,应该是很满足的,但是,一段时间后,王亚萍发现这样的日子太安逸了。为了给生活中注入一些新鲜的东西,王亚萍开始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听别人讲工厂以外的世界。受到各种新思想的启发,她认为自己不应该一辈子呆在工厂里,要出去闯闯,之后,辞去了工厂稳定的工作,开启了创业经商。下海经商,创业成功父亲出事之后,母亲一个人要供养三个孩子,作为家中长女,王亚萍一直都有想着如何决定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而工厂里的工资只能说是可以满足一家人的日常开支需要。也就是说,无论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一些还是为了家人能够生活得更好一些,她都应该要走出工厂。一次聚会上,她听到别人讲“经商办企业”,很感兴趣,家里没有经商之人,之前也没有接触过,起初,王亚萍并不能完全听懂。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国家大力支持经济发展,鼓励个体创业。朋友告诉她,经商的好时代来了。王亚萍听完朋友讲解政策之后,也想经商,多赚些钱,帮母亲减轻负担。经商不是谁都能做的,也不是想做就能做的,前期资金投入哪里来?要做哪一行的生意?万一没做成,还欠下一堆债务怎么办?年事已高的母亲能接受吗……越来越多的问题冒出来,她已经不敢再继续想下去了。工厂上班,下班回家,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间后,王亚萍认为自己不能再这样思前想后耽误时间了。她认为既然决定要经商,还是主动跟母亲讲比较好。她的母亲崔根娣是上海棉纺织17厂的工人,一辈子省吃俭用,独自抚养三个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也从来没有经商赚大钱的念头,但是听完女儿的想法之后,决定支持女儿。崔根娣从柜子里取出装钱的饭盒,把一摞钱拿给女儿,鼓励女儿不必担心,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做。有了母亲的大力支持,王亚萍再次拾起创业的信心。首先,她要确定自己做什么生意。没有任何头绪,也没有人指点迷津。万事开头难,一切从零开始,只有不断摸索。经过一段时间调研之后,她确定要开个白酒厂。在调研的过程中,她发现中国人喜欢喝白酒。这个喜好跟我们几千年来的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有市场。另外,她还发现国内高端白酒的品种非常稀少。抓住这两点,只要认真做好白酒,将来生产出来的白酒一定会被市场认可的。市场认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点就是酒的质量要好,因此,从创业之初,王亚萍就坚持以质量打好口碑。身为一个外行人,她为了能够生产出被大家认可的白酒,她全国各地到处跑,向别的白酒厂学习经验,和酿酒人员一起研讨如何制作出市面上没有的高端白酒。从酿酒原料开始抓起,到酿造过程以及白酒上市的销售渠道等,整个白酒生产过程中,她始终非常重视质量问题,每道流程都严格把关。白酒上市之后,没有辜负她的付出,白酒味道纯美,质量极高,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除了这些零散顾客购买,之后,一些酒类销售渠道直接联系王亚萍订购大量白酒。白酒销售渠道越来越多,酒厂接到的订单也越来越多,王亚萍的事业也快就步入正轨。赚了一些钱后,她在上海买了房,改善了家人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家人的生活质量。在经商的过程中会认识很多人,特别是从事白酒生意,三教九流的人都能接触到,她不仅结识了很多国内的朋友,也认识了一些外国人。