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中文新书推荐04
(以下图书和作者简介皆来源于网络)
1. 理查德·埃文斯:《历史中的人生:霍布斯鲍姆传》,韦斯琳译,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
作者简介
理查德·埃文斯,剑桥大学钦定历史学讲席教授,剑桥大学沃夫森学院院长,曾担任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副院长,剑桥大学历史系主任。埃文斯教授在近代历史学及欧洲史领域成就突出,出版专著20余部,包括第三帝国史三部曲。曾获沃尔夫森历史学奖、汉堡艺术和科学奖章、历史联合会诺顿梅德利科特奖等一系列奖章,并于2012年受封爵士。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人物传记,也是一位历史学家经历的20世纪全景。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说他影响了整整一代政界和学界要人,巴西前总统卢拉赞誉他是20世纪尤为清醒、深睿、无畏的思想家之一。他是德国魏玛时期的青年德共党员,是剑桥大学中激进的学生革命者,是被英国军情五处长年监控的左翼分子,是切•格瓦拉的翻译,是环球旅行者,是关注小人物的历史学家,是知名爵士乐爱好者与乐评人,是现实政治经济秩序的评论家,也是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享誉全球的大众历史写作者。从「传统的发明」、「社会性盗匪」到「漫长的19 世纪」,霍布斯鲍姆发明的一系列新概念,也对人们关于历史的思考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他从工业革命时期的生活水准到民族主义起源的种种讨论,多年之后依然启迪着新的历史研究。
一位历史学家所经历的「极端的年代」全景,两位重磅历史学家的隔空对话。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的一生始终与20世纪的历史大潮紧密交织,见证了这个世纪中所有灾难性的失败、血腥与残酷。理查德•埃文斯,研究20世纪欧洲历史的杰出史学家,也是霍布斯鲍姆的同事。埃文斯用引人入胜的笔触,将这位历史学家的生平放置于20世纪历史中,展现霍布斯鲍姆「历史中的人生」。跟随这位20世纪重大历史时刻的亲历者,我们来到1933年纳粹掌权前后的柏林、1936年法国人民阵线初次执政后的巴黎、同年爆发内战的西班牙,以及 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剑桥和伦敦,我们体验到40年代的英国军队,50 年代初的麦卡锡主义,50 年代末伦敦苏活区的爵士风潮,60 年代到70 年代席卷拉丁美洲的政治、社会巨变与同期在意大利崛起的欧洲共产主义,80年代英国工党的转变,以及 90 年代法国文化精英中涌现的知识分子政治。
作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遍访霍氏的亲朋好友,在本书中,我们能看到一个更立体更完整的霍布斯鲍姆,不仅是他已经为人们熟知的熠熠生辉的思想,还能一瞥被他本人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传奇经历是如何被他所处年代的政治和历史背景,以及他的个人处境、人生追求和激情所塑造的。看到一位失去双亲、身处异国的少年是如何成长,如何坚持理想,并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巨擘的。
2. 吕西安·费弗尔:《为历史而战》,高煜译,译林出版社,2022年。
作者简介
吕西安·费弗尔(1878—1956),法国历史学家,年鉴学派创始人之一。1929年与马克·布洛赫共同创办年鉴学派的核心刊物《经济与社会史年鉴》;1933年担任法兰西公学院教授;1947年建立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构思并主编了《法国百科全书》。另著有《腓力二世与弗朗什-孔泰:政治、宗教与社会史研究》《马丁·路德的命运》《莱茵河》等。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费弗尔将历史学视作一门「人」的学科,并通过书中的文章表达了他对历史学的非凡热情、奉献精神,以及他的真诚、雄辩和渊博的学识。正是这些使得这45篇文章超越了学术写作,成为了精彩的文学作品。费弗尔期望用这一系列的文章来促进一种新的历史学的诞生,一种在「人性」基础之上重建的新历史学,进而打破当时「历史学就是文献学」这一公式的束缚。费弗尔一生都在为这一事业战斗,这并不是为了他自己,也不是为了某个人,正如本书标题所说,他这是「为历史而战」。
本书是由吕西安·费弗尔从1906到1952年间写的部分文章和演讲稿汇编而成的文集,阐述了他关于历史学研究的整体观点和杰出洞见。在前33篇文章中,他对史学性质、历史认识论、方法论、跨学科研究等都提出了新的想法,颇具创新意义;后11篇文章则忆述了30年间,11位不同领域的杰出知识分子的生平,借此强调了对历史进行跨学科研究(地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哲学等)的重要性。
3. 雅克·勒高夫:《阿西西的圣方济各》,栾颖新译,商务印书馆,2022年。
作者简介
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1924—2014),法国中世纪史学家。勒高夫是年鉴学派第三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并曾于1972—1977年担任法国高等实践学院的院长。勒高夫的著作良多,代表作有《圣路易》《试谈 另一个中世纪》《中世纪的知识分子》《炼狱的诞生》《阿西西的圣方济各》等。
译者简介
栾颖新,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法语方向)。现为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生。
内容简介
