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加入SDR后中资银行国际化及风险防范 | 人民币加入SDR系列文章之三
本文作者为IMI研究员罗煜。
人民币加入SDR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中资银行业的外部运行环境将发生显著变化,中资银行将迎来巨大的国际化发展空间,推动其在客户和产品两个维度加快提升海外业务规模及收入来源。随着海外业务资产及收入占比的上升,中资银行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和监管要求,其风险暴露在数量和结构方面都将出现巨大的调整,要求其不断强化风险管控机制,防范各种风险事件可能带来的冲击。
以下为文章全文:
人民币加入SDR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中资银行业的外部运行环境将发生显著变化,中资银行将迎来巨大的国际化发展空间,推动其在客户和产品两个维度加快提升海外业务规模及收入来源。随着海外业务资产及收入占比的上升,中资银行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和监管要求,其风险暴露在数量和结构方面都将出现巨大的调整,要求其不断强化风险管控机制,防范各种风险事件可能带来的冲击。
国际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银行经营的重要标尺。无论是对外开放的市场化结果,还是银行自身转型的需要,中资银行当前正积极推行国际化战略,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筹集资金、寻找客户、扩大业务范围,有效地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资产组合的风险,提升全球竞争力。未来,中资银行将从金融产品多元化和客户基础国际化两个角度着手,提升资产负债表及总体收益的国际化程度。
人民币国际化将促使中资银行加快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多元化。中资银行将在国际结算、外汇买卖、国际信贷、债务发行、国际清算等传统国际业务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市场需求,及时设计并提供多元化的人民币产品体系,推动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之间的融合联通,完善人民币流出安排和回流机制的对接,形成产品流、资金流的循环互动。随着与投资相关的金融交易类产品的需求快速上升,人民币国际化将由贸易驱动逐渐转为投资计价及金融产品发展驱动,促使中资银行加快发展人民币投资和融资相关产品。在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之前,离岸市场将是获取人民币资金的重要渠道。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境外机构会利用CNH市场进行货币兑换和资产配置,管理自身的汇率和利率风险,并利用各种离岸人民币衍生产品配合实体经济需要,为离岸市场带来更多资金。为了满足人民币的国际清算需求,通过指定清算行,由中国大型商业银行的境外机构充当区域性人民币清算平台,连接境外金融机构,形成人民币全球性的清算网络,提供高效便捷的清算服务。
人民币国际化将改善中资银行的客户服务能力,使其从机构和走出去企业方面加快客户基础建设,为其长远发展提供巨大的潜力。由于中资银行在国内有庞大的客户基础,可以更加便捷地为国内企业客户走出去时提供并购、资金融通和国际结算等专业金融服务,帮助企业抢占区域发展优势地位,不断扩大贸易与投资空间;实现内外联动,获得拓展新的资源和扩大国际业务的机会。还可以为企业提供规避风险的一系列汇率衍生产品,提供财务咨询、风险管理、投资银行等创新业务,通过供应链金融方式助力更多企业走出去。
中资银行国际化在面对诸多机遇的同时,也表现出如下风险特征:
首先,中资银行国际化具有信息不对称性,投资目标市场的交易机制、监管要求、合规控制等因素与国内市场迥然不同,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逐步建立自身参与海外投资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无形中提升了交易成本。
其次,从理论上讲,中资银行国际化主要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政治和法律风险等五大类别。在具体实践中,上述五大风险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需要分别加以识别和管理。
资产加速全球配置给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带来挑战。中国的金融机构在海外投放贷款,会面临比在国内更大的信用风险。中资银行参与国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较多,然而基建投资普遍面临收益率低、回收期长的问题,投资布局可能还存在结构性过剩风险,同时项目所处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国家,地缘政治复杂,在社会安全、法律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不稳定因素,可能会使企业的海外投资出现问题,贷款质量下降甚至无法回收,给企业和银行均造成巨大损失。跨境金融市场投资和代客理财也存在类似的风险。
市场风险涵盖了汇率波动和利率等于金融市场波动密切相关的风险类别,是国际化进程中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动态平衡的关键所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可能会加大汇率波动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外汇业务将提出挑战。不仅会使商业银行自身的外汇投资和交易业务面临汇率波动损失,还会对银行外汇理财和其他外汇衍生业务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国际化贯穿资金进出国境全过程的操作风险具有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等特点,需要格外关注。其中,发达国家对于反洗钱和合规监管的要求非常严格,监管主体繁多,监管法规庞杂。海外经营触及监管红线的可能性不容忽视。人民币跨境结算等国际业务刚刚起步,商业银行的境外机构对国外法律法规不熟悉、从业人员业务不熟练、国内外网点间服务系统的不成熟容易引发漏洞,这就要求管理层加强对操作风险的控制。
境外金融机构进入同业市场不仅增加了竞争,还可能把外部风险引入国内金融体系。因此,中资金融机构进入离岸金融市场,海外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都可能引发流动性危机。在资本账户逐渐开放的情况下,银行存款的稳定性会受到挑战。资本账户管制的逐步取消增加了银行存款波动性,使得跨境资金流动趋于频繁。
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是高压线,一旦触发此类风险,可能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因此,要求投资者必须系统研究和熟悉投资标的所在国家法律法规和对外经济金融政策,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条款和政策规定的变化,避免在国际化过程中遭遇法律纠纷,造成经济损失。
尽管中资银行在国际化进程中会遇到许多外部风险,但就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发展阶段而言,海外业务占比相对较低,银行面临的风险仍主要来源于国内。主要表现在:在经济增长处于下行区间时,银行业资产质量不容乐观;利率市场化拖累银行业利润增长;影子银行问题等。
因此,我们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构建银行国际化风险防范机制。从监管层面,要创新手段,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一是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监管标准,避免系统性危机的发生。二是加强对跨境资本监测,对短期资本流动保持高度警惕,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三是有效把控国内同业市场、证券市场的准入门槛,防止国外金融机构的风险传染。四是有效监管金融创新,避免过度创新和滥用创新损害金融稳定。五是加强跨区域的金融监管合作。
从银行层面,要着力补短板,增强银行国际经营的风险管控能力。一是改善银行风险文化,根据银行自身特色以及外部环境制定和调整经营发展方向及策略,杜绝冒险式经营模式,增强稳健性。二是在国际化经营中实施收入结构多元化战略,促进非利息业务发展。三是对境内外信贷资产质量进行及时准确的检测、追踪和甄别,控制不良贷款率的同时积极妥善对不良贷款进行处理。四是建立覆盖境内外业务的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五是着力提高境外业务的管控水平,规范境外竞购经营,避免操作风险。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出任IMI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包括埃德蒙、陈云贤、汉克、李若谷、李扬、马德伦、任志刚、苏宁、王兆星、吴清、夏斌、亚辛·安瓦尔等12位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或政策领导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出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由47位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IMI所长、联席所长、执行所长分别为张杰、曹彤、贲圣林,向松祚、涂永红、宋科任副所长。
自2012年起,研究所开始每年定期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重点探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政策问题。报告还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俄文、阿拉伯文等版本并在北京、香港、纽约、法兰克福、伦敦、新加坡和阿拉木图等地发布,引起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迄今为止,研究所已形成“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等五个研究方向,并定期举办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燕山论坛、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主要学术产品包括IMI大金融书系、《国际货币评论》(中文月刊&英文季刊)、《IMI研究动态》(周刊)、《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日刊)等。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