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过专八是一种什么体验?
如果你是英语专业大四的学生,今天对你来说应该是大学阶段最重要的一天,因为你几个小时前你刚刚考完了专八。不管你考得怎样,这篇三年前写的文章可能都会给你一些启发。如果你考得不错,那么恭喜你;如果你考得不怎么样,那么也恭喜你,因为这可能是一个新起点的开始。
毕竟,相比专八,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不是吗?
文/孟庆伟 Justin
我本科英文专业毕业,专四专八优秀。
我觉得通过英语专八没什么了不起的,即便是拿到了优秀。
不少英语专业学生会觉得拿到了专八是非常令人骄傲和光荣的。在我看来专八顶多算一种肯定和鼓励,远远谈不上自豪和成就。很简单,和很多专业证书一样,专八仅仅是一个起码的要求。每个成熟的专业都有资格考试,而资格考试充其量只是及格线。
如果将及格线看作是最高荣誉,这种想法本身就不及格。
英语过专八是一种什么体验?这个问题的另一个版本可能是:怎样才算英语好?
在我看来,英语好的标准很简单:能清晰、条理、自如、自信地用尽可能准确地道的英语表达自己。
更高一点的标准是:能用简单的英文描述复杂的现象、机制、经历和情感,能用有效的英文说服别人,影响别人。
再高一点:能用英文把妹,俘获心爱的姑娘的芳心(或搞定心爱的男生)。或者,任何时候都有说“f**k you”的底气,辞掉手头不喜欢的工作找下一份,按自己理想的方式生活。也就是,你拥有不可被替代的英语技能。
达到这样的标准不容易,但也不算过分。
不妨想一想,很多人从初一甚至更早开始学习英语,到大学毕业已经至少学了十多年英语了,不应该达到英语好的标准吗?
事实上,我见过太多通过专八但一开口各种发音和用词问题暴露无遗的科班生,也见过一动笔就出现各种基本的语法、搭配错误的科班生。在我看来一个接受了四年科班教育、学了十多年英语的人如果连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掌握好,连基本的学习方法都没搞清楚,通过专八又怎么样?
更不用说很多通过专八的人的英语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不信可以让大学毕业两年后的科班生再考一次专八看看。
这样的结果很大部分的原因是低期望值。
四年英语专业的学习难道真的拿到一个专八就合格了吗?我大学毕业后有一段时间的室友是华裔美国人 Mei。她当时在美国读本科,在清华大学 IUP Center 交换了一年学习汉语。她是第三代华裔,典型的香蕉人,读大学修东亚研究专业时才开始学中文的。据我所知,很多美国的东亚研究项目对学生的中文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而且不仅限于语言层面。学生需要做大量的原著阅读(比国内英语专业的学生的阅读量大得多),进行高强度的听说练习。和其他留学生一样,她在入学清华的一开始就签了“卖声契”,也就是在清华期间,每次只要进入教学楼就只能讲中文,讲其他语言可能会被劝退。
她每天 6 点就起床,一个人在房间练习听力,朗读中文。课下会努力和我说中文,也会和小区里的商贩和大爷大妈用中文唠家常,打租车也不忘和司机聊聊时事政治,听听他们的生活经历。在那半年里,我目睹了她的付出和飞快的进步。
Mei 离开北京前帮我找到了一个新室友,一个马上要在清华开始一年汉语学习的英国人 Paul。他的中文名叫柯麦保,现在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Paul 当时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东亚史博士,专长是日本农业史。由于他的研究中需要查阅大量中文文献,就决定来清华学一年中文,一边继续自己的研究。Paul 本科是在牛津读的历史和日语,毕业后去东京的三菱银行工作了几年。当时我们一起去天津参加一个中日交流活动时,日本朋友都对他的日语交口称赞,说他的日语讲得非常地道、亲切,基本听不出是老外讲的。
我承认 Mei 和 Paul 都是学霸,家境优越,就读于教育资源丰富、东亚专业传统悠久的学校 ,但有一点毫无疑问:他们学习外语的动机都非常强烈,设定了非常高的目标,对自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学习时下了血本,大剂量输入,抓住每一个机会练习输出。
前段时间看了撒贝宁在荷兰主持的一期《开讲啦》节目。在提问环节,一个就读于荷兰莱顿大学汉学专业的的大二学生包大卫用流利、地道的汉语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短短几分钟时间,他不仅展示了自己的中文实力,好像还解释了他的中文为什么那么好:他的谈吐无不透露了他对中文的热爱、好奇和投入。我当时在想,国内一流大学英文系的大二学生有多少英语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开讲啦》提问观众包大卫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几个月前转载过一篇文章《一种理想化的德语学习方法》,作者是王辛佳,微信公众号“德声文化”创办者,微博名“德语王老急”。他目前任德国州高等法院(杜塞尔多夫)宣誓口译及授权笔译。多年前他以优异成绩获歌德学院 C2+ 级大语言文凭,其中口试满分。C2 是欧洲语言共同框架中的最高级,相当于雅思 9 分,也就是母语使用者水平(2012 年前歌德学院的大语言考试难度普遍被认为比 2012 年之后难一些,因此称 “C2+”)。
王老师的德文和英文都好得让人惊叹。如果他都不敢说自己精通德语,我觉得学外语的人应该谨慎使用“精通”和“造诣”二词。
他是我语言学习绝对的榜样。在他的文章里,我看到了一个理想的语言科班生。我不仅读到了他的德语学习理念、方法和习惯,还读到了他的高标准、严要求、谦卑和胸襟。把那篇文章里的“德语”替换成“英语”,道理同样适用。我读这篇文章有很强的共鸣,和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很像,只是远没有王老师做得好。
我在想,如果国内的英语专业对学生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学生自己有清晰的目标和强烈的动机,学生是不是能够释放更多的潜力,有更好的语言成绩(和能力)?
当然我知道不是每个学校都有一流的师资和条件,但对个人来说永远是可以选择的。在这个学习资源异常丰富的时代,如果你想超越专八,你是有选择的,你是可以做到的。
的确,专八能满足一些人的虚荣心,对求职也有帮助。但如果可能,我们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即便是拿到了专八,即便大学毕业,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让自己的英语更加出色,更接近母语英语者,不断享受英语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毕竟英语是专业。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Go beyond TEM 8.
共勉。
P.S. 关于专八和英语专业的学习,你有哪些想分享的?在评论区说说吧。
孟庆伟 Justin
个人微 ID:justinqmeng
现象级英语联合创始人
初中英语 70 分(满分 100)
两次获雅思写作 8 分,口语 8 分
题图:the Internet
你还可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