本以为在商场上,多个朋友多条路,而后面发生的事情,完全超出了王亚萍的想象。1992年8月3日,王洪文肝病再次犯了,医治无效,去世。在送别父亲的葬礼上,王亚萍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伤心于父亲离世,另一方面,她又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解脱,终于可以跟过去的一切一刀两断了,她的生活终于能跟别的女孩一样,是光明的,是有前途的。现实非她所愿。没过多久,她的生活再次被打扰。此时,王亚萍创办的白酒品牌在国内已经占据很大的市场了,她想把事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王亚萍的丈夫也是一位商人,理解并支持她的想法。经济全球化已成为趋势,她的丈夫建议她可以把白酒销往海外。为了迅速打开白酒在国外的市场,王亚萍开始向之前在工作过程中认识的很多外国朋友打电话,希望彼此之间建立合作关系。有些外国人是商人,只要能够符合彼此利益需求,他们是愿意做的,而有的外国人,只是披着商人的外衣,实际上做着游说王亚萍离开中国去美国。打电话给王亚萍的这个人是在美国某个权威机构工作,这个机构得知王亚萍的父亲是王洪文,了解了王亚萍的人生经历,一厢情愿地认为王亚萍会离开中国,于是邀请她加入美国。王亚萍第一次接到邀请她去美国的电话时,直接让对方吃了闭门羹,讲明了自己不会去美国,但是那些人并没有死心。之后,他们又陆陆续续好多次联系王亚萍,王亚萍始终坚持,身为中国人,不会去美国居住。“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这是古代中国人流传下来的智慧,此时,美国人也用上了这一招。当时,国内很多人去美国就是希望能够永远留在美国,而想要留下来,就要有美国绿卡。美国人正是看到了这个现象,于是,他们很自信的认为他们国家的绿卡对任何中国人都具有很强的诱惑力,他们国家的绿卡可以吸引王亚萍去美国。当他们在电话中讲,只要王亚萍去美国,就会给王亚萍绿卡、永久产权的房子时,王亚萍再次强调自己是中国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只有这一个身份,不会去美国,不需要绿卡。很多人希望得到绿卡,而王亚萍却不稀罕,这跟她过往的人生经历也有关。多年以来,她一直牢记父亲当年犯下的错,时刻提醒自己,不能为了一己私欲而损害国家利益,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迷失了自己。对方见王亚萍在丰厚的条件之下依然不为所动,接着开始使阴招了,拿王亚萍的父亲王洪文说事,告诉王亚萍,小时候之所以活得那么艰辛,就是因为他父亲被人抓起来了,他们希望以此唤起王亚萍内心的仇恨,希望王亚萍能为“为父报仇”。王亚萍越愤怒,他们越高兴,因为他们正好可以利用王亚萍的不满情绪,拉拢她去美国。谁知,说了半天,王亚萍不仅没有表露出他们想要的愤怒,而且还表明自己这辈子都不会放弃中国国籍。该说的都说了,该劝的都劝了,能提供的条件也提供了,美国人搞不懂王亚萍为什么不愿意加入美国国籍?王亚萍很郑重地告诉对方9个字:我无比热爱我的祖国。王亚萍在人生灰暗时期,没有自暴自弃,依然能够乐观地面对生活。当她发现工厂里一眼能够看到头的工作不适合她时,她开始寻找新的出路,勇于闯荡,抓住国家给的创业好时机,找到创业目标,努力把创业项目做好。当然了,她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也是很清醒的。企业做得越来越好之后,她能够坚守立场,牢记“我是中国人”。她知道美国人劝她放弃中国国籍加入美国的原因是什么,她不能做伤害国家的事情,更不能再次犯下父亲当年的曾犯下的错误。
2022年8月1日
被用户删除
被用户删除
其他

