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集锦 | 区域经济发展论坛暨“2020天府金融指数”发布会

国际货币研究所 IMI财经观察 2022-05-03

2020年12月19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四川省金融学会、四川天府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支持的区域经济金融发展论坛暨“2020天府金融指数”发布会在人民大学以线下会议+线上同步直播的方式举行。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欧阳泽华,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副行长、四川省金融学会常务副会长方昕,中国金融出版社总编辑郭建伟,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徐逸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尹志超,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秘书长徐义国,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庄毓敏,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所长、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张杰,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关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涂永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国际货币研究所地方金融研究室主任何青,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地方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刘红伟,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黄继承以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出席会议。


以下为与会嘉宾的观点集锦:

主旨演讲


欧阳泽华

四川省政协副主席、

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


四川经济现况及未来发展方向


四年来“天府金融指数”的持续发布有重大意义,既是顺应市场关切的应有之意,也是推动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的有效举措。四川是西部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近年来,四川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快速发展。今年,四川克服疫情影响,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成渝地区双层经济圈建设战略,也为川渝金融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四川经济将保持持续向好的态势。本期天府金融指数发布肯定了四川的金融地位,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的努力方向。随后,我们将主要抓好几件事。第一,积极科学超前谋划,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的精神,结合四川省情实际,积极谋划好四川十四五金融发展,加快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继续服务好实体经济,做大金融总量,使企业融资更便捷,更高效,继续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实施债券优先发展战略,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挂牌上市。第二,持续推动开放合作,加强与周边兄弟省市的合作,共建共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成果,推动更高水平的金融业双向开放,发挥好资源贸易实验区的功能,加强与“一带一路”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交流合作,探索建立跨境金融服务,人民币国际化清算,大宗商品跨境金融服务平台。第三,继续深化金融改革,以四川金控等国有资本控股的平台为主,向省内法人金融及中介机构注入国有资本,尽快打造一批全国一流行业的金融及中介机构,形成多牌照,系统性,资产性的金融服务能力。第四,维护良好金融生态,加强金融营商环境建设,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攻坚战,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强化中央和地方金融管理协同配合,完善覆盖全省的金融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地方金融监管条例为核心的金融法制体系,持续营造良好的金融法制环境。本次论坛汇集了众多专家精英,是建设西部金融中心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衷心希望能与各位深度合作,共谋发展。

刘元春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新金融助力地方经济协同发展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必然出现区域功能的重构,进而产生区域的分化。当这种分化触及经济的基本造血功能和社会的稳定,将成为战略必须关注的焦点。在改进的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里,利用新金融来处理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特别是处理低增长区域的功能区再造,进行赶超型的发展。在应对区域分化中,主要采取的政策既不是进行简单的资金资助,也不是传统项目的构建,而是要在新发展格局过程中,根据各个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在循环体系中的战略地位,进行功能性的布局。这一布局需要从经济社会大循环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政治功能、安全功能等进行整体性的新考虑。而在改进过程中,存在的一大误区就是简单的按照市场原则进行配置资源。因为在分工体系下和资源完全流动的过程中,全面的重新配置将会产生极化效应和马太效应。围绕着一系列的增长极,将会形成相对独立封闭的分工体系和循环体系,从而导致一些边缘地区的崩塌,进而威胁大循环的良性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政策性金融的引导,但也要看到政策性金融在资源禀赋和循环战略功能的构建中的局限。面对传统政策性金融和市场化金融工具的双重失灵,以科技赋能新金融工具,就能够弥补目前的缺陷,即在区域功能的布局过程中,需要在市场与政策之间寻找平衡,而这种平衡的突破点就会体现在科技赋能金融这一系列的新金融上面。

方昕

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副行长、

四川省金融学会常务副会长


关于金融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


成渝金融业应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首先,深入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需求结构和生产函数发生重大变化,生产体系内部循环不畅和供求脱节现象显现,要坚定扩大内需,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供需动态平衡。其次,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重要举措。从供给基础、内需潜力、改革创新活力、区位优势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国家打造的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必然是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重要空间载体之一。第三,金融在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要发挥金融对产业结构的优化效应、对经济国际化的推动效应、对居民的福利效应,强化创新资源集聚和转化功能、改革集成和门户开放功能、宜居地高效优质综合服务功能。当前,金融部门要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助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通过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加快推动成渝金融一体化,促进经济一体化;通过货币政策结构性引导,加强对供需体系循环中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通过深入推进区域金融改革,畅通经济金融大循环,加快建设“一极两中心两地”。

