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专题:进一步培育适合民营经济的“土壤”
宏观经济专题是《IMI宏观研究月报》的特色,主要针对一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经济金融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提高了本报告的学术内涵。本文刊于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头版,作者是IMI研究员熊园。
以下为文章全文:
1
“国进民退”的说法站不住脚
如果能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度,如果能准确领会一系列政策精神,不难判断时下出现的“国进民退”之声明显站不住脚、实为“伪命题”。事实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在中国力争实现十九大制定的各个阶段性目标之际,蓬勃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必不可少,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非公企业必不可少。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与发展,并相继制定多项支持政策,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逐步强化。具体来看,十二大提出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十三大提出私营经济“也是公有制经济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十四大提出“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十五大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十六大首次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之后的三次党代会均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而且更加凸显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
其中,十八大指出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升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十九大提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3月,习大大在重申“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三个没有变”,即“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
通过上述政策的演变可知,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更好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既然道理如此易懂,为什么近期还有观点混淆是非、认为“国进民退”呢?
归纳来看,所谓的“论据”主要有两条,一条是认为“深化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会让民营企业彻底丧失市场话语权;另一条是认为本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环保督查,主要受益的是国有企业。乍一看,这两条“论据”似乎有理,但细究起来明显经不住推敲。
其一,“国进民退”本身就是很不靠谱的说法,它错误地把国企与民企置于对立面,错误地认为国企与民企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简单回顾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可知,国企民企共进局面屡见不鲜,而且一些垄断性国有行业中民企的身影越来越多,民企唯一尚未进入的就剩下部分涉及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的领域了。
其二,十九大在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提出“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的同时,均明确强调了“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其实,深化国企改革,本质上是要促进我国结构转型、提升增长效能,重要手段就是逐步削弱国企垄断程度,并引入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参与混改。
其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环保督查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后淘汰的是过剩产能,挤压的是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短期来看,由于原材价格上涨,国企利润改善幅度的确好于民企;但从中长期看,最终能存活发展下来的肯定是有竞争力、有责任感的企业,这点无关国企还是民企。
时不我待。站在新时代的潮头,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应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强化使命担当,苦练内功,充分发挥自身的灵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与国有企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融合。
2
着力缓解融资困境盘活民营经济
基于日前一系列会议和政策的精神,未来我国会更加注重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尤其是要着力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表明政府积极盘活民营经济的决心。
一直以来,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已是多年来形成的共识。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日前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更是首次提出中小企业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民营经济在长足发展之后仍面临诸多问题,在新形势下生存环境亟待优化,民企活力也亟待激发。比如民企融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数据还显示,我国民营企业货币贷款总额占比不足3%,贷款利率也往往较高。此外,现阶段的“违约潮”中受到冲击最大的也是民企,表现为民企信用利差的走阔幅度远高于地方国企和央企。
事实上,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其实是世界性难题,并非我国独有。但具体到我国,应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尽通畅有很大关联,加之去杠杆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民企融资的难度。毕竟,在防风险、去杠杆的监管主基调下,紧信用实属必然,银行的信贷意愿也就随之下降。
值得庆幸的是,近来我国相继出台了诸多利好民企的政策,包括央行扩容中期借贷便利担保品范围,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和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均提出要“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银保监会要求“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强化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领域金融服务”,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提出对大中小企业的贷款要一视同仁,最新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要求进一步推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政策落地见效。
盘活民营经济不会一蹴而就,还是要发挥好“几家抬”合力,以时间换空间,以更大的决心和定力,千方百计拓宽资金来源,着力推动各项政策的实施和落地,并给小微企业实打实、看得见的支持,尤其要想方设法为民营企业创造适宜的土壤、给民营企业家创造轻松的创业氛围。
此外,要深刻认识到,民营经济是激活创新发展的加速器。在我国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健康、稳定发展的民营经济至关重要。为此,我们要切实把握融合之道,坚定不移推进产业革新,同时,更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以增强中国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编辑 罗梦宇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审校 田雯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宏观经济专题:经济“脱实向虚”的成因与治理——理解十九大金融体制改革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