方济各(Francesco d’Assisi,1181/1182—1226)是从12世纪转向到13世纪的历史时期中的关键人物。他推动了当时的宗教、文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一个现代的、充满活力的中世纪的诞生。方济各将朴素与威望、谦卑与积极、平凡的身体与非凡的影响力结合起来,满足了同时代大部分人的期望。他在城市中活动,给城市带来了和平,而非内部的纷争。他坚持“以贫为乐”,主张利用金融和市场进行慈善事业。他还呼吁平等,给妇女和儿童以应有的地位。方济各比任何人都更能激发历史学家的研究欲望,也使他在过去和现在都被视为典范人物。
《阿西西的圣方济各》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关于方济各的一部力作。虽然书名只涉及方济各,这本书讨论的却不仅仅是方济各,而是从12世纪到13世纪的整个中世纪的状况的缩影。此书并非传统的充满奇闻逸事的人物传记,勒高夫力图在研究方法和理解视角上进行创新——把方济各视为整体史的研究对象。
这本书可以算是历史学专著,也可以算是大众读物,它介于两者之间。勒高夫的引导式写法有助于读者在读罢此书之后真正地收获关于中世纪历史的知识,也如勒高夫所言,贫困是人类社会始终要面对的问题,方济各的精神和言行或许对我们仍有启发。
彭小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金钱的用处还不如尘土。」这是方济各关于钱财的著名格言。但是他本人以及方济各会并不排斥市场经济。他只是以他自己的以及同道的少数精英分子的清贫生活来批评物欲横流的贪婪社会。方济各以及方济各会的修士们强调了货币和市场正面的社会作用,注重利用金融和市场来做慈善事业。
正如勒高夫所强调的,这既是中世纪传统,也是工业革命以后的现代西方社会需要的价值观念。在勒高夫看来,人与人之间的敌意和不平等皆出自对钱财和权力的贪婪,而资本主义社会的情况尤其如此,所以今天的世界需要特别珍惜方济各的思想和事迹所提供的榜样和价值观。
周莽(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副教授)
《阿西西的圣方济各》与《圣路易》是挑战之作,既然大家都说年鉴派的长时段远离了事件性,也就不擅长为个人立传,勒高夫偏要试一试,证明本无局限。《阿西西的圣方济各》是挺奇特的书,是几篇论文和素材合成的,貌似硬伤,但其实有深意,其意旨在于贫,而不在于富。Paupertas cum laetitia,以贫为乐,是方济各会的口号,传记材料并非越多越好。方济各是熟题材,有众多的书面与口头的传说,圣徒本身就是世俗信仰的对象,但是他身上的历史又在哪里?要考虑推陈出新,而且去除那些激动人心的传说,尽量还原方济各本人,这更加是挑战。方济各出身市民阶级,他的作为也是在俗世里,努力解决新市民社会金钱与贫穷、空间与时间、美乐与仁爱问题,注重从感性来解决建立信众共同体的问题。多杂未必真切。如书尾所言,贫困始终是人类要面对的问题,谦卑守贫的托钵僧运动或许仍对我们有启发。
李文丹(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
以任何标准,方济各都是中世纪欧洲十分重要、迷人的历史人物。他以穷人和小兄弟自称,放弃一切财产。他向苏丹传教,也向鸟群布道。他被誉为文艺复兴与现代精神的开创者。年鉴学派巨擘雅克·勒高夫举重若轻,高屋建瓴,从历史背景、个人生平、阶层话语、文化模式四方面,勾画出圣方济各的血肉、心灵与影响。本书为论文集结,不求大求全,却是作者三十余年的学术思考与人生体悟。它体现了勒高夫通过传记研究“整体史”的方法,展示了托钵修会史如何被纳入城市史、社会史的新问题域,也凝结了作者一如始终的社会关怀。译者栾颖新是中世纪史研究的优秀新锐,在法国接受系统学术训练。中译本序与译后记为本书提供了绝佳的导读。
4. J. B. 哈利、戴维·伍德沃德主编:《地图学史(第一卷):史前、古代、中世纪欧洲和地中海的地图学史》, 成一农、 孙靖国、包甦译,卜宪群审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
作者简介
J.B.哈利在地理学和社会学中均有广泛的影响力,是著名的地理学家、地图学家和地图史学者,先后任职于伯明翰大学、利物浦大学、埃克塞特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出版了大量与地图学和地图学史有关的著作,如《地方历史学家的地图:英国资料指南》(Maps for the Local Historian:a Guide to the British Sources)等,涵盖了英国和美洲地图绘制的许多方面。除了具体研究之外,他还撰写了一系列在地图学史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方面的论文。
戴维·伍德沃德1970年获得地理博士学位之后,在芝加哥纽贝里图书馆担任地图学专家和地图策展人。1974年至1980年,他还担任图书馆赫尔蒙·邓拉普·史密斯历史中心主任。1980年,到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任教职,于1995年被任命为亚瑟·罗宾逊地理学教授。在地图学史的研究中,伍德沃德将地图学史的研究与其他研究领域联系起来,视野更为广阔,出版有大量著作,如《地图印刷的五个世纪》(Five Centuries of Map Printing)《艺术和地图学:六篇历史学论文》(Art and Cartography:Six Historical Essays)、《意大利地图上的水印的目录,约1540年至1600年》(Catalogue of Watermarks in Italian Maps,ca.1540-1600)以及《全世界地图学史中的方法和挑战》(Approaches and Challenges in a Worldwide History of Cartography)。他去世后,地图学史领域的国际期刊Imago Mundi刊载了他的生平和作品目录。
内容简介
本卷主要关注于欧洲史前民族的空间认知能力,以及通过岩画等媒介传播地图学概念的能力;古埃及和近东地区地图学中的测量、大地测量以及建筑平面图;在希腊一罗马世界中出现的理论和实践的制图学知识;以及中世纪时期并存的多样化的绘图传统。而且通过将宇宙志地图和天体地图等囊括在研究对象中,强调了「地图」定义的包容性,从而摆脱了传统的只关注陆地地图和海图的狭窄的研究范围,并由此影响了该从书后续各卷的写作。此外,该书的开篇是由哈利撰写的作为全丛书导论的《地图和地图学史的发展》,同时在作为结论的第21章中讨论了欧洲地图发展中的断裂、认知的转型以及社会背景。
5. 戴维·伍德沃德主编:《地图学史(第三卷第一分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地图学史(上、下)》, 成一农译,卜宪群审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
