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想让纸质内容“动起来”的策划人应该看看这些招法

干劲冲天的商报君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2021-03-14

今年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科大讯飞在“AI赋能融合出版”论坛上着实“秀”了一把,在场出版人及读者见证了其语音同步转录的强大:在主讲人发言的同时,两个电子屏幕上几乎同步显示了发言文字内容!可以说,这是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首次在出版业大规模的会议论坛中得到应用。这也释放了科大讯飞经过几年的摸底后,决定加快进入出版业的信号。


除了国家政策的外在驱动之外,读者阅读需求的精细化、富媒体化、智能化才是出版业迫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的内生动力,而且这种应用随着出版业转型升级的深入变得更加普遍。应该说现有的数字出版产品多多少少都应用了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大数据监测等技术,只是这种技术的应用与其他行业相比尚处于浅层阶段。

  

路径 1

改变内容呈现方式 实现内容富媒体化 

有声化  IP角色塑造  知识延展

  

在给出版定位时,很多出版人不约而同提出了“出版生产的是内容而不是纸”的观点,这种观点与当前读者需求的变化不谋而合。今年发布的第15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居民纸质图书阅读率增长缓慢,而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阅读则快速增长,其中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这意味着,原先止步于图书的静态内容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出版内容的多形态、富媒体开发成为人工智能公司与出版业联姻最为直接的切入点。

  

在经过长期的调研后,科大智慧出版事业部总监、安徽飞英数媒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峰发现,大量的出版物均有将对应的文字制作成音频资源的需求,以满足文本播放等应用场景,除语言类学习等专业内容需要人工录制,90%素材可使用语音合成辅助完成。

  

这种巨大的市场需求同样被微软团队所洞悉。2014年开始,微软一直致力于智能化社交交互虚拟产品微软小冰的开发,2017年微软小冰团队就将合作拓展到出版业,并于今年第6代微软小冰的发布会上宣布“助力出版垂直领域”,开展文字内容有声化服务以及IP角色塑造。

  

据微软小冰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微软小冰现在已经具备以流水线的方式对图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生产出高质量的音频。但是这种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单线的文字语音转化并不是微软小冰真正的“意图”,让线下图书内容借助人工智能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内容云平台,在云平台上,用户可以享受富媒体化服务才是这项服务计划的最终指向。对于微软小冰团队来说,用户通过数字方式想要获取的并不只局限于书中印刷的图片和文字,而是想要与知识图谱相关的延展内容,通过人工智能实现知识的链接和跳转才是用户所需要的。“读者看一本百科全书中的海洋动物,并不只是想看书上简单的介绍,他可能想详细了解某一动物的演变及生活习性这些更为详细的内容,也不排除是与特定动物相关的故事。”

  

也就是说,内容的语音转化只是第一步,人工智能还应实现知识的延展。为此,微软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IP角色打造计划。这种IP角色打造就与微软小冰现在具有的功能类似,会唱会说会跳会写,是一个形象化、性格化的呈现。IP的塑造让人工智能不是生硬地与内容进行结合,而是变得更加有趣。相比较而言,现在的AR、VR技术虽然已经能够让纸质内容动起来,但是这些内容都是提前制作好的,并没有互动的功能,而且不能体现个性化服务,IP角色的打造则能够让互动贯穿始终。

  

在微软小冰团队看来,与很多人的固有认知不同,技术并不是阻碍人工智能在出版行业应用的门槛,在商业化应用时,微软团队只需要把小冰核心的技术进行拆分并重组,与出版业的需求进行对接,这种操作的难度和成本并不高。出版业现有非常稳定的商业模式让出版业在与人工智能进行结合时,面临着内容授权、渠道分发、读者重新定位等问题。

  

路径 2

自适应教学变得触“网”可及

智能教辅  自适应学习

  

要说中国最具潜力的产业,教育产业必然位居前列,这也让人工智能在教育出版领域的应用变得顺理成章。

  