150万华人被驱逐,不交12两黄金被打死,至今没有道歉,没有赔偿

1982年,由许鞍华导演,刘德华、林子祥出演的电影《投奔怒海》在香港上映,投资方是电影明星夏梦创办的青鸟公司,夏梦就是传说中金庸的梦中情人,王语嫣的原型,而片名《投奔怒海》,正是金庸所取。由于题材的原因,此片在台湾、大陆都被禁止公映,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极为罕见。究竟这部电影说了什么?得到如此吊诡的命运呢?它所讲述的,是70年代,发生在越南的,关于150万华人的惨剧。越南,自古以来就是华人华侨聚集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一直是逃难的中国人最后的归宿,尤其是在明末清初,一大批不愿意受满清统治的中国人逃往越南,从此归化。这里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以至于有人将这里称作“小中华”。然而,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越南再也不是华人的避难所,变成了华人的地狱。排华的高潮出现在1977年。越南政府对于华人的驱逐,从小范围扩展到全国,华人们被冠以“中国间谍”的罪名,限期离开越南,而且每个华人离开的时候,都要交出12两黄金,如果交不出就要被送往“改造营”做苦力,或者就地打死。根据联合国难民事务处后来估计,越南掠夺华侨难民的财产就可达30亿美元。从1975年到1984年间,越南政府共驱赶了超过150万华人。被赶出越南的华侨,伤心落泪而交纳了12两黄金的华人,被赶上了破旧的渔船,任凭他们在波涛汹涌的海上自生自灭,这就是“投奔怒海”的由来。这些华人难民们当时可谓才出狼群,又入虎口。闻风而至的海盗们蜂拥而至,将难民们洗劫一空。有时候一艘船要受到好几波不同海盗的洗劫,后面来晚的海盗抢不到钱,就肆意杀人、强奸,至今有多少华人死在那片“怒海”之中,依旧无法确切统计,根据《越南胡志明潮州义安会馆史料》中估算:约有近50%至70%的难民们葬身海底。几十年过去,中越关系正常化,同样改革开放的越南,为了吸引外资,正在向世界展示他们“友好”,大批中国人也看上了这里的发展机会,前来投资办厂,买房置地。没有人再去提起几十年前那场惨剧,也从来没有人站出来向那150万人道歉,更没有赔偿,好像这件事,从来没有发生一样。刘德华《投奔怒海》剧照2越南华侨一生的噩梦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历史上的错误或许只是“走了些弯路”,但对于一个家庭,一个个人来说,就是一生的噩梦。如今居住在英国的陈知居,就是当年从越南逃出的华侨,尽管过去了几十年,但说起当初逃往的情景,他的眼神里依然充满了恐惧和愤怒。那天夜晚,陈知居匆忙收拾细软,带着老婆,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儿子赶到码头,在付给了船主不菲的酬金之后,一家人跳上挤满了人的船,开始了逃亡之旅。陈知居逃亡时也不忘带上的结婚照他们是那幸运的30%,一条船颠簸到了香港,没有遇上海盗,一家人得以安全着陆。那一年,香港接收了74000多名越南难民,后面陆陆续续的越南难民逃到香港,这些难民由于是华人,又大多会讲粤语,因此很快融入香港社会。目前,香港的知名越南裔人士有吕良伟、徐克等等。这场对于越南难民的援救,是由联合国难民署发起,各国协助。陈知居一家很幸运,他们在香港停留一年之后,被英国政府收留。当时英国签署了一份协议,只要到达香港这个“第一收容所”的难民,就可以申请第三国的庇护。陈知居因此申请了庇护,全家移民到了英国。在英国,政府给他们发了房子、安置金、基本生活用品。陈知居以前在越南时就是一位建筑工程师,在英国,他找到了一份对口的工作,终于过上了正常的生活。如今,他已是古稀老人,三个子女都已经成家立业,二儿子还娶了英国姑娘,生下了漂亮的混血儿。他也经常去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做义工来帮助更多的人。陈知居的三个儿女他这一生,最难忘记的两次旅程,一次是惊心动魄的越南码头逃亡,一次是在香港机场,看着英国派来接难民的专机,口里念着“真正的人道主义”,眼中含着泪花。另一位越南华侨梁建新,排华发生后,祖上留下的店铺被没收,一夜之间财产化为乌有。他用最后的钱买到逃亡的船票,带着妻儿偷渡去香港。他这样记录在海上的艰辛:出发时带来的干粮可从节食,但饮用的水已存无多,我家五人每天分配到小半杯,都尽量留给我幼女,年纪小小的她却十分乖巧,从不要求喝水,而别的小孩们一直哭喊着,声声﹕「我要水!水!」惨不忍听,眼前所见都是不堪悲苦无助的脸,相对无言,可幸的是在几乎绝望的气氛中,大家守望相助,患难与共。在鬼门关门口走了好几回,梁建章一行终于来到了香港,后来,梁建章在友人的帮助下,离开香港去了美国加州。当时香港媒体还特意报道了此事。香港《华侨日报》当时的报道陈知居和梁建新很清楚,和那些被送到“改造营”、被打死、葬身在怒海的同胞相比,他们有多幸运。他受到了这个世上最美好的“人道主义”关怀,而那些不幸的同胞,全部成为狭隘“民族主义”的牺牲品。3狭隘的“民族主义”是吃人的魔鬼直到今天,小小的越南依然有大大的“民族主义”,这种强烈的情绪,是几十年前那场惨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狭隘的“民族主义”,越南人民被煽动去仇恨华人。当时在越华人大多为富裕阶层,刚刚经历了内战,南北统一的越南,为了团结赤贫的民众,越南政府将华人当成靶子,将华人说成压迫剥削的资本家,同时还在他们头上扣上“中国间谍”的帽子。无知易煽动的民众,终于找到了怒火发泄的对象,沉浸在斗争的“狂欢”之中,掀起一轮又一轮排华浪潮。几十年过去,恍如隔世。今天的越南,也开始“一心一意搞建设,全心全意谋发展”,知道了赚钱的重要。今天的胡志明市,也是高楼林立,一派繁华。悲剧的制造者们,总是尽量掩盖历史,想尽一切办法来消除民众的记忆。民众在等他们道歉,而他们却在等过去那批人死。等到这批幸存者去世,或许人们真的就会忘记,越南,还欠150万华人一个道歉。往期精彩☞当年流氓真君子,如今君子真流氓(深度好文)
2022年5月30日
其他

