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二期)招生啦!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
招生简章
第二期
01PART研修班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二期)汇聚口述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口述史的理论、方法、技术与应用展开深入探讨。本期研修班聚焦口述史与商业、国史、非遗、社会学等学科的跨界应用,关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口述史的深度融合,探索纪录片与非虚构写作等多维呈现方式,分享口述史在村落文化发掘中的实践经验。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流碰撞,研修班为口述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促进了口述史在不同领域的拓展应用,展现了口述史在新时代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
第一期口述史研修班精彩回顾02PART研修班主题
口述史的多元探索与创新实践
03PART研修班特色
(1)跨学科交流与对话。研修班汇聚了来自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非遗学与管理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促进了跨学科的交流与对话。
(2)前沿技术与口述史融合。研修班紧跟时代发展,关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口述史的深度融合,探讨大语言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口述史研究中的机遇与挑战。
(3)多维呈现与传播拓展。研修班探索口述史成果的多元呈现方式,邀请专家分享口述史与纪录片、非虚构写作等领域的融合实践。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修班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探讨口述史前沿理论的同时,也注重口述史的实践应用。专家学者将分享口述史在村落文化发掘、商业史研究等领域的实践经验,展示口述史的多元应用可能。
04PART授课内容与专家简介
按课程排序
1、张闫龙
讲座题目
商业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
以“宁夏葡萄酒产业口述史”课题为中心
内容简介:近年来,口述史在商业史研究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例如,哈佛商学院的“创造新兴市场”项目通过口述史的方法重构商业史,收集了大量关于重要商业人物、事件和组织的访谈材料。企业家口述史研究项目是光华思想力平台重点支持的研究方向之一。其目的在于从不同视角获取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理解。研究者通过与历史亲历者的访谈和交流,抢救关键历史资料,揭示更多历史真相。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口述史项目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旨在深入挖掘和记录该地区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历程。该项目采用口述史的方法,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第一手访谈资料,覆盖了自1980年代初至今,宁夏葡萄酒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整个发展过程。宁夏产区的崛起不仅是地区经济转型的成功案例,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通过深入访谈当地官员、企业家、农户以及葡萄酒行业的专家,项目记录了他们对产业发展的见解、经历和情感,为理解该产业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该项目特别关注了政府与市场的互动,以及政策、企业家精神和地方特色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通过与现有历史统计和文献资料的交叉验证,项目揭示了宁夏葡萄酒产业政策的演变,以及如何通过不断的调整和创新,实现与国际标准的对接。
此外,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研究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与地方创新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口述史项目不仅记录了一个地区产业的兴衰变迁,更通过个体的故事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宏大叙事,也为政策制定者、商业领袖和公众提供了了解和学习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经验的宝贵机会。
个人简介:张闫龙,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系副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MBA&MSEM项目执行主任,北京大学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2002年和2005年分别获得北京大学社会学学士、硕士学位;2012年获得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组织理论、社会网络、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创业、制度扩散。在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Organization Scie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Social Networks等国内外管理学和社会学期刊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2021年起担任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MOR) 高级编辑。2016年获得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教育部英语授课品牌奖。2018年获北京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2020年获嘉里集团郭氏基金树人奖教金。2021年获得北京市高校首届教学创新比赛一等奖,第十五届“厉以宁科研奖”。
