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中的口述史 |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相关信息推荐(六)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源流运动 Author 源流工作室
展示
案例一:口述历史元素融入二战主题博物馆
国家二战博物馆的展品以一种亲密而个性化的声音,涵盖了改变世界的战争的史诗和全球规模。展品不仅突出了世界领导人的作用,而且还展示了那些发现力量和勇气去成就非凡的平凡人。
意大利战役展厅讲述了盟军大陆进攻意大利的故事,这场进攻变成了长达数月的艰难而致命的进攻。美国军队及其盟友让意大利领导人投降——他们在政治动荡和混乱中改变立场并向德国宣战。
通过讲述战争中的战斗和日常生活的口述历史,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聆听士兵的经历。这个画廊传达了战争的广泛战略复杂性以及参与其中的军人的个人勇敢和领导力。
这个身临其境的展厅为为期六周的突出部战役奠定了基础,这是美国陆军在二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希特勒通过阿登森林发动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冬季反击,以将盟军击退。与严寒的天气作斗争,超过 30 个师和 600,000 名士兵拼命阻止德国人。口述历史站、文物和内容面板引导游客从德国的突然袭击到围攻,再到盟军来之不易的最终胜利。
案例二: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用口述史活化展览
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展示面积5640平方米,分为一个主题馆和五个分馆,涵盖新闻出版通史、印刷技术、儿童出版、艺术设计、数字出版、音像出版等内容。六个展馆陈列清末以来各类展品共766件/套,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唱片、名人手稿、文件档案、生产工具等。
主题馆展览第二部分特设口述历史放映厅,博物馆自筹备以来采访新闻出版人500余次,累计视频音频时长约6000分钟。2023年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将在放映厅陆续推出双方口述采访成果。
案例三:重庆红岩重型汽车博物馆 讲述一辆车承载的历史
挖掘重型汽车文化,追寻“三线建设”历程。2021年12月22日,重庆红岩重型汽车博物馆在大足双桥正式开馆,这是重庆首个“三线建设”历史博物馆。
该馆建址于双桥经开区市民文化中心,建筑面积12886平方米,规划有游客中心、陈列展览区、互动体验区等区域。其中,陈列展览区分为室内展馆和室外展馆两部分,共收集文物、文史、文献资料、工业遗产8000余件(套),图片12000张,35人口述历史视频共228分钟。
案例四:西南联大博物馆用口述史挖掘联大记忆
西南联大博物馆建成于2018年,为原西南联大图书馆复原建筑,内分上、中、下三层,共计建筑面积4414平方米,展陈面积3400平方米。博物馆共计展出西南联大各类档案和实物800余件,历史图片1000余张。
案例五: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讲述胡同居民的故事
史家胡同博物馆是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馆,是一座承载老北京文化和记忆的社区博物馆。
北京的每条胡同,每个院落都是一本书,都是一个故事。这里记载着历史的顿挫,时代的转折,也记载着每个人普普通通的喜怒哀乐,光阴年华。这些鲜活的生命印迹在时光的打磨下焕发出无可替代的光彩,积淀成为胡同独有的魅力。
口述史让我们通过普通人或名人之口来了解一位居民、一个行业、一片街区、抑或是一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挖掘最真实鲜活的记忆。在朝阳门,自2014年至2019年的五年时间,各个社区、在地机构都陆陆续续开展了口述史的收集工作,最后形成口述史成果几十余篇,话题涵盖城市、历史、建筑、个人生活等,有些还形成了印刷成果。
案例六:巴西圣保罗图像与声音博物馆建立口述史档案
圣保罗图像和声音博物馆(São Paulo Museum of Image and Sound)是一座以视听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1970年向公众开放,藏品总数超过20万件,主要包括摄影作品、电影、录像和海报。该馆是目前圣保罗最具活力的文化机构之一,除了举办展览,还承办与电影、舞蹈、音乐、录像、摄影相关的文化活动。
