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亚洲讲堂 | 意态青烟 - 艺术中的浑然天成



亚洲讲堂 / AAC Talk: 青烟 - 李真新作展Ethereal Cloud - Li Chen New Works主讲嘉宾 / Guest Speakers夏可君 Xia Kejun, 李真 Li Chen

时间 / Date: 2019.12.12 (Tue)

展览地点 / Venue: 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Asia Art Center (Beijing)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大山子798艺术区(周一休馆)

Dashanzi 798 Art District, No.2, Jiuxianqiao R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引言:


亚洲艺术中心于2019年12月12日举办第十九期亚洲讲堂,此次讲堂特别荣幸地邀请到艺术家李真和哲学家、艺评家夏可君教授作为主讲嘉宾,围绕“青烟意态”,进行艺术中“浑然天成”的对话和探讨。


左:夏可君  右:李真

Left: Xia Kejun  Right: Li Chen




如何判断一位艺术家是否为好的艺术家?看他的日常,看他在非创作的时间中,他会做什么?一位好的艺术家,是笔不离手的,每时每刻他都在思考着艺术创作。

——夏可君






李真手稿  1980s

Drawings by Li Chen  1980s


李真,1963年出生于中国台湾,以其兼具东方气韵及西方美学的雕塑作品,获得国际关注。李真早期涉猎佛学道家等,在自由创作的精神中融入自我摄心之情感,吸收东方传统与西方雕塑及原始非洲大洋洲等艺术养分,更结合当代思维,作品不受单一传统束缚,呈现既重又轻、浑然天成的效果。“青烟”系列作品摒弃艺术符号的复杂性,催生出李真最原生和本真的艺术语言,光怪陆离,不着于天地。


夏可君,1969年出生于中国湖北,哲学家、艺评家、策展人,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为文学院教授。在夏可君老师出版的十多部著作中,很大一部分都以“无用”二字作为他研究探讨的核心,通过让中外哲学家如庄子、海德格尔、卡夫卡对话的方式,试图打开一种跨文化哲学对话的可能性,让“无用”“虚无”“余让”等概念生成当代哲学的核心思想。




-现场导览-


导览环节中,夏可君教授带领嘉宾对展览现场的作品进行总体阐述,与大家分享了他从自身学识与审美经验出发,对于作品的欣赏与理解。



当我们看到“神之弃物”作品时,感觉到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神秘之感。当一个成熟的艺术家,在达到新的突破的时候,要从已有的成熟语言中走出来,他一定会找到一个奇妙的转化方式。“神之弃物”简单的形态,隐约透露的佛性,是李真打开神秘“青烟之门”的钥匙。

——夏可君 



在“千葵”(《万丈金乌・千葵之一》)这件作品中,李真老师赋予了一个无常之物、一缕在天地间能瞬间消失的青烟于一个厚重而不可摧毁的灵魂。

——夏可君 



导览现场  Guiding View



-分享环节-


本此讲堂活动为现场来宾回顾、播放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 Channel)为李真拍摄的专题报道视频以及在2013年法国旺多姆广场户外雕塑展的布展纪录片。


图片截取自美国探索频道《华人艺术纪》

Image taken from Chineseness by Discovery Channel 


图片截取自李真巴黎旺多姆广场大型雕塑个展 布展纪录片

Image from Li Chen's Major Sculpture Solo Exhibition in Place Vendome of Paris   Installation Record


艺术家李真为现场来宾分享自己的创作

The artist Li Chen sharing his art and works


青烟是有机的延续,自我繁殖,不着于天地。青烟也是一场即兴演奏。
——李真



李真2019“青烟”系列绘画作品

Li Chen 2019 Ethereal Cloud Series paintings


-对谈环节-


为一探“青烟意态”,解答艺术中的“浑然天成”,夏可君教授梳理艺术家李真既往的系列作品线索。从2007年“李真 - 虚空中的能量(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个展)”,到2013年“李真 - 既重又轻(巴黎旺多姆广场大型雕塑个展)”,其作品创作语言已非常成熟,带有鲜明的可识别性和个人风格,从混圆厚重、禅意而智慧的形象中,透露出轻盈之境。



从2000年的作品《乘云气》,到2011年的作品《一缕》,李真已经开始把轻盈的抽象形态独立提取出来,再到2013年的展览“既重又轻”,我想这说明了李真老师在当时就已经感受到如今这个时刻终将来临……

——夏可君



我一直想传达生命的沉重和精神的轻盈。我们是无法称取精神的重量的,但精神却一直与我们如影随形。而有一种力量,就是轻盈的力量。

——李真




艺术家李真的手稿与雕塑作品

Drawings and sculptures by the artist Li Chen 


李真是在对自我进行挑战。当一个已经很成熟的艺术家要回收自己的过往,寻求一个新的起点的时候,他从来不会在外界去寻找元素,唯一的方式,就是内化。

——夏可君



面对历史上各种类别的艺术,我是容易被感动的,而艺术创作需要让人感动......