2、郭平
讲座题目
传承人口述史:非遗书写的基本方法与文本
内容简介: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关于建档、研究、传播等具体保护举措的规定,以传承人口述史为主的源头性记录成为世界非遗保护运动中普遍使用的学术方法。经过近二十年的田野实践,传承人口述史建构起基本理论模型,成为中国人文社科领域一个富有生长力的研究方向。本讲座将传承人口述史置于非遗学与历史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探讨其基本的访谈方法与书写范式,并辅以非遗田野案例,呈现传承人口述史独特的学术规律和价值取向。
个人简介:郭平,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教授、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论评论专业委员会委员。近十余年来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传承人田野调查与传承人口述史理论研究。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建设及口述史方法论再研究”,作为第一参与人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现代社会转型期天津皇会的研究”,独立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民末以来村落文化的记忆与转向:山西祁县乡民口述史研究”、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口述史语境下天津民间美术遗产的传承研究”。作为主要参与者,学术成果《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天津皇会文化遗产档案丛书》《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获省部级一等奖奖励5项,以独立作者、合著形式出版专著7部。以独立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3篇为CSSCI检索期刊。另有1篇论文被《新华文摘》摘发,1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长期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民族、民俗文化研究等研究生课程,并作为博导团队成员,参与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士生、硕士生10余名。
3、姚力
讲座题目
国史研究与口述史
内容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简称“国史”)距今已近75年,是最适合做口述史的时段。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口述史已处于濒危状态,是口述史工作最紧迫的任务。国史研究有历史档案尚未解密的限制,也有亲历者尚在,可以搜集大量口述史料的优势。将文献与口述叠加、互证,为写作全面、真实的国史提供了可能。尽管国史距离现实很近,但人们对很多历史问题的认识存在分歧和争议。特别是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别有用心者有意歪曲、诋毁国史,扰乱人民的思想。因此,用充分的历史证据还原新中国的历史,用亲历者的口述教育人民,给人民正确的历史观,是国史研究的重点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口述史丰富鲜活的史料,让普通人说话的学术取向,以及田野调查和“深描”的研究方法对于正在建设中的国史学科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政协“文史资料”的搜集与积累,六十年代编写“四史”运动,到改革开放后西方口述史的引入,可以说,口述史在国史研究中从未缺席。在研究实践中,国史研究与口述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始终相伴而行、相依而生。站在国史研究的角度,审视口述史的学术意义和社会价值,探讨研究中个体与整体、微观与宏观如何兼顾,口述与文献哪个更真实可靠,时代思潮与讲述者的体验局限等学术命题,对于两个学科的理论构建都是十分必要的。
个人简介:姚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口述史。主要代表作有:专著《生命叙事与时代印记——新中国15位劳模口述》、《新中国的农村合作医疗》、《学术视野与问题意识: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论文《“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毛泽东“六·二六”指示的历史考察》、《中国共产党医疗保障制度的探索与经验》、《试论口述历史对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启示》等;合译《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口述历史的搜集整理与国史研究》。
4、杨祥银
讲座题目
口述史的跨学科关系与应用
内容简介:作为一种以人类历史活动的主体——“人”为核心对象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口述史由于其研究(实践)主体、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用途)与传播(呈现)形式的多元性与丰富性,它在当代的发展呈现出日益明显的跨学科特征与趋势。概括而言,口述史的跨学科关系与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口述史本身的方法与理论来源是高度跨学科的,在某种程度上,它几乎涵盖了全部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其次,口述史也引起其它学科与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并在推动与促进跨学科研究与应用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综观口述史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可以发现它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图书馆学、档案学、社会学(社区研究)、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教育学、文学(传记研究与非虚构写作)、艺术学、民族志、性别研究、族裔研究、移民研究、国际问题研究、医学(临床医学与健康护理)、心理学、赋权研究(政治和解、社会正义、法律诉讼、残障研究)、灾难研究、环境研究、文化研究、媒体研究与LGBTQ研究(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与酷儿研究)等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
