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人集团工作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本期访谈嘉宾:Viki Min
嘉宾简介:本科就读于自动化专业,研究生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新媒体科艺,3 年前加入经济学人报业,现任亚太区数字广告案项目经理一职。
2015 年通过写作工作坊认识了 Viki,那时她还在香港读研究生,后来才知道她加入了经济学人。从那之后,我遇到关于《经济学人》的问题都会向她请教,她也会主动托经济学人的记者同事帮我解决问题。在 Viki 的邀请下,我 2017 年有幸参观了位于香港的经济学人亚太办公室,近距离感受到了这本老牌儿英国杂志的文化和底蕴。希望可以通过 Viki 的这篇访谈,一起了解下在经济学人工作的体验。
你是如何进入经济学人集团工作的?当时为什么想到经济学人集团亚太办公室工作?求职过程中是否有难忘的事情发生?
Viki Min: 当时作为应届生的我在求职的过程中遇到的挑战还挺多元的,一是个人心理上的压力,毕业后急于摆脱家庭的供给,期待尽快证明自己。实际上,在香港这个生活成本很高的城市,“断粮搵工”(无收入找工作)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二则我当时因处理家中事务错过了内地和香港各大企业的校招,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社会招聘的岗位。
这就意味着,我需要和有着工作经验且粤语流利的同行竞争(我当时完全是粤语小白,听和说都不会)。顶着压力,做足准备,最后拿下所有面试的 3 家主流中外媒体 (其中就包括经济学人集团) 和 2 家 4A 广告公司的 offer,也是真的好运和真的憨厚。
除了对媒体行业的向往,在大学里也学习了很多来自于《经济学人》杂志的素材。所以带着一份对《经济学人》的敬仰和对经济学人集团企业文化的向往,我最终在几份 offer 中选择来到经济学人集团工作。
面试的过程中,我和面试官(我的老板)的一段问答可以与大家分享。
当面试官提到我的专业背景 (Automation Engineering) 与媒体行业的背景不甚相关时,我的回答是:“的确不相关,但是我的学习背景不仅仅反映的是我拥有的技能,也是我成长的探索之路。我从来没有在挖掘自己的潜能和选择自己喜爱做的事情上停下过脚步。”
说出这段话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这位年过半百的面试官是否会买账,但当时我的面试官如是回答:“我非常赞同这一点,因为没有人在找寻自己的路上一帆风顺。”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PressforProgress
经济学人亚太办公室主要负责什么业务?与总部的关系是怎样的?会有记者和编辑常驻吗?
Viki Min: 经济学人集团香港分公司作为经济学人亚太区总部,坐着来自经济学人集团所有业务组的同事。
例如 Economist Events,主要负责亚太区经济学人各领域峰会的组织与策划;Economist Newspaper,即《经济学人》报业,其中记者和专栏编辑负责内容输出,记者的流动性会比较大。专栏编辑常驻香港的有 Simon Cox, Dominic Ziegler。
Window view from office
Circulation 主要负责用户订阅和杂志品牌推广,与媒体广告部并为公司收入的重要支柱;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即经济学人智库和经济学人大数据分析和调研团队,发表《全球城市生活成本调查》等报告;Economist Corprate Network,即经济学人企业网络组织及经济学人集团旗下咨询服务机构,面向企业高级管理人士提供市场经济重要增长和商务发展趋势的专业咨询。
你们的同事都来自哪里?大概是怎样的背景?你觉得你们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
Viki Min: 身边的同事来自世界各地(据统计有十三个国家之多),非常的多元且平等。思想上的开明(open-mindedness)是所有同事的共同点。
即使是不同组别的同事,如果你对对方从事的工作感兴趣亦或是业务上需要相关协助或者合作,大家都非常乐意借着一杯咖啡的时间回答你心中的疑问。
团队合作中,每个人都非常尽心尽责的完成本职工作(ownership),团队成员间也非常尊重和信任彼此的业务能力(respect)。
正因为认同“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上下级间也是以合作思维推动项目的运作,上级扮演的角色更像是领导者(leader),引领你找到工作上正确的方向,帮助你解决业务上的难点,促进团队与团队间的沟通协作。
来经济学人集团工作后对这本杂志是否有了新的认识?
