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典回顾 | 货币金融圆桌会议精选五:互联网时代传统金融的变与合(2015春)

2018-01-11 国际货币研究所 IMI财经观察


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十周年庆典暨IMI2018新年报告会

报名入口开启:

点击识别以上二维码可在线报名,期待您的参会!

编者按:“货币金融圆桌会议”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简称“IMI”)创设的高层次季度论坛。论坛力邀国内外著名金融专家,纵论货币金融改革与发展之路,以期为中国国际金融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可鉴之策。值此创办十周年之际,现将历年嘉宾精彩发言进行回顾放送以飨读者。

2015年春季,IMI联合上海市金融学会、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在杭州、上海两地分别举办“货币金融圆桌会议•2015春”。杭州货币金融圆桌会议主题为“互联网时代传统金融的变与合”,会议由IMI执行所长、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贲圣林主持,各位嘉宾都进行了精彩发言。IMI学术委员、时任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刘珺在题为“寻找‘回来’的世界——传统金融在互联网时代的变与合”的主题演讲中分析了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传统金融的变与合。

上海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隆重举行,会议主题为“自贸区改革与人民币的国际视野”。会议由贲圣林教授主持。时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调查统计研究部主任王振营发表了题为“上海自贸区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展与思考”的主题演讲。

以下为会议纪要:



一、脱虚向实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

金融作为服务业,其创造初衷是更好地支持和发展第一、第二产业,即金融作为虚拟经济,应该致力于服务实体经济。但是金融发展到现在,逐渐形成其自我加速的机制,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现象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第一,从数量来看,2009年全世界金融资产总额达到了200万亿美元,而且此统计的金融资产数额并没有将衍生工具计算入内,若加上衍生工具则总额约600万亿。第二,从比例来看,金融市场的资产占到GDP的比重逐年上升,到2008年其数额已是实体经济的4倍,加上衍生工具的话则金融总资产约是实体经济资产的10倍,相当于加了一个10倍的杠杆,其中的风险之大可见一斑。即便在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呼吁降低杠杆并出台严厉的监管,去杠杆也会是一条漫长的路。


(二)虚拟经济发展对新经济周期理论的悖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最直观的就反映在GDP增速的收敛。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全球金融市场指数的波动性却越来越高。具体来说,在宏观经济方面,虚拟经济愈发呈现出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运行的经济形态;中观市场方面,金融市场的重心逐步转向衍生品市场,衍生工具的波动也放大且影响到整个金融市场;微观主体方面,金融衍生工具的虚拟性决定了定价机制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基础产品价格决定过程中理应遵循的价值规律。


(三)经济系统性失灵,政府干预不断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出现系统性失灵,例如美国的货币政策开始脱离了传统的“模型为主、规则为主”的政策制定程序,并跟随数据(尤其以通胀率和就业率为主)实施政策;部分欧元区更是陷入了流动性陷阱,市场对利率的调节产生免疫。而这种种系统性失灵,致使自由主义不干预的“原教旨”受到挑战,市场的有效性遭到质疑,于是全球主要央行无一例外开始推行大规模宽松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复苏与稳定金融市场。从2008年-2014年,美联储与英国央行扩张了约4倍,日本央行扩张2倍,欧洲央行扩张1.7倍。但是这个对市场经济体系和市场经济相关理论的否定之否定的结果并不应该是去要否定市场经济那些经过验证的、站得住的理论。而是应该要把过去不好的理论重新进行深化进行改正,有批判的进行继承。

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缺一不可


(一)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使得大家对“传统金融是否需要存在”提出了质疑,但事实上两者并不应该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应该是共存共生的。具体可以看三个方面:首先,目前为止全球并没有一个成熟的互联网机构出现并超过传统的金融机构。美国是最早开始互联网金融的,但其也没有一个互联网金融机构挑战甚至超过类似JP摩根这样的传统金融机构。其次,纯粹的、狭义的互联网金融在整个金融交易量的占比并不是特别大。再者,消费者并没有抛弃传统金融而张开怀抱全面地去拥抱互联网金融以及互联网金融提供的渠道跟便利,而是左手拿着传统金融,右手拿着互联网金融,由此享受更灵活、更便利的金融服务。甚至有时候消费者在虚拟世界烦了之后,他愿意到线下找到银行经理坐下来诉说需求寻找服务。因此,互联网金融只是为消费者增加了一个新的渠道,而并非是完全替代性的,并没有显著的降低传统渠道的成本跟布设的覆盖率(欧美各国的统计数据都支撑了这一说法)。


