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RUC之声 | 朱青: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我国财政的赤字问题

朱青 IMI财经观察 2022-05-03

在2020年5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举办的“财税圆桌论坛第4期——从政府预算报告看积极财政政策”线上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朱青以《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我国财政的赤字问题》为主题做了发言。发言指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一万亿元,同时发行一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随着中国近年来减税降费的推行,税收收入占GDP比重逐渐降低,而支出压缩空间有限,因此减税问题其实就是赤字问题;财政赤字需要通过发债来筹措资金,而我国的国债发债成本太高,由此赤字问题就是债务问题;债务国一定会通过发货币来稀释债务,无论是通过直接赤字化还是间接的逆回购,债务问题最终都是货币问题。

以下为文章全文: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一万亿元,同时发行一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里面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拟”,过去从来不会用“拟”这个词,因为政府工作报告都是确定的;二是“3.6%以上”,即至少是3.6%,具体是多少要看需求。为什么说一个“拟”一个“以上”,我个人理解是因为今年说不准外部经济环境,现在才过不到半年,全年的情况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中国这么多年的最高赤字率没有超过3%,2016年2.93%,2009年也就2.74%,美国、欧洲都在10%,有的国家在15%,也就是说我们国家的财政政策相对比较稳健。但中国的货币政策,2003-2013年我们国家M2增长率平均在16.5%左右,2009年M2增速是28.2%,从来没有那么高过,资产价格等全上去了。不管怎么说,中国的财政赤字从来没有那么高过,这次非常特殊,所以围绕这个话题我谈谈个人的看法。 

 1

在中国,减税问题是赤字问题

我们分三个阶段算了一下:一是1984-1994年,我们国家税收增速平均高于支出增速4个百分点;二是1995-2005年,税收增速只高于支出增速0.4个百分点;三是2006-2016年,税收增速比支出增速低3.4个百分点。所以,这些年来收支缺口越来越大,这不是赤字,是财政支出减去税收收入的差额占GDP的比重,2019年已经达到8.16%。我们真正减税是从2012年开始的,当年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高峰是18.6%,以后越来越低,到2019年是16%。

OECD公布的2018年税收占GDP的比重(国际口径:税收收入+社会保险缴费),2018年OECD的平均数是34.3%,我们国家按照该口径计算是21.8%。所以,中国的宏观税负明显低于OECD国家。这次总理报告提出来,一定要削减支出,非刚性、非必须的支出削减50%等,过去一说削减支出主要是削减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007年前叫行政管理费),2015年我国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不到8%,其他很多国家超过了8%,因此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现在也没太大的压缩空间了。我们是有14亿人口的大国,一般公共服务开支过少也是不合适的,所以,我不认为中国有多大的开支压缩空间。

发达国家财政支出也不断上涨,按照三级政府开支占GDP比重计算,现在美国的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为35%-37%(各年不一样),2015年的欧洲各国,如法国、芬兰、希腊、德国、比利时,财政开支占GDP比重都在50%以上,而中国的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较低,四大预算都加起来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就35%左右。

中国的“四大预算”,2019年一般公共预算开支24万亿,其中税收筹资了65.8%,非税筹资了13.5%,其它预算结转过来资金占9.2%,赤字(发债)筹资了11.5%;赤字规模是2.76万亿,占GDP的2.8%。一般公共预算中有将近2万亿是从政府性基金预算调过来的资金,大约0.16万亿是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过来的,一般公共预算向社保基金调过去1.94万亿。政府性基金预算的收入主要是土地出让金收入,还发行了专项债,去年实际发了2.59万亿,考虑到发新还旧,真正平衡预算的为2.15万亿,但这个都不算赤字。所以,现在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赤字不能光看一般预算,还要看政府基金预算,因为政府基金预算发债,理论上发债有项目对应,实际发的债有一部分调到一般公共预算用了。所以,2020年一般预算赤字3.76万亿,政府性基金预算发1万亿的特别国债(特别国债没有有收益的项目对应),地方专项债发3.75万亿,债务总收入8.5万亿,两大预算合起来,今年广义赤字率最高接近8%,这还不算“3.6%以上”那个敞口。

 2

赤字问题就是债务问题

2009年金融危机以后,世界各国的债务规模都有所上涨,特别是日本、意大利、美国的债务规模都超过了100%,日本甚至高达240%。按照财政部公布的数字,到今年4月份,地方一般债余额为12.5万亿,专项债10.5万亿,中央的国债余额大约17万亿,合起来大约40万亿,GDP大约100万亿,所以目前中国显性债的规模占GDP的比重为40%,比欧美国家都低。还有隐性债,隐性债没有统计,说不清楚,按照国泰君安研究所的统计大约占到GDP37%,这么算整个政府的债务规模就是77%,这也比日本、美国、意大利等一些发达国家要低。但特别需要注意的,各个国家政府债务规模刚开始都低,后来就不断提高,日本在80年代只占GDP的50%,现在到了240%。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原来也低,80年代初也就占GDP的30%几,到今年2月美国国债占GDP的118%了。注意,美国的国债比较特殊,机构持有26%,公众持74%;公众当中又有外国政府,中国、日本都是美国国债最大的持有国。真正美国的企业和个人持有美国国债,目前只占GDP的30%。 

国债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还本付息,它对政府是一个负担。所以,现在研究财政问题主要是研究债务问题。我们国家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债务利息太高,去年中央财政支出当中利息已经占中央本级支出的14%,从全国财政来看是3.5%。14%已经高于美国的8.2%和日本的9.4%。另外,美国十年期国债现在是0.7%的利率,中国都百分之三点几的利率,发债成本太高。

 3

债务问题就是货币问题

最近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一个问题即所谓的赤字货币化,说白了就是日本模式,日本央行可以直接在一级市场上购买国债。目前,日本M2占GDP的比重全球第一,日本的债务负担率也全球第一,这两个全球第一绝不是偶然的。注意,美国是决不允许货币赤字化的,因为美联储是独立的,但是美国央行可以搞公开市场业务,美国中央银行(美联储)可以在二级市场上大量收购国债,采取“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今年3月23日美联储又提出来“无限量宽松”的货币政策,3月中旬到4月底,美联储已经在二级市场上购入1.4万亿国债,M2的增速已经从3月份的11%提高到4月份的18%。央行无论在一级市场买国债还是二级市场买国债,效果是一样的,对应的都是增加货币投放。还有一个例子是欧元,希腊在2000年加入欧元区以后,没有自己的货币,希腊债务占GDP比重高达180%,想发货币稀释债务发不了,因为欧洲中央银行管货币政策,所以希腊还不起债了。只要是大的债务国,一定会通过发货币来稀释债务,否则还不了。债务问题最终都是货币问题,不管是直接赤字化还是间接的所谓逆回购,最终要靠增发货币稀释债务,减轻政府的债务负担。中国就是逆回购,中国现在M2占GDP的比重在全世界也是相当高的。日本第一,M2占GDP的240%,我们占209%,排第二;欧元排第三,大约占90%多;美元这么宽松,美国M2占GDP的比重也就84%左右。从这个角度看,对赤字问题、债务问题还是要谨慎一些好。

编辑  侯津柠

来源  人大财税研究所

责编  金天、蒋旭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刘珺:制造业革故鼎新,三大谜题待解

推荐 | 姚洋: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是个伪命题

RUC之声 | 郑功成:后疫情时代应高度重视民生的保障与改善

视频专访丨刘伟:疫情对经济冲击空前,当前的首要工作是保就业

两会丨全国政协委员屠光绍、赵海英:中国境外资产安全隐忧加大,需创新对外投资方式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