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23456
3
中共中央
4
帝国政界往事
5
@调研纪要
6
@福州大学
7
@中国警察网
8
@i商周
9
@律法帝国
10
@山西新闻联播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23456
3
中共中央
4
帝国政界往事
5
@调研纪要
6
@福州大学
7
@中国警察网
8
@i商周
9
@律法帝国
10
@山西新闻联播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法明传[2024]173号:1月1日起,未用示范文本提交起诉状,部分法院将不予立案
法明传[2024]173号:关于加快推进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全面应用工作的通知(附下载链接)
2025.1.1起,全国法院全面推进应用民事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附下载链接)
法明传[2024]173号:1月1日起,未用示范文本提交起诉状,部分法院将不予立案
突然意外坠落!2人身亡!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豆瓣9.1分,这可能是年度最佳心灵疗愈片
Original
竺晶莹
三联生活周刊
2023-10-13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 |竺晶莹
作家兼心理学家Andrew Solomon在TED演讲里说:“抑郁的反面,并非快乐,而是活力。”
他曾认为自己坚强到即使被送去集中营都能存活下去,却在陷入抑郁的时候,犹如休克,连最简单的吃饭这件事都会是折磨,因为他一想到吃饭,就想到要去拿餐盘,得嚼得咽。你知道自己做不到这些事很荒谬,因为那对别人来说太容易了,但你明知荒谬却无法动弹。然后你行动越来越少,思考越来越少,紧接着陷入焦虑。他好转,复发,再好转,再复发……
我听这段演讲的时候,知道他说的都是真的。因为今年曾有段时间,我也无法控制情绪,动不动掉眼泪,很难行动,一浪又一浪刺痛的回忆间隔着发作。有时候你呆坐在那里几小时,感觉全身的血都往神经里冲,脑海里不断上演着让自己受伤的画面,继而就是一整天什么都没做的负罪感,焦虑侵袭而来。黄昏愈近,由焦虑引发的强迫就愈盛。我有时候在想,抑郁和焦虑能否对冲?
我感到抑郁是不再抱有任何希望,而焦虑往往是你对未来还有期待,你害怕最差的情况发生,所以你在此刻焦虑,试图用一些强迫行为和思维来预先解除未来潜在的风险。
总之,那阵子我去做心理咨询了,同时,也试着理解抑郁情绪。在这个过程里,我看了纪录片《施图茨的疗愈之道》(《Stutz》),片中呈现了演员乔纳·希尔与心理医生菲尔·施图茨的坦诚对话,乔纳·希尔在一开头就说,施图茨和别的咨询师不一样,因为一提到咨询,很多人就觉得是花钱找人听你说话,但我们想要建议而不只是被倾听。
施图茨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希望第一次咨询结束以后,你就能学到一些具体的方法让自己感觉变好。
他介绍了自己的视觉治疗模型和“工具箱”,工具箱里摆放的是他那些能够缓解焦虑、抑郁的诸多“工具”。
抑郁导致我们缺乏生命力,对于往后的日子毫无期待。但究竟什么是生命力?
施图茨画了一个三层金字塔,最底层是你和身体的关系,往上是你和他人的关系,最顶层是你和自己的关系,这些关系就构成了一个人的生命力。那么如何激发生命力?基础就是保持正常的饮食、睡眠、运动,尽量让身体不要成为负担。其次,主动去社交,因为人一旦抑郁,就倾向于远离人群,更疏于维系人际关系,但是重新建立和家人、朋友的沟通,是让生活明朗起来的关键。最后,我们常常忽略和自己的关系,也不会去关照潜意识,但真正认识自己,却离不开这一步。为了建立我们和潜意识的联系,施图茨给出的建议是,写下来,潜意识自然而然就会浮现,你会不自觉在笔下发现自己从未深挖的层面。
但是,我想以上这几点恰恰是抑郁症患者最难做到的事,因为抑郁导致你没有做这些事的动机,以至于缺乏行动力。因此,施图茨提到了“珍珠串”,你把每个行动都当作一粒珍珠,而你每一天都在串珍珠,每个行动的价值都是平等的,比如你能起床就是一颗珍珠,你榨了杯果汁也是,你写完一篇文章还是一粒珍珠。
不要赋予每个行动不同的价值,每个珍珠可能有缺陷,那代表不完美的结果,但没有关系,你只要继续把下一颗珍珠串到线上。不要用他人评价或社会标准来衡量自己,你只用自己所完成的行动来评价自己,获得真正的自信。
“珍珠串”是我很受用的部分,因为施图茨告诉你,只以当下的行动来评价你自己。
我知道,抑郁来自于过去的记忆,焦虑是因为对未来的恐惧。但如果我们的自我评价既不着眼于过去、未来,也不寄望于他人,而仅仅是当下我做了什么,那确实会大大夺回我们对于生活的掌控感。你的确会发现,有些痛苦会反复让你难过,而那些痛苦通常都是在和他人的关系中,你不被在乎,你不被认可的细节,进而是你自己全部信心的丧失。如果我们试着练习只以当下行动来构建自我评价,生活确实会容易得多。
