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时你离dream school到底还差多远?

SA StudioAlpha大巧筑人 2022-03-24


不属于每个人的狂欢



18Fall的申请季已经过去,结果总是会五味杂陈,有喜有忧。每年开始和结束的时候我都会和SA的同学们说,学校只是个学习的地方而已,自己的命运在自己手里,永远都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但真正等到offer下来以后很多人才开始想,是不是比起那些让人艳羡的幸运儿,自己还是在哪里差了那么一点。有一些孩子依然为自己即将开始的留学生涯感到茫然,犹豫是否明年还要继续报考,但是又不知道这样的坚持是否能换来满意的结果。


每每到了结局的时候会让我想起开始的场景。作为接待咨询的老师之一,我需要回答很多学生和家长的问题,其中最难的就是-----


“老师你觉得我这个样子能去哪儿?”


每当我们翻出之前学生的作品浏览的时候,都会惊叹于这些孩子在一年中做出了多大的努力,不计其数的学生虽然没能录取到最顶尖的那几所院校,但其实作品是完全不落下风的,不看名字很难区分他当时录取了什么级别的院校。除了“世事难料”,“一切看脸”之类佛系的结论之外,我们有时候也在想,是不是这一切就那么捉摸不定,名校的录取就是那么随随便便的事情?



秘而不宣的数字



和“分数决定论”的中国高考不同,欧美院校绝大多数是申请制度,也就是说不是达到某些既定标准就可以录取的,也就是说不是比“上一届录取了某校的水货师兄”厉害得多就可以稳拿offer,也就是说被拒了真的不代表你不行


首先来谈一下国外学校申请的基本逻辑,由于大学的录取机制学校发的offer数量往往会超过预计招生人数,每个学校不同的地方就在于“超发多少”这个指标了。


超发数量由多种因素影响, 首先是考虑到学生拒绝offer的概率,这会直接影响学校该年生源数。其次,学校间的招生博弈也会影响录取人数。在学生择校时,学校往往会以自身的学术成就,排名,是否有STEM来吸引申请者报考,相应的在这些方面有弱势的学校自然会以提高录取率的方式来予以弥补。与中国高考不同,由于这种高度的不确定性,学校除了适当超发,还会有Waitlist作为候补,甚至在极少的情况下重新给已经拒绝的学生发放录取。此外学校也会根据上一年的录取人数调节录取率,我们平时所说的“大小年”也就是这个的映射反馈。


举个例子,如果只有ABC三个学校在招生,每所都招100人,总共有500人申请,在现有申请制度之下,由于三所院校可以同时申请,所以为了招齐预计的人数并且希望生源尽量优秀,排名第一的A院校就只要发出100个offer即可,就是20%录取率,稍显劣势的B院校则需要发出200个录取,因为他录取的其中100人实际是不会来的,而最惨的C院校就只能发300个以上的offer了,沦为录取率过半的“水校”。但你看,他们的招生人数其实都是稳定的,需要发多少录取只取决于其对学生的吸引力。


实际的情况显然比刚刚的例子要复杂一些,不同专业之间的招生人数有不小的差异,大多数时候是完全独立的,有时候某一年的某个政策改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今年的Yale建筑系录取对中国人大幅增加,Columbia MUP规划项目对中国人大幅减少等等,但从一个更大的局面来看这种超发还是比较稳定的。各大院校在招生宣传之际,其实都会对这种超发的实际比例讳莫如深。在保证可以招到足够多优秀生源的基础上,尽量的降低超发数量是大家一致的追求。提升院校的各种官方排名,网站的推广到各个城市的见面会等等都是为了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将最优秀的学生收录进来。


    

“一个都不能少”

