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哭!看《披荆斩棘的哥哥》泪目了吧?人类为何沉迷怀旧?
近日,随着综艺节目《披荆斩棘的哥哥》热播,看到曾经的偶像在舞台上回归,很多观众纷纷流下了“时代的眼泪”。实际上,近几年以怀旧作为热点致敬经典的节目层出不穷,其火爆程度不禁让人思考:人们为何沉迷于此?艺术界中是否也会怀旧?今天,时尚芭莎艺术与你探讨。
综艺节目《披荆斩棘的哥哥》将人们的“怀旧”热情再次唤起。观众们热泪盈眶地沉浸在“古惑仔”“Beyond乐队”这些青春记忆里,“回忆杀”“爷青回”也随之霸屏。尽管人们并非第一次被经典和回忆感动,但依然无法抵御这波来势汹汹的怀旧浪潮。
实际上,人们怀念过去早已是常态。有人说,怀旧是因为你不满现状,想逃避;也有人说,怀旧是为了更好地向前。那么,艺术中是否也有“怀旧”?艺术家又为何怀念经典?
▲「 经典即流行 」
8月11日,KAWS的大型雕塑作品《分享》(Share)在纽约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亮相。这件高约5.5米的雕塑来源于艺术家小时候在此地仰望高楼大厦而不知所措的感受。有人说,KAWS的作品总有一种亲切感和愉悦感。其中反复出现的《辛普森一家》《蓝精灵》《海绵宝宝》以及《阿童木》等经典动画元素,都在不断唤起“千禧一代”和“X一代”的童年记忆。
KAWS《分享》(Share),2021年
KAWS《THE KAWS ALBUM》,2005年,其文本取自美国卡通片《辛普森一家》的《The Yellow Album》专辑封面。
当然,怀旧元素不只存在于KAWS的作品中,当代很多艺术家都将“青春回忆”作为创作素材,并通过自己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村上隆创作“哆啦A梦”系列作品时说道:“……像是要与真实的自我相遇,一个劲地回想自己的孩童时光,就这样画了出来。70年代初的日本初夏是这件作品的舞台。让我一口气回到了和弟弟两人在工业空地上玩耍的时刻。”由此可见,艺术家自己亦是往事的追忆者。
如今,人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复制和翻拍经典的时代。无论电影、综艺还是短视频,都在不断重塑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和记忆。“爷青回”的霸屏速度绝对堪比GTR了。
纵观艺术史,上世纪就早有艺术家将童年记忆或经典偶像作为创作灵感的例子。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熟练地将“米奇”“梦露”以及“猫王”等时代潮流元素放入作品中。而它们不仅再次成为经典,且在商业上也大获成功。
安迪·沃霍尔《Quadrant Mickey Mouse》,丝网印刷,152.4×152.4cm(单幅),1981年
安迪·沃霍尔《玛丽莲·梦露》,丝网印刷版画,91.5×91.5cm(单幅),1967年
若你打开B站,其中经典怀旧主题的视频不计其数。平台上94版《三国演义》和86版《西游记》等影视剧的播放热度不减当年,观众无一不沉浸在这场怀念经典的狂欢中。
实际研究表明,当人们对生活感到忧虑、压力甚至抑郁时,怀旧是一种补偿性情绪,而疫情也成为了这股浪潮的催化剂。那么,艺术的怀旧也是一种精神弥补吗?
Michael Lau《包装改变系列10-三礼米高》,2019年
Michael Lau《Jordan本色之墙》,2015年
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尖叫的教皇”系列有40多幅画传世。其灵感来源于西班牙著名画家委拉斯开兹(Diego Velázquez)的《教皇英诺森十世》(Portrait of Pope Innocent X)。培根曾感叹:“我认为那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画像之一……它为我开启了各种情感和想象的领域。”
由此可见,无论哪种创作方式,艺术家更多以喜好为导向,延续个人情感和记忆并寻找新的可塑性,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反思型怀旧”。南安普顿大学心理学研究员贝蒂娜·曾格尔(Bettina Zengel)就表示:“怀旧情绪扎根于过去,但对未来有着积极的影响。”
罗伊·利希滕斯坦《阿尔及尔的女人》,布面油画和丙烯,203.2×172.7cm,1963年
罗伊·利希滕斯坦《Drowning girl》,布面油画,172.7×172.7cm,1963年,改编自DC漫画《Secret Love #83》。
有趣的是,曾经波普艺术家们高呼“让艺术流行起来”的口号放在当下怀旧浪潮中也毫不违和。这些时代记忆及流行元素一次又一次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艺术家似乎以此拉近了观众与艺术间的距离,而人们记忆中“艺术的模样”也因此变得更加具体。
毕加索晚年在美术馆看到爱德华·马奈(Edouard Manet)的《草地上的午餐》后,用了两年时间无数次模仿这幅画。英国BBC电视台曾评价:毕加索的模仿是对现代艺术的回顾巡礼,是对这场运动源头的致敬。
试想,若毕加索生活在当代,将其创作过程拍成Vlog放在社交媒体上,估计也会收获满屏“我跪了”“爷青回”等弹幕。
爱德华·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布面油画,208.3×264.2cm,1862-1863年
巴勃罗·毕加索《草地上的午餐》,布面油画,130×195cm,1960年
马蒂斯曾说:“不能摆脱前辈影响的艺术家是在自掘坟墓,因为他的作品将埋没在高于他的前辈作品中。”实际上,不少艺术大师都有模仿前辈作品的经历,并在他们走过的道路上反复尝试与创新。没有过去,何谈未来?艺术家们对经典的怀念亦是对未来的期待。
亨利·马蒂斯《奢华、平静和愉悦》(Luxe,Calme et Volupté),布面油画,98.5×118.5cm,1904年
随着社会发展,很多当下的艺术作品在未来十几年或几十年后也会成为人们眼中的记忆和经典。而见证此过程的人,是否也会像如今看《披荆斩棘的哥哥》一样热泪盈眶地站在作品前感慨这波“回忆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