至于纪录片中所讲的运动和写作,我也在别处获得过类似的建议。有个韩国医生和我说,她也有过两年抑郁的经历,这种时候你要去运动,不许沉浸在自己的思维里;在情绪平复时,你可以写下来,不断追问自己情绪来自于哪里。而我看作家郭强生也在散文里写过,情绪是被触发的,当你预感到某些记忆又触发了那个开关,这时候换个环境是有效的方法。在短暂关闭了情绪以后,你知道它又会来的,因此以写作来触达潜意识,不断深挖自己,我觉得还是最治本的方式之一。
另外,施图茨还提到了与影子对话,那是你人生中羞耻、沮丧、尴尬、被拒绝的时刻,往往我们都想遗忘它,但是它不会因此而离开,反而会产生破坏力。所以要正视那些时刻,关照它如何影响你的人生,这样你才会感受到一个完整的自我。纪录片结尾,施图茨想要我们练习失去,放下执着。这太难了,我至今都练习不好。
他们没有说用了这些方法,抑郁、焦虑会彻底消失。他们选择的是,正面现实——痛苦、不确定性是生命中无法避免的,你也必须要持续工作。
施图茨说面对逆境时,你会遭遇Part X,那是你身上想要阻止你成长的力量,无论你做什么,它都会跳出来否定你:“不可能,放弃吧。”但是,人的尊严来自于你每一次战胜它的过程,我们在痛苦和不确定之间穿行前进,重要的是,我们仍在前进。
然而,《施图茨的疗愈之道》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不在于这些具体的工具,
实际上我更感动的是,希尔与施图茨在对话中展现的坦诚,以及这两人在长期的咨询关系里建立起了深层的信任,一种能彼此袒露脆弱的信任
。尽管希尔更多时候扮演着索取建议和倾吐烦恼的人,但施图茨也慢慢说出了他的问题,展现了他的破碎。最后,他们在合力完成这部纪录片后,感觉两人更近了一点。我几近落泪,原来人和人之间存在走近一点点的可能性。
这也让我想起了自己三个多月的咨询经历。咨询师是位四十来岁的女性,对我最大的帮助在于,她用专业对我记忆里的部分场景提出了扭转我看法的另一种解释,使我更为明朗地看待过去。最后一次交谈,我解决了那时的困惑,也愿意为自己的选择担负责任。她认为我很有觉知,往往说着说着自己就融会贯通了,也相信我有过好生活的能力。
我也曾怀疑咨询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中途,咨询师也建议我去医院再做个量表,看看有什么变化。初夏的一个午后,我大概花了半个多小时做了各种量表,拿着结果给医生时,他一看:“哦哟,重度抑郁,强迫思维,你有什么想不开的?”听到这句话,我立时跟眼前的这个医生楚河汉界。你有什么想不开的?很多很多,但我从何跟你讲起?什么话都说不出,眼泪几乎又要落下来,只是嘴唇抖了两抖,喉头颤巍巍挤出一声“啊?”“那给你开药吧。”“我不吃。”“那不会好啊。”“没关系。”他真的把我当病人了?不来倾听我,不来理解我?只粗暴地让我和任何别人一样用药?
那一刻,我只想退回到咨询室,似乎只有她做好了所有准备来开解我。
不过,我还算冷静。尽管这个结果让我一时有点无助,但我还是给念心理学的朋友打了个电话。他告诉我,量表只是一个维度,结果也受你当天的心情影响,其实抑郁症还要结合你的饮食、睡眠情况来看,近期有没有急速减重、失眠等情况。再来,他也矫正了我对于用药的偏激态度。他说,抑郁的药物倒没有那么恐怖,就像感冒也要吃感冒药一样。
今天我回望这段经历,我知道自己从来没有像量表所显示的重度抑郁那么严重,但我也清楚看到,某些时刻,情绪能够在一个人心底掀起多大的风浪,使你根本无力掌控自己。你看到在屋里呆坐的自己,仿佛那是一座冰雕,焊在沙发上,日益融化。
抑郁症,到底是神经问题还是心理问题?没有明确说法。因此,你究竟用药物还是咨询可以帮你缓解,也没有准确答案。
从Andrew Solomon自身经验以及他对于大量抑郁症患者所做的访谈来看,每个人都有让自己好受点的方法,比如有人就是织毛衣,而他对于这些方法的态度也越来越开放,毕竟抑郁症,只要你让自己感觉好多了,那就真的是好多了。对我来说,施图茨在纪录片中的方法有些用处,咨询也让我更好地理解了过去,甚至还有文学,它以最大的包容性告诉我,你不是异类,你只是很敏感,而敏感不是过错。或许,这些方法也会对挣扎在情绪黑洞里的其他人有用。
Andrew Solomon说过,抑郁是爱的附属品。没有人愿意经历抑郁症,我们从来没有刻意迎向痛苦,也从不美化抑郁,那不是什么时髦的东西。但假如有一天它不经意出现了,在这种低潮期,其实也会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节点,也是你在艰难中做出选择从而获得自尊的机会,真正建造起自己的身份认同。
最近,我在听傅佩荣的哲学课,他说死亡会带来两种结果,一种是结束生命,一种是完成生命。完成生命,我豁然开朗。
正如施图茨想告诉我们的,人类最高的创造力,就是在逆境中开创新局,不是吗?
排版:佐伊/
审核:同同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