圣保罗图像和声音博物馆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藏品总数超过20万件,分为3个类别——博物馆藏品包括摄影作品、电影、视频、录音、海报、视觉艺术、声音与图像记录设备;文献藏品涵盖超过5000册书籍期刊、逾2600本目录册、CD和DVD;最后一类为档案藏品。博物馆的信息与记忆中心专门负责所有藏品的编目和管理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MIS 是巴西第一个建立口述史档案的博物馆,重点藏品包括巴西现代主义艺术先驱 Alfredo Volpi、足球明星贝利等名人录音,以1932年巴西宪政运动为代表的反映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的视听资料,以及与人类学项目相关的数千件幻灯片和底片、60卷磁带、电影短片等。
案例七: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记录老兵口述史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成立于2006年12月,是江苏省第一座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民间专题博物馆。该博物馆拥有“1937·南京记忆”展厅和“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抗战老兵资料展厅,目前珍藏6000余件抗战文物,并从2012年开始记录老兵口述史,留下了1600多名老兵4000多小时的资料。
案例八:北京奥运博物馆展示奥运口述史
2013年,北京奥运博物馆启动了“奥运口述史”项目,开始做北京奥运会“奥运口述史"的博物馆化的创新尝试。旨在与时俱进,体现特色,找到最权威的独一无二的标志性馆藏品,把奥运博物馆办出特色,办出生机和活力。通过收集、整理、挖掘口述史资料,一方面还原北京奥运会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汇聚成一部有血有肉、独一无二的北京奥运史;另一方面,丰富和扩大北京奥运博物馆的精品馆藏,弥补国际上奥运专题博物馆缺乏口述史的空白。
案例九:上海玻璃博物馆还原工业时代下的个体记忆
以口述史来做展览是有意义且有挑战的。口述史能够弥补传统史学叙事所看不见的“角落”,这些“角落”有时甚至能够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博物馆也常可借此与更多元的人群建立起联结。从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来说,这样自“下”的语调也总能让人感到更为亲切,更易产生共鸣。但是,以口述史来做展览,在真实性上其实并不一定能够得到保证,在宏观与微观之间也并不一定能找到平衡,展品的选择上也常超出了博物馆所更为熟稔的“精品”或者“古物”的范畴。那么,博物馆里的口述史展览怎样才能真正走向成熟呢?
- 受访对象 -
阳 昕
“再见,长江西路301号”展览策展人
源流运动:是什么契机促成了此次口述史展览的诞生?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展览的策展背景和主要内容。
阳昕:这次口述史展览是上海玻璃博物馆第一次尝试的展览类型。以往博物馆的临时展览多为四类主题方向,一是国内外玻璃艺术的个展或群展,二是与玻璃设计相关的展览,三是当代艺术跨界项目“退火”,四是中国古代玻璃展览。此次展览的背景与博物馆的历史有关,博物馆的前身是上海玻璃仪器一厂,尽管这一点总被主动提及,但博物馆方面更想对此进行深入发掘,包括这里曾经的原生物品和原住民等。展览背后也有一些个人研究兴趣的影响,我的研究方向是文化遗产,从2014年入职起就对这个话题较为关注。但由于其他工作安排,并未进一步推进,等待一个较为合适的契机。这个契机发生在2022年,通过馆长的介绍,我联系到原上海玻璃仪器一厂的倒数第二任厂长朱光湧,在老朱厂长的帮助和联络下完成了一系列口述史的采访。而且当时也因为疫情管控,闭馆在家,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大量文字内容的整理、音频和视频的剪辑工作当中,这些基础工作的完成和馆内同事的支持,使展览可以顺利孵化。
图丨受访人口述内容的部分文字展示
展览以上海玻璃仪器一厂前工厂员工和老厂长作为访录对象,用六位受访人的视频、照片、文字等材料组织架构,通过多媒体形式,结合图文资料和相关老旧物件展示有关城市工业文化的集体记忆,在普通人的故事中挖掘新中国工业宏大历史叙事中的微观视角和人文温度。展览规模较小,展厅面积约200平方米,未进行单元划分,以工厂历史变迁的时间轴和厂区/博物馆间的地图变迁作为展览的背景补充,通过六位受访人的口述史影像、受访人的相关旧物、工厂曾经的旧机器组成不同的模块,使用大幅色块区分不同受访人的讲述空间。
图丨受访人的相关旧物展示
源流运动:在展览准备过程中,您和您的团队在口述史的采集和研究工作中有进行哪些工作?展览结束后,博物馆计划如何对待这些材料?是否有更长远的规划?