人工智能最早与教育出版的“亲密接触”同样是通过赋能教辅,让功能单一的教辅能够实现听说训练、在线测评、直播互动等功能。早在2015年,科大讯飞就成立了智慧出版事业部,重点在于智能化教辅的开发,帮助老师减负增效,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据杨峰介绍,目前,科大讯飞已经开发了以悦作业APP为典型代表的优秀产品,在语音评测、图像识别、写作评价、直播互动等方面都能够为图书带来完整的融合出版解决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对于语言类学习,如唐诗学习,通过在图书中附加二维码的方式,科大讯飞让教辅书具备了音频播放、朗读以及背诵测试等功能,同时还可将朗读的测评报告分享给读者,告知读者发音问题以及如何改进等。对于中英文的测试试卷,提供便携式的扫描技术,学生通过答题卡作答后,可进行相应批改。同时对于学生的中英文写作问题,通过手机拍照自动识别学生手写内容,并提供精确的写作批改,将语法、篇章结构等信息直接提供给学生,给予出版物更大价值空间。

  

对于出版社来说,借助悦作业APP等嵌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平台,实现了教辅升级,而且这个增值服务的加入,几乎不会改变出版社现有的图书生产流程及成本。当然,测评结果的准确率还有赖于同类数据输入的数量,而目前来看,此类应用的数量还不够。因为用户基数小,流量依靠于传统读者,导致用户数很难突破,难以形成产品信息流的多次发酵与传播。

  

与其他互联网产品的盈利模式相似,用户使用这类人工智能平台的基础功能时并不需要付费,只有当需要定制服务时,才会产生费用。出版社与技术服务提供商则会采取分成的方式获利,不过目前这部分的收益几乎可忽略不计。

  

山东教育出版社除了将在古诗文诵读、英文朗读、英语口语评测等方面与科大讯飞合作外,还与科大讯飞的子公司淘云科技达成合作,该公司专注于儿童智能硬件研发,将出版社的五四制中小学语文、初中英语教材内容录制成音频,植入到该公司的语音内容库,借助智能机器人——阿尔法蛋、智能学习翻译机——译呗等产品,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兴趣。

  

更进一步,山东教育出版社已经在研发“在线分层自适应教学评测服务云平台”,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引擎,开发了运营与社交平台、自适应练习与评测系统、试题库管理系统,可为中小学师生提供个性化的自适应教学与评测服务,预计2019年推向市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在其与四川省教科院联合策划设计的“四川省中小学分级群文阅读项目”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监测学习成果并推进自适应学习。

  

显然,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出版产业的应用,已经不单纯只是智能教辅的开发,而是会全面渗透到教学管理中。

  

路径 3 

变革出版流程管理 

选题优化  智能编校  动态封装

  

现有出版流程管理的繁、杂、乱一直为出版人所苦恼。人工智能技术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现状,让出版从选题策划、产品制作、内容编纂到营销传播的全过程,都处于透明、实时更新的状态。

  

作为出版业技术服务的“老手”,方正电子会选择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一系列出版流程管理软件并不奇怪。据方正电子数字出版与教育产品事业部总经理高国连介绍,方正电子现在已经能够实现用大数据辅助选题策划及优化。方正电子的出版大数据可以实现全网抓取,并能够提供热点选题分析、读者特征分析等关键信息,从而为出版社的选题策划、目标读者画像、图书营销等重要决策提供依据。在内容生产时,方正电子通过XML(可扩展标记语言)技术进行智能化排版,能够方便、高效、高质量的完成出版物制作。

  

在审校环节,方正电子的辅助编校功能可以提供“辅助审校““机器智能写稿”两项服务。不仅能帮助编辑自动完成“查重”“历史纪年检查”等审校工作,还可以自动完成文档规划、句子规划,实现“智能写稿”,大幅提升编辑审校的效率。这与目前普遍应用的黑马等校对软件有着本质的区别,黑马审校是基于现有的词库进行知识性差错校对,而人工智能审校则是通过语义识别完成,能够更具上下文及情境进行分析。并且能够通过内容动态封装,在知识服务产品制作上支持引导式场景定制多形态、全渠道知识产品。

