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中文写作教练舒明月:谈谈好文笔、读与写

孟庆伟Justin 孟庆伟英文写作 2022-09-01

本期访谈嘉宾:舒明月


写在前面:


公众号的老读者知道,三年前我做了个“英语高分高能牛人访谈”专栏,邀请英文非常过硬的中国人和其他母语非英语者分享自己的英语学习心得。虽然一共只做了十多期,但我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很多嘉宾也反馈,她们非常喜欢这样有深度的访谈,能就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话题畅所欲言。

慢慢地,我发现其实我做的文字访谈和现在流行的播客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深度对话(a deep dive conversation)。二者各有各的优势。文字访谈的优势在于它更加灵活,嘉宾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和回答问题,如果涉及到举例和展示也更加直观。


我也意识到我的文字访谈可以不限于英语学习,可以针对任何我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是写作、阅读,也可以是教育、决策,还可以是创业、艺术等。


这期访谈就是这样的一种尝试。我们来聊聊中文写作,什么是好文笔,怎样通过读好的文字提升自己的文笔。




“孟庆伟 Justin 对话”文字访谈系列第一期。


嘉宾简介:舒明月畅销书作家、文学评论人、写作教练、作家经纪人。她对语言文字高度敏感,有甄别汉语写作的火眼金睛;擅长文本细读,能够迅速识别文笔的优势与不足处。自身文笔获广泛认可,中短篇小说作品被认为“语言一流”。代表作《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畅销 20 万册。从事全年龄段读写教育数年,独创一套高效的训练方法。致力于发掘扶持有才华的年轻人,已为数位优秀作者策划出版了实体/电子/有声书。




可以介绍一下你自己吗?


舒明月:我是汉语和汉语文学的狂热爱好者/高度敏感者,有甄别汉语写作的火眼金睛。几年前出了一本文学评论集叫《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将顶尖作家的精彩片段串联起来点评,卖成了畅销书。于是之后就有很多读者来跟着我学习写作,于是顺水推舟地做起了写作教练和作家经纪人。


你自己的写作经历是怎么样的?你是怎样喜欢上写作的?有哪些让你觉得“哇,这处语言太美了”的时刻吗?


舒明月我的写作经历比较简单,除了写了这本《大师们的写作课》外,写过一些短篇的小说,发表在文学杂志或网上,读者口碑也还不错。整体上看动笔不多,但是出手的精品率还算高。


喜欢写作的源头还在于喜欢文学,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给我做了文学的启蒙,四处搜罗好书,那时候其他的娱乐方式也少,就只读书,大部分是文学作品。生存条件、教养方式、天资禀赋等种种外力一齐导引我,将生命的热情贯注到了文学当中,令我对文学有了异于常人的敏感。但凡精彩的字句,一旦入了眼,也就入了心,记忆永不磨灭。这种纯然的审美敏锐,在任何时候都如锥之处囊中,无可掩饰。痴迷于文学,也就很自然地想要自己创作,“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打磨雕琢文字,不仅不苦,反而相当有乐趣。写出好句好段,多少年之后读了仍旧满心欢喜,得意洋洋,这是做其他任何事情时都没有的体验。


“哇,这处语言太美了”,这种时刻很多,不可胜数。比如小时候读《前赤壁赋》,读了就停不下来,反复吟咏,很快就成诵了。比如大学时读台湾散文家简嫃写她父亲的名篇《渔父》,高潮部分的语感好到有旋律,像一首歌,于是朗读了录下来,跑步时听。


《大师们的写作课》一书的副标题是“好文笔是读出来的”。很多人会觉得,中文是我的母语,我能用中文表达自己不就可以了吗?文笔不应该是作家、编辑等文字工作者应该关注的吗?我为什么要关心文笔呢?好的文笔对普通人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舒明月“能用中文表达自己”,表达到什么程度呢?千言万语,无从说起,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你的中文表达能力还大有提升精进的空间。举个例子,为什么我们觉得鲁迅丰富到自成一个宇宙?你去细读他的文章,会发现他太善于用连接词了,一件事情,假设一下会怎么样,推进一步会怎么样,退后一步会怎么样,转折一下会怎么样……就这样,别人只能说两句话,他因为善于用连接词,可以把复杂的意思说得有条不紊,还摇曳生姿。