(二)金融存在的必要性

传统金融出现了上述的一系列问题,那是否有其存在的必要?答案应该是肯定的。金融的作用决定了金融可以用别人没有的技术手段、专业手段,有效地提升资金的运转速度,进而有效地提升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具体来说,金融有最基本的三项作用,这三项作用对互联网企业也是有效的借鉴。第一个作用是促使交易成本的下降。第二个促进资产的保值增值。第三是增加信息的对称性和透明度。无论是传统金融还是未来嫁接互联网形成的互联网金融,最终都要实现这三个目的,而这三个目的本质就是有效地增进了人类的福祉,若不能增进人类的福祉,这个产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


(三)美丽新世界

1.新世界的“变”

(1)变一:三观尽改

第一观是盈利观。随着金融业竞争的加剧以及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利差空间越来越小,这就要求金融机构的管理要精细中再精细,去努力识别金融过程中间任何一点点机会。做个比喻就是,由过去天天吃鲍鱼改成什么都得吃点,由过去一日三餐现在变成少食多餐了。

第二观是客户观。金融机构遵从的客户理念从之前的“二八定律”变成了现在的“长尾理论”,所谓的草根阶层逐渐受到重视。这很大一部分得益于互联网的技术的发展,使得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渠道、界面将零散的小客户聚集起来,为其提供满意的服务。

第三观是风险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是传统的三类主要风险,而现在的声誉风险、网络安全风险、信息风险成为了新的风险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Cybersecurity这个领域的内容尤其重要,网络安全是我们进入互联网时代首先要解决的第一道关卡。

(2)变二:网络迁徙

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使得金融的网络迁徙开始进行,但传统金融不会被完全取代。因此未来的格局也许是:规范性的或者能被规范性的产品通过线上进行,而高度复杂、高度专业的金融服务仍要通过线下的方式来解决。所以传统的渠道会以线下旗舰店的模式继续存在,客户进到旗舰店里会享受到最高水平、最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目前随着网络的迁徙,传统的金融正在不断减少物理网点(如瑞士银行业、花旗银行等等)。

(3)变三:异族入侵

如今的金融市场存在很多新的进入者,使得整个互联网金融结构化特质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冲击,这其中包括P2P、众筹和影子银行等等。P2P的出现有效地对接了市场,使原来处于相对静止的那部分金融资源开始高效运转。最初作为梦想实现的助力手段出现在西方的众筹在被引入中国后,做了一个中国特色的调整,成为一种投资盈利的工具。影子银行的出现,则体现了对互联网概念在金融表内表外的重新调整和安排,但是它的风险却是无处不在的。

(4)变四:绿色革命

互联网会推动传统金融向着越来越轻、越来越绿色的方向发展。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银行逐渐从资本驱动型向轻资本型的转变,逐渐将很多业务转移到资产负债表外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循环系统,从而形成了一个越来越“轻”的资产负债表。对于任何一个银行或公司来说,规模过大需要面临的危险是众多和复杂的,只有保持足够的警觉并通过组织性的系统来管理才能预防危险的发生。

(5)变五:目标游移

与此同时,银行以及很多公司的目标也从股东利益最大化转变为了相关方利益的最大化,原本单一的股份结构转变为了一张复杂的价值网,价值网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公司的价值。因此,现在需要管理的因素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杂,要求管理者在管理目标上进行调整。

新的信用体系的建立是基于互联网的再造熟人社会,以前的金融信用评估都是通过数据驱动的,而今后信用体系是建立在熟人之间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的基础上的。这并不是互联网凭空想象出的全新概念,而是在一定程度对上古时代原始理念和传统文化的回归。