跨学科多领域
个人简介:杨祥银,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青年学者,中国人民大学中华文明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史学会医疗社会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从事口述史学与中国近代医疗史研究,著有《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研究》与《殖民权力与医疗空间:香港东华三院中西医服务变迁(1894~1941年)》等专著;主编有《多学科视域下的当代中国口述史学研究》与《口述史研究》(共4辑)等;并在《历史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4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另外,完成和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后期、青年和重大项目子课题各1项)、省部级与横向科研课题等30余项;曾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等多项科研奖励。
5、曾一杰
讲座题目
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LLM)最新进展和行业应用
内容简介:本讲座介绍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LLM)的关键技术和最新进展,大语言模型在智能知识库、文档问答、营销客服、辅助写作、机器翻译等场景的应用,及其在金融、文娱、营销、客服等领域的实际落地案例。
个人简介:曾一杰,浙江大学计算机学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硕士,北京澜舟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首席技术官,负责人工智能大模型产品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从无到有建立了澜舟工程研发团队,成功开发了澜舟MengziGPT大模型产品矩阵,并在金融、文娱、翻译、客服等行业实施落地。曾在网易集团工作近十年,担任高级技术总监、资深技术专家,管理超过500人技术团队,在分布式系统、账号系统、测试、运维、网络和安全等领域都有丰富实战经验。
6、杨祥银
讲座题目
人工智能时代的口述史
内容简介:人工智能的日新月异正在深刻重塑和改变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重要的史料类型、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口述史也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知识图谱、机器翻译、大数据挖掘与智能机器人等方面的突破与应用,显著地影响着口述史的采集、整理、保存、分析、传播与利用等全流程,为口述史实践与研究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人工智能不仅提高了口述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更重要的是,它为书写、理解和解释历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
个人简介:杨祥银,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口述史学与中国近代医疗史研究,著有《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研究》与《殖民权力与医疗空间:香港东华三院中西医服务变迁(1894~1941年)》等专著;主编有《多学科视域下的当代中国口述史学研究》与《口述史研究》(共4辑)等;并在《历史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40多篇学术论文。
7、应星
讲座题目
口述社会史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内容简介:演讲人将以土改口述史和大河移民口述史为例,分析口述史在社会史分析中的意义及其限制。演讲人将提出口述史所具有的民间性、生动性和复杂性等价值,并指出口述史所具有的残缺性、碎片性和主观性等特点,同时还就如何展开口述社会史提出了若干建议。
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个人简介:应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长聘教授,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双聘教授,《清华社会科学》主编。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研究领域:历史社会学、政治社会学、革命社会学。著有《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2001)、《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2009)、《“气”与抗争政治》(2011)、《新教育场域的兴起》(2017)。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近代史研究》《法学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刊发表论文多篇。曾获教育部社科成果奖,北京市社科成果奖,陆学艺基金会全国社会学优秀成果奖,《社会学研究》创刊三十周年“中坚作者奖”,《社会》杂志杰出作者奖,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精品课程奖,北京市精品教材奖,宝钢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奖励。
8、定宜庄
讲座题目
我怎样做口述史