 

高国连坦言,人工智能技术并非近几年才在出版流程管理上得到应用,早在数字化早期,这类技术已经嵌入到相应的系统中,只是非技术人员可能并不清楚其中的原理。加之,与其他领域相比,人工智能在流程管理中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人工智能最为关键的数据采集在出版行业中一直很难实现大突破,应用未能有显著成果。

  

路径 4 

抢占人工智能硬件入口

智能硬件  研发  内容授权

  

人工智能为出版赋能的另一直观反映就是人工智能为行业带来的全新机遇和拓展可能。一方面,诸多互联网平台、智能硬件制造商借助硬件加速人工智能战略落地的“风口”上,出版机构的内容资源成为“香饽饽”,内容增值的同时可转化形式愈加丰富。在算法无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内容资源一度成为智能硬件市场竞争的砝码,促使出版机构在“内容+硬件”的合作中逐步深入探索且话语权提升。

  

智能音箱是人工智能落地形式中相对热闹的一种,小米、百度、天猫、喜马拉雅FM等均推出了相关产品。出版机构内容资源与智能音箱的嫁接,从依托喜马拉雅FM、懒人听书等有声平台逐步深入,已经开启更为直接的合作。除了出版机构直接向智能音输出成品有声内容之外,双方合作向策划源头不断深入。

  

日前,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和法国Bayard出版集团、阿里巴巴AI智能团队联合打造了国内首套配合天猫精灵制作的儿童互动图书“绘声绘色”系列。该系列搭载天猫精灵智能音箱设备,是双方合作渗入到策划源头的直接体现。智能机器人也是出版机构内容转化输出的硬件端口之一,早教机器人、伴读机器人、教育机器人……与出版品牌的内容合作已经成为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宣传的“重头戏”,而出版机构也逐渐借助智能硬件探索多元化的融合出版模式。

  

另一方面,除了强化内容输出、转化力度之外,一些出版机构抢占智能硬件入口的做法更为直接, 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智能硬件产品尤其是智能机器人的开发与设计中。记者注意到,不少出版机构对智能机器人的开发青睐有加,并且已小有成果。

  

2016年深圳文博会期间,湖南教育出版社旗下贝壳网携国内首款集学校教育与校园安全于一体的教育安保机器人“小安”亮相,“小安”由贝壳网与国防科技大学“AnBot”机器人联合推出。2017年深圳文博会,湘教社贝壳网又推出了一款名为“小贝”的教育家居机器人。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的三晋报刊传媒集团也先后推出儿童陪护教育型机器人“小武”、儿童伴读型机器人“嘟巴”等多种功用的机器人产品。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于去年推出了联合北京智能管家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慧读版机器人,该社总编辑师晓晖表示,给传统图书做AI赋能,结合图书生成有知识图谱的数字化内容,加上AI的语音和图像识别功能,做成新形态的产品,能让孩子和家长更直观了解图书内容。

  

第25届BIBF期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也发布了与中国科学院共同研发设计的第一代百科智能机器人“司南君”。把百科内容体系导入机器人的“大脑”,让它能够快速识别、学习、智能化并展现出来,这是“司南君”的特色,也是其研发的难点所在。据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张新智介绍,大个子的“司南君”的应用场景偏向公共图书馆、学校、博物馆等文化和教育场所。大百科社也正在筹划研发缩微版的“司南君”,面向个人群体,将应用场景瞄准教学和个人使用,小“司南君”的大脑里将会存储更多精准和有趣的内容。



作者:李丽萍、张聪聪


推荐阅读

•  路线!课程!招募!收费!书店如何解决研学痛点?

•  揭秘那些资深老牛编辑的自我修炼之路

•  研学千亿市场,出版商试水“浅尝辄止”?

•  把一本书拆解成这样,别说我没告诉你绘本技术活儿的秘密

•  21家上市书企半年报发布 | 书业走势增幅持续降低,如何逆势而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