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截至2月8日下午6点,各级财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资金718.5亿元,实际支出315.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共安排172.9亿元。接下来应进一步加大支出力度,确保疫情防控经费需要。IMI研究员胡天龙认为,疫情当下,应积极有效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加大疫情相关财政支出,扩大医疗救治、防疫物资、研发、一线医护人员补助的财政兜底范围。
一是落实好各项保障措施,支持医疗物资重点保障企业复工复产。保障措施主要包括财政贴息、国家收储、税费减免三方面。二是对患者个人负担费用实行财政兜底;以人为本,对参加疫情防控的一线医疗人员等工作人员提供工伤待遇保障和临时性工作补助。针对贴息,在央行用专项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提供优惠利率的信贷支持的同时,中央财政对防疫用品重点生产企业贷款给予贴息支持,直接拨付企业,同时强化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全部用于疫情防控相关生产经营活动。另外,对企业多生产的重点医疗防控物资,保证全部由财政兜底采购储蓄。三是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尤其是交运、旅游、餐饮、服务、娱乐、TMT和教育培训等行业,给予财政贴息和税收优惠政策,视疫情发展,时限可暂定一个季度,并留备后力,为疫情可能的延长未雨绸缪。疫情过后,在疫情前期尤其是2020年第一季度延迟和抑制的消费和投资将得以迅速释放和解压,经济可能会出现补充性和再生性的恢复。为帮助经济较快地回升到潜在或目标产出位置,建议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推行减税降费。对于较大人口净流入地区的城市群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交运、教育、医疗和服务等行业的投资,核心以鼓励消费、刺激需求、稳定就业,提高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为缓解财政收支问题,可考虑适当扩大赤字率。当前财政收支矛盾大,受疫情影响经济承压,财政收入下降,疫情防控和额外支出增加,为避免挤压和占有其他民生和稳增长的支出,扩大赤字率至3%或属可行之策。就疫情防控角度而言,从长期来看,提升我国应急财政管理尤其是资金管理能力十分重要,更是疫情发展或将来的突发紧急事件对具体行政部门执政能力的考察和检验。因此,应该严格贯彻“依法治国”和“依宪执政”的精神,具体依据预算法的要求, 从中央到地方按1%-3%的比例足额提取预备费,当年的预备费结余资金滚动到下一年度累积使用。必须强化应急资金支出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密切管理。拓宽应急财政资金筹集渠道,建立重大灾害风险的社会分摊机制,参照国际经验, 将一定社会资金纳入应急财政资金框架当中, 同时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巨灾保险制度。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国家有关部门围绕面向微观主体、服务实体、惠及各个层级纳税人,及时出台了相关税收政策,以应对严峻形势下的经济问题。在增值税方面,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可以按月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对纳税人运输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对纳税人提供公共交通运输服务、生活服务,以及为居民提供必需生活物资快递收派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为扩大产能新购置的相关设备,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行业企业2020年度发生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个人所得税方面,对参加疫情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按照政府规定标准取得的临时性工作补助和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单位发给个人用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药品、医疗用品和防护用品等实物(不包括现金),不计入工资、薪金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此外,开始疫情防控以来,社会各界对防控疫情一线地区和部门进行了大量的善款和物资捐赠,针对这些捐赠行为,国家也及时出台政策给予了一定的税收优惠。另外,此次防控新冠肺炎的过程中,很多酒店、宾馆被征用,税收上也应当给予这些企业特殊的减免优惠以支持其运营、肯定它们在防控疫情中做出的贡献。疫情发生以来,对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日用消费业、物流运输业及文化旅游娱乐等行业造成了直接的冲击,尤其是对于个体工商户以及小微企业的影响甚大,在疫情期间或结束后的经营状况可能难以为继,包括业务内容、劳工安排和合规压力。疫情结束前,必须制定可行、灵活和务实的税收政策帮助恢复经济和支持消费信心回归。参考非典后期的税收政策,此次疫情防控后期仍应采取“财税先行”的政策,对受到冲击较大的行业实行税收减免。如,2003年5月1日至2003年9月1日,对受非典影响较大的民航旅客运输业务和旅游业免征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教育费附加。疫情对消费需求的抑制将在疫情后带来较大消费需求,对刚刚进入恢复期的餐饮、旅游、交通物流行业的秩序产生挑战。因此以先行的财税政策来支持和加速这些行业的运行是必要的,只有居民消费需求被满足,才能带动上下游产业的恢复,使经济重新回到正轨。疫情无疑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不小影响,必须按照“实事求是”的要求,对原来设定的政府目标适当进行调整、灵活处理。当前一段时间是控制疫情的关键时期,大部分省份都采取了延缓开工、暂停聚集活动等举措,一季度经济增长承压,并给全年发展基调带来影响。受此影响,除了适当调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外,更需要更加精准到位的宏观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推行涵盖就业、财政、货币、消费、基建等多维度的调节政策。一方面,要以更加精准有效的措施,控制并战胜疫情,稳定经济社会大局;另一方面,监测经济运行状况,对于疫情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有的放矢,确保经济运行和事关民生福祉的物价水平等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全力满足人民的安全、健康及更高的生活消费需求。 编辑 李艳蓉
来源 中国财经报
责编 金天、蒋旭
监制 朱霜霜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