内容简介:回望口述史用什么学科的方法做、怎样做,本无一定之规,各种不同学科的学者都是从自己学科的训练出发来做。但无论如何“跨学科”,总还要先立足于一个学科,才会有坚实的研究基础。口述与田野其实都只是进入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方式,而不是一个学科本身。解决某个学术问题的时候,可以不拘一格,同时用口述、田野和文献等多种方式。口述史有其它研究方式难以达到的学术和社会价值,一个成功的口述史访谈,能够深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使历史的内涵不仅是冰冷的事实,还包括人性的内在情感。再者,对于细节的特别关照,是口述史的长处,其它研究方式难以做到。本讲座将以自己的实际经验为例,分享将一个口述史项目做到“成功”,所经历的教训、艰辛,以及个人在其中的体会。
《口述史读本》《十六名旗人妇女口述》
《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
个人简介:定宜庄,北京市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85年获硕士学位后在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任教,1991年获中央民族学院历史学博士学位,导师是著名清学家王钟翰教授。1993年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2年退休。口述史方面的著作有:《最后的记忆——十六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1999)、《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上下册)(2009)、《口述史读本》(与汪润合作主编)(2011)、五卷本《北京人的口述历史》(包括《胡同里的姑奶奶》《八旗子弟的世界》《府门儿与宅门儿》《生在城南》《城墙之外》)、《“人文物”与“文物人”——常氏兄弟口述》(2020)。任出版集团《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主编,已经出版四辑。
9、刘军卫
讲座题目
口述史与纪录片创作
以《土地:我们的故事》纪录片为例
内容简介:《土地:我们的故事》是中国第一部以农民为主人公的口述历史纪录片。摄制组寻找、观察、凝望那些被席卷在历史洪流里的中国农民。不再以偏概全,也不再以一当百,本片只关注8亿个“个人”的生命轨迹。他们或主动,或盲从,经历了兴衰蹉跎,也见惯了政策更迭,始终顽强地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竭尽全力。《土地:我们的故事》以电影质感的“肖像式”的纪实拍摄手法,以亲历者口述的形式,展现那些农村家庭生活变迁过程中无法重现的事件与事实。以当下的乡村振兴、记住乡愁、留住绿水青山、脱贫攻坚以及老百姓幸福美好的生活为切入点,以百年历史为隐线,强调当事人以“我”的视角讲述自己现在与过去的故事,从民间的视角重新回顾和认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农村、农业、农民的重大意义。与之相配的是受访者不同面孔的影像日记,他们经历了沧桑与沧桑过后的温暖,面对的是亲身经历过的事件,追求“以面孔表达话语无法表达的东西”。在本次讲座中,我将以《土地:我们的故事》为例来分享口述史在纪录片创作中的价值与具体应用。
土地:我们的故事
村庄十年
个人简介:刘军卫,导演、策划、撰稿人,中视协广告艺委会主委,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传播项目业界导师,北京三多堂传媒联合创始人,北京“四个一批”人才。2019年荣获“第九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特别贡献奖”。主要作品:《国典春秋》《大国崛起》《宋庆龄》《任弼时》《冼星海》《唐之韵》《宋之韵》《汉字五千年》《公司的力量》《走向海洋》《晋商》《大国质量》《旅游中华》《我的时代和我》《国家宝藏》《大工告成》《千年佛缘》《从〈中国〉到中国》《发掘记》《土地,我们的故事》《足球道路》《冰雪道路》《智能时代》《黑钻:焦煤的中国故事》《功在当代》《国宝回家》等等,屡获国内外各种奖项。
10、孙庆忠
讲座题目
口述史的制作与村落文化的发掘
内容简介:为什么抢救农民的记忆?因为乡村的落寞,因为乡土的渐行渐远。为什么重拾村落的历史?不是要重返过去,而是要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找到自身存在的真实感。一次次对坐长谈、一次次沟壑踏访,使柴米油盐中的生活旧事鲜活灵动,使熔铸了生命体验的尘封记忆难以割舍。信任是讲述的基础,真情是倾听的前提。正是因为彼此的接纳,那些平淡却藏着希望的日子,才总能让讲者黯然神伤,让听者泪满双颊。就此而言,口述史虽是村民个人的生活史,但字里行间也同样流动着采录者的情感——一份按捺不住的社会责任,一份重新理解乡土中国的能力与信心。我一直认为田野工作、制作口述史与发掘村落文化是对我们生命的再一次称量。乡村归来,我们会对自己的生命产生更深的认识。我们走向民间,在平淡的日常中拓展着自我的心灵维度,也深切地感受到了自我的精神成长。
2016年孙庆忠教授在农业遗产地陕北佳县泥河沟村调研
个人简介:孙庆忠,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研究”首席专家。长期致力于民间社会组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研究。从2014年起,先后指导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团队在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陕西佳县古枣园(泥河沟村)、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大甸子村和大窝铺村)、河北涉县旱作梯田系统(王金庄村)、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绿春县瓦那村和红河县普春村切龙中寨)、浙江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何田乡和长虹乡等乡镇),进行持续追踪研究与乡建实验,受到报刊媒体和地方社会的普遍关注。曾主编出版《村史留痕——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口述史》《枣缘社会——陕西佳县泥河沟村文化志》《乡村记忆——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影像集》《农业文化遗产与乡土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与年轻一代》等作品。
11、梁鸿
讲座题目
口述史与非虚构写作:以写作“梁庄”为例