内容简介
本分册所涉时间为1450年至1650年,这在欧洲地图绘制史中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书中首先介绍了近年来学界对“文艺复兴”这一概念的讨论和反思,并细致剖析了这一时期的地图与中世纪地图之间的延续和断裂,介绍了地图在中世纪晚期社会中的作用,由此为本卷的写作奠定了基调。本册分主题讨论了地图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宇宙志图、航海图和天体地图的绘制;用于地图绘制的视觉、数学和文本模型;文学与地图之间的关系;技术的生产与消费;地图及其在文艺复兴时期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等;最后讨论了意大利诸国、葡萄牙、西班牙等的地图学史。由于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的进步、经典绘图技术的使用、新兴贸易路线的出现,以及政治、社会的巨大变化,推动了地图制作和使用的爆炸式增长,因此与其他各卷不同,本册花费了大量篇幅将地图放置在各种背景和联系中进行了讨论,由此也产生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解释性专题论文。
6. 博·里芬堡:《皇家地理学会伟大的探险:人类探索图志》,章石译,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
作者简介
博·里芬堡,作家、历史学家,剑桥大学历史学讲师,斯科特极地研究所极地历史组负责人,曾担任世界上著名极地研究杂志《极地记录》的编辑。他撰有多部关于探险的作品,包括《探险家的神话》《沙克尔顿被遗忘的远征:猎人号》《皇家地理学会探索全记录》《皇家地理学会极地探索》等。
内容简介
《皇家地理学会伟大的探险:人类探索图志》由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权威出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地理学术团体之一,创立于1830年的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为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历经三百多年的不断成长与变革,学会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科学最前沿的科学机构之一。皇家地理学会曾组织南极探险、攀登珠峰,以及探索尼罗河源等多种大型科学考察活动,也曾多次资助探险家和自然学家到世界各地进行考察,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资料,并实现了超越地理学、历史学、生物学、人类学、考古学的跨学科考察。皇家地理学会档案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理学档案之一。学会收藏的许多文物都承载着人类早期探险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皇家地理学会伟大的探险:人类探索图志》精选120余幅来自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珍贵地图,内容从史前到中世纪、地理大发现时代,再到帝国主义全球扩张时期,直至今日。它们记述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带领我们一同回望人类惊心动魄的探索之路,俯瞰世界历史。
7. 罗伯特·图姆斯、伊莎贝尔·图姆斯:《甜蜜的世仇:英国和法国300年的爱恨情仇》,冯奕达译,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
作者简介
罗伯特·图姆斯(Robert Tombs),出生于英国,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历史学荣休教授,剑桥大学法国史博士,曾在巴黎第四大学从事研究,专攻英国史、法国史和英法关系史,代表作有《甜蜜的世仇》、《英国人及他们的历史》、《1814—1914年法国史》、《这个主权岛屿:英国、欧洲和其他国家》和《巴黎公社,1871》等。2007年,法国政府授予他学术界棕榈勋章,以表彰他为法国文化做出的贡献。他与妻子伊莎贝尔合著《甜蜜的世仇》。
伊莎贝尔·图姆斯(Isabelle Tombs),出生于法国,剑桥大学英国史博士,退休前在英国外交部从事法语教学。她与丈夫罗伯特合著《甜蜜的世仇》,还参与过《英国对外关系文献》的编辑工作。
内容简介
1066年,法兰西国王的封臣诺曼底公爵征服英格兰,自此,英国和法国,这两个欧洲大国的命运便纠缠在一起。两国在中世纪曾打了一场百年战争。到了1689年,光荣革命后的英国加入对抗法国「太阳王」霸权的大同盟战争,战火在两国间重燃。随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两国为了争夺欧洲和世界的权柄,先后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美国独立战争,以及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中交手,战争舞台从欧洲延伸到了北美、印度,乃至全球。最终,海洋强权英国战胜了大陆强权法国。
从1815年至今,两国不再是敌人,但多数时候也并非朋友。它们曾在克里米亚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中并肩战斗,曾在苏伊士危机中紧密合作,但也曾因法绍达危机再次走到了战争边缘,曾因竞争欧洲共同体的领导权而貌合神离;面对昔日战友在普法战争中惨败,英国人选择隔岸观火;面对昔日救命恩人被经济危机折磨,法国人仍然对英国入欧说不。
300年来,两国的竞合不仅塑造了彼此的民族认同,而且震动了世界。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拉丁美洲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现代中东的形成、欧洲共同体的成立,甚至整个现代世界的形成,背后都有英法两国对抗、竞争、交流、合作的影子。本书回顾了从光荣革命到21世纪初300多年的英法关系,书中不只有政治与经济、战争与和平,还有思想与文学、旅游与美食、体育与时尚;不只有国家层面的互动,还有民间的交流。跨越英吉利海峡流动的不光有丘吉尔、戴高乐、卢梭、伏尔泰、休谟等大人物,还有向往异国风情的旅人、寻求工作机会的工匠、流行文学出版商、刺探商业情报的间谍等各色普通人。