当年流氓真君子,如今君子真流氓(深度好文)

可是这个年轻人拿着钱就跑了。黄金荣也很好奇,让手下人盯着这个年轻人去干啥。黄金荣没有想到。这个年轻人拿着钱,坐着摆渡过了陆家嘴。到了一个叫金桥的地方,把两千大洋。全部分给了一起闯江湖的弟兄们。
2022年5月29日
其他

赖昌星宠爱过的6个女人全曝光 !

赖昌星红楼宠爱过的六个女人全曝光[导读]赖昌星是厦门远华案的主犯,远华案牵扯600多人,其中有300多人受到刑罚,21个人被判死刑,最终执行了8个,另有几人因此案而自杀,赖昌星的大哥和远华公司的会计也死于狱中。赖昌星红楼宠爱过的六个女人今何在?在远华集团资产被全额没收时,杨钰莹离开厦门,离开晋江,离开赖文峰。赖昌星出100万要董文华陪一晚,她答应了。赖昌星是在24岁那年结婚的。妻子曾明娜,赖昌星的第二个女人姓蔡,石狮人。赖昌星1999年,远华案发时,政府指控赖昌星偷漏税800多亿元,800多亿的税款,不是1天1年赚来的。赖昌星做生意,从70年代末就开始了,经济行为长达20年,那么在1999年之前,赖昌星就偷漏税800多亿!出生在福建晋江的赖昌星,今年53岁,虽然小学都没有毕业,文化程度不高,却极善钻营。就是这个在厦门一度呼风唤雨的“赖老板”,通过金钱、女色等手段大肆贿赂,利用厦门远华集团有限公司为掩护,构建了一个规模庞大、组织严密、手段狡猾的“走私王国”,成为迄今最大走私案。赖昌星1996年至1999年上半年,赖昌星走私犯罪集团及其他走私犯罪分子,在厦门关区走私进口成品油450多万吨、植物油45万多吨、香烟300多万箱、汽车3588辆,以及大量西药原料、化工原料、纺织原料、电子机械等货物,价值高达530亿元,偷逃税款300亿元。从上世纪80年代的小打小闹,到90年代的疯狂走私,赖昌星的走私犯罪活动不断升级。为掩护走私,赖昌星在走私手法上费尽心机。自身没有进出口权,他就贿赂、腐蚀福建九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开元外贸集团有限公司、东方发展公司等企业领导,利用这些企业的进出口保税手册、保税仓库等疯狂走私。为了能使走私犯罪活动畅通无阻,赖昌星还打通了海关、港务等部门。在厦门海关,赖昌星被称作“地下关长”。赖昌星不仅自己疯狂走私,还控制了厦门关区的走私犯罪活动。其他人要想走私,必须通过“赖老板”办理通关手续,否则就会被海关、边防等执法部门查扣。赖昌星曾经说“你喜欢车我送轿车,你喜欢房子我送房子,你喜欢女人我送女人,你喜欢赌,我送赌资,就是你喜欢什么我送什么”。赖昌星能够在接触的过程中琢磨出企业领导的爱好来,琢磨出企业领导的弱点来,然后对症下药,使企业领导把这个毒药吃进去,再也吐不出来。只有跟着他走,为他办事,为他提供方便。说穿了,赖昌星就是利用企业领导的“贪婪腐化”阴暗心理,投其所好,被拉下水上了他的“贼船”。随着走私活动不断扩大,赖昌星认为,偷偷摸摸地干,成不了大气候,必须要有人在幕后提供保护。于是,赖昌星开始有组织、有预谋地编织走私的“保护伞”。赖昌星在腐蚀拉拢企业领导方面颇有心计。他很注意揣摩某些企业领导的爱好。只要领导有“爱好”,他就千方百计,投其所好。爱财,他可以一次将数十万、上百万元的钞票奉上;爱色,他可以亲点美女送至身边;爱权,他则为之四出活动。在厦门市湖里区,有一座外表平常的7层砖红色小楼。正是在这里,赖昌星导演了一幕幕行贿受贿、走私放私、无耻淫乐的丑剧。赖昌星红楼赖昌星进行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这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起窝案,其危害之大难以估量。赖昌星曾经斥资亿元修建这栋大楼,因外墙是红色,因此被大家称为“红楼”,红楼里有赖昌星宠爱过的六个有名女人,今天小编为大家全曝光,谁会是他一生至爱。赖昌星红楼美女七层楼内部装修豪华1996年,赖昌星投入上亿元资金兴建了红楼。这幢外表看上去略显土气的七层小楼,里面却富丽堂皇。让我们走进红楼。一楼是接待大厅,进入红楼的各个楼层都有专人引导。最显眼处装裱着“红运当头”四个大字的书法作品。二楼则是餐厅。赖昌星为了招待他的客人,不但四处搜罗好酒,还从香港高薪聘请了厨艺精湛的大师傅亲自掌勺。像这样的包间共有四个,可供四五十人同时就餐。
2022年5月28日
其他

