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动物会不会哀悼死者?

Immusoul 三联生活周刊 2019-05-03


↑点击上方三联生活周刊加星标!



作者:袁越

不少读者应该还记得去年在北大西洋上发生的一件事情,一头雌性虎鲸被发现用头驮着自己刚刚出生的幼崽在游泳,虽然那个幼崽出生不久就死了。不知因为什么原因,这头代号为J35的虎鲸妈妈一直不愿放弃自己的孩子,有好几次那个幼崽滑进了水里,她一个猛子扎下水,再把它驮出水面,就这样一直游了1000英里,直到第17天才终于放开。

这个故事引起了很多讨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于这头虎鲸的行为到底算不算哀悼?大部分人相信是的,但也有人认为虎鲸妈妈也许不知道幼崽已经死了,或者不知道死后不能复生,只是出于本能在保护幼崽,不让它沉下去而已。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美国威廉玛丽学院(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的动物行为学家芭芭拉·金(Barbara King)教授为2018年3月出版的《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撰写了一篇文章,详细解释了她为什么相信J35确实是在哀悼死者。

金教授退休前一直在该校的人类学系任教,考古人类学领域非常关心“哀悼”的出现时间,因为大家普遍相信这种行为代表了一种非常高级的智慧水平,只有现代智人才具备这种能力。于是,是否有埋葬死者的行为一直被认为是判断一个古人类群体是否已经进化出高级智慧的重要标志。

正因为如此,动物行为学界一直坚信除了人类之外,其他动物不具备高级的情感,所以这个研究领域不允许科学家使用拟人化的词汇来描述动物的行为,比如“哀悼”这个词就是在用人类的情感解释动物的行为,是不科学的。

图 | 摄图网

金教授早年也是这么想的,但随着案例越积越多,她转而相信动物也是有情感的,会为同伴的死亡感到伤心。她于2013年出版了一本专著,名字就叫做《动物如何哀悼》(How Animals Grieve)。这本书通过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实际案例的分析,总结出了一套通用原则,以此来判断动物是否在哀悼。

在金教授看来,哀悼行为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第一,两只(或两只以上)动物生前一定要经常待在一起,而且并不是因为某个明显的进化优势而这么做的;第二,其中一只动物死后,另外一只(或多只)动物显著地改变了它们的日常行为(比如停留在尸体旁边不肯离开),并且必须表现出严重的不适状况。

按照第一条标准,那头虎鲸妈妈似乎并不符合要求,但金教授认为母子关系可以不受此约束,毕竟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关系,两者不需要待在一起很久才能有感情。第二条标准也很重要,比如曾经有人观察到一只母猴抱着一只死去的小猴到处走,一直不肯丢弃,但这只母猴并没有表现出不适的状况,仍然照常吃饭照常睡觉甚至照常交配,所以金教授认为这不属于哀悼。

当然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目前学术界只承认哺乳动物和鸟类等少数高等动物才有可能具备哀悼的能力,目前没有任何人相信昆虫之类的低等动物有这个能力。

图片来自国家地理

这两条标准并不是学术界公认的,至今还有不少学者不认为动物的那些行为可以称得上是哀悼,因为他们相信这种行为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论的要求。试想,如果那头虎鲸妈妈因为哀悼那个夭折的幼崽而不好好进食,最终伤到了自己的身体,那岂不是非常不划算?进化是不会原谅这种行为的。

但是,金教授指出,达尔文本人恰恰是支持这一说法的。他曾经指出,既然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那么人和动物具备类似的情感能力就是一件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了。

在此基础上,金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她相信有些动物之所以会哀悼死者,恰好是因为它们进化出了爱的能力。爱这种情感绝对是有进化优势的,它能让两只(或多只)动物团结起来,更好地应对大自然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但是,爱的出现是有代价的,那就是失去时一定会很痛苦(否则就不是真爱了)。虽然从功利的角度看,哀悼行为不利于生存,但这种情感只是爱的副产品而已,而爱的力量实在是太强大了,动物们甘愿承担哀悼带来的风险。




    大家都在看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郎朗】

▼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