而如果你没有灵活使用连接词的能力,就茶壶里煮饺子了,肚里有货,但倒不出来。憋屈不憋屈?想驱散这种憋屈感,要么提升表达,要么降低思维,可能很多人最终是让思维能力迁就表达了,在一个低水平上维持了平衡。这是很可惜的。当然也有无数人不甘心,一直在挣扎中,因为自我表达是人类根深蒂固的心理渴求,生活中一个又一个情境都会再唤起这种渴求,不是那么容易平息的。


在提升表达力方面,我觉得没有“普通人”这么一个分类,就像所有人都要关注健康一样,所有人也都应该提升表达,它对生活的助益是不可估量的。


舒明月在书店做演讲


你你觉得读和写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舒明月写作作为一门手艺,本质是驾驭语言的能力。想要拥有这种能力,当然应该去向真正的高手学习,取法乎上。驾驭语言最厉害的人是谁?就是纯文学/严肃文学的那一拨顶级作家。所谓顶级作家,就是驾驭语言的顶级专家。得去研读这些人的作品,才能高效提升写作。


读作品,不是过一遍,知道个前因后果、故事结局。而是要读两遍,读三遍,甚至更多。读的过程中停一下想一想:哎,这段写得真好啊,为什么好呢?有这么一种精细咀嚼、一个觉知的过程,印象就会非常深刻了。等到自己写的时候,无论遇到什么难点,就能很快在头脑里牵引出来:哦,我记得汪曾祺/鲁迅/张爱玲/阿城在某某篇里面是处理过这种情况的,他/她具体是怎么写来着的……然后再去翻阅一遍,受到启发,借鉴到自己的写作里。


这样阅读,能够形成一个读和写的良性的互动。读是为了提高写,写的时候再去回顾读的,就越发能够体会出这些作品的妙处来。


读和写之间,也可以加一道“仿写”的工序。精读文本时,如果觉得哪一段好到令你目光流连,那就索性停下来仿写一道,分析总结出关键点,务必仿到精髓。仿写效果常常是立竿见影的,有助于初拾笔者提升写作的信心。


你觉得现在普通人写作中最不能忍受的 3 大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解决? 


舒明月很大的一个问题是不读就写,不打磨文字,写来写去都是低水平的重复。写作怎么说都是一件“雅事”吧,是为社会主流所认可的积极事,所以有一些人会拿它捱磨,求个心理安慰,不讲求效率。如果不讲求效率,那用写作来消磨时光其实还不如跑跑步,打个球,至少省去了椎间盘腰间盘的成本。解决的方法就是精读,做针对性的练习。上个问题的回答中已经介绍过怎么做。


第二个问题是怯懦,缺少勇气。原因大概是安全感不足,或者耻感太重,不敢或羞于展示自己。写作就是沟通啊,不先袒露自己,怎么能链接到读者?写作就是对自己的大爆料,鲁迅是剖开自己的心给读者看的!有些人一写到紧要处就一掠而过,闪烁其词,而那些地方在优秀作者手里,正是最可作出文章来的地方,略掉了太可惜。还有些人写作,像发朋友圈,正能量+凡尔赛,习惯性地掩饰人生的暗面,对自己对读者都不够真诚,作品的庸俗味就重,出不了彩,拔不了尖。解决的办法就是一点点伸出触角,感到安全了就再出溜一点,慢慢尝到了甜头了,也就不畏惧了。


第三个问题可能不算写作中的问题,而是拖延着难以动笔的问题。好多人把写作这件事看得太重太难了,以至于笔有千钧,一年一年地过去,心心念念要写却总也写不出几个字。解决的办法呢,最靠谱的还是花钱。报班和参加社群(得是组织良好、气氛活跃的),乃至于报私教(得是水平高又有教学热情的)。


舒明月带读者参观鲁迅纪念馆


可以分享一个普通人可以即学即用的写作技巧吗?