这就是老邓!

作者:余远环(作家、知名时评人)12有19日,是他逝世23周年,我们依然怀念他!中国今日的影响力、财富、人们生活水准的巨大提升,他是主要塑造者,他的价值观,他的方法论,甚至他的个性,都还在继续起作用,将来起的作用可能更大,毕竟,在改革开放出生的人,都是40左右,正是壮年,时间会证明。他叫邓小平,我们都习惯叫他老邓。其实吧,老邓他俗得跟你我差不多。
2022年5月27日
其他

尘封50年,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奇女子!

来源:搜狐网在中国,曾有这样一位传奇女杰,她出身于无比显赫的“第一家族”,护文明,救国宝,建下不世大功,然而最后,她竟凄绝离世,无人知晓!她是中国尘封50年的秘密,她的故事足以震撼全中国......她,就是曾昭燏。有的人,一出生就注定非凡。1909年1月27日,她出生于中国近代“第一家族”,湖南最显赫高贵的门庭:大界曾氏,自曾国藩之父曾麟书始,君子之泽,五世相承。(以曾麟书为第一代)第二代,曾国藩,治世能人,位列晚清四大名臣;第三代:曾纪泽,清末著名外交家;曾纪鸿,清末著名数学家;第四代:曾广均,光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广铨,驻英、驻朝鲜公使,翻译家;曾广植,著名有机化学家;第五代,曾宝荪,著名教育家。而她的曾祖父曾国潢,是曾国藩的二弟,今天为我们所熟知的“曾氏家训”,虽起源于曾国藩,但真正让它绵延不绝的,却是曾国潢。曾国潢这一脉诗书传家三世不绝,到她这一代,兄妹七人个个不凡,随便一个人的成就,都能吓死人。
2022年5月26日
其他

原来,他才是最“虚伪”的明星,竟背着我们干了这么多事!

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小编最近看到一篇好文,主角是咱们中老年人,里面的故事非常平凡,但又却很伟大!值得所有朋友传阅,现转给大家~1帮学生看行李的老大爷竟是校长...作家吴敏写过一篇关于季羡林的文章。她在文中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年,北大新生入学,一个男生手提肩扛,携带了很多包东西,偌大燕园让他找不到北。正在此时,他看到了一位不起眼的老大爷。男生把行李往他身边一放,“大爷,麻烦您帮忙照看一会儿。”说完男生就自己报到去了。原始社会亦称“原始公社”、“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人类产生的过程也就是原始社会形成的过程。它存在了二三百万年,是截至目前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力极其低下是原始社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是使用石器工具。劳动的结合方式主要是简单协作,人们之间的分工主要是按性别、年龄实行的自然分工。人们单身无力同自然界进行斗争,为谋取生活资料必须共同劳动,从而决定了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同时,人们在劳动中只能是平等的互助合作关系,产品归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实行平均分配。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经历了原始群和氏族公社两个发展阶段。氏族是原始社会的人们以血缘关系联结起来为特征的共同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经济单位。氏族又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前者表现为,妇女是氏族的主体,氏族成员的世系按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血缘亲属继承;
2022年5月25日
其他

