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郑板桥甘愿归入门下!关于大师徐渭,你必须知道这10件事!
《明人肖像册》之徐渭像
江南才子徐渭是明代诗、书、文、画及戏曲兼长的全能型艺术家,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却生不逢时、命途多舛。“青藤”之名如其人,在强大的封建势力压迫下,他的文人风骨始终傲立。值此徐渭诞辰五百周年之际,时尚芭莎艺术带你了解这位惊才绝艳的艺术全才。
1
高书不入俗眼
徐渭曾自评道:“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字如其人,被徐渭列为众长之首的书法艺术承载了他狂傲激荡的情感,其行草书技艺精湛且独具一格,并为明朝彼时的浪漫主义风格书法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徐渭《行草书杜甫〈秋兴八首〉》(局部),高25.3cm,明代
与古典主义书法强调的理性和庄重不同,浪漫主义一派追崇书法家的个性及情感宣泄,“叛逆”为第一准则。因而在徐渭的作品中,观者不难窥见他因坎坷辛酸的多舛命途而积聚的狂放思绪与郁郁不平的心态。他鲜少创作以法度与“静”为根本的楷书和隶书,所作行草书则恣意潇洒、直抒胸臆。
徐渭《自赋白燕诗卷》(局部),30×420.5cm,明代
徐渭深入学习前人技法与作品,博百家之长。他继承了元朝书家赵孟頫的复古书学思想——传承颜氏与“二王”等大家的传统笔法并对其革新,却未曾原样照搬,而是有所取舍,并首创了巨轴书法形式。作品线条流淌而下,浓淡与粗细的变换组合带来灵动明快的节奏感,字形错落有致、气势恢弘。
“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书。然此言亦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狂妄自信的徐渭将自己的书法作品称为“高书”,不可与俗人说道。其不落窠臼的创新书风也给王铎与傅山等后世书家带来深远影响。
2
诗画交融
在复古思潮的影响下,浪漫主义风格于明代诗坛盛行一时,常有空无一物的浮腔滥调而脱离复杂的社会现实与生活。徐渭则从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强调诗文的自我意识。其诗作大致可归为两类——感叹自身的坎坷遭遇与封建传统和制度的冲突,以及对朝纲政治的关注和家国边境战乱的直接反映。
他的诗歌语言风格兼收百家、复杂多样,所作传世诗文中有大量题画诗和跋文,与水墨画迹浑然一体,更显豪气与宏放。明代文学“公安派”代表袁宏道对徐渭可谓推崇至极,逢人便首荐其诗,并以一篇传世散文《徐文长传》使彼时仍“名不出乡党”的徐渭得以大显于世。
3
文学性散文的先驱
在中国古代最庞大的官修图书目录《四库总目提要》中,徐渭的散文获得的评价高于诗歌。其更倾向于传统的行文风格语言简练、结构严谨,但依旧不失气韵与个性,在充斥着僵化的八股之风的文坛中脱颖而出。而他部分体格短小且自由的散文则被视为晚明小品文的开端,为文学性散文迈向近代作出重要贡献。
4
青藤画派开山鼻祖
清代书画大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有一印,自称为“青藤门下走狗”。无独有偶,近现代中国画大师齐白石也曾有言道:“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青藤老人,徐渭也。遵照自评,其画技不过“区区”排至第四的水平,却何以让两位传奇大师如此顶礼膜拜?
以行草、诗文入画的徐渭开创了“泼墨大写意画派”,通过描绘世间万物的笔墨表露个人的精神世界。他自南宋画家夏圭的山水画中提炼出“舍形悦影”理论,放弃对绘画造型形似实物的执着,强调升华造型之外的内涵与神韵,力求“传神”。
徐渭《雪蕉梅竹图》,立轴、纸本、墨笔,130×30cm,明代
徐渭《墨花九段图卷》(局部),立轴、纸本、墨笔,23×316cm,明代
“以影表意”则是其中的重要精髓。沉沉墨笔在宣纸的映衬下作为影色再合适不过,色块大小与色泽的浓淡看似随意地相映而成,寥寥数笔勾勒出形态变化丰富、独具情感内涵的画面空间,大有酣畅淋漓之感。
