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护照、用指纹作画,这位漫画家为何能被MoMA收藏?
漫画家索尔·斯坦伯格
上世纪40年代,出生于罗马尼亚的漫画家索尔·斯坦伯格逃离了法西斯笼罩之下的意大利,只身一人去到美国。在接下来的60年里,他始终游走于艺术的边缘,用充满批判性又轻松幽默的图像和文字呈现了一部移民者眼中的“美国游记”。
移民美国
漫画虽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但众所周知,它一直较少触及全球艺术最高殿堂,且能留名艺术史的漫画家也寥寥无几。而索尔·斯坦伯格(Saul Steinberg)却以简单有趣的绘画风格在20世纪风起云涌的艺术浪潮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上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漫画家之一。他不仅是著名画廊的签约艺术家,其作品更是被MoMA、蓬皮杜艺术中心等各大艺术机构争相收藏。
索尔·斯坦伯格《Disegno con battuta》,1941年,同年三月刊登于《Bertoldo》报纸
小时候,斯坦伯格在父亲的店铺中第一次接触到了艺术——商品包装盒上的印刷品。而这段经历亦为其后来将艺术与流行图像进行结合的创作方式奠定了基础,也令他早早意识到了艺术在机械复制时代的命运。
索尔·斯坦伯格《Panorami di Steinberg》,1938年
1933年,19岁的斯坦伯格从家乡罗马尼亚搬到了米兰,开始在皇家理工学院(Regio Politecnico)学习建筑。之后,他每周为意大利幽默报纸《Bertoldo》投稿两次漫画作品,并很快成为了该报最受欢迎的漫画家之一。但随着法西斯种族法的颁布,身为犹太人的斯坦伯格被禁止从事漫画以及建筑设计等文化行业,还在拘留营中被关押了整整六周。
索尔·斯坦伯格《Cowboys》,纸本墨水,35.56×55.88cm,1951年
就在他苦恼于该如何离开意大利并感到走投无路时,艺术为他带来了转机。由于他一直给美国各大杂志投稿漫画,又在米兰遇到了纽约插画家经纪人塞萨尔·奇维塔(Cesar Civita),并由此获得了移民美国的机会。抵达美国后,斯坦伯格便开始了一场长达几个月的旅行。“绘画和旅行,或许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更是他一生的主旋律。”而这位移民者也因此发掘到了连美国人自己都难以察觉的景象。
索尔·斯坦伯格为《时尚芭莎》杂志创作的封面,1947年5月
索尔·斯坦伯格为美国出口公司绘制的壁画细节,1948年
也正是从那时起,斯坦伯格开启了职业艺术家、漫画家、纺织品和舞台布景设计师以及壁画师的多面人生。不过,他也曾说道:“建筑艺术才是我的开始,随后有了绘画。”他始终将其线条的精确性归因于曾经建筑绘图的训练。
而在美国的第一个十年,他就以创作题材广泛的钢笔漫画而闻名。在这些作品中,其以简洁、优雅和精辟利落的线条将喜剧视觉效果、对流行风格的讽刺以及对艺术创作的复杂诠释毫无保留地呈现了出来。
索尔·斯坦伯格《Western Projects》,水彩、彩铅、橡皮图章、拼贴、墨水和纸上压花,76.2×50.8cm,1981年
风格的形成
上世纪40年代中期,斯坦伯格开始在绘画中加入文字,这也成为了他最著名的艺术形式之一。而这位大胆的艺术家甚至利用该创作方式制造了各种虚假证书、文凭、护照以及营业执照来挑战当局的权威。
索尔·斯坦伯格《Untitled》,明胶银印,25.4×20.32cm,1950年
索尔·斯坦伯格《Panel 2 of Parade》,墨水、蜡笔和金纸,37×58.4cm,1951年
二战后,他在纽约积极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当时,包括杰弗里·赫尔曼(Geoffrey Hellman)、琼·米切尔(Joan Mitchell)以及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在内的知名作家和艺术家都与其来往密切。
而1959年,他在长岛购买了一座乡间别墅。从此,这里便成了其社交和职业生活之外的避难所。他还逐渐放弃了许多商业类工作,专注于画廊展览以及《纽约客》的插图创作——这也意味着创作重心开始有了变化。而其艺术观念和风格亦在这一时期内全面迸发。
索尔·斯坦伯格《指纹景观》(Fingerprint Landscape),墨水和指纹,36.83×28.25cm,1950年
此前,斯坦伯格在50年代初就创造了一种“指纹绘画”。他发现指纹与人脸形状极为相似,就以此创作了指纹肖像。尽管画中人物并没有任何相貌细节特征,但这却更真实地反映了“身份”的本质。
内省和隐喻始终引导着斯坦伯格及其创造的角色。即使这些人物都以卡通形式出现,但依然具有强烈的暗示和指向性。就在1959年,最具代表性和讽刺意味的作品诞生了:他创作了一系列具有身份属性的纸袋面具,并因为一组艺术家英格·莫拉斯(Inge Morath)拍摄的人们在各种场合戴着该面具的照片而获得广泛关注。
英格·莫拉斯《家庭小组,切尔西酒店(来自索尔·斯坦伯格的面具系列)》(Small Family Group,Chelsea Hotel (from the Mask Series with Saul Steinberg)),明胶银印,1962年
英格·莫拉斯《无题(来自索尔·斯坦伯格的面具系列)》(Untitled(from the Mask Series with Saul Steinberg)),明胶银印,1962年
“伪装”是斯坦伯格艺术作品的核心。在其看来,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戴着面具,无论是真实的还是隐喻的。人们通过发型、妆容以及面部表情来构建人设,而这些假面外表也会随着时间真正融入自己的灵魂。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面具,也许就是一种防止‘暴露’的保护措施。”
“恶作剧的受害者”
斯坦伯格的创作不仅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汲取灵感,也受到很多艺术大师的启发,比如戈雅(Goya)、梵·高(Vincent van Gogh)以及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等。还有人说他是与毕加索(Pablo Picasso)擦肩而过的漫画家。实际上,其作品的确深受立体主义影响,而他本人则表示应更多在创作中重新审视立体主义。
“移民让一个人变成了孩子。”而他想像孩子一样画画,用漫画人物来表达成人意见。“这些作品具有‘哲学性质’,但(它们)却‘伪装成了卡通片”。尽管在其作品中也有较为沉重的部分或黑暗的角色,但身为移民,斯坦伯格对当时的美国社会更多还是带着诗意的调侃以及既深情又幽默的讽刺。
索尔·斯坦伯格《Juke Box》,绘画和拼贴,1951年,同年八月刊登于《时尚芭莎》杂志
此外,斯坦伯格的创作还体现了其对各种媒介的创造性应用,例如绘画、摄影、拼贴、墙纸和包装纸的设计等。作为一名“画画的作家”,他致力于将图像与文本结合,并为人们展现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讲故事的天赋。
但他始终是“恶作剧的受害者”。即使大部分作品和评论都表示艺术家的意图是认真且真实的,但无论多么“严肃的笑声”,都难以令其在艺术史中留下干脆利落的一笔。
著名艺术评论家哈罗德·罗森伯格(Harold Rosenberg)曾感慨:“艺术史没有为斯坦伯格分配一个属于他的位置,也许是因为他总是在创作中不断变化风格,又将其艺术表现力的残余物反刍出来。”但多样性是这位艺术家的标志,他的想象永无止境。
展览:“索尔·斯坦伯格:线条之间”
时间:2021年9月29日-2022年2月28日
地址: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