“2020天府金融指数”发布


何青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

国际货币研究所地方金融研究室主任


“2020天府金融指数”发布


主旨演讲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国际货币研究所地方金融研究室主任何青发布《2020天府金融指数》报告。何青主任以“中国区域金融中心协同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为题对报告进行解读。他简单介绍了天府金融指数编制背景,以理论为基础、以政策为补充、以实践为导向,覆盖传统金融和新兴金融的各方面。接着对2020天府金融指数进行详细分析,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从业环境、人力资源、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文化金融、农村金融等八个方面描述35个中心城市的金融发展状况,以及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归纳总结了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金融发展“双城模式”,中心城市协同发展的路径。最后,为未来中心城市金融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重视传统,创新推动新兴金融发展;扬长避短,发展适合自身特点的模式;科技赋能,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协同发展,形成中心城市错位发展新格局。

“2020天府金融指数”点评


尹志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


指数对比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总结先进实践经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的尹志超院长对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所(IMI)编制的“2020天府金融指数”表示敬意。他认为设计指标体系、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运算以及后续的指数分析都需要大量的工作,凝聚了团队的诸多智慧。“2020天府金融指数”源自四川、面向全国,对比35个中心城市的金融发展差异,总结先进发展经验及不足,具有全国影响力。指数包括一个总指数及两个分指数,两个分指数又进一步细化,指数构建体系非常完整。尹志超院长还对指数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建议。指标设计及变量选取方面,他认为需要尽可能减少指数分类的交叉,使指标更准确度量金融发展情况;新兴金融相关指标方面,他建议应将数字金融如移动支付以及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内容予以考虑,更能反映我国新兴金融业态;数据基础方面,尹志超院长建议未来编制指数时可以从需求侧切入,加入更多微观层面的数据,体现金融发展中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及良好用户体验的重要性。最后,尹志超院长在报告的分析之上,提出了对区域金融发展的看法。他认为破除我国区域之间的壁垒、实现要素特别是金融资源自由流通,对双循环大格局下打通内循环及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十分重要。

圆桌研讨:金融创新支持区域经济发展


陈卫东

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


展望双城经济圈大格局下的金融发展,建立国际合作平台


未来双城经济在基建、产业、开放方面会提出重要政策,所以金融配套是双城经济圈战略实施的重要保证,综合考虑配套财政资金,国家专项资金,金融机构融资,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等各方面资金共同参与,才能不断地推进战略的实施。具体提以下几方面的建议。第一,要放在全局双城经济圈大格局下考虑金融发展问题。双城经济圈有一系列重大的基建投资,基建项目的融资首先要用好政府资源,将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统筹考虑,以资本市场信贷融资配套,解决好融资结构和期限结构配置,同时也借此机会更多地吸引国际资本参与。第二,要立足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培养,这是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基石。川渝要打造汽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壮大是实现现代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金融支持最重要的一笔,以创新激励代替科创企业的孵化,依据主导产业发展特点,创新融资方式,才能有利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果。第三,建立好与国际合作的平台。在成都自贸区建设以及陆海新通道建立过程中,也可以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扩大在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的使用范围,不断地提升人民币在相关国家和地区贸易的计价、结算以及投融资方面使用份额。总之,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部署,围绕着优势产业的发展,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吸引国内外各种资金的投入,完善信用环境和营商环境,这是支撑市场吸引力的重要基础。

郭建伟

中国金融出版社总编辑


树立循环思维,转型在链服务,实现聚集效应


我们应该在“双循环”的格局下树立新的思维方式,实现金融服务的转型创新,并让区域金融中心充分发挥聚集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要落实循环理念,实现“在链思考”。区域经济的积聚要靠产业链和供应链来实现。每一个链条上都要打造关键龙头,实现核心企业引领,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同时,在链条上实现充分的联合,例如长江经济带的联合,西部区域内的联合,以及国际范围内跨欧亚大路桥的联合。实现金融服务转型,也要树立“在链思维”。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基础上,应该打造银行服务链,实现在链金融合作。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打造诚信链,确保生产经营的畅通。同时还应形成融资链,实现金融资源的流动整合。此外还要关注跨境金融服务,在链条上充分整合国际资源,为人民币国际化打下坚实基础。最后,还应形成监管链,保障大循环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徐逸智

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北京正迈向世界级金融城市


北京具有雄厚的金融业发展基础。第一,北京全力承担服务好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职责。第二,金融资产规模占全国近一半(46.18%)。第三,金融业已成为首都经济的第一大产业。第四,资本市场建设快速崛起。第五,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提升,2020年排名全球第七。但是,北京金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需要正视。一是输入型金融风险再升级。二是国内宏观杠杆率阶段性再攀升。三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不充分,直接融资不足。四是金融高级人才不足。加快建设北京成为世界级金融城市,可从如下方面着手。一是落实“两区”建设要求,推动金融领域关键政策突破创新。包括加快推进资本便利化改革;以北京股权交易中心为平台,开展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引进和培养国际化高端金融人才。二是巩固发展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特色金融。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支持创新企业上市融资;重视发展文化金融和绿色金融。三是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加强多层次银行体系建设,有效增加普惠金融供给。完善保险体系建设。四是审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守住金融安全底线。高度关注输入性金融风险,争取相关金融机构支持,为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企业回归提供便利服务。积极稳妥去杠杆,加强对表外业务的规范,强化“资金池”监管,降低流动性风险。积极防控金融科技风险。

