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台老式的工程测量仪器——经纬仪,曾经是工程勘探测量的主要工具。
1952年,根据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命令,新中国一支治水办电的专业化部队应运而生;1965两万建设大军在岷江岸边架起经纬仪,建起了映秀湾水电站,映秀湾水电站在大地震中严重受损,水电官兵再次架起经纬仪,由当年的建设者变为抢修者,他们要找到最精确的角度,打通生命通道,做好灾后重建的能源支持。
(关注国资小新视频号,收看更多国企故事)
新中国一支治水办电的
专业化部队应运而生
他们艰苦奋战在淮河流域,先后建成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等水库,饱受洪灾侵袭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一举攻克了千古治淮难题。
转战大江南北 挥师长城内外
据原武警水电第一总队副总工程师、时任映秀湾水电站技术员肖彦律回忆,“当时的建设条件是非常艰苦的,环境是非常恶劣的。当地经常塌方,一遇到塌方,我们吃的粮食都拉不进去工地。“
1966年8月5日,基建工程兵六十一支队命名大会暨授旗仪式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湾水电站工地举行。
长达七年的岁月里,两万多人的建设大军奋战在川西峡谷,根据经纬仪测量出的角度,他们开山筑路,开凿出全长3842.5米的引水隧洞;筑坝拦河,修建成由6道弧形钢闸门组成拦河闸,建成了岷江干流上的第一座水电站——映秀湾水电站。
1971年9月30日,映秀湾水电站一号机组正式投产。1972年4月30日,映秀湾水电站三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
经纬仪跟随水电部队踏遍了祖国的千山万水。在新中国水电建设史上,水电官兵共承建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230余项,参加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五大跨世纪工程建设,赢得了“水电铁军”的美誉。
抢险救援显身手 灾后重建保能源
2008年,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在倒塌的山体前,水电官兵由当年的建设者变为抢修者,又架起了经纬仪,他们要找到最精确的角度,打通一条条生命通道。
原武警水电三总队十一支队六中队排长董波说,“经纬仪就是定位放线,前期在没有交通情况下,这个仪器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
当时,一份紧急报告送到抗震救灾指挥部。映秀湾水电站的6道闸门被震落,因电源中断无法提起。上游的洪水被闸门堵住,一旦溃坝后果不堪设想。
专家会议紧急决定,提起闸门,开闸放水。
24万圈,经过96小时的鏖战,13双血肉手掌足足摇动了24万余圈摇把,把6座闸门平均提升了4米,洪水宣泄而下,生死关头,武警水电官兵完成了不可思议的任务。
2008年8月14日凌晨两点,武警水电第十一支队驻地营区响起了紧急集合哨,他们刚刚拿到了重建的施工设计图纸,重建映秀湾水电站的第一场战役就此打响。
重建遇上的第一个攻坚战是电厂的尾水桥问题。这座长14米的尾水桥既是都汶公路桥梁,也是山体里的电厂尾水通道。地震时,尾水桥严重坍塌。现场仍然余震不断,险象环生。
为赶进度,官兵们24小时连轴转。曾经砸断尾水桥的花岗岩巨石堵在引水隧洞洞口,爆破就会让上面的尾水桥更加难以修缮,电钻只能留下浅浅的划痕,水电官兵一锤一锤地凿碎了巨石;引水隧洞内清渣,大型设备无法进入,官兵们肩挑背扛,硬是把一方方水泥块搬到洞外。有人在施工现场问一名战士:“为什么你们身上都拴着一根绳子?”战士回答道:“一旦被塌方体埋住,腰上系根绳子,战友们就知道我的位置,他们会很快把我挖出来。”
十一支队组织股股长苏志军看着战士们满是血泡的手流下了眼泪,他的父亲36年前就是这样工作的,好几万人拿着刨子、凿子、锄头修建这座水电站。
2008年8月24日凌晨,尾水桥面最后一仓混泥土浇注完成,一座崭新的桥梁比规定时间提前3天顺利建成。每天从尾水桥上来往的车辆成千上万,运送的物资数十万吨。桥下奔涌的是从水电站水轮机组流出的泯江水,通过水轮机发出的电流已经并入四川电网,为灾后重建提供了强劲的能源。
2019年5月28日,中国安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挂牌成立。
2019年5月,国家防总将中国安能纳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成员单位。
2019年9月27日,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应急救援中心”在中国安能挂牌成立。
如今
老式经纬仪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它所体现的“严字当头、科技领先”的理念
已成为中国安能的企业价值文化
脱下军装不褪军人本色身穿红色救援服的中国安能人只要是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就是他们奋战不息的战场中国安能人始终保持着“攻坚克难、敢打必胜”的顽强作风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应急救援两个主战场彰显共和国脊梁风范体现“国家队”的使命与担当书写无愧于时代和历史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