(6)变六:模型突变

传统金融认为,没有零售的银行业是不稳定的。当互联网金融出现以后,这个观念出现了转变,银行的零售业的运作模式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一家银行,如果仍继续通过零售银行来支撑其商业银行的基础,那么就必须借鉴一些新的媒介、新的渠道、新的方式。

(7)变七:监管之殇

监管方面的变化也是不言而喻的。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监管面需要随之扩大,可能要从过去传统的单一监管、金融监管逐渐延伸为类金融类的监管、广义金融的监管,从过去的机构和功能监管延展到数据和信息监管。

2.新世界的“合”

(1)合一:以人为本

马歇尔·麦克卢汉说,一切技术都是人的延伸。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自我的时代,一个从理性时代到感性时代、从慢时代到快时代、从垂直时代到扁平时代、从奋斗时代到娱乐时代转变的过程。媒体是自媒体,金融是自金融,金融机构的存在与否并不影响整个时代金融需求的满足。

(2)合二:市场再造

未来,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分界将会越来越模糊,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将会越来越重合。生产者通过网络捕捉需求后立刻设计产品,交付设计产品并收集客户反馈从而进行不断地修正并完成最终交付产品的过程。Online和Offline的界限逐渐模糊,消费者实际上将处于永远Online的状态,线上线下相互融合,最终O2O也将变成0&0。

(3)合三:服务再造

不管是对互联网还是金融,又或者是互联网金融来说,客户都是其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入口整合、金融机构网点整合、电子银行整合、网络银行整合、客户经理整合甚至是场景整合、产品整合的目的,都是为了把原来所有的线性流程和非线性流程有效地粘合,从而最终把运动中的客户留住。

(4)合四:信息再造

中国互联网金融最大的信息再造就是信息安全。中国整个金融系统的主机全都来自海外,这就使互联网安全成为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银监会曾提出,到2019年“安全可控”的比例要达到75%左右,只有拥有话语权才能使安全可控。

随着数据资产化、信息全息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永不消逝的电波”,互联网金融面临越来越“大”的数据。然而最大的数据就是最大的噪音,最大的噪音同时也将呈现出最大数据的面貌。只有理性认识大数据,在可控的情况下进行处理,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纰漏。

(5)合五:文化再造

最终互联网和金融的融合将产生一种“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境界。即可以将其领域的边界延展到很宽,又可以将服务提供者和客户这两种主体完全地融合起来。在一种对数据公民的划分中曾提到,“1966年以前出生的是数据难民,1979年的是数据原住民,而我们是夹在中间的数据移民。”其中所说的移民,就是一直不断学习不断吸收的过程。

(6)合六:政策再造

首先,国别政策需要让位于国际协调,其中国际协调主要包括政府间政策的协调、国际经济组织危机救援和非正式国家间的对话机制等等。其次,要积极防范区域风险外溢为全球风险。世界上没有单纯的国别问题,也没有单纯的经济问题。

总的来说,传统金融在处理庞大的市场信息的过程中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了。而在这个时代,所有的经济体系再造都需要围绕信息展开,这是互联网金融永恒不变的话题。然后,信息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大,其力量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改造传统金融的强度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我们需要对互联网金融展开重新的思考,认识到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就是增进人类的福祉,不断探讨,不断进步。希望在互联网金融的时代,我们能够走得更稳一些,将这棵“平衡之树”种得更好!

三、我国利率改革历程


(一)引言

利率改革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一环,是我国从计划到市场的一项最后的、最关键的,同时也是最惊险的改革。通常,利率改革伴随着利率快速上涨,资产泡沫和经济萧条,所以从来都充满争议,但不管其是高墙还是鸿沟,必须通过后才能进入经济运行高效阶段,资源配置才能真正谈上市场主导,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的利率改革在“十一五”、“十二五”、乃至“十三五”一直是主题的关键原因。上海于2014年成立自贸区,其承担的职责一是探索市场管控新模式,二是成为我国重大改革的试验田。上海正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这是其与刚刚获批的其他几个自贸区相比的一个独特优势。