本书是两位史学家跨越英吉利海峡婚姻的结晶,二人研究英国史、法国史和英法关系史数十年,功力深厚,对于各种史料可谓信手拈来。全书充满了英式幽默与法式浪漫,除了展示两人的共识外,还毫不回避两人的分歧,堪称一部关于现代英法关系的百科全书式作品。
8. 阿兰·科班:《风的历史》,曲晓蕊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
作者简介
阿兰·科班(Alain Corbin),法国历史学家、教授,任教于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科班的作品受年鉴学派的影响,从大型集体结构转向了心态史、感性史等微观史学,著作颇丰,有《树的历史》《无知的历史》《女性与雇佣》《情绪的历史》等。
译者简介
曲晓蕊,法国里昂三大让·穆兰大学哲学系当代美学方向博士研究生,原生艺术研究者,译有《戈达尔访谈录》《图像的肉身》《时间的律动》《感性的抵抗》等书。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以风为研究对象,视角新颖奇特的历史小书。
风作为西方文学经常呈现的一个对象,常被当作歌颂自然的力量、活力的象征性符号,科班在本书中带领读者开启了一次从18世纪到今天对风的科学和文化探寻,通过广泛搜集了西方科学对风的研究成果,以及西方文学史、文化史围绕风的创作,描写了人类对风的认识和利用的历史。从气象学到天文学,从战争到发电……风在给人类社会带来能量和灾难的同时,也不断改变和激发着人们对于自然的想象。
9. 昝涛:《奥斯曼-土耳其的发现:历史与叙事》,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
作者简介
昝涛,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土耳其近现代史、中东研究。著有《现代国家与民族建构——20世纪前期土耳其民族主义研究》、《从巴格达到伊斯坦布尔——历史视野下的中东大变局》等。
内容简介
称霸世界的奥斯曼帝国如何起源?对当代土耳其又有何影响?土耳其国父如何探索现代化之路?土耳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在本国激起了怎样的社会辩论?未来,土耳其将走向何方?中国和土耳其如何看待彼此?
本书对土耳其的历史与当下进行了深度探讨,通过历史回溯以及历史叙事的形成,分析当代土耳其问题的根源和走向。
10. 弗雷德里克·C. 莱恩:《威尼斯:海洋共和国》,谢汉卿、何爱民、苏才隽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22年。
作者简介
弗雷德里克•C. 莱恩(Frederic C. Lane,1900—1984),美国历史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曾任教于明尼苏达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曾任意大利历史研究学会主席、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经济史学会主席、国际经济史学会主席,还是《经济史学刊》编审、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中世纪史学会会士,获得1980年的国际伽利略奖。
他专注于研究威尼斯共和国以及航海活动,著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船舶与造船者》(Venetian ships and shipbuilders of the Renaissance)、《威尼斯商人安德烈亚•巴尔巴里戈,1418—1449》(Andrea Barbarigo,merchant of Venice,1418-1449)、《威尼斯社会与经济史研究》(Studies in Venetian social and economic
译者简介
谢汉卿,东北师范大学博士。
何爱民,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海洋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在读。
苏才隽,自由译者。
内容简介
威尼斯在今天以「水城」的特色而闻名。历史上有一个以它为中心的国家—威尼斯共和国,它凭借其地理位置和海上力量,以独具特色的共和政体、范围广泛的商业网络、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和卓越的文化成就而闻名于世。
它曾是东西方贸易的交会处,接纳了犹太人、希腊人等移民群体;是欧洲的艺术之都,提香、维瓦尔第、帕拉迪奥等人在这里创造了自己的杰作;是地缘政治棋盘上的棋手,深度参与了长达数个世纪的欧洲政治变迁……
本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威尼斯共和国通史。作者长期致力于威尼斯史研究,本书是他的代表作。他以专题的形式,为读者深度剖析了威尼斯的政治、贸易、金融、船舶、航海活动、手工业等领域的变迁,全面地展现了威尼斯共和国历史中各方面的内容,为读者详细描绘了这个共和国近千年的兴衰史。
「所有语种的书籍之中极其优秀的单卷本威尼斯史。」—— 《美国历史评论》
「我们长期以来一直需要一部前沿又全面的威尼斯史,而莱恩教授作为研究威尼斯史的学者中的前辈,明显是提供这样一部书的绝佳人选。」—— J.H.埃利奥特,《纽约书评》
「有些历史学家致力于探索一个宽泛领域的各个部分,却常常无法实现这个梦想,而弗雷德里克•莱恩实现了。他的这部威尼斯通史从起源讲到衰落,全面而思想深刻,可读性强,图文并茂。」——《窥镜》(中世纪研究学术期刊)
11. 哈利·波特:《普通法简史》,武卓韵译,周大伟审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
作者简介
哈利·波特,英国资深大律师,尤擅刑事辩护。曾任剑桥大学塞尔温学院研究员。致力于向民众传播法律知识,推广法律文化。他已出版多部口碑上佳的普及读物,并为英国广播公司策划了以普通法为主题的系列电视节目,备受好评。
