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的“六七八九十”

综合 方家评说 2022-09-09



成都 带不走的 只有你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 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



“此时此刻,我最想做的事情,是赵雷在《成都》里面唱的一样,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20173月,唐良智这样深情地告别成都。

 

“我从未忘记你 成都 带不走的 只有你”。成都,确实是一座来了不想走的城市。这是对旅游者而言的。“铁打的城市,流水的官”。【重磅】5年来15个副省级城市市委书记、市长调整情况观察  据不完全统计,副省级城市市委委书记平均任期2.08年。



20174月份,范锐平一直担任成都市委书记,至今已有四年整。他主政成都期间的亮点可概括为“六七八九十”。

 


聚焦“六大新经济形态”


20179月,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主任一职落槌,标志着这个为统筹推进新经济发展而专设的部门正式启动运转。作为国内首个设立新经济发展委员会的城市,足见成都对新经济的重视。119日,成都市召开新经济发展大会,勾勒成都新经济发展蓝图。

 

未来,成都将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六大新经济形态”,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新经济产业体系。到2022年,基本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新经济产业体系,新经济产值达5000亿元以上,新经济总量指数排名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力争全市新经济企业达到10万家以上,其中独角兽企业7家以上,潜在独角兽企业60家以上,科技创业者规模突破28万人。

  


构建“七大应用场景”


成都市大力构建与新经济发展高度契合的多元应用场景,促进新技术推广应用、新业态衍生发展和新模式融合创新,加快打造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

  

应用场景一:将提升新技术、新模式、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应用场景二:打造智慧政务、推动智慧出行、建设智慧社区

 

应用场景三:汇聚双创资源、赋能双创载体、优化双创服务


应用场景四:大力推进人力资本协同


应用场景五:发展个性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优化消费环境


应用场景六:推动生产、城市、生活绿色化


应用场景七:推进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

 


 

“八个坚持”抓落实,以“作风之变”开新局



1 要坚持对表看齐。


2 要坚持转变理念。


3 要坚持比学争先。


4 要坚持问题导向。


5 要坚持过程管理。


6 要坚持借势用力。


7 要坚持压实责任。


8 要坚持正向激励。




以九大片区综合开发为抓手,推进东部新区建设



2017年以来,成都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塑产业经济地理,大力实施“东进”战略,加快推进东部新区建设,确定了九大片区实施综合开发,未来10年计划总投资3086亿元。



九大片区规划面积共计81.5平方公里,其中包括空港新城天府奥体公园核心区、三岔站TOD、航空智能智造园片区和简州新城龙马湖CAZ片区、沱江活力湾区、龙泉湖文化康养区以及淮州新城通航产业片区、成都国际职教城片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等。 

 


“幸福美好十大工程”描绘成都美好生活图景



218日,今年春节后首个工作日,成都以一场特别的会议——成都市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动员大会,为“幸福征程”绘出路线图,10个专项推进组各组长发布了五年实施方案和2021年工作计划。

 

范锐平强调,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不仅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工程、增强城市发展战略优势的筑基工程。它有利于把新思想新理念内化为全体市民的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有利于把城市发展成果具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美好体验,有利于把生活城市宜居品质转化为城市长远发展的持久竞争优势,有利于把新场景新业态新产品的创造培育深化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有利于把人城境业的创新变革实化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向上力量。



 


1 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工程


以共同富裕为导向,坚持体现效率、促进公平,激发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到“十四五”末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7.5%、力争突破7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8.6%、力争突破40000元,进入国内高收入城市行列。

 


2 生活成本竞争力提升工程


 

聚焦百姓衣食住行,完善供给体系、稳定价格成本、提升服务质量,房价收入比保持在全国主要城市中的较低水平,打造“中国最具生活成本竞争力”的超大城市。

 


3 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


深化以利民便民为导向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标准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改革,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覆盖,努力实现高品质公共服务均衡普惠。

 


4 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


丰富“轨道+公交+慢行”多样化绿色出行选择,构建“通勤圈”“生活圈”“商业圈”高度融合的通勤体系,让通勤场景处处体现城市温度,让“上班的路”“回家的路”更加舒适便利。中心城区建成区平均通勤时间缩减到35分钟,30分钟内通勤人口占比达到45%

 


5 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


以天府锦城、一环路和锦江公园子街巷改造、“金角银边”打造、二环路高线公园建设等城市品质提升重大工程为牵引,全面加速老旧小区、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进程,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功能品质,保留城市记忆,延续市井文化,让“老成都”焕发新活力。

 


6 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建设工程



以市场主体和市民获得感为重要评价标准,营造“有无熟人一个样、大小企业一个样、国有民营一个样、内资外资一个样、投前投后一个样”的公平稳定发展环境,让企业“办事不求人、办成事不找人”。

 

 

7 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


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城市机会成就青年创业梦想,以“锐意创新、宽容失败”的城市气度激扬青年奋斗勇气,以“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城市温度提升青年情感归属,打造创新创业者的“圆梦之都”“活力之城”,让“蓉漂”成为时代风尚。

 

 

 


8  生态惠民示范工程



 

持续涵养生态、美化大地景观,塑造山水呼应、城园相融的城市轮廓,构建绿道蓝网、天清气朗的城市新形态,让市民在大都市也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雪山下的公园城市”金字招牌更加彰显。

 

 


9 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工程



 

完善重大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体系,全周期呵护城市安全,用聪明的“城市大脑”实施智慧治理,让智能感知就在身边、安全网络覆盖全域、风险隐患远离市民。

 

 

 


10 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


 

彰显“全龄共享·友善公益”城市气质,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把柔性关照渗透到城市规建管运各个环节中,把人文关怀落实到衣食住行育教医养每个细微处,让每一个生活在成都的人都能感受城市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

 

 

推荐阅读 


陈一新    阮成发   唐良智  黄明   王忠林  王晓东  王永康 陈伟俊 李荣灿  陈安丽 覃伟中  程用文  马国强  时光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