(二)自贸区金融概况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试验区最初的范围辖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分别是外高桥保税区、空港保税物流园区、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均是弹丸之地,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在这么小的地方一定不会搞工业生产,都是搞港口(空港或水港)。从这个布局本身可以看出,其应当是贸易或服务业主导的地区。当然,2014年底,国家决定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从4个海关特殊监管局域扩展至金桥开发片区、张江高科技片区和陆家嘴金融片区,面积增大至120.72平方公里,更多的是金融和高科技产业。

2013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可归纳为六大改革方面,一是创新有利于风险管理的账户体系。现已建设自由贸易账户管理系统;二是探索投融资汇兑便利。现正按照“分类别、有管理”的原则有序推进;三是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现已可便利区内企业境外借款;四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现已建立利率市场秩序自律组织,成功实施外币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五是深化外汇管理改革。现已简化经常项目收结汇、购付汇和直接投资外汇登记手续,放宽对外债权债务管理;六是加强风险管理。现已建立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本外币一体化监管模式。我们的市场和银行在过去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过程中均一律由中央严格管控,现在突然推向市场,中央政府和金融管理当局有没有手段和工具来管控不可预见的风险是第一个测验。第二个测验就是反洗钱。

上海自贸区过去主要是港务区,一般情况下很少有居民。自贸区挂牌后,由于企业的注册制度变为登记制度,很多企业蜂拥而至。截至2014年底,上海市人民币存款是69549亿人民币,自贸区是1330亿,占整个上海市的比例只有1.9%。由此可见,自贸区利率改革的着手点实际上是非常小的,也可以看到我们在推进改革的时候是多么谨慎。人民币贷款的比例更低,自贸区只有738亿,上海市的贷款余额是43227亿,自贸区占上海市的比例只有1.7%。自贸区外币存款是74亿美元,上海市是708亿美元,自贸区占的比重是10.5%。这一组数字可以显示出,自贸区不仅区域面积占比很小,在金融份额中占比同样很小。在这很小的比重中,更多的是对公存款、企业贷款,个人的存款和贷款很少。在上海市,对公存款占整个存款的58.9%,在自贸区内部,对公存款占整个存款的95.1%,个人存款只占4.6%,非常小,贷款也是类似情况,但是外币利率改革主要的施加对象就是这4.6%的比重里边的。在自贸区很小的一部分外币存款中,美元占73%,欧元占2%,港币多一点,占23%,绝大部分是美元,由此可以看到,美元主导国际货币,要让它退出这样一种国际货币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换句话说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贷款情况类似,自贸区单笔金额小于300万美元的外币存款只有16.7亿,占存款比例的23%。300万美元是政策的一个界限,一个杠杆。


(三)外币利率市场化改革情况

利率改革到现在将近20年了,人民银行按照“先贷款后存款,先外币后本币”的战略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首先,推进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1996年放开同业拆借利率管制,相当于在整个银行体系交易当中先放开了后台;1997年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和现券交易价格,使整个银行间的后台交易实现了市场定价;1998-1999年采用招标方式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和国债。

其次,全面放开人民币贷款利率。2004年取消贷款利率浮动上限,实施下限管理,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9倍,主要目的是保护银行,避免恶性竞争。所以在推动每一步改革的时候,既要考虑储户、企业的利率,同时更要注意保护银行的稳健,因为银行体系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存亡;2012年贷款利率下限降至基准利率的0.7倍;2013年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

最后,稳步推动人民币存款利率市场化。1999年放开长期大额协议存款定价;2004年取消下限,实行上限管理,上限为存款基准利率;2005年放开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2012-2015年逐步提高存款利率上限至基准利率的1.3倍。

外币利率市场化改革由于市场基础较为成熟,步伐相对较快。目前,只剩下一年期以内的小额外币(等值300万美元及以下)存款利率没有放开。2000年9月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含)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2002年3月统一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2003年7月放开对英镑、瑞士法郎、加元的小额存款利率管理;2003年11月只对美元、日元、欧元、港币小额存款利率进行上限管理,这几个币种在中国占比小而又小,更多的是一种试探性的、象征性的;2004年11月1年期以上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全部放开;2013年12月“意见”第二十条明确提出“一般账户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放开”。上海自贸区成立后,根据利率市场化改革总体安排和自贸区基础条件成熟程度,人民银行决定在自贸区先行先试放开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作为实现外币存款利率市场化的“三步走”改革(先自贸区、后上海、再全国)的第一步。