阳昕:最初我们是在博物馆的资料硬盘中找到几张工厂的老照片,通过上文提到的朱厂长的回忆、辨认和联络,我们共与六位受访人取得联系,开始进一步的接触和口述内容的采集。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访谈的内容,一共有16个话题包括受访人的个人基本信息,工厂从业经历相关的内容和事件,工厂生活经历当中的人物、活动和事件,工人的家庭生活和日常状态,对上海的旧时记忆,工厂变迁之后的经历和影响,对上海玻璃博物馆的了解情况等。除访谈外,我们邀请受访人协助进行一些资料的确认和园区建筑的新旧对比回忆,收集到有关玻璃仪器厂的旧物和可供此次展览的实物。此次临展结束后,我们会将这个部分保留下来,补充进博物馆的常设陈列中。口述史采集当中的原始视频资料和档案材料将会统一保存在博物馆的电子信息中心,包括展览内容也将以这种形式保存下来。这次展览是一个尝试,未来我们还会继续做相关主题的展览,有更多的故事待发掘。
图丨上文提到的工厂老照片
图丨受访人提供的实物展品
源流运动:展览是否将这种口述史的内容提炼出一个或多个主题要素,例如集体记忆,或者工厂大事件之类的?如何确保访谈对象是群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如何确保口述内容和回忆的真实准确性?
阳昕:在展览的策划中,我们将之命名为“再见,长江西路301号”,当下博物馆的门牌号是685号,这个门牌号码数字的变迁直观地体现了从工厂到博物馆的变化。在展览标题中,“见”也通“现”,“再见”即为“再现”,意为希望将这段代表上海旧工业的记忆呈现给观众,这是展览的整体基调。我们并未提炼太多的共性或主题要素,尽管受访人的青春回忆或对工厂的感情有诸多共性,但我们意在表达个性,强调每个人面对时代变迁的不同态度和人生经验。以厂长为例,我们在仓库里找到的古早办公桌上放置了他的访谈视频,办公桌隐喻厂长的身份。在其任内,作为一个研究人造宝石的专家,他的经历主要围绕玻璃仪器厂的人造宝石生产线的建成和调出展开,也从侧面体现了工厂由盛转衰的历史。旧照片中有一位发型时髦的阿姨,我们以此为话题谈论当时女性的生活方式以及女性职工的工作情况。
图丨厂长展示部分的图片
在访谈对象的选择中,首先从工厂的结构关系中选择了厂长和普通员工;其次是从不同工种的角度,选择吹制车间、灯工车间、激光室、后端包装等生产链条上的不同流水线环节,希望能够表现工厂生产和生活中的不同层面。准确性和真实性是口述史的核心问题。在访谈中曾发生过一次戏剧化的事件。前文提到的那位阿姨由于偏好较为精致的装扮,被领导批评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但是她一直以来混淆了批评她的领导的姓名,直至此次访谈才解开误会。我们将这一段内容作为彩蛋留作视频结尾。一些通过回忆补充或确认的资料,会专门在展示中注明是根据某某某回忆所作,真实地呈现这种口述史资料的特征。展览中关涉到时代背景或大的史实时,主要引用《上海轻工业志》等官方资料。
图丨上文提及的阿姨的展示内容
源流运动:本次展览的特别之处在于这是一场口述史展览,您认为它与其他展览类型有何不同之处?展览中博物馆有自身观点的偏向,即表现旧工业背景下上海的城市记忆,而受访者也有自己想要表达的个体记忆和感受,两方各自想要表达的内容并不完全重合。在策展的过程中您是如何协调这两方之间的关系呢?
