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上证报的故事│孙国雄:上证报是我的良师益友
权威、深度、实用的财经资讯都在这里
今年是上海证券报创刊三十周年,在我的心中,上证报一直是理性、专业、负责任、有品位的媒体,它不仅记录了资本市场三十年的蓬勃发展,也陪伴和见证了我的职业生涯。可以说上证报是我证券人生的启蒙老师,也始终是我工作中的紧密伙伴。
01.上证报与福建的缘分
1993年7月,我从厦门大学毕业来到人行福建省分行下设的福建证券交易中心,开启了自己的证券人生。
当年,为满足全国投资者的交易需求,解决交易所有形席位限制,上海证券交易所决定与各地方证券交易中心联网,将交易大厅延伸到异地。1993年8月,我所在的福建证券交易中心成为与上交所联网的第一家地方证券交易中心。随着联网交易的成功,福建也迎来了沪市开户热潮。
在信息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一份聚焦资本市场的专业报纸,不论对机构还是个人投资者的影响力都是巨大的。福州是《上海证券报》第一个异地代印点,每天凌晨都有专车将刚刚印刷出来的报纸直接送往厦门、泉州、三明、南平等地市,确保当地的投资者能在开市之前看到当天的《上海证券报》。《上海证券报》也以其全面客观的市场报道和权威的新闻资讯,成为福建投资者入市重要的参考资料,为全省各地投资人参与上交所的证券交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上交所在福建的交易市场份额一度达到90%。
02.上证报为我打开一扇窗
刚刚踏上工作岗位,读书看报也成为我工作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当时除了本地报纸外,大多数报纸都是隔一两天才能看到,但上证报除外。每天早上到办公室时报纸已经放在办公桌上,除了行情几乎每个字我都不想放过,甚至下班后还想带回宿舍继续研读,《上海证券报》算得上是我资本市场的启蒙老师。
对我而言,最喜欢看的是上证报的各类专题报道,包括国债、期货、基金、可转债以及有关境外市场的各种深度报道,犹如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去探究学习国内外资本市场的新知识、新产品和新趋势,也让我比较系统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构建起对证券市场的认知分析框架。甚至在新员工培训时我曾对新入行的同事说:如果你每天将《上海证券报》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坚持四年就相当于从大学证券专业本科毕业了!记得1997年我为厦门大学研究生课程班讲授有关证券市场和投资分析方面的课程,由于没有成熟教材,我自己从几年间上证报的各类长篇理论文章和深度报道整理出了十个当时比较前沿的专题进行备课,课程内容也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这期间,我接待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位记者,是上证报的谢金虎老师。谢老师儒雅、谦逊、专业而又不失热情,是我对记者这个行业的第一印象,也定义了《上海证券报》在我心中的腔调。在谢老师的鼓励下,我以通讯员的名义在上证报发表了关于福建市场的新闻短讯,这也是我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全国性媒体上,尽管字数不多,却难掩心中的喜悦和自豪。
03.上证报与兴证共成长
1999年我加入兴业证券,先后负责公司的经纪、研究和投行部门,与《上海证券报》有了更加密切的接触与合作。2000年随着上证指数屡创新高,市场的风险也在不断累积,看到很多因缺乏证券常识的新客户涌入股市并不断出现亏损,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力和无奈,这时看到了《上海证券报》新开设的股民学校专栏,也第一次听到了投资者教育这样的新鲜提法,很受启发。于是在2001年春节期间,我与《上海证券报》股民学校的主持人张勇军老师取得联系,从公司层面申请加入股民学校,得到了小张老师的大力支持。
很快,兴业证券在福建、上海、四川的分支机构纷纷建立了《上海证券报》授权挂牌的股民学校,并组织公司内外部的力量成立专家讲师团,到全国各地营业部进行巡讲。记得当时还邀请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投资者教育部的袁方老师为福建的投资者专门介绍可转债这样的攻守兼备的投资品种,并在公司内部大力发展低风险理财产品和开放式基金的销售,不仅在市场的大幅调整中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也为兴业证券的财富管理转型打下了良好的客户基础和人才基础。除此之外,十多年股民学校的持续坚持,公司各地营业部也借助这一平台不断强化投资者教育,加强与投资者的良性互动,提高投资者服务水平,不仅赢得了投资者的信赖,营业部的经营业绩也不断提升。也正因为有股民学校时打下的良好基础,让兴业证券的投资者教育工作一直走在行业的前列,成为行业唯一一家拥有两个国家级投教基地的证券公司。
近年来,我在负责公司文化和品牌宣传工作中与《上海证券报》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合作,对《上海证券报》也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和认识。今年是《上海证券报》创刊三十周年,也是兴业证券成立三十周年。三十年来,兴业证券与《上海证券报》始终和中国资本市场同呼吸,共发展。《上海证券报》作为中国最早的证券媒体,兴业证券作为上交所首批异地会员,双方一路见证了彼此的成长壮大,并在证券市场研究、信息披露、投资者教育、社会责任和文化建设等方面长期保持密切合作,向投资者传递专业、权威、负责任的声音。
一张有三十年历史的报纸,是有生命力的。在我家里目前还保存着一套《上海证券报》前身《交易所专刊》合订本,保存着20世纪90年代我从《上海证券报》剪下的关于“宝延风波”“巴林银行事件”“327国债风波”等国内外资本市场的深度报道,保存着《上海证券报》刊出的有关证券市场微观结构、可转债投资、指数投资、证券基金投资等理论研究文章,保存着《野兽之美》《寻找证券市场大智慧》等上证报系列丛书。尽管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再也不需要剪报,这些信息在网上都可以查得到,但每当看到这些已经泛黄甚至有些发霉的旧报纸、旧书籍,就像看到了一个多年的老友,依然那么亲切,如同品一杯30年的老酒,愈久弥香。
请点击原文查看更多“我与上证报的故事”↓
校对:孙洁华
图编:赵雁旎
制作:何永欣
责编:邵子怡
监制:浦泓毅
签发:潘林青
往期回顾 |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陆国元:参与创办《上海证券报》的那些难忘岁月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杨成长:见证证券研究机构和证券专业媒体的深度结缘
版权声明
上海证券报微信保留本作品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热线:王老师 021-38967805;版权合作:范老师 021-38967792。
好看,你就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