徐仪国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秘书长


金融创新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适度、适配及适位


其一,守正才能创新,用有限理性的决策逻辑指引适度创新。首先要用好用尽现有的金融政策与产品、服务。任何领域的创新不但需要基础和条件,同时会伴随成本。其次,创新并非金融发展的唯一取向,要厘清本地资源禀赋的约束条件与创新边界。在有限理性的决策逻辑中,约束条件是实现目标的关键变量。正如,在科技创新的战略实施中,科技资源不等同于创新资源,创新的实现需要必要的机制和手段。因此,在金融创新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基于区域经济的资源禀赋及其对金融服务的真实需求,适度创新,才会真正做到一区一策、因地制宜。其二,要遵循创新与发展的伦理要求,供求适配是核心。按照最近12月11日召的政治局会议精神,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服务与区域经济发展同样面临供求适配的问题。从经济伦理角度上,对于需求侧,适配的供给才是好的供给。具体而言,普惠和高效是衡量供求是否适配的重要指标,即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弥合现有金融服务的缺位和空白,契合国家战略和总体布局,提升金融创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效率。其三,充分运用现有的理论成果提升规划水平,指导区域适位发展。从屠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到韦伯的工业区位三角形,从经济地理视角针对区域发展的区位战略研究,到目前为止,不断改进,已日臻完善。已有的改革经验表明,区域经济金融的发展是否“适位”,是决定该区域能否长足进步的关键因素。同时,探究一个区域的经济规划及其金融创新的协调发展,需要多学科多元化的群体智慧。在区域经济金融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中,不仅需要主流经济金融理论,还需要融合借鉴经济社会学、金融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成果,例如,区位熵模型和威尔逊最大熵模型对金融中心的能级评价中对从业人口的重视,结构洞理论在城市网络中心度评价中对中心城市的要素界定。

关伟

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财政金融学院教授


回归金融本质是金融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深化金融本质认知,才能形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逻辑共识。金融的本质是资金融通,是经济价值的跨时空流动与交换。金融服务业是资金融通、配置资源和管理风险的行业。发展金融服务业要坚守金融发展基本规律,科学防范其风险,引导金融正确支持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使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健康发展。金融创新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也是需求侧管理的目标方向。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看,从“三去一降一补”到“防风险去杠杆”,金融业整体上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在十四五前夕,中央会议提出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形成需求牵引供给。在未来区域金融发展中,金融创新要继续在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方面继续发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呈现新的组合与联动。强基固本是促进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融合创新的途径。金融创新的发展变化是金融机构不断追求高效率跨时空交易与资源配置的方式方法与技术创新变革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夯实现代经济金融基础设施、强化信用管理是构建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之本;积极推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途径。

刘红伟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地方金融研究室副主任


金融支持区域创新发展:凝聚共识、扩大 “最大公约数”


发挥金融支持作用,推动区域创新发展,形成更多共识,扩大“最大公约数”,为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更好的对策。第一,监管与创新维度的最大公约数——资本支持科创、金融科技。发挥直接融资,特别要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一是完善退出机制。12月,全国首家S基金公开交易平台试点花落北京。在未来,完善股权投资退出机制,S基金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二是要有容错机制。政府基金、国资基金需要破除目前一些机制设计导致的堵点,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第二,地区差异与区域协同的最大公约数:要素资源梯次配置,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一是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多方努力,企业家的作用至关重要,应该像重视科学家一样重视企业家。二是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产业基础千差万别,应该避免千人一面、运动式的产业谋划,做好产业协同、区域协同、城乡协调。第三,从制度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寻找最大公约数:营商环境改善和增强地方活力。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是国别体系,且有些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不够。中国这样的新兴加转轨的经济体,需要有适配国情的指标,才能更好发挥指引作用。二是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的地方活力应该被高度关注,从应对疫情来看,地方治理理念和能力的差异被集中显现。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回放链接

编辑  文锡炜、郭瑞华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崔甜甜、安然、魏唯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吴晓求:发展我国债券市场需要重点思考的几个问题

推荐 | 总结债券市场经验教训 防止以讹传讹

海外之声 | 新冠疫情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区域经济金融发展论坛暨“2020天府金融指数”发布会顺利举行

人民币汇率定价的逆周期因子:启用时间、驱动因素与实施效果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