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民:中国应加快构建正信用制度环境
近日,IMI顾问委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17北京年会”上发表演讲。他在演讲中呼吁,中国应加快构建正信用制度环境。信用是全社会最重要的财富积累,是可传递和可交易的,一旦陷入负信用环境,国民财富将极大地丧失。基于信用的金融市场不仅交易成本变低,达成契约的可能性最快、效率最高,且解约时候也是效率高且成本最低的,社会资产可以实现最佳配置和动态再配置。但若没有社会制度的保障,信用不能实现迅速地价值化、资本化、不能积累和传承的时候,失信和负信用的环境会让社会信用财富、信用GDP、信用价值全部崩塌。
以下是演讲全文:
我要给大家带来分享的是信用的维度、信用的层次和信用的空间。
我们从三个角度来看信用的维度。
首先,看自然人,法人特别是金融法人,不管是银行、证券、保险、信托,金融无非是经营某种金融产品当中信用的问题。银行吸纳存款再贷款出去,无非是做信用的中介机构。当然货币的发行也正是国家信用让货币互换有信用基础,并进行充分流动的价值互换。劳动、资本、土地等均是基于这个流动性下的不被贬值和破坏的信用基础之上。
个人的信用能够有多大用处?征信评分可以使得个人在银行不付任何成本使用信用卡额度,但失信会缩小信用的价值,如果长期失信,则其寸步难信。如果你信用好,则不仅在金融领域当中可以无成本使用价值化,还可以转换到另一个场景中使用,比如你投资的时候就可以更多的用股权的杠杆,可以融得资,更多的人说你是一个守信用的人。以共享单车为例,本应支付一定的押金,但是蚂蚁金服说如果你的信用分累计到一定份额时候,就可以不用抵押而使用它投资的那家共享单车。这就是信用场景的不断延展。
当今这个领域竞争最激烈的莫过于支付场景,信用可以使得支付成本最低、最便利,金额更小,同时支付背后的理财、财产管理等场景可以不断延伸,而替代原有的支付场景。而且,随着社会经济越发展、产业维度越多,信用可以应用的场景也越来越多,你的信用就成了一个边际微量无限、多渠道、多维度、360度空间的不断成长和发展的东西。
正的微量信用只要积累、加和,就可以持续增长,甚至我们用社会制度的方式让这种增长可以替别人担保,可以转换使用,不断的把它运用到由少到多、由单到多这样的逻辑当中去,这便是信用财产、信用资产、信用财富的管理和信用财富的社会积累。
我们今天看全社会的信用财富的时候,比如杠杆率,其实反过来看,可以把所有的增信都算成信用的成本。如果今天从债权的角度和信贷的角度来看每一个参与的自然人和法人是不是都是基于信用的逻辑,如果是基于信用,不仅交易成本最低,达成契约的可能性最快,效率最高,而且在解约的时候也是最通畅的,也是成本最低的,社会资产可以最佳有效配置和最佳有效再配置和动态的不断的延展。
这是信用的第一维度的逻辑,由于它的边际性,由于它起于跬步的特点,是社会最重要的财富积累,是可传递的和可交易的。一方面守信,就会促进其他方面守信。但信用是微量的、微观的、积累的、传续的、传染的、永存的,一旦没有这个东西,才是我们财富最大的丧失。
其次,再看信用的第二个逻辑,如果信用这样一个行为财富,只有发出行为才有的东西,不构建正的、有效的、可以资本化和价值化的信用制度和以信用逻辑产生的产品的话,社会会怎么样?社会会进到另一个社会的维度和空间 47 32201 47 15265 0 0 2978 0 0:00:10 0:00:05 0:00:05 3100非正即负、非好即坏,劣币逐良币。
如果正面有效的积极的信用没有社会的保障,不迅速的价值化和资本化、不能加和、不能积累、不能传承的时候,我们会突然发现,不守信用、干坏事反倒成了利益成长最快的东西的时候,这也会传染、爆发并存留。而非正即负的逻辑会让社会的信用财富、信用GDP、信用价值全部崩塌。
美国有个浑水公司,说中国的上市公司只看数据就可以知道你哪一块作假了,轻而易举把我们的财务报表就摧毁了。在看全社会,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时候也好,保险资产的清理整顿也好,很多时候参与方不仅是参与方,而且是监管方。
因为在失信和负信用的逻辑当中,要么沆瀣一气,要么虚假信息,要么设立陷阱,一切都是在负信用当中获得自己的价值最大化。而如果要消除负信用,需要社会制度来发展正信用有市场,以正信用的逻辑发展市场和产品,而且负信用要零。
谁一旦负信用,那么从金融监管、金融制度上,都应该让它负信用的成本最大化,大到超过他的收益,而且超过他收益的倍数,或者让他永远出局,永远让他没有自然人和法人的身份可以参与类似的交易。
但目前而言,我们的市场中仍然有负信用的逻辑存在。而且值得警惕的是,如果利用金融科技来做负信用的事情,那么其危害是非常大的。比如P2P,这是个人到个人之间市场最短的链条的交易,一旦被负信用利用起来,那么就会出现“只要做完这一票我就拜拜了”的情况。因此,监管就显得至关重要。
那么监管做什么呢,如果从这三个维度上看,监管只用做:第一,把所有的信用制度体系一定要建立起来,这包括监管者自身在其中的信用的制度行为。这个制度体系当中,微观的自然人、法人,其一切正信用的东西都可以在监管框架下发展无数大的空间、产生无数个发展逻辑,而负信用的东西不仅没有空间,而且一旦有露头有爆发就可以被迅速发现且彻底打掉。
我们提倡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并举,那么一定是信用功能,一定是信用行为,而且是畅行正的、消灭负的,如果把这样的逻辑贯穿到所有法制当中,才能让正的东西永远不被负的利用,正可为邪不压正。
如果再把视角回到“一带一路”和中国的全球化,中国在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之中,资本领域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债券市场的一二级市场,以及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其竞争归根到底就是其背后自然人、法人、货币的自身信用的较量。
谁的信用最有正向的逻辑、最能屏蔽负的逻辑,谁的货币才会强大,谁的金融市场逻辑才可以在全球的债券和股票市场当中畅行发展。谁的信用如果是负面的,即使你走出第一步,第二步也必然崩塌。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分享的信用的逻辑、信用的空间和信用的历史价值。谢谢!
编辑 叶梦芊 沈桓玉
来源 清华金融评论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8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7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