蒋英:我爸蒋百里,我哥徐志摩,我弟是金庸,我老公“两弹元勋”

作者|佚名字数:1514字,阅读时间:约4分钟近代以来,随着国家的发展,思想的开放,有太多优秀的女子脱颖而出,成为了近代十分有影响力的杰出女性。其中我们耳熟能详就包括林徽因,冰心,张爱玲这些近代十分著名的女子,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并不是她们其中的任何一个,她是一个来自浙江海宁女子,她本身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家和歌唱家,她就是蒋英!说到蒋英大家有可能不太熟悉,而大家对于蒋百里、徐志摩、金庸肯定都是有所了解的。但是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们之间有亲戚关系。蒋英就是有着强大背景的一个人,这些名人与她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蒋英天生丽质,十分漂亮,很像著名影星赵雅芝年轻的时候。就蒋英本人来讲,她是近代中国最杰出的女声乐教育家和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欧洲古典艺术歌曲权威”,著名钢琴家和歌唱家,专门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音域宽广优美。蒋英在音乐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教出了众多优秀的学生,名扬海外。那为什么说蒋英的关系背景很强大呢?家族背景强大,说起蒋英的父亲蒋百里,大家都很熟悉,他是清末秀才,民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曾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德国留学,回国之后担任重要职位,同时也是军校的校长,为祖国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军事人才。在日本人侵略中国时,他又积极研究日本作战策略,对其他将领产生了深刻影响。鼓舞了众多将领上阵杀敌,奋起救国。而提起徐志摩,你能想到什么呢?是爱情至上的风流诗人,还是文质彬彬的北大教授?我们且不论徐志摩人品何如,他的文采和才气却是不容置疑的。徐志摩的情事虽然是街头巷尾的谈资,但是民国大家们也都认同他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那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再别康桥》就是徐志摩一生追求“爱,自由,美”的理想的具体反映。徐志摩的诗非常有特色,爱情诗居多,他与林徽因的故事让人感叹。而徐志摩就是蒋英的表哥,试想一下,如果你也有一位类似徐志摩一样的表哥,会不会羡煞旁人。不仅如此,大名鼎鼎的金庸还是蒋英的表弟。金庸是中国武侠小说的鼻祖,其所写的很多武侠小说深得读者和观众喜爱,至今仍无人可超越,是一位了不起的武侠小说大师。像《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什么的,大家肯定也是熟的不能再熟了。金庸的小说可是销量很高,而且很多还被翻拍成电视剧、电影,广泛受到大家的喜爱。虽然表哥是著名诗人,表弟是武侠小说大师,但这些都不算什么!最令人称道的是,她的丈夫就是“航天之父”和”导弹之父”的两弹元勋钱学森。钱学森,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当初美国为了挽留钱学森,可谓开出了巨额工资,只需工作一年时间,就可直接买下一栋别墅。但钱学森并不为钱财所动,响应祖国科研的需要,毫不犹疑就选择了回国。如此坚决的举措,一股钦佩之情油然而生。蒋英和丈夫钱学森的缘分最早缘于两家的父辈是世交,蒋英从小过继给了钱学森的父亲钱均,所以两人是自幼相识,青梅竹马,后来钱学森去了美国,蒋英去了德国,联系就断了,直到1947年夏天两人再次邂逅,此时一个是大姑娘,一个是帅小伙,相互爱慕的两人见面一个星期后,就在上海结为了夫妻,从此夫唱妇随,相濡以沫,一起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蒋英与钱学森的结合在当时被称为珠联璧合,一位从事艺术,一位献身科学,看似隔行隔山,却相互促进,相互扶持,钱学森晚年就成这样写道:“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在伟大科学家的背后,蒋英是琴瑟相和的妻子,而在另一个属于她的声乐世界里,她又是主角。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自结婚以来,62年风雨过去了,两人用一生的爱坚守对彼此的承诺。之后,蒋英又独自走过了3年的时光,2012年2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往期精彩☞蒋子龙回忆五台山车祸:口无遮拦是真凶?
2022年5月24日
其他