Viki Min: 整日被《经济学人》的内容围绕,耳濡目染慢慢也对全球政经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我个人世界观的形成很有帮助,对杂志编辑部也更为敬仰。慢慢融入之后,我发现企业本身也在实践《经济学人》对世界的提出的种种倡议。
例如我们每周三的无塑料日(wasteless Wednesday),响应每年经济学人海洋峰会的沙滩清洁(beach clean-up),帮助理解无意识偏见(unconscious discrimination)等。
在经济学人的日子,感觉自己不太像工作,反而是又读了个大学。
Cook-off charity event—either
you contribute food or
pay 100 bucks for food and charity
你在经济学人主要负责什么?能否大致介绍一下?
Viki Min: 我现在工作于经济学人集团下的《经济学人》报业亚太区的媒体广告部。
刚入职时,担任亚太区广告案策划一职,主要为客户提供经济学人线上广告与 app 广告投放策划与评估。今年职位调整为亚太区广告案项目经理,主要为客户提供线上市场运营的策略分析和线上广告投放过程中的效果优化。
可以描述一下在《经济学人》工作典型的一天是什么样的吗?
Viki Min: 9:30 左右进公司,来到公司 pantry 冲上一杯暖暖的咖啡且与同事闲聊几句,开启全新一天。
10:00 回到桌前处理邮件以及区域广告案项目进度管理。
12:45 午休时间到啦!与同事小聚或是买个三明治角落里独食看老东家的杂志。
14:00 广告案数据分析或是准备每月销售培训材料。
15:30 欧洲同事陆续上线,讨论广告案效果优化或协助区域案例。
17:30 每日工作复盘。
18:30 下班(如果是淡季的话) !
千万别急着赞叹不用加班的人生有多美好,我还没说完呢!因为工作内容涉及与纽约同事沟通协作,所以你懂得…该上 call 时且上 call…call call 更健康:)
Part of Open Future The Economist
175th anniversary event,
beer made of fresh surplus loaves from
bakeries and juice made of ugly fresh fruits
在工作中遇到的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Viki Min: 看到这个问题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曾报名公司的导师项目(mentoring programme)。
导师项目在很多公司都有普及,但可以从任意地区部门挑选导师的却不多。例如如果你就职于亚太区财务部门,但对总部的市场运营感兴趣,只要你挑选的市场部导师同意你的申请,双方即成为导师和学员。
进公司的第二年,我便选择了同组别的一位综合销售总监作为我的导师。导师在很短的时间里帮助我了解了公司各个组别的职能或产品,并毫无保留地给了我很多业务上的指导和建议。
这段经历其实并没有多特别,但却足够难忘。
起初,我还讶异于在外企工作却也能拥有“师父领进门”的体验,但随着导师项目的深入,入职时间的增加,我慢慢意识到:差异只存在于文化之间,而非人心。勤敏于事,真诚待人是没有国界的。一年期满,可我们间的师徒之谊却依然维持至今。
如果用三个词概括你在《经济学人》工作的体验,你会用哪三个词?
Viki Min: 生活与工作的平衡 (work-life balance),多样化 (diversity)以及与时俱进 (a growth mindset)。
下期访谈预告:访金雯教授
金雯,美国西北大学英文系博士,曾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英文系和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著有《被解释的美》一书。
金雯老师会谈一谈自己的英语学习之路、英语学习者普遍关注的几个问题、国内的英语教育和英文写作。敬请期待~
孟庆伟 Justin
现象级英语联合创始人
《经济学人》11 年研究者
雅思写作 8 分,口语 8 分
个人微信 ID:justinqmeng
题图:伦敦经济学人办公室
往期访谈推荐:
来认识这个前 China Daily 记者,听听她是怎样学英语的
《经济学人》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