阳昕:展览的不同之处是更加关注个体经验和个体记忆,与常见的偏宏大的展览叙事有较大区别。这也是我自身策划展览的倾向性,希望包涵更多人的因素和情感在其中,不论是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亦或是口述史展览,“人”的所思所想以及行为和故事是最动人的元素。我们选择的呈现视角中,工业背景下的城市记忆是展览的史实背景,但并非重点内容,通过时间线索和文字描述将观众引入时代背景当中。但展览的最终意图是突显个人,展现他们的个性。因此,口述史材料更接近展示的目的,而非博物馆观点的佐证,我们将口述史材料进行了较为忠实的转述。
图丨展览现场
源流运动:展览内容以玻璃仪器厂的变迁反映我国工业历史宏大进程中的一角,也分享了很多属于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您认为除了与此有关的观众群体外,展览对其他观众尤其是当下年轻人是否有吸引力?策展团队是否有进行一些努力来吸引不同的观众人群?
阳昕:我认为展览可以吸引两种观众人群,一类是那个年代的亲历者,包括工厂曾经的员工,他们因本次展览的举办而集结,找到重聚的机会和话题。另一类是当下的年轻人,他们对那个年代充满遐想、兴趣浓厚,有一种怀旧情感在其中,包括服饰、饮食、生活方式等。此外,尽管生活于不同的年代,人们均有相似的人生阶段,形成诸如婚恋观、家庭观、工作观等观念和想法,这种跨时代的话题交流或观念冲击也是当下年轻人较为热衷的一点。我们策划不同的工作坊活动以吸引年轻观众的参观和思考,从展览中截取不同的话题引发讨论与交流,如复古时尚、旧物回忆、老龄化设计等工作坊,建立起展览与观众更多的联系。
图丨“重返长江西路301号”重聚活动
图丨老龄化包容性设计工作坊
源流运动:玻璃博物馆萌生自玻璃仪器厂,未来博物馆的发展与旧工厂的遗留以及当下的园区、社区将会有哪些更多的互动?
阳昕:在展期内,我们将持续开展系列工作坊,从口述史研究本身、老龄化问题、上海在地历史甚至本土方言入手,多个侧面地由不同的创意工作者对该展览和展览所代表的时代背景进行解读阐释。同时,我们希望与所在地区老年大学合作,密切建立长者与博物馆之间的联系。此次展览结束之后,后续相关主题展览的策划将视未来的研究情况而定,但博物馆是非常希望可以将这段旧工业历史保留下来的。正如前文所言,我们会重新编辑、整理展览之后获得的资料、照片和视频,在博物馆主场馆找一个合适的地方进行展现。同时,博物馆也还仍然保留有被访谈者钱建明的灯工工厂,他们依然还在生产玻璃仪器,这一部分活态的工厂状态将成为对上海旧工业历史的生动注脚。在未来,上海玻璃博物馆也将通过元宇宙NXT项目更加灵活、多元地保留、纪念这段记忆。
“南京城墙记忆”数字化项目启动 将编撰口述史纪录片纳入城墙博物馆展陈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一期)报名(点击下方海报链接)
为深入推进口述史学科建设,提升口述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特举办“口述史研修班(第一期)”。本期研修班将邀请国内口述史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授课,内容涵盖口述史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等多个方面。通过前沿理论讲座、经典案例分析、实地参访与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本期研修班将帮助学员深入认识与理解口述史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提升口述史研究和应用能力。
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并考核合格者,由中国人民大学颁发《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一期)》结业证书,证书统一编号,可登陆中国人民大学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查询。
微信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