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尘封一个世纪的“畅销书”就这样重见天日

干劲冲天的商报君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2021-03-15

“十多年前我在撰写苏慧廉传记时,就知道了他的长女谢福芸。当时有英国朋友告诉我,在英国,谢福芸的名气要比他父亲大。在20世纪英国大众读者的眼里,谢福芸是个畅销书作家兼社会活动家,经常在媒体就中英关系问题发表评论文章,俨然是个中国问题专家。我初听有些惊讶,但当读了谢福芸的小说就释然了,这么好的书,我迫切希望介绍给广大的中国读者。”

——沈迦

“英国名媛旅华四部曲”

(点击封面可跳转购买)

[英]谢福芸著 沈迦主编

东方出版社2018年5月版

213.00元


书写:谢福芸与中国

1885年11月21日,在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小城里,英国传教士苏慧廉的小女儿出生了。父亲给她取名叫多萝西娅,含义是“上帝的礼物”。苏慧廉在清光绪7年(1881年)10月,来到浙江温州,任循道公会传教士。他在温州生活了20多年,说的一口温州土话,设立禁烟所,修医院,建学堂,对自己的传教事业非常投入。他还编撰便于外国人学习中文的《四千常用汉字学生袖珍字典》,向西方介绍中文典籍。

  

今天的温州第二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前有一块刻有“定理医院”四个字的青石碑,正是当年苏慧廉创建医院留下的遗迹。由于在教育方面的杰出才能,苏慧廉后来被聘为山西大学堂的总教习。随后他受聘牛津大学,成为著名汉学教授,中国许多著名知识分子造访牛津都由苏慧廉接待,如蔡元培、胡适。

  

苏慧廉


多萝西娅自小随父母生活在温州,7岁那年,她被送回英国接受教育。1904年初夏,19岁的她考取剑桥大学的纽海姆学院,这所学院以培养了很多优秀女性而闻名。1911年,多萝西娅以优等生身份从剑桥大学毕业,回到中国,怀着满腔热情,在北京创办了培华女校(这是林徽因的母校)。

  

1912年2月,多萝西娅与母亲避居天津,寄居在翁斌孙(翁同龢的侄孙)家中。翁老先生将多萝西娅收为义女,并给她取中文名“福芸”,意思是幸福的园丁。1913年1月,福芸与英国驻华外交官、中国问题专家谢立山爵士成婚,从此大家称她为谢福芸。

  

谢福芸


1923年,中国大部分地区遭受水灾,谢福芸以外交官夫人的身份动员居住在中国的欧洲人为灾民募款。但是,尽管她到处发表演讲,却收效甚微。谢立山最了解妻子的强项,建议她给在中国的英文报纸写文章,出乎意料的是,仅仅凭借一篇文章,她就募到了30英镑的捐赠——这在当时绝对是个大数目。其后,谢福芸便一发不可收,创作了大量与中国相关的作品。1924年,谢福芸的处女作——《名门》写成并出版,热销欧美,她由此一举成为畅销书作家。在书中她为读者勾勒了从清朝灭亡到日本全面侵华前的这一段时期中国的社会图景,细腻、真实而生动。

  

谢福芸一生6次来华,她通晓东西文化,再加上父亲、丈夫横跨中英政学两界的人脉,为她深度了解中国提供了一般人不具备的条件与资源。她生活的年代,恰好覆盖了清末、民初、北伐、抗战这4个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时期。她的小说,也是按照这个时间线陆续创作出来的。继《名门》之后,她分别又创作了《中国淑女》《崭新中国》《潜龙潭:北平新事》3部作品,在当时的西方都十分畅销。

  

发现:沈迦与苏慧廉

沈迦


2018年5月,谢福芸的这4部小说,以“英国名媛旅华四部曲”的丛书名字由东方出版社在中国第一次出版。该丛书主编沈迦介绍,谢福芸的书虽然是以小说的面目出现,但书中的故事、人物及时代背景却并非虚构,她在书中留下了不少中文史料中不常见的关于这些民国名人的轶事趣闻。谢福芸以一个外国人的角度,观察中国人的生活,细腻生动,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生活场景,可以说是当时中国最直接的历史记录,如今看来对历史研究者颇有史料价值,也给读者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一种另类的视角。

  

