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MI锐评 | 全球央妈扎堆放水,我们怎么办?

2016-06-16 国际货币研究所 IMI财经观察

端午节,全国各地忙着赛龙舟、吃粽子。而全球央行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放水大赛。从欧洲到日本,从俄罗斯到中国,从韩国到新西兰,新一轮的全球大放水正在紧急进行中:一、俄罗斯央行降息0.5%,将关键利率从11%下调到了10.5%,俄罗斯央行早已不堪重负,忍到现在实属不易;二、韩国央行突然降息,下调基准利率0.25,1.25%的基准利率已经创下了其历史新低;三、目前,新西兰央行虽然表示维持当前利率不变,但也可能随时准备放水;四、欧洲央行正在担心英国退欧公投,未来不排除将准备投入大量的流动性来紧急应对英国可能的退欧;五、7日澳大利亚联储议息会议中将澳大利亚官方利率保持在1.75%不变。但外界预计,到8月的时候,澳联储就将获得第二季度的通胀数据。如果数据再度疲软,澳洲联储将被迫在5月份降息25个基点以后再度行动;八、印度央行近期决议维持基准利率不变。但印度央行行长拉詹今年9月或将离任,一些专家预计央行可能在8月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宣布降息。自2015年1月开始,印度央行已累计降息1.5个百分点;九、再看看日本,即使已经是负利率了,但是日本央行还是表示,随时可能启动新一轮的量化宽松,而且规模加大,听起来真像一颗定时炸弹。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全球央行普遍性的大放水?这会给全球经济带来什么风险? 这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和人民币汇率又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IMI研究员王彬对此表示自从今年2月上海G20会议以后,全球货币政策竞相宽松的节奏出现了明显放缓,这其中以欧央行和日本央行最为典型,其量化宽松政策进程变得缓慢;另一方面,美元指数整体表现温和,4月美国FOMC(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纪要偏鹰派和近期惨淡的非农数据相遭遇,美元加息再被延迟,这也使得这一时期欧元、日元兑美元大幅上涨。

中国自“811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调整机制已经明确表达给了市场,即参考昨日收盘价和一揽子,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指数。当前美元温和、非美元竞争性贬值收窄的条件有利于人民币汇率兑美元有序调整,自身贬值压力也不大。但是,这并不代表未来货币政策竞相宽松的局面不会重启。近来多个国家央行开始下调基准利率,尽管这些国家并不属于全球最主要经济体范畴,其内在驱动因素依然是经济增长的持续疲软。

王彬总结道,未来如果全球经济得不到持续改善,全球货币将有可能再次进入竞相宽松的局面,这将对我国货币政策空间与汇率稳定带来较大的现实压力。

IMI特约研究员闫先东从国际层面对央行放水进行了解读。闫先东也认为,近期部分国家央行降息,根本原因还是经济增长疲软,美国5月份非农就业数据不理想更加剧了市场的谨慎气氛。

从国际上看,美国是表现最为强劲的发达经济体,如果投资者对美国的经济前景发生动摇,对其他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预期会进一步下调,也会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

闫先东表示,解决国际经济面临的困局,根本的举措是结构性改革。但结构性改革知易行难,无论是欧洲还是日本并不理想,但如果社会保障,劳动力市场等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不解决,世界经济很难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

国际上依赖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在财政政策空间有限,结构性改革进展缓慢的情况下,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货币政策可以缓解下行的压力,减轻调整的痛苦,但更为重要的是各国政治家凝聚社会共识,下大力气推进结构性改革。

闫先东提出,我国目前仍面临下行压力,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发展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尤为重要。

IMI特约研究员、中银国际(香港)固定收益部门负责人王卫进一步分析道,如果美联储能创造零利率时代,欧元区和日本最终不得不以负利率货币政策来对冲和应对也就不足为奇了。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也已经进入利率快速下行通道,进一步货币宽松将仍是中短期的政策方向。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美国虽已见底复苏,但修复阶段漫长且心有余而力不足。升息愿望一波三折,直至停步不前。原因是今天的世界经济已经更加多元化,更加相互渗透、相互依赖。或许我们已经迈进了三驾(或四驾)马车的时代。一个经济大国的货币政策走向往往牵一处而动全身,需要更多政府间的协调和合作。否则一马之力难动四马之车。

针对新兴经济体,王卫认为,俄罗斯、韩国,新西兰等亚太经济体不单单依赖美国及欧洲的经济形势,现在更和中国的经济状况息息相关。大国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变化只会更多地逐步传导到相关联的较小的经济体,他们继续执行货币宽松政策也就完全可以理解。零利率、负利率的潮流目前仍将主导全球央行的政策走向,美联储也只能随行就市,继续采取光打雷不下雨之术。

王卫认为,只要美联储不加息,中国就有更多的政策回旋余地。继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适度的汇率波动政策仍将是中国近期的大环境。

(文章信息来源有综合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中国金融信息网)

策划 宋元元

撰稿  张旭 

编辑 陈沈佳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民间投资下滑,企业家真的都去买房了吗?

央行2016年宏观经济形势预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显著反弹

中国给予美国2500亿元的RQFII 额度,意味着什么?

中国纸币漫谈之一:话说纸币

陈启清:后发优势、增长要素与中国经济增长潜力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出任IMI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包括王兆星、埃德蒙、苏宁、任志刚、李若谷、亚辛·安瓦尔、李扬、汉克、夏斌、陈云贤等10位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或政策领导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由46位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
自2012年起,研究所开始每年定期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重点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报告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并在北京、香港、纽约、法兰克福、伦敦、新加坡和阿拉木图等地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迄今为止,研究所已形成“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互联网金融”、“银行与财富管理”、“金融监管”等五个研究方向,并定期举办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燕山论坛、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主要学术产品包括IMI大金融书系、《国际货币评论》(中文月刊&英文季刊)、《IMI研究动态》(周刊)、《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日刊)等。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留下您的真知灼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