内容简介:口述史在人类学、社会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关于它的理论探讨已经很多,我想就从我的写作实践中来分析我为什么、如何要使用口述史,希望给大家以启发。作为现在时存在的“梁庄”,它的生命状态、历史存在看似敞开,实则却被时代话语和概念叙述所遮蔽。如何最大限度进入内部,“口述”的存留是非常好的表现形式。“口述”要充分保持当事人的腔调、情感以及方言的形态,这样,才有可能触及到当地的历史、地理及声音的形态,以及当事人更加丰富幽微的存在。
“口述”并非只是佐证的方式,它就是主体。它不是工具性的,它本身就是历史与现实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形态就是主人公的精神形态。所以,“口述”在梁庄书写中是核心,“我”只承担穿针引线的那一部分,外部的阐释都是为口述以及口述者服务。但“口述”也并非原封不怕地呈现,它必然会有删减、强调等,但这也更显示出作者对调查对象的把握程度。
“口述”的非客观性、时间性以及情感性恰恰是它非常重要的特征,而不是缺陷。从“口述”入手,从它缺失的、当事人试图遮蔽的、或夸张等的某些部分,恰恰可以更好地分析出当事人的社会身份、情感状态以及背后更深远的历史原因。这也是“口述史”迷人和复杂的原因。作为写作者、调查者,要更宽阔把握与其相关的社会背景以及人性人生状态,才有可能对“口述史”有更深的理解和书写。
从《中国在梁庄》到《出梁庄记》再到《梁庄十年》
个人简介:梁鸿,学者,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出版非虚构文学著作《梁庄十年》《出梁庄记》和《中国在梁庄》;学术著作《黄花苔与皂角树》,《新启蒙话语建构》,《外省笔记》,《“灵光”的消逝》、《作为方法的“乡愁”》等;学术随笔集《历史与我的瞬间》;短篇小说集《神圣家族》;出版长篇小说《梁光正的光》(2017)和《四象》(2020)。曾获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2010年度《人民文学》奖”,“第七届文津图书奖”,“2013年度中国好书”,“第二届朱自清散文奖”,“2010年度《亚洲周刊》非虚构类十大好书”,“首届非虚构大奖·文学奖”,“新浪网十大好书”(2010、2013),“凤凰网年度十大好书(2010 2017)”,《当代》长篇小说2017年拉力赛总冠军,“《当代》长篇小说论坛年度五佳”、英国翻译笔会奖等多个奖项。论文曾获“《当代作家评论》奖”(2008年度),“《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2)、“四个一人才”(2014)、“国家先进工作者”(2014)。
05PART研修班课程安排
06PART报名对象
本研修班面向以下人员招生:
(1)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专业师生与研究人员
(2)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文物馆、纪念馆等各种场馆工作人员
(3)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党史、地方志、宣传、党建与文化传播相关的工作人员
(4)各类新闻传播媒体的记者与采编人员
(5)有志于将口述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相关大中小学教师
(6)其他对口述历史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
07PART教学办法报名时间
2024年7月31日至8月14日
上课时间2024年8月16日至8月18日
(15日报到;19日返回)
2024年 08月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报到
16
17
18
返回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培训方式
线下教学
上课地点
中国人民大学中关村校区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08PART报名流程和联系方式
(1)填表:
如实填写报名表,并将word版(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下载,提取码:1234)发送至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培训中心专用邮箱:lishipeixun@126.com;
(2)学院对报名材料进行审核并及时一对一通知报名者;
(3)缴费:
报名者在沟通后3个工作日内在中国人民大学财务系统一次性缴纳项目费用。
韩助教:17356206483(微信号:HanLeon123)
田老师:010-62511453
邮箱:lishipeixun@126.com
09PART收费标准及方式
(1)培训费:
3580元/人(含校内学生餐、教师授课、学习资料、结业证书、合影留念、组织管理等费用);该费用由中国人民大学财务处统一收取,开具可报销的中央行政事业单位统一收据。
(2)住宿费:
住宿等后勤事务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培训中心统一协调,可为学员提供学校附近酒店信息,自行预定,费用自理。
(1)个人账户缴费:
点击“中国人民大学终身学习服务平台”发布简章的缴费链接:http://peixun.ruc.edu.cn/index/index/project_cont/id/3193.html,通过学校电子收费系统缴费。
学员通过点击简章页面发布的“报名缴费”按钮,可直接打开“中国人民大学通用收费系统”中该课程班的对应收费页面,注册并填报个人身份信息和票据信息后,通过系统缴费。
郑重提醒:学员如果遇到招生人员以参加本课程班培训为由,要求学员缴纳任何公示培训费之外的费用,可向学校有关部门举报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10-82507931。
(2)单位账户缴费:
通过单位银行账户办理银行汇款缴费。
户 名:中国人民大学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紫竹院支行
账 号:0200 0076 0902 6400 244
特别说明:汇款时“收款人(单位)”一栏均只填“中国人民大学”六字,在“用途/摘要”栏里填上“历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二期)课程XXX(学员姓名)培训费”。汇款后请将银行汇款凭单提交至历史学院有关负责老师处确认。
10PART结业证书
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并考核合格者,由中国人民大学颁发《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结业证书,证书统一编号,可登陆中国人民大学终身学习服务平台(http://peixun.ruc.edu.cn/)查询。
第一期口述史研修班精彩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