在谈到这套书的出版缘起时,沈迦说:“十多年前我在撰写苏慧廉传记时,就知道了他的长女谢福芸。当时有英国朋友告诉我,在英国,谢福芸的名气要比他父亲大。在20世纪英国大众读者的眼里,谢福芸是个畅销书作家兼社会活动家,经常在媒体就中英关系问题发表评论文章,俨然是个中国问题专家。我初听有些惊讶,但当读了谢福芸的小说就释然了,这么好的书,我迫切希望介绍给广大的中国读者。”

  

沈迦现在定居于加拿大,但是他出生于温州。杭州大学新闻系毕业后,他担任了《温州日报》的记者、编辑。一次,他偶然了解到温州图书馆藏有苏慧廉的两本英文著作,尘封已久,这条线索引发了沈迦对苏慧廉的研究兴趣。2007年他决定写一本关于苏慧廉的传记,打捞那些堙没于历史时光中的陈年往事。

  

为了写好这本传记,沈迦去英、美、加等国和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的档案馆和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经他过目的档案、著述、专著和论文、资料有近300种之多。除此之外,他还走访了苏慧廉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城市,从温州到太原,从上海到北京,从香港到澳门,从牛津到剑桥,英伦半岛沈迦就去了两趟,重返历史现场,寻找历史后人。

  

2013年沈迦出版了《寻找·苏慧廉》(新星出版社出版),他用翔实的史料,为读者还原了苏慧廉百年前的人生轨迹,也描绘出大时代的波澜诡谲,引发当时学界和社会关注,可谓叫好又叫座。此后,沈迦继续寻访调研,利用未用尽的一手材料,继续叙说与苏慧廉有关的在华传教士的逸闻趣事。2016年他又出版了第二本书《一条开往中国的船》(新星出版社出版)。

  

编辑:黄珊珊与四部曲

黄珊珊


东方出版社编辑黄珊珊曾经担任《一条开往中国的船》一书的责编,陪同沈迦在京、沪、江浙等多地做宣传活动,对他的口才和做事的认真态度十分佩服。出差途中,黄珊珊听沈迦讲他如何抽丝剥茧、侦探般从谢福芸的小说中“破译”了诸多历史人物的原型,例如谢笔下的GUNG家即晚清大名鼎鼎的翁家等等。沈迦讲得绘声绘色,黄珊珊也听得津津有味。一次吃饭时,沈迦提议起可以借“苏慧廉热”翻译出版谢福芸这几本小说,应该有价值、有市场,黄珊珊当即表示十分赞同。


美好的想法有了,具体执行起来却要克服不少困难。虽然是公版书,但要把书做好、做精,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好的译者。经过多方联系,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李雪涛老师热心推荐了3位骨干翻译:龚燕灵、程锦、房莹,沈迦也推荐了一位精通外语的年轻老师左如科。这样,分散在北京、南京、加拿大、沙特、德国的编辑、策划、翻译组成的“多国部队”就这样浩浩荡荡地开工了。

  

谢福芸这4本小说先后出过英国版、美国版,精装版、简装版、口袋版等众多版本,这给后来翻译编辑、对照版本都增加了不少难度。幸而有微信,天涯若比邻。黄珊珊回忆,北京与温哥华有8小时时差,很多次在深夜,编辑或求教书内书外历史掌故,或滔滔不绝探讨出版细节,沈迦都十分耐心地进行解说,他既是这套书负责、靠谱的顾问,也是有问必答的“活字典”。

  

经历了无数这样全情投入的“不眠之夜”;经历了春节延期回家的“痛苦”;经历了工作以来几乎最严重的病痛折磨;两载耕耘,“四部曲”终于“如期”出版。黄珊珊认为“也许我们报答上一代并不辜负自己宝贵生命的做法就是给予下一代相似的恩赐——不求回报地工作”并且“让思想的花园里,开满不败的花朵”。

  

临近下印厂,黄珊珊为套装赶制一套4张藏书票又熬至深夜,她认为,读书,做书,就像与良师益友为伴,这些尘封已久的好书能够经她之手重见天日,奉献给今天的读者,让她感到甜蜜与满足。谢福芸和“英国名媛旅华四部曲”对黄珊珊而言,是一场充满美好和感恩的遇见,她期望这套书对于读者来说也是一场令人难忘的美丽邂逅。


作者:郑杨

相关阅读

•  成为畅销榜冠军 《你好!法语》做到了这4点!

•  罗胖又“搞事”了,这次他上电视卖起了电子书

•  潜移默化影响读者的生活方式,书店应该怎么做?

•  实体书店的操盘者该如何解决书店的商业困惑?

•  7社联荐:我们社最具影响力的书(开学季特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