人的视野需要深度和广度,当我回头翻顾历史,各种伟大的文明包括埃及文明、希腊文明,我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当我发现我们无法超越历史,那么能做的就是面对自己,当面对自己的时候,就是建立自己风格的开端。


外在所有的感动都是我的养分,而向内关注自己才是创作最重要的事情。我曾经说“写意中的无意”,就是因为你想要去寻求“无意”的时候,是没办法找到的,这只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李真



艺术是能被任何人感知的,艺术家只有达到灵魂的自由,才能自由地呼吸,在创作中毫无拘束地畅游。

——夏可君

 

青烟是一个生命体,是一种“刚刚好”的状态,似乎天生就是这样的。我希望观者能用自己的审美经验、生命经验、自我的感知去阅读它,因为青烟是自由的,每个人都能用心灵去感受。

——李真


夏可君与李真在展览现场

Xia Kejun and Li Chen at the exhibition site


·


关于评论家

About the Critic



夏可君,1969年生于中国湖北,哲学家、评论家与策展人,曾留学于德国与法国,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为文学院教授。

 

夏可君出版个人著作达十多部,以“无用”为核心概念,出版相关著作:《一个等待与无用的民族——庄子与海德格尔的第二次转向》,《无用的神学——班雅明、海德格与庄子》,让庄子与海德格尔、班雅明、卡夫卡以及德里达等人对话,试图打开一种跨文化哲学对话的可能性,并且让无用、虚以及余让的概念生成为当代哲学的核心概念。

 

同时,作为非常有影响的当代艺术评论家与策展人,他也提出了虚薄艺术、余象与虚托邦等概念,并在国内外策划过一系列重要展览。


Xia Kejun was born in 1969, philosopher, critic and curator. Xia received his PhD from Wuhan University in China, and completed his post-doctoral work at Universität Freiburg and Université de Strasbourg (following Jean-Luc Nancy). Xia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ten books, including Waiting and Useless Nation: Zhuangzi and Heidegger’s Second Turn (2017) and The Theology of Uselessness: Benjamin, Heidegger and Zhuangzi (2019).



关于艺术家 

About the Artist



李真,1963年生于中国台湾云林,目前创作于台中、上海两地,以其兼融东方气韵及西方美学的雕塑作品,获得国际关注。


李真早期涉猎佛学道家等,在自由创作的精神中融入自我摄心之情感,吸收东方传统与西方雕塑及原始非洲大洋洲等艺术养分,更结合当代思维,作品不受单一传统束缚,呈现既重又轻、浑然天成的效果。李真透过艺术进行个人的“精神疗伤”,在俗世中寻找乐土,在作品中创造灵性空间,用幽默诙谐的方式暗喻世事,希望欣赏者能察觉其中的精神元素。

 

1999年于台北举办首次个展,也是首位在威尼斯双年展举办个展的华人艺术家。其作品相继于中国美术馆(北京)、震旦博物馆(上海)、苏州博物馆(苏州)、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中正纪念堂广场(台北)、弗莱伊美术馆(西雅图)、旺多姆广场(巴黎)、台北当代艺术馆(台北)进行展出。


Li Chen was born in 1963, and currently works in Taichung and Shanghai.


Li Chen accomplished a style which has fully liberated itself from the confines of tradition by incorporating feelings of self-mindfulnes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Chinese classics from the Buddhist and Taoist traditions, blended with contemporary thought, evincing a remarkably refreshing and natural effect of appearing both heavy and light. The underlying aesthetic principles in Li’s sculpture are based not only on a “dual composition” of Eastern traditions and Western sculptural language but also on an ongoing dialogue with the spirit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of Africa and Oceania. Furthermore, Li Chen’s art work aspires to a spiritual arts therapy, uncovering a wealth of joy amidst the simple life’s pleasures, innovating a spiritual space through the pieces, as humor embellishes a metaphorical engagement with the world.

 

Since his works first appeared to the public in 1999 in Taipei, Li Chen has been an active figure both domestic and abroad. Li participated in the 52nd Venice Biennale, the first artist of Chinese descent to be invited as an individual to arrange a solo exhibition in the event. Li Chen has presented solo exhibitions at 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 (Beijing), Aurora Museum (Shanghai), Suzhou Museum (Suzhou), Singapore Art Museum (Singapore), Chiang Kai-shek Memorial Hall (Taipei), Frye Art Museum (Seattle), Place Vendôme (Paris), Taipei MoCA (Taipei) .


亚洲讲堂 相关阅读

* 第十八期 - 韩湘宁:我们的六〇年代

* 第十七期 - 杭春晖:从绘画的客观性谈当代艺术

* 第十六期 - “生逢其时 - 陈琦x梁建国”大师对话专场

* 第十五期 - 小林敬生 & 陈琦:因版画艺术相逢在此

* 第十四期 - 管伟邦:关于“神游”的三重境界

* 第十三期 - 疏离之境:方志凌对话尹朝辉、尹朝宇

* 第十二期 - 艺术与物性:马树青、沈克龙、姜吉安、杭春晖

* 第十一期 - 陈琦:有意味的印痕与非机械性复数

* 第十期 - 尹齐:身体的图像

* 第九期 - 马树青:绘画 - 劳作与思考

* 第八期 - 叶永青:通过艺术生活

* 第七期 - 杨识宏:计白守黑

* 第六期 - 沈克龙:大漆语言的现代性思考与实践

* 第五期 - 陈琦:我为什么做木刻水印

* 第四期 - 鲍栋:绘画的历时与共时

* 第三期 - 杭春晖:从文与质的互换谈起

* 第二期 - 马树青:绘画从观看说起《超越色彩的空间》讲评

* 第一期 - 艺术家姜吉安带您认识现成品绘画




正在展出 Current Exhibitions


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青烟-李真新作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