一老年大学“贵妇”奢侈生活曝光,我想起了那个被骗自杀的可怜人……

基本都为本科以上学历,相对完善的组织架构,有助于战略目标的分解,整体学历较高的高素质员工,有助于对平衡计分卡的学习和使用,是对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体系高效实施的有力保证。3.4.3
2022年5月22日
其他

她生5男8女,40岁守寡,一手培养13个博士,教子经只有15个字

来源:公众号《儒风大家》她生5男8女,40岁守寡,一手培养13个博士,教子经只有15个字。她是一名大家闺秀,为了养家糊口放下原有身价去当佣人;她62岁时为了取得移民资格,刻苦学习英语,最终通过了移民考试;她一生养育13个子女,13个子女都获得博士生学位;她是一位普通的华裔,得到两任总统(克林顿、布什)的赞誉,称她为“伟大的母亲”;她是一位单亲母亲,养育13个子女成人成才,还活到了106岁。她就是王淑贞,一个伟大的而又平凡的母亲。说她伟大,是因为她生养了13个孩子,培养了13个博士。说她平凡,是因为她自己默默无闻,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没有自己的事业。40岁守寡,13个子女,13个博士。王淑贞于1897年出生在在江苏省南通县如皋镇。她家境殷实,上过女中,喜欢诗词音乐,从小信仰佛教。19岁那年,如花似玉的王淑贞嫁给当地富二代李浩民,从此过上相夫教子的生活。那个年代,人们崇尚多子多福,王淑贞给李家生了8个女儿5个儿子。李浩民主外经营粮行,王淑贞主内相夫教子,家境殷实富裕,8女5男健康成长,一家人过着神仙都羡慕的生活。1948年,李家举家迁往台湾。1949年春节前,50岁左右的李浩民在苏南买了—批鱼苗,乘太平轮运往台湾,却不幸遇难。“太平轮”事件后,李家失去了顶梁柱,整个家庭开始衰落。刚到台湾不久,王淑贞孤儿寡母,独自带着13个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举目无亲。失去丈夫的王淑贞并不气馁,她不仅要让13个孩子都吃饱饭,还要他们都能上学,受到良好的教育。为此,她甚至给人帮佣维持生计。为了供养这13个孩子的吃吃喝喝和上学,王淑贞也是使劲浑身解数,从以前的“大家闺秀”、“全职太太”到“帮佣”、“下人”。在富人家里带孩子、洗衣做饭、家教音乐,只要是能靠一双手挣到钱的活儿,她都没日没夜地做。当时的王淑贞与13个孩子住在台湾桃园区一个荒芜的郊外,而孩子们上学都在市区,每天来回都必须走上好几十里路。眼看着快揭不开锅了,可她就算砸锅卖铁也坚持把孩子们送去上学念书。起初,年纪尚小的好几孩子都不觉着父亲不在有多大的影响,后来发现日子越过越窘迫。含辛茹苦,呕心沥血把子女拉扯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跟们说:“以后要有本事有出息。”王淑贞对子女要求严格,近乎苛刻。儿子李昌钰从警官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巡官,待遇工作都不错。她却对儿子说:“你还要继续往上读,硕士不够,还得把博士读出来。”她希望自己的孩子极尽可能地成为优秀的拔尖的人才,不仅是长大成人更是长大成才。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李家一门便诞生了13位博士,这在世界范围内都绝对是个奇迹!子女们从事的行业各种各样的:科研学者、商人、设计师、工程师、艺术家、广告师、证券工作者、IT精英等。他们分别是:李昌铨(男):上海商学院毕业,从商。李昌铎(男):台湾农学院、美国纽约大学从事科学研究。李昌钢(男):联合国非洲农耕顾问、美国环保水利工程师。李昌云(女):台湾中央政校毕业、美国文具公司工作。李昌珑(女):上海家政学校毕业、美国时装设计。李小枫(女):台湾大学农化系、美国爱德华大学硕士、美国匹茨堡大学博士、美国纽约大学终身教授。李昌婗(女):台湾东吴大学、美国纽约大学毕业、任美国柏林证券副总裁、美国石化公司总裁。李昌霞(女):美国杜鲁大学毕业、美国保险公司电脑设计。李昌萍(女):台湾东吴大学法律系毕业、任法院法官。