内容简介
为了翻越法律枯燥的知识壁垒,需要一部简明扼要、生动有趣、摒弃拗口术语同时又涵盖关键知识的法律史。这本书就是这种尝试的成果:它没有前无古人的创新,但为讲述法律史提供了新的角度和路径;它将前人成果蒸馏浓缩,供给受过教育的普通人。这种类型的法律史并不常见。
它无疑是一篇对普通法制度的颂词,但也不乏说理辨析。同时,那些不吝褒奖的赞扬辞藻,在涉及公法领域时,似乎更像一曲挽歌。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设计之初用以限制血亲复仇、解决土地争端,并为早期定居的日耳曼和斯堪的纳维亚殖民者划定基本规则的制度,如何一步步发展为也许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法律体系的故事。
12. 唐·乔丹:《国王的城市:查理二世与改变历史的伦敦》,杨巍译,化学工业出版社,2022年。
作者简介
唐·乔丹(Don Jordan),历史作家、编剧,曾两次在纽约电影电视节上荣获“蓝丝带奖”,并与迈克尔·沃尔什(Michael Walsh)合著了“查理二世三部曲”之《国王的复仇》(The King's Revenge)和《国王的床》(The King's Bed),还有《白色货物:在美国的英国白奴被遗忘的历史》(White Cargo: The Forgotten History of Britain's White Slaves in America)。他目前居住于伦敦。
内容简介
在查理二世统治时期,伦敦城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历经数年的内战和政治动荡之后,伦敦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成为科技、文学、戏剧、建筑、天文学、医学、统计学、金融、贸易、航海和造船以及政治、军事等领域的重大进步中心,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巨大活力,为现代英格兰的悄然形成铺建了道路。
而这种活力又以国王为核心。1660年,查理二世结束流亡生活,踏入他近20年不曾造访的都市,他的复辟点燃了这座城市各领域爆发式发展的导火索。伦敦逐渐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其财富、活力和成功归功于如今耳熟能详的多位名人,包括牛顿、胡克、波义耳、约翰·韦布、托马斯·霍布斯、约翰·洛克、威廉·达文南特、克里斯托弗·雷恩、塞缪尔·佩皮斯和约翰·德莱顿,以及其他一些被历史忽视的人物。
查理二世在位25年,并非一帆风顺,期间伦敦遭受了几次重大挫折:1665年的鼠疫大流行、1666年的特大火灾及第二次英荷战争惨败,都导致了明显的经济衰退。面对诸如此类的考验,查理的品性暴露无遗。事实证明,他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人:既勇敢无私,又太过自私。尽管国王的治理摇摆不定,但多亏了伦敦人的智慧和韧性,这座城市得以从灰烬中崛起,成为欧洲经济之都。
13. 弗兰克·M. 斯诺登:《流行病与社会:黑死病开始的瘟疫史》,季珊珊、程璇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22年。
作者简介
弗兰克·M.斯诺登(Frank M. Snowden),耶鲁大学安德鲁·唐尼·奥里克历史与医学史荣休教授,专长领域为社会史、医学史,以及意大利近代史等。其著作包括《意大利南部的暴力和大庄园:1900—1922年的阿普利亚》(1984)、《1919—1922 年托斯卡纳的法西斯革命》(1989)、《霍乱时期的那不勒斯》(1995)、《征服疟疾:1900—1962年的意大利》(2006),以及《流行病与社会:从黑死病开始的瘟疫史》(2019)。《征服疟疾:1900—1962年的意大利》曾被美国历史协会授予“海伦与霍华德·R.马拉罗奖”,并荣获美国医学史协会颁发的韦尔奇奖章。
译者简介
季珊珊,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硕士,曾赴台湾师范大学、剑桥大学交流访问,研究方向为近代英国医疗社会史,发表文章《欧洲最早的医学院——萨莱诺医学院的兴衰》,译有《医学与种族:20世纪加拿大的印第安人医院》。
程璇,华东师范大学翻译系硕士,曾任联合国学术影响(UNAI)译者,参与《爱情与废墟》故事集、第十九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科技大学影视项目等翻译工作。
内容简介
吸取广受赞誉的耶鲁大学公开课精髓,采用独特的疾病理论与人文历史的双线叙述结构,融会震撼人心的瘟疫史诗与专业通俗的医学科普,还原无数令人落泪的历史细节。不仅是一部医学史,也是一部社会史、思想史,堪称疾病、军事、政治、经济、文学与艺术的复调交响曲。
流行病的历史还远没有结束。人类社会总是周而复始地疮好忘痛,在狂热与漠视的极端态度之间周期性切换。流行病会带来特有的恐惧与焦虑。为了抗击、预防、治疗或根除它们,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卫生机构、检疫隔离、疫苗接种等公共应对方式,也出现了污名化、寻找替罪羊、逃离等公众反应。回顾不断上演的重大流行病事件,我们处于一个“危险中的世界”,这在社会历史内部有其根源。周期性狂热与漠视的反应循环,全球各文明各社会的脆弱性,将成为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的生存处境。
流行病并非单纯的生物学、医学或公共卫生课题,耶鲁大学历史学家弗兰克•M. 斯诺登以超越自然与人文界限的综合性研究,为我们揭示出更重要的社会环境以及政治、艺术和历史变迁关系的理解维度。现实告诉我们流行病有着无比巨大的能量,斯诺登向我们解释何以如此,流行病为什么重要,它如何塑造文明的方方面面。
14. 拉里·尼尔、杰弗里·G. 威廉姆森编:《剑桥资本主义史》,李酣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
作者简介
拉 里·尼 尔(Larry Neal) 是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荣休教授,国民经济研究局研究员,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访问教授,专攻金融史和欧洲经济。