徐渭《榴实图》,立轴、纸本、墨笔,91.4×26.5cm,明代
深受王阳明“心学”理论影响的徐渭,更在画作中融入了自己的内心与自我意志。观其对山林花卉的描绘,所见运笔毫无娇柔暧昧之感,反而能感到墨色笔触间的刚健与疾锐,创作者肆意挥毫、痛快泼墨的作画形象顿时透过画作浮现出来,纸面上带有激烈情绪的诗句也为稍显孤寂的作品增添一份倔强与傲气。
徐渭《水墨牡丹》,立轴、纸本、墨笔,109.2×33cm,明代
5
戏中奇人
抛开书、诗、文、画,桀骜自负的徐渭似乎并未将戏剧创作视为一项可供“显摆”的才能。然而,其杂剧《四声猿》一经问世便备受赞誉,并被评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该作一反彼时强行“掉书袋”的行文风格,不以传统诗篇章句的晦涩难懂求“雅”,而是讲求本色,用观众听得懂的通俗表达引起人们的共鸣与感召。这样的戏曲主张在当时却不为那些自命不凡的文人们所接受,因而徐渭始终被视作“奇人怪才”般的存在。
徐渭《四声猿》版画之一
6
自学成才,运筹帷幄
自“纸上谈兵”的典故开始,文人对兵法的议论与见解常被人们质疑。熟读兵法却不擅实操的大有人在,一个参考科举多年却连举人都不得中的穷秀才,凭什么具有军事才能?徐渭就是那个万里挑一的例外。
徐渭《竹石图》,立轴、纸本、墨笔,122×38cm,明代
彼时正值东南倭寇侵扰,边境战况堪忧。在当值总督胡宗宪的邀请下,徐渭入其门成为幕僚,并为平定倭乱屡出奇谋。由于朝政局势动荡,二人受到政治牵连,抗倭事业与理想于半途夭折。
7
出名要趁早
天赋异禀的徐渭自小便有神童之名。五岁开蒙,九岁便能做出惊艳世人的文章,博得“宝树灵珠之称”,更被人们拿去与唐朝宰相刘晏及东汉名臣杨修相提并论。十余岁之际,他通读了西汉著名文学家杨雄的名文《解嘲》并将其改写,以及极为对仗地将其命名为《释毁》,一时间名震乡绅。
野史中也不乏如当代作家当年明月所提及的“徐文长智斗地主”“徐文长智惩贪官”等徐渭少年时期的诸多传奇故事,至于真实性有多少,则难以定夺了。
徐渭《牡丹蕉石图》,立轴、纸本、墨笔,120.6×58.4cm,明代
8
半生落魄,苦难多磨
徐渭一生命途多舛,饱尝辛酸与苦痛。他自幼丧父,生母被父亲正室驱逐,童年未曾尝得和睦亲情。因年少天分异于常人,在一片赞誉声中长大的徐渭不可谓不自负,却在随后的科举考场中屡战屡败,始终未能考取举人。
20余岁的大好韶华中,徐渭才高八斗而无施展抱负的余地,深受打击之时,家庭更遭受巨变,家产被豪绅无赖霸占,爱妻又溘然病逝。于他而言,人生开局已处处是艰辛。
徐渭《三清图》,立轴、纸本、墨笔,200.9×100.8cm,明代
徐渭《三友图》,立轴、纸本、墨笔,142.4×79.4cm,明代
入得胡府成为幕僚、与伯乐胡宗宪联手抗倭,然而大业未成便因朝中斗争牵连而下狱,万分痛苦令他难以为继,精神彻底崩溃。他曾以无数可怕的手段尝试自尽,却始终不能得偿所愿,甚至失手错杀了继妻,又一次被捕进狱,一关就是七年。
9
人生之“败笔”
嘉靖年间,党阀相争、震荡不停,而远在边境的胡宗宪与徐渭也难逃一劫。正值二人束手无策之际,浙江舟山地方官为胡府送来一头通体雪白的鹿。为保抗倭大计得以继续,他们将这份礼物转献于沉迷修仙问道的嘉靖帝,并借徐渭的文才,挥就数篇辞藻优美却空洞荒诞的“马屁”文章《进白鹿表》。
徐渭《进白鹿表》(局部)
此文被视作徐渭才学中的一大败笔,文中气节无处可寻,反而充斥着谄媚与卑微。但若抛开表象,细究文章背后的政治目的,他们不过期望再争取一段生机,以成就更伟大的理想。
10
令人唏嘘的落幕
出狱后的徐渭孑然一身,漂泊至名将李成梁麾下,将自己的一身军事才华授予其子李如松,助他成为明朝后期的新一代东征名将,并于晚年回到故乡。彼时,他已饱受病痛折磨,最终卖光了所剩无几的字画,落得穷困潦倒之境地。万历二十一年,徐渭于一间破旧茅屋中逝世,享年73岁。死前相伴的,唯一只狗而已。
徐渭《驴背吟诗图》,立轴、纸本、墨笔,112.2×30cm,明代
纵观徐渭一辈子,生得满腹惊世才学,却难有用武之地。遇上伯乐,想来抱负终于得以施展,又沾惹上不可抗外力以致身陷囹圄,最后在悲苦凄凉的孤独中离世。尽管如此,其桀骜放旷的气节从未真正被命运的痛击折断,自苦难中仍坚守文人风骨,为后世留下了无尽明珠。
▲▲▲ 正在展出 ▲▲▲
精彩回顾: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