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7月31日,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等部门宣布,延长《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资管新规)过渡期至2021年底,同时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配套政策安排,平稳有序推进资管行业规范发展。如何看待延长资管新规过渡期至2021年底?资管行业如何在资管新规的规范下寻求发展?就上述问题,本文特将部分业内专家和IMI成员的观点整理如下。
IMI特约研究员、西班牙对外银行研究部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夏乐指出,《资管新规》的出台,主要是针对当时国内日渐庞大的影子银行部门,它的快速发展对中国金融稳定造成严重威胁。在影子银行影响下,不仅金融体系整体的资产质量严重恶化,而且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出现淤塞问题。《资管新规》的执行在过去两年里有效地抑制了影子银行部门,也改善了相关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金融体系风险问题。面对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大爆发的局面,监管当局有必要在监管政策上予以微调,避免金融系统由于风险偏好下降而削弱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对于《资管新规》执行进度的调整确有必要,但是在另一方面,《资管新规》的执行仍需要严格按照新的时间表有序进行,避免部分金融企业出现侥幸心理,认为规定的执行时限未来也可以灵活调整。监管层只有坚定对这些高风险业务压缩的决心,才能激励金融企业开展更为安全透明的新业务模式。IMI研究员尹睿哲表示,资管新规延期1年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有利于存量稳妥推进化解,谨防风险过度暴露。资管业务惯采用嵌套、期限错配和杠杆化操作,所以产品资产端期限整体偏长。2020年作为整改最后一年,存量产品化解仍有诸多难题。如果为达政策目的,冒然切断实体负债,可能引发金融与实体的双重风险。二是净值化产品转型难度较大,延期有利于机构适应市场化改革。特别是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短期从摊余成本转向净值化管理难度不小,不仅要在管理能力和软实力上改进,而且需要投资者接受市场化的产品运作,而非传统“刚兑”模式。IMI研究员廖志明认为,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乃现实之选。依据理财年报,2019年末,非保本理财余额23.4万亿元,净值型产品规模占比43.3%。不过,我们预计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净值型产品规模占比较之低些。考虑到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较为缓慢,过渡期适当延长乃现实之选,也可以避免下半年过快压降理财老产品规模而引发信用收缩,利于银行理财平稳转型。IMI研究员毛毳认为,本次一行两会延长资管新规过渡期,1年的延长期是监管根据当下的经济环境做出的安排。目前,我国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经济基本面已经开始进入底部修复通道,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都给出了较大的前瞻性支持,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1年,与我国当前的基本面特征是较为符合的,一方面,体现了监管对于社会融资以及各类老理财产品、老非标资产出清的风险的呵护,一方面,依旧按照资管新规净值化方向,督促商业银行进行老产品有序退出,有效压降影子银行债务风险。关于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尹睿哲认为,对债券市场而言,资管落地再延期影响或有限。实际上,系列套利手段被禁止之后,资管机构配置已经朝着“公募化管理”发展,不再单纯追求绝对收益而做配置。并且,现阶段,各类资管机构均是按照最严格的标准在执行,以防补丁政策的陆续下发。因此,松绑1年整改期,在预期以内,对债市影响有限。毛毳亦表示,整体来看,金融监管持续,本次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对各类资产价格影响较为中性。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指出,后续值得市场期待有两大方面的进展:一方面是监管工具箱的进一步开放,可以预见后续一年半时间金融机构处置存量资产决不会“单打独斗”,监管机构将会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增加存量问题资产的处置渠道和方式。当然,不同处置手段的使用也绝非毫无代价,通过挂钩金融机构激励政策的方式,可以更有效的保障相关手段不被滥用。另一方面是资管新规逐步落地后统一化工作的开展,从制度细节上避免再次发生监管套利行为,如推动解决各类资管产品在账户开立、产权登记、税收政策等方面的平等待遇问题等等,一个更加统一、标准、稳健和开放的大资产管理行业将逐步形成。IMI研究员李虹含认为,应利用资管新规厘清金融科技在资产管理业务中的发展边界。金融科技尽管在前期的应用中出现了一些风险事故,甚至是影响了监管的合规监察与行业健康发展。但是资管新规的出台对于厘清金融科技在资管行业当中的应用方式、手段,如何才算合规地使用金融科技服务大资管行当给出了较为明确的答案:一是资管新规对于智能投顾业务提出了具体要求,甚至明确表明了开展相关业务需要获取相应资质。另外,包括为持牌机构提供智能投顾“外包”服务的公司及算法也在受约束之列。二是那些与金融机构有资产对接业务的平台会受到波及,比如,一些互金平台提供的活期或者定期产品,其底层资产都涉及到金融机构的产品。尽管不少平台都有代销牌照,但在实际操作中会不同程度地涉及拆分、嵌套、代客理财等问题。三是新规界定的资产管理业务并不包括互联网理财业务,因此金融科技的当务之急是帮助老百姓理财,协助银行资产管理。对于行业寄予厚望的智能投顾与互联网金融,因资质限制,短期内发展不容乐观,似乎只有拿到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等金融机构牌照方能合规展业。其他类如基金代销、保险代销、P2P及所谓理财产品创新,短期看都存在合规风险。总的来看,随着非保本理财明确表外化、净值化,未来将转变为纯粹的资管产品,考虑到转型调整需要一定时间,短期内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可能会出现一定收缩。但从中长期看,随着国民财富存量的持续提高,对多元化投资渠道的需求仍会为资产管理行业提供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廖志明指出,资管新规过渡期适当延长利于平稳转型,但也要避免再次延长。银行理财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之本源,净值型化转型乃大势所趋,且可防止刚性兑付将风险传导至银行表内,利于银行业稳健发展。资管新规落地之初设立了三年过渡期,三年之限临近而转型偏慢,适度延长过渡期合情合理。但也要防止再次延长过渡期,加快推进银行理财之转型。考虑到银行缺乏动力主动压降老产品规模,监管有必要按季度设置老产品压降比例,有序推动老产品的整改,防止拖而不改,最终实现2021年底大部分银行完成老产品规模归零。此外,也需要加快理财子公司的设立,推动理财子公司的发展,通过理财子公司理财规模的增长来促进理财之转型。备注:本文综合了IMI专家以及中证网等媒体的报道撰稿 李锦璇
编辑 李艳蓉
责编 金天、蒋旭
监制 商倩、刘家琳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