杰弗里·G. 威廉姆森(Jeffery G. Williamson)是哈佛大学莱德·贝尔经济学荣退教授,以及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经济学系名誉研究员。他也是国民经济研究局研究员、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曾经在世界 17 所大学担任访问教授。威廉姆森教授专门研究发展、不平等、全球化和历史,他著有约 230 篇学术文章和 30本书。
内容简介
第一、二册 《剑桥资本主义史 资本主义的兴起:从远古到 1848 年》
《剑桥资本主义史(资本主义的兴起:从远古到1848年)》从资本主义在古巴比伦的遥远起源开始,对资本主义的演变做了全面的叙述。学者们采用一种具有广泛的地理覆盖面和比较的视角,探讨了希腊、罗马和一些亚洲文明国家对资本主义发展做出的贡献。这些国家决定了现代资本主义在每一个时间段和地点体现出来的特征,以及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各种先行者没有幸存下来。通过观察中世纪欧洲的成功,以及意大利北部和低地国家中的城邦例子,本书分析了欧洲对英国重商主义的模仿和美国的成功,以及资本主义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扩散的。
第三、四册 《剑桥资本主义史 资本主义的传播:从1848年到现在》
《剑桥资本主义史(资本主义的传播:从1848年到现在)》为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以及为对其做出的各种回应提供了权威性的参考。全书运用一种覆盖广大地理区域,同时具有很强比较性视角的方法,探讨了资本主义对工业、农业和贸易的影响,以及政府、企业和市场对其做出的反应。作者们考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如何阻止资本主义的扩散以及在 20 世纪末资本主义再次兴起的这一过程。他们探讨了劳工运动反应,再加上政治制度的反应——无论是防御性的还是主动的,如何导致了不同的军事和福利后果。这部权威性的著作在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中广受欢迎。
15. 杜宣莹:《女王之死: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权利政治(1568—159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
作者简介
杜宣莹,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讲师、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研究员,英国约克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领域为英国近代史。
内容简介
1587年2月8日,斧落的瞬间不仅斩断了前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的脖子,同时击碎了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绝对王权的假面。杜宣莹从信息控制的视角审视1587年苏格兰玛丽女王的死刑运作与事后的政治余波,层层解析伊丽莎白一世统治盛世表象下的多重权力危机:信息渠道的被动、党争制衡的失灵、女性宫廷的政治边缘化,以及男性官僚对女主统治的焦虑和抵制,认为信息控制下的权力流动将重新诠释近代早期英格兰的君臣秩序与政权转型。
16. 冈本隆司、吉泽诚一郎编:《近代中国研究入门》,袁广泉、袁广伟译,当代世界出版社,2022年。
作者简介
冈本隆司,日本京都府立大学文学部教授,专研中国近代史、东亚国际关系史。主要著作有《近代中国与海关》《属国与自主之间》等。
吉泽诚一郎,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教授,专研中国近代社会史。主要著作有《天津的近代》《爱国主义的形成》等。
译者简介
袁广泉(1963年—2020年5 月22日),知名翻译家。
先后任教于曲阜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曾任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客座副教授。2020年5月22日,袁广泉先生去世,享年57岁。
翻译代表作有:《中国共产党成立史》(石川祯浩,2006年);《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狭间直树,2012年);《“红星”:世界是如何知道毛泽东的》(石川祯浩,2021年);《近代中国研究入门》(冈本隆司、吉泽诚一郎,2022年)等。
内容简介
中华文明的特征是重史,中华帝国的悠久历史光彩夺目。而由辉煌步入一蹶不振且日益沉沦,中国就到了“近代”。
本书是对1974年由坂野正高等编《近代中国研究入门》这一典范之作的与时俱进的更新,所述为研究「近代」中国的基本要领,故称「入门」。本书的目标是「打破封闭意识,追求跨学科中国研究」。执笔者都是日本新一代的代表性学者,以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为出身背景,包括冈本隆司、石川祯浩、吉泽诚一郎、西英昭、村上卫、斋藤希史和村田雄二郎。
本书共分“社会史”“法制史”“经济史”“外交史”“政治史”“文学史”“思想史”七章,书后还附录有全体执笔者的座谈会纪要,就研究中的切身体会和实际困惑展开讨论。
17. 柯文:《走过两遍的路:我研究中国历史的旅程》,刘楠楠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
作者简介
柯文(Paul A. Cohen,1934—),美国麻省卫斯理学院亚洲研究及历史学荣休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1955年进入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John K. Fairbank)及史华慈(Benjamin I. Schwartz)。研究兴趣包括清史、中国思想史、中西关系史、历史编纂学、国家主义、批判性历史与公众记忆之间的冲突。
内容简介