舒明月张春的绝妙散文集《一生里的某一刻》中的一篇《各种普通的食物最好吃的时刻》,里面有这么一段:


春游和秋游应该吃螃蟹。想想看世间的春游食品都是面包,充其量是午餐肉。当你坐在铺满阳光的草地上,和你的狗一起,细细地,渐渐地,吃掉一只大螃蟹……


从这段中可以总结出一个特别好的给人提建议的公式:1.直截了当提出你的建议+ 2. 摆出其他不那么高明的建议,形成对比+ 3. 给你的建议设计一个最佳应用场景,令人心生向往

 

在你看来,什么是漂亮的语言?什么是丑陋的语言?它们分别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感受?


舒明月漂亮的语言是有画面感、音乐感和新鲜感的语言。如在目前,身临其境;流丽宛转,抑扬顿挫;声东击西,指南打北,你永远猜不出下一句会有什么翻新的花样。


比如简嫃散文中有这样的一句:我是她胸襟上的丝绣帕,髻上的红彩花,岁月碾过的茅茨土屋里忽然照见的一只乳燕。


台湾作家简嫃


一连三个比喻,前两句相似,都是讲奶奶视长孙女有如乡间妇人难得的饰品,万般宝爱。意象(画面感)本已十分出色,第三句神来之笔,突然化静为动(新鲜感),由短及长(音乐感),又夹杂以动词造成语法的参差,在各个面相上都与前两句有别(新鲜感),但仍能以一种欣喜、珍爱的情感,将三个句子统一成规律的序列。有了出乎意料的第三个譬喻,整个句子就如完睛之龙凌空而来,任谁都会被它的鳞鳞金光击中性灵,引发情思摇曳。


丑陋的语言,举个例子,大概就是机关公文那样的语言吧,那类包含“切实加强”“大力推进”等字样的文章,追求的是一种“说了等于白说”的玄学意境。文本要素几乎都来自于固定语库,一切新鲜的表达都是胡闹,一切陌生的字眼都要扼杀。虽然写作者也需要精雕细琢,作品中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一篇大讲话稿杀青可能需要一队人马封闭在宾馆里改两星期),但和文学语言的方向是全然相反的,效果也是天差地别的。


如果读者想花 10 多分钟读一篇散文,感受中文的美,你会推荐哪一篇?为什么?


舒明月:10 多分钟读一篇散文感受中文的美,我倒是没想到特别合适的。但十几分钟也够读一篇短篇小说了,推荐读张爱玲的小短篇《琉璃瓦》。无论在文笔还是在结构上,这篇小说堪称精致到完美,我读过不下二十遍。


摘录其中对姚家三个女儿容貌的描写,大女儿琤琤:

三朝回门,卑卑褪下了青狐大衣,里面穿着泥金缎短袖旗袍。人像金瓶里的一朵栀子花。淡白的鹅蛋脸,虽然是单眼皮,而且眼泡微微的有点肿,却是碧清的一双妙目。


二女儿曲曲:

曲曲比筝筝高半个头,体态丰艳,方圆脸盘儿,一双宝光璀璨的长方形的大眼睛,美之中带着点犷悍。


三女儿心心:

心心把头发往后一撩,露出她那尖尖的脸来。腮上也不知道是不是胭脂,一直红到鬓角里去。乌浓的笑眼,笑花溅到眼睛底下,凝成一个小酒涡。


文字流丽,且美人能各有各的美法,不像话本小说中一概模糊了特点,从固定词库中略加挑选一组装,总之美得不能再美就对了,您自己发挥去。张爱玲的写法是画面感很足的写法,让人分辨得出来,也想象得出来——不愧是真正的红楼传人啊。

张爱玲


你翻译过《正义之心》一书,可以聊聊当时的感受吗?你觉得扎实的中文功底是怎样帮你做好翻译的?


