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朱永强:做深度报道和做深度产品一样,有思想很重要

朱永强 上海证券报 2021-09-29

权威、深度、实用的财经资讯都在这里




今年是上证报创刊30周年。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与上证报合作,算是老朋友了。借这个机会,我说说这些年和上证报的一些渊源和感悟。


首先我觉得上证报是中国市场发展的一个缩影,创刊以来经历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坎坷起伏,见证了市场发展的历史,在业内具备相当的影响力。


再有,这么多年来上证报的专业水平始终保持在线。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我还在券商的时候,我们想在传统新闻之外,去做一些针对投资者的新闻,为投资者提供更及时、更准确的第一手信息,希望为投资者创造价值。这个需求我们和其他媒体谈过,但最终与上证报一拍即合,并在上证报的积极响应下很快就达成了合作。


过去媒体不够重视财经信息的客观性、准确性,但这件事以后,包括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在内的媒体都意识到了财经信息的价值,后来中证报、新浪、万得等平台也跟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事实证明,这种改革大大提高了市场效率,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客观性、真实性比原来要强很多。举个例子,如果市场上有什么异动,我们可以第一时间就告诉读者这是什么情况,所以大大减少了信息的摩擦成本。


印象深刻的三点:敏锐、魄力和专业


经历了这次合作,上证报有三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首先,上证报对于市场需求非常敏锐,响应速度也很快;其次,就是非常有魄力。为了响应我们的诉求,当时上证报从采编考核,到人员编制,再到整个的运作机制,都做了很大的改变。而这种改革对行业发展的帮助很大,我的体会特别深刻。最后,上证报上到领导,下到送报人员都非常专业,而且很敬业,这让我深受感动。


同上证报合作交往这么多年,我在工作上也经历了几次变动,但上证报内容产出的专业度一直没变。我认为,在行业地位和影响力等方面,上证报过去发展得不错,未来会更好。


做深度报道和做深度产品一样


这些年短视频兴起、各种碎片化信息越来越多,我始终认为,媒体永远都是有价值的。


第一,媒体存在客观性,可以从第三方视角揭露一些恶劣事物的本质,起到监督的作用,而且这种独立的监督具有不可替代性。第二,媒体具备挖掘信息价值的能力,像媒体这样庞大专业的行动队伍是少有的,其他中介机构很难与之媲美。第三,媒体能够在信息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差异化定位,每个媒体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可以给读者传递价值,给人启迪,这点也很难替代。


互联网时代不缺乏信息,但缺乏原创。所以媒体的价值很难被其他机构替代,尤其是具备原创能力的媒体。我觉得媒体的输出也需要分层,具体来说,就是针对不同需求的群体用不同的方式输出不同的内容。只要在某一细分领域具备独特的视角,那么产出的文章就具备价值。


在我看来,做深度报道就像做产品一样,有思想很重要。我们信达澳银的定位就是“做一流的原材料提供商”,因为现在行业分工越来越呈现细分化和专业化趋势,所以我们准备把产品做到极致,不断朝上游走。纵观目前的公募基金和资产管理行业,有的机构定位是开“综合超市”,而有的机构想开“零食店”,但我们想得很清楚,一家产品公司就做好产品。至于零售这块,就放心交给渠道、银行、券商等专业机构。


其实,一个人无论是专注于做媒体还是专注于做产品,过程可能都很枯燥,但不要害怕寂寞,因为有思想的人总是寂寞的,但有思想很重要。这个世界从来都是有思想的人输出,继而影响芸芸大众。我认为,好的媒体一定要两手抓,一方面提高及时性,那就是怎么方便怎么来,另一方面就是一定要有深度,要给人触动。


最后,作为老朋友,我衷心祝贺上证报30周年生日快乐!希望上证报在财经领域越做越好,为市场创造更大的价值!


请点击原文查看更多“我与上证报的故事”↓




往期回顾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尉文渊:中国证券专业传媒的先行者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陆国元:参与创办《上海证券报》的那些难忘岁月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张持坚:“一拍即合”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杨成长:见证证券研究机构和证券专业媒体的深度结缘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李迅雷:我是如何成为上证报专栏作者的



本期责任编辑:张晓光

监制:浦泓毅

版权声明

上海证券报微信保留本作品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热线:王老师 021-38967805;版权合作:范老师 021-38967792。



好看,你就点一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