美国学者柯文在中国史研究领域声名卓著,其专著《在中国发现历史》《历史三调》等受到中国学者的广泛关注。这部柯文先生治学中国历史六十载的回忆录,生动讲述了这位近90岁高龄学者的学术生涯及学术思想的发展之径,其间还穿插了他与导师费正清、史华慈及美国和中国学界同行的交流,以及出版专著时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当初亲身经历的历史,与后来重构的历史迥然不同,这正是柯文先生「走过两遍的路」的意义所在。
18. 田海:《关羽:由凡入神的历史与想象》,王健、尹薇、闫爱萍、屈啸宇译,新星出版社,2022年。
作者简介
田海,荷兰人,莱顿大学博士,现为德国汉堡大学汉学教授。曾相继任教于莱顿大学和海德堡大学,2013—2018年任牛津大学邵逸夫中文讲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传统中国的宗教文化、萨满文化、当代中国宗教、中国文学等。代表性著作有《关羽:由凡入神的历史与想象》《讲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巫术与替罪》《天地会的仪式与神话:创造认同》《中国历史上的白莲教》等。
译者简介
王健,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先后为荷兰莱顿国际亚洲研究所、京都大学、牛津大学等海外高校相关院系访问学者,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代表性论著包括《利害相关:明清以来江南苏松地区民间信仰研究》《多元视野下民间信仰与国家权力的互动》等。个人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明清以来的江南区域社会史(兼及上海史)以及传统中国特别是江南的地方信仰问题。
尹薇,牛津大学东方学研究所博士候选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宋元时期的民间信仰。发表有“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Spread of the Dongyue cult Song through Yuan”等论文。
闫爱萍,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牛津大学访问学者。已出版专著《关公信仰与地方社会生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多项省级各类科研项目,在《民俗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屈啸宇,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讲师,复旦大学民间文学与艺术人类学博士,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者。长期深耕村落社区文化调查、民间信仰研究与民间文学理论研究等领域,已出版译著《十一种心碎:痛苦的故事形态学分析》等。
内容简介
跟随荷兰汉学家,重返历史现场,纵览关羽成神之路。
本书是对关羽崇拜的研究,也是对在书写文化愈来愈重要的世界中口头文化的研究。
219年,关羽败走,后为吴军所俘,被杀,此后被尊为关公或关帝,成为不亚于观音的重要神祇,至今仍受民间敬奉。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追溯了关公崇拜的历史性演变:从早期惨遭横死的饿鬼,到骁勇善战的护法恶魔、驱邪将军,及至后来的雨神、财神和文士之神,甚至全能救世主形象……在关羽的多重面相中,每种形象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特定的历史环境,包括佛道教力量的介入、特定地方群体的参与、王权和国家力量的形塑等,但归根结底,关羽信仰兴起于口头文化,而非大多数研究主张的三国叙事传统。正如作者自己反复提到的,《关羽:由凡入神的历史与想象》为「对口头文化在一个文字变得越来越重要的世界中如何保持巨大作用的研究」,作者结合大量史料和遗迹,甚至田野调查得来的一手资料,对背后的文化机制进行了详尽考察,也对其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文脉进行了梳理,其中格外突出了口头信息交互在形象建构与传播中的作用。
19. 安东篱:《说扬州:明清商业之都的沉浮》,李霞、李恭忠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年。
作者简介
安东篱(Antonia Finnane),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中国明清时期的社会文化史,重点关注城市、文化、技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迁。她的代表作包括《中国服饰》(Changing Clothes in China: Fashion, History, Nation)。
译者简介
李霞,历史学博士,江苏省行政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国史、西方史学史和文化史研究,曾经出版译著(合译):《文化记忆研究指南》《历史社会学手册》《极端的年代》《政治思想导读》《妇女城》等。
李恭忠,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暨学衡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曾经出版著作《中山陵: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近代中国社会史论》等,译著《天地会的仪式与神话:创造认同》等。
内容简介
「扬州」这个名字承载着上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共鸣。说起扬州,那些艺术家、文人、大商人的形象,风景秀丽的水道、桥梁、园林,还有充满浪漫或悲情色彩的历史都会在脑海中涌现。这本书正是记录了扬州这方方面面的“传记”,告诉读者这座城市是如何从明清交替之际的战火中重新崛起,走向18世纪的巅峰,成为举足轻重的商业之都;又在哪些历史偶然与必然中逐渐褪色,只剩寥寥文化碎片将过去与今天相连。
作者安东篱为研究这座城市投入了十数年之功,查阅大量史书、方志以及时人诗文和笔记,为其宏大的写作架构填补了无数动人且真切的细节,还原了明清时期扬州的真实城市肌理。在这幅生动的城市图卷中,中国在帝制晚期的巨大变迁同样跃然纸上。