 年鉴背后的隐藏规律



今年是SA的第九年,我们累计教授的学生已经不少了,他们主要申请的方向是建筑、景观、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硕士项目。从第一年教书开始我们便有一个很简单传统,每年公布每个学生的录取结果,无论是好是坏(18Fall的年鉴我们会在迟一些的时候发布)。直至今日,SA仍然是唯一一个每年公布全员真实申请结果的学院。如果打开SA 09-12年之间的年鉴,所有人都能发现原来这些学生都只是来自普通的本科,去的也并非超顶级的高校。我们的“一个都不能少”年鉴记录的是普通人的幸福。这些孩子来了,获取了一些知识,每个人留下了一些痕迹,又各奔东西。比起招生宣传的作用,年鉴给我们的学生老师更多的是一个留念,即便学生最终没有能去什么厉害的学校当个行业的翘楚,至少我们记得和他一起学习过。


“一个都不能少”源于张艺谋1999年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水泉小学的高老师要回乡看望病重的母亲,村长找来13岁的魏敏芝给高老师代一个月课的故事。教师是一个平凡的职业,但是对于所教的学生来说却是打开一扇门的引路人。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重复着简单又机械的工作,招生,教书,毕业,统计,送行,周而复始。在这些时间里,我们不断革新教学机制,尽我们所能照顾好每一个我们的学生,到最近的这三年,美国顶尖院校发到中国学生手里的offer之中,往往有小一半都是出自SA。然后突然某一天当我盯着我们几年的统计地图的时候,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


在一片乱七八糟的录取统计数据之中,很大一部分学校的发放录取的数量比例关系是固定的,并且相对而言常年都很稳定


当整体数目还比较少的时候这种比例关系看得不太明显,但是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能看出端倪了。我们抽取了超过四年保持比例稳定的院校中的一部分来比较一下,由于全部是手工统计的,可能会因为WL转正等问题有少许偏差。




SA14FallGSD、Columbia、Upenn、Umich、Wustl录取人数



SA15FallGSD、Columbia、Upenn、Umich、Wustl录取人数





SA16FallGSD、Columbia、Upenn、Umich、Wustl录取人数





SA17FallGSD、Columbia、Upenn、Umich、Wustl录取人数





SA18FallGSD、Columbia、Upenn、Umich、Wustl录取人数






SA学员GSD、Columbia、Upenn、Umich、Wustl录取结果分析



我们统计了上图中几所学校从2014年至今的发放offer数量,怎么样,是不是惊人的一致呢~


特别标注一下今年的Columbia的SA统计结果受到了一定的干扰,MSAAD项目作为第一年入STEM的专业,在超发率上面学校是非常犹豫的。Upenn MSD项目去年在发榜后加入STEM家庭直接导致实际招收的人数大幅超过学校预期,所以Columbia今年发出了远超往年的Waiting list来观望招生进度。我们在人工统计的时候很难逐一跟进WL的转正。另外Columbia MUP城市规划方面的大幅减招也会导致比例和往年有一些差别。


随着SA办学经验的成长,学生数量的提升,我们收到的各校offer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虽然从图中看有些学校的发放数也不是一直呈线性增长,略有上下浮动,但是各校间的发放offer的数量比例却基本保持不变。
GSD:Columbia: Upenn:UmichWustl = 1:4:5:5:6(MIT, Yale, Cornell等学校每年录取起伏大所以不予统计在内)


我们其实不难理解为何会有这种长期稳定的pattern。以北美为例,这些学校基本上都是中国学生常年青睐的选择。我们每年能有多少比例的学生录取到前十名的院校基本取决于SA本身教学质量,学生的基础,学校的大小年这样的因素,每年是有浮动的。但是学校会发出来的offer数量比值却只取决于学校本身预判的超发比率而已。


诚然,SA每年申请的学生只占大学总申请人数的一部分,而单纯的统计中国建筑及景观城设专业申请的结果也只能得到片面的结论。所以我们在两年前也有去专门统计全国高校的实际全员申请结果,看到的数据也并没有对我们的结论带来太大的影响。