自贸区试点时机成熟:(1)良好的外部环境,美联储维持低利率,国内市场上美元存款利率显著低于上限;(2)外币理财产品的发展,模糊了大额存款和小额存款的界限,实际上使部分外币存款的定价不受上限约束;(3)国内经济环境平稳,外币融资需求稳定,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国内利率高于主要国家利率,外币需求主要是交易性的而非投资性的;(4)自贸区相对隔离于区外,小额外币存款金额较小。2014年2月末,自贸区外币存款余额48.4亿美元,其中单笔金额小于300万美元的存款共计12亿美元,占24.8%。

试点工作的推进:(1)摸清市场情况,构建风险防控机制。包括确定时间窗口,开展压力测试;制定实施意见,建立包括利率监测、调整备案、临时管制措施在内的风险管理机制;要求金融机构在政策发布前提交风险自评估报告和风险防范承诺书,签署利率定价自律公约,完善利率和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综合利用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窗口指导、自律机制守住风险底线。(2)建立并依靠市场秩序自律机制开展工作。包括在上海金融学会框架下,专门成立金融机构市场秩序自律委员会,自律委员会15家理事机构外汇存款占全市的73%。自律委员会制定了自律公约,积极参与试点实施方案的制定。3月1日试点实施后,自律委员会及时研究并协商处理了市场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3)做好政策宣讲和窗口指导。包括2月21日召开有42家主要银行参加的政策通气会,解读试点政策,听取意见建议。2月27日召开有15家自律机制核心成员参加的利率工作联席会议,要求在利率定价方面负起市场责任。指导金融机构完善对自贸区客户的定价方案,及时处理突发事件。(4)密切监测引导舆情。包括利率监测系统,走访银行网点,密切关注报刊、网络的报道。

试点实现了“平稳过渡、自我定价”的预期政策目标,金融机构自主定价意识增强,市场秩序自律机制在试点过程中逐步完善,监管体系严密有效。经总行批准,2014年6月27日,试点范围由自贸区扩大到上海市,市场波澜不惊,成功完成“三步走”的第二步。


(四)推行这次改革的几点体会

一、平稳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银行主导的体系下,利率放开后很可能会大幅反弹,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日益增大的时候,如果现在贸然放开,没有其他的措施配套,利率上浮会对中国实体经济产生很大伤害。因此我们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依然需要坚持如履薄冰的心态,制定十分周密的策略落实推进。

二、金融改革的重点应当放在金融市场的改革,尤其是资本市场上面,改变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格局,让资本市场成为融资场所。我们的金融改革有很多,除了利率,资本账户管制也是一个重大改革。前不久,人民银行推出由过去的审批制变为登记制,这都是重点改革。千头万绪中哪些是重点?金融改革的重点应当尽快确定在构建新的投融资体制方面。应当更多的将让银行主导逐渐转化为资本市场主导,就像证监会现在推进的由审批制改为上市备案制。这还不够,应该更大力度的推进中国的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债权市场的发展。如果还一味的把注意力放在银行领域,就可能贻误中国金融改革的时机,让中国的经济新常态这一段路变得更加坎坷。

编辑  张黎丝 赵玉卿

监制  朱霜霜 李欣怡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经典回顾 | 货币金融圆桌会议精选四: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危机(2014春)

经典回顾 | 货币金融圆桌会议精选三:中国企业走出去:挑战与战略(2012秋)

经典回顾 | 货币金融圆桌会议精选二:未来之路,欧元走向何方?(2012春)

经典回顾 | 货币金融圆桌会议精选一:欧债危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2011秋)

元旦献礼 | 七个维度带你全面重温IMI的2017(附年会邀请函)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8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7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