20. 鲁西奇:《喜:一个秦吏和他的世界》,北京日报出版社,2022年。
作者简介
鲁西奇,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与中国古代史研究。专业代表作有《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2000、2019)、《中国古代买地券研究》(2014)、《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2014)、《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2021)等,另著有《汉书》讲稿《何草不黄》(2015)及学术随笔《谁的历史》(2019)。
内容简介
喜,睡虎地十一号秦墓的主人。他生在秦始皇时代,比秦始皇嬴政大三岁,死于始皇帝完成统一中国大业之后四年,比秦始皇早死七年。他和秦始皇是同代人,从人到民,继而成为楚国故地的基层小吏。他有父母兄弟、妻子儿女。他的家族平稳地延续到了汉朝,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还略有提高。
作者把零星的材料串连起来,试图拼接出一个作为人的喜,并在遥远、陌生的世界里找到喜。想象自己站在喜的位置上,凭借他的眼睛去看他所处的世界,并描述一个普通人或者说被统治对象直接面对的帝国统治机器:通过户籍制度、军功爵制、邻里的军事化编排,以及军政一体化的行政体系,将每一个黔首都固定在国家控制体系的特定位置上,使之从军应役、立功受爵、交纳租赋、互相伺察,有必要或有利时举报同伍、同里的邻居,但也在战场上生死与共,构成一种生存共同体。
同时,本书力图呈现的,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卑微个体生命的若干面相,是伟大时代中以个人为中心的几幅剪影,是在总体格局相对稳定,而微观环境却在不断变动的历史结构中好不容易才可以发现的几处个体微粒:有的人将会贫穷鄙陋而孤单,有的人会生活困难,有的人将终身奔波、劳禄,有的人地位低下,一直要从事卑贱的劳动,有的人一直到老都要被人驱使笞辱,历尽波折。他们出生,他们受苦,他们死亡。
21. 傅汉思:《马克·波罗到过中国:货币、食盐、税收的新证据》,党宝海、马晓琳、周思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
作者简介
傅汉斯(Hans Ulrich Vogel),为德国图宾根大学汉学系主任教授,中国古代史专家,国际著名汉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社会史、经济史,担任李约瑟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盐业卷执笔人。
内容简介
《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货币、食盐、税收的新证据》是著名德国汉学家傅汉斯(Hans Ulrich Vogel)就马可·波罗是否曾亲自到过元代中国这一经久不衰的学术论争而撰写的著作。
作者一一回应了对于马可·波罗之书真实性的质疑,针对英国汉学家吴芳思(Frances Wood)所撰《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Did Marco Polo go to China?)等书的观点,结合近年来学界马可·波罗研究的新进展,尤其是他自己在元代的纸币和贝币、食盐生产、杭州地区的税赋收入、元代行政地理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坚实的证据得出结论:马可·波罗确实到过中国。全书材料丰富,收录了不少国内少见的马可·波罗原始文献材料。本书论证有力,对与元代纸币、贝币、赋税等问题的研究具有极高学术价值。
22. 张婷:《法律与书商:商业出版与清代法律知识的传播》,张田田译,张婷审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
作者简介
张婷,美国马里兰大学副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学士、硕士,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出版史、法律史,师从罗威廉、梅尔清。
译者简介
张田田,法学博士,现任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律史与法律文化,著有《清代刑部的驳案经验》《〈大清律例〉律目研究》《案例故事中的清代刑法史初探》。
内容简介
张婷结合出版史和法律史的研究方法,收集了131种不同版本的《大清律例》、65种讼师秘本,以及诸多圣谕宣讲时涉及法律知识的宣讲底本,深入而生动地分析了清代法律知识的商业出版与传播,及其对司法体系和法律文化的冲击。她认为商业出版不但影响了法律书籍在司法系统内的传播与阅读,扩大了法律知识的读者群,而且加强了成案和私家律注的权威性。商业出版还通过《讼师秘本》等通俗读物影响了民间法律知识的构成与运用。除了文字传播,法律知识还通过口头传播,尤其是在圣谕宣讲时涉及大量民间常用的户律和刑律条款。
往期精选
学术前沿
· 7月13日:在线讲座|1666年伦敦大火和中世纪伦敦的终结
金融史的邀约
·讲座|18世纪英格兰慈善公司:小额贷款、金融诈骗和政府救助
在B站学历史
·英国近代史家Keith Wrightson的耶鲁大学公开课
学术网站
·「the many-headed monster」:近代早期英格兰的经济-社会史
·「Middling Culture」:1560-1660年英格兰中等阶层的文化生活
·「The People of 1381」:1381年英格兰农民起义
世界史丛书
新书快讯
· 英文新书|《成为一名历史学家:一本非正式指南》(开放获取)
· 书讯|Living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新刊速递
· 英文新刊目录|近期西欧史论文和书评
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臺灣社會研究」課堂上的演講稿
·播客分享|不发表,就出局?(「随机游走」:在学术界谋生存)
原始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