当时的你其实到底还差多远呢



出于对各自版权和隐私的保护,基本不会有哪个学生有机会去看到很多同届申请的其他小伙伴们的最终作品成果和申请材料,所以与国内简单粗暴看分数的高考不同,绝大多数申请者从始至终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状态处境的。所以才会有-------


“我们学校Columbia人手一个,不要太容易”,“我觉得我离前三十还有相当的距离”“老师我今年申应该是没戏了”“我都放弃了保研名额来申请,姿势为什么不可以更扭一点”“我没有申请到哈佛和麻省我对不起我熬过的日日夜夜”“来XXX机构辅导申请哈佛录取率过半”


这些亦或是盲目自信,亦或是自怨自艾,亦或是都市传说。
每年结束以后我都喜欢一本一本的看上一年各个学生最后用于申请的作品集,对自己来说是一种饕餮的享受,不得不说做的好的同学实际上真的比比皆是。很多人也许只要再多那么一点点努力,甚至只单纯差了一点点运气就可以得到一个极大的跃升。至少我们的“一个都不能少”还能给点毒鸡汤般的心理安慰------


如果你当时拿到了Columbia的offer,实际上你本来有25%的概率可以去GSD;

如果你当时拿到了Upenn的offer,实际上你当年也有20%的概率可以去GSD;如果你当时去了Wustl或是Umich,其实当初能去Columbia或者Upenn的概率早就过七成了;


当然,人生没有办法讨论概率,但知道自己的可能性总是好的。虽然研究生基本上不存在转学,但如果继续申请一年的话,结果会不会有所不同呢?为了帮助大家在学术实力上进一步提升, SA为以“二级跳”为目标的学生提供了一个特别的课程——Path E。每双周学费2000人民币(针对SA往届学生)/每双周3000人民币(针对非SA往届学生),频率仍然为每周2h一对一课程,可自由指定开课时间,并且任意叠加,学生享有参加SA OP(也可用课时兑换)和所有设计周末讲座的福利,而且我们将免费提供哈麻普耶四校的申请答疑。

希望你已经在做着令自己满意的设计,但是如果你还是想鼓起勇气再次敲一敲梦想中的殿堂之门,我们相信你经过这段时间的沉淀已经准备好了!


Path E

二级跳


·适合部分已经申请过硕士项目的同学

·每周2h一对一辅导课,以每两周为单位提供,开课时间自定

·不受限制的一对多互动直播大课

·提供哈麻普耶四校的申请答疑

·可补差升级为Path A或者Path B

·可兑换上海常驻面授课程或其他地区的流动面授课程

·可兑换或付费参与SA Open Project/竞赛

·可选择使用课时兑换期末评图

·需通过SA预评估



2000 / 两周共计4小时

参与过SA Path A/B/C/D


3000 / 两周 共计4小时

未参与过SA Path A/B/C/D




19-20FALL建筑景观规划留学报名中

Studio Alpha 大巧筑人 | 2018 资费及服务





推荐阅读

SA OpenProject 25正在报名

Apple Store and Its Neoliberal Model


SA OpenProject 27正在报名 看不见的城市



SA OpenProject 28正在报名 符号的杂交


SA OpenProject 29正在报名数字时代的快搭建与慢生活



SA OpenProject 30正在报名 后社会主义集体生活想象



SA OpenProject31开始报名拆铁轨Ⅱ



SA OpenProject 32开始报名 天津卫


SA OpenProject 33开始报名 世迹遗踪 

Traces of the trace



报名AAVS上海暑期工作营

SA送补贴



SA OpenProject 13 获 

Cities For A Flying World 

竞赛一等奖



“柔软的与坚硬的”



深港建筑双年展

Bilibili的信息狂欢



David Ma 的小小家




Evan Tsai

微信:mysudea

电话:15601923989

StudioAlpha大巧筑人

长按二维码咨询

点击“阅读原文”

或者长按右方二维码

免费留学评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