李昌鑫(男):美国马里兰大学博士、任美国维吉尼亚大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昌钰(男):美国纽约大学博士、康州警政署长、国际知名“神探”。李昌如(女):台湾国防医学院毕业、从事护理工作。李昌芷(女):台湾新闻学院、美国时装广告学院毕业、美国知名广告设计专家。在她一手培养的13位博士中,其中有3位被授予“美国十大杰出青年”。连克林顿总统、布什总统在母亲节时都写信赞誉过她,称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教子经只有15个字。王淑贞在教育子女非常成功,而她的教子经却只有15个字。这也充分印证了我们老祖宗的教训:大道至简。王淑贞经常跟孩子们说:“待人要好,做事要专心,少说话,多做事。”王淑贞的教子经虽然只有15个字,但却包含了人生的四大方面,可以说是词约义丰,言简意赅。待人要好,是说做人要存心良善,广种福田,广结善缘。这是我们做人的第一要义,人可以无才,但不能无德,不能用心险恶。所以,老人将“待人要好”这一条放在了首位。做事要专心,是说我们要存诚、敬之心。做事要专心,就是首先对所做的事要抱有一颗诚心,要诚心去做事,不要想做事的报酬。做事要专心,另一层意思是要敬,敬就是对所做的事情心存敬意,要把它“当做一件事”一样去做,不能吊儿郎当,三心二意。少说话,则是要人内敛自守,也是要避免口舌招尤。说话太多的人,一方面容易不知不觉得罪别人,也给自己埋下祸根;另一方面,说的多,做得自然少,人也就会轻浮、肤浅起来。“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是鲁迅的名言。多做事,就是要人去实干,用行动去把理想和想法变成现实。做事不仅是我们事先梦想的途径,也是自我修养的一条通道。《周易》中说,君子以果行育德,就是说要人可以通过行动、做事培养高尚的道德。《红楼梦》中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也有这个意思。王淑贞教育子女的15个字,虽然简单,但却包含了我们老祖宗教育后代子孙的不二法门。值得每一位家长学习,值得每一个人学习。一颗中国心。王淑贞虽然举家到了美国,但她心里仍是一颗中国心。平常在家中,她与子女们交流,坚持用江淮官话如皋方言,一方面是身在异国他乡听到乡音解乡愁,另外一方面是提醒子女们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在她100岁大寿时,克林顿总统携夫人和纽约市市长一起去祝贺老人“生日快乐”!能拥有这样高规格的待遇,对她的崇敬可以想象!生日会上,子女们问她想要什么礼物,她说:“我要回去给中国小孩造学校。”一句简单的话,透露出她对祖国浓浓的爱和割舍不下的故乡情。2003年3月6日,王淑贞在美国纽约逝世,享年103岁。生于光绪,长于民国,成于共和,逝于21世纪。这位跨越三个世纪的中国老人,生了13个孩子,培养了13个博士。她那
2022年5月21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73岁这年,我遇见初恋,众叛亲离,一定要娶她!

基本都为本科以上学历,相对完善的组织架构,有助于战略目标的分解,整体学历较高的高素质员工,有助于对平衡计分卡的学习和使用,是对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体系高效实施的有力保证。3.4.3
2022年5月20日
其他

这就是我们老了的样子?太真实了,看完泪奔!

来源:小林(ID:inkcn020).当你老了一定还会有欢笑也一定会有泪水会有遗憾会有憧憬会有爱会有失落没有人会一无是处也没有人能了无遗憾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这组《当你老了》漫画部分灵感来自一个日本老人诗会作品集人都会老然而衰老并不意味着心如止水无欲无求这些老去的故事带着调侃的自嘲也满是岁月的惆怅和叹息又有几人知道呢?如果可以请多关心一下身边老人家的悲喜内心吧毕竟终有一天你也会老的
2022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