舒明月一个是会令我比较重视译文的语感。很多翻译文本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令人烦躁乃至抓狂,译者的中文功底八成不行。因为但凡及格的写作者,都很重视语感,写作时都会如强迫症一般地去修复各种语感 bug,如避免重复,去掉赘字,也会积极运用一些技巧如长句短句搭配等,以令文本达到流畅乃至于有节律的效果。我读《包法利夫人》的中译文,发现鼎鼎有名的李健吾版本竟然语感是很糟糕的!尽管他的翻译可能更准确,但阅读的愉悦感还是远弱于周克希的版本。读文学嘛,更重要的还是阅读时的痛快淋漓。


第二是也可以令我译得比较“到位”,也就是将作者的意思尽可能完全传递给读者。每一句话都有语义的重点,在译文中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将语义重点呈现出来,比如可以调换次序,调换句式,甚至活用标点。这个过程很有趣,像揉捏橡皮泥一样地揉捏语言。但是中文功底不扎实的译者就手段很缺乏,可能感到为难。举个例子,如果语义重点是某一个单词,很多时候把它译作四字成语就比译作双音节词更合适。中文功底扎实了,才能敏锐地感觉到四字和二字的区别;且需要译者词汇量丰富,才能不停替换最终找到合适的词。


可以总结一下你的中文写作教学理念吗?


舒明月我认为提升写作的正道就是精读+专项训练。


精读指的是抛弃囫囵吞枣的粗糙阅读,进入“写作式阅读”流程,不仅细致入微地体会文章的妙处,而且揣摩文字的效果如何达成。精读文本应出自一流的文学作品。因为它们是驾驭语言的顶级范本,包含密集的写作技能点,无论文学创作、职场及媒体写作还是日常随记,想要进步,从一流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都是最有效率的途径。


专项训练指的是精读文本后,从中总结出具体的技能点,以仿写为主,辅以其他方法来强化技能点,反复操作直至从容运用、随意调取。专项训练好比健身,得根据解剖学生理学运动学等等原理,分辨出不同的肌肉组块,设计专门的训练器材方法,不是说你猛举猛跳就可以的。好的写作教练能够在熟谙规律的前提下创造出多样方法满足训练需求。


给中小学生上读写训练课,需要密切观察孩子的课堂反应,持之以恒地关照孩子的天资,不择手段地挨近她/他的热情和兴趣所在,据此挑选阅读材料,设计写作练习,真正地因材施教。别说重要知识点的掌握,哪怕一个生字错字都要给她/他讲透,让她/他记住的。要将学生当做作品来打磨雕琢,殚精竭虑。给成年人上写作课,他们一篇一篇作品交出来,就是她/他整个人生在老师面前铺展开来……要像心理咨询师一样给予他们回应,有一种真正的关切以及情感的震荡,这样他们就会提升得非常快。


有什么是上面没有问到但你想分享的吗?请尽情分享。


舒明月感觉分享得已经够多了,怕大家累,就到这里吧!





关于《大师们的写作课


这本书用的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体例,每篇文章以一个主题将一流作家的顶级文本串联起来,分析点评。书中每篇文章结尾列出了推荐阅读的文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本文学导读。一个“现当代文学必读篇目”这样的书单里面应该涵盖的作家和作品,书里都有提及,而且摘出片段来精读赏析,告诉读者:说他们好,他们到底怎么个好法。而知道怎么个好法,下一步就可以借鉴使用了。书的封底作家张春(《一生里的某一刻》作者)这么说——“这本书像个读书地图”,大家按图索骥就可以了。


如果对文学和语言感兴趣,想要提升中文写作,也欢迎关注舒明月的微信公众号:



孟庆伟 Justin

个人微 ID:justinqmeng

现象级英语联合创始人

两次获雅思写作 8 分,口语 8 分


题图:由舒明月提供


部分“英语高分高能牛人访谈”系列:


在经济学人集团工作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新加坡英语作文大赛冠军是怎样学英语的?

对话金雯教授:谈谈英语思维、英语写作和英语教学

对话作家钱佳楠:谈谈英语学习、英语写作和文学创作

对话美国翻译协会中